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认知视角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_第1页
从语言认知视角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_第2页
从语言认知视角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_第3页
从语言认知视角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_第4页
从语言认知视角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语言认知视角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一、引言1.1研究背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运动领域。随着各类国际体育赛事的频繁举办,如奥运会、世界杯等,英语成为了运动员、教练、裁判、体育媒体以及观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无论是赛场上的战术布置、规则讲解,还是赛后的新闻发布、赛事报道,英语的运用无处不在。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中国也积极承办各类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这就要求中国的体育从业者和爱好者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而大学生作为未来体育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在运动事件表达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国体育事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文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大学生在使用英语表达运动事件时,往往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出现表达不准确、不地道等问题。例如,在描述运动动作时,汉语中可能会使用较为笼统的词汇,而英语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动作方式、程度等选择更为精确的词汇;在表达运动场景和背景时,英语中的一些特定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也可能会给中国大学生带来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因此,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进行重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特点和规律,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从而在国际体育交流中更加自信、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大学生在国际体育领域的竞争力,也能够促进中国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1.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揭示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过程,全面分析影响这一重构的各类因素,为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而言,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目前所呈现的概念体系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描述运动事件时,他们对运动的方式、路径、参与者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表达,与英语母语者存在哪些差异?例如,在描述足球比赛中球员的传球动作时,中国大学生习惯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英语母语者常用的“passtheballaccuratelytotheteammate”等精准表达相比,在语义的准确性和丰富度上可能存在差距,这些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概念重构在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过程中是如何发生的?当大学生接触到更地道、更准确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时,他们是如何调整自己原有的概念体系的?是通过直接替换、逐步融合还是其他方式?以学习描述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冲刺的表达为例,从最初可能简单表述为“runfastattheend”,到学习了“sprinttothefinishline”后,其概念重构的具体心理过程和语言表现是怎样的。哪些因素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产生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因素可能包括语言学习环境、学习动机、母语思维习惯、文化背景知识等。例如,在不同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如全英文授课环境和普通英语课堂环境下,大学生接触到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输入不同,对其概念重构的速度和程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否会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概念重构,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如对西方体育文化中独特的运动术语和概念的了解程度,如何在概念重构过程中起到作用。1.3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有助于丰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语言习得领域,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能够揭示学习者在特定语言情境下的语言学习机制和认知过程。通过分析大学生如何从母语概念体系向英语概念体系转变,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可以为语言习得理论提供实证研究数据,进一步完善语言学习的阶段性理论和策略理论。例如,研究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时对新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吸收、整合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者内部语言知识的构建和重组机制。在认知语言学方面,运动事件表达涉及到概念化、范畴化、隐喻等多个认知语言学研究范畴。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能够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人类认知与语言表达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语言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方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大学生的母语(汉语)和英语在运动事件表达概念上的异同,可以揭示认知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以及语言表达如何反作用于认知结构的塑造,从而丰富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层面而言,本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对于运动事件表达这一特定领域的教学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设计专门的教学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针对学生在运动事件方式表达、路径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运动场景中进行语言实践,加强对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研究结果还可以为教材编写提供参考,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增加运动事件表达相关的教学素材和练习,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准确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能力是中国大学生参与国际体育交流的基础。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在国际体育赛事、学术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中,需要运用英语与国际友人进行交流。良好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能力可以避免因语言误解而导致的交流障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研究通过帮助大学生重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提高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能够增强他们在国际体育交流中的自信心和竞争力,更好地传播中国体育文化,同时也增进对其他国家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国际体育领域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2.1运动事件表达相关理论2.1.1运动事件框架理论运动事件框架理论由Talmy在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为研究语言中运动事件的表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该理论认为,运动事件框架包含六个成分,其中四个为中心成分,分别是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和途径(Path);另外两个为选择性成分,即方式(Manner)和原因(Cause)。图形指的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事件中发生位置改变的个体。例如在“鸟儿飞过天空”这一运动事件中,“鸟儿”就是图形,它是整个运动的核心主体,其运动状态和轨迹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背景则是图形运动的参照物体,为图形的运动提供空间和位置的参照。在上述例子里,“天空”充当背景,它为鸟儿的飞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背景,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鸟儿运动的位置和范围。运动表示物体发生位置改变的过程,它体现了运动事件的动态特征。在这个例子中,鸟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就是运动。途径是运动框架中最重要的成分,它描述了图形相对于背景而运动的路径或存在的位置,能够建立起图形、背景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在运动事件中起到关键的框架功能。途径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动词来表达,比如“enter(进入)”“exit(出去)”等动词直接体现了运动的路径;二是通过小品词或动词的前缀来表达,像英语中的“in”“out”“up”“down”等小品词,以及“pre-”“pro-”等前缀,都可以用来表示运动的路径。例如“goupthestairs(上楼)”中,“up”这个小品词就明确表示了运动的路径是向上。Talmy根据路径在语言中的典型表达形式,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verb-framedlanguage)和卫星框架语言(satellite-framedlanguage)两类。动词框架语言主要通过主要动词来表达路径,如法语中的“entrer(进入)”,西班牙语中的“entrar(走入)”,在这些语言中,路径信息主要蕴含在动词本身的语义中。而卫星框架语言则通过小品词或词缀来表达路径,汉语和所有印欧语系的语言(包括英语)都属于卫星框架语言。例如英语中“gointotheroom(走进房间)”,“into”这个小品词表示了进入房间这一运动的路径;汉语里“他爬上了山顶”,“上”这个趋向动词体现了运动的路径是向上朝着山顶。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中运动事件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认知观,它使得我们能够从语义成分和语言结构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不同语言在表达运动事件时的异同,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方式,以及这种概念化方式如何反映在语言表达中。例如,在不同语言中,对于同一运动事件,由于对图形、背景、运动、途径等成分的不同强调和表达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义侧重点,这背后反映的是不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2.1.2概念迁移理论概念迁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它主要探讨母语概念系统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该理论认为,语言表层结构受制于底层概念结构,学习者外在的语言行为取决于内在的心理概念过程。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并非是在完全空白的基础上构建第二语言的概念系统,而是会受到母语概念系统的影响。母语概念迁移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一方面,当母语概念与二语概念存在相似或相同之处时,可能会产生正迁移,有助于二语学习者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跑”这一概念的词汇,分别是“跑”和“run”,在基本语义上两者较为相似,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run”时,由于母语中“跑”的概念基础,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run”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这就是正迁移的体现。另一方面,当母语概念与二语概念存在差异时,就可能会出现负迁移,给二语习得带来困难和干扰。比如,汉语中表达时间概念时,通常使用“年、月、日、时、分、秒”这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英语中除了有对应的词汇外,在时间的表达顺序和使用习惯上与汉语有很大不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间表达时,容易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出现表达错误,如将“2024年5月1日”直接按照汉语顺序表达为“2024year5month1day”,而正确的英语表达应该是“May1,2024”,这就是负迁移的表现。从认知角度来看,二语学习者在接触第二语言时,会试图将新的语言信息与已有的母语概念系统进行匹配和整合。如果新的语言信息能够与母语概念系统顺利对接,就会促进学习;反之,如果两者存在冲突和矛盾,学习者就需要对母语概念系统进行调整和重构,以适应二语的概念体系。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环境、学习动机、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对概念迁移产生影响。例如,在沉浸式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够更快地发现母语概念与二语概念的差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概念重构,减少负迁移的影响;而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者,会更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二语概念,积极调整自己的母语概念系统,以更好地掌握二语。概念迁移理论为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时,母语概念是如何迁移的,以及这种迁移对他们的英语表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能力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2.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关于运动事件表达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硕。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运动事件表达展开深入探讨。Slobin从语言类型学角度,通过对多种语言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语言在运动事件表达上的差异,发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运动事件的概念化和表达方式存在显著不同。例如,在对英语和西班牙语的研究中,他发现西班牙语作为动词框架语言,在表达运动路径时更倾向于使用动词,而英语作为卫星框架语言,更多地借助小品词来表达路径。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具体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关注英语运动动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如对“run”“walk”“jump”等常见运动动词的语义分析,研究它们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运动方式、速度、力度等语义特征,以及这些动词与其他词汇搭配时所产生的语义变化。同时,也有研究聚焦于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的语法结构,如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在运动事件表达中的运用及其语法功能。例如,“go+介词短语”结构在表达运动路径时的具体用法和语义特点,以及不同介词所表达的路径差异。关于概念重构的研究,国外学者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探索。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构,以适应新的知识体系。这一理论应用到语言学习中,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对母语的概念体系进行调整,以构建第二语言的概念体系。例如,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时,学习者需要根据英语的语言规则和语义特点,对母语中关于运动事件的概念进行重构。在语言学领域,一些学者研究了语言输入对概念重构的影响,发现丰富、准确的语言输入能够促进学习者的概念重构。在国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关于运动事件表达和概念重构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一些学者运用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对英汉运动事件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英汉两种语言虽然都属于卫星框架语言,但在运动事件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词汇化模式上,英语中运动与方式结合的动词数量较多,而汉语中这类动词数量相对较少,且有些动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成分。在句法结构上,英语主要通过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来表达运动事件,汉语则以趋向动词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教学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时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建议。例如,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正确方式;加强对英语运动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对比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差异,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关于概念重构在英语学习中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母语迁移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母语概念迁移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对中国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产生重要影响。当母语概念与英语概念存在差异时,学生容易出现表达错误和理解困难,需要通过调整和重构概念来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一些研究还关注了学习策略对概念重构的影响,发现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联想、类比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念重构。尽管国内外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和概念重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空白。在运动事件表达的研究中,对一些特殊运动领域或新兴运动项目的英语表达研究较少,如极限运动、电子竞技运动等。这些领域具有独特的运动术语和表达方式,与传统运动项目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概念重构的研究中,虽然已经认识到母语迁移等因素对概念重构的影响,但对于这些因素如何具体作用于概念重构过程,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概念重构,还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多采用对比分析、理论探讨等方法,缺乏多模态语料库分析、眼动实验、脑电实验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难以从生理和心理层面深入揭示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和概念重构的内在机制。三、研究设计3.1研究方法3.1.1语料库研究法本研究将利用语料库收集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相关数据。语料库的选取遵循多样性和代表性原则,主要来源包括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英语演讲比赛语料库以及英语课堂口语互动语料库等。这些语料库涵盖了中国大学生在不同场景下使用英语表达运动事件的文本,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中,选取了大量涉及运动主题的作文,这些作文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对体育赛事的描述、个人运动经历的讲述、对运动意义的探讨等。在英语演讲比赛语料库中,收集了大学生在以运动为主题的演讲中的语言表达,演讲的场景较为正式,语言相对规范,能够体现大学生在正式场合下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水平。英语课堂口语互动语料库则记录了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关于运动话题讨论时的口语表达,更能反映大学生日常交流中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自然状态。通过对这些语料库的检索和分析,提取出包含运动事件表达的语句,并对其进行标注和分类。标注的内容包括运动事件的类型(如田径、球类、水上运动等)、表达的成分(如运动、方式、路径、图形、背景等)以及语言形式(如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例如,对于句子“Heranquicklyacrosstheplayground”,标注为:运动事件类型为田径,运动为“ran”,方式为“quickly”,路径为“acrosstheplayground”,图形为“He”,背景为“playground”,语言形式为动词短语加副词加介词短语。通过这样的标注和分类,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小型语料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3.1.2问卷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思路主要围绕研究问题展开,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年级、专业、英语学习年限等)、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能力(如对运动词汇的掌握程度、运用英语描述运动场景的能力等)、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经历和途径(如是否参加过英语体育社团、是否通过观看体育赛事学习英语等)以及对影响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因素的认知(如母语思维、文化背景、学习环境等)。在问卷题目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等。单选题主要用于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和对特定问题的选择,如“您的年级是?”“您认为以下哪种因素对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影响最大?(A.母语思维B.文化背景C.学习环境D.其他)”。多选题用于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如“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A.课堂学习B.阅读英语体育新闻C.观看英语体育赛事D.参加英语体育社团E.其他”。简答题则用于收集大学生对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如“请简要描述您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发放。线上利用问卷星平台,将问卷链接发送到各大高校的学生群、论坛等,扩大调查范围,提高问卷的回收率。线下则选择部分高校,在英语课堂上或学生活动中心等地随机发放问卷,确保调查对象的多样性。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探究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影响程度。3.1.3访谈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困难,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访谈对象选择了不同年级、专业,英语水平有差异的20名大学生。这样的选择能够涵盖不同背景的大学生,使访谈结果更具代表性。访谈提纲的制定围绕研究问题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询问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过程中的学习经历和方法,例如“您在学习英语运动词汇时,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记忆?”二是了解他们在使用英语表达运动事件时的思维过程,比如“当您描述一个运动场景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汉语的表达方式然后再翻译成英语,还是直接用英语思维组织语言?”三是探讨他们在概念重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您在学习英语中关于运动路径的表达时,觉得哪些方面比较困难?”四是收集他们对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教学的建议和期望,例如“您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更好地帮助您掌握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访谈采用半结构化的方式进行,在访谈过程中,鼓励访谈对象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访谈者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进行适当追问,以获取更详细、深入的信息。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在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内容转录成文字,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和主题,为研究提供质性数据支持。3.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中国某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不同专业和年级。之所以选择综合性高校,是因为其学科门类丰富,学生群体具有多样性,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中国大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学习重点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对他们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产生影响。例如,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对运动领域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更为熟悉,可能在概念重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能在逻辑思维和科学知识方面较强,但在语言表达上可能面临不同的挑战。年级的差异则反映了学生英语学习时间和学习阶段的不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增长,英语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也会有所变化,这有助于研究不同学习阶段下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发展趋势。在抽样方法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首先,将该校所有专业按照学科类别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医科、体育和艺术等六个层次。然后,在每个层次中,根据各年级学生人数的比例,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学生。具体来说,每个年级每个专业抽取20名学生,共抽取6个年级,每个层次各6个专业,总计7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抽样方法既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能够涵盖不同学科和年级的学生,又具有随机性,减少了抽样误差,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和普遍性。在实际抽取过程中,通过学校教务系统获取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名单,利用随机数生成器确定抽取的学生编号,确保抽样的公平性和随机性。3.3数据收集与分析在数据收集阶段,针对语料库研究法,从选定的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英语演讲比赛语料库以及英语课堂口语互动语料库中,利用专业的语料库检索工具,如AntConc软件,以运动相关的关键词为检索项,包括常见的运动项目名称(如“football”“basketball”“running”等)、运动动作词汇(如“kick”“throw”“jump”等)以及与运动场景相关的词汇(如“field”“court”“track”等),进行全面检索。对于检索出的语句,按照预先制定的标注体系,由经过培训的研究人员进行人工标注。为了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标注前对研究人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使其熟悉标注规则和流程,并通过试标注和讨论解决可能出现的理解差异。在标注过程中,对于一些存在歧义或难以判断的情况,研究人员会进行集体讨论,参考相关的语法和语义资料,最终确定准确的标注结果。对于问卷调查法收集的数据,将问卷中的单选题、多选题等量化数据录入SPSS软件。在录入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仔细核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录入错误。对于简答题的回答,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处理。首先,对所有简答题的回答进行通读,初步了解学生的回答内容和观点。然后,根据回答的主题和内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将关于学习困难的回答分为词汇困难、语法困难、文化背景理解困难等类别。对于每个类别,统计回答的数量和比例,分析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在访谈法的数据收集方面,访谈结束后,及时将录音内容转录成文字。转录过程中,尽量保持访谈内容的原汁原味,包括访谈对象的语气、停顿、重复等信息,以保留访谈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对于转录后的文字资料,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编码和分析。首先,逐句阅读访谈资料,提取出关键信息和主题,如关于学习方法的主题、关于概念重构困难的主题等。然后,对每个主题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归纳,分析不同访谈对象在这些主题上的观点和看法的异同,总结出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困难和建议。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频率等,以了解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分布情况。例如,通过计算学生对运动词汇掌握程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可以了解学生在运动词汇掌握方面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分析英语学习年限与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判断学习年限对表达能力是否有显著影响;分析学习动机与概念重构效果之间的相关性,了解学习动机在概念重构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语料库数据和访谈数据,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深入分析。在语料库数据的内容分析中,根据标注的运动事件成分和语言形式,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特点和规律。例如,统计不同运动项目在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分析大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关注程度;分析运动方式、路径、图形、背景等成分的表达方式和使用频率,探究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达习惯和特点;研究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语言形式在运动事件表达中的运用,总结出大学生在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访谈数据的内容分析中,根据编码后的主题,深入探讨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困难。例如,分析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时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了解他们如何从母语概念体系向英语概念体系转变;探讨他们在概念重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这些困难产生的原因,为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供依据。四、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现状分析4.1运动事件表达的词汇使用通过对语料库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常用的词汇具有一定的特点。在描述运动动作时,大学生们高频使用一些基础且较为笼统的动词,如“go”“come”“run”“walk”“jump”等。这些动词虽然能够表达基本的运动概念,但在语义的精确性和丰富度上相对有限。例如,在描述跑步这一动作时,大多数学生只会使用“run”这个词,而较少使用“sprint”(冲刺)、“jog”(慢跑)、“trot”(小跑)等更能准确描述跑步方式和速度的词汇。这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对运动动作词汇的掌握较为单一,缺乏对同义词、近义词的深入理解和运用,难以根据具体的运动场景和运动特征选择最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在描述运动路径时,大学生常用的词汇包括“in”“out”“up”“down”“across”“through”等介词。这些介词能够表达基本的运动路径方向和方式,但在一些复杂的运动路径描述中,存在表达不够准确和生动的问题。例如,在描述物体穿过一个狭窄空间的运动路径时,很多学生可能会简单地使用“through”,而没有考虑到“threadone'swaythrough”(艰难地穿过)这种更形象、更能体现运动难度的表达方式。这表明大学生在运动路径词汇的运用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词汇量,学习更多具有特定语义和语用功能的词汇,以提高运动路径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与英语母语者相比,中国大学生在词汇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英语母语者在运动事件表达中,能够更灵活、准确地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他们不仅掌握大量的专业运动术语,还能根据不同的运动场景和语境,巧妙地选择最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例如,在描述足球比赛中的传球动作时,英语母语者可能会使用“pass”“lob”(高抛传球)、“chip”(挑传)等不同的词汇来准确描述传球的方式和特点,而中国大学生往往只会使用“pass”这一较为笼统的词汇。在描述运动场景和背景时,英语母语者也能运用更多形象、生动的词汇,使表达更加富有画面感。比如,在描述海边沙滩上的运动场景时,英语母语者可能会使用“sun-kissedbeach”(阳光亲吻的沙滩)、“softsand”(柔软的沙子)、“gentlebreeze”(轻柔的微风)等词汇来营造出具体的场景氛围,而中国大学生的描述可能相对较为简单、平淡。从词汇的多样性来看,英语母语者在运动事件表达中使用的词汇种类更为丰富,涵盖了不同层次和领域的词汇。他们不仅会使用常见的基础词汇,还能熟练运用一些高级词汇、俚语和习语,使表达更加自然、地道。而中国大学生在词汇的多样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往往局限于课本中所学的常见词汇,对一些课外的、更具表现力的词汇了解和运用较少。例如,在描述篮球比赛中的精彩瞬间时,英语母语者可能会使用“slamdunk”(扣篮)、“three-pointer”(三分球)、“blockshot”(盖帽)等专业术语和俚语,而中国大学生可能更多地使用“shoottheball”(投篮)、“catchtheball”(接球)等较为基础的表达方式。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词汇学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生表示,在学习运动词汇时,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释义,而没有深入理解词汇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点。这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准确地选择和使用词汇,容易出现词汇搭配不当、词义理解错误等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他骑自行车去学校”时,会错误地表达为“Heridesbiketoschool”,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Heridesabiketoschool”或“Hegoestoschoolbybike”,这就是因为对词汇的语法搭配掌握不熟练。此外,部分学生还反映,由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他们在学习运动词汇后,很少有机会在实际交流中运用,导致学过的词汇很快就遗忘了。4.2运动事件表达的句法结构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常见的句法结构有多种形式。在简单句的使用上,常出现主谓宾(SVO)结构,例如“Heplaysbasketballeveryday”(他每天打篮球),这种结构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地表达运动的主体、动作和对象。在描述运动路径时,会使用到“主语+动词+介词短语”的结构,如“Shewalkedacrossthestreet”(她穿过街道),通过介词短语“acrossthestreet”来准确表达运动的路径。在表达运动方式时,常用“主语+动词+副词”的结构,像“Herunsfast”(他跑得快),副词“fast”修饰动词“runs”,体现出运动的方式。然而,通过对语料库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句法结构的运用上存在不少错误和偏误。在主谓一致方面,部分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在表达“Eachofthestudentsintheclasslikessports”(班上每个学生都喜欢运动)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错误地写成“Eachofthestudentsintheclasslikesports”,没有注意到“eachof...”作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在动词时态和语态的使用上,也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描述过去发生的运动事件时,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将“Iwatchedafootballgameyesterday”(我昨天看了一场足球比赛)写成“Iwatchafootballgameyesterday”;在表达被动语态时,常常遗漏be动词,如将“Theballwaskickedbyhim”(球被他踢了)写成“Theballkickedbyhim”。在句子成分的缺失或冗余方面,也有不少表现。有些学生在描述运动事件时,会遗漏关键的句子成分,使句子表达不完整。例如,在表达“他跳进游泳池”时,写成“Hejumpedtheswimmingpool”,遗漏了介词“into”,正确的表达应该是“Hejumpedintotheswimmingpool”。还有些学生存在句子成分冗余的问题,如“HeisastudentwhohestudiesEnglish”(他是一名学习英语的学生),其中“whohe”表述冗余,正确的应该是“HeisastudentwhostudiesEnglish”。从问卷反馈的数据来看,造成这些句法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母语负迁移是一个重要因素,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灵活,对主谓一致、时态等方面的要求不像英语那么严格。例如,汉语中动词没有明显的时态变化,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受到这种母语思维的影响,出现时态使用错误。学习策略不当也是一个原因,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句法时,只是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没有真正理解其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导致在表达运动事件时,不能灵活运用正确的句法结构。此外,语言输入不足也是导致句法偏误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英语语言输入,接触地道英语表达的机会较少,无法形成正确的语感,在句法运用上就容易出现错误。不同英语水平的大学生在句法结构的习得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更准确、灵活地运用各种句法结构来表达运动事件。他们对复杂句法结构的掌握较好,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能够在描述运动事件时,运用这些复杂结构使表达更加丰富、准确。例如,在描述一场篮球比赛时,他们可能会这样表达:“Thebasketballgame,whichwasheldlastnightintheschoolgymnasium,wasreallyexciting.Theplayers,whohadbeentraininghardforalongtime,showedexcellentskillsandteamwork.Oneoftheplayers,whoseperformancewasoutstanding,madeseveralamazingthree-pointersthatexcitedtheaudience.”(昨晚在学校体育馆举行的篮球比赛非常精彩。那些长期刻苦训练的球员们展现出了出色的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其中一名表现出色的球员投进了几个令人惊叹的三分球,让观众们兴奋不已。)而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句法结构的运用上则存在较多困难。他们主要以简单句为主,对复杂句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往往只能使用一些基本的句法结构,且容易出现各种句法错误。例如,在描述同一场篮球比赛时,他们可能会简单地说:“Lastnight,therewasabasketballgameintheschoolgym.Theplayersplayedhard.Oneplayermadesomegoodshots.Theaudiencewasexcited.”(昨晚学校体育馆有一场篮球赛。球员们打得很努力。一名球员投进了一些好球。观众很兴奋。)虽然能够表达基本的意思,但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相比,表达显得较为单调、简单,缺乏丰富的细节和准确的句法运用。通过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句法结构习得情况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英语句法结构运用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高年级学生由于学习英语的时间更长,接触到的英语知识更丰富,在句法结构的习得方面表现更好。他们能够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掌握更多复杂的句法结构,并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正确运用。而低年级学生在句法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更容易受到母语思维的干扰,出现较多的句法错误。例如,大一学生在描述运动事件时,简单句的使用比例较高,句法错误也相对较多;而大四学生则能够运用更多样化的句法结构,句法错误明显减少。4.3运动事件表达的语义特征在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语义特征进行剖析时,我们发现他们对运动事件语义特征的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的特点。在路径语义特征方面,大学生能够使用一些常见的介词来表达运动的路径,如“into”“onto”“across”“through”等,表明他们对基本的路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在描述“鸟儿飞进树林”这一运动事件时,学生会表达为“Thebirdflewintothewoods”,其中“into”准确地表达了鸟儿运动的路径是进入树林内部。然而,在一些复杂的路径描述中,大学生的表达存在不足。当描述物体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运动的路径时,很多学生可能只会简单地说“goupthemountain”,而没有使用更能体现路径曲折特点的表达,如“windone'swayupthemountain”。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一些具有特定语义内涵和复杂情境的路径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在方式语义特征的表达上,大学生常用副词来描述运动的方式,如“quickly”“slowly”“carefully”等。例如,在描述跑步时会说“Herunsquickly”(他跑得很快),通过“quickly”这个副词表达了跑步的速度较快这一方式。此外,也会使用一些方式动词来表达运动方式,如“skip”(蹦跳着走)、“creep”(爬行)等。然而,在方式语义的丰富度和准确性上还有提升空间。在描述游泳的方式时,除了常见的“swim”,对于“breaststroke”(蛙泳)、“backstroke”(仰泳)、“butterflystroke”(蝶泳)等更具体的游泳方式词汇,部分学生的掌握和运用还不够熟练。这说明大学生在方式语义特征的表达上,需要拓展词汇量,加深对不同运动方式细微差别的理解,以实现更准确、丰富的表达。对于原因语义特征,大学生在表达运动事件时,有时会忽略对运动原因的阐述。当描述“他跑步去学校”这一事件时,很多学生可能只会表达为“Herunstoschool”,而没有提及跑步去学校的原因,如“Becauseheislateforschool”(因为他上学要迟到了)。在一些能够表达原因的语境中,学生常用“because”“dueto”“owingto”等词汇来引出原因。在描述“比赛取消是因为下雨”时,会说“Thegamewascancelledbecauseoftherain”,使用“becauseof”准确地表达了比赛取消的原因是下雨。但在一些复杂的因果关系表达中,学生可能会出现逻辑不清晰或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在描述一系列因果关联的运动事件时,如“由于教练的严格要求,运动员们刻苦训练,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学生在英语表达中可能无法准确地运用合适的词汇和句法结构来清晰地呈现这种因果关系,出现如“Becausethecoach'sstrictrequirements,theathletestrainedhardandfinallygotgoodresultsinthegame”这样的错误表达,正确的应该是“Duetothecoach'sstrictrequirements,theathletestrainedhardandfinallyachievedgoodresultsinthegame”。通过对语料库数据和访谈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运动事件语义特征的凸显程度上存在差异。路径和运动这两个语义特征在表达中相对较为凸显,学生能够较为明确地表达运动的主体和运动的路径。在描述“汽车驶过桥”时,会表达为“Thecardroveacrossthebridge”,清晰地体现了运动主体“汽车”和运动路径“acrossthebridge”。而方式和原因语义特征的凸显程度相对较低,学生在表达时往往不够重视或表达不够充分。在描述运动事件时,很多学生更关注运动本身和运动的路径,而对运动的方式和原因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准确的表达。从语义特征的表达准确性来看,大学生在一些基本语义特征的表达上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性,但在复杂语义和特殊语境下的表达准确性还有待提高。对于常见的运动事件和简单的语义特征,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进行表达。然而,当遇到一些不常见的运动项目或复杂的运动场景时,语义特征的表达错误率会明显增加。在描述马术运动中的一些专业动作时,学生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词汇储备,无法准确地表达运动的方式、路径等语义特征,出现表达错误或模糊不清的情况。五、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过程与机制5.1概念重构的过程为了深入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具体过程,本研究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以案例一为例,在一次英语课堂讨论中,学生需要描述一场篮球比赛。一位学生最初用汉语思维表达为“那个球员把球扔给了队友,然后跑向篮筐,跳起来投篮”,对应的英语表达为“Thatplayerthrewtheballtohisteammate,thenrantothebasket,jumpedupandshottheball”。从这个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主要运用了一些基础的动词和简单的句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较为简单、直接,明显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主要基于母语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将汉语中的运动概念直接映射到英语中,没有充分考虑英语语言的特点和习惯。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了纠正和指导,向学生介绍了更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如“makeapassto”(传球给)、“drivetothebasket”(冲向篮筐)、“takeajumpshot”(跳投)等。学生在接受这些新的表达方式后,开始对自己原有的概念体系进行调整。在第二次表达中,学生说“Thatplayermadeapasstohisteammate,thendrovetothebasketandtookajumpshot”。可以看到,学生开始运用教师所教的更准确、地道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对运动事件的描述更加丰富和生动,逐渐向英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靠拢。这表明学生在接触到新的语言信息后,开始意识到母语概念与英语概念之间的差异,并尝试通过学习和模仿来调整自己的概念体系,以适应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要求。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后,该学生在描述另一场篮球比赛时,能够更加自然、灵活地运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他说“Thepointguardskillfullythreadedapassthroughthedefenderstothepowerforward.Then,thepowerforwarddrovehardtothebasket,fakedashottodeceivethedefender,andfinallytookadecisivejumpshot,whichmadethecrowdgowild”(控球后卫巧妙地穿过防守队员将球传给了大前锋。然后,大前锋奋力冲向篮筐,做了个假动作骗过防守队员,最后果断地跳投,这让观众们沸腾了起来)。此时,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准确的词汇和丰富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运动事件,还能根据具体的比赛场景和细节,选择最合适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表达更加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这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的重构,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概念来表达运动事件,实现了从母语概念到目标语概念的转变和调整。再以案例二为例,在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一位学生需要描述自己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经历。学生最初的表达为“Iranalongdistanceinthemarathon.Itwasverytiring,butIdidn'tgiveup”(我在马拉松比赛中跑了很长一段距离。很累,但我没有放弃)。这个表达同样体现了母语概念的影响,语言较为简单、平淡,缺乏对马拉松比赛这一特殊运动事件的独特描述。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观看英语体育节目等方式,学习了更多关于马拉松比赛的英语表达。在正式演讲中,学生的表达变为“Duringthemarathon,Iembarkedonachallengingjourneyofendurance.Ipacedmyselfsteadily,runningmileaftermile,withthewindwhistlinginmyears.Thereweremomentswhenfatiguealmostoverwhelmedme,butthedeterminationtocrossthefinishlinekeptmegoing”(在马拉松比赛中,我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的耐力之旅。我稳步调整自己的节奏,一英里又一英里地跑着,风在耳边呼啸。有几次疲劳几乎将我压垮,但冲过终点线的决心让我坚持了下来)。从这个变化可以看出,学生在接触到更多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输入后,对马拉松比赛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跑了很长距离”,而是能够运用更丰富的词汇和更生动的表达方式,从运动的过程、感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描述这一运动事件,实现了概念的重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母语概念主导阶段,学生在表达运动事件时,主要依赖母语的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将母语中的运动概念直接迁移到英语中,导致英语表达简单、直接,缺乏英语语言的特点和文化内涵。第二阶段是概念调整阶段,学生在接触到更地道、准确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后,开始意识到母语概念与英语概念的差异,尝试学习和运用新的英语词汇、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对原有的概念体系进行调整和修正。第三阶段是概念重构完成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根据具体的运动场景和语境,灵活、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英语表达更加自然、地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实现了从母语概念到目标语概念的重构。五、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过程与机制5.2概念重构的影响因素5.2.1母语负迁移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词汇层面,汉语和英语在词汇的语义、搭配和词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英语表达中出现词汇错误。在语义方面,汉语和英语中看似对应的词汇,其语义范围和内涵可能存在不同。汉语中的“看”,在英语中有“look”“see”“watch”“observe”等多个对应词汇,它们在语义和用法上各有侧重。“look”强调看的动作,常与“at”搭配,如“Lookatthepicture”(看这幅画);“see”强调看的结果,如“Icanseeabirdinthesky”(我能看到天空中有一只鸟);“watch”通常用于观看动态的事物,如“watchTV”(看电视)、“watchagame”(观看比赛);“observe”则更侧重于仔细观察、研究,如“Scientistsobservethestarscarefully”(科学家们仔细观察星星)。中国大学生在表达运动事件时,可能会因为对这些词汇语义的细微差别理解不够准确,而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在描述观看一场足球比赛时,可能会错误地表达为“seeafootballgame”,而正确的应该是“watchafootballgame”。在词汇搭配方面,汉语和英语的搭配习惯也有所不同。汉语中“提高水平”是常见搭配,而在英语中,“提高”常用“improve”“enhance”“raise”等词,与“水平”搭配时,常用“improveone'slevel”或“enhanceone'slevel”,但“raise”一般不与“level”搭配。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可能会受母语搭配习惯的影响,出现错误搭配。在描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时,可能会错误地写成“raisemysportsskilllevel”,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mprovemysportsskilllevel”。在词性方面,汉语的词性变化相对不明显,一个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词性,而英语的词性变化较为丰富,不同词性的词在句子中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汉语中的“跑”,既可以作动词,如“他跑步去学校”,也可以作名词,如“跑步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在英语中,“run”是动词,“running”是动名词,两者在句子中的用法和语法功能不同。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表达中,容易忽略词性的变化,出现词性误用的情况。在表达“跑步对健康有好处”时,可能会错误地写成“Runisgoodforhealth”,正确的应该是“Runningisgoodforhealth”。在句法层面,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是导致母语负迁移的重要原因。英语的句法结构较为严谨,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语法规则和连接词来体现,注重形式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灵活,更注重语义的表达,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常常通过语义和语境来理解。在英语中,句子的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等语法规则非常严格,而汉语中没有明显的时态和语态变化,主谓一致的概念也相对较弱。中国大学生在将汉语的运动事件表达转换为英语时,容易受到母语句法结构的影响,出现时态错误、语态错误和主谓不一致等问题。在描述昨天参加的一场运动会时,可能会写成“Iparticipateinasportsmeetingyesterday”,没有使用正确的一般过去时“participated”;在表达“球被他踢进了球门”时,可能会写成“Theballkickedintothegoalbyhim”,遗漏了被动语态中的“was”;在表达“每个学生都喜欢运动”时,可能会写成“Everystudentlikesports”,没有注意到“everystudent”作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likes”。在语义层面,汉语和英语在运动事件语义的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汉语在表达运动事件时,语义往往较为笼统、模糊,注重整体的描述;而英语则更注重语义的精确性和细节性,对运动的方式、路径、原因等语义特征有更明确的表达。在描述“他穿过公园”这一运动事件时,汉语可能只是简单地表达为“他穿过公园”,而英语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穿过方式,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Hewalkedthroughthepark”(他步行穿过公园)、“Herodethroughthepark”(他骑车穿过公园)等,以更准确地表达运动的方式。在描述运动原因时,汉语的表达方式相对灵活,有时可以省略原因的表达,而英语则通常需要明确表达原因。“他因为迟到所以跑步去学校”,在英语中需要明确表达为“Herunstoschoolbecauseheislate”,如果省略“becauseheislate”,句子的语义就不完整。这些语义层面的差异,使得中国大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难以准确地传达语义,需要对汉语的语义概念进行调整和重构,以适应英语的表达习惯。5.2.2目标语输入目标语输入的质量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目标语输入应具备准确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准确性是指输入的英语表达应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和语用习惯。如果学生接触到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存在错误或不规范的情况,就容易形成错误的语言概念,阻碍概念重构的进程。在学习英语运动词汇时,如果教材或教师提供的词汇解释不准确,学生可能会对词汇的语义和用法产生误解,从而在表达中出现错误。若将“dribble”(运球)错误地解释为“传球”,学生在描述篮球比赛中的运球动作时,就会使用错误的词汇,无法准确表达运动事件。丰富性要求目标语输入包含足够多的关于运动事件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丰富的输入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语言形式,拓宽他们的语言视野,为概念重构提供更多的素材。如果学生只接触到有限的几种运动事件表达方式,就难以全面理解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体系,限制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例如,在描述足球比赛时,若学生只知道“kicktheball”(踢球)这一种表达方式,而不了解“passtheball”(传球)、“shoottheball”(射门)、“header”(头球)等其他丰富的表达方式,就无法全面、准确地描述足球比赛中的各种动作和场景,难以实现概念的重构。多样性体现在目标语输入应涵盖不同的运动项目、场景和语境。不同的运动项目有其独特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不同的场景和语境也会影响语言的运用。通过接触多样化的目标语输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和应用,提高语言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描述奥运会比赛场景时,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奥运项目的专业术语,如“gymnastics”(体操)、“diving”(跳水)、“weightlifting”(举重)等,以及在开幕式、比赛过程、颁奖典礼等不同场景下的英语表达。如果学生的目标语输入缺乏多样性,就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语言环境,无法准确地进行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目标语输入的数量和频率也对概念重构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的目标语输入能够增加学生对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熟悉程度,强化语言记忆,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需要在不断的语言输入中,逐渐建立起英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如果目标语输入的数量不足,学生就无法充分接触到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各种形式,难以形成有效的语言认知。例如,一个学生每周只学习几个英语运动词汇,而没有进行大量的阅读、听力和口语练习,那么他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受到限制,难以将这些词汇融入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从而影响概念重构的效果。输入频率同样重要,高频的目标语输入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多次接触到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形式,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反复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语言运用的熟练度。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频繁的口语练习、听力训练和阅读材料的讲解,让学生多次接触到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概念重构。例如,在讲解篮球比赛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多场篮球比赛的英语解说视频,让学生反复听、看,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口语表达练习,使学生在高频的语言输入中,逐渐熟悉篮球比赛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实现概念的重构。为了优化目标语输入,促进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概念重构,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在教学资源方面,教师应选择优质的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料,确保目标语输入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教材应包含丰富的运动事件相关内容,涵盖各种运动项目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同时配备生动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语体育杂志、报纸和书籍,观看英语体育赛事的直播和录像,让学生接触到真实、自然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目标语输入的效果。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运动场景,如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田径比赛等,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互相交流和学习,增加目标语输入的频率和数量。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语言学习软件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也是优化目标语输入的重要途径。5.2.3认知因素认知能力在概念重构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国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差异会影响他们对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的理解和重构。语言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更敏锐地感知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的语言规则和语义特点,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他们能够准确地分辨英语中不同运动动词的语义差异,如“run”“jog”“sprint”等词在速度、强度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在表达运动事件时选择最合适的词汇。而语言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对这些语义差异的感知较为迟钝,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问题。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准确地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运动事件的过程和逻辑关系。在描述一场足球比赛时,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描述比赛的开场、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如进球、球员犯规等)以及比赛的结果,使表达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他们能够运用合适的连接词和过渡语,如“firstly”“then”“however”“finally”等,将各个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让读者或听众能够清晰地理解比赛的全貌。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表达时可能会出现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的情况,导致表达的内容难以理解。学习能力也是影响概念重构的重要认知因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知识,善于总结归纳,举一反三。他们能够通过分析自己在表达中出现的错误,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学习英语运动词汇时,他们会主动查阅词典,了解词汇的用法和搭配,同时通过联想、类比等方法,将新学的词汇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加深记忆。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难以独立解决问题,影响概念重构的进程。学习策略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效果有着显著影响。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词汇学习方面,采用联想记忆策略的学生,能够将英语运动词汇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已有知识或其他相关词汇联系起来,增强记忆效果。在学习“dribble”(运球)这个单词时,学生可以联想到篮球比赛中球员运球的场景,或者将“dribble”与“drip”(滴下)这个发音相近的单词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记忆,加深对“dribble”的理解和记忆。使用分类记忆策略的学生,会将英语运动词汇按照运动项目、动作类型等进行分类整理,便于系统地学习和记忆。将球类运动的词汇“football”“basketball”“volleyball”等归为一类,将田径运动的词汇“running”“jumping”“throwing”等归为一类,这样在学习和使用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在句法学习方面,善于运用归纳总结策略的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句子,总结出其中的句法规律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句法知识。他们会观察英语中表达运动路径、方式、原因等语义特征的常用句法结构,如“主语+动词+介词短语”表达运动路径,“主语+动词+副词”表达运动方式等,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而采用模仿策略的学生,会模仿英语母语者的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进行口语和写作练习,逐渐培养英语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在描述运动事件时,他们会模仿英语体育新闻报道或英语体育赛事解说中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思维方式也是影响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概念重构的重要认知因素。汉语和英语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思维注重整体、综合和形象,而英语思维更强调个体、分析和抽象。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时,需要克服母语思维的影响,逐渐适应英语的思维方式。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汉语思维可能更倾向于从整体上描述运动的场景和氛围,而英语思维则更注重对运动的具体动作、方式、路径等细节进行精确的描述。在描述一场马拉松比赛时,汉语表达可能会更强调比赛的热烈氛围、参与者的热情等整体感受,如“马拉松比赛现场热闹非凡,选手们都充满激情地奔跑着”;而英语表达则会更注重对选手的跑步姿势、速度、比赛过程中的策略等细节进行描述,如“Therunnersmaintainedasteadypace,adjustingtheirbreathingrhythmcarefully.Someofthemweresprintinginthefinalstagetogainanadvantage”。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思维的影响,培养英语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体现英语思维方式的教学材料,如英语体育赛事的专业报道、英语体育学术论文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材料,了解英语思维在运动事件表达中的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汉语和英语在运动事件表达上的差异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讲解英语运动动词的用法时,教师可以对比汉语中类似动词的用法,分析两者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思维的特点。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培养英语思维方式,提高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能力。六、教学启示与建议6.1基于概念重构的英语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概念重构。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英语体育赛事的精彩视频片段,让学生观看后用英语描述比赛场景、运动员的动作和表现等。在播放一场篮球比赛的视频后,教师可以提问:“Whatdidyouseeinthevideo?Howdidtheplayersplay?Canyoudescribethemostexcitingmoment?”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会运用到所学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知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表达中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对原有的概念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运动员、教练、裁判等角色,模拟体育赛事中的交流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表达,亲身体验不同角色在运动事件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在模拟足球比赛的场景中,扮演运动员的学生需要向教练汇报比赛情况,与队友交流战术,这就要求他们准确地运用英语运动事件表达来传达信息,如“Coach,ImadeapasstoJohn,buthewasblockedbythedefender.Weneedtochangeourstrategy.”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的实际运用,促进概念重构的发生。对比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在词汇、句法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表达的特点,从而实现概念重构。在词汇方面,对比汉语和英语中关于运动动作的词汇,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丰富性和精确性。将汉语的“跑”与英语的“run”“jog”“sprint”“trot”等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使学生明白在不同的运动场景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汇进行表达。在句法方面,对比英汉句子结构在表达运动事件时的差异。展示汉语句子“他跑过了操场”和英语句子“Heranacrosstheplayground”,让学生分析两种语言在表达运动路径时的句法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中常用的表达运动路径的句法结构,如“主语+动词+介词短语”。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英汉运动事件表达的差异,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实现概念的重构。任务驱动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概念重构。教师可以设计与运动事件表达相关的任务,如让学生撰写英语体育赛事报道、制作英语运动主题的海报、进行英语体育主题的演讲等。在撰写英语体育赛事报道的任务中,学生需要收集比赛信息,运用所学的英语运动事件表达知识对比赛进行描述和分析,包括比赛的过程、运动员的表现、比赛结果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如何运用准确、生动的英语表达来传达信息,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实现概念的重构。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共同解决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中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启发,拓宽思维视野。在制作英语运动主题海报的任务中,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设计海报布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