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行业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_第1页
环境保护行业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_第2页
环境保护行业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_第3页
环境保护行业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_第4页
环境保护行业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保护行业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TOC\o"1-2"\h\u23587第一章环境保护行业概述 2242401.1行业现状 2171031.1.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3227371.1.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3324121.1.3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22911.1.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374801.2发展趋势 349201.2.1环保治理技术向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3293741.2.2环保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3168401.2.3环保服务业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 3136411.2.4环保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431902第二章水污染治理技术 4138302.1物理法 4155612.2化学法 4112592.3生物法 4160362.4集成技术 426076第三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548123.1粉尘治理技术 591203.1.1概述 5276243.1.2物理方法 576113.1.3化学方法 5141953.1.4生物方法 5120683.2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 5169483.2.1概述 51453.2.2吸收法 5279033.2.3吸附法 5180663.2.4催化转化法 6237973.3恶臭治理技术 6290333.3.1概述 6108533.3.2生物法 6258173.3.3物理法 6276313.3.4化学法 6161993.4集成技术 6101483.4.1概述 6130093.4.2粉尘与气态污染物联合治理 6169443.4.3恶臭与气态污染物联合治理 6185153.4.4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61109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7254654.1填埋技术 7208024.2焚烧技术 7225864.3厌氧消化技术 7154924.4资源化利用技术 79603第五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8257655.1物理法 8178745.2化学法 8245105.3生物法 8199865.4集成技术 812668第六章噪音污染治理技术 951176.1防治措施 9159796.1.1源头控制 983866.1.2传播途径控制 937196.1.3接收端控制 966076.2控制技术 93516.2.1吸声技术 9227616.2.2隔声技术 9267056.2.3消声技术 10301956.2.4减振技术 10244916.3集成技术 10225566.3.1综合治理 10178356.3.2智能监测与管理 10208106.3.3跨界融合 1026297第七章环保装备研发 1076697.1水处理设备 10287607.2大气处理设备 11135267.3固废处理设备 1122007.4土壤处理设备 1127924第八章环保监测技术 1256428.1水质监测技术 12304238.2气质监测技术 12257488.3固废监测技术 13167408.4土壤监测技术 1330094第九章环保政策与法规 138199.1政策概述 13322669.2法规解析 14316479.3政策与法规的协同作用 1427715第十章环保产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1479510.1产业发展趋势 142188210.2面临的挑战 152613310.3发展策略与建议 15第一章环境保护行业概述1.1行业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行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1.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1.1.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2019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7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1.1.3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环境保护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尤其在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我国在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1.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国环境保护行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由传统的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转变。同时环保服务业、环保技术服务业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1.2发展趋势1.2.1环保治理技术向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治理技术将向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未来,环保治理技术将更加注重资源循环利用、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环保设备的智能化管理。1.2.2环保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将逐步向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升级,拓展国际市场。1.2.3环保服务业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环保服务业在环保行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未来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环保服务业将涵盖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环保设施运营等多个领域,为环保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服务支持。1.2.4环保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环保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环保行业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环保产业将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水污染治理技术2.1物理法物理法在水污染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括格栅、沉淀、过滤、离心、膜分离等技术。格栅主要用于拦截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防止其进入后续处理单元,降低处理负荷。沉淀技术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沉降,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技术则是通过过滤介质将水中悬浮物去除。离心技术利用离心力将水中固体颗粒分离出来。膜分离技术则通过特定孔径的膜将水中的污染物截留。2.2化学法化学法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显著效果,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絮凝、电解等技术。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水中污染物氧化或还原成无害物质。中和法通过酸碱中和反应,调整污水的pH值,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絮凝法利用絮凝剂使水中悬浮物聚集成絮体,便于后续处理。电解法通过电解作用,将水中污染物氧化或还原,实现去除效果。2.3生物法生物法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等技术。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厌氧生物处理则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生物膜法则是利用生物膜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2.4集成技术集成技术是将多种水污染治理技术有机结合,以提高治理效果和降低成本。常见的集成技术有:物理化学法、化学生物法、物理生物法等。例如,A/O(厌氧/好氧)工艺将厌氧生物处理与好氧生物处理相结合,实现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MBR(膜生物反应器)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相结合,提高污水处理效果。科技的发展,水污染治理技术不断创新,集成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我国水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三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1粉尘治理技术3.1.1概述粉尘污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粉尘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其目的是减少粉尘排放,改善空气质量。3.1.2物理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袋式除尘、静电除尘和湿式除尘等。袋式除尘适用于捕集细微粉尘,具有处理风量大、除尘效率高等特点;静电除尘利用高压电场使粉尘带电,然后在电场力作用下被捕集;湿式除尘通过水雾将粉尘捕集,适用于高温、高湿等环境。3.1.3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中和等反应,用于处理含有有害成分的粉尘。氧化法将粉尘中的有害物质氧化成无害物质;还原法将有害物质还原成无害物质;中和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粉尘中的有害物质发生中和反应。3.1.4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对粉尘进行降解,适用于处理含有有机物的粉尘。生物降解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3.2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3.2.1概述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吸收、吸附、催化转化等方法,其目的是降低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减轻大气污染。3.2.2吸收法吸收法利用吸收剂对气态污染物进行吸收,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气态污染物。常见的吸收剂有水、碱液、硫酸等。3.2.3吸附法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对气态污染物进行吸附,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气态污染物。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等。3.2.4催化转化法催化转化法利用催化剂将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催化转化法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3.3恶臭治理技术3.3.1概述恶臭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恶臭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等。3.3.2生物法生物法利用微生物对恶臭物质进行降解,适用于处理低浓度恶臭气体。生物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3.3.3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恶臭气体。物理法具有处理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3.3.4化学法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将恶臭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适用于处理特定类型的恶臭气体。化学法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3.4集成技术3.4.1概述集成技术是将多种治理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治理效果和降低运行成本。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4.2粉尘与气态污染物联合治理将袋式除尘、静电除尘等粉尘治理技术与吸收、吸附、催化转化等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相结合,实现粉尘与气态污染物的联合治理。3.4.3恶臭与气态污染物联合治理将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等恶臭治理技术与吸收、吸附、催化转化等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相结合,实现恶臭与气态污染物的联合治理。3.4.4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将多种治理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提高治理效果。例如,将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等治理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粉尘、气态污染物和恶臭的协同治理。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4.1填埋技术填埋技术是一种传统的固废处理方法,主要通过将垃圾填埋于指定的填埋场,通过自然降解作用减少垃圾的体积和污染程度。填埋技术主要包括选址、预处理、填埋操作和填埋场封场四个环节。在选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保证填埋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预处理环节主要包括破碎、分选、稳定化等过程,降低垃圾的污染程度。填埋操作环节要求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保证垃圾的堆放稳定和填埋场的安全。封场环节主要是对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整治,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2焚烧技术焚烧技术是一种高效、减量化的固废处理方法,主要通过高温焚烧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质氧化分解,达到减容、减量和无害化的目的。焚烧技术主要包括焚烧炉型选择、焚烧过程控制、尾气处理和焚烧灰渣处理四个方面。焚烧炉型选择要考虑垃圾的成分、热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焚烧炉。焚烧过程控制主要包括燃烧温度、燃烧时间和燃烧气氛的控制,保证焚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尾气处理是焚烧技术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脱硝、脱硫、除尘和除重金属等过程,以满足排放标准。焚烧灰渣处理主要包括稳定化和资源化利用两个方面。4.3厌氧消化技术厌氧消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沼气的固废处理方法。厌氧消化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能耗低、运行稳定等特点。厌氧消化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消化过程控制和沼气利用三个环节。预处理环节主要包括破碎、分选、中和等过程,提高垃圾的消化功能。消化过程控制主要包括消化温度、消化时间、消化罐压力等因素的调控,保证消化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沼气利用环节主要包括沼气的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实现能源的回收。4.4资源化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是指将固废中的有价组分进行回收和利用,实现固废的减量化和资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回收、化学回收和生物回收三个方面。物理回收主要包括分选、破碎、干燥等过程,将有价组分进行回收。化学回收主要包括焚烧、热解、湿法冶金等过程,将有价组分转化为有用的化工产品。生物回收主要包括堆肥、厌氧消化、生物沥滤等过程,将有价组分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通过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固废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五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5.1物理法物理法是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洗脱、土壤热脱附和土壤固化/稳定化等技术。土壤洗脱是通过添加清洗剂,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移到清洗液中,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土壤热脱附则是利用高温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或挥发,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土壤固化/稳定化则是通过添加固化剂或稳定剂,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或迁移的形态,降低其环境风险。5.2化学法化学法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土壤氧化还原、土壤稳定化和土壤淋洗等技术。土壤氧化还原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土壤稳定化则是通过添加稳定剂,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或迁移的形态。土壤淋洗则是利用水或其他溶剂,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溶解并去除。5.3生物法生物法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和生物通风等技术。微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对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为无害物质。植物修复则是通过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生物通风则是通过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促进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5.4集成技术集成技术是将多种治理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效果。常见的集成技术有物理化学法、物理生物法、化学生物法等。物理化学法结合了物理法和化学法的优点,如土壤洗脱与氧化还原技术的结合。物理生物法结合了物理法和生物法的优点,如土壤热脱附与生物通风技术的结合。化学生物法则结合了化学法和生物法的优点,如土壤稳定化与微生物降解技术的结合。集成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污染治理的效果,降低治理成本,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持。第六章噪音污染治理技术6.1防治措施6.1.1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噪音污染治理的首要措施,主要包括对噪声源进行改造、优化生产工艺、采用低噪声设备等。通过对噪声源的源头控制,降低噪声的产生和排放。6.1.2传播途径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是指对噪声传播途径进行干预,以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具体措施包括:(1)设置隔音屏、隔音墙等隔音设施;(2)优化建筑布局,减少噪声对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的影响;(3)加强绿化,利用植被吸收和隔离噪声。6.1.3接收端控制接收端控制是指对噪声接收端进行干预,以降低噪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措施包括:(1)提高建筑隔声功能,减少噪声传入室内;(2)使用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3)对敏感区域进行噪声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措施。6.2控制技术6.2.1吸声技术吸声技术是通过吸声材料或结构来降低噪声的一种方法。常见的吸声材料有泡沫材料、纤维材料等。吸声技术适用于室内噪声治理,如会议室、音乐厅等场所。6.2.2隔声技术隔声技术是通过隔音材料或结构来降低噪声的一种方法。常见的隔声材料有隔音板、隔音窗等。隔声技术适用于建筑隔声、道路隔音等场合。6.2.3消声技术消声技术是通过消声器、消声装置等设备来降低噪声的一种方法。消声技术适用于工业噪声治理,如风机、泵等设备的噪声控制。6.2.4减振技术减振技术是通过减振装置或减振材料来降低振动传递,从而减少噪声的一种方法。减振技术适用于机械设备、建筑结构等振动引起的噪声治理。6.3集成技术6.3.1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将多种治理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噪声治理体系。综合治理可以针对不同的噪声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噪声污染的有效控制。6.3.2智能监测与管理智能监测与管理是通过安装噪声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噪声水平,结合数据分析,优化治理方案。智能监测与管理可以提高噪声治理的针对性和效率,实现噪声污染的精细化管理。6.3.3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指将环保、建筑、材料、信息技术等多领域技术相结合,创新噪声治理模式。如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噪声治理策略;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建筑隔声功能等。跨界融合为噪声污染治理提供了更广泛的技术支持。第七章环保装备研发7.1水处理设备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处理设备研发成为环保治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处理设备主要包括预处理设备、膜处理设备、生化处理设备等。预处理设备主要包括水质监测设备、水质调节设备、水质净化设备等。其中,水质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为后续处理提供数据支持;水质调节设备则通过调节水质参数,为后续处理创造有利条件;水质净化设备则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去除水中污染物。膜处理设备主要包括反渗透设备、纳滤设备、超滤设备等。这些设备利用膜技术,实现对水中污染物的有效分离,提高水质。其中,反渗透设备适用于高浓度污染物去除,纳滤设备适用于中等浓度污染物去除,超滤设备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物去除。生化处理设备主要包括活性污泥法设备、生物膜法设备等。活性污泥法设备通过生物代谢作用,将水中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生物膜法设备则利用生物膜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7.2大气处理设备大气处理设备主要包括除尘设备、脱硫设备、脱硝设备等,旨在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除尘设备包括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静电除尘器利用高压电场使尘粒带电,然后通过电场力将带电尘粒捕集;布袋除尘器通过过滤材料将尘粒捕集;湿式除尘器则利用水雾将尘粒捕集。脱硫设备主要包括湿式脱硫设备、干式脱硫设备等。湿式脱硫设备利用吸收剂与SO2反应,无害物质;干式脱硫设备则通过固体吸收剂与SO2反应。脱硝设备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设备(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设备(SNCR)等。SCR设备利用催化剂将NOx还原为N2;SNCR设备则通过喷射还原剂,将NOx还原为N2。7.3固废处理设备固废处理设备主要包括垃圾处理设备、危险废物处理设备等,旨在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垃圾处理设备包括垃圾压缩设备、垃圾焚烧设备、垃圾填埋设备等。垃圾压缩设备通过压缩减量化,提高垃圾运输效率;垃圾焚烧设备通过高温焚烧,将垃圾转化为热能和灰烬;垃圾填埋设备则将垃圾填埋于指定区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危险废物处理设备包括固化/稳定化设备、焚烧设备、安全填埋设备等。固化/稳定化设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危险废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焚烧设备则通过高温焚烧,将危险废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安全填埋设备则将危险废物填埋于指定区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7.4土壤处理设备土壤处理设备主要包括土壤修复设备、土壤采样设备、土壤监测设备等,旨在改善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土壤修复设备包括土壤淋洗设备、土壤稳定化设备、土壤气相抽提设备等。土壤淋洗设备通过水洗方式,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土壤稳定化设备通过添加稳定剂,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性;土壤气相抽提设备则通过抽提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改善土壤质量。土壤采样设备包括手动采样设备、自动采样设备等。手动采样设备通过人工操作,获取土壤样品;自动采样设备则通过自动化技术,提高采样效率和精度。土壤监测设备包括土壤质量监测设备、土壤污染监测设备等。土壤质量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为土壤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土壤污染监测设备则能够监测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迁移性,为土壤修复提供依据。第八章环保监测技术8.1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是环保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方法。物理监测主要通过对水样的温度、颜色、浊度等参数进行检测,以判断水质状况。化学监测则通过分析水样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如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质等,来评估水质。生物监测则是通过观察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状况,来判断水质状况。科技的进步,水质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水样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快速、准确检测;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在线的水质监测。8.2气质监测技术气质监测技术是对大气中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技术,主要包括气体成分分析、颗粒物监测和气体污染物监测等。气体成分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对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气体成分的检测,了解大气的化学组成。颗粒物监测技术则可以检测大气中的PM2.5、PM10等颗粒物的浓度。气体污染物监测技术则可以检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气质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利用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三维分布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物的遥感监测。8.3固废监测技术固废监测技术是对固体废物的种类、性质、数量等进行监测的技术。主要包括废物分类监测、废物性质监测和废物处理效果监测等。废物分类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对废物进行形态、性质等方面的检测,实现废物的分类。废物性质监测技术则可以通过对废物的化学、生物等性质进行检测,了解废物的性质。废物处理效果监测技术则可以通过对废物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废物处理效果。固体废物处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固废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例如,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废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快速、准确检测。8.4土壤监测技术土壤监测技术是对土壤的质量、污染状况等进行监测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物理性质监测、土壤化学性质监测和土壤生物性质监测等。土壤物理性质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等参数的检测,了解土壤的物理状况。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技术则可以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化学成分的检测,了解土壤的化学状况。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技术则可以通过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生长状况等,了解土壤的生物状况。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土壤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壤污染物的实时在线监测。第九章环保政策与法规9.1政策概述环境保护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环保政策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环保政策,旨在引导环保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研发。以下是环保政策的概述:(1)政策目标:以提高环保治理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升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水平。(2)政策原则:坚持源头防控、综合治理、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3)政策内容:主要包括环保产业政策、环保税收政策、环保金融政策、环保科技政策等。9.2法规解析环保法规作为环保政策的重要支撑,对环保行业的发展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以下对环保法规进行解析:(1)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2)环保法规内容:涉及环保治理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运营等各个环节,对环保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