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_第1页
山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_第2页
山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_第3页
山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_第4页
山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城乡历史文化

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URBANANDRURALHISTORICALANDCULTURALPROTECTIONANDINHERITANCE

SYSTEMPLANNINGOFSHANDONGPROVINCE

(2022-2035年)

(征求意见稿)

01总体要求

1.1指导思想

1.2规划原则

1.3规划目标

济南大明湖

1.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

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

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山东故事”、传承“齐鲁文脉”为目标,本

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

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统筹保护传承,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

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等,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

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省提供有力保障。

1.2规划原则

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

坚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坚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1.3规划目标

在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山东古代、近现代

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现

山东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近现代历史进程、中

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山东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发展历程、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构建全省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实现历史文化保护

传承与城乡建设的有机融合。

2025

多层级多要素的山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

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

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2035

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

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

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

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02价值体系

2.1梳理资源禀赋

2.2构建价值体系

2.3凝练核心价值

青岛八大关历史文化街区

2.1梳理资源禀赋

省级以上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共计15类近7000项

4世界遗产20历史文化名城

49历史文化名镇72历史文化名村

553传统村落60历史文化街区

2194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46历史建筑

14国家工业遗产7中国农业文化遗产

1073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31地名文化遗产

255省级以上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40红色文化特色村

352老字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分布图

2.2构建价值体系

5大类别-14主题-28特征价值体系

五大

类别十四主题二十八特征

国家政权0102030405060708

政文文鲁齐近红泰防

治国家礼仪明明文文代色山御

源发化化见文文谋

类军事防御起祥证化化略

农业经济0910111213

经农手工运铁

手工业与

济工信业发展耕工业河路

摇艺先枢动

类商贸交流篮作行纽脉

社会组织1415161718

社等多碑笔民

会宗教信仰级教刻精俗

体并明墨荟

类文学艺术制存珠妙萃

19202122

科科学技术建营多奥

技造城样帆

城市与建筑智脉民之

类慧络居都

自然地理232425262728

地海黄泉渔海海

理人文地理岱河·城盐陆防

名文文兴交前

类海洋文明川化化盛织沿

2.2构建价值体系

政治类

(一)国家政权

1.文明源起以距今约六十多万年的“沂源猿人”为代表的史前聚落遗址,是

中国古代重要的人类发源地。

2.文明发祥以距今8500年前以来起源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东夷文明为代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

地。

山东是中国儒家思想发源地和传承地,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3.鲁文化

重要根脉。

4.齐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开放、创新、务实、包容、尊贤、

崇德等特征。

5.近代见证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及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西方帝国

主义入侵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见证。

6.红色文化山东在建党、大革命、抗战、解放、建国、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

历史时期的奋进历程,谱写了中国革命征程的红色记忆,沂蒙红

色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国家礼仪

7.泰山文化泰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坐标,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

封禅、祭祀、朝山等文化内涵,是东方文化的缩影。

(三)军事防御

8.防御谋略齐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典型代表;墨子、孙武、孙膑、

姜太公、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对后世

军事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2.2构建价值体系

经济类

(四)农业经济

9.农耕摇篮山东北纬37°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摇

篮,代表中国传统农业种植发展的技术前沿。

(五)手工业与工信业发展

10.手工艺作黑陶制作技艺是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巅峰,陶瓷、丝织是中国古

代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

11.工业先行山东机器局等大批新式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者;中兴煤矿、

青岛啤酒、胜利油田等是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典范。

(六)商贸交流

12.运河枢纽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是古代漕运咽喉要地,对沿线地

区工农业发展和民风民俗产生深远影响。

13.铁路动脉胶济、津浦铁路山东段是中国近代工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青岛、济南、烟台等早期开埠城市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史的里程

碑。

社会类

(七)社会组织

儒家思想、周礼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礼制的本源;曲阜孔氏

14.等级体制

家族等是山东宗族世代发展的典型代表,纪王崮春秋墓、滕州大

韩东周墓等是中国古代等级制社会组织演变的重要见证。

(八)宗教信仰

15.多教并存泰山、昆嵛山、崂山等是道教在中国北方起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

灵岩寺等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洪家楼耶稣圣心主教堂等是

外来教派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九)文学艺术

16.碑刻明珠山东汉碑、汉画像石是中国祭祀性丧葬风俗的杰出代表,鲁孝王

刻石等是齐鲁碑刻艺术的巅峰代表。

17.笔精墨妙山东以书圣王羲之、易安居士李清照、国学大师季羡林、国画大

师李苦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为杰出代表,是古今中国

文学、书画艺术集大成之地。

18.民俗荟萃吕剧、木版年画、潍坊风筝等民间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杰出

代表。

2.2构建价值体系

科技类

(十)科学技术

19.建造智慧“中国第一坝”戴村坝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水利枢纽,是中

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先进技术的典范;《考工记》《墨经》在中

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十一)城市与建筑

20.营城脉络齐国故城、鲁国故城是古代营城的典型代表,济南城池的演变脉

络是千年古城的完整体现。

21.多样民居东楮岛村海草房、朱家峪村石头房等,是齐鲁传统民居的典型代

表,体现了中国民居因地制宜的营建智慧。

22.奥帆之都青岛奥帆中心是海上奥运的杰出代表,是世界帆船运动的重要载

体。

地理类

(十二)自然地理

23.海岱名川广袤平原环抱泰沂山脉,辽阔半岛扼守渤海东海,泰山是中国第

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十三)人文地理

24.黄河文化黄河在山东奔流入海,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济南因泉而生,泉城共生,泉眼、泉脉、泉道是自然与历史文化

25.泉·城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生活的生动范例。

(十四)海洋文明

26.渔盐兴盛山东历代拥有集渔业、造船、航海、制盐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支撑。

27.海陆交织山东半岛海岸线占全国1/6,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始点

之一,登州港、琅琊港是古代重要港口的典型代表。

28.海防前沿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蓬莱水城、烟台奇山所、即

墨雄崖所等展现了中国古代海防城池的营建智慧。

2.3凝练核心价值

齐鲁文化彰显中华文明

山东是中国儒家思想发源地和传承地,齐鲁文化是仁义、礼制的典范,

是革新开放的先驱,是中华文化的根脉。

黄河东流孕育农耕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不朽的农耕文明,

黄河融贯东西、奔流入海,将齐鲁文化融入中华文明大家庭。

五岳独尊体现民族精神

泰山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漕运咽喉成就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是古代漕运咽喉要津,是连通中国南北方经济中心的动脉,

是商贸交流的交通要道。

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山东在建党、大革命、抗战、解放、建国、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奋进历

程谱写了中国革命征程的红色记忆,沂蒙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

海防丝路谱写海洋文明

山东半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沿基地,

是海防、渔盐文化的北方中心。

近代铁路推动城镇发展

胶济、津浦铁路(山东段)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推动了近代山东城镇

和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沿线城镇格局风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03总体格局

3.1构建一轴五带七区总体格局

3.2打造“一轴”拓展山水圣人影响力

3.3塑造“五带”共建城乡文化廊道

3.4提升“七区”体现区域价值特色

孔庙十三碑亭

3.1构建一轴五带七区总体格局

“一轴”泰山、黄河、孔子“山水圣人”文化轴

“五带”黄河历史文化带

大运河历史文化带

齐长城历史文化带

海疆历史文化带

近代铁路历史文化带

“七区”曲阜临淄省会渤海半岛沂蒙鲁西

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片区

山东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总体格局图

3.2打造“一轴”拓展山水圣人影响力

山水圣人文化轴

山水圣人文化轴。集名山、名川、名泉、名士、名城、名胜为一体的文

化轴线,主要分布在济南、泰安、曲阜、邹城等市。重点展现儒家文化、黄

河文化、泰山文化、泉·城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孔子、黄河、泰山、泉·城

等世界级文化符号的整体价值,着重体现鲁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

泉·城文化、营城脉络、多教并存、碑刻明珠等价值特征。

山水圣人

3.3塑造“五带”共建城乡文化廊道

黄河历史文化带

沿黄城市、乡村在与黄河长期共存的历史中形成的独特自然特色、人文

传统的廊道区域,主要分布在济南、东营、滨州、菏泽以及淄博、济宁、泰

安、德州、聊城等市。重点保护黄河故道、堌堆遗址、水工设施等各类历史

文化遗存,展现农耕摇篮、手工艺作、民俗荟萃等黄河文化价值特征。

黄河历史文化带规划图

3.3塑造“五带”共建城乡文化廊道

大运河历史文化带

沿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两侧形成的历史风貌独特、传统文化汇聚的廊

道区域,主要分布在枣庄、济宁、泰安、德州、聊城等市。重点保护运河漕

运、商贸物流、水利水工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展现运河枢纽、建造智慧、

红色文化、手工艺作、民俗荟萃等价值特征。

大运河历史文化带规划图

3.3塑造“五带”共建城乡文化廊道

齐长城历史文化带

沿齐长城集中分布的防御性建(构)筑遗存、自然人文景观的廊道区域,

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泰安、日照、临沂等市。重点保护军

事防御设施、传统村落、自然人文景观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展现防御谋略、

齐文化、营城脉络、多样民居等价值特征。

齐长城历史文化带规划图

3.3塑造“五带”共建城乡文化廊道

海疆历史文化带

沿山东半岛海岸线集中反映海洋文明、城乡空间营建等的廊道区域,主

要分布在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市。重点保护沿海

岸线分布的滨海防御、古港码头、渔盐生产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展现海陆

交织、渔盐兴盛、海防前沿、营城脉络、多样民居、奥帆之都、海岱名川等

价值特征。

海疆历史文化带规划图

3.3塑造“五带”共建城乡文化廊道

近代铁路历史文化带

沿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山东段)形成的集中反映开埠历史、近代工业

发展的廊道区域,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淄博、枣庄、潍坊、泰安、德州

等市。重点保护铁路运输、商贸物流、矿产开采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展现

铁路动脉、工业先行、近代见证、红色文化、多样民居、民俗荟萃等价值特

征。

近代铁路历史文化带规划图

3.4提升“七区”体现区域价值特色

曲阜

片区以鲁中南孔孟文化为主题的区域,充分体现中国儒家文化

2000年传承的历史价值,突出儒家文化特色。

临淄

片区以齐国腹地为中心的区域,充分展现开放、创新、务实、包

容、尊贤、崇德等思想价值,是中国齐文化的发源地。

省会

片区以鲁中山地人类起源及泰山文化为主题的省会区域,充分体

现泰山五岳之首及泉城天下第一泉的文化价值,突出山、水

文化特色。

半岛

片区以东夷文化、海疆文化遗产为特点的半岛区域,提升山东半

岛城市营建、乡村建筑及民俗风情价值,突出海疆文化特色。

沂蒙

片区以红色文化、龙山文化城址群、莒郯文化为主题的区域,突

出红色文化特色。

渤海

片区以黄河下游渤海沿岸盐业为特点的区域,体现黄河入海的精

神坐标,突出黄河文化特色。

鲁西

片区以堌堆文化遗产和东西文化交汇为特点,体现黄河、运河沿

线城市营建、乡村建筑及民俗风情价值,突出运河文化特色。

04系统保护

4.1明确总体保护要求

4.2推动遗产分类保护

4.3加强分时段重点保护

泰山

4.1明确总体保护要求

加强遗存本体的系统保护

统筹划定历史城区范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

制带,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等

在内的历史文化保护线,实施严格保护。

加强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

明确划定与保护对象相互依存的山水林田

湖草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范围或协调范围,加强

对历史文化资源和与之相关联的山水格局、自

然景观、人文环境等的整体保护,保护能够反

映营建智慧的天际轮廓、街巷骨架、建筑肌理、

山河视廊、空间标志等要素,延续场所记忆,

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加强各历史时期要素的完整保护

强调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和谐共生,避

免以特定时期的主题、风貌取代丰富多样的历

史文化信息,让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

忆都得以生动留存。

4.2推动遗产分类保护

明确保护名录,落实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加强与之相关联空间

环境的整体保护,统筹划定保护范围。

明确保护名录

世界遗产农业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地名文化遗产

不可移动文物革命文物(红色文化特色村)

历史建筑老字号

工业遗产

4.3加强分时段重点保护

强调不同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和谐共生,让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

忆得以生动留存。

新时代新征程

加强对古代保护对象的日常修复,针对年代久远、情况复杂的保护对象实施

抢救性保护和修缮。

p齐鲁大地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

加强对近现代保护对象价值挖掘和提升,突出近现代工业遗产、教育遗产和

近代住宅区等类型遗产的保护。

p山东近现代历史进程

保护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等方面伟大历史贡献的遗存,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p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齐鲁儿女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加强对展现新中国建立、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各类对象的保护,讲好新中

国故事,体现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与发展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p建国以来山东发展历程

挖掘遗产价值特色,讲好改革开放故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

度、改革开放经济成果,以及各行业、各领域建设成就。

p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05传承利用

5.1创新活化利用方式

5.2融入城乡建设大局

5.3推动文化旅游融合

烟台蓬莱阁

5.1创新活化利用方式

鼓励和支持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合理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乡村旅游、

传统手工业和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考虑研究、展示、延续不可移动文物

的原有功能,赋予文物适宜的当代功能;鼓励利用历史建筑进行文化遗产展

示,支持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

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内涵,多措

并举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继承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的

既有功能,最大程度发挥遗产的使用功能,助力乡村振兴。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

不可移动文物开放利用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革命文物开放利用

农业文化、灌溉工程遗产利用发展

5.1创新活化利用方式

推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和当代价值;挖掘地名文化遗产丰富的时代价值,促进地方文化记忆和传承

创新;传承老字号传统技艺,推进活化老字号文化资源,不断壮大老字号人

才队伍,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

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利用

老字号传承发扬

5.2融入城乡建设大局

协调新老城区发展

提升城市更新质量

融合乡村建设行动

突显城乡风貌特色

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妥善处理新城和老城关系,建设“新老协同”的宜

居城市(镇),构建协调互补的发展格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

程,提升城市更新质量。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激发历史文化名村(传

统村落)内生动力。保护历史城区山水人文格局,延续历史城区的格局风貌、

历史环境。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5.3推进文化旅游融合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强化规划指导,认真组织实施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

保护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丰富旅游业态产品,加强沿线

特色农产品推广,推动休闲度假游提质升级,打响国家文化公园品牌。

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围绕山水圣人文化轴,依托“五带”“七区”,形成鲁文化、齐文化、黄河

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海疆文化、红色文化等类型的城乡历史文化旅游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