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1第23讲生物的进化[考纲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考点一生物进化理论1.早期的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①基本观点:物种是可变的,全部现存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化而来的;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缘由。②意义: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诞生奠定基础。(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①基础观点a.物种是可变的。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不足: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说明。2.现代综合进化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②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③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eq\b\lc\{\rc\(\a\vs4\al\co1(突变\b\lc\{\rc\(\a\vs4\al\co1(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变更的主要缘由之一。(3)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地eq\o(→,\s\up7(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eq\o(→,\s\up7(导致))生物朝确定方向缓慢进化。(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隔离eq\b\lc\{\rc\(\a\vs4\al\co1(\o(→,\s\up7(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o(→,\s\up7(实质))基因不能自由沟通))②物种形成eq\b\lc\{\rc\(\a\vs4\al\co1(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形成标记:产生生殖隔离))3.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确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②缘由: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②形成缘由:生物的共同进化。③探讨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1.推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基本观点的叙述(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2)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3)环境条件的变更导致了生物适应性变异的产生(×)(4)某种抗生素被长期运用后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5)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出现的3∶1的过程可以为进化供应原材料(×)2.推断有关物种、种群、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等基本概念的叙述(1)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确定是同一物种(×)(2)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挡基因沟通,但不确定出现生殖隔离(√)(3)没有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4)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个体间无法交配,不能产生后代的现象(×)(5)若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3.推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1)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2)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提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提示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探讨生物的进化时仅仅探讨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需探讨种群基因组成的变更。(3)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干脆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提示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限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干脆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4)共同进化概念中的“相互影响”的内涵指什么?提示①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②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变更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确定的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5)试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缘由是什么?提示分子水平: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干脆)→生物性状多样性;进化角度看: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1.达尔文进化论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比较达尔文进化论共同点现代综合进化理论①进化局限于“个体”水平②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③未就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说明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选择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④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2.种群和物种的比较项目种群物种概念生活在确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沟通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很多种群组成推断标准①种群必需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①主要是具有确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联系(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很多种群;(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3.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项目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沟通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胜利,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沟通种群间不进行基因沟通联系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②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干脆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③只有地理隔离不确定形成生殖隔离,但能产生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④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物种形成的最终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4.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比较(1)渐变式——先长期地理隔离,最终产生生殖隔离。(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命题点一生物进化原理分析1.(2024·南通、泰州一模)某动物种群栖息地由于道路开发导致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答案D解析栖息地的分割可能导致新种群数量变小,从而因遗传漂变等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A错误;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B错误;由于道路的存在使4个种群被选择下来的变异可能不同,C错误;若干年后,4个种群之间可能还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D正确。2.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所示为刚迁入时和迁入多年后确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想正确的是()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又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甲、丙两个海岛的环境相同确定了羽毛颜色朝着相同的方向进化D.乙海岛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了B1基因答案B解析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项错误;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与岛上原有的生物、无机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项正确;多年后,对于甲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下降,而对于丙海岛上的种群而言,b的基因频率上升,故甲、丙两个海岛上鸟类羽毛颜色的进化方向是不同的,C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通过选择作用对这些突变后的基因进行了筛选,D项错误。命题点二透过模式图辨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原理3.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遗传多样性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记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干脆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始终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答案AB解析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A项正确;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记是二者之间产生生殖隔离,B项正确;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干脆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C项错误;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活的区域环境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可能不同,D项错误。4.(2024·徐州一模)如图显示了3种可能的物种形成机制,对机制1~3诱发缘由的说明依次可能是()A.生殖隔离种内斗争出现突变体B.地理隔离种群迁出出现突变体C.自然选择种间斗争种群迁入D.种内斗争繁殖过剩环境变更答案B解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机制1图示表明原始种群因地理隔离变为两个种群,通过长期遗传变异积累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渐渐进化出新物种;机制2图示表明原始种群中一部分个体迁出成为新种群,和原种群产生地理隔离,最终进化为新物种;机制3图示表明在原始种群内产生了变异群体,经过长期积累进化为新物种。考点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题型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干脆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1.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某一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30%,21% B.30%,42%C.70%,21% D.70%,42%答案D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则A的基因频率为55%+30%×1/2=70%,a的基因频率=1-70%=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状况下,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觉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状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在该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tt占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A.50%和50% B.50%和62.5%C.62.5%和50% D.50%和100%答案B解析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tt占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75%,T的基因频率是25%+1/2×75%=62.5%。3.某小鼠群体中,A+、A和a互为等位基因,该种群基因型及个体数如下表:基因型A+A+A+AA+aAAAaaa个体数100200300100200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的基因频率是35%B.A+、A、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A+和A的根本区分是碱基序列不同D.该小鼠群体全部的A+、A、a基因,构成小鼠的基因库答案D解析由题表信息可知,该小鼠种群共有1000个个体,则该等位基因共有2000个,其中A+基因共有100×2+200+300=700(个),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700÷2000×100%=35%,A正确;A+、A和a互为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分是碱基的排列依次不同,C正确;小鼠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才能构成小鼠的基因库,D错误。题型2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p=×100%q=×100%(p为XA的基因频率,q为Xa的基因频率)4.对某村庄人群的红绿色盲状况调查发觉,共有500人,其中XBXB占42.2%,XBXb占7.4%,XbXb占0.4%,XBY占46%,XbY占4%。一年后由于诞生、死亡、婚嫁等缘由,该村庄男性色盲增加了5人,女性携带者增加了6人,其余类型人数不变。则一年后该人群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9.39%,90.61% B.8%,92%C.92%,8% D.90.61%,9.39%答案D解析男性色盲基因型为XbY,男性色盲增加了5人,则b基因增加5;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女性携带者增加了6人,则B基因增加6,b基因增加6。原来女性共有500×(42.2%+7.4%+0.4%)=250(人),则男性共有500-250=250(人)。由于女性每人有2个B(b)基因,而男性每人只有1个B(b)基因。因此,原来共有(B+b)基因总数为250×2+250=750。b基因频率=b基因总数/(B+b)基因总数×100%=(500×7.4%+500×0.4%×2+500×4%+5+6)/(750+5+6×2)=72/767×100%≈9.39%。依据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则B基因频率=1-9.39%=90.61%。5.(2024·常州调研)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eq\f(2a,1+a)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eq\f(1-c2,2)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答案D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eq\f(2a,1+a),A项正确;男性的基因型有XBY、X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项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eq\f(1-c2,2),C项正确;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项错误。题型3利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前提条件:(1)种群特别大;(2)全部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3)没有迁入和迁出;(4)没有自然选择;(5)没有基因突变。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AA的基因型频率=p2,Aa的基因型频率=2pq,aa的基因型频率=q2。假如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型频率应符合:p2+2pq+q2=1。6.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多选)()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eq\f(1,9)D.p=c时,F1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eq\f(5,9)答案ABC解析A项,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比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B项,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eq\f(1,2),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eq\f(1,4)、eq\f(1,2)、eq\f(1,4),对应图中b点。C项,当p=a时,由图可知,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a)=(1-a)(1-a),解得a=eq\f(1,3),F1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a=eq\f(1,9)。D项,当p=c时,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c=eq\f(2,3),则F1中,HH=eq\f(4,9),Hh=eq\f(4,9),hh=eq\f(1,9),F1自交,其子代杂合子Hh=eq\f(4,9)×eq\f(1,2)=eq\f(2,9),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eq\f(2,9)=eq\f(7,9)。7.如图为某家族ABO血型与某遗传疾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的血型已经清晰(见图中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基因IA的频率为0.1,基因IB的频率为0.1,基因i的频率为0.8;人群中患病的频率为eq\f(1,10000)。已知限制血型与疾病的基因是独立安排的,假设限制疾病与正常性状的基因是E或e。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9号为该病患者的概率为eq\f(1,303)C.3号为O型血的概率为eq\f(2,3)D.3号与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eq\f(1,24)答案D解析分析系谱图:1号和2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项正确;6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eq\f(1,3)EE、eq\f(2,3)Ee,人群中患病的概率为eq\f(1,10000),即ee的概率为eq\f(1,10000),则e基因的频率为eq\r(\f(1,10000))=eq\f(1,100),因此E基因的频率为eq\f(99,100),依据遗传平衡定律,EE的概率为eq\f(99×99,100×100),Ee的概率为2×eq\f(99,100)×eq\f(1,100),人群中正常个体基因型为Ee的概率为eq\f(Ee,EE+Ee)=eq\f(2,101)。因此,9号患病的概率为eq\f(2,3)×eq\f(2,101)×eq\f(1,4)=eq\f(1,303),B项正确;关于血型,3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IAi∶IBi∶ii=(2×0.1×0.8)∶(2×0.1×0.8)∶(0.8×0.8)=1∶1∶4,则3号为O型血的概率=eq\f(4,6)=eq\f(2,3),3号个体产生i配子的概率为eq\f(1,6)×eq\f(1,2)+eq\f(1,6)×eq\f(1,2)+eq\f(4,6)=eq\f(5,6),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I-i,因此3号和4号再生一个O型血孩子的概率为eq\f(5,6)×eq\f(1,2)=eq\f(5,12),C项正确、D项错误。8.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样,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变更,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该种群随机交配,且子代生活力一样,则基因频率不发生变更,即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30%+60%×1/2=60%,f=40%,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20%+40%×1/2=40%,f=60%,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依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代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40%×40%=52%;在子代中,F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均为50%,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相同,进化方向不同。矫正易错强记长句1.有关现代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几点提示(1)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变异在环境变更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3)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变更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4)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则仍是两个物种。(5)生物进化不确定导致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确定进化了。(6)只有地理隔离而没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2.精确运用男性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基因频率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若某地区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色盲率则为x2。3.自交、自由交配与基因频率变更的关系(1)自交是指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雌雄同株植物是指自花传粉。结果是杂合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基因型频率增加,在无选择条件下,各基因频率不变。(2)自由交配是指种群内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间相互交配。在无选择的条件下,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均保持不变,相关计算可按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进行。(3)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即使基因型频率变更,种群也未发生进化。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说明“长期运用杀虫剂,发觉灭虫效果越来越差”的缘由是经自然(杀虫剂)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而物种形成的标记是产生生殖隔离。3.如图是将某种植物分别移栽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经过多年的演化后最终形成了不同的五个物种:(1)确定D和C不是一个物种的详细证据是假如D和C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或若D和C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2)图示中B物种进化为D、E两个物种的机理是地理隔离造成基因沟通的阻断,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造成不同基因频率的变更,当基因频率变更积累到确定的程度时,形成生殖隔离,从而形成物种D和E。重温高考演练模拟1.(2024·江苏,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解析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像度高,所以群体中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生殖隔离的出现,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不代表形成了生殖隔离,C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种群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不确定在各代保持不变,D错误。2.(2024·江苏,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洁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困难生物的化石答案A解析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A项错误;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个物种,B项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更,从而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正确;因为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洁到困难,所以古老地层中都是简洁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困难生物的化石,D项正确。3.(2024·江苏,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供应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供应了丰富的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形成生殖隔离,B、D项错误;据图中信息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更有关,A项错误。4.(2024·全国Ⅰ,6)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解析依据哈迪—温伯格定律,满意确定条件的种群中,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则基因频率p+q=1,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关系满意(p+q)2=p2+2pq+q2,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的基因型频率,即q2,A错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应为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之和,即p2+2pq,B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发病率与性别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计算方法与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状况相同,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的发病率为p2+2pq,C错误;因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男性的发病率为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5.(2015·全国Ⅰ,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基因频率为_______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试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说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这一说明,第一代再随机交配,其次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答案(1)1∶11∶2∶10.5(2)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产生的配子中A配子∶a配子=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基因型AA为eq\f(1,2)×eq\f(1,2)=eq\f(1,4),基因型Aa为2×eq\f(1,2)×eq\f(1,2)=eq\f(1,2),基因型aa为eq\f(1,2)×eq\f(1,2)=eq\f(1,4)。A的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eq\f(1,2)的Aa基因型频率=eq\f(1,4)+eq\f(1,2)×eq\f(1,2)=eq\f(1,2)。(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AA基因型个体死亡。且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3A、2/3a,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中AA为1/9、Aa为4/9、aa为4/9,其中AA个体死亡,Aa和aa的比例为1∶1。6.(2024·全国Ⅰ,29节选)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变更,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2)依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供应机会解析(1)猎物和捕食者通过捕食活动相互影响,自然选择有利于猎物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也有利于捕食者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开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确定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供应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一、单项选择题1.(2024·淮阴联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其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学说说明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答案B解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标记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生物发生进化但不确定会出现生殖隔离。2.(2024·溧阳一模)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记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表示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的标记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记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不确定须要地理隔离。3.如图表示从Q点环境条件发生变更后,某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更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点后基因A限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环境条件发生变更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更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Q点以后A的基因频率上升,a的基因频率降低,说明A限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A项正确;P点两曲线相交,说明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B项正确;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不是由环境变更引起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变更对不定向的变异起选择作用,C项错误;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变更,D项正确。4.(2024·哈尔滨三中月考)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地理隔离阻碍了这些种群进行基因沟通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确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变更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更,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答案C解析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全部新物种的形成都须要经过地理隔离。5.(2024·江阴中学测试)经调查发觉,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加,其缘由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运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运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加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动力答案C解析运用农药前青菜虫已经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对变异起选择作用,A项错误;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加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项错误;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项正确;连续多年对青菜虫运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加的动力,D项错误。6.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A.50%B.60%C.40%D.100%答案B解析BBEE和bbee交配,F1的基因型均为BbEe,由于bbE_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则F2中能存活下来的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BBEE∶BBEe∶BbEE∶BbEe∶bbee=1∶2∶2∶4∶1,关于E、e的基因型及比例整合后为EE∶Ee∶ee=3∶6∶1,则E的基因频率为(3×2+6)/20×100%=60%。7.下列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表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上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地球上厌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现的早D.外来物种入侵不能变更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答案C解析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误;由于地球上最初没有氧气,依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推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氧气出现后才出现好氧生物,C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峻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当地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故能变更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项错误。8.很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更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变更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配可能产生不育后代答案B解析依据物种的形成过程可以推断:a、b、c分别为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及自然选择,A项正确;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B项错误;自然选择定向变更生物的基因频率,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正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项正确。二、多项选择题9.(2024·兴化检测)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限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变更,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供应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缘由之一答案ABC解析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是一个种群,在一个种群中,两者的基因频率相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更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更;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若没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A、a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更,生物发生进化。10.(2024·宿迁高三一模)某昆虫的种群特别大,第一年AA占10%,Aa占20%,aa占70%,种群内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假设由于环境条件变更,种群中显性个体每年增加10%,隐性个体每年削减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条件的变更确定会影响隐性个体的诞生率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干脆受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C.其次年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约为65.6%D.若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不会发生变更答案BC解析环境条件变更,不确定会影响隐性个体的诞生率,也可能影响其死亡率,A错误;其次年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70%×(1-10%)÷[10%×(1+10%)+20%×(1+10%)+70%×(1-10%)]≈6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临汾市古县素养测评2025届小升初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中考化学试题命题比赛模拟试卷(29)含解析
- 2025年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数据库管理专业考题及答案
- 2025年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漯河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山东、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一诊模拟”考试(二)物理试题含解析
- 外贸知识课题课件
- 体育明星代言赛事活动赞助合同
- 演艺经纪公司商业演出票务代理合作协议
- 酒店公司章程范本
- 中考物理复习交流
- 华为中层管理干部团队执行力与领导力提升培训课件-方法与案例详解
- 家长会课件:高二下学期家长会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效果评价表
- 心字底(教案)2022-2023学年书法五年级 全国通用
- 第七章 线性变换
- 天津高考英语词汇3500
- 海洋工程柔性立管发展概况
- 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历史真题评析
- 年产3万吨乙酸乙酯-毕业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