初中历史知识清末废科举的两难:废了有麻烦不废又不行素材_第1页
初中历史知识清末废科举的两难:废了有麻烦不废又不行素材_第2页
初中历史知识清末废科举的两难:废了有麻烦不废又不行素材_第3页
初中历史知识清末废科举的两难:废了有麻烦不废又不行素材_第4页
初中历史知识清末废科举的两难:废了有麻烦不废又不行素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清末废科举的两难:废了有麻烦,不废又不行清末新政,还没有完成,就来了革命。后来的中外史家将中国的辛亥革命视为“托克维尔假说”的最好例证:一个传统王朝,在改革过程中更简单引发革命。而详细到当年的中国,最大的败笔,就是因为新政废科举。综合史家之言,科举之废,导致王朝垮台,缘由有二:其一,科举不仅是上升的阶梯,还是王朝与士人之间的纽带,一旦这个纽带断了,王朝出现危机,士子们就不帮忙了;其二,科举之废,导致大批士人失业,投奔革命。清朝科举纽带废科举的同时,通过新政的改革,士人与朝廷干脆的联系纽带又多了一条没错,科举是王朝与士人之间的纽带。众多读书人通过进士、举人、生员,以及生员之外的众多参与过考试但没有考上的芸芸众生,构成了一个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就是引导士子归心朝廷热心功名的那个彀,即唐太宗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那个彀。说成是纽带,也不离谱。但是,废科举之时,操办此事的诸公并没有意识到科举事实上是一个选官考试制度,而且是当成教化体制的,所以,取代科举的学堂制度,事实上是将高校毕业生视为进士,中学毕业生视为举人,而小学毕业生看成秀才的。大批的士子涌入新学堂,未必是追求新知,事实上是在追求便宜的功名。科举之废,到武昌起义不到6年,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在士子的意中,武昌首义发生期间,这个纽带,并没有断掉,只是换了个样式。况且,新政时期,由于新政的推行,士绅阶层与朝廷的联系事实上是加强,而非弱化了。通过地方自治,士绅堂而皇之地有了制度性的管理地方事务的渠道。而预备立宪过程中产生的咨议局和资政院,更是士绅和绅商们干脆参与朝廷大政的场所。在清朝历史上,士绅从来没有像新政时期那样,可以公开干预地方大员乃至朝廷的大政方针,抨击政府官员,确定政府预算。所以,也可以说,在废科举的同时,通过新政的改革,士人与朝廷干脆的联系纽带又多了一条。退一万步说,科举不废,士人与朝廷的纽带不断,那么士人对朝廷就会始终忠诚下去,王朝就不会倒台。那么,隋朝的二世而亡是怎么回事?唐朝始终到发生黄巢大起义,照旧开科取士,怎么也亡了?此后的宋和明之亡,又是怎么回事?明朝灭亡过程中,没有大批的士人当汉奸吗?就说清朝吧,太平天国叛乱的时候,假如不是太平天国毁弃儒家道统,士子们会那么痛快地跟着曾胡起来救驾吗?即便如此,江淮之间,照旧存在众多一会儿左袒、一会儿右袒见风使舵的土豪,这些土豪,如苗霈霖之辈,大多都是士人。就业相对于士子而言,科举是他们入仕做官的一个途径,但绝非用来解决就业咱们再说士子失业的问题。首先,没有证据表明,新政时期士人失业率增加了。其次,即使失业率增加了,也跟科举无关。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每次不过取三四百人,其他的举人大挑、拔贡选拔,名额也特别少。相对于上百万的士子而言,科举的确是他们入仕做官的一个途径,但绝非用来解决他们就业的。清朝始终到灭亡,虽然大幅度增加捐班力度,但官员的编制,却始终都没有怎么增加。有资格做官的人多了,在后面候着就是。所以,众多的士子假如希望做官来养家糊口,对于90%以上的人来说其实是不行能的。每个士子都有自己的职业,或者教书,或者学幕,或者经商。废科举是对旧式教化有确定的冲击,但旧教化并没有被废掉。众多三家村学究办的村塾,原本就是解决农夫识字问题的,上不去学堂的农夫,该上私塾,还是得上。况且,废科举之后,还有一个兴学堂,到学堂教书(新学堂照旧有经学和文学的内容),也是多出来的一种职业选择。事实上,新政之兴,工商业兴起,社会上读书人的机会是多了,不是少了。士子们可以去做医生、记者、律师,到新兴的企业做事。实在不行,还可以做新军。新政军事改革的大力推行,使得当新军成为一种令人艳羡的职业,军饷高不说,而且衣裳光鲜,军中还可以读书学文化。南方新军,入伍还须要通过文化考试。尽管南方新军中有革命党,但绝大多数的士人投奔新军,却不是为了造反的。即便是南方新军,在武昌首义之前,有多少是革命党呢?其实也没多少。武昌首义之时,一万余新军,参与起义的不过三千,绝大多数的军官都不与闻。所以,废科举导致士子失业,又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有谁能拿出数据,说明一下废科举前后,士子失业率是否大幅度增加了呢?其实,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是很难评估士子的失业率的。举人以上的高级士人一般没有衣食之忧,但低级士人,假如没有教职,也没有进入城市谋生的话,大抵只能在家里待着。除了极少数的人有点补贴,怎么的也得靠自己或者家人养活,许多靠亲友的帮衬。推行现代化改革,振兴工商业,社会变动大了,对读书人来说,机会是增加,而非削减。说废科举造成士子失业,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想当然。事实上顶多会造成编辑出版科举复习资料的人失业,但事实上,出版科举复习资料的人,在学堂兴起之后,都改成出版学堂用书和印刷出版其他书籍了。归依只要进入仕途要经考试这一关,人们的读书,就只能以考试为归依当然,我们说当年主见废科举的主公,袁世凯、张之洞他们,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科举从本质上讲并不是教化制度,仅仅是选官考试制度。但是,科举问世以来,的确也绑架了教化,使得全部的学校都成为这个制度的附庸,学校所教的内容都是科举考试要考的。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一个官僚型的帝制国家,官僚不言而喻地成为社会最为人重视、最稳定、获益最高的职业。读书人只有入仕做官,才能荣华富贵,才能耀祖光宗,成为有地位有尊荣的人。所以,只要进入仕途要经考试这一关,那么人们的读书,就只能以考试为归依。官僚帝制,就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在官本位的价值下面,只要有科举考试存在,读书人的寒窗苦读,就只有科举考试这一条路。这样的状况,在中世纪之前,问题并不大。社会须要的各种行业的技能,通过师徒相传,无论须要不须要识字作为基础,都大体上可以满意社会的需求。即使学校大多是为了科举存在的,也总会有一些人被淘汰,一些人只想通过读几年书识几个字,便利谋生。在全部行业的技艺,都处于手工阶段时,没有特地的学校培育技艺,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清末的新政改革事实上是一场现代化的改革。一个中世纪的中国,或者说一个中世纪但有点现代点缀的中国,要经过这个改革,进入现代。这个过程,通过学习西方的教化体系,彻底变更中国的教化,培育现代化须要的人才,至关重要。中国的现代教化,其实从1860年头开办同文馆就起先了。但是,只要科举不废,无论本土新学堂还是留学教化,都办不好。珍宝得像金豆子一样的留学生,归国之后,要搁下所学,打算科举考试,同样,在国内新学堂就学和毕业的学生,也要打算同样的考试。不考科举,这些人就没有社会地位,为士林所看不起。严复号称是国内最懂西学之人,但归国之后,官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不好好务正业,却始终要为一个举人的名义,在福建和京师两地奔波,参与考试。直到科举被废,也没有考上。同样,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的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学的是管轮、枪炮和鱼雷,也得回乡参与科举考试。即使在新学堂,学生科考得售,学堂也会为之挂牌庆贺。在北洋武备学堂读书的冯国璋,考取了一个文秀才,连李鸿章都被惊动了,赞许道:一个武学堂的学生,尽然能考上文生!变更即使科举内容变更,也会将学校绑架,完成不了改革教化体制西式的新教化,事实上是为了社会的,它的出口,是整个社会,而不是像中国那样,学校的出口仅仅对着官场。社会须要的各种人才,必需通过学校才能培育出来。因为,即使单讲制造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也非得经过特地的学校培育才行。传统的工匠,无论多么心灵手巧,都看不懂机械制图,不懂得怎样设计制造机械零件,更谈不上怎样设计安装设备,支配工厂布局。即使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也不是传统的商人所能胜任的。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办了那么多现代工厂,官员不会管,请来懂洋务的买办,其实也管不好,非得特地人才不行。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全部特地人才,无论经济、工程、法律、医学等等,都得经过特地的学校培育。而一般教化,就是为了人们接受特地教化做打算的。历史的阅历告知人们,假如一个社会已经设置了新式学校,由于科举的存在,新学校确定是办不好的。无论政府怎样优待新学堂的学生,发多少补贴,里面的学子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因为科举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深化人心。只要科举制度还存在,士子们就心向神往,读书人只有走科举之途,才会为人看得起,才会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那么,能不能保留科举,只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将考四书五经,变成声光化电?其实,最末一科的科举,内容已经变更了,但是,即使是改考声光化电,科举也会将学校绑架,完成不了改革教化体制,使之面对社会的使命。终归,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官场的需求只是社会需求的一个小部分。不变更读书做官的官本位价值,中国的教化,就恒久新不了。任何一个现代国家的文官考试,都不行能做到走在科学前沿,而文官,也不须要这样的高科技。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绝大多数专业,跟做官的需求,没有太多的关系。只要官本位在,读书人就恒久都往官场里挤,社会的现代化,就恒久也实现不了。而打破官本位,就当时而言,只有废科举。所以,清末的新政改革,科举非废不行。不管当时的主政诸公是否醒悟地意识到了科举是什么样的一种制度,但他们都望见了洋务运动以来严酷的现实,科举不废,学堂不兴。中国的现代改革,教化改革是基础。无论在政治上,中国是走向德日的二元君主制,还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西式的教化体系,必需确立,西方的学科体系,也必需引进。否则,全部的现代化人才,都得从外面雇,不仅成本受不了,而且现代化也无从谈起。所谓现代化,本质上就是人的现代化。转型科举的肃穆和神圣感在这里渐渐消逝当然,话说回来,废科举,还是引起了这个社会一些短暂看不清的动荡。学堂不行能像张之洞设计的那样,成为科举的替代物,若是替代的话,它替代的也是旧学教化。农村中的私塾教化,的确因为新学堂的兴起而趋于衰落,这对于农村的生活生态,是一种冲击,自打新教化兴起,农夫的识字率就起先降低。因为新教化成本高,非旧日三家村学塾所能比,一般的农家子弟,不像过去那样,怎么也得读几年书,识几个字。同时,由于新学堂对于有志也有实力较长时间读书的人来说,就读和毕业都相对简单。过去一个秀才都考不上的人,现在可以轻松读了中学。对外,就可以吹牛说是举人了。这样一来,科举的肃穆和神圣感,也就渐渐消逝了。加上后来朝廷并没有完全兑现当时的承诺,高校毕业给进士,专科给举人,中学毕业给贡生,小学毕业给秀才,这样的话,过去士人与朝廷那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