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种群及其动态_第1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种群及其动态_第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种群及其动态_第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种群及其动态_第4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种群及其动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

种群及其动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形成的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集合(1)一“全”:指

,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包括

。(2)二“单”:指

,种群是

,也是________的

。(3)三“同”:指同一

、同一

、同一

的全部个体。种群具有一定的

限制,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全部个体雌雄个体基本单位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基本单位物种时段区域时间和空间2.种群的空间特征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农田、人工林微生物菌落,人类的分布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5)性别比例(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I.概念:种群在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单位体积II.计算公式: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总数量

总面积或总体积!!种群密度不等于种群数量,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仅种群密度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适用于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逐个计数困难的种群

①逐个计数法:②估算法:最准确的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数量较多,濒危生物即使分布范围大,也可用逐个计数法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a.样方法:b.标记重捕法:c.黑光灯诱捕法:d.抽样检测法: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只能诱捕成虫,数据不准确,诱捕趋光害虫可直接降低种群密度如大熊猫、东北虎等e.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a.样方法:②估算法:样方法调查时要强调“随机”取样,原因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样方大小确定方法为根据被调查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确定样方的大小。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a.样方法:取样关键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a.样方法:取样关键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a.样方法: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a.样方法: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该图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_______S1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a.样方法: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②估算法:b.标记重捕法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②估算法:b.标记重捕法

种群密度可能已经改变,估算出的数据不准确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时,如果发生以下情况,采用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数据是否准确?(1)在重捕之前隔了太长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一次取样后,间隔时间很短就进行重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标记个体还未与未被标记个体充分混匀,会出现较大误差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②估算法:C.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累积捕获数(x)每次捕获数(y)y=-0.2x+18.7判断: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可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抽样检测法对于酵母菌等微生物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提醒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①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粪便特征计数;——粪便DNA分析法③通过动物的声音特征进行计数。III.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选择性必修2P2: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相同吗?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提示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前者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属于化学信息。IV.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一、种群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数量特征:I.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II.举例: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多少?=1.862%10万1862指原来的数量而不是变动后的数量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III.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一、种群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数量特征:➊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较高()➋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判断:×√出生率降低一、种群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数量特征:(3)迁入率和迁出率I.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II.意义:

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I.概念:II.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特点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老个体少,年幼个体多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年老个体多,年幼个体少越来越大基本不变越来越小III.意义: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4)年龄结构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2.(选择性必修2P4思考·讨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_________________等的影响。不一定出生率和死亡率食物、天敌、气候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加。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也可能增加。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IV.常见的年龄组成模式图A、柱形图: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增长型(4)年龄结构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IV.常见的年龄组成模式图(4)年龄结构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B、曲线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IV.常见的年龄组成模式图(4)年龄结构一、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的数量特征:C、统计图:例.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解析: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错;由图,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B合理,C错;由图,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且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差异,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错。一、种群的数量特征(5)性别比例3.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

I.概念:II.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A.雌雄相当型:

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B.雌多雄少型:

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及海豹等。C.雌少雄多型:

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白蚁、蜜蜂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如某些雌雄同株的植物。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III.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IV.性别比例的意义:(5)性别比例一、种群的数量特征(5)性别比例3.种群的数量特征:1982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108.5(以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为结果)2010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121.2严重偏离世界人口性别比例的正常值(102~107)预防措施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111.3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的人工流产启动关爱女孩行动V.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现状及预防措施:一、种群的数量特征(5)性别比例3.种群的数量特征:(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4)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通过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归纳1:有关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1)使用性引诱剂控制种群性别比例;(2)引入天敌;(3)培养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寄生虫;(4)培育抗虫作物;(5)轮作:改变营养结构,减少病虫害,同时可防止土壤营养枯竭。归纳2: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生物方法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一、种群的数量特征4.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从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一、种群的数量特征4.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B例.(2021·山东等级考试,11)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为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1534=39-5N二、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2)一般步骤合理的假设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1)研究方法: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二、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________。直观精确(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柱形图、方程式等三、种群数量变化如: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1、种群的“J”形增长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思考】当λ满足什么条件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项目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λ>1

λ=1

λ<1

增加增长型相对稳定稳定型减少衰退型λ>1λ<1λ=1种群数量时间0只有λ>1且为定值时,种群增长才为“J”形增长【思考】当λ>1时,种群一定呈“J”形增长吗?三、种群数量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增长率增长速率含义计算公式举例

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为:一个种群有1000个个体,一年后增加到1100,则该种群的增长率为:×100%1100-10001000=100个/年1100-1000(个)1(年)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①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单位时间=10%②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意义:反应了种群增长的潜力或者趋势(2)特点:种群的增长率是一定的,种群的数量持续上升,没有上限(没有最大值);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三、种群数量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数量一直增长。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⑤e段——虽然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三、种群数量变化1、种群的“J”形增长√[经典·基础·诊断]1.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该地区田鼠种群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5%,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可采用标记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推测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C.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1.015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解析: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采用标记重捕法来估算其数量,A正确;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5%,是前一天的1.015倍,这说明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呈“J”形增长,其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1.015,也说明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B、C正确;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D错误。√2.(2024·广东六校一联)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λ=当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数量在第2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B.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数量达到相同C.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增长速率保持不变D.乙可能是一种入侵物种初入该保护区解析:甲曲线1~3(不含3)年λ值都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第3年λ=1,之后λ小于1,说明甲种群数量在第3年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A错误;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的λ值是相同的,但因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在c点之前不一定相同,故无法判断c点甲、乙种群数量是否相同,B错误;乙种群在这4年中,λ值保持1.5不变,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因而可能是一种入侵物种初入该保护区,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但其种群增长速率在逐渐增加,C错误,D正确。【实例】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像这样,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S”形增长。这是由于随着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多,它们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三、种群数量变化2、种群的“S”形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三、种群数量变化2、种群的“S”形增长Q:“S”形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J”形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形曲线?为什么?不等同,已经存在环境阻力三、种群数量变化2、种群的“S”形增长图中两曲线间的阴影部分代表

按自然选择学说,就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S期初期就有环境阻力。三、种群数量变化3、种群数量的波动四、种群研究的应用(1)意义: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有利于对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应用(如图):。K/2转折期,增长速率最快加速期,增长速率增快停滞期,个体数量较少增长缓慢减速期,增长速率减慢稳定期,增长速率为零总结1:曲线图分析:四、种群研究的应用总结2:K值、K/2的不同表示方法:四、种群研究的应用(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提醒:K值的易误点解读(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四、种群研究的应用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而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五、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而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五、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氧气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教材隐性知识:(1)源于选择性必修2P16“小字部分”: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

,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

。(2)源于选择性必修2P17“思维训练”: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增多会导致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动态平衡负反馈1、实验原理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培养的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②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形曲线。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③调查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计数:显微镜计数法工具:血细胞计数板——培养液——可清洗再晾干,但不可刷洗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细菌计数板计数法2、实验工具——血细胞计数板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1×10-4mL。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工具——血细胞计数板大方格16(中格)×25(小格)型25(中格)×16(小格)型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规格,大方格都是由25×16=16×25=400个小方格组成放大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每个小方格细胞平均数量=每个中方格细胞平均数量=大方格细胞数量×400×104×稀释倍数×25(或16)×104×稀释倍数×104×稀释倍数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工具——血细胞计数板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均匀3.实验流程液体无菌保证计数室得到固定体积培养液的酵母菌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否则计数结果将偏高减少实验误差。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线,要么能看清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数码显微镜曲线3.实验流程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试着在坐标系中画出该酵母菌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提示:(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定量稀释)。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6)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否则计数会偏高。5、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2以上即可5、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3.(2024·大湾区一模)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且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除表中条件外,其他条件均相同)。请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试管中的种群数量将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B.种群的K值与培养液体积和起始酵母菌数有关C.4支试管中的种群最先达到K值的是试管ⅡD.试管Ⅰ和Ⅲ的环境阻力相当,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解析:试管中的培养液有限,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将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A正确;种群的K值受环境因素影响,如培养液体积、空间、pH、温度等,和起始酵母菌数无关,B错误;4支试管中Ⅳ培养液体积较小,但起始酵母菌数较多,所以试管Ⅳ中的种群最先达到K值,C错误;试管Ⅰ和Ⅲ的培养液体积相同,环境阻力相当,但试管Ⅰ起始酵母菌数较多,所以试管Ⅰ比Ⅲ先达到K值,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同步,D错误。【例题】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mL。1×108解析:根据公式:(20÷5)×25×10000×100=1×1081.(2022·全国乙卷,3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

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样方的数目(3)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误差小,准确度高;操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重温真题

经典再现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