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复合版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_第1页
修改复合版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_第2页
修改复合版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_第3页
修改复合版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_第4页
修改复合版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及用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委杨晋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定义: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临床病症:以上腹胀痛、纳少嗳气、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本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病势缠绵、施治棘手。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报道:

CAG占胃镜检查数13.8%[1],胃癌高发区28.1%。

CAG是胃癌最重要的癌前疾病[2],尤其与胃息肉同时存在,CAG肠化合并中度至高度不典型增生时可发生癌变。西医治疗---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有优势[1]危北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2]陈方芝。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陕西中医,1989,10〔2〕胃癌病理开展模式5研究背景正常胃黏膜浅表性炎症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肠型胃癌GCCorrea学说5CorreaP,HaenszelW,CuelloC,etal.Lancet,1975,2(7924):58-60.病因病机〔1〕邪气犯胃:初起:过食生冷嗜食辛辣肥甘酗酒饮食自倍[3]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寒积胃中湿热内生食滞中焦损伤胃气病因病机〔1〕邪气犯胃:久病:血瘀阻气湿热内生热伤胃津[3]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虚实夹杂现代医学也认为:刺激性饮食如浓茶、酒精、过热、过酸食物胃粘膜急性炎症病变慢性胃炎CAG病因病机〔2〕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恼怒伤肝[3]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现代医学:肝郁气滞植物N紊乱幽门功能失调胆汁返流、胆汁、胆盐反复刺激减弱胃粘膜屏障对离子的通透功能氢离子反弥散入胃粘膜加重炎症的发生和开展。病因病机〔3〕脾虚胃弱:病后劳倦饥饱失宜过于忧思先天禀赋虚弱[3]劳绍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陕西中医,1987,8〔7〕中气虚损阳损及阴寒凝血滞血脉瘀滞中医脾虚与体质有关发病机理:自身免疫、变态反响病因病机[6]甘淳。消胃痞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2〔1〕李氏认为[5]:胃阳虚--浅表性胃炎--气分,胃阴虚--CAG--血分。甘氏[6]:气虚多瘀脾胃缺乏,气阴缺乏为本气滞血瘀,湿热邪毒为标。[5]李玉奇。以痈论治102例萎缩性胃炎临床总结。中国医学报,1981,2〔2〕病因病机周氏认为[7]: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粘膜的损伤有极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说明: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达90%左右,且在胃体,胃窦的任何病变部位均可检出。[7]周莹。慢性胃炎、溃疡病幽门弯曲菌检出阳性病例疗效分析。云南中医杂志,1991,12〔2〕辨证分型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将CAG归为“胃痞〞的范畴,并提出5种辨证分型。属“实痞〞的有“邪热内陷〞、“饮食停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属“虚痞〞的有“脾胃虚弱〞。辨证分型由于各地气候、患者体质等的差异,以及临床收集的病历数、分型依据的不同,中医学对CAG的分型种类繁多。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医家认为CAG以“脾胃气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胃阴缺乏〞、“脾胃湿热〞居多。这与过去的报道及教材辨证分型相类似[8]。[8]林小武。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北京中医,1999,〔1〕辨证分型

董建华认为

:病机:虚、滞、热、瘀。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以通为补,治在通降。食积郁久化热,久必入络成瘀。辨证分型董建华常用

:

香附、佛手、苏梗行气陈皮、鸡内金、莱菔子化食滞石斛、麦冬、沙参滋阴黄芪、桂枝、甘草祛虚寒大黄、黄连泻实热大腹皮、佩兰燥湿

丹参、川楝子活血化瘀辨证分型陈伯咸教授[9]认为:胃为戊土,属腑,以通降为顺,然其受纳、腐熟,全靠肝的疏泄条达。从病理上来看,肝木过盛可乘脾伤胃,即“肝木乘土〞,而肝木过弱也不能疏通脾胃,使受纳、腐熟受阻。因此陈老的治那么为疏肝运脾。

[9]李汉文、周继友。陈白咸教授从肝论治萎缩性胃炎。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1〕辨证分型[10]

林国裕、宋靖范、林淑瓦。张明昌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河南中医,1999,19〔2〕辨证分型路志正[11]认为:初期--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寒多见自拟苏朴饮--疏肝和胃小建中汤加味--温脾和胃。中期--脾虚湿热内蕴和胃阴缺乏多见四逆散加味--补脾化湿自拟石斛梅花汤--补阴和胃[11]

杨丽芬。路治正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胃腺异型增生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9,14〔2〕路志正[11]认为:末期--气阴两伤和津枯血瘀参荷二梅汤--益气养阴;失笑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通络化瘀。[11]

杨丽芬。路治正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胃腺异型增生的经验。中国医药学报,1999,14〔2〕辨证分型治疗原那么[12]

王长洪。董建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4〕?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实者: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温补脾胃。[13]

王少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琐谈。江苏中医,1999,〔6〕王少华[13]那么认为:治那么:温润并进,气血双调,寒热互济治法:消胀、止痛、开胃、除嘈4组对药:黄芪—麦冬、柴胡—白芍、白芍—甘草、黄连—厚朴治疗原那么[15]

巫浣宜。归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48例。北京中医,2000,〔1〕4.1.1健脾益气法张氏自拟参芪胃生汤[14]66例:治愈21例,有效3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巫氏归芍六君子汤加味[15]48例:

显效3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胃镜、病理疗效83.3%。4.1自拟方加减治疗

[14]

张宽智、丁兆生。参芪胃生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3〕临床治疗[18]

李志民、于家军。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105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8,30〔10〕4.1.1健脾益气法袁氏自拟胃乐散丸[16]128例:显效76例,有效4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3%。何氏消炎建中愈胃汤[17]41例: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1%。李氏自拟消痞汤[18]105例:显效67例,有效23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14%。4.1自拟方加减治疗

[17]

何公达。消炎建中愈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2〕[16]

袁玉红。胃乐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128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3〕临床治疗[22]

徐甘嘉、李淑英。丹莪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8例。河北中医,1999,20〔9〕4.1.2活血化瘀法尹氏等胃府逐瘀汤[21]

48例:治愈18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5%。徐氏丹莪汤[22]

168例:

显效34例,有效12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4%。4.1自拟方加减治疗

[21]

尹通、马华、徐友台。胃府逐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陕西中医,1999,20〔9〕临床治疗[24]

胡文雷。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萎缩性胃炎70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2活血化瘀法林氏等参脂理胃散[23],89例:治愈43例,好转38例,总有效率91%。胡氏加味补阳还五汤[24]70例:显效17例,好转4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8.6%;HP转阴性者39例,有效率75%。4.1自拟方加减治疗

[23]

林纬芬、郭晓莲。“参脂理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9例。江苏中医,1996,17〔6〕临床治疗[26]

李昊。养胃活血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杂志,1999,〔11〕综合上两法拟方:郑氏自拟补胃活血汤[25]75例:显效32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7%。李氏自拟养胃活血饮[26]30例:治愈2例,显效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4.1自拟方加减治疗

[25]

郑春荣。自拟补胃活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5例。广西中医药,1999,〔6〕临床治疗[27]

邱志南、潘俊辉、梁淑仪。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98,30〔2〕4.1.3清脾胃湿热法丘氏等自拟健胃汤[27]治疗组96例,显效39例,好转4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76例(维酶素、猴头菌片),显效12例,好转4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71.1%。两组相比较,P〈0.01。4.1自拟方加减治疗

临床治疗[30]

陈小忆。补肾调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5〕4.1.4其他方法余氏益气养阴活血法[29]32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陈氏补肾调胃法[30]46例:显效1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4.1自拟方加减治疗

[29]余天智。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广西中医药,1999,〔4〕临床治疗[32]

吴新芳、李淑英、解宁湘。燥湿清热健脾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300例。江苏中医,2001,〔5〕4.1.4其他方法吴氏燥湿清热健脾法[32]〔黄连平胃散〕2300例:治愈469例,显效1611例,有效138例,无效91例,总有效率96.04%。4.1自拟方加减治疗

临床治疗[33]

王永录、吕锦芳、倪金满等。善胃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12〔4〕研究发现:多融健脾疏肝、清热燥湿、活血化瘀为一体。王氏善胃冲剂[33]122例:治愈23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4%。4.2专方治疗临床治疗[35]

裴增嘉。中药胃康2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8例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1〕沈氏等胃舒康[34]90例:治愈36例,显效4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6%。裴氏胃康2号[35]118例:治愈41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6%。4.2专方治疗[34]

沈玉明、王文文、钱荣华等。胃舒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0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2〕临床治疗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CAG癌前病变应用现代中医对胃癌前病变治疗上共识病因主要包括外因〔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药物所伤等〕和内因〔先天禀赋缺乏及脾胃素虚等〕,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是脾气虚和胃阴虚,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和血瘀,脾虚、湿热、血瘀是其根本病机。均强调血瘀贯穿疾病始终及重视血瘀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大法是益气化瘀解毒法PLGC的病因病机研究背景虚实夹杂因实致虚因虚致实脾胃气虚和或阴虚胃络瘀血毒损胃络本虚标实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改善情况纳入研究中2篇报道了中度异型增生,Meta分析显示中药疗法在改善中度异型增生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文献研究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改善情况纳入研究中2篇报道了重度异型增生,Meta分析显示中药疗法在改善重度异型增生方面不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文献研究胃癌前病变改善情况纳入研究中2篇报道了胃癌前病变,Meta分析显示中药疗法在改善胃癌前病变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文献研究各组大鼠造模阶段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模型组大鼠于实验第30、32周萎缩继续加重,IM减少但是程度加重,伴有程度不同的Dys,未见明显恢复现象实验一结果HE×10造模第30周胃黏膜肠轻度异型增生HE×10造模第32周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各组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比率结果实验二

结果组别例数非甲基化甲基化状态(甲基化例数比)甲基化比率杂合型纯合型空白组7601(1/7)16.7%自然恢复组7151(6/7)85.7%维酶素组6321(3/6)50.0%消痞颗粒组10631

(4/10)40.0%合计3016104

(14/30)46.7%各组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MSP半定量分析结果实验二

结果组别例数甲基化表达数FP自然恢复组60.798±0.04723.3670.000维酶素组30.643±0.118△消痞颗粒组4

0.479±0.068△△▲注:与自然恢复组比较,△P<0.05,△△P<0.01;与维酶素组比较,▲P<0.05各组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MSP结果MSP结果显示,各组中均未出现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现象,但是阳性标准品扩增出条带实验二

结果各组大鼠p16抑癌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比较结果实验二

结果组别例数p16蛋白表达FP空白组100.153±0.03810.8520.000

自然恢复组80.068±0.036**△

维酶素组90.104±0.028**消痞颗粒组110.145±0.036**△▲▲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维酶素组比较,△P<0.05;与自然恢复组比较,▲▲P<0.01各组大鼠Pten抑癌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比较结果实验二

结果组别例数Pten蛋白表达FP

空白组100.113±0.0306.7890.001

自然恢复组80.067±0.036**※

维酶素组90.066±0.026**消痞颗粒组110.114±0.034★△△▲▲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P>0.05;与维酶素组比较,△△P<0.05,※P>0.05;与自然恢复组比较,▲▲P<0.01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与p16抑癌基因蛋白表达关系经两变量相关分析检验,可以认为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与p16蛋白阳性表达相关实验二

结果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p16蛋白表达状况合计Spearman系数P+-+21214-0.8000.000-15116合计171330治疗开展主线治疗开展主线治那么“四调〞即为“调理脾胃,调和肝胃,调寒热,调气血〞“一补〞即为“健脾益气,濡润胃阴〞“一降〞即为“和胃降逆,通降胃腑〞“一补一降、四调三结合〞“三结合〞即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根底治疗与阶段治疗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法治法“一补〞为“健脾益气,濡润胃阴〞“濡润胃阴〞针对“胃阴缺乏〞适用于胃阴缺乏,症见隐隐灼痛,口干,纳少、便干,舌红少苔常选用加减益胃汤以甘凉濡润,佐以行气化滞之品,能养阴以益胃,通降以止痛药用北沙参、麦冬、石斛,三药配伍,可治阴液耗伤或久病胃阴亏虚治法“一降〞为“和胃降逆,通降胃腑〞“和胃降逆〞针对“胃气不和〞适用于胃失和降,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而胃气壅滞。症见胃脘作胀,时轻时重,其中挟食、挟湿、挟痰间或有之,但以气滞为主方用香苏饮为主,药用苏梗、香附、橘皮,既能和胃气,又能理气止痛,适当参加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治法“一降〞为“和胃降逆,通降胃腑〞“通降胃腑〞针对“胃肠气机不降〞适用于胃失通降,因胆汁上犯,湿热蕴结,食积阻滞而作。症见胃脘堵闷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本证胃失和降在先,降胃气才是根本。治宜通降胃腑,药用以苏梗、香附、陈皮、莱菔子、大腹皮、槟榔等治法治法治法治法“四调〞即为“调理脾胃,调和肝胃,调寒热,调气血〞“调气血〞为“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适用于气滞血瘀或久那么入络,症见胃脘又胀又痛或只痛不胀,舌红有瘀点苔黄,脉弦。宜行气化瘀止痛,才能到达气血流畅而郁解方用以金延香附汤或猬皮香虫汤加减,药用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刺猬皮、九香虫、制乳没等治法治法治法“三合〞之一“根底与阶段治疗相结合〞阶段治疗是依据胃癌前期病变的演变规律发病早期多为脾虚气滞,中期多为脾虚湿蕴、血瘀热毒,后期多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分不同阶段辨证论治,早期湿热毒邪明显,加黄连、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后期久病入络,常以九香虫、刺猬皮搜风通络治法治法“三合〞之一“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证候舌脉结合胃镜作为宏观辨证的根底舌苔黄腻、胃黏膜可见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大多为活动期舌苔薄黄,伴有性情急躁者,镜下常见兼有胆汁返流舌下静脉青紫、迂曲,病理检查可伴有肠化、异型增生等改变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CAG癌前病变应用药对及角药“药对〞和“角药〞“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根本形式,是复方中药的核心,分相须和相反“角药〞是以三味药物为组合单位的一种药物配伍方法,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在临床上针对复杂的病症药对二药合用能降逆气、止呃逆,又能散水气、化痰结消痰浊,软坚散结质地重坠,降痰涎旋复花代赭石适用于痰浊中阻,肝气上逆,肝胃气逆者重用代赭石,旋复花10g,代赭石10-20g药对二者虽来源相似,但功能却有不同之处,大腹皮散无形气滞,消胀而利水,槟榔消有形坚积,降气而行痰消积、驱虫、行气行气宽中,行水消肿焦槟榔大腹皮治疗气滞所造成的胸腹胀闷、嗳气呃逆、腹满、便难等症药对二者均有疏肝和胃的功效,且性平不燥,与肝胃“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相吻合疏肝和胃,理气散结疏肝和胃,理气化痰预知子白梅花治疗肝胃不和所致脾胃病证,多有良效药对二药同中有异。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佩兰气味芳香,能宣化湿浊而定痛芳香化浊,开胃止呕解暑化湿,辟秽和中广藿香佩兰临证时二药合用,治疗湿热胃痞,以增芳香化浊,和胃止呕,醒脾增食之功药对二者均可清利湿热,且淡竹叶轻灵透发,既可利湿,又能清透湿邪所化之热,使热透于外,湿渗于下清心利尿清热除烦,利尿通草淡竹叶临证时常用二药治疗中焦胃热夹湿之候,以达清热利湿之功药对吴茱萸有止痛的功效,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可使湿热分消,防止过用寒凉、气机凝滞之弊端,可迅速止痛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温中,止痛,理气,燥湿黄连吴茱萸临证时反酸兼有舌红苔黄者,二者最为适合据患者寒热多少,灵活使用二者用量药对二者相须为用,不仅行气止痛之功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