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研究报告TOC\o"1-2"\h\u6789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3201231.1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3161511.2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 361721.3研究目的与意义 323437第2章绿色建筑基本理论 4317242.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461882.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4212512.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57342第3章节能环保技术概述 557103.1节能技术分类与原理 556263.1.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原理 6163863.1.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原理 6150283.2环保技术分类与原理 6175153.2.1水处理技术原理 6197893.2.2废气处理技术原理 7179903.3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现状 720334第4章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727964.1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7312294.1.1绿色选址与规划 853374.1.2生态景观设计 8261254.1.3生态节能技术 8162024.2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 8303214.2.1生命周期评估 8194784.2.2节能设计 8201744.2.3节材设计 873934.3绿色建筑单体设计方法 8195544.3.1建筑形式优化 8233924.3.2建筑空间布局 9219774.3.3建筑围护结构优化 9123594.3.4建筑设备系统优化 917121第5章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926387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9249365.1.1高功能外墙保温技术 932915.1.2高效节能门窗技术 934845.1.3屋面节能技术 9191315.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9151475.2.1高效热源技术 101615.2.2变频调速技术 103495.2.3智能控制系统 1029485.3电气系统节能技术 1022845.3.1高效光源及照明系统 10149255.3.2电气设备节能技术 10291395.3.3能源管理系统 1020210第6章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0144476.1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技术 1055336.1.1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1073176.1.2废水处理与回收技术 10107066.1.3节水型卫浴设备 11252446.1.4智能灌溉系统 114926.2生态景观设计技术 11177646.2.1植物配置与多样性 11234096.2.2透水铺装技术 11271036.2.3生态护坡技术 11140856.2.4人工湿地技术 11265446.3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 11186996.3.1分类垃圾桶设置 11224806.3.2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 11113176.3.3垃圾焚烧与发电技术 1185426.3.4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 1219846第7章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协同作用 12158877.1节能环保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1214447.1.1节能环保技术概述 12150497.1.2技术融合与创新 12126407.2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互动关系 1277947.2.1绿色建筑对节能环保技术的影响 12276207.2.2节能环保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撑作用 12286797.3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集成应用 12242957.3.1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典型应用案例 1277797.3.2集成应用策略与优化 134597.3.3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1324429第8章案例分析 1398968.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 1324358.1.1案例一:上海世博园区某绿色建筑 13277748.1.2案例二:深圳某绿色住宅小区 13167258.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 13102818.2.1案例一:美国某绿色办公楼 13265168.2.2案例二:德国某绿色住宅 1486558.3案例总结与启示 14197429.1政策与法规的引导作用 14130199.2市场发展与技术创新 14106459.3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1528873第10章结论与建议 152853310.1研究成果总结 151313010.2存在问题与挑战 151284610.3政策与推广建议 16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1.1绿色建筑发展概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建筑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实践表明,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效益。但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理念滞后、技术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不足等,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摸索。1.2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节能环保技术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支撑,对于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关键作用。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建筑保温隔热、高效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环保技术则涉及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缓解能源压力;(2)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3)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健康性,提升生活质量;(4)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1.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分析现有技术体系的优势与不足,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系统梳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方向;(2)分析国内外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发展趋势,为我国技术发展提供参考;(3)探讨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策略,提高建筑综合功能;(4)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健康发展。本研究对于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提高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2章绿色建筑基本理论2.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同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内涵丰富,涉及建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生命周期管理:关注建筑从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的全过程,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环境友好: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光污染等。(4)生态平衡: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5)以人为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2.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建筑绿色程度的重要工具,旨在引导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多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美国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等。这些评价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建筑在节能设计、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表现。(2)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的舒适度。(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建筑对土地、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4)材料与资源:评价建筑在材料选择、资源消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可持续性。(5)设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评价建筑的创新能力、绿色技术运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2.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是指导建筑设计师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顺应自然:充分考虑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节能优先: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设计,降低建筑能耗。(3)循环利用:提倡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4)功能合理:合理规划建筑空间布局,提高空间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5)以人为本:关注建筑使用者的健康、舒适、安全需求,提高室内环境质量。(6)技术创新:运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理念,提高建筑的环境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3章节能环保技术概述3.1节能技术分类与原理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主要包括外墙保温技术、屋面隔热技术、门窗密封技术等。(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技术等。(3)节能设备与系统优化技术:通过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和优化能源系统运行,降低建筑能耗。包括变频调速技术、热泵技术、节能灯具等。(4)智能控制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能源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楼宇自动化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3.1.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原理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原理降低能耗:(1)热阻原理: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提高其热阻值,减少热量传递。(2)热桥处理:对热桥部位进行特殊处理,降低热桥效应,提高保温隔热效果。(3)气密性优化: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减少空气渗透造成的能量损失。3.1.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原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原理实现能量转换:(1)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能,加热水或其他介质,实现能源转换。(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光伏电池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直接为建筑供电。(3)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稳定的地温,实现冷热源的交换,提高能源利用率。3.2环保技术分类与原理环保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处理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实现污水的净化和回用。(2)废气处理技术:采用吸收、吸附、催化氧化等方法,降低废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实现达标排放。(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通过分类、回收、资源化、焚烧等方法,减少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4)生态修复技术: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恢复受损生态环境。3.2.1水处理技术原理水处理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原理实现水质净化:(1)物理方法:利用过滤、沉淀、浮选等物理过程,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等污染物。(2)化学方法:通过化学反应,使水中的有害物质沉淀、析出或转化为无害物质。(3)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3.2.2废气处理技术原理废气处理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原理降低污染物浓度:(1)吸收法:利用吸收剂与废气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2)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实现净化。(3)催化氧化法: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3.3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现状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外墙保温、高效节能门窗等。(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逐步推广,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等。(3)节能设备与系统优化技术不断进步,如节能灯具、热泵技术等。(4)环保技术得到重视,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6)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促进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第4章绿色建筑设计方法4.1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生态建筑设计策略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4.1.1绿色选址与规划(1)选址方面,应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避免破坏生态敏感区。(2)规划方面,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4.1.2生态景观设计(1)利用本地植物,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建筑能耗。(2)设置生态水体,增强地表水的循环利用。(3)采用透水铺装,提高雨水利用率。4.1.3生态节能技术(1)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2)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材料,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4.2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关注建筑物的长期使用,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4.2.1生命周期评估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估,包括原材料生产、施工、使用、维护和拆除等阶段,以降低整体环境负担。4.2.2节能设计(1)优化建筑物的朝向、开窗面积和建筑形式,提高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2)采用高功能的外墙、屋顶和地面保温材料,降低建筑能耗。(3)利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能源优化管理。4.2.3节材设计(1)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2)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减少材料浪费。4.3绿色建筑单体设计方法绿色建筑单体设计方法关注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担为目标。以下是一些绿色建筑单体设计方法:4.3.1建筑形式优化(1)采用适宜的建筑形式,如:被动式太阳房、绿色屋顶等。(2)利用建筑遮阳、隔热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4.3.2建筑空间布局(1)合理布局建筑空间,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设置合理的开窗面积和朝向,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4.3.3建筑围护结构优化(1)选用高功能的保温隔热材料。(2)优化外墙、屋顶、地面的构造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节能功能。4.3.4建筑设备系统优化(1)采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等设备。(2)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等。(3)实施建筑智能化,实现能源监测和管理。第5章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技术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物的能耗需求,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5.1.1高功能外墙保温技术在绿色建筑中,采用高功能外墙保温材料及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热量损失。常用的保温材料包括岩棉、玻璃棉、聚氨酯等。合理的保温层厚度及构造设计对提高保温效果具有重要意义。5.1.2高效节能门窗技术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功能对整个建筑的能耗影响显著。采用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铝型材、密封功能良好的门窗框材料等,可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传热系数。5.1.3屋面节能技术屋面作为建筑物的第五立面,其节能技术同样重要。采用绿化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型屋面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屋面的传热系数,减少热量损失。5.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技术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5.2.1高效热源技术在供暖系统中,采用高效热源技术,如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可以提高热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5.2.2变频调速技术在通风与空调系统中,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需求,实时调整风机、水泵的运行状态,实现系统的高效运行。5.2.3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安装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对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可以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系统运行状态,实现节能运行。5.3电气系统节能技术电气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同样具有节能潜力,其节能技术的应用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5.3.1高效光源及照明系统采用LED等高效光源,并结合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可以降低照明能耗,提高照明效果。5.3.2电气设备节能技术选用高效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降低设备的自身损耗,提高电气系统的整体效率。5.3.3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对建筑内的电气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管理,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第6章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6.1水资源利用与节约技术绿色建筑强调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节约,以下为相关技术应用:6.1.1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物屋顶、地面等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和利用,用于绿化、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用途。6.1.2废水处理与回收技术采用先进的废水处理技术,对建筑内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达到回收利用的标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6.1.3节水型卫浴设备在建筑内安装节水型卫浴设备,如低流量马桶、节水型淋浴头等,降低日常用水量。6.1.4智能灌溉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园林绿化的智能灌溉,根据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6.2生态景观设计技术绿色建筑注重生态景观的设计与营造,以下为相关技术应用:6.2.1植物配置与多样性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生的植物种类,注重植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2.2透水铺装技术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材料,增加地面透水性,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6.2.3生态护坡技术利用植物、天然材料等构建生态护坡,提高坡面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侵蚀。6.2.4人工湿地技术在建筑附近设计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处理和净化雨水、废水等。6.3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绿色建筑倡导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处理,以下为相关技术应用:6.3.1分类垃圾桶设置在建筑内设置分类垃圾桶,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的准确性。6.3.2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采用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如有机垃圾堆肥设备、可回收垃圾分拣设备等,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6.3.3垃圾焚烧与发电技术对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垃圾,采用先进的焚烧与发电技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能源回收。6.3.4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采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第7章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协同作用7.1节能环保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本节主要探讨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实现节能环保技术的融合与创新。通过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整合方案,以实现绿色建筑的高效节能与环保目标。7.1.1节能环保技术概述介绍各类节能环保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以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7.1.2技术融合与创新分析现有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瓶颈,探讨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可行性,如新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等,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7.2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互动关系本节从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的互动关系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的协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7.2.1绿色建筑对节能环保技术的影响分析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评价体系、政策导向等方面对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7.2.2节能环保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支撑作用探讨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7.3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集成应用本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集成应用经验,为绿色建筑设计与实践提供借鉴。7.3.1节能环保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典型应用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项目,分析其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情况,如节能建筑材料、新能源利用、智能控制系统等。7.3.2集成应用策略与优化7.3.3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成本制约、政策支持等,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第8章案例分析8.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8.1.1案例一:上海世博园区某绿色建筑该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如节能、环保、舒适等。采用了以下节能环保技术:(1)绿色屋顶:采用屋顶绿化技术,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减少空调能耗。(2)高功能围护结构:选用高功能的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耗。(3)自然通风:利用建筑结构优化自然通风,降低空调使用频率。(4)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降低传统能源消耗。8.1.2案例二:深圳某绿色住宅小区该小区在规划与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了绿色环保理念,实施以下节能措施:(1)绿色景观设计:采用多层次绿化,提高小区生态环境质量。(2)节能照明系统:选用高效节能灯具,降低照明能耗。(3)雨水收集利用: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4)垃圾分类与回收:推广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利用率。8.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8.2.1案例一:美国某绿色办公楼该办公楼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实施以下节能环保措施:(1)绿色建筑材料:选用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2)高效能源系统:采用高效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最优化。(3)室内空气质量控制:通过新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办公舒适度。(4)绿色屋顶:采用屋顶绿化技术,降低建筑表面温度,减少空调能耗。8.2.2案例二:德国某绿色住宅该住宅采用以下节能环保技术:(1)被动式节能设计:利用建筑朝向、窗墙比等,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降低能耗。(2)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3)节能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的家电设备,降低日常能耗。(4)绿色景观设计:采用本土植物,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生态效益。8.3案例总结与启示通过对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以下经验和启示:(1)绿色建筑应从设计源头抓起,充分考虑节能、环保、舒适等因素。(2)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3)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耗。(4)绿色景观设计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5)推广垃圾分类与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6)注重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提高居住、办公舒适度。(7)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口语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改培与农村安全生产考核试卷
- 绿色能源与可持续能源考核试卷
- 环境安全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约束与挑战分析考核试卷
- 碳酸饮料行业包装材料与环保创新考核试卷
- 小升初英语陈述句专题复习课件
- 经纪人如何处理艺人合作关系纠纷考核试卷
- 聚己内酰胺共聚物纤维单体制备考核试卷
- 电力设备风力发电设备与并网技术考核试卷
- 纸张物理性能测试与优化考核试卷
- 玻璃精密轴承考核试卷
- 智能音箱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前景深度解析
- 2024年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防汛抗旱合同协议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2.3 圆柱(复习) ︳西师大版 (10张PPT)
- 国际五一劳动节颁奖荣誉晚会动态PPT模板
- 全息经络刮痧疗法(内部培训)课件
- CPK计算表格EXCEL模板
- 消防安全知识课件PPT(72张)
-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课堂PPT)
-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倾倒式
- 煤矿测量技术管理系统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