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38-2019 道地药材 第38部分:川干姜_第1页
T∕CACM 1020.38-2019 道地药材 第38部分:川干姜_第2页
T∕CACM 1020.38-2019 道地药材 第38部分:川干姜_第3页
T∕CACM 1020.38-2019 道地药材 第38部分:川干姜_第4页
T∕CACM 1020.38-2019 道地药材 第38部分:川干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地药材第38部分:川干姜Daodiherbs—Part38:Chuanganjiang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第37部分:川甘松;——第38部分:川干姜;——第39部分:川骨脂;——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38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萍、张元、赵军宁、李青苗、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郭俊霞、王晓宇、华桦、罗冰、张松林、何雅莉、郭阳、余意。道地药材第38部分:川干姜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川干姜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多年生草本,高50cm~100cm。根茎块状,肉质、肥厚、扁平,横生多分枝,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mm~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cm~30cm,宽1.5cm~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基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cm~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cm~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cm~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5历史沿革5.1品种沿革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谓:“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僻、下痢,生者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山谷。”《本草经集注》将姜单立一项,分为干姜和姜并分别入药用。《本草图经》云:“姜……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时采根。”《本草纲目》谓:“姜宜原隰沙地。四月取母姜种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鞘阔如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采之,霜后则老矣。”《证类本草》收载干姜,并附有干姜药材图和生姜原植物图。《本草纲目拾遗》注意到姜本身的品质,将四川产干姜命名为川姜,并指出:“出川中,屈曲如枯枝,味最辛辣,绝不类姜形,亦可入食料用。”由以上记载可知,现代使用的干姜与历代本草文献记载一致,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干燥根茎。本标准遵循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将元代《世医得效方》载有感应丸方,谓:“川干姜(炮制,一两)、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可治饮食所伤,三焦气滞,大便秘涩。”明代《证治要诀》《寿世保元》《玉机微义》,清代《通俗伤寒论》等方书中均有方剂用到川干姜,可见川干姜的使用历史至少有600年。因此,本标准将干姜的道地药材定为川干姜。5.2产地沿革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药出州土》云:“泉州(今福建泉州)、益州(今四川成都)产干姜。”宋代《本草图经》、明代《本草原始》明确提出:“生犍为(今四川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江苏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今四川成都、浙江温州、安徽贵池)者良。”清代《本草崇原》云:“临海、章安、汉温、池州皆能作之,今江西、浙江皆有。”《本草纲目拾遗》曰:“出川中。”民国时期《增订伪药条辨》云:“干姜,湖南……浙江……江南、江西、宁国、四川皆出。”《药物出产辨》对各地所产干姜的品质进行了详细比较,云:“干姜,以四川为最,白肉。广东六步次之,黄肉。钦廉、北海、广西均有出,又次之,均黄肉。”综上所述,历代本草文献均记载四川是干姜的主要产地,且其生产的干姜品质较佳。川干姜产地沿革见表1。表1川干姜产地沿革出处唐宋生犍为(今四川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江苏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今四川成都、浙江温州、安徽贵池)者良明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良民国干姜,湖南……浙江……江南、江西、宁国、四川皆出干姜,以四川为最,白肉。广东六步次之,黄肉。钦廉出,又次之,均黄肉川干姜适合生长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四川沐川、犍为年平均气温17.5℃,无霜期约333d,年平均降水量1141.3mm,年平均日照时数957.9h。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干姜的相关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cm~7cm,厚1cm~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先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先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足,有一明显圆环(内皮层),筋脉点(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川干姜与其他产地干姜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比较项目川干姜断面[1]佚名.神农本草经[M].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39.[2]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苏颂.本草图经[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6.[4]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088.[5]唐慎微.证类本草[M].尚志钧,郑金生,尚元藕,等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48.[7]孙思邈.千金翼方[M].焦振廉,张琳叶,胡玲,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9.[8]苏敬等.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