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课件:《自杀与干预》_第1页
医院培训课件:《自杀与干预》_第2页
医院培训课件:《自杀与干预》_第3页
医院培训课件:《自杀与干预》_第4页
医院培训课件:《自杀与干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杀与干预

9月8日清晨,年仅25岁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女硕士杨某从该校北区留学生公寓23层坠落,当场死亡。8月26日早上发现:江西省上饶市原市委书记余小平自杀7月1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大二女生跳楼身亡。

自杀概述定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单地将自杀定义为“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这个定义强调个体致死的动机。自杀概述分类:

自杀意念(suicideidea),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未遂(attemptedSuicide),采取了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自杀死亡(committedsuicide),采取有意毁灭自我的行为,并导致死亡。类自杀(parasuicide)、蓄意自伤(deliberateself-harm)或自杀姿态(suicidegesture):死亡愿望不很强烈,只是想伤害自己。自杀概述发生率:

在中国,自杀是全人口的第五位死因,占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我国每年有287,000人死于自杀,22.2人/10万。

1,500,000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其中有135,000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

2,000,000人自杀未遂。自杀概述自杀的原因1、精神障碍导致自杀;2、躯体疾病导致自杀;3、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杀;4、宗教信徒自杀或集体自杀。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精神障碍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30-40%,其中,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障碍自杀的27-30%。自杀概述自杀的高危因素当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有以下几种表现时,他或她自杀的危险性就高:心情忧郁或抑郁近期,特别是最近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长期的生活、工作或心理压力既往有过自杀行为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自杀概述自杀者常见的动机有:1、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通过死后进入天堂以获得人世间得不到的东西;2、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牺牲自己;3、自我惩罚:惩罚自己的罪恶行为;4、追求完美:通过自杀达到自己道德上和人格上的完满;5、呼救求助:遇到困难时,通过自杀来向外界寻求帮助和同情。自杀概述普通人群自杀者的心理特点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戒备心理较强,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1、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没有主见;2、社会交往能力差,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缺乏归属感;3、缺乏理性的生活态度,认识问题倾向于过度概括化、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4、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倾向于自暴自弃,倾向于自我贬低。自杀概述5、过分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6、适应能力差,应付困难的技巧和能力较差;7、行为具有冲动性;8、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神经质。9、缺乏人格自知力,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自杀概述Shneidman(1992)认为自杀普遍存在着下列十种现象:

1、自杀的共同目的是一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杀的共同目标是终止个人的感觉或意识

3、自杀的诱因通常是来自心理上不能忍受的痛苦

4、自杀的压力来源普遍来自不能满足的心理需要

5、自杀者的情绪状态通常是无望及无助

自杀概述6、自杀者的个人认知状态通常是充满冲突和矛盾

7、自杀者的理解力或领悟力通常是变得狭隘

8、自杀者的行动通常是单向出路(不能回头)

9、自杀者共同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传递自己(自杀)的意向

10、自杀者通常利用自杀作为一种一贯应付问题的方法

自杀概述自杀的基本线索自杀并非突发。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大约2/3的人都有可观察到的征兆。据南京危机中心调查,61例自杀的大学生中,有22人曾明显的流露出各种消极言行以引起周围人的关注。自杀概述常见的基本线索有:1、以前有过自杀未遂;2、说过要自杀;3、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4、收集与自杀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5、最近周围有人自杀,尤其是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有其它损失,如父母离婚;6、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7、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自杀概述8、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9、有过自伤行为;10、急性的性格改变、反常的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的活动;11、学习成绩突然显著好转或恶化,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12、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疼或胃疼、月经不规律等;13、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药物。自杀概述对于绝大多数经受过心理的巨大痛苦而想自杀的人来说,自杀前常常会出现以下的一些迹象:一、言语上的征兆:直接向人说:“我想死”,“我不想活了”。间接向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自杀概述3、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4、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5、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6、突然与亲朋告别7、谈论一些可行的自杀方法自杀概述二、行为上的自杀征兆行为上的征兆: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出现很危险的行为)抑郁的表现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人有条理地安排后事频繁出现交通事故饮酒或吸毒的量增加自杀概述对自杀的常见误解:1、“自杀事件一般都是无迹可寻的”或“表明想自杀的人通常不会自杀”

2、“自杀未遂者并非真正想死”

3、“下决心自杀的人都是坚决想死的”4、“情绪好转后自杀危机减少”5、“一般人永不会有自杀的念头”6、“一件小事也足以令人寻死?”7、“有自杀行为者不需要精神医学干预”8、“自杀者都有精神病”9、“不能与有自杀可能性的人谈自杀,否则会促发他死亡”自杀评估1、评估:包括发生了什么事件?病人所使用的应对机制是什么?这些机制的作用和效果如何?到目前为止,病人是否有能力去应付这种场面?病人的支持系统如何?治疗者应利用病人对治疗的迫切要求,采取积极的和权威性的措施,尽快地与病人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教育病人认识他处于危机状态的事实,并说明愿意尽力帮助他。同时也要指出,病人应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问题的解决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自杀评估2、制定干预目标: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以后,就要制定一个明确而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制定需要与病人共同商量,治疗者不能独断。要根据病人的需要,解决病人的痛苦,要了解危机前病人的心理素质状况。因为治疗目标的限度往往是恢复其原有的心理水平。自杀评估3、实施:具体会谈的次数依病人的需要而定。治疗者基于对应激事件相关的所有资料和信息,从中找出一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共同问题,然后寻求解决这一共同问题的证据和方法,同时注意克服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负性情绪和认知缺陷。一旦某一近期目标达到,再确定下一步的目标,使病人逐渐接近一个成功的危机解决的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帮助病人获得更多的社会关心和心理支持,注意多方挖掘病人需要获得的和可以利用的外界社会支持的资源。这可增强病人解决危机的信心。4、终止:治疗者在注意病人症状改进的同时,时常要考虑最初的治疗目标,直到病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病人已基本达到了情绪平衡和危机前的功能水平,并经过双方同意就可以终止治疗。由于治疗者和病人常有一些情感上的依赖,中止治疗和分别,会使病人体验到一种失落感,因此,在中止治疗前应使病人对于失去治疗和治疗者有感情上的准备,使病人理解这种失落感,这是中止过程的一部分工作。回顾总结时,着重让病人说出处理新问题的技能和如何更广泛地利用资源,使病人感到这些新知识已变成他应付技能中的一部分,使他感到现在的他变得比以前的他更强健,从而增强了他对处理将来应激事件的自信心。自杀干预自杀干预的具体要点1、敏锐的观察通常,一位企图自杀者的表现不会十分活跃、主动,工作人员与当事人建立初步关系时,必须忍耐求助者可能较为被动和沉默的表现。虽然求助者可能对工作人员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其实他是非常需要别人能给予支持的。工作人员的真诚关心和友善态度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重要基础。自杀干预2、初步接触工作人员在接触有自杀危机求助者的初期,必须清楚地、肯定地表明工作人员的身份及帮助求助者的意图。同时亦应向他申明病人有接受援助的权利,亦应对自己的生命负全责,而工作人员亦应尊重病人的个人选择。学者Birtchnell(1983)认为若有自杀意图者经过工作人员一段时间的介入帮助后,仍然选择终结个人生命,工作人员应接受个人在此项工作上的限制,并无须因求助者的决定而有罪疚感。自杀干预3、直接询问学者Metto(1980)认为最直接了解一个人的自杀危机的可能性,就是直接询问其个人的自杀意向。这种工作手法特别强调在询问时要针对事实、清晰及不具批评性。Metto认为在直接查询时,工作人员必须表现出同情、理解及真诚关怀的态度。自杀干预4、导致自杀的原因学者对引致自杀行为的因素有不同的理解,有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当事者面对突发危机时所作的一种冲动行为;有学者认为自杀可能是当事者面对一连串压力而无法克服的结果;有学者认为自杀行为可能基于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问题。若能找到引发自杀的原因,将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自杀干预5、致命危险程度自杀方式的选择反映出求助者求死的决心,亦可以预计被救的可能性。若求助者认为自杀是唯一解决其问题的方法,其自杀危机将相应增加。6、支持的资源学者Fawcett等(1969)认为较难与人相处及建立关系的个体自杀危机会较高,他认为自杀企图是由于人际互动关系中出现矛盾而直接产生,而这种矛盾情况涉及病人在心理上的一种特有的关联。亲人及重要他人对自杀者的求生意愿是极具影响性的。自杀干预7、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学者Birtchnell(1983)认为自杀行为的人并不是绝对性的,自杀意念可能随着每分钟而改变。但他认为若意图自杀者与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关系,当自杀者的自杀意欲增加时,工作人员的介入将发挥更大的效用。自杀者的入院干预可视病人的情况而定,若自杀者处于极度抑郁的状态、又或其配偶或亲友刚死亡、又或感到非常无望无助等等,这种情况下,安排入院对自杀者会有帮助。自杀干预在实施干预时,若求助者的情况是介乎于中度致严重阶段,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评估其自毁的冲动,并按需要与自杀者订立不自杀协议,或联络家人及重要人物提供紧密的照顾,若有需要亦须作入院的预备。“自杀就是身边没有人”,如果始终有人陪伴自杀者的话,可有效地阻止其自杀行动的实施。工作人员在处理个别自杀个案时,必须经常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预备,并留意病人的回应;以作为评估病人自杀危机及决定进一步的干预方案。

自杀干预我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人?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让他倾诉自己的感受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也不试图说法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咨询他们是否想自杀:“你是否感觉那样痛苦、绝望,以至于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注: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自杀干预相信他说的话;当他说要自杀时,要认真对待。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如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自杀干预自杀心理干预1.

充分表达理解与关心:自杀是你明智的选择,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2.

倾听、提问、澄清:看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否有效、客观,是经过了认真考虑的,或是一时冲动?3.

重点讨论应激创伤事件:是主观的痛苦还是客观的痛苦?4.

启发来访者进行发散性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干预5.

激发对亲友的牵挂、责任感:想象自杀后亲友的情绪反应,让他意识到别人是爱他、关心他的。6.

发现社会资源:询问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看来访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发出的求助信息是否准确,别人是否愿意帮助他。7.

心理支持:鼓励来访者再一次尝试,制订建设性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8.

讨论自杀的后果:是对自身的伤害,自杀的方式,伤害的程度等。自杀干预面对一个要自杀的人,几句套话:

1、你有权利自杀(含义:尊重、接纳他,明确是否自杀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自杀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出现过的想法。(含义:你不是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