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三文学类阅读?散文板块三学案16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共76张)+学案+练习(含解析)学案16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复习任务1.借助教材,梳理并掌握散文结构方面的知识。2.掌握结构题型要点,提升答题能力。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句段作用①重点考查整体谋篇布局,焦点在行文线索,很少涉及句段。②分值高,难度大。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上海卷《我和父亲》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4分)句段作用
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组材中的详写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线索
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局部思路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
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
(一)理解散文行文思路与线索
结合本学案“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表格。
知识导图一: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
类别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知识导图二:线索及其作用
类型阐释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的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地线)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人物(人线)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情线)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行文
事件(事线)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篇名文体行文思路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荷塘月色》写景散文先从内心不宁静出门走走写起,再转到路上及荷塘景色,接着联想过去采莲事,最后回到家中①
《我与地坛(节选)》议论说理散文②双线:“我”与地坛的亲情关系,“我"对地坛中的人(母亲)的认识
《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散文③④
(二)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请参照板块“前备知识"中有关散文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答:_________
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结构分析能力
(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注本文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5000字左右,有删改。
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说明]填写思路导图最基础的工作是梳理行文思路,它包括两点:
(1)方法
①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2)规范
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③规范用语:文章围绕……(线索)(非必要),先写……,再写……,后写……。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高考真题)()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二、分析行文思路
2.找出本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
关联高考·类题延读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
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3.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
答:_________
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
(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分析行文思路的特殊题型。首先要厘清行文思路,其次要把握情感变化。一抓文中情感词;二抓心理描写,推测作者情感;三要通过作者对事、物、景的描写,体悟作者情感。
三、分析叙事人称
4.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高考真题)
答:_________
1.掌握人称方面知识
第一人称:(1)使用“我”
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
③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④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使用“我们”
①作者与读者融为一体。
②适合带领读者一同展开反思或抒情。
第二人称:(1)如果“你"是读者
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对话,使读者感到真实、自然。
②便于与读者对话,便于感情或思想的交流,更加令人警醒。
③有呼告效果,增强感染力。
(2)如果“你”是文中某一事物
①将对象人格化,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②便于和对象对话,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1)将“它"变成“他/她”
将对象人格化,从而加深对对象的感情,利于抒情。
(2)将“我"变成“他/她”
①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接近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具有客观性,更具有说服力。
②突破“我"的见闻局限,自由展现事件过程和人物心理。
③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
④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凸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2.解答人称题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你”“我"指的是谁,“你”既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拟人手法);二是人称作用,可结合“你"我”领起的文字进行分析。
四、分析句段作用
5.文章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窗外的四个乡下人,请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
6.请简要分析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
关联高考·类题延读
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3年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第9题)
答案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分析句段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1)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果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
(3)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3)表达效果
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②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行作答。
五、分析整体构思
7.文章通篇描写“窗子以外”,最后一段首句却说“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这样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
分析构思特色“三注意":
(1)善抓关系
①抓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概括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分析其对组织材料、抒发情感和表现主旨有哪些作用。
②抓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上文与下文存在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例如《窗子以外》的开头与结尾就存在着实虚关系。
(2)多角度切入
①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②行文思路。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先总后分,由实及虚,先抑后扬,由物及人等。
③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善于抑扬、巧设伏笔、映衬、对比等。
④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⑤选材组材。选材方面,如引用诗文、以小见大等;组材方面,如以何为中心、由面及点、详略得当等。
⑥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⑦叙述特点。如倒叙、插叙及人称等。
(3)分析效果
①结构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
②内容方面。一是在表现景、物、人、事上的作用,如更形象,更深入,更有表现力;二是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如凸显主旨,揭示或深化主旨,丰富主旨意蕴,等等。
③读者感受方面。如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或引发读者的思考;等等。
关联教材·类题延读
请简要分析《包身工》一文的构思特点。
答案①主副线交织并进。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为副线,巧妙地把副线穿插在主线中。②选材点面结合。选取包身工的群体形象加以概述,又以“芦柴棒”为“点"上材料具体展开,点面结合,全面又具体地刻画了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③组材分散穿插。写一段包身工活动,穿插一种背景材料,做到了事实描述与制度分析交相进行,体现了开合有致、穿插有致的特色。
答案精析
活动一
(一)
①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时线)/感情变化(情线)②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感性认识③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意义)④悲愤之情(情线)
(二)
《故都的秋》写了故都的五幅秋景: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幅秋景图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这是“形散"的体现。这五幅秋景图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活动二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书房窗外的风景与人、事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1.B[由最后一段“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2.①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②以“窗子"为明线,贯串全文,写作者站在窗内看到的窗外事物、生活状态和走向窗外看到的事物,使文章情节集中,结构清晰,思路严谨。③以作者在“窗内”“窗外"生活的感情变化为暗线,在感情变化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首先要找出线索,本文标题是“窗子以外”,文章主要内容是写窗子内外的生活,所以“窗子"串联了全文,是明线。其次要指出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窗子”这一线索组织行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情节集中。同时也应该注意文章开头写“渺茫"的心理,写“兰花烟的香味……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流露出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到后来便产生了想走向窗外的渴望,再到真正走到窗外却发现无形的窗子无处不在,深感失望。这一系列情感变化贯串全文,成为本文的暗线。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文章层次丰富,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3.①首先写作者自己对眼前的生活有着不知所措的迷惘;②然后通过对窗外的人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窗外有声有色的生活的好奇与向往;③接着写自己要换个样子过活的想法,表达了对窗内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的无奈和想要走向窗外的迫切心情;④最后写即使走出窗子也无法真正逃离窗子的束缚,表达了自己对无法摆脱“窗内生活"的失望和深刻反思。
解析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文章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心理描写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刚开始对窗外生活只是好奇,但随着目睹到越来越多的窗外生活,情感由在窗内的“渺茫”之感,转变为对窗外生活的关切和向往,再转变为走向窗外的强烈渴望,感情变化是层层递进的。然而,走出去却发现“窗内生活"无处不在,此时作者的内心无疑是失望的。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4.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先审题,题干并没有问第一、二人称的表达作用,而是要求回答人称变化中的情感态度。要注意“交替"一词的提示作用,它意在提示我们:“你”“我"两种人称在“交替”中结构文本,在“交替"中寻找答题角度。全文共七段,第二段全用“我”叙述,第六段换了一次“我"叙述,其余段落全用“你”叙述。从全文看,先用“你”,再转为“我”,再转为“你";中间转为“我”叙述了一句,接着转为“你"一直到结束。也就是以“你”为主,中间穿插了两次“我"。
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是把自己个别具体的事情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上来,带有一种研究思考的味道。这就是冷静审视的态度。第二段用“我"叙述,是从眼下场景开头,引出一个共性话题,即“所有的活动……在你窗子以外罢了”,这个话不知从哪里说起,其实到处都是,既渺茫找不到源头,也到处都是源头,不信你看,眼下就是。第六段中间突然来了一句“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最后的结果是游了一大圈,还是在窗子以内,无法打破那无形的隔膜。这就是自嘲与反思的态度。
5.①内容上,回扣标题,通过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凸显了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好奇与向往。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窗子内外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性思考。
解析解答此类题可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来思考。通过全文可知,对乡下人的描写在文章第二段。内容上,该段最后一句回扣了文章标题,通过对窗外四个乡下人的细腻描写凸显了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向往。结构上,题干要求分析的内容位于文章开头,下文中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性思考是由此引出的。
6.①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对窗内沉闷生活的不满和对窗外美好生活的向往。②结构上,承接前文对“有形的窗子”外的生活的描写,让“我"想走出去,同时引出下文对走到窗子外之后的思考。③手法上,第一、第二人称交替使用增强感染力,更体现出“我”想换种生活的迫切。
解析内容上,第六段用四个“走了”,突出了作者对窗内沉闷生活的不满,而“健康的旅行”“山水古刹的名胜"纯朴的人情风俗”都体现了作者对窗外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构上,用“把笔一搁"收束上文,而“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则引出下文对走出窗子后的感慨。手法上,该段交替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入感更强,可信度和感染力更高,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想“走"的心情之迫切。
7.①作者由有形的窗子写到无形的窗子,从一开始对窗外的向往,到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思考,层层深入,紧扣文章标题。②以不论走到哪里都无法真正走到窗外这一议论收尾,易于引发人们对禁锢思想的无形窗子的思考,使主题更加深刻。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可从选材、立意、主题等角度切入。题干说文章“通篇描写‘窗子以外’”,结尾又有转折,说“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因此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本文第一段以问句起笔,引发思考,引出下文;第二至五段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有形的窗子外的各种生活;最后两段写作者走到窗外,却发现无形窗子无处不在。由此可知,作者从有形的窗子写到无形的窗子,紧扣标题,层层深入,写出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思考;由此收尾引发人们对禁锢思想的无形窗子的思考,深化主题。
学案16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语文
大
一
轮
复
习
板
块
三
文学类阅读
散文
1.借助教材,梳理并掌握散文结构方面的知识。
2.掌握结构题型要点,提升答题能力。
复习任务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2023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句段作用①重点考查整体谋篇布局,焦点在行文线索,很少涉及句段。
②分值高,难度大。
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上海卷《我和父亲》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4分)句段作用
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组材中的详写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线索
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局部思路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标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
知识图要
(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
活动一
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
(一)理解散文行文思路与线索
结合本学案“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表格。
知识导图一: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
类别行文思路
写景状物散文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知识导图二:线索及其作用
类型阐释作用或效果
时间(时线)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1)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3)特殊方面:
①物线有象征、呼应的作用,增添诗意
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
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地点(地线)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
物象(物线)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
人物(人线)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
感情/心理(情线)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行文
事件(事线)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篇名文体行文思路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荷塘月色》写景散文先从内心不宁静出门走走写起,再转到路上及荷塘景色,接着联想过去采莲事,最后回到家中①
答案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时线)/感情变化(情线)
篇名文体行文思路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
《我与地坛(节选)》议论说理散文②双线:“我"与地坛的亲情关系,“我”对地坛中的人(母亲)的认识
《记念刘和珍君》写人叙事散文③④
答案②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感性认识③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意义)④悲愤之情(情线)
(二)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请参照板块“前备知识"中有关散文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答案《故都的秋》写了故都的五幅秋景: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幅秋景图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这是“形散"的体现。这五幅秋景图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活动二
读懂练透,提升结构分析能力
(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注本文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5000字左右,有删改。
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答案书房窗外的风景与人、事
[说明]填写思路导图最基础的工作是梳理行文思路,它包括两点:
(1)方法
①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2)规范
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③规范用语:文章围绕……(线索)(非必要),先写……,再写……,后写……。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高考真题)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
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
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
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
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
√
由最后一段“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二、分析行文思路
2.找出本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②以“窗子”为明线,贯串全文,写作者站在窗内看到的窗外事物、生活状态和走向窗外看到的事物,使文章情节集中,结构清晰,思路严谨。③以作者在“窗内"窗外”生活的感情变化为暗线,在感情变化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首先要找出线索,本文标题是“窗子以外”,文章主要内容是写窗子内外的生活,所以“窗子”串联了全文,是明线。其次要指出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窗子"这一线索组织行文,结构清晰,思路严谨,情节集中。同时也应该注意文章开头写“渺茫”的心理,写“兰花烟的香味……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流露出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到后来便产生了想走向窗外的渴望,再到真正走到窗外却发现无形的窗子无处不在,深感失望。这一系列情感变化贯串全文,成为本文的暗线。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文章层次丰富,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
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关联高考·类题延读
3.本文蕴含的情感丰富,请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
答案①首先写作者自己对眼前的生活有着不知所措的迷惘;②然后通过对窗外的人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窗外有声有色的生活的好奇与向往;③接着写自己要换个样子过活的想法,表达了对窗内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的无奈和想要走向窗外的迫切心情;④最后写即使走出窗子也无法真正逃离窗子的束缚,表达了自己对无法摆脱“窗内生活”的失望和深刻反思。
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文章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和心理描写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刚开始对窗外生活只是好奇,但随着目睹到越来越多的窗外生活,情感由在窗内的“渺茫"之感,转变为对窗外生活的关切和向往,再转变为走向窗外的强烈渴望,感情变化是层层递进的。然而,走出去却发现“窗内生活”无处不在,此时作者的内心无疑是失望的。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点拨关键
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
(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点拨关键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梳理文章情感脉络是分析行文思路的特殊题型。首先要厘清行文思路,其次要把握情感变化。一抓文中情感词;二抓心理描写,推测作者情感;三要通过作者对事、物、景的描写,体悟作者情感。
三、分析叙事人称
4.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高考真题)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先审题,题干并没有问第一、二人称的表达作用,而是要求回答人称变化中的情感态度。要注意“交替”一词的提示作用,它意在提示我们:“你"我”两种人称在“交替"中结构文本,在“交替”中寻找答题角度。全文共七段,第二段全用“我"叙述,第六段换了一次“我”叙述,其余段落全用“你"叙述。从全文看,先用“你”,再转为“我”,再转为“你”;中间转为“我"叙述了一句,接着转为“你”一直到结束。也就是以“你"为主,中间穿插了两次“我”。
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是把自己个别具体的事情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上来,带有一种研究思考的味道。这就是冷静审视的态度。第二段用“我”叙述,是从眼下场景开头,引出一个共性话题,即“所有的活动……在你窗子以外罢了”,这个话不知从哪里说起,其实到处都是,既渺茫找不到源头,也到处都是源头,不信你看,眼下就是。第六段中间突然来了一句“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最后的结果是游了一大圈,还是在窗子以内,无法打破那无形的隔膜。这就是自嘲与反思的态度。
点拨关键
1.掌握人称方面知识
第一人称:(1)使用“我"
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
③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④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使用“我们"
①作者与读者融为一体。
②适合带领读者一同展开反思或抒情。
点拨关键
第二人称:(1)如果“你”是读者
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与读者对话,使读者感到真实、自然。
②便于与读者对话,便于感情或思想的交流,更加令人警醒。
③有呼告效果,增强感染力。
(2)如果“你"是文中某一事物
①将对象人格化,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②便于和对象对话,便于抒情。
点拨关键
第三人称:(1)将“它”变成“他/她"
将对象人格化,从而加深对对象的感情,利于抒情。
(2)将“我”变成“他/她"
①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接近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具有客观性,更具有说服力。
②突破“我”的见闻局限,自由展现事件过程和人物心理。
③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
④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凸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
点拨关键
2.解答人称题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你"我”指的是谁,“你"既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拟人手法);二是人称作用,可结合“你”“我"领起的文字进行分析。
四、分析句段作用
5.文章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窗外的四个乡下人,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回扣标题,通过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凸显了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好奇与向往。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窗子内外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性思考。
解答此类题可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来思考。通过全文可知,对乡下人的描写在文章第二段。内容上,该段最后一句回扣了文章标题,通过对窗外四个乡下人的细腻描写凸显了作者对窗外生活的向往。结构上,题干要求分析的内容位于文章开头,下文中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性思考是由此引出的。
6.请简要分析第六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写出了作者对窗内沉闷生活的不满和对窗外美好生活的向往。②结构上,承接前文对“有形的窗子”外的生活的描写,让“我"想走出去,同时引出下文对走到窗子外之后的思考。③手法上,第一、第二人称交替使用增强感染力,更体现出“我”想换种生活的迫切。
内容上,第六段用四个“走了”,突出了作者对窗内沉闷生活的不满,而“健康的旅行”“山水古刹的名胜"纯朴的人情风俗”都体现了作者对窗外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构上,用“把笔一搁"收束上文,而“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则引出下文对走出窗子后的感慨。手法上,该段交替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入感更强,可信度和感染力更高,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想“走"的心情之迫切。
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023年全国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第9题)
答案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深化了主题;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
关联高考·类题延读
点拨关键
分析句段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1)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果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
(3)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点拨关键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点拨关键
(3)表达效果
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②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行作答。
五、分析整体构思
7.文章通篇描写“窗子以外”,最后一段首句却说“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这样构思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作者由有形的窗子写到无形的窗子,从一开始对窗外的向往,到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思考,层层深入,紧扣文章标题。②以不论走到哪里都无法真正走到窗外这一议论收尾,易于引发人们对禁锢思想的无形窗子的思考,使主题更加深刻。
解答这类题目,可从选材、立意、主题等角度切入。题干说文章“通篇描写‘窗子以外’”,结尾又有转折,说“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因此要分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的。本文第一段以问句起笔,引发思考,引出下文;第二至五段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有形的窗子外的各种生活;最后两段写作者走到窗外,却发现无形窗子无处不在。由此可知,作者从有形的窗子写到无形的窗子,紧扣标题,层层深入,写出对窗内、窗外生活的思考;由此收尾引发人们对禁锢思想的无形窗子的思考,深化主题。
点拨关键
分析构思特色“三注意”:
(1)善抓关系
①抓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概括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分析其对组织材料、抒发情感和表现主旨有哪些作用。
②抓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上文与下文存在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例如《窗子以外》的开头与结尾就存在着实虚关系。
点拨关键
(2)多角度切入
①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②行文思路。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先总后分,由实及虚,先抑后扬,由物及人等。
③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善于抑扬、巧设伏笔、映衬、对比等。
④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点拨关键
⑤选材组材。选材方面,如引用诗文、以小见大等;组材方面,如以何为中心、由面及点、详略得当等。
⑥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⑦叙述特点。如倒叙、插叙及人称等。
点拨关键
(3)分析效果
①结构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
②内容方面。一是在表现景、物、人、事上的作用,如更形象,更深入,更有表现力;二是在表达主旨上的作用,如凸显主旨,揭示或深化主旨,丰富主旨意蕴,等等。
③读者感受方面。如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或引发读者的思考;等等。
请简要分析《包身工》一文的构思特点。
答案①主副线交织并进。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为副线,巧妙地把副线穿插在主线中。②选材点面结合。选取包身工的群体形象加以概述,又以“芦柴棒"为“点”上材料具体展开,点面结合,全面又具体地刻画了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③组材分散穿插。写一段包身工活动,穿插一种背景材料,做到了事实描述与制度分析交相进行,体现了开合有致、穿插有致的特色。
关联教材·类题延读
DUIDIANLIANANSHIYI
对点练案11
对一对
题号12
答案DA
答案
5
6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3.
5
6
答案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4.
5
6
答案
①“看哪,这原始之城”,引出下文对建水城历史与现状的描写。②以“看哪”开头,明确全文的描写视角,以一个导游的身份来展现建水城悠久的历史和生命活力。③“看哪"具有较强的祈使语气,使叙述语调显得热情又客观,热烈又真诚,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5.
5
6
答案
①前文写的热闹与这里的宁静形成互补,体现出建水城的内在之美。
②由饮食传承转向人文传承,从物质到精神,丰富了情感内涵。③与该段首句“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相呼应,表现天伦之乐,突出主旨。④使文章节奏舒缓,暗示正悄然溢出的淡泊之情,有意犹未尽的审美愉悦。
6.
5
6
答案
(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5
6
答案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5
6
答案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5
6
答案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
5
6
答案
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5
6
答案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
瞌睡呢。(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5
6
答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
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
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
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
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
5
6
一
高考专练
答案
“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错。本项对应的内容是第三段,主要写临安的街面,由步行者的自在悠然,写到雕梁画栋、摊贩食廊,重点描写临安饭店里食客们吃饭的场景,介绍店中烧卖,表现的是临安人祥和富足的生活状态。
5
6
答案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
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
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
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
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
5
6
答案
“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做选择题时看到像“始终”这一类表述绝对的词语要注意,往往会出现表述过于绝对的错误。通观全文,作者是从导游者的角度来构思全文的,但是并不是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第二段中“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秉烛夜游了”,第三段中“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些就是作者忍不住亲身参与建水生活的叙述。
5
6
答案
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
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5
6
答案
分析“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首先要关注描写的内容。第三段对临安饭店的描写,主要写了人们的吃饭场景,烧卖的历史、做法和吃法;第四段写了干巴菌的香味,以及红糖、胡椒、石榴、苹果等日常食材;第五段写到特产草芽的做法和莴笋、茄子等食材。其次要思考作者着墨多的意图,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描写建水独具特色的饮食,表现建水的地方风物、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从而表现建水城的烟火气息、城市品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5
6
答案
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5
6
答案
从题干来看,要结合文本找到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描写,同时思考线索的作用。文中关于空间的描写可以跟从作者的描写视角也就是导游者的角度一一寻找,从第一段的城外、车站、城门,到第二段的“进入城门”、第三段的街面上的“临安饭店"、第四段的“临安饭店后面”的市场,再到第五段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推开门,回到天井,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由外及内、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思路,清楚有条理地展现出一幅建水的生活图景。
5
6
答案
本文在时间上并没有明显的过渡,但是作者从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了建水城的建城和20世纪初建成的车站;进入建水城,后面展开的叙述也是随着空间转换,始终穿插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描写,比如写到临安饭店,提到像《水浒传》里写到的场景,写到烧卖传承自明代等,表现了建水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弥漫着历史文化传承的印痕,表现了这座古城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所以时间线索更多的是一条暗线、一条思想线索。
5
6
答案
5.文章以“看哪,这原始之城……"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看哪,这原始之城”,引出下文对建水城历史与现状的描写。②以“看哪"开头,明确全文的描写视角,以一个导游的身份来展现建水城悠久的历史和生命活力。③“看哪”具有较强的祈使语气,使叙述语调显得热情又客观,热烈又真诚,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5
6
二
典题专练
答案
6.文章最后作者将视线从热闹的街道转向午睡的祖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前文写的热闹与这里的宁静形成互补,体现出建水城的内在之美。②由饮食传承转向人文传承,从物质到精神,丰富了情感内涵。③与该段首句“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相呼应,表现天伦之乐,突出主旨。④使文章节奏舒缓,暗示正悄然溢出的淡泊之情,有意犹未尽的审美愉悦。
5
6
答案对点练案11分析思路结构
(分值:28分)
(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统计岗位考试题及答案
- 临汾市中储粮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大兴安岭地区中储粮2025秋招机电维修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大唐电力赤峰市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模拟30问及答案
- 开封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国家能源泰安市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六盘水市中储粮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中国广电张家界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综合管理类
- 国家能源乌海市2025秋招化学工程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忻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JG/T 161-2016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 江西省一年级试卷及答案
- 劳动砺心智 实践促成长-劳动教育主题班会
- 我长大了课件
- 铁路建设工程的关键控制措施
- 血透病人高血压护理查房
- 《企业能效对标管理》课件
- 2024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 CSPEN(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临床诊疗指南
- 胃癌手术全胃切除护理查房
- 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