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莲塘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莲塘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莲塘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莲塘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莲塘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莲塘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

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

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材料二中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就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

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

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

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6分)

【答案】1.DD.“就能够得到正确认识"错。根据原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可知,经过反复实践,不能必然获得正确认识。

2.CC.“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可知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中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但在社会斗争中这种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3.B材料二观点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A.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掌握了解客观规律,认识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正确的认识,人在实践中能积攒丰富的经验,又会产生新的认识。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B.意思是“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这是强调继承和发展。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C.勇于实践,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突破局限。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D.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得自己亲身的实践。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B。

4.①先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②再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③最后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解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自问自答,否定两种唯心主义观点,进而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接着,分析问题,总写“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然后具体阐释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进而得出:正确的认识需要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论点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最后,以很多同志还不懂这个认识论的现实,提出要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5.①引入鲜活灵动的口语,如“漆黑一团”“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②运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如“粗枝大叶”“夸夸其谈"。

③使用生动形象的俗语,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

【解析】作者善于使用谚语、口语和富有表现力的成语,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如用谚语“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口语“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风趣;用成语“粗枝大叶"夸夸其谈”“一知半解"等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研究,空谈理论,无知、救条,都很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琼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明显: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者有之;思想复杂,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者亦有之。

C.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D.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

B.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8.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4分)

9.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

【答案】6.DD.“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错,由原文“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和大家的反映可知,“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这是说的反话。

故选D。

7.CC.“视、听、嗅、触觉相结合”错,原文“只觉寒风扑面"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有视觉、听觉和触觉描写,没有“嗅觉”。

故选C。

8.(1)第一处寒冷的秋风: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阴冷凄凉的氛围;烘托情感,冷风吹乱的不仅是纸张,还有国难当头之时,自身漂泊的众人纷乱复杂沉痛的心情。(2)第二处刚劲的秋风:收束全文,意味深长;强有力的烘托出师生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勇气。

【解析】第一处,结合前文“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教务会上大家对当前形势学生到军队服役和搬迁问题的争论,可知,当时正是日军侵华深入内地,军情紧张、国难当头,“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既描写当时阴冷的自然环境,又烘托凄冷的现实氛围;“众人都觉一阵寒意"这是自然环境产生的寒意,更是国难当头每个人内心的凄冷,是复杂而沉痛的心寒。

第二处,语境在文章结尾,前文“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的铿锵之语昭示了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刚劲的秋风”烘托了师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烘托了师生在国难当头时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勇气。这时的环境描写有一定象征意味,具有以景结情的效果。

9.(1)参加远征军学生牺牲以及征调学生:反映“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的恶劣战争形势;(2)孟弗之和秦巽衡雨后路遇难民惨况:反映“日寇甚至不放过难民"的战争罪行;(3)学校将被迫搬迁至西康:反映“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从而控诉战争对教育的破坏。

【解析】第一处表现,残酷的战争形势:“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而这样紧张恶劣的战争形势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画面,文中“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通过这两个情节侧面间接反映当时战场形势,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

第二处表现,对战争的控诉、对教育的破坏:“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作者着重描写孟弗之和秦巽衡雨后路遇难民惨况,记述学校将被迫搬迁之事,通过这些描写,控诉战争对人民和教育的迫害,以此控诉战争的罪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④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⑤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有删改)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⑤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吾信回之为仁A久矣B虽汝有C云D弗以疑也E其或者必有F故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B.全,保全,与《伶官传序》“逸豫可以亡身"中的“亡”字用法不同。

C.弊,指破败,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弊”意思完全不同。

D.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委婉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对比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分)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3分)

【答案】10.BDE

句意: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这或许一定有原因吧?

“回”是主语,“为"是谓语,“仁”是宾语,“回之为仁"作“信”的宾语,“吾信回之为仁"作“久”的主语,“矣"是句末语气词,故在B处断开。

“汝”是主语,“云"是谓语,“弗以疑”的主语是省略掉的“我”,故在D处断开。

“也”是句末语气词,“其"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故在E处断开。

故选BDE。

11.CA.错误,意义不同,给予/结交、亲附。句意: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B.错误,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使……保全/使……灭亡。句意:曾参的话足够来使他的气节保全。/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C.正确,意思不同,破败、破旧/疲困。句意: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的农田里耕种。/率领着疲困的士兵。

D.错误,意义相同,都是“通‘途’,路途、路程”。句意:可是让马套上车,在最后一段路程观察它。/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路途上出入。

故选C。

12.DD.“材料二运用对比说理"错误,通过识别剑的钝利和马的优劣的方法,比喻识别人才不能只看表面,要通过实践来考察,是比喻论证,并非对比论证。

故选D。

13.(1)子贡用携带的财物,偷偷地突围出去,向农夫买粮食,得到了一石米。

(2)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为了证明即便是圣人,如果只看表面,也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或人,一定要用实践来验证)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

【解析】材料二写孔子以容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孔子如此智者,仅从容貌、言辞判断都失误,说明仅靠外在表现识人不可靠,体现识人的难度与复杂性。孔子的失误证明不能凭表面现象识人,因表象有迷惑性。判断宝剑、马的优劣需实际检验,识人也一样,要通过实际工作行动考察,才能得准确结论。指出识人靠实践后,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选拔官员不能看表面,应让其从基层做起,经实际工作考察,这样选出的官员才更能胜任,论述更具说服力与逻辑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的农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要送给他一片采邑,曾子坚决不接受。有人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国君索求的,是国君自己封赠领地给你的,为什么坚决推辞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常常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常常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

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跟随他的人七天没有吃东西。子贡用携带的财物,偷偷地突围出去,向农夫买粮食,得到了一石米。颜回和仲由在土屋之下做饭,有烟灰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吃了。子贡从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很不高兴,认为颜回在偷饭吃。他进屋问孔子说:“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吗?”孔子说:“如果改变节操,还能称为仁人廉士吗?"子贡说:“像颜回,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这样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会怀疑他,这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来问问他。”孔子召来颜回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准备祭祀祖先。"颜回回答说:“刚才有烟灰掉进饭中,想放着不管就不干净;想扔掉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祀了。”孔子说:“这样啊,我也会吃掉它的。"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其他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其他弟子因此才佩服颜回。

材料二:

澹台子羽,有君子的容貌,孔子以为他是君子,和他相处久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不相称。宰予的言辞,高雅而有文采,孔子以为他是君子,和他相处久了,却发现他的智力和他的口才不相称。所以孔子说:“凭容貌来选取人才吗,在子羽身上就有所失误;凭言辞选取人才吗,在宰予身上就有所失误。"所以凭孔子的智慧也还有判断与实际不符的情形。现在流行的巧言善辩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言论时比孔子还要昏乱迷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本人,那么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善辩,结果有了华阳之战的祸患;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结果有了长平之战的灾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言善辩者的失误。光看宝剑的锻锡和火色,就是区冶子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在水中砍杀鹄雁,在陆上斩断马匹,就是奴婢也不会怀疑剑的钝利。光看马的牙齿和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优劣;给马套上车,让它拉着车跑,看它跑到终点的表现,就是奴婢也不会怀疑马的优劣。看一个人的容貌服饰,听他说话,就是孔子也不能判断他是不是人才;可是用官职来测试他,用办事成效来考察他,那么平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英明君主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州部基层中选拔出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一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按照官职等级升迁官职,那么官职越大他们就越能办事。官职越大,俸禄越厚,这是称王天下的正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吟①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②。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③!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②躞蹀: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嫋嫋:同“袅袅”,动摇貌。簁簁: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指纯洁无瑕的爱情,意蕴丰厚。

B.“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指出真正的爱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层层推进,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历程。

16.《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爱情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白头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方面的异同。(6分)

【答案】15.BB.“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对被弃的无奈"错。“凄凄”四句言一般女子出嫁不必啼哭,只要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就算很幸福了。并非指女主人公自己。

故选B。

16.同:两首诗的女主人公都有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

异:《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解析】相同点:“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写到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皎洁。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写出了女主人公用情专一、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到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写出了女主人公用情专一,沉溺爱情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写到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也体现出女主人公冷静果断的特点。

不同点:“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又运用起兴的手法,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句诗表明了女子的爱情观,也体现出女子的重情重义。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写到男子应当重情重义,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珍宝都无法补偿的。从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金钱的鄙夷。

所以,《白头吟》女主人公鄙夷金钱、重视情义,女子的爱情观念在诗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写到送郎君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并非我要拖延约定的婚期而不肯嫁,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媒人。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女主人公在没有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仍然答应了婚事,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温柔善良。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到登上那倒塌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没有见到盼望的人,眼泪簌簌掉下来。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率真痴情。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写到女主人公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劳动没有不干的。起早睡迟,朝朝如此,不能计算了。写出了女主人公勤劳淳朴的特点。

所以,《氓》女主人公性格兼具温柔善良、率真痴情、勤劳淳朴等特点,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此时心情烦闷,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童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答案】17.(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共同构成其公认的基本规律。在研究的过程中,逻辑学家们的推理遍及多个领域,涉及多种题材。然而,逻辑学家最关注的不是题材,①,即论证。作为推理的产品,论证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可以被完整地写出来,并予以检验与分析。英国哲学家图尔明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好论证的模型。他指出,一个好的论证,应该由数据或根据、结论、保证、支撑、辩驳以及限定六个部分组成。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

②,从现实角度来说,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逻辑混乱的“重灾区”,网络生活的“碎片化”和网络表达的“情绪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若要修改网络乱象,运用逻辑思维审慎地接受和表达观点、理性地甄别和筛选信息极为重要。从长远角度来说,一个世纪以来对国民性的反思,半个世纪以来对“李约瑟难题”的求解,逻辑都是关键词之一。

在中小学阶段,许多学校并没有专设逻辑课,逻辑思维的培养任务分散到了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语文学科有不确定性一面,主要表现在丰富的内涵,多义的语词,多样的美感;③,突出体现在逻辑性上。由于逻辑是语言的内在规则之一,二者天生捆绑在一起,因而语文学科有必要讲逻辑。语文学科逻辑性的增强意味着语文确定性的增强,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能见度与方向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的“矛盾律"指的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请根据矛盾律,完成题目。

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考实行“3+1+2”模式,各高校各专业的招生录取除受高考总分、志愿填报顺序等因素影响外,考生选取科目的影响不容忽视。某高校在滇招生,其部分专业的录取基本要求如下:

民族学专业:要求“1"中必选历史。

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里必须选物理,且“2"里得包含化学。

法学专业:要求“1”选历史,“2"须从政治、地理里至少择其一。

小亮一心想报考该校以上专业中的一个,已知他“1”选了历史,“2"中选了地理,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亮能被民族学专业录取,因其已满足选科要求。

B.小亮若报临床医学专业,因“2”中没选化学,不符合要求。

C.小亮报法学专业,满足选科条件,就能被录取。

D.小亮仅凭借已选的科目,无法确定能否被法学专业录取。

20.根据以下文字,给文中加点词“论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字。(6分)

论证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出明确的观点或主张,并且要提供一系列的理由、证据来支持所提出的观点,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使他人能够理解并接受该观点,其目的是确立某个论断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重灾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C.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需要不断作出解答。

D.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答案】18.①而是过程

②学习逻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③但语文学科也有确定性的一面

【解析】①前文提到“逻辑学家最关注的不是题材”,后文需强调其关注的核心对象,“不是……而是……”是常见的并列关联词搭配,且结合后文“即论证"以及前文对推理的阐述,此处可填“而是过程”,与“题材"形成对比。

②横线下文分述“现实角度”和“长远角度”,需总起句概括逻辑的重要性,故可填“学习逻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③前文提到语文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后文强调其“逻辑性”(确定性),需用转折句衔接,故可填“但语文学科也有确定性的一面”,引出下文对语文学科逻辑性的论述。

19.DA.民族学专业要求“1”中必选历史,小亮“1"选了历史,但仅满足这一个条件不能确定他就能被民族学专业录取,因为录取还受高考总分、志愿填报顺序等因素影响。

B.临床医学专业要求“1”里必须选物理,而小亮“1"选了历史,不满足选物理这一条件,就已经不符合要求,不是因为“2”中没选化学。

C.法学专业要求“1"选历史,“2”须从政治、地理里至少择其一,小亮“1"选了历史,“2”中选了地理,满足选科条件,但录取还受高考总分、志愿填报顺序等因素影响,不能确定就能被录取。

D.如前面分析,小亮仅凭借已选的科目,不能确定能否被法学专业录取。

故选D。

20.论证是一种通过提出明确观点、提供理由证据并经合理逻辑推导,确立论断真实性或正确性的理性思维活动。

【解析】下定义的基本格式为“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邻近属概念:文中明确指出“论证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所以“理性的思维活动"就是“论证”的邻近属概念。

种差:从给定文字中可以提取出论证这种思维活动的特点,即“提出明确的观点或主张,并且要提供一系列的理由、证据来支持所提出的观点,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使他人能够理解并接受该观点,其目的是确立某个论断的真实性或正确性"。

将种差和邻近属概念按照下定义的格式进行整合,同时注意字数限制,形成的定义为:论证是一种通过提出明确观点、提供理由证据并经合理逻辑推导,确立论断真实性或正确性的理性思维活动。

21.B文中“重灾区”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不列颠尼亚"号的引号是特定称谓。

B.“插曲”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与“重灾区"引号作用相同。

C.“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引号是直接引用。

D.“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引号是直接引用。

22.修改后的句子为:若要整治网络乱象,运用逻辑思维审慎地接受和表达观点、理性地甄别和筛选信息极为重要。

【解析】原句有一处语病:搭配不当。“修改”与“乱象"不能搭配,应将“修改”改为“整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性是一种力量,它使我们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严谨地思考和决策。那么,拥有足够强大的理性是否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23.例文:

理性之光,亦需感性之彩

在复杂的人生与社会舞台上,理性常被视为指引方向的北极星。它赋予我们冷静剖析事物的能力,让我们能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思考问题、做出决策。然而,拥有足够强大的理性,是否就真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不可否认,理性的力量极其强大。在科学领域,理性思维助力科学家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屠呦呦团队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面对疟疾肆虐带来的严峻挑战,凭借理性的科研精神,从大量古籍文献中梳理线索,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正是理性的指引,让他们在浩渺的科学海洋中找到正确的航道。在商业世界,马斯克以理性的商业规划和对科技趋势的精准判断,引领特斯拉和SpaceX取得非凡成就。他深入分析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领域的潜力,制定长期战略,克服重重技术和资金难关,推动了行业的革命性发展。这些例子充分彰显了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关键作用。

然而,理性并非万能。在人际交往中,若过度依赖理性,可能会导致关系疏离。在家庭中,当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时,如果父母只是理性地分析孩子行为的对错,而忽略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冰冷的道理说教,孩子可能难以接受,矛盾反而加深。此时,理解、包容等感性因素至关重要。同样的,纯粹的理性无法催生伟大的作品。梵高创作《星月夜》时,若只是遵循理性的构图和色彩理论,而没有倾注自己对生活的炽热情感、对世界独特的感知,这幅画作便不会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艺术源于情感的表达,感性是其灵魂所在。这表明在涉及情感、价值观等层面的问题时,理性的作用存在明显局限。

既然理性并非无往不利,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呢?我们应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求平衡。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既要有理性的经济分析、社会调研作为依据,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情感需求、文化传统等感性因素,使政策更具人文关怀。在个人成长中,面对职业选择,理性地评估自身能力、市场需求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内心的热爱和兴趣这些感性元素。只有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我们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理性如同明亮的灯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感性则似温暖的阳光,赋予生活色彩与温度。生活是复杂多元的,它既需要理性的严谨,也离不开感性的润泽。唯有平衡二者,我们才能以更全面、更智慧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创造出更加丰富、美好的人生。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肯定了理性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句以问句的形式抛出“拥有足够强大的理性是否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一写作话题。材料并非是要我们简单地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深入探讨理性在解决问题中的角色、能力边界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联,旨在激发我们对理性这一抽象概念在现实应用中的深度思考,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复杂内涵。

“理性"被定义为能让我们以冷静、客观态度进行严谨思考和决策的一种力量。这里强调了理性所具备的冷静、客观以及思考决策过程中的严谨性。它意味着不被情绪左右,能够依据事实和逻辑去分析问题。但是理性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首先应该指出,理性本身仅仅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或方法论,它既不是系统的知识,也不是科学的方法,因此它本身不能解决问题,更遑论所有问题。考生应该建立的基本认识是,理性有利于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样我们就避开了二元对立的思维,而从理性的定义入手,客观地看待它的作用。

其次应该能看到,任何问题的解决,是系统性要素合理作用的结果,而理性的态度或方法论只是可以最大限度确保结果的稳妥,避免非理性的风险。还应该考虑到,绝对的理性可能导向绝对的谬误。因为理性的方法论是以事实为基础、以逻辑推理为依凭去获得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无法确保它赖以推论的事实是全面的系统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往往犹如盲人摸象。即便事实是全面的、系统的,其所依凭的思维或方法不对,结果依然会出错。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理性的时代,日益进步的科技与算法,让复杂情境下的决策变得可能,理性的力量似乎正指引这个时代向着美好迈进。但是,倘若事事都只讲理性,那么我们便容易在既得利益中斤斤计较,成为功利主义与绩效主义的机器。我们所推崇的舍己为人、理想情怀等“人文关怀”方面的词语一道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徒留冰冷的世界。绝对的理性必然会忽视“人"的存在,因为人是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同时属于人的“情感”层面的东西,是无法被完全量化、模型化的,即理性化的。

总之,首先肯定理性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培养理性精神,善用理性;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定感性、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的意义。

写作时应注意不能孤立、片面肯定理性的价值,否则视为偏题。其次要表明对“理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立场与态度,阐明理性的局限性,除了理性还应追求什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理性与其他非理性的东西等等。

具体写作时,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理性能否解决所有问题”的疑问,明确观点——理性重要,但感性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接着列举哥白尼、牛顿在科学探索以及工程师在工程设计中的例子,说明理性在揭示规律、改造世界方面的关键作用。然后从人际交往角度,以安慰朋友为例阐述理性的局限。并列举梵高、贝多芬的故事,表明感性赋予艺术灵魂。最后强调理想并不能解决所以得问题,理性和感性在生活中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呼吁在不同场景平衡二者,以解决生活难题,收获丰富人生体验。

立意:

1.理性为舟,感性作帆。

2.以理性奠基,用感性添彩。

3.理性与感性:人生天平的两端。

4.驾驭理性之车,点燃感性引擎。

5.让理性与感性共舞。莲塘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

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

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

D.材料二中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就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

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

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

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B.《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

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琼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明显: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者有之;思想复杂,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者亦有之。

C.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D.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

B.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8.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4分)

9.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④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⑤不疑钝利。发齿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有删改)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⑤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吾信回之为仁A久矣B虽汝有C云D弗以疑也E其或者必有F故乎

11.下列对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