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连续技术并购与企业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目录TOC\o"1-3"\h\u1256企业连续技术并购与企业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125311.1概念界定 1198711.1.1连续技术并购 1157741.1.2组织学习 2251651.2理论基础 35601.1.1技术追赶理论 3299221.1.2吸收能力理论 3289681.1.3动态能力理论 4237971.3文献综述 478461.3.1动态能力与企业并购 454971.3.2组织学习与连续并购 5234891.3.3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 5116041.3.4技术并购与企业绩效 674961.3.5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 7270291.4动态能力视角的连续技术并购理论分析 74514参考文献 81.1概念界定1.1.1连续技术并购技术并购概念最早是由Williamson(1975)提出,并且提出了三阶段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并购是只发生在较大的公司并购较小的公司以得到技术。学者刘开勇(2004)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技术并购是大公司对小公司的收购来获取所需的新技术的行为。但部分学者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谢伟等(2001)觉得技术并购的主体并不仅仅限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也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蛇吞象。Bena&Li(2014)则是从动因出发,认为企业无论大小通过技术并购主要是为寻求外部技术,以获得协同效应这也是本文所认同的观点。韩俊华(2018)在研究中说明技术并购是技术外部获取的方式之一,不同于技术购买直接购进别人的成熟技术,技术并购将被并企业的研发能力、研发团队同技术一并纳入,将更有利于对并购来的技术的控制,便于充分的吸收和整合。对于连续并购概念的界定一直都没有一个权威的定论,Fuller以1990-2000年为研究区间,共统计了了53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定义连续并购是3年内进行并购活动5次及以上。同样的,Doukas(2007)也认为连续并购应有时间和次数的限制,也是限制在三年内不少于五次。Croci(2009)则将时间延长,认为是五年内不低于五次即可。而Qian(2008)等研究者则进一步放宽了条件,在选取公司进行研究时标准为5年内不少于2次即可。因为较发达国家研究连续并购晚一些,所以对连续并购概念的定义上我国既借鉴西方国家又有比较适合我国情况的标准。韩立岩(2007)为了研究连续并购,样本要求和Croci(2009)相同,是五年内并购的数量为两起及以上。杨君慧(2011)等人则不再局限于具体时间和并购次数,而是认为每次的并购不再独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的多起并购,就可以认为是连续并购这也是本文所认同的观点。综合以上研究,本文将连续技术并购定义为企业通过在一段时间内,这个时间长短没有限制,进行的多次并购来获取技术等知识资源的经济行为,且多次并购有一定的联系,这里的并购既可以是大公司对小公司也可以是小公司对大公司,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进入新的科技领域,实现持续性经营,提高市场收益。1.1.2组织学习组织学习这个概念是由Argyris和Schcm(1978)正式提出。认为组织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进行学习,使组织在动态环境中发现缺陷并不断的弥补缺陷以维持稳定。自此,诸多学者们开始把目光放在了组织学习这一新的理论上。Huber(1991)和Edmondson(1999)认为组织学习是内部人员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利用大量的信息和经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Kim(1997)、陈国权(2000)和Gerard(2000)认为组织学习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来使其能拥有更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更规范的规章体系以最后达成目标。从知识的角度,Nonaka(1995)、Bontis(2002)和陆杉(2012)提出组织学习是获得新知识和整合新知识的重要过程。杨建锋(2008)提出组织学习会形成知识流并且深受知识管理策略的影响。陈斌(2008)、石春亮(2011)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通过学习来获得所需的知识或者创造全新的知识,建设适合自身发展规划的组织内部知识体系,把外部知识发展为内部知识进而帮助企业更好适应动态的外界环境。综合以上发现,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组织学习的概念还没有统一,但还是可以根据他们的结论总结出组织学习的三个特点:首先,组织学习是需要通过比较长时间的较多数量的活动的积累而不是某一次的行为就能达成的。其次,是知行的统一所以公司既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要将学习到的经验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管理决策中;最后,一般目的是调整企业决策来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绩效。本文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为提高绩效和持久发展而积极学习过去的并购成功经验,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随之调整所做的决策使其更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1.2理论基础1.1.1技术追赶理论后发企业顾名思义可以认为是相比于头部企业在技术方面比较落后的企业,Hobday(1995)认为其指和发达国家的先发企业相比,技术不够先进的企业。所以技术追赶理论主要研究了后发企业为进一步的发展,却受限于身处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就不得不积极向外界的先发公司寻找需要的技术,努力追赶发达地区企业的步伐。而且先发企业凭借领先世界的技术,早早的垄断市场迅速发展,使得先发企业和后发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远,后发企业想要追赶上先发企业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Kim(1980)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模型用来描述后发的企业如何追赶前发企业并将技术吸收后如何积累和改善的过程。Kim(1997)进而指出落后国家的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本质是从获得技术到开发技术前期的逆向过程。Lee(1988)和Lim(2001)则觉得后发企业的追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如果时机成熟时,他们可以跨越一些步骤。吴先明(2014)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得到技术追赶不仅可以提升技术水平,还能拓展海外市场。所以技术追赶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企业通过技术并购来追赶先发企业的原因。1.1.2吸收能力理论吸收能力理论主要是研究了企业如何发现新知识的价值,并在充分的吸收了新知识后如何的将其应用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以实施其所指定的计划并达到最后的目的这一过程(Cohen&Levinthal,1989,1990)。而后发企业,因其多种劣势,想要发展,技术追赶成了唯一选择,而其对技术的吸收良好的能力是其向前发企业实施追赶的前提(Mathews,2002;Takechi,2011)。该理论认为,企业对于新的外部技术的整合吸收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并且相应的提高其企业绩效。一般情况下,技术吸收整合知识能力强的企业要比弱的企业更能真正的吸收获得的新资源为己所用。而研究认为潜在的吸收能力是实际吸收能力的基础,所以企业只有先掌握了潜在知识的吸收能力才能进一步的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吸收能力,才能让企业与被并购的多家企业形成协同效应而提升企业绩效。所以企业为了真正的利用获取的知识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就需要重视其潜在的能力,来为后续的吸收做准备。所以吸收能力理论能很好解释连续技术并购的过程中并购整合的阶段企业为什么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整合吸收而是要从多方面的考虑,要从文化、渠道、架构、技术等方面进行充分整合来真正吸收并购来的公司,而只有吸收成功后企业才算真正的获取知识并为自己创造价值。1.1.3动态能力理论Teece(1997)第一次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通过持续的获取和重构组织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的一种高阶能力。Augier和Teece(2009)、陈劲(2017)认为其是公司能根据不同的的市场需求及时的对相关决策进行修改并整合与构建新的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有学者将其视作企业在进行知识处理时的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Zollo&Winter,2002;Denford,2013)。Helfat等(2003)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依据过去经验能够改善决策和更新知识来适应不同的条件。而现在对于动态能力的具体分析,研究者偏好从维度角度来解析动态能力。例如Eisenhardt和Martin(2000)将动态能力划分为获取能力、释放能力、整合能力、重构能力,Wang(2007)将其划分为掌握知识能力、顺应不同商业环境的能力和企业在此基础之上的创造能力这三个维度。董保宝和葛宝山(2012)则分解得更为详细,分为知识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创新技术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再配置资源能力。而Teece等(1997)从资源角度对企业的动态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位势—过程—路径”的动态能力三维分析框架,其中的位势是资源差,过程是降低位势的流程,路径是战略选择。而并购就是获得资源最后升级资源的过程,所以位势、过程、路径是可以与连续技术并购过程对应上的。所以,用“位势—过程—路径”分析框架能对连续技术并购进行更好的解构,以展现企业并购来的资源在动态环境下真实构建的过程。1.3文献综述1.3.1动态能力与企业并购目前学者研究动态能力和连续并购的几乎没有,但是动态能力与公司并购的关系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动态能力探讨的是知识创新过程(Liu,2010)。Helfat和Peteraf(2003)在研究中认为企业并购后需要经历整合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企业将能力传递给被并企业或者整合两个公司的能力,都可以理解为是动态能力,包括了选择、识别和重构的能力。Bowman与Ambrosini(2003)认为动态能力在并购中的体现为企业并购后会对并购来的资源进行重构。葛宝山(2017)在研究中证明了动态能力理论是解析并购的有效理论。根据本文之前对动态能力概念的界定,动态能力实际就是创建和重构资源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这其实与企业并购的过程异曲同工。如今时代是并购频发的时代,并且并购过程多数复杂多变。所以动态能力很适合来分析企业的并购,也能更加有效的分析连续并购。1.3.2组织学习与连续并购Dodgson(1993)认为当内外资源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得进行组织学习,其对企业成长起到很大作用。Nevis等(1995)也提出组织学习能力对于处理资源过程的重要影响,能力越强处理资源越迅速。Garvin(2000)认为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改变企业的知识体系进而改变企业决策。对于连续并购这一特殊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组织学习呢?一部分学者通过分析发现企业随着并购次数的增多,因为管理者会因为之前的成功而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所以绩效不但不会变好反而时变差。王晓初(2007)的研究证明连续的并购并没有让公司改善其企业绩效反而是相反的。Croci(2015)则是考虑了绩效的可预见性,并且他认为企业进行连续并购后的企业绩效不会长久保持,而只是短期的绩效提升。然而,Aktasetal.(2009)假设管理者是理性的,而且厌恶风险的,那么他不仅不会因为经验而刚愎自用而是会积极学习过去的并购经验,并根据经验调节公司的战略决策,来进一步降低并购的相关风险。并购能带来的收益通过过去的并购经验能更准确的估计,所以管理者为了获得相同或者更多的利益就会考虑再一次并购。Haleblian等(2006)和Iyer、Miller(2008)都通过研究发现连续并购的发生率和管理者做出的决策与之前的并购经验有非常明显的关系,且是正向的。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连续并购中的组织学习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比较丰富的经验确实可以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对外并购的程序,不仅提升并购的成功率还会增加后续发生并购的可能性。1.3.3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董俊武等(2004)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种企业为了获得竞争基础而能改变企业控制能力的能力。佘彩云(2010)和Nieves&Haller(2014)认为动态能力的实现需要企业不断的进行组织学习以随之更新自己的能力。虽然对于两者之间关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大多数支持动态能力与组织学习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反而正是有了组织学习的基础企业才能形成其动态能力(Nonaka,1995;Teece,1997;Ambrosini,Bowman&Collier,2009;Lichtenthaler,2007)。Zollo(2002)提出企业寻找自己实现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习这些知识,Cepeda和Vera(2007)认为企业根据目标对新知识加以规范,真正地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实现了知识的完整传递从而增强其动态能力,即知识传递中动态能力也随之改变了。Eisenhardt和Martin(2007)的研究则是更加进一步的强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的产生起着引导的作用。董俊武(2004)、焦豪(2008)、曾萍(2009)则是通过知识创新这一角度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认为知识创新可以作为中间变量即组织学习通过促进知识的创新进而提高了动态能力。卢启程(2009)也认为知识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来源,所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是动态能力能提升的保障。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是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曾萍,2011;李军,2012;宋铁波,2012)。由上述文献整理可以看出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组织学习在动态能力的演化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毕竟企业所处的环境虽然是不断变化但不是毫无规律的,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就需要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中就包括了学习过去的成功经验,所以这里认为组织学习是动态能力形成的必经之路,组织学习也帮助了动态能力的提升。1.3.4技术并购与企业绩效这两者的关系研究集中于技术并购是否提高了企业绩效,对此,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还未形成统一结论。Dodd和Ruback(1977)认为技术并购对目标公司短期绩效的改善效果要远远高于收购方,而并购完成后公司会进行一定的改进和更新,因此绩效会有所提高。但杜兴强和聂志萍(2007)认为技术并购虽然会对绩效有所改善但对并购主体而言是短期的;杜群阳(2004)认为技术并购能帮助我国打开国际市场,提高世界层面的影响力。Tanikawa等(2008)则是通过知识转移的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技术并购完成了知识转移来进一步提高创新绩效。Park和Kang(2016)证明两者是正向关系。吴浩强、刘树林(2018)通过的203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关联并购是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严焰等(2020)和宁烨等(2020)则是提出并购企业应选择与自身技术资源相匹配的目标企业来提高创新绩效,若不匹配可能对绩效的提升效果影响有限。但是也有很多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余屈(2011)、李梅(2010)研究发现技术并购并没有效提高企业绩效反而增加了企业负担。冯根福(2001)、赖步连(2006)发现技术并购不但不会带来收益,反而还会导致企业绩效的下降。张铮(2011)进一步研究发现并购发生的几年内,收购方绩效在不同的年份也不同,先升后降,甚至后期绩效的下降幅度远超之前的上升幅度,这有可能是由于技术并购后整合不充分导致。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对企业绩效的研究己相当丰富,其中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技术并购不但不会带来收益,反而会带来损失。但是多数学者还是普遍认为技术并购对企业的绩效的影响是正面的,这也是本文理论分析所支持的观点即技术并购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创新绩效对其他企业绩效也有一定的作用。1.3.5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Teece(1997)等在其文章中提到动态能力作为企业能灵活应对环境变化,不断改进调整的能力,使得企业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绩效。Zott(2003)发现由于动态能力的资源配置的时间、成本和学习的不同,不同的公司其绩效也不同,但总体看绩效随着动态能力的提高而提高。Menguc和Barker(2005)的研究也证明了动态能力能够明显增加公司的销售收入。罗珉、刘永俊(2009)发现,动荡的环境中感知危机并积极寻求新的资源,新资源彻底吸收后不仅使动态能力得以增强也提高了企业的绩效。李大元等(2009)和杨水利等(2009)都是利用实证分析证明了动态能力确实对持续优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杨青(2019)从生长潜力视角对2009—2017我国A股高科技产业公司并购活动来研究,实证证明了动态能力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效应且成长潜力对创新绩效也有很大影响。从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相关的文献总结可知,目前多数研究还是普遍支持动态能力作为企业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高阶能力,其对企业的绩效是有提升作用的。1.4动态能力视角的连续技术并购理论分析Teeceetal.(1997)他提出的动态能力的“位势—过程—路径”的三维分析框架中位势指公司在分析局势时感知到的当前的内外部的知识资源差,过程是指寻找外界的资源来缩短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而路径是指相应的战略选择在本文这里指企业连续技术并购战略。根据第二章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将动态能力的三维分析框架嵌入到连续技术并购的路径中,从而有效的解析这一动态的循环过程。可以看出连续技术并购和动态能力形成的动态过程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并且,因为学习能力与动态能力是统一的,所以整个机制的实现,需要管理层不断对成功的并购经验的组织学习。参考文献陈斌,袁泽沛.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以武汉市商业银行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111-117.陈国权,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0(03):15-23.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02):77-85.董保宝,葛宝山.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02):107-114.杜兴强,聂志萍.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01):29-38.杜群阳,朱勤.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66-69.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1):54-61+68.葛宝山,王一,马鸿佳.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并购式内创业机理研究科研管理[J].2017,38(05):56-63.韩立岩,陈庆勇.并购的频繁程度意味着什么——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7(04):1185-1200.韩俊华,王宏昌,刘博.技术并购、整合与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01):57-60.焦豪.企业动态能力、环境动态性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04):112-117.李大元,项保华,陈应龙.企业动态能力及其功效: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06):60-68.李军,关健,陈娟.组织学习、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26(03):57-63.刘开勇.企业技术并购战略与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卢启程.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知识活动及其组织学习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08):132-136.陆杉,瞿艳平.关系资本、组织学习与联盟绩效研究综述[J].江汉论坛,2012,(10):46-49罗珉,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J].中国工业经济,2009(01):75-86.石春亮,郭彦.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转移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J].商业时代,20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子女成长跟踪与教育辅导项目合同
- 艺术展览策展与艺术品运输保险服务合作协议
- 桥梁工程现场检测员岗位要求与聘用协议
- 跨区域房产使用权及资源共享合作开发协议
- 体育旅游地接服务协议
- 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录入劳务派遣及质量监控协议
- 文化创意产品区域经销商网络特许经营合同
- 煤矿入矿安全培训
- 培训毕业答辩
- 肠梗阻管道护理
- 《医疗整形美容麻醉安全规范》
- 危险化学品常识一书一签考核试卷
- 立体几何中球与几何体的切接问题-高考数学复习重点题型归纳与方法总结(原卷版)
- DB35T 88-2022 伐区调查设计技术规程
- 蜗牛与黄鹂鸟(课件)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
- 经济师考试旅游经济(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班级规章 创造和谐
- 2024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山东赛区预赛试卷(含解析)
- 2024年中国家具电商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智研咨询)
- 导数(30题)-2024年考前15天高考数学冲刺大题训练(新高考)含答案
- 高层建筑一栋一册消防安全档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