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B37∕T 4357-2021_第1页
水利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B37∕T 4357-2021_第2页
水利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B37∕T 4357-2021_第3页
水利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B37∕T 4357-2021_第4页
水利信息模型应用标准DB37∕T 4357-20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III 6.1一般规定 6.2数据分类与编码对象 6.3数据分类与编码 7.1一般规定 7.2三维数字地表模型 7,3三维地质模型 I7.4建筑物及设备模型 7,5其他类型 8.1一般规定 8.2项目建议书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 8.4初步设计阶段 8.5施工图阶段 8.6施工、验收、竣工阶段 8.7运维阶段 9.1一般规定 9.2模型存储、交付 附录A(规范性)山东省水利信息模型数据编码表 A.1按目的或服务分水利项目类型 A.2工程建设项目阶段 A.3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分类 A.4勘测对象编码 A.5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分类 A.6金属结构分类编码 A.7水力机械分类编码 IIA.9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分类编码 A.11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专项工程分类编码 A.12工程全生命周期参与者分类编码 附录B(资料性)山东省水利信息模型精细度 B.1地理信息模型精度要求 B.2地质模型要求 B.3建筑物及设备模型分类及信息深度要求 C.2术语和定义 C.4数据分类与编码 C.6模型应用 C.7模型存储和交付 引言针对当前全省水利信息模型的建设方法多样、建模技术不统一、数据不兼容、数据无法有效共享、监管、建管、运维等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贯通应用,提升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提升水利工程综合管理效益,组织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了本文件。本文件编制紧密结合山东省的地方水利工程特点,参考近几年国内工程信息模型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并广泛征求相关单位意见。本文件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是数据分类和编码,目的在于确立水利信息模型数据分割、组合的相关原则,以便于统一调用;第二是各种模型建模和精度要求,目的在于满足工程应用需求,确立水利信息模型可操作;第三是模型的存要求,目的在于确立水利信息模型数据的可追溯性、可贯通性。本文件共分8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是: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数据分类与编码、建模要求、模型应用、模型存储和交付、附录。附录为1个规范性、2个资料性附录。信息化和数字化数据的无缝衔接和调用。1本文件规定了水利信息模型在设计、施工、建管、运维中的数据分类、存储、交付和应用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新建、改建、扩建或除险加固的水利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三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在水利工程及其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工程项目或其组成部分的物理特性、功能特性及管理要素等3.2通过勘探、物探、测绘、试验等技术手段获取到工程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地层、岩性、地质构3.3构成工程的建筑物、设施、设备、零件等物理实体的集合。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中组装的各专业、各种设备单元等模型。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组成,不可在外部条件中,单独编辑内部元素23.6表达水利工程项目特定位置的设施设备并赋予其具体属性信息的模型组件,构件可以是单个模型组3.7数据分类dataclassification为便于适用,容易记忆,对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中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数据归并在一起,通过其类别的属性或特征来对数据进行区别。3.8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字符、数字组合对物理对象进行标识的符号。3.9信息模型构件有关几何形态和空间位置的信息集合。3.10属性信息attributedata3.11模型精细精度levelofmodeldefinition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单元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3.12几何表达精度levelofgeometricdetail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在建模过程中,模型几何尺寸、颜色、材质、构造、零部件特征等可视化的细致3.13信息深度levelofinformationdefinition工程信息模型所承载的几何信息与属性信息的详细程度。3.143.15以轮廓矢量数据为几何框架,以纹理为表面框架,表现地物要素的三维模型注:包括建筑要素模型、水系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数字地表模型digitalsurfacemodelI3.17水利工程征地移民数据信息3化措施进行移民信息采集、查询、移民管理分析(包括实物指标管理、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城集镇迁建准和方法(简称“征地移民数据信息”)。3.18在地理空间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专题数据层的概念,认为空间数据框架除了基础应允许各部门根据需要添加相应的专题应用数据,并将土壤、植被、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人口等列入专题数据,将传统数据和空间数据互相融合、集成,使传统数据空间化,为水保、环评、征地移民等专业、各级组织的应用和决策提供支持。5.1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宜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5.2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宜依据工程阶段划分,有针对性的应用,同时各阶段模型信息和数据宜具有继5.3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宜由建设单位主导应用,并在运维阶段服务于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单位。5.4,应设置各参与方的不同水利工程信息模型访问权限;建立模型的调用规则;建立各种子模型的标准化接口;建立模型的存储备份、数据安全管理等有效机制。6.1.1水利工程数据编码应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要求,每一个数据编码宜符合水利6.1.2水利信息模型在建设期应用中宜采用统一的编码方式。6.1.3水利信息模型宜包括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资源、进程、成果、属性等信息,且满足各建设阶段需6.1.4水利信息模型数据分类和编码应为后期应用预留扩展空间。其后期扩展分类和编码时,不宜改6.1.5信息模型的数据在各阶段、各专业之间有效传递,且保障信息的完整性、一致性、可扩充性。6.1.6信息模型数据宜符合工业基础类。6.2数据分类与编码对象6.2.1一般规定46.2.1.1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务分类编码对象包括:——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服务,并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蓄水工程:水库和塘坝(不包括专为引水、提水工程修建的调节水库),按大、中、小型水——引水工程:指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提水工程中引水的),——提水工程:指利用扬水泵站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提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引水工程),——调水工程: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蓄、引、提工程中均不包括——地下水源工程指利用地下水的水井工程,按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分别6.2.1.2一项水利工程同时为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种目标服务的,称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6.2.2勘测对象勘测对象的分类编码对象包括:地形、地质测绘、地质勘探、物探、试验、地质结构。6.2.3水利规划6.2.3.1按治理开发任务分类,水利规划分为综合利用水利规划和专业水利规划。综合利用水利规划,即统筹考虑两项以上任务的水利规划;专业水利规划,即着重考虑某一任务的水利规划。6.2.3.2按研究对象分类,水利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水利工程规划、跨流域调水规划。流域规划,以某一流域为研究对象的水利规划;地区水利规划,以某一利规划;水利工程规划,以某一工程为研究对象的水利规划;跨流域调水规划,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流域为研究对象,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各自的水资源条件,对流域间水量进行调剂的水利规划。6.2.4水工建筑物水工建筑物可按使用期限和功能进行分类。按使用期限可分为永久性水工建筑物和临时性水工建筑物,后者是指在施工期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建筑物,如围堰、导流隧洞、导流明渠等。按功能可分为通用性水工建筑物和专门性水工建筑物两大类。6.2.4.1通用性水工建筑物水工建筑物(以功能分建筑物)的分类编码——泄/排水建筑物,如各种溢流坝、岸边溢洪道、泄水隧洞、分洪闸;56.2.4.2专门性水工建筑物6.2.4.3水工建筑物结构元素水工建筑物结构元素的分类编码对象包括:水工地基基础,水工混凝土结构,挡墙结构,护面/护脚结构,排水结构,防渗结构,填筑结构,防汛道路,附属设施,监测,围堰,绿化等。6.2.5金属结构金属结构元素的分类编码对象包括:闸门,闸门附属构件,启闭设备,拦污栅,清污机,管道及压6.2.6水力机械水力机械设备元素的分类编码对象包括:水泵装置,进、出水流道,进、出水管道,真空及充水系统,油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系统,水力监测系统,起重设6.2.7电气电气设备元素的分类编码对象包括:配电系统,主变设备,照明系统,柴油发电机组及附属设备,直流电源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继电保护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门禁、入口控制,消防系统,6.2.8建筑、结构、给排水、消防、暖通6.2.9道路、桥梁6.2.10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相关分类编码对象包括: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声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6.2.11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相关分类编码对象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河道及堤防工程防治区、淹没影响防治区、弃土场防治区、移民安置防治区、管理区防治区、施工防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管理等。6.2.12建设征地移民6建设征地移民相关分类编码对象包括:工程占地、征地实物、移民安置、防护工程、库底清理、专6.2.13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及其他专业6.3数据分类与编码6.3.1数据分类6.3.1.1水利信息模型宜采用面分法,水利信息模型中信息分类宜符合表1的规定。6.3.1.2工作成果采用各专业构件、元素分类组合,不再另行编码;项目信息及工具、项目构件材质、6.3.1.36.3.1.4数据分类和编码过程中注意地方标准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协调统一,并突出地方特点。对应本文件附录A中A.5.1;电气及自动化相建筑、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水力机械、6.3.2水利信息模型分类7——用于交付发布时,宜按模型应用阶段、工程各专业模型构件单元组合关系和模型用途分层次6.3.3数据编码6.3.3.1本文件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编码采用行排序而固定下来,作为共享信息库的一部分。6.3.3.2对信息模型构件进行唯一标识编码时,编码应包括表代码、大类代码、中类代码、小类代码、细类代码以及构件、元素代码,编码结构见图1。6.3.3.3单个表内的分类对象宜按层级分类,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该分类类目与编码6.3.3.4分类对象层级较多时,在四级层级基础上可延伸五级、六级分类。6.3.3.5表代码采用“SD+地区代码+工程名称代码”表示;大类代码、中类代码、小类位数字表示,前2位为大类代码,中间两位为中类代码,后两位为小类代码,大中小类代码均用“0”6.3.3.6四级分类可采用4位阿拉伯数字,延伸层级五级、六级均采用6位阿拉伯数字。编码后几位表2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分类编码层级结构xx.xx.xx.xxxx.xxxxxx.7.1一般规定7.1.1水利信息模型宜在工程建设涉及的各专业中同时应用;依据项目需要,专业特点也可分专业独7.1.2水利信息模型宜按照统一的规则和要求创建。当按专业或任务分别创建时,各模型应协调一致,7.1.3水利信息模型应用宜实现工程涉及专业的专业分析、精确绘图、属性管理、安全保密、数据兼7.1.4水利信息模型建模过程中使用的各项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应及时整理和分析。7.1.5水利信息模型完成后,其数据连接应具备建模数据、记录和成果等相关资料,以备核查、交付。7.1.6水利信息模型应结构合理、主次分明、标识清晰。7.1.7同一项目各专业模型宜使用统一的单位与度量制。7.1.8项目模型坐标,宜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和坐标原点,并提供坐标原点与绝对坐标的转换关系。87.1.9在同一项目中,宜使用统一的模型文件命名格式,且始终保持不变。7.1.10水利信息模型应包含项目基本信息、空间组成信息、专业系统信息,并可根据行业特点和项目7.1.11建模完成后应编写模型操作说明,并将模型文件的相关资料归档。7.2三维数字地表模型7.2.1一般规定7.2.1.1三维数字地表模型由地形模型、地物模型组成。7.2.1.2三维数字地表模型宜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和高程基准。如采用地方坐标系时,宜建立与国家7.2.1.3以中误差作为三维数字地表模型的数学精度衡量指标,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7.2.2精度7.2.2.1地形模型的平面精度宜符合表3的规定。7.2.2.2地形模型的高程精度宜符合表4的要求。表4地形模型高程精度7.2.2.3地物模型的平面位置精度宜符合表5的要求。采用航测方法进行建模时,地物模型的平面位表5地物模型特征点相对邻近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9表5地物模型特征点相对邻近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续)表6航测方法制作地物模型特征点相对邻近控制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7.2.2.4地物模型的高程精度宜符合以下要求:——地物模型基底明显特征点应与地形模型表面7.2.3地形模型7.2.3.2地形模型的表达宜符合表8的要求。121237.2.4地物模型7.2.4.1地物模型的几何精细度表现方式分为细节建模表现、主体建模表现和通用模型表现,具体要——细节建模表现是指对地物的主体结构和细——主体建模表现是指仅对地物的主体结构进行几何建模表现,反映其基本轮廓和结构;——通用模型表现是指利用通用模型库中的通用7.2.4.2地物模型几何精细度总体宜符合以下要求:7.2.4.3地物模型几何精细度宜符合表9的详细要求。a)1:500建筑要素模型对建筑屋顶、屋檐、女儿墙及天窗、水箱、烟囱等重要节建模表现,对建筑楼体、立面的阳台、窗户、门廊、进出口、楼梯、底商、广告牌、下穿结构及其它立面突出物或重要装饰宜a)1:500水系要素模型宜对水面采用主体建模表现,并根据a)1:500植被要素模型对带状绿化树宜采用主体建模表现,建立基本的树干模序号模型项a)1:500场地模型宜对各类场地的地面采用主体建模表现,对场地内的设施a)1:500管线要素模型宜对管线采用细节建模表现,真实反映管线类型、管a)1:500其他要素模型宜对建筑、交通、商业、通信、娱乐等设施采用细节7.2.4.4地物模型的纹理精细度宜符合表10的要求。7.2.4.5各类地物模型主要采用的纹理类型宜符合附录B中表B.1的要求。7.3三维地质模型7.3.1一般规定7.3.1.1三维地质建模前收集地形、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测绘、物探、试验、观测等基础资料进行7.3.1.2收集筛选地质资料后,进行数字化整理;地质资料数字化整理主要内容宜满足附录B中表B.27.3.1.3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库配置宜包含数据库设计、配置、数据存储、内容检查、管理维护等过程。7.3.1.4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库宜包含地质数据信息索引,地质项目管理,地质、勘探、物探、试验、7.3.1.5三维地质模型宜按地质年代先新后老的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建模;宜优先确定控制性单元。定;不同阶段建模时,应根据更新的勘察数据,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调整和细化。7.3.1.7三维地质模型宜包括地形模型、基础数据模型、地质几何模型和地质属性模型四大类。7.3.1.8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研究,宜开展专项地质建模工作。7.3.1.9工程闸址、泵址、坝址等枢纽建筑物区宜进行三维地质建模,边坡、管线、料场等可根据需7.3.1.10三维地质建模内容宜符合附录B中表B.3的要求。7.3.2地质基础数据模型7.3.2.1基础数据模型宜随勘察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及时更新,并展现基础数据采集的方法、位置、数7.3.2.2地质测绘点、物探点、试观测点、取样点宜以点元素表示。7.3.2.3勘探线、物探、试验、观测曲线宜以线元素表示。7.3.2.4钻孔、平洞、探井、探坑、探槽宜以体元素表示,展现地质分层信息时,宜以分段连续的体7.3.2.5原始采集的地质数据展现出地质体揭露点位置和产状,宜以点、线元素表示。7.3.2.6基础数据模型中各个元素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宜以不同颜色、线型等符号分类展示。7.3.3地质几何模型地质几何模型应以地形模型、基础数据模型为基础,进行地层岩性界面划分、地质构造面、地表水位和地下水位面、岩体风化、卸荷、相对隔水层界面、不良物理地质体及实体模型等建模。几何模型建234567.3.4地质属性模型7.3.4.1地质属性模型宜以地形模型、基础数据模型和地质几何模型为骨架,利用实测数据和计算分析数据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评价、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研究。7.3.4.2地质属性模型宜表达地质体内部空间属性特征,可用颜色、透明度、特征点、等值线、等值7.4,建筑物及设备模型7.4.1一般规定7.4.1.1模型文件的命名宜包含参建单位名称、项目、阶段、标段/分区、专业、描述、版本信息等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命名内容。7.4.1.2模型元素宜具有统一的信息分类、模型编码、专业配色等。7.4.1.3模型在各阶段应用时,后一阶段模型宜在前一阶段模型基础上,根据应用需求,增加、删除7.4.1.4模型的拆分宜符合水利工程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分工合作的模型,方便各专业间、各参与方7.4.1.5模型或模型元素宜在增加、细化、拆分、合并、集成等操作后,进行模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7.4.1.6模型标识出的尺寸、位置信息宜与外形参数具备关联性与一致性。7.4.2模型信息7.4.2.1模型信息可划分为项目级、专业级系统和元素级系统信息,项目信息可通过模型及其关联数据、文档体现。专业系统信息可通过专业系统模型及其关联的数据、文档体现;元素级信息通过构件的几何和非几何信息体现。各级信息的内容要求均以满足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为基准。模7.4.2.2信息模型所包含的模型单元宜分级建立,可嵌套设置,分级宜符合表12的规定。7.4.3模型精细度7.4.3.1信息模型包含的最小模型单元(元素)宜由模型精细度等级衡量,模型精细度基本等级划分工程对象单元表达内容与工程实际竣工状态一7.4.3.2各专业工程对象单元设计深度宜由几何表达精度和属性信息深度等级组成,也可以按照实际7.4.3.3工程对象单元的几何表达精度、属性信息深度均分为5个等级,精细度数值参照GB/T513各专业针对各阶段细化的精度要求宜符合附录B中表B.4和表B.5的要求。7.4.3.4模型细度宜以满足模型应用点的要求为准,不宜提出过高的细度要求,宜做好下阶段模型的衔接和传递,避免过度建模和重复建模。7.4.3.5安全监测项目的土建及设备元件部分,可以复合单元的形式存在,在制定复合单元时,宜将模型放入同一个文件的不同模型中,以便于制定复合单元。在不同的工程阶段,根据需求,调用至监测7.5其他类型7.5.1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征地移民等专项数据模型,宜基于三维数字地表模型应用。7.5.2水利工程征地移民数据信息系统宜由移民信息采集、信息查询、移民管理分析、地图操作及三维可视化等功能组成。其中移民管理分析功能宜包括实物指标管理、农村移民安置规划、城集镇迁建规划、专业项目复建规划、移民安置补偿管理等功能。7.5.3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节能等信息宜收录在项目基本信息的其他指标中。8.1一般规定8.1.1信息模型宜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内应用,宜根据各阶段、各项任务的需要,分别有针对性的应用,且各阶段模型信息和数据应具有继承性。各阶段具体应用点见表14。8.1.2模型创建、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信息安全,应规定模型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应确定各参与单位、参与人员额使用权限和管理权限,以保障信息模型的安全应用。123456789///宜宜////宜/////可宜////可宜////可宜/////宜/22系统集成与管理/注2:“宜”代表推荐建立模型;“可”代表可不建立模型,可依8.2项目建议书阶段8.2.1宜实施三维场地分析,以便于规划方案信息模型的实施。场地分析、工程选址及选线宜用于站8.2.2收集初拟水利工程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创建多个场址及线路比选方案,创建比选信息模型。利用各模型进行综合比选,基本选定场址及线路。8.2.3交付场址分析、工程选址选线各方案模型,以及基本选定方案模型和说明。8.3可行性研究阶段8.3.1宜在上阶段场地分析的基础上,收集精确的地形、地物数据以及勘探数据,建立三维数字地表、8.3.2基于三维模型,从功能分区、主要建筑物布置、施工组织及交通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基本选定总体布置方案。对于新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宜基于总体方案比选,本阶段宜建立移民专项模型。8.3.3基于水文、地质等信息,从地基处理、机电和金属结构设备初拟数据、建筑物机构布置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确定主要建筑物和设备型式。8.3.4交付三维数字地表、地质、建筑物及设备专业模型、总体布置模型及其说明。8.4初步设计阶段8.4.1宜在上阶段的基础上,基于收集的建筑物结构受力分析与成果,设备型式、数量和布置等要求,得到符合建筑物主体结构尺寸与设备深度要求的多专业综合模型8.4.2对主要建筑物及设备多专业综合三维模型进行必要的拆分组合,添加相关分类、计算等属性信8.4.3基于概算模型,按水利工程特点分专业、分部位直接提取概算工程量。8.4.4依据工程特点,施工组织进度安排,适当开展施工进度模拟。8.4.5交付主要建筑物及设备多专业综合三维模型及说明;交付概算工程量及计算说明;交付施工进8.5施工图阶段8.5.1宜在上阶段模型基础上,各专业细化三维数字化模型。在细化模型基础上,完成模型完整性检查、合理性检查、碰撞检查、集中会审,以及施工图三维数字化模型固化。8.5.2三维数字化设计交底前,应对总装模型进行专业三维会审和项目三维会审。8.5.3根据总装模型与场地和主要设备安装要求,对主体工程复杂节点施工过程和主要设备安装过程进行动态虚拟仿真,进行安装方案的合理性分析、检查。8.5.4宜建立信息模型和图纸的关联关系,实现图模一致和三维数字化交付。8.5.5交付固化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主要设备安装模拟视频、二维图纸、项目渲染效果图、视频展8.6施工、验收、竣工阶段8.6.1结合施工模型宜创建施工场地布置模型,模型中宜包含施工场区环境、施工区域、交通、主要建筑物、加工与料场分区、场区重要管线、围堰及施工围挡等临时工程、场地开挖回填堆土区域、安全8.6.2宜在施工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等资料,结合项目工作分解,添加施工进度信息,创建包含施工进度模拟的施工模型。8.6.3宜在包含施工进度计划的施工模型中,实时更新施工实际进度信息,可与计划进度对比分析,8.6.4宜基于施工模型,导出多种类型二维平面图,可对各专业施工班组进行交底,供现场施工人员识图作业;并可利用施工模拟文件向施工人员展示和传递设计意图,提高各专业协调施工效率。8.6.5宜利用施工现场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施工现场施工质量和安全状况;宜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等文件关联质量和安全问题至相关构件和模型上,记录问一步可能出现的相关或同类事件进行预判分析和预控调整。8.6.6宜建立施工物料建管系统,为以便于施工物资用量统计分析。8.6.7宜基于施工模型,进行必要的拆分组合,添加相关分类、计量、进度等属性信息,生成造价模型;宜按照设计变更、四方会审、进度成本等信息,定期对造价模型进行调整。8.6.8宜基于造价模型,依据清单分类要求,生成合同工程量、进度工程量、重要结点工程量、结算8.6.9宜在施工图设计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变更等资料,修改完善模型,添加竣工信息,生成竣8.6.10宜基于施工模型,添加相关验收信息,生成分部位、分单位、分阶段等验收模型。8.6.11宜基于三维数字地表模型,添加移民、环评等信息,得到专项验收模型。8.6.12宜交付施工场区布置模型、施工进度及控制系统、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系统、造价模型、专项验收模型、竣工模型及相关说明文件。8.7运维阶段8.7.1运维阶段,宜在竣工模型基础上优化信息模型,关联运行管理信息,将各个设备、设施的运行控制系统进行统一集成,形成可视化管理系统;通过物理模型与信息模型的关联,可实现物理模型质量链及全生命期信息追溯;宜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将设备运行管理等动态数据与信息模型挂接,统一集成到运维管理平台,实现运维数据的实时查询和档案管理。8.7.2运维平台宜对运营管理异常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标识,并及时反馈。8.7.3安全监测模型宜基于各专业安全监测资料创建,并链接至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基于可视化展示8.7.4可建立工程资产信息数据库,并关联至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工程资产的实时、动态管理和分析、9.1一般规定9.1.1模型存储、交付前,应进行模型校审和验收;宜从建模的合理性、准确性、完整性三个方面进9.1.2模型存储、交付前,应在模型内容、数据格式符合互用标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和信息9.1.3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与信息模型关联的图纸和文件数据保持相互一致。9.2模型存储、交付9.2.1根据使用和管理要求,在保障信息模型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模型存储、备份。9.2.2信息模型存储时,宜包含模型校审、碰撞检查、指标分析、阶段验收等质量验证文件,以便于9.2.3信息模型成果宜显示模型信息、项目信息、任务信息、单位信息等内容,并应采用产品唯一编9.2.4信息模型成果交付宜包括模型电子文件、数据文件、多媒体文件和模型说明书等。9.2.5模型更改时,相关文件和数据应同步更新;信息模型任何局部的变更都宜交付完整版本模型,9.2.6信息模型采用互联网或移动交付时,宜对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清除模型编辑与修改过程的数9.2.7应对涉密的信息模型电子文件进行加密处理。9.2.8宜建立信息模型备份设施,建立数据备份策略,定期备份模型,保障信息模型在设备故障或网山东省水利信息模型数据编码表A.1按目的或服务分水利项目类型水利项目按目的或服务分类表见表A.1。表A.1水利项目按目的或服务分类表类表A.1水利项目按目的或服务分类表(续)划,对应编码为编码为16-20.40.10.00;各地市下辖区县按各自排序编码,比如济南市A.2工程建设项目阶段水利项目涉及工程建设阶段分类信息表见表A.2。表A.2水利项目涉及工程建设阶段分类信息表专家咨询/评审专家咨询/评审20-10.20.20.30表A.2水利项目涉及工程建设阶段分类信息表(续)20-10.20.20.4020-10.20.20.5020-10.20.30.1020-10.20.30.2020-10.20.30.3020-10.20.30.4020-10.20.30.5020-20.25.40.1020-20.25.40.1120-20.25.40.2020-20.25.40.2120-20.25.40.300-20.25.50.1020-20.25.60.1020-20.25.60.1120-20.25.60.2020-20.25.60.2120-20.25.60.3020-20.25.60.40专家咨询/评审专家咨询/评审本本表A.2水利项目涉及工程建设阶段分类信息表(续)20-20.27.10.1020-20.27.20.2020-20.50.12.1020-20.50.12.2020-20.50.12.6020-20.50.12.7020-20.50.12.80专家咨询/评审改表A.2水利项目涉及工程建设阶段分类信息表(续)20-20.50.15.1020-20.50.15.2020-20.50.15.3020-20.50.15.4020-20.50.15.50A.3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分类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分类表见表A.3。表A.3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分类表表A.3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分类表(续)22-22.20.10.0622-22.20.10.0922-22.20.10.1222-22.20.10.1522-22.20.20.1022-22.20.20.2022-22.30.25.1022-22.30.25.20表A.3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专业分类表(续)A.4勘测对象编码勘测对象编码表见表A.4。A.5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分类A.5.1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按功能分类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按功能分类表见表A.5。表A.5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按功能分类表泄/排水建筑物坝排水闸/分洪闸表A.5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按功能分类表(续)表A.5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按功能分类表(续)质表A.5水利建筑物及水利设施按功能分类表(续)A.5.2水利建筑物按形态分类水利建筑物按形态分类表见表A.6。坝表A.6水利建筑物按形态分类表(续)闸表A.6水利建筑物按形态分类表(续)表A.6水利建筑物按形态分类表(续)A.5.3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表见表A.7。表A.7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表表A.7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表(续)12-SL-10.25.10.10.10坝12-SL-10.25.10.10.2012-SL-10.25.10.10.30左岸边墙右岸边墙挡水建筑物中的土石表A.7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表(续)12-SL-10.25.10.20.1012-SL-10.25.10.20.2012-SL-10.25.10.20.4012-SL-10.25.10.20.5012-SL-10.25.10.20.6012-SL-10.25.10.30.1012-SL-10.25.10.30.2012-SL-10.25.10.30.3012-SL-10.25.10.30.4012-SL-10.25.10.30.5012-SL-10.25.10.40.2012-SL-10.25.10.40.3012-SL-10.25.10.40.4012-SL-10.25.10.50.1012-SL-10.25.10.50.2012-SL-10.25.10.60.1012-SL-10.25.10.60.2012-SL-10.25.10.60.3012-SL-10.25.10.60.4012-SL-10.25.10.60.5012-SL-10.25.10.70.1012-SL-10.25.10.70.2012-SL-10.25.10.80.1012-SL-10.25.10.80.2012-SL-10.25.10.90.1012-SL-10.25.10.90.20表A.7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表(续)12-SL-10.25.20.10.1012-SL-10.25.20.10.2012-SL-10.25.20.10.3012-SL-10.25.20.20.1012-SL-10.25.20.20.2012-SL-10.25.20.20.3012-SL-10.25.20.20.4012-SL-10.25.20.30.1012-SL-10.25.20.30.2012-SL-10.25.20.30.3012-SL-10.25.20.30.4012-SL-10.25.20.30.5012-SL-10.25.20.40.1012-SL-10.25.20.40.2012-SL-10.25.20.40.3012-SL-10.25.20.40.4012-SL-10.25.20.50.1012-SL-10.25.20.50.2012-SL-10.25.20.50.3012-SL-10.25.20.50.4012-SL-10.25.20.60.1012-SL-10.25.20.60.20表A.7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表(续)输水渠道/涵洞物附录A.5.4按功能分类表A.7按功能分类水利工程、水利建筑物空间表(续)A.5.4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见表A.8。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室室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混凝土坝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面板变形/挠度表A.8按功能分类主要水工建筑物空间表(续)A.5.5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见表A.9。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门窗件采用国标编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桩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梁板柱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护面/护脚结构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反滤层/反滤结构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14-60.30.00.14-60.33.00.砂石土表A.9建筑、水工建筑物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A.6金属结构分类编码金属结构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见表A.10。14-70.01.01.03.0114-70.01.01.03.0214-70.01.01.03.0314-70.01.01.03.0414-70.01.01.03.0514-70.01.01.03.0614-70.01.01.06.0114-70.01.01.06.02表A.10金属结构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续)14-70.01.01.03.0114-70.01.01.03.0214-70.01.01.03.0314-70.01.01.03.0414-70.01.01.03.0514-70.01.01.03.0614-70.01.01.06.0114-70.01.01.06.0214-70.01.01.06.0314-70.01.01.06.0414-70.01.01.06.0514-70.01.01.06.0614-70.01.01.06.0714-70.01.01.06.0814-70.01.02.09.0114-70.01.02.09.0214-70.01.02.09.0314-70.01.02.09.0414-70.01.02.09.0514-70.01.02.12.0114-70.01.02.12.0214-70.01.02.12.0314-70.01.02.12.0414-70.01.02.12.0514-70.01.02.12.06表A.10金属结构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0金属结构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续)A.7水力机械分类编码水力机械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见表A.11。轴表A.11水力机械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1水力机械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1水力机械按构件模块、元素分类编码表(续)压差/水位差传感器A.8电气及自动化相关系统分类编码A.8.1电气及自动化相关系统按功能分类电气及自动化相关系统按功能分类编码表见表A.12。发电系统表A.12电气及自动化相关系统按功能分类编码表(续)表A.12电气及自动化相关系统按功能分类编码表(续)A.8.2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见表A.13。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工程师/培训工作站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应力/应变监测仪器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叶绿素α传感器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表A.13电气及自动化相关设备构件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A.9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分类编码水土保持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见表A.14。表A.14水土保持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表A.14水土保持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环境评价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见表A.15。A.11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专项工程分类编码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见表A.16。表A.16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14-97.10.10.10.0314-97.10.10.10.0614-97.10.10.10.0914-97.10.10.10.1214-97.10.10.10.1514-97.10.10.10.18表A.16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14-97.20.10.05.1014-97.20.10.05.2014-97.20.10.10.0514-97.20.10.10.1014-97.20.10.10.1514-97.20.20.05.0514-97.20.20.05.1014-97.20.20.05.1514-97.20.20.10.0514-97.20.20.10.1014-97.20.20.10.1514-97.20.20.15.0514-97.20.20.15.1014-97.20.20.20.05表A.16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14-97.30.10.05.0514-97.30.10.05.1014-97.30.10.10.0314-97.30.10.10.0414-97.30.10.10.0514-97.30.10.15.0314-97.30.10.15.0614-97.30.10.15.0914-97.30.10.15.1214-97.30.10.15.1514-97.30.10.15.1814-97.30.10.15.2014-97.30.10.15.2514-97.30.10.15.3014-97.30.10.15.3514-97.30.15.05.0314-97.30.15.05.0614-97.30.15.05.0914-97.30.20.05.0314-97.30.20.05.0614-97.30.20.05.0914-97.30.20.10.03表A.16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专项工程按元素分类编码表(续)14-97.30.20.10.0614-97.30.20.12.0314-97.30.20.12.0614-97.30.20.12.0914-97.30.20.15.0314-97.30.20.15.0614-97.30.20.15.0914-97.30.20.15.1214-97.30.20.18.0314-97.30.20.18.0614-97.30.20.18.0914-97.30.20.20.0314-97.30.20.20.0614-97.30.20.20.0914-97.30.20.22.0314-97.30.20.22.0614-97.30.20.25.0314-97.30.20.25.0614-97.30.20.27.0314-97.30.20.27.0614-97.30.20.27.0914-97.30.20.30.0314-97.30.20.30.0614-97.30.20.30.09A.12工程全生命周期参与者分类编码工程全生命周期参与者分类编码表见表A.17。31-30.10.10.1031-30.10.10.1531-30.10.10.3031-30.20.10.1031-30.20.10.1131-30.20.10.2031-30.20.10.2531-30.20.10.2731-30.20.10.3531-30.20.10.4031-30.20.10.4531-30.20.20.1131-30.20.20.1331-30.20.20.1531-30.20.20.2031-30.20.20.2931-30.20.20.3131-30.20.20.3531-30.20.20.4931-30.20.20.5031-30.20.20.52施工单位负责人/单位董事长31-50.21.10.1031-50.21.10.2031-50.21.10.3031-50.21.20.1031-50.21.20.2031-50.21.20.3031-50.21.30.1031-50.21.30.2031-50.21.30.30山东省水利信息模型精细度B.1地理信息模型精度要求地物模型纹理类型要求见表B.1。表B.1地物模型纹理类型B.2地质模型要求地质资料数字化整理主要内容要求见表B.2。表B.2地质资料数字化整理主要内容表序号地质资料数字化整理主要内容序号地质资料数字化整理主要内容岩体风化、卸荷深度和程度,不同风化带、卸荷带的工程地质特征,泥石流、滑4三维地质建模内容要求见表B.3。表B.3三维地质建模内容要求宜宜宜宜/表B.3三维地质建模内容要求(续)宜宜/可可宜宜可宜宜宜//可/宜宜可宜可B.3建筑物及设备模型分类及信息深度要求模型几何表达分类及详细精度要求见表B.4。表B.4模型几何表达分类及详细精度要求6)场平基本准确,所有元件(房屋、设备等)宜为示意;表B.4模型几何表达分类及详细精度要求(续)2)所有土石方工程准确体现边界线,但与4)各类地下洞室外形轮廓、布置方位及洞室6)场平准确,所有元件(房屋、设备等)宜为示意;2)楼板及混凝土墙的所有孔洞和主要沟槽模优化,新增电缆、主要桥架、低压终端配电柜模型。模型属性分类及信息深度要求宜满足表B.5。表B.5模型属性分类及信息深度表——————模型专业分类及信息深度见表B.6。表B.6模型专业分类及信息深度——————————条文说明C.1.1本文件是山东省水利信息模型的专用标准,是信息模型在水利工程行业应用的具体要求。本标本标准依据水利工程特点,从数据管理应用,模型应用、存储、交付等方面对水利工程信息化模型施工和运维的质量与效益。从规划、实施到应用,信息模型需贯穿全生命周期,深度挖掘其应用点与实际工程的结合度,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同时在各阶段完成模型应用目标时,避免过度建模、重复C.1.2本文件规定了信息模型在水利工程上的应用范围。新建工程的信息模型宜涵盖全部设计内容;标准规定外,应满足相应的行业标准。C.2术语和定义C.2.1本部分内容对应正文第3章术语和定义的条文解释。C.2.2对应正文3.1.2进行条文说明。本文件信息模型是指直观模型、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组成的数用,施工图阶段的碰撞检查、模型会审,运维阶段的资产管理等。C.2.3对应正文3.1.8-3.1.9进行条文说明。几何信息是指构件元素对应的几何形态、空间位置、尺寸、面积、体积等信息。几何形态是指构件元素本身的尺寸及约束信息,比如,闸底板型式(平底板、堰底板等)、主要几何设计参数(闸孔净宽、闸墩厚度等)。空间位置指构件元素与其所处位置环境的关系,如闸墩标高,治理河道或渠道桩号等。非几何信息是指信息模型构件或对象附加的属性信息,比如性能参数、做法工艺、功能、制造厂家C.2.4对应正文3.1.10-3.1.11进行条文说明。模型精细度包括建模精度和信息深度,建模精度反映模型几何表达精度,是指模型构成、空间位置、尺寸大小、形态及相互关系的二维图元及三维可视化表达的完整程度与细致程度;信息深度包含几何信息深度和非几何信息深度。度宜符合本文件正文7.2、7.3的要求。信息模型建模深度宜根据使用要求,适当选择,比如初步设计阶段,水力机械安装工程模型中,水轮机可建立高精度模型,阀门及附件可建立低精度模型。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目标是解决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内的资源整合利用和信息共享。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是项目立项的前期阶段(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以及建设监管)、运行维护及改造、拆除的过程。单阶段或某专项专业应用的信息模型,宜满足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建设和数据存储、交付C.4数据分类与编码C.4.1本部分内容对应正文第6章数据分类与编码的条文解释。C.4.2对应正文6.1进行条文说明。信息模型数据的有效性依赖于工程对象采用信息的准确可靠性。模型数据的可扩充性,包含模型创建过程中的冗余信息的剔除和不足信息的扩展。信息模型在各阶段传递的过程中具备唯一识别、时间和内在逻辑一致等显著特征。在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实践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