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住宅群体工程测量施工方案(剪力墙结构)_第1页
北京住宅群体工程测量施工方案(剪力墙结构)_第2页
北京住宅群体工程测量施工方案(剪力墙结构)_第3页
北京住宅群体工程测量施工方案(剪力墙结构)_第4页
北京住宅群体工程测量施工方案(剪力墙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测量施工方案PAGE26 二零零六年七月**居住区二期住宅A6及A区A-配套用房等21项测量施工方案**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方案审批表工程名称:**居住区二期住宅A6及A区A-配套用房等21项结构形式:剪力墙结构面积:39627平方米层数:-1/2˜6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编制部门:技术部编制人:编制时间:年7月日报审时间:年7月日审批部门:审批时间:年月日审批人:审批意见:(填写讨论的主要结论包括应需修改的部分)TOC\o"1-2"\h\z\u第一章工程概况 31.1编制依据 31.2工程概况 31.2工程承包方式 41.3施工条件 4第二章施工总体安排 52.1施工准备 52.2施工手续 52.3材料进场计划 52.4审图 52.5管理人员及劳务人员培训 5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 73.1施工测量步骤 73.2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73.2现场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193.3±0.00以下平面测量 193.4±0.00以下高程测量 203.5±0.00以上平面测量 203.6±0.00以上高程的测量 21第四章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234.1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 234.2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244.3施工放样技术要求 244.4施工层轴线的校测 244.5资料标准 254.6测量仪器的检验和校正 25第五章安全消防措施 26

第一章工程概况1.1编制依据1、**勘察设计研究院勘察公司测绘的现场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布设图。2、A6-A33及配套用房的建筑施工图及结构施工图。3、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5、《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6、《**居住区二期住宅A6及A区A-配套用房》施工组织设计;1.2工程概况工程建设地点及周边环境简述:本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总开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目前场地内部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本工程东侧主干道为**路,路东为已经建设完成的一期工程,北侧为**北路,西侧为**路,待建工程南侧为示范区住宅楼,具备交通条件。工程周边整体交通运输环境良好。整体开发作业场地已经由业主完成了部分场地围挡工作。**居住区二期住A6及A区A-配套用房等21项工程。由20栋单体及连体公寓和1栋商务配套用房组成。A6楼6层,楼高为18.6m,地基为复合地基,基础为条形基础,建筑面积为2800;A7楼5层,楼高15.6m,基础为条形基础,建筑面积为2390;A8楼5层,楼高15.3m,基础为条形基础,建筑面积为3444;A9、A10楼4层,楼高16.5m,基础为条形基础,建筑面积为7175;A11楼4层,楼高13.4m,基础为条形基础,建筑面积2652;A17、A18、A19、A20、A21、A22、A23、A24、A25、A26、A27、A28楼地下1层,地上3层,楼高10.45m,基础为板式基础,建筑面积为18613;A16、A33楼地下1层,地上2层,楼高7.8m,基础为板式基础,建筑面积为2553。1.2工程承包方式**勘察设计研究院勘察公司负责现场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北京**二十四项目部负责根据测绘成果通知单测放每层轴线、标高。1.3施工条件1、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2、起始座标、高程依据由建设单位委托北京市测绘院校测完备。3、甲方提供现场总平面图,图上应反映现场地物、现场地面标高、地下管线及导线控制点位置。场区平面与高程控制网测设完备。场地平整:用方格网进行平整地测量,满足排水要求。6、为保证整个场地定位和标高和正确性。由建设单位委托北京市测绘院进行建筑定位、水准点的校核。

第二章施工总体安排2.1施工准备进场的器具必须经过检定且在有效期内,并且标识完好。序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检测状况1经纬仪DJ2台2已检2水准仪DS3台5已检3塔尺5m把5已检4钢卷尺50m把10已检5钢卷尺5m把30已检2.2施工手续测量人员必须持有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岗位考核办公室颁发的“测量放线工”上岗证,验线员必须持有“测量验线员”上岗证。2.3材料进场计划白灰20袋,在基坑开挖线测放前进场。木橛子200个,在测量定位前进场。水泥钉5盒,在测量定位前进场。红漆1小桶,用作标记桩位及桩号手锤5把,大锤2把2.4审图施工前认真查阅图纸(包括结构图与建筑图对应情况)、方案和相关安全及质量规定,解决施工中难点。根据不同楼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测量方案。2.5管理人员及劳务人员培训项目技术部按规定对项目相关部门及分包进行方案、措施交底(包括书面和口头),做到图纸上问题提前与设计单位联系。

主要施工方法依据钉桩成果、现场条件编制施工方案对钉桩(红线桩)成果进行复测(包括平面及水准)确定建筑物轴线定位桩监理单位现场复测验收确定轴线控制网桩位依据钉桩成果、现场条件编制施工方案对钉桩(红线桩)成果进行复测(包括平面及水准)确定建筑物轴线定位桩监理单位现场复测验收确定轴线控制网桩位基础放线监理单位验收各楼层放线监理单位逐层验收测量竣工报告监理单位验收3.2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平面控制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选点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进行复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依据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用DJ2经纬仪,采用直角坐标法布设建筑物平面控制网各点位,然后对控制网进行复核,满足规范要求后即作为场区首级控制网。1、A6楼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36、37、38、39四个座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网。在38点支设经纬仪,以37点作为后视点,在这一直线上用钢尺丈量距离的方法与经纬仪相配合找到与36、39分别相互垂直的A2点、A3点。在37点以西及38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A4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桩点。在39点支设经纬仪,以36点作为后视点,在36点以西及39点以东约2m处测设A5、A6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桩点。以A3点作为后视点,在A3点以北及39点以南约2m处测设A9、A10点作为横向轴线的控制两点。在36点支设经纬仪,以A2点作为后视点,在A2以北及36点以南约2m处,测设A7、A8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点。在首层以上的平面控制时各控制点相应向内平移580mm。使所弹的控制线在顶板上离外轴线500mm。2、A7楼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40、41、42、43四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41点支设经纬仪,以42点作为后视点,在41点以西及42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A4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两个桩点。以40点作为后视点,在41点以北及40点以南约2m处测设A2、A7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两个桩点。在43点支设经纬仪,以40点作为后视点,在40点以西及43点以东约2m处测设A8、A5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桩点。以42点作为后视点,在42点以北及43点以南约2m处测设A3、A6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桩点。3、A8楼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44、45、16、47、48、49、50、51八个座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网。在45点支设经纬仪,以46点作为后视点,在这一直线上用钢尺丈量距离的方法与经纬仪相配合找到与44、51、50分别相互垂直的A2点、A4点、A10点。在45点以西及A10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A11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桩点。在44点支设经纬仪,以A2点作为后视点,在A2点以北及44点以南约2m处测设A3、A15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两个桩点。以51桩点作为后视点,在44点以西及51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6、A13点作为向轴线的另外控制两点。在51点支设经纬仪,以A4点作为后视点,在A4以北及51点以南约2m处,测设A5、A14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点。在A10点支设经纬仪,以50点作为后视点或以45点作为后点再正时针旋转90度,用钢尺丈量距离的方法找到48点在这条线上的垂点A7,在A7点以北及50点以南2m处测设A8、A12点。在A7点上支设经纬仪,以48点作为后视点或以50点作为后视点正时针方向旋转90度,在48点以东及47点以西测设出A9、A6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点。在首层以上的平面控制时各控制点相应向内平移580mm。使所弹的控制线在顶板上离外轴线500mm。4、A9楼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52、53、54、55四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52点支设经纬仪,以55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与经纬仪配合测出与53、54点在这条线上的垂直点A14、A8,并用钢尺量出A13、A11点,在52点以西及54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6、A7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两个外引桩点。在53点支设经结纬仪以54作为后视点,在53点以西及54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A6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外引桩点。分别在A14、A13、A11、A8点支设经纬仪,分别以53、54点作为后视点,在53、54点以北及A14、A8点以南约2m处测设A2、A5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四个外引桩点。以52点作为后视点,W分别在A13、A11点旋转90度测出A3、A12、A4、A10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另四个外引桩点。在首层以上的平面控制时各控制点相应向内平移580mm。使所弹的控制线在顶板上离外轴线500mm。5、A10楼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56、57、58、59四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56点支设经纬仪,以59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与经纬仪配合测出与57、58点在这条线上的垂直点A17、A9点,并用钢尺量出A15、A13、A11点,在56点以西及59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9、A8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两个外引桩点。在57点支设经结纬仪以58作为后视点,在53点以西及58点以东约2m处测设A1、A7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另两个外引桩点。分别在A17、A15、A13、A11、A9点支设经纬仪,分别以57、58点作为后视点,在57、58点以北及A17、A9点以南约2m处测设A2、A6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四个外引桩点。以56点作为后视点,分别在A15、A13、A11点旋转90度测出A3、A16、A4、A14、A5、A12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另六个外引桩点。在首层以上的平面控制时各控制点相应向内平移580mm。使所弹的控制线在顶板上离外轴线500mm。6、A11楼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60、61、62、63四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60点支设经纬仪,以64点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与经纬仪配合测出62、63点在这条线上的垂足点A14、A11点。分别在A14、A11点上支设经纬仪,分别以62、3点为后视点,量取同等的距离测出A2、A9点,并在62、63点以北及A14、A11点以南约2m处测设A3、A8、A11、A16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四个外引桩点。在A2点支设经纬仪,以A9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测出A4、A6点。并在A2点以西及A9点以东测出A1、A10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2个外引桩点。分别在A4、A6点支经纬仪,以A2点为后视点,旋转90度,测出A5、A13、A7、A12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另四个外引桩点。在首层以上的平面控制时各控制点相应向内平移580mm。使所弹的控制线在顶板上离外轴线500mm。7、A17-A28楼现场平面控制网的布设1)、A17-A19现场平面控制网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69-81十二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70点支设经纬仪,以69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测出A37点。并测出70点以北及69点以南的A1点与39点,两个横向控制轴线桩点。在80点支设经纬仪,以81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测出A14点。并测出80点以北及81点以南的A12点和A15点两个横向轴线控制桩点。在A37点支设经纬仪,以A14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与经纬仪直角坐标交绘法测出A35、A33、A29、A27、A25、A23、A20、A18、A16九个转换点。并测出A38、A32、A22、A13四个纵向控制轴线外引桩点。分别在A35、A33、A31、A29、A27、A25、A23、A18、A16支设经纬仪,以A37点作为后视点,利用钢尺量距的方法及经纬仪直角坐标义绘法,测出A2、A36、A3、A34、A4、A32、A5、A30、A6、A28、A7、A26、A8、A24、A9、A20、A10、A19、A11、A17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外引桩点。2)、A20-A23现场平面控制网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83-106二十四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84点支设经纬仪,以83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测出A32点。并测出84点以北及83点以南的A1点与33点,两个横向控制轴线桩点。在104点支设经纬仪,以105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测出A11点。并测出104点以北及105点以南的A10点和A13点两个横向轴线控制桩点。在A32点支设经纬仪,以A12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与经纬仪直角坐标交绘法测出A30、A28、A25、A23、A21、A19、A17、A14八个转换点。并测出A34、A27、A21、A16、A11五个纵向控制轴线外引桩点。分别在A30、A28、A25、A23、A21、A19、A17、A14支设经纬仪,以A34点作为后视点,利用钢尺量距的方法及经纬仪直角坐标义绘法,测出A2、A31、A3、A29、A4、A26、A5、A24、A6、A22、A7、A20、A8、A18、A9、A15、A10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外引桩点。2)、A22-A28现场平面控制网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107-136三十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107点支设经纬仪,以136点作为后视点,用经纬仪直角坐标交绘法与钢尺时距的方法测出A17点及A1、A19点两个横向控制轴线的外引桩点。在136点支设经纬仪,以107点作为后视点,用经纬仪直角坐标交绘法与钢尺时距的方法测出A8点及A6、A24点两个横向控制轴线的外引桩点。在A17点支设经纬仪,以A8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的方法与经纬仪直角坐标交绘法测出A15、A13、A11、A9、四个转换点。并测出A18、A16、A14、A12、A10、A7六个纵向控制轴线外引桩点。分别在A15、A13、A11、A9支设经纬仪,以A17点作为后视点,利用钢尺量距的方法及经纬仪直角坐标义绘法,测出A2、A20、A3、A21、A4、A22、A5、A23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外引桩点。在首层以上的平面控制时外墙边的各控制点相应向内平移580mm。使所弹的控制线在顶板上离外轴线500mm。A16、A33现场平面控制网布设根据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测绘的107-136三十个坐标点测设二级平面控制台网。在65点支设经纬仪,以137点作为后视点,用钢尺量距离的方法与经纬仪角度交绘法测出A3、A7、A9三个交换点。并测出A1、A6、A12点作为纵向控制轴线的三个外引桩点。并把经纬仪按逆时针旋转90度,测出A11、A14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两个外引桩点。分别在A3、A5、A7、A9支设经纬仪,以65点作为后视点,利用经纬仪直角坐标法测出A2、A18、A4、A17、A6、A16、A8、A15点作为横向控制轴线的八个外引桩点。在首层以上的平面控制时外墙边的各控制点相应向内平移580mm。使所弹的控制线在顶板上离外轴线500mm。3.2现场高程控制网的布设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水准测量成果采用DS3-1水准仪进行闭合水准路线的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连测场区平面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控制的精度。场区内布设三个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50m-100m,距离建筑物>25m,距离回填土边线>15m。3.3±0.00以下平面测量1、采用经纬仪方向线交汇法来传递轴线、引测投点,误差不应超过±3mm,轴线间误差不应超过±2mm。2、待垫层浇筑完毕后,根据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采用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平整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上,在同一层投测的纵横轴线不少于两条。经校核无误后,在平面上放出设计轴线、墙体边线、控制线、门窗洞口线、柱子线及地梁线。3、地下剪力墙模板支好后,用两台经纬仪架设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上检查上口的位置,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4mm。4、每层结构施工完毕,在剪力墙侧平面投测出相应的轴线,在墙侧面抄测出建筑1m线。5、基础验线时,允许偏差如下:L<30m,允许偏差+5mm3.4±0.00以下高程测量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得少于三个,应测设正确,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3.5±0.00以上平面测量1、±0.00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楼板留洞垂直引上的方法,在建筑物首层测设轴线控制点。2、根据施工前布设的控制网基准点,在首层楼面上引入基准内控点,埋设在首层偏离轴线1米的位置,基准点的埋设采用10cm×10cm钢板,钢针刻划十字线,向上各层在相应位置留出预留洞(15cm×15cm)。.3、沉降观测水准点的测设:基准点埋设在对工程沉降观测前,应在建筑物附近(受压力传播影响以外)埋设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半永久性水准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通视条件良好,以便在基准点上方便地测定变形观测点。沉降观测①沉降观测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变形点高程中误差相邻变形点高差中误差适用范围二等±0.5±0.3一般性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等②沉降观测的精度和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的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符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三等±1.0±5≤0.6观测周期根据设计单位具体要求而定,一般根据荷载基础施工完测一次,三层施工完及封顶后各测一次。3.6±0.00以上高程的测量用水准仪根据建设单位提供原始水准点,正确测出±0.000水平线,并以此作为向上引测的起始标高线。用钢尺垂直向上量测施工用500mm线,各楼层量测均应以±0.000水平线做为起点。将水准仪安置到各施工楼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相互误差应在±3mm内。各楼层抄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做校测。④室内外装修与安装测量按施工要求和施工图弹出外墙大角线(距墙角500)、外墙窗口线(外墙两侧300)、外墙墙身500mm线、内墙门口线、二次结构线等。在外墙装修前,对结构进行一次定位检验,保证结构外形尺寸。

第四章技术质量保证措施4.1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4.1.1高程控制网的等级拟布设三等符合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见下表等级高差全中误差(mm/km)路线长度(km)仪器型号水准尺与已知点联测次数符合或环线次数平地闭合差(mm)三等6≤50DS1DS3铟瓦双面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12注:L为往返测段符合水准路线长度(km)4.1.2水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等级仪器型号视线长度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积差(m)最低地面高度(m)基辅或红黑读数差基辅或红黑所测较差三等DS1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