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书法鉴赏》课件-5.第五讲 先秦留珍_第1页
《大学书法鉴赏》课件-5.第五讲 先秦留珍_第2页
《大学书法鉴赏》课件-5.第五讲 先秦留珍_第3页
《大学书法鉴赏》课件-5.第五讲 先秦留珍_第4页
《大学书法鉴赏》课件-5.第五讲 先秦留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先秦留珍:甲骨文、金文甲骨片之一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时代为殷商和西周,主要为殷商时期。殷商甲骨主要在河南的殷墟出土,周原甲骨在陕西的宝鸡至西安一带出土。所谓周原,就是指陕西西安以西的扶风、岐山一带,因为这里曾经是周人进入中原地区之前的统治中心区之一而得名。殷墟与周原两地正是殷商和西周的政治中心所在地。甲骨文的发现是百余年来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这个大发现却来源于一件偶然的事件。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药上刻有符号,于是把药铺的“龙骨”全部买回,研究之后断定这些符号为古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很多外国的学者来到中国研究甲骨,也有一些商人开始贩卖甲骨。起初,许多古董商、研究者想要找到出土甲骨的地方,但是找不到,后来才发现甲骨片都来自河南的安阳,由此促进了对甲骨的科学考古和研究工作。这是甲骨引起近代学者注意的开端。甲骨文的刻写材料是龟甲和兽骨。龟甲以龟腹甲为主,有少量背甲。兽骨以牛骨为主,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另外还有鹿、马、猪、羊、虎、犀牛骨,甚至人的头盖骨。应该说明的是,甲骨时代是有毛笔字的。在殷墟出土的甲骨、陶片、玉戈上,即用黑墨或朱砂书写的文字。商代墨迹的用笔较为简单,多为起笔处露锋,接着重重地下按,之后轻提收笔。龟背甲刻辞龟腹甲刻辞牛胛骨刻辞鹿头骨刻辞人头骨刻辞《甲骨文合集》38762甲骨朱书殷墟陶片墨书自1899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大约有13万片,其中不重复单字有四千多,已识读的有一千多字。由于不识字多是地名和人名,所以甲骨刻辞现在基本能通读。甲骨刻辞主要是统治者占卜的记录,也有少量的记事刻辞。甲骨刻辞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有殷王世系、祭祀、战争、田猎、农桑、畜牧、都邑、方国、天文历法、疾病分娩等记载,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有关甲骨文研究的学问,现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甲骨学”。甲骨文拓片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盛一时。(唐兰)在20世纪30年代,比较有名气的研究甲骨的学者是董作宾,他对甲骨的分期研究很有影响。1933年,董作宾发表了殷墟出土甲骨文的重要研究成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按照王世先后与书法风格,把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分为五期: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时期。字体较大,雄伟刚劲。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大小适中,整齐端正。第三期:廪辛、康丁时期。错落工整,烂漫率意。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古朴,趋于严整。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字体细小,精致工整。

董作宾第一次对甲骨文作分期断代,是甲骨文研究的基础工作。他的五期分法,被学术界沿用至今。在董作宾的“五期说”之后,陈梦家又提出了“九期说”。第一期雄伟《甲骨文合集》10229正第二期谨饬《甲骨文合集》25575第三期率意《甲骨文合集》31553第四期劲峭《甲骨文合集》32054第五期工整《甲骨文合集》36511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也对甲骨文的书法艺术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甲骨文字在作为占卜祭祀工具的同时,也具备了艺术的特质。从甲骨文的形体看,它已包含了均衡、对称、和谐、聚散、统一等形式美的要素;从其作品看,书法艺术的用笔、结字、章法、风格等均已具备。甲骨文书法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的第一页。郭沫若以为:“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钟、王、颜、柳也。”当时的钟、王、颜、柳,现在可知的有王、争、历、何等贞人。当时刻写文字的人的地位很特别,一个人身兼数职,是巫师,也是医生;是大臣,也是气象学家,更是书法家。甲骨文书法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首先,是甲骨文的刀刻效果。甲骨文的契刻,一般认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用毛笔书写,再行契刻;另一种则是直接用刀契刻在甲骨上。这种契刻,对甲骨文书法风格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多数甲骨文字是单刀刻成,线条多为直线,锋芒较为显露,转折处呈方势,棱角分明。这种单刀刻法,往往不按我们所说的笔顺来刻,而是先把一个字乃至一段若干字的竖画或者横画一次刻完,然后再刻其它笔画,这易使所有字的横画或竖画各自平行,使整段字显得统一均衡。大型涂朱牛骨刻辞(正面局部)其次,甲骨文书法在文字书写的方向上并不很固定。如“马”字,可以竖着写,也可以横着写。但是,由于甲骨文的章法形式采取了竖行排列方式,所以,许多横向的形变成了竖向的长方字形。其三,至少在商代后期,甲骨书法确立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章法模式,至20世纪50年代一直实用。当代的书法作品仍然离不开这种形式。甲骨片之一20世纪以来,甲骨学者和书法家多把甲骨文写成对联屏条:一种是临写原文,一种是集甲骨文字为对联或诗文。著名的甲骨书家有罗振玉、叶玉森、丁佛言、丁辅之、董作宾、容庚、商承祚、简经纶、杨仲子等等。书、刻意味的偏好使甲骨文书法给人的感觉不同,也导致许多书家从中吸收不同的养分,偏重于追求毛笔书写的效果与追摹刀刻的爽劲成了两种不同的努力方向。罗振玉甲骨文联董作宾甲骨文条幅丁辅之甲骨文扇面简经纶甲骨文联商承祚甲骨文条幅金文,又称钟鼎文、青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金文,一般是铸成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金文,有许多是刻出来的。铸刻在以钟或鼎为代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去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称“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商后母戊鼎二、金文后母戊鼎铸型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于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后母戊鼎补铸鼎耳之范型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于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

金文的产生,是在商代的早期,它的时代从殷商一直到战国时期。殷商与西周的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因是铸刻而成,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粗而圆,气象更为浑朴,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而战国、秦汉时期多是刻凿而成,与前代相比工艺简单,比较草率。汉代的金文,不直接称为金文,而是叫做汉金文,它不一定是青铜器铭文;而天纪念性的青铜器铭文往往使用简化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文。平常所说的金文,专指殷商和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铭文。新莽时期青铜诏版西周是金文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周人对礼制的大力提倡,铜器铭文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铭文篇幅逐渐加长,直接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西周早期金文的总特点是清秀隽美,笔画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章法自如。这一代表时期作品首推《大盂鼎》。

大盂鼎于1821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现岐山县)礼村。全部铭文共十九行二九一字,其风格端庄雄奇,笔法精到,多用肥笔,结体稳妥,雍容大方。大盂鼎《大盂鼎》拓片利簋《利簋》拓片西周中期社会相对稳定,金文书风向着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逐渐由早期的波磔体转变成了笔画无波磔、两端起收似圆箸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当推恭王时代的《墙盘》。在历史研究上,《墙盘》被称为“青铜史书”。墙盘于196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现存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墙盘》铭文共十八行二八四字,分为两端,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之业绩,后段述史墙家史,用笔起止藏锋,笔画圆润遒美,章法疏朗整齐。墙盘《墙盘》拓片《墙盘》的书法风格主要有以下点:一是横成行、竖成列的章法构成;二是粗重笔画和点团的消失;三是露锋起、收笔减少,藏锋起、收笔增加;四是字形内部错落较少,多呈方形;五是末行字数多于他行,显示书写中有意追求行款整齐的意趣。《墙盘》局部大克鼎《大克鼎》拓片一《大克鼎》拓片二《大克鼎》拓片三西周晚期政治经济每况愈下,但文化艺术却持续繁荣。沿着《墙盘》一路风格,晚期宣王时期出现了《毛公鼎》。《毛公鼎》是金文最成熟时期的代表,此鼎铭文字数为金文之冠,共四九七字,记载天下四方动乱,王命毛公厝辅协之事。用笔圆劲精严,结体端庄雍容,长方取势,布白依器型略呈曲势,笔意连贯,被誉为金文中之瑰宝。毛公鼎毛公鼎(局部)《毛公鼎》拓片与《毛公鼎》不同的是,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则率意得多。此盘又称《散盘》《矢人盘》,铭文三五〇字,记述矢人将田地移付散氏时所订契约,用笔豪放质朴,醇厚圆润,结字以奇取胜,壮美多姿。《散氏盘》的书法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字形取横势;二是突破行间距与字间距,浑然一体;三是曲线、斜线、圆弧形较多;四是重心下压;五是偶用团点。《散氏盘》拓片吴大澂集《散氏盘》联从善若登原祖德降心有道表师传东井西疆登大有左图右史付新传五辰既和虞廷治十夫同登周道丰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与西周的书法是不同的,自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演变成列国纷争之局面,由于诸侯自制青铜器,书法因受其影响,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由西周的朴拙变为风格多样的书风,由古拙变新妍。秦公簋《秦公簋》拓片秦公簋于1917年出土于甘肃天水西南乡(今礼县红河一带)。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簋盖和器身均作细小盘螭纹,双耳上作兽首。盖五十四字,器身五十一字,共一百〇五字,字体与石鼓文相近。《中山王厝鼎》为战国时期中山国金文,1978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一号墓,同时出土的还有《中山王厝壶》等。此鼎自盖至腹有铭文十七行,每行六字,连重文、合文共四九六字,是现存战国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铭文记载中山王厝追述先王哙宠信之子而酿成丧师亡国的故事。中山王厝鼎《中山王厝鼎》拓片《中山王方壶》拓片《中山王圆壶》拓片徐无闻集中山王器文字对联三、石鼓文现存先秦书法以甲骨文、金文为多,同时还有石刻文字和竹木简帛书。传说中最早的石刻是《岣嵝碑》,是大禹治水时的刻石,现在已不能见。《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书迹之一,被称作“石刻之祖”。它的书风是典型的战国秦国书风。《石鼓文》刻在十只大小不等的鼓形圆石上,主要以四言诗的韵文形式记载了秦国君王狩猎游乐的事。唐代初年发现于陕西凤翔,原刻应有七百字左右,到唐宋时已有残缺。最完好的北宋拓本,存有四九一字,现存石鼓只有三百字左右。原石现存故宫博物院。石鼓之一《石鼓文》(先锋本)《石鼓文》(中权本)《石鼓文》(后劲本)《石鼓文》是大篆的典范作品,同西周金文一脉相承。用笔圆劲挺拔,凝练厚重,圆中寓方;结体严谨,茂密奇崛;字距行距开阔疏朗。无论从用笔、结字还是章法上看,《石鼓文》都显示出一种厚重的风格,舍弃了金文中那种明显的装饰意味,充分体现了毛笔书写的意味。它对清代的篆书发展很有影响,尤其是吴昌硕,对石鼓文临习较深厚。石鼓成就了一代大师,而正是吴昌硕,使石鼓重新焕发了光彩。《石鼓文》(明拓本)吴昌硕临《石鼓文》壹吴昌硕篆书对联吴昌硕篆书八言联马公愚篆书八言联王澍临《石鼓文》王福庵临《石鼓文》四、竹木简帛墨迹书法墨迹,最早的为殷商玉片朱书和陶片、甲骨上的墨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墨迹有《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仰天湖楚简》《信阳楚简》《望山楚简》《楚帛书》《青川木牍》《睡虎地秦简》《郭店楚简》,等等。《侯马盟书》出土于山西侯马,《温县盟书》出土于河南温县,均是晋国当时士大夫所写的篆书。所谓“盟书”,又称“载书”,盟誓是春秋时期盛行的一种政治活动,盟书则是通过盟誓仪式缔结的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的联盟文书。这两份盟书用笔速度较金文为快,结字上取纵势,后者略取横势,是当时实用书体的典型代表。《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仰天湖楚简》《包山楚简》《青川木牍》《郭店楚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竹木简牍帛书的不断出土,极大地丰富了先秦书法宝库,也使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书法的整体风貌:金文为祭祀等重要场合所经常使用,日常书写则多是竹木简帛上使用的墨书,石刻文字也初现端倪,小篆与隶书在战国晚期逐渐发展成熟,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