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定稿)_第1页
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定稿)_第2页
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定稿)_第3页
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定稿)_第4页
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地方标准《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关于下达2018年第2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8]253号),我单位申报的《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列入2018年广西地方标准制订计划。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负责组织调研、试验,并起草制定标准。二、制定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铃薯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广西地处亚热带,冬季气候温和,是我国冬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广西冬种马铃薯收获正时春节前后期,正好填补北方主产区鲜薯供应空档,此时又是蔬菜春淡季节,错季上市,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主要是指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的,并且经过相关质量检测机构检测通过、拥有绿色食品商标的健康、优质食品。目前,广西马铃薯绿色食品比较欠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发水平较低,马铃薯品质相对较差,因此,在人们对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制定马铃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实施的目标是提高食品质量,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制定和推广一套行之有效、适合广西各地马铃薯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的技术规程,以促进广西马铃薯绿色食品产业的大力发展。三、标准的制定过程本单位在项目计划文件下达后,按照规定要求,成立了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铃薯育种及栽培专家组成的标准起草小组,具体参与人员有:李丽淑、杨鑫、樊吴静、何虎翼、唐洲萍、谭冠宁、何新民等,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了工作方案,确保标准的起草工作按计划完成。1、标准资料的查询及收集工作首先在广西农科院情报研究所、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情报研究所和互联网,检索查询到马铃薯栽培等有关的标准多项《NY/T5222-2004无公害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DB34/T1094-2009绿色食品(A级)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DB51/T.1193-2011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1868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492015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这些标准对本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广西马铃薯生产现状调查广西冬种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为80~90万亩,鲜薯总产量为110万吨左右,单产约为1300公斤/亩,成为广西冬季蔬菜重要产业之一。对广西南宁市,玉林市,贵港市,钦州市,北海市、宾阳县和马山县等区内各马铃薯主要种植地区进行马铃薯生产状况和种植环境条件的详细调研,摸清广西马铃薯生产现状,尤其是针对广西绿色食品马铃薯对种植环境、水源(灌溉水源质量)、土壤和生产管理等生产条件开展调研,调研结果发现:目前生产上存在问题是马铃薯生产以常规种植技术为主,缺乏应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种植户仍按自己的经验进行种植,由于种植环境、水源、品种、种植方式、栽培技术措施利用不当,导致马铃薯产量、品质降低,并未达到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标准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经济效益。3、通过试验验证,探明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栽培技术针对目前广西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存在种植环境、水源(灌溉水源质量)、土壤和生产管理等生产条件不当的问题,向有关专家咨询,为完成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和完善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马铃薯的最佳播期、种植密度、肥料施用量、浇灌水的质量检测、草害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为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相关田间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和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根据广西地方标准的书写要求,通过多次讨论研究,确定了标准的相关内容。4、撰写标准,邀请专家审查,并进行修改完善为了做好《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广西标准的编制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成立了以李丽淑为组长,杨鑫、樊吴静、何虎翼、唐洲萍、谭冠宁、何新民等组成标准起草小组,及时布置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小组分工及起草工作时间安排,全面启动该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准起草工作小组成员在前期研究工作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绿色食品马铃薯栽培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文献资料,以及向马铃薯、绿色食品方面的有关专家咨询,确定了广西地方标准《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形成了标准的基本构架。经起草小组成员的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和论证,编写并形成了广西地方标准《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四、编制说明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2009的编写要求与规定,依据《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1868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10492015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要求等进行编制。本标准编制在尊重科学、广泛调查研究和试验论语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讨论和修改,力求生产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前准备、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收获与分级包装、生产档案记录等技术要求。以下对栽培技术规程的相关参数做详细说明:1、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391的规定;2、种植地: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中性或微酸性(PH值5~7)的砂壤土或壤土、3年以上未种植茄科作物的地块;3、种植品种:选择适宜鲜食或加工型的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如:费乌瑞它、中薯5号、兴佳2号、丽薯6号、希森3号等),生育期在65~85天的早熟或中熟品种,种薯质量应符合GB18133-2000的要求(原种、一级或二级脱毒种薯);4、栽培技术:(1)播种期:根据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播期,秋播于每年9月下旬10上旬,冬播于10下中下旬至11月中上旬播种,桂北地区宜在12下旬播种,确保出苗后不受冻害;(2)栽培技术为研究出更适合生产绿色食品马铃薯的栽培技术,本标准编制小组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铃薯专家们开展了各项栽培技术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现如下:1)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筛选试验进行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3种栽培方式下的不同播种深度(5、10、15、20cm)对马铃薯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品种:费乌瑞它、丽薯6号2个,黑膜覆盖播种深度5、10cm处理下的2个品种的生育期最短;丽薯6号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为10cm和费乌瑞它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为15cm,土壤养分、产量、外观品质、各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表现最优,试验结果为优质、高产、高效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详见表1和表2)。表1不同栽培模式对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影响表2不同栽培模式的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2)马铃薯不同肥料类型筛选试验以3种不同复合肥(15:15:15)类型作为基肥(100公斤/亩)开展的筛选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试验品种为丽薯6号,试验结果:天人牌复合肥(高浓度硝基硫酸钾肥)的出苗率最高,为93.8%,株高表现最好,结薯个数较多,平均单株重量最大,商品薯率表现较高,平均亩产2343.3公斤,比不施肥(无基肥)亩增产32.34%。试验结果表明:天人牌复合肥在马铃薯的出苗率、生长期和产量等各性状表现最好,适合广西马铃薯生产选用(详见表3)。表3马铃薯不同肥料类型筛选试验处理株高(cm)出苗率(%)单株结薯个数(个)单株重量(g)青头烂薯(Kg)总亩产(Kg)商品薯率(%)增产率(%)金正大复合肥52.675.04.4724.60.621901.7689.937.41天人牌复合肥60.493.86.2892.80.922343.3189.0832.34史丹利复合肥57.681.35.8654.81.431897.5987.247.17不施肥(CK)56.476.33.6490.42.401770.6482.89--3)马铃薯不同灌溉方式筛选试验以3种不同灌溉方式进行马铃薯灌溉方式筛选试验,以不灌水为对照(CK)。滴灌、喷灌处理为不覆膜的常规种植方式,膜下滴灌为黑膜覆膜下滴灌方式,田间管理基本一致,试验品种为丽薯6号,试验结果:喷灌方式平均亩产量最高为1558.60公斤,但商品率不高,仅为66.9%,膜下滴灌平均产量较好为1516.65公斤,且商品率最高为81.4%,土壤孔隙度最好为57.8,增产率为34%。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方式种植马铃薯的青头薯较低,株高、产量、商品性等外观品质性状表现最好(详见表4)。表4马铃薯不同灌溉方式筛选试验处理株高(cm)土壤孔隙度单株结薯个数(个)单株重量(g)青头烂薯(Kg)总亩产(Kg)商品薯率(%)增产率(%)滴灌56.856.26.3664.77.451379.8870.921.9喷灌639.38.841558.6066.937.7膜下滴灌58.057.86.9728.75.021516.6581.434.0(不滴灌)CK522.08.221131.9163.5/4)马铃薯除草剂安全栽培技术试验试验品种为丽薯6号,试验结果最佳处理表现为“人工除草”平均亩产3863.8公斤,出苗率85.8%,比不施药(清水处理)亩增产286.2公斤,增产8%,而乙草胺处理浓度750ml/hm2出苗率为79.2%,产量为3585.2公斤,增产7.6公斤,增产0.2%,乙草胺处理浓度1500、3000ml/hm2出苗率和亩产量均比对照低,分别为75.0%、73.3%及3468.8、3449.2公斤,比对照减产3.0%、3.6%。马铃薯块茎内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吡唑醚菌酯:0.02mg/100g,吡虫啉:0.031mg/100g,均低于安全范围。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剂使用浓度越高对马铃薯的出苗率、苗期生长和产量都有较大影响。5)马铃薯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①、马铃薯疮痂病药剂筛选试验开展不同植物诱抗剂对马铃薯疮痂病抗性试验,初步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植物诱抗剂是500倍3%香菇多糖,平均产量为3059.31公斤/亩,比对照增产20.67%,相对防治效果达68.85%,平均发病率比对照降低68.83%(详见表5)。表5马铃薯疮痂病不同药剂筛选试验不同诱抗剂发病率(%)发病指数相对防效(%)1.0mmol/L水杨酸6.72±0.28bc2.52±0.11bc43.98±2.37bc1.0mmol/L苯并噻二唑8.00±0.14bc3.00±0.05b33.33±1.18bc2000倍25%吡唑醚菌酯5.88±0.13cd1.96±0.04cd50.98±1.12ab500倍3%氨基寡糖素6.80±0.61bc2.18±0.16c43.37±5.10bc500倍3%香茹多糖3.74±0.43d1.17±0.10d68.85±3.54a清水(对照)12.00±0.73a5.00±0.32a/②马铃薯早疫病药剂筛选试验开展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抗性试验,参试药剂有7种,分别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嘧菌环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利用7种药剂组配5种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初步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处理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平均产量为2303.37公斤/亩,比对照增产15.95%,相对防治效果达100%(详见表6)。按《NY/T10492015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检测指标要求,对处理的块茎进行检测,各检测项目均符合绿色食品要求范围。表6马铃薯早疫病不同药剂筛选试验处理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平均亩产(Kg)产量排序11.6749.852173.31320.5683.182090.49430.5683.181873.71640.00100.002303.37150.00100.002217.78263.33/1986.555③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筛选试验开展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试验,参试药剂有7种,分别为: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克露)、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68.75%霜霉威•氟吡菌胺悬浮剂(银法利)、霜脲氰(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50%烯酰吗啉6.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甲霜灵•锰锌/金雷)、10%氰霜唑(科佳),利用7种药剂组配5种处理,以清水为对照,初步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处理是: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00g/L氰霜唑悬浮剂(科佳)+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100g/L氰霜唑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