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预防及治疗_第1页
猪链球菌病预防及治疗_第2页
猪链球菌病预防及治疗_第3页
猪链球菌病预防及治疗_第4页
猪链球菌病预防及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1-毕业设计(论文)报告题目:猪链球菌病预防及治疗学号:姓名:学院:专业:指导教师:起止日期:

猪链球菌病预防及治疗摘要: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通过对猪链球菌病的深入研究,为养猪业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降低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猪链球菌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由猪链球菌引起。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猪链球菌病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兽医科研和养殖生产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猪链球菌病的研究,为养猪业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降低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一、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学1.1猪链球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suis)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猪链球菌属于链球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高度的多形态性。根据猪链球菌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可将猪链球菌分为35个血清型,其中血清2型、1型、7型、9型、14型、17型、1型、2型、3型、5型等为主要致病原。这些血清型中,血清2型最为常见,占猪链球菌病的70%以上。猪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5~1.5微米,单个或成对排列。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但易被破坏。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β溶血环。在37℃、pH7.2的肉汤培养基中,猪链球菌生长良好,菌落呈灰白色,表面光滑。猪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猪链球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给疾病的治疗带来困难。猪链球菌在自然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土壤、粪便、水源等环境中存活数月。猪链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等。在养猪场,猪链球菌的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疫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流行。据统计,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在我国某养猪场,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猪链球菌病在该场暴发,导致数千头猪只死亡,经济损失巨大。1.2猪链球菌的致病性(1)猪链球菌的致病性主要与其产生毒素和侵袭性酶有关。该菌能产生溶血素、神经毒素、肠毒素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可以破坏细胞膜,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例如,溶血素可以破坏红细胞,引起溶血现象;神经毒素则能损害神经组织,导致神经系统症状。(2)猪链球菌的侵袭性酶包括蛋白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组织细胞间的基质,使细菌易于穿透组织,扩散至全身。在猪体内,猪链球菌可引起多器官损伤,如心内膜炎、关节炎、脑膜炎、败血症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猪只死亡,还会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3)猪链球菌的致病性还与其宿主易感性有关。不同品种、年龄和健康状况的猪对猪链球菌的易感性存在差异。幼猪、老龄猪和免疫力低下的猪更容易感染猪链球菌。此外,猪链球菌的致病性还受到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应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高温、高湿、密度大的环境中,猪链球菌的致病性增强,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3猪链球菌的致病机理(1)猪链球菌的致病机理主要涉及细菌的侵袭和毒素的作用。细菌通过粘附素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在入侵过程中,猪链球菌能够分泌多种侵袭性酶,如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破坏组织结构,便于细菌在宿主体内扩散。(2)一旦细菌进入宿主体内,猪链球菌会释放出多种毒素,包括溶血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等。溶血素能够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性贫血;神经毒素则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肠毒素则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等症状。这些毒素的作用加剧了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3)猪链球菌的致病机理还包括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猪链球菌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通过产生表面蛋白和胞外多糖等物质,干扰宿主免疫细胞的识别和吞噬作用。此外,细菌还能够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繁殖。这种免疫逃逸机制使得猪链球菌感染更加难以治疗,容易导致慢性感染和复发。二、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2.1流行病学特点(1)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表现为广泛的地域分布和季节性波动。该病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养猪业发达的地区,如欧洲、美国、亚洲等。猪链球菌病的发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通常在气温升高、湿度较大的季节发病率较高。(2)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等。在养猪场内,猪链球菌可以通过粪便、尿液、唾液等体液以及饲养工具、环境等途径传播。此外,猪链球菌还可能通过垂直传播,即母猪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导致新生仔猪感染。(3)猪链球菌病的易感动物广泛,包括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其中,幼猪和老龄猪更容易感染,且死亡率较高。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在不同猪群中存在差异,如育肥猪、母猪等高密度饲养的猪群发病率较高。此外,饲养管理不善、环境卫生差、应激等因素也会增加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2.2发病因素(1)猪链球菌病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因素对猪链球菌病的发病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气温升高、湿度较大时,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例如,在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为猪链球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在夏季达到高峰。据我国某地区调查数据显示,夏季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冬季的5倍。(2)饲养管理是猪链球菌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饲养密度过高、环境卫生不良、饲料质量差等都会导致猪群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以我国某养猪场为例,由于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导致猪链球菌病在该场暴发,造成数百头猪只死亡。此外,饲料中缺乏必要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和矿物质,也会降低猪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感染猪链球菌。(3)应激也是猪链球菌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猪在运输、转群、断奶、免疫接种等应激情况下,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猪链球菌。据我国某研究报道,在猪只应激状态下,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可增加30%以上。此外,猪只应激还可能导致猪链球菌的致病性增强,加重病情。因此,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猪只应激,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状况。2.3传播途径(1)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垂直传播等。直接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当猪只之间直接接触,如打斗、交配等,病原体可以迅速传播。据一项调查表明,在猪群中,直接接触传播的猪链球菌病发病率高达70%。(2)间接接触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污染的饲养环境、饲料、水源和饲养工具等。猪链球菌可以在这些物体表面存活较长时间,一旦猪只接触这些污染源,就可能感染病原体。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猪链球菌可以在猪舍地面上存活超过一个月。此外,饲养人员的手和衣物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3)空气传播途径主要发生在猪链球菌病的爆发期间,当猪只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随飞沫散布在空气中,其他猪只吸入后可能感染。垂直传播是指母猪通过胎盘或初乳将病原体传递给胎儿或新生仔猪。这种传播方式在猪链球菌病的早期感染中较为常见,可能导致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一项研究发现,垂直传播导致的仔猪感染率可高达50%。因此,针对猪链球菌病的防控措施应全面考虑这些传播途径,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预防。2.4易感动物(1)猪链球菌病对猪只的易感性广泛,几乎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都可能感染。然而,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对猪链球菌的易感性和感染后的病情表现存在差异。通常,幼猪和老龄猪的易感性较高,感染后病情较重,死亡率也较高。例如,在我国某地区的研究中,猪链球菌病在6个月以下的仔猪中的发病率约为成年猪的两倍。(2)在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猪只的密度和年龄是影响易感性的重要因素。高密度饲养的猪群由于空间有限,通风不良,更容易发生猪链球菌病的传播。据一项研究报道,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可达到5%,而在低密度饲养条件下,发病率仅为1%。此外,断奶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猪链球菌的易感性也较高。(3)免疫抑制状态下的猪只,如患有其他疾病、应激或营养缺乏的猪,其易感性显著增加。例如,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会降低猪只对猪链球菌的抵抗力。在实际案例中,某养猪场在连续发生猪瘟后,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导致大量猪只死亡。因此,提高猪只的整体健康状况,加强免疫管理,是降低猪链球菌病易感性的关键措施。三、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3.1临床症状(1)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多样,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猪链球菌病常见于猪只感染后2-5天内,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据一项研究报道,急性型猪链球菌病的死亡率可高达40%。案例中,某养猪场在夏季高温多湿的天气下,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猪群出现高热、食欲下降等症状,经诊断为猪链球菌病。(2)慢性型猪链球菌病多见于猪只感染后病程较长的情况,症状包括关节肿胀、跛行、呼吸困难、皮肤溃疡等。慢性型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给猪只带来的痛苦和经济损失较大。例如,在某规模化养猪场,部分猪只出现关节肿胀、跛行等症状,经诊断后发现为慢性型猪链球菌病。(3)猪链球菌病还可引起一些特殊的临床症状,如心内膜炎、脑膜炎、败血症等。心内膜炎主要表现为猪只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体重下降等症状;脑膜炎则导致猪只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瘫痪等。败血症则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等症状。这些特殊症状往往预示着猪只病情严重,需及时治疗。例如,在某养猪场,一头猪只出现心内膜炎症状,经治疗无效后死亡。因此,对猪链球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3.2病理变化(1)猪链球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在急性病例中,猪只的肺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出现明显的充血和水肿,有时伴有出血点。肺脏的病变可能导致肺泡破裂,形成纤维素性肺炎。肝脏可能呈现暗红色,质地变硬,表面有出血斑。(2)在慢性病例中,病理变化可能局限于特定的部位,如关节和心内膜。关节的病变表现为滑膜的炎症和纤维化,导致关节肿胀和运动受限。心内膜炎的病理特征是瓣膜和心内膜的纤维素性炎症,有时伴有溃疡和赘生物的形成。(3)特殊类型的猪链球菌病,如脑膜炎和败血症,其病理变化也具有特征性。脑膜炎表现为脑实质的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严重时可能出现脑膜增厚和脑脊液浑浊。败血症的病理变化则体现在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包括多个器官的出血点和坏死灶。四、猪链球菌病的诊断方法4.1临床诊断(1)临床诊断猪链球菌病主要依据猪只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变化。首先,兽医人员会详细询问养殖户猪群的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情况以及发病历史。通过观察猪只的临床症状,如高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等,初步判断猪只可能感染了猪链球菌。(2)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兽医人员会对病猪进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变化。例如,心脏听诊可发现心音减弱、节律不齐等心内膜炎的迹象;肺部听诊可能发现湿啰音,提示纤维素性肺炎;肝脏触诊可能发现肝脏肿大、质地变硬等。(3)为了进一步确诊猪链球菌病,兽医人员会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细菌培养是诊断猪链球菌病最经典的方法,通过分离培养出猪链球菌,并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据一项研究报道,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血清学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补体结合试验等,可检测猪只体内的猪链球菌抗体水平。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可用于快速、准确地鉴定猪链球菌的血清型和毒力基因。例如,在某养猪场,通过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成功确诊了猪链球菌病,为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防控措施。4.2病理学诊断(1)病理学诊断是猪链球菌病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病猪的尸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猪只体内的病变情况。病理学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学检查、病原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2)在组织学检查中,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和血管内血栓形成。例如,心脏瓣膜上的炎症和溃疡,肝脏的充血和出血,肾脏的肾小球肾炎等。这些病理变化有助于兽医人员确定猪只是否患有猪链球菌病。(3)病理学诊断中的病原学检测通常包括细菌培养和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可以分离和鉴定猪链球菌,而染色镜检则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特征。据一项研究报道,通过病理学诊断,猪链球菌病的确诊率可达80%以上。例如,在某养猪场,通过对病猪进行病理学诊断,成功分离出猪链球菌,为养殖户提供了确诊依据,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4.3实验室诊断(1)实验室诊断在猪链球菌病的确诊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这些方法可以提供精确的病原学证据,帮助兽医人员和养殖户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细菌培养是最传统的诊断方法,通过采集病猪的血液、组织或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和纯化,然后通过生化反应和血清型鉴定来确定病原。(2)血清学检测是另一种重要的实验室诊断手段,它通过检测猪只体内的特异性抗体来诊断猪链球菌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例如,在一项针对猪链球菌病的ELISA检测中,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了90%和95%。这种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猪群中的猪链球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3)分子生物学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诊断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猪链球菌的DNA或RNA,即使在低浓度下也能迅速检测到病原体。在一项使用qPCR检测猪链球菌的研究中,检测限可达10^2拷贝/毫升,这对于快速确诊和早期干预猪链球菌病具有显著优势。例如,在某养猪场暴发猪链球菌病时,通过qPCR检测,兽医人员能够在24小时内确诊病原,并迅速采取隔离、消毒和药物治疗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五、猪链球菌病的预防措施5.1严格消毒,加强饲养管理(1)严格消毒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猪舍、饲养工具、运输车辆等应定期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据一项研究显示,通过采用有效的消毒剂和正确的消毒方法,猪舍的消毒效果可达99%以上,有效降低了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例如,某养猪场在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后,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从原来的5%降至1%。(2)加强饲养管理也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关键。保持猪舍通风良好,控制饲养密度,确保猪只生活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有助于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研究表明,猪舍的通风率应保持在每小时换气次数大于20次,以保持适宜的空气质量和温度。某养猪场通过改善饲养管理,降低了猪舍内病原体的密度,显著减少了猪链球菌病的爆发。(3)合理搭配饲料,保证猪只营养均衡,也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重要手段。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导致猪只免疫力下降,从而更容易感染猪链球菌。一项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例如,某养猪场在饲料中添加了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猪只的免疫力得到提升,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5.2合理使用抗生素(1)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猪链球菌病的关键策略之一。由于猪链球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因此必须谨慎选择和使用抗生素,以避免病原体的进一步耐药性发展和治疗难度增加。在治疗猪链球菌病时,首先应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然后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2)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根据猪链球菌病的严重程度和猪只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轻度感染,可使用口服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对于重症病例,可能需要通过注射途径给予抗生素。其次,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应根据兽医的指导进行,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时间过长,这可能导致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加。例如,某养猪场在治疗猪链球菌病时,严格按照兽医的处方用药,避免了耐药性的产生。(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谨慎对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并对猪只的肠道菌群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在确实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猪群有猪链球菌病的风险时,才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此外,应定期对猪群进行病原学监测,以评估抗生素使用的必要性和效果。例如,某养猪场在猪链球菌病高发季节,通过定期监测,及时调整了抗生素的使用策略,有效控制了猪链球菌病的流行。5.3加强生物安全措施(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重要手段。生物安全措施包括猪舍设计、人员管理、车辆和物资管理等。猪舍应设计为封闭式,减少外界病原体的侵入。据一项研究显示,封闭式猪舍的猪链球菌病发病率比开放式猪舍低40%。例如,某养猪场在改造猪舍后,实施了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2)人员管理方面,应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猪场,对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工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病原体通过人员传播。一项调查表明,通过加强人员管理,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风险降低了30%。例如,某养猪场严格执行人员管理措施,有效防止了病原体的传入。(3)车辆和物资管理也是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车辆和饲料等物资在进入猪场前应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可能携带的病原体。研究表明,通过实施严格的车辆和物资管理,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可降低25%。例如,某养猪场对进入猪场的车辆和饲料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和检疫,成功降低了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5.4免疫接种(1)免疫接种是预防猪链球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猪链球菌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活载体疫苗两种类型,根据猪只的年龄、免疫状态和流行病学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灭活疫苗是将猪链球菌的菌体杀死后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稳定,但需要多次免疫才能达到理想的保护效果。研究表明,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率可达到70%以上。例如,某养猪场在猪链球菌病高发季节,对猪只进行了灭活疫苗接种,有效降低了猪链球菌病的发病率。(2)活载体疫苗是将猪链球菌的基因片段插入到无害的载体菌中制备的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强、保护效果好等特点。活载体疫苗的免疫保护率可达到80%以上,且只需接种一次即可产生免疫效果。例如,某养猪场在引入新的猪只时,选择了活载体疫苗进行免疫,有效防止了猪链球菌病的传入。(3)免疫接种的时机和频率也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猪只应在出生后1-2周内进行首次免疫,随后每隔6-8周进行加强免疫。对于猪链球菌病高发地区或猪只密集饲养的猪场,应增加免疫次数,以确保猪只的免疫状态。此外,免疫接种前后,应确保猪只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避免应激反应影响免疫效果。例如,某养猪场在猪链球菌病高发季节,通过合理规划免疫接种计划,有效控制了猪链球菌病的流行,保障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六、猪链球菌病的治疗策略6.1抗生素治疗(1)抗生素治疗是猪链球菌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于重症病例,抗生素治疗是挽救猪只生命的关键。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到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和猪只的具体病情。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2)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较高,但需注意耐药性问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多种细菌感染有效。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强,且耐药性较低。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强力霉素,对猪链球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3)抗生素治疗应根据猪只的病情严重程度、体重和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来确定剂量和疗程。通常,重症病例需要较高剂量的抗生素,且疗程可能较长。例如,在一项针对猪链球菌病的研究中,青霉素G的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0万单位,疗程为5-7天。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猪只的病情变化,根据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某养猪场在治疗猪链球菌病时,根据兽医的指导,正确选择了抗生素和剂量,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减少了经济损失。6.2中药治疗(1)中药治疗在猪链球菌病的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中医理论认为猪链球菌病属于“瘟疫”、“热毒”等范畴,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常用的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2)中药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