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家中家庭伦理观分析8200字(论文)】_第1页
【巴金作品家中家庭伦理观分析8200字(论文)】_第2页
【巴金作品家中家庭伦理观分析8200字(论文)】_第3页
【巴金作品家中家庭伦理观分析8200字(论文)】_第4页
【巴金作品家中家庭伦理观分析82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金作品《家》中家庭伦理观分析摘要“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家国一体”型社会,家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巴金的《家》反映了百善孝为先、男女之间地位不平等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同时,也表达了祖辈和晚辈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平等的现代家庭伦理学观点。对巴金的《家》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解读新旧家庭伦理观中的青年形象,通过“父亲形象”的伦理观念演变来论述新旧思想下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揭示《家》中的伦理观对后世家族小说、现代家庭、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关键词:巴金;《家》;家庭伦理;封建观念目录TOC\o"1-3"\h\u15099前言 1269281《家》中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原因 1253681.1封建宗族家长制 166521.2个性解放的思想 2125251.3青年思想的觉醒 2319862新旧家庭伦理观中的青年形象 3233682.1觉新是旧家庭的守护者 3231062.2觉慧是旧家庭的觉醒者 3112162.3女性是旧家庭中的弱者 4139253新旧思想下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 563593.1“父亲形象”的伦理观念演变 5110353.2父子之间的温情与融洽 6181663.3父子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6296954《家》中的家庭伦理观的现实意义 6116314.1对后世家族小说的影响 681034.2对现代家庭的意义 67304.3对和谐社会的价值 731855结语 711102参考文献 9前言《家》为巴金创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篇作品,对中国旧社会的体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在当时传统教育背景下,因为人的思想上无法获得救赎,这也影响到了人们对于家的理解,作品描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并刻画了诸多被封建家庭迫害的人物形象。[2]《家》是一个家庭对革命与进步思潮的追求,巴金的大多数小说都是表现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问题的,这也和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固步自封密切相关。从《家》的历史背景来看,其所描绘的都是20世纪20年代四川成都封建家庭,而当时的长幼尊卑思想也根深柢固在了中国人思维意识中。《家》中可鉴赏的家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对封建家庭、封建社会进行了抨击,也探讨了家文化中的包办思想、传承思想、以及固步自封思想体现。[3]1《家》中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原因1.1封建宗族家长制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为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而怎样重建中国现代家庭道德伦理,以满足现代性的生活,则是五四后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致探讨的主题。鲁迅是位文学巨匠,启发了巴金这样的新生代年轻作家,巴金也继承了鲁迅对传统观念的解构和现代家庭规范建设。《家》表现的是:在封建家庭中,因为没落思潮所造成的悲惨,这是对封建社会的抨击与否定,《家》以家的窗口来透视社会人性,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自身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和对国家文化中所承载的封建家族制度文明的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希望社会新思潮走进人类的视野之中,逐步被社会接纳。毫无疑问,人类在传统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对个性的禁锢,以所谓家庭教育的继承与发扬要求个人牺牲,因为思维落伍而固步自封,因为贪图安逸生活而不愿尝试创新,也因此害怕失败。1.2个性解放的思想随着社会人权意识的深入,传统妇女对阻碍自己事业发展的阻力越来越清晰,因此,传统妇女探索走上了与革命运动结合、加入革命斗争大洪流的路途中。巴金所塑造的妇女群象,主要为传统封建大家丈夫、父亲、儿媳身份,在封建社会父权、夫权与传统礼教禁锢的沉重压力中,自小便被灌输以结婚、家为天与地的品性,把自己禁锢在“家”中已形成了历来的社会集体无意识。女性的解放和恋爱婚姻问题已经步入了大众视线中,而由于五四反礼教思潮的风起云涌,男女地位平等、爱情自由也变成了人们所信奉的思想。富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巴金对中国广大女性的悲惨命运始终怀着关切、同情,他关注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中国封建道德伦理制度下对妇女们的压榨和迫害。而巴金也非常关心正在觉醒和反抗的中国女性们所走过的路程,从妇女们对旧家庭旧权势的挣脱过程中,对“家”进行了重新解构。1.3青年思想的觉醒《家》想要表达的,便是巴金自己所言“踏过那所有骸骨前行”的生命图景。觉民、觉慧对旧式家庭教育(“反家”乃至“离家”)的反叛,之后与旧家庭一刀两断,奔向光明。作家采取了独特的形式策略和编码规则,凸显了旧世家的腐朽。小说叙事依然于有意无意间体现出青少年主体与“家”之紧密联系的复杂性。在写作展开的故事里,青少年与“士绅之家”的心态并不相同,有出于对新式家庭教育时空意识与社区公正观念上的否弃,亦有形成于对情爱与贫富差距上的渴望。旧式家庭中“新青年人”的产生,离不开时间意识的嬗变及其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存经验。旧家庭空间本就存有的许多裂缝,在新观念的催生下成了旧家庭非公正的直观证明,进而促成了觉民、觉慧等青年人一代“舍家取义”的生命选择。其间,成熟中的“新青年人”有着“反”家的进步要求,又有“返”家庭的心灵渴望。受五四思想影响的年轻人,在构筑同一个屋檐下的对立面之际,未曾进行面向自身与生命的深层反思。作为没有真正成熟、自立的主体,他们坚定的选择蕴藏了巨大的内心矛盾。这也便决定了,一切走向未来的“新青年”在社会现实中都必将经过困难的磨练。从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讲,巴金的《家》中的深细描述,从一定的视角上昭示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传统与社会中人伦情感的复杂性,及其对青少年性格发展的困境。2新旧家庭伦理观中的青年形象2.1觉新是旧家庭的守护者《家》以巧妙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人物。古希腊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情境是悲剧故事的主要中心,而剧情又是悲剧故事的主要基础与魂魄。戏剧角色的质量是由他们的性情确定的,而他们的快乐与失败,则在于他们的行为。首先身为大哥的觉新自幼样貌清秀,品学兼优,在这大家庭里是一个老实本分、循规蹈矩的人。本来拥有良好的前途和美好的梦,想出去进修,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深远影响,想尽早让身为长孙的觉新尽早承继父业,娶妻生子,承担起对家庭的负责。在吃人的传统封建礼教之前,觉新也不敢背上不孝的刑罚。觉新是这部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位角色。因为他一直处在高家长子长孙的特殊地位,所以,在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下,他一直实牢记他的家庭责任,凡事都讲究“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虽然有着壮志,受传统思维影响却无计可施。他与梅的爱情,怀着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愁。[4]梅嫁给不爱的人,但过了好几年就守寡,整天郁郁寡欢,以致终于年纪还轻轻,就忧郁死亡。但觉新虽然娶到了瑞珏如此温和贤惠的女子,却在心中有着了梅的地位,与瑞珏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情感。在觉新的二子女即将出生之际,却因为高老太爷的突然病逝,陈姨太便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让瑞珏在家生育子女,这事虽对觉新而言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但他仍然忍受了。他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害了他,害了他妻儿,让他承受沉痛的代价。而更恐怖的是在如此的生存环境下,他仍然无力反抗,甘愿苦闷地过着“旧式”的日常生活。在封建旧家庭,人的灵魂在被腐蚀,传统的忠与孝也充满了虚假与落后。冲出与返回、躁动与安宁、剧变与平稳、革新与守旧,在二十年代知识分子身上,站在新和老的十字路口中游走,进退两难,试图抛去过去,却仍然没有未来,前途渺茫,一生陷入困境。2.2觉慧是旧家庭的觉醒者虽然同生于一个家庭中,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异,形成了觉新与觉慧不同的性格特征。觉新虽然是一位作揖主义者,但觉慧有激情与理想,人物性格构成了强烈的对照。觉慧既是家里的第三孩子,又是最小的孩子,却富有着生命力,和整体暮气沉沉的高家生活格格不入。他接触了五四的新思潮,也看清了人吃人的家族本质,他希望作为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既不是致畸性,也不是痴傻人,不是布偶,只是做自己,将自己的幸福攥在手中。他内心饱含着激情、勇气、信心,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杰出代表,但他不懂得该如何实现作为一名真正的人,他还很稚嫩。在这爱和仇恨相互交织的时刻,觉慧终于遇见了深爱的鸣凤,但鸣凤的身份却是高家的一名丫头,出生低微,生活凄惨。觉慧深深地爱着这女孩,鸣凤也爱着觉慧。虽然二人有巨大的身份差别,却抵挡不住二人的爱情。从老太爷将鸣凤许配给了冯老爷子作为大姨太太的时候,鸣凤要和觉慧说话,但没有时机开口,鸣凤不畏强权,毅然决然地投河了。一个丫头,对于恶势力顽强地抵抗,就如同在腐烂的土壤上开出的一株鲜红的花朵一般。但在这个情形下,觉慧在得知鸣凤去世的消息后,他还是那么悬而未决,畏畏缩缩。要是当时他能大胆一些,或许这位少年的生命可能会持续至今。但这个事件,使觉慧想逃离旧家庭的想法也产生了。加之梅、李瑞珏的死,使觉慧觉得如果再留在这种地方,他仅仅是一个牺牲品了。在“忠”“孝”不可两全的情形下,最终决定离家出走,但“不妥协”、“不顾忌”、“不畏惧”。在那个自然环境下却意外获得了效果,并且促使觉慧获得了他所没有获得的一切解放,这也是最初的雏形,带着令人钦佩的勇敢精神,不顾高家雄厚的钱财与地位,毅然离开了。巴金先生曾说过:“我要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他那里,要他把我们带进来一些清新空气中,在一个旧式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2.3女性是旧家庭中的弱者对传统妇女的心理刻画是巴金写作重点。女人在千百年来,作为男性附属品,而并非作为具有完全自主意志的个人个体而生存。儒家伦理道德与男性文化中的传统观念和权力的双重压力,使这些女人陷入了艰难的生存困境。她们要经受着生存的苦难,而且还要经受来自精神的挣扎,不能轻松踏出家门、挣脱牢笼。“在传统的阶级关系中,下人、工人、奴隶、戏子等群体是没有尊严的。但在《家》中,出现了平等意识。鸣凤虽为高家婢女,却得到了高家子孙们的关心,并与觉慧超越阶级地相爱了。觉新虽为大少爷,也会对婢女们的悲惨的命运表示哀叹与惋惜。在舞龙灯的过程中,舞龙灯的人被花炮烧伤,四处逃窜,此时的觉慧,就为那些龙灯下的劳动人民感到愤愤不平,并质问道“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5]巴金所塑造的妇女群象,在封建社会父权、夫权与传统礼教禁锢的沉重压力中,自小便被灌输以结婚、以家为天与地的观念,把自己禁锢在“家”中,形成了集体无意识。女性的解放和恋爱婚姻问题已经步入了大众视线中,而由于五四反礼教思潮的风起云涌,男女地位平等、爱情自由也变成了人们所信奉的思想。富有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巴金对中国广大女性的悲惨命运始终怀着关切、同情,他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就是为了控诉中国封建道德伦理制度下对妇女们的压榨和迫害,为数量众多无名的牺牲者们喊冤!而巴金也非常关心正在觉醒和反抗的中国女性所走过的路程。3新旧思想下父子之间的伦理关系3.1“父亲形象”的伦理观念演变封建社会家庭,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本而又最关键的组织细胞,是整个社会关系中有机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安定与活力的关键因素。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人物关系是支持着传统家庭文化的内核,更是传统家庭文化得到诠释的舞台。在封建社会中,父权压迫下的“子”的地位是很低的,鲁迅曾解析说“我国的圣人之徒相信父对待子,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讲话,当然无所不可,孩子有话,却在未说以前已经错了。”这足以可以看出,“父”在整个中国社会家庭生活构成中,所在地区的至高无上的经济社会战略地位,也具有着一定的政治权限。“但是此时带有一丝丝温情的血亲关系却由此而被隐蔽,因而直接展现在卑幼者眼前的是冷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等级森严的封闭社会伦理。经典的中国式的传统家庭教育,通常是三、四世甚至五世以上同堂的家庭教育,父亲变成了这种家庭教育中唯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尊长者,父家长也有主宰、支配、甚至主宰所有事物。”[6]作为对家中的父亲,不管从心理上还是情感上,理所当然地,都必须拥有绝对权力。但是,传统家长在家庭中占有的尊贵地位和无上权利却是广泛的,而这些权利主要体现在对待孩子的方面。读过《家》的人都会清楚的记得高老太爷正在训斥克定的那场面:他要克定打自己,然而这位三十三岁的克定,已经是一位十三岁孩子的父亲,“居然挺直地跪在地上,给自已打耳光,骂自已,为了羞辱自已他什么也不反抗,不管在行动上,还是语言上。他都做到了他的父母所吩咐他做的所有事情,什么也不怀疑”。然而这样过于沉重的压力,常常会引起家里内在“父”与“子”相互之间的冲突。中国传统的伦理学中明确提出“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的伦理学标准,力图缓解“父”与“子”家里内在的矛盾冲突。纵观巴金的家系列小说,中国传统父子社会结构已经在巴金的作品中被打破了,《家》中的传统父子家庭教育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主要中心、社会伦理、日常生活的指导,他们成了反面角色,成了被嘲笑的对象。随着中国传统家族历史的衰败,从正常的权力交替中滑向了历史的边沿,致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形象转变成了专制、残酷的化身,同时也把中国文化传统父权观念推上了社会批判的前台。3.2父子之间的温情与融洽父亲作为一个养育者,不仅为孩子提供了物质资源,还必然会付出感情。无论感情的多寡,或者被掺入了何种杂质,这种感情的存在都无法轻易抹杀。因此儿孙无论对荒唐的长辈多么憎恨,也无法完全逃避或无视这种情感的存在。《家》中的高老太爷,虽然顽固而虚伪,但他对浪荡的幼子克定的纵容,对激进的孙子觉慧的禁锢,却仍然存有爱的因素。但是这种亲子之爱,却夹杂了自私的成分。对克定的偏爱是由于更多地将他当做了一种自我的延续,因为克定在父亲面前为自己塑造的诗酒风流的形象恰恰是早年苦读出身的高老太爷自己所欣赏和趋近的。高老太爷早年与校书们往来唱答、晚年买妾、六十祝寿之时还津津有味地和儿子一起狎弄小旦,而克定则在外置小公馆蓄娼为妾,调戏丫环,私通老妈子,这一切的作为不过是父亲行为的翻版,高老太爷对他的纵容,其实便是对自己的纵容。而对觉慧的禁锢,虽然也有怕他参加激进运动,而危害自身性命的忧虑,但却完全没有考虑对这个年轻生命的信念和抉择给予理解和尊重。3.3父子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文学中的代际矛盾具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在对文学中的父子关系矛盾进行剖析的过程中,人们无法仅仅从个人道德品质出发,对这些问题作出评判。父和子作为二个不同生存的个体,在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目标的影响下,他们也难免由于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矛盾。在《家》中,高老太爷的社会权益与社会价值抉择与封建礼教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家庭教育条件给高觉慧提供的独特的生长环境,能够让他义无反顾的抗拒这种封闭的家庭教育,因而在社会权益和社会价值抉择中,父子相互之间的矛盾已经变成了《家》中的生活中的必然原因。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庭家长群体,是土地地主的典型代表。反封建思想所给觉慧带来的巨大冲击,还有青少年天生所具备的性格特点,使他们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一方面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另一方面又视图冲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必然会显示出一个更加激烈化的特征。《家》中的父子冲突,是传统家长制的家庭悲剧。在今天的研究者眼中,与父子间所存在的良好的代际互动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悲剧的发生。不过在当时所处的封建时代,专制化的家庭教育格局下,家长们对孩子有绝对支配权并没有使父子双方进行有效交流。对孩子们的充分关爱,已变成了缓解双方代际矛盾的最有效举措。4《家》中的家庭伦理观的现实意义4.1对后世家族小说的影响《家》是巴金从幼年至少年时期的生命经历中所得到的心灵感受的总和,还有他在少年时期接触的新思潮。由于儿童是家庭伦理思想中很关键的一段时期,巴金的人生积淀也主要来源于他的童年,因此童年经历也是家庭伦理观念发展无法超越的起始阶段,对人的个性和思想产生与发展都起了决定性影响。巴金出生于爷爷的公馆,而爷爷因为要确立在大家庭中的绝对权力地位,不免思想价值观上倾向于传统文化,并固守着传统教育,爷爷正是高老太爷的原形。而高觉慧则是巴金以自身为原形所创造的叛逆者,拥有了新意识,反抗传统文化伦理观。父母亲先后去世和哥哥自杀,让巴金体会到了大家族对青年人的压迫,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痛苦,使巴金终于选择了把写作当做表达情感的渠道,《家》是巴金的家的一种缩影,而巴金的儿时生活又是其家伦理价值观形成与写作素材的源泉。巴金先生是五四时代接受了新式家庭社会伦理价值观的代表作者,他构建了许多具有现代先进家庭伦理价值观的代表人物,向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并把自身对社会发展的期待寄托在作品当中,期待由新家庭社会伦理关系的变革,促进旧家庭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变革。在今天,唯有激发好新型家庭伦理思想中的正能量,并克服负面力量,方可不辜负巴金先生的期待。4.2对现代家庭的意义从一个家庭到家族,其发展历史都必然有曲折的一面,因此为了弘扬家庭文明的需要,人们为后代应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然而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洗礼,这些所谓的传统精神往往也会逐渐“变味”。为了家族的所谓利益而让一个个成员去妥协和牺牲,不再愿意打破常规去拼搏和发展,这样反而抛弃了传承的本来意义。即便在当前社会中,一些“豪门望族”因为为了所谓家庭利益,而牺牲个人的事件也不少见了。这也一样是打着所谓家庭利益和传统文化的幌子,最后结果无非就是让家人少了对奋斗的信心,而更多的选择向社会利益去妥协。传承的目标,是使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对家族中已经存在的许多优良事迹和精神有所坚持,可是现在作为所谓家族的传承,却反而忘记或者背叛了对一些精神的坚守,这无疑是在舍本逐末了4.3对和谐社会的价值传统家庭伦理观是传统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主流思想。中国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同时,当代家庭与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迫切引人关注的伦理危机。作为传统儒学思想的中流砥柱,传统儒家家庭伦理观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时代精神、提高全民道德水准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7]。巴金对家庭一直饱含着依赖心理和情感,对于作为家庭观念极强的巴金来讲,家庭价值在他心中是很重要的。但在辛亥革命时期,在面临国与家的抉择时,当忠与孝不二全时,甚至二者出现冲突时,国家的利益都是远高于一切因素的,没有国家怎么会有自己的小家。所以在那个时期,随着国家意志的觉醒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才能将忠与孝之间的冲突暂时解消,这是种中庸的、互相体谅的家庭忠孝观。对中国处于当代和谐伦理社会主义文明中的家庭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社会进一步健全与提高,在“家族文化”中也有不少绵延数千载、流传已久的优良文明传承,但也同样存在着许多需要摒弃的弊端,而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无疑是社会变革、发展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人们目前所需要做的,便是不断完善与进步,让传统的社会主义文明在传承同时也进行更多的变革与发展,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结语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肩重任,拥有着高层次知识水平与技能、浓烈的时代气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