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14.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课件_第1页
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14.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课件_第2页
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14.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课件_第3页
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14.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课件_第4页
人教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14.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导入14水调歌头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纵横恣肆,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东坡全集》传世。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水调歌头》选自《东坡乐府笺》,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被贬,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其弟苏辙也被贬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兄弟二人已有七年不见,中秋对月,乘着酒兴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思亲之词。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近体诗概述又称古诗或古风,和近体诗相对。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体诗相对。特点①诗句、字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②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较自由。①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②分为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一般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低绮()户琼()楼玉宇chán()娟文言知识速查重点字qǐqióng婵这首诗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中有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赏析。情感名句手法预习问题引导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导思1导思3关键词:乐观旷达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问题一: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预习问题引导教材预习问题点拨:《水调歌头》是一首词,它的节奏划分要兼顾意义,不可把表达完整意思的词语生硬地分开。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问题二: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初步读懂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预习问题引导点拨:创作背景见“背景资料”。《水调歌头》:苏轼政治上失意,加之与弟苏辙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矛盾,之后借自然现象来宽慰自己,心胸变得开阔旷达。课文细讲点拨读法指导《水调歌头》中,上阕开篇问月,宜用升调读出对月亮的向往之感。“我欲”句宜用升调读出期盼之感,“又恐”两句宜用降调读出担心之感,“起舞”两句感情已升华,应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知足常乐的感情。“转朱阁”三句应读得轻缓;“不应有恨”两句应读得急促些,读出反诘的语气;“人有悲欢离合”三句要读得缓慢一些,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最后两句蕴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要读得慷慨高昂些。《水调歌头》借月抒怀,其中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词人的乐观旷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主旨简要概括课文主旨课文结构1.词人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欲去却“又恐”,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理?说“归去”,是因为在词人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词人“又恐”,表现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课文细读品味2.试分析《水调歌头》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思想内容:作品情感曲折变化,词人对人生别离的思考,容易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愿望,表现出乐观、豁达的情怀。艺术构思:结构精巧、想象奇特,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亲人相隔千里、自己遗世独立的画面。该词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静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形象地展示了出来。课文细读品味多种表达方式相融合。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词人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了自己豁达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情怀,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特色总结一课一法【中考考点】

古诗文对比阅读【设题形式】(1)[中考·黄冈]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中考·南充]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古诗文对比阅读答题法一课一法【答题技巧】基本方法同中求异从现象入手,分析古诗文,弄清各首/篇/段古诗文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异中求同通过对比阅读,进行筛选和提炼,找出古诗文的共同点,揭示一般规律。基本步骤初读古诗文,整体把握内容明确古诗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主要内容,准确地理解写作意图。一课一法基本步骤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根据题目要求,精读相关文字,先分析所选古诗文各自的相关内容(主题感情、手法、道理、韵律、语言等),再“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得出答案。规范答题得出对比的结果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条理要清晰。一课一信[一信]文化自信·月亮的雅称(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一课一信(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一课一信【品格素养点拨】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月亮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等等。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的不同情怀。中考这么考【一模·衢州节选】班级开展“诗心解月”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各小组的学习任务。1.第一组研究月的别名。(1)以下诗句都含有月的别名,请你补充一则。A.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李白)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及作者不作要求)示例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示例二: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中考这么考(2)用别名称月有何意趣?请你从第(1)题中选一则,结合诗句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A将月亮比作白玉盘,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符合天真烂漫的儿童心理。示例二:B将月亮称为婵娟,用姿态美好的女子表现月的明净柔美,符合词人的乐观心态。中考这么考(3)以下是组员汇总的月的别名,你建议从什么角度开展研究?请举例说明。飞镜、宝鉴、孤轮、玉盘、银盘、玉轮、玉兔、玉钩、玉杵、桂宫、嫦娥、素娥、广寒、清虚、婵娟、玉蟾、明蟾、寒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研究“别名的由来”,如,一类源自比喻,有飞镜、宝鉴、孤轮、玉钩等;另一类源自神话故事,有嫦娥、婵娟、玉蟾、玉兔、桂宫等。中考这么考2.第二组研究月的意象。请你帮助完成以下研究笔记中的内容。蕴含哲思的诗文引发哲思的月“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长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A.______________日中则昃(zè,太阳西斜),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消减)息(增长)。B.______________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小组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意”和“象”的关系: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这么考(1)有同学认为,A、B两处引发哲思的现象没有区别。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不赞同。A处是“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B处是太阳西斜,时间增长的现象。示例二:赞同。A、B两处的“象”都指月的阴晴圆缺现象。示例三:不赞同。A处是月有“阴晴圆缺”各种情况,B处是月圆之后就必然月缺的规律。中考这么考(2)请在C处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意”和“象”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由象生发的意要符合象的特点。示例二:意由象生,象中含意,二者相互依存。中考这么考3.第三组研究不同诗人笔下的月。下面是汇报研究成果时的串词,请你帮忙填写完整。(开场白)千江有水千江月。当月照进李白的诗,便化作了浪漫与不羁,是对影成三人的自得其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