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如我们已经探讨过的那样,由于中国是在国家制度产生之前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唯物、辨证、科学、求实的哲学思想理论,由于肇造文明国家初制的轩辕黄帝是一位学习、运用哲学理论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思想家,所以,中国历史上在结束“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历史发展出现了极其重大的区别,不是建立奴隶制的社会制度,而是直接建立起了一个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社会制度。在政治上,不搞帝位世袭,而是采取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之制。执政者在重要的治国决策及重大人事任用问题上,除了向咨政机构征求意见外,还要广开言路,诸如设立“诽谤木”、“敢谏鼓”之类措施,鼓励人民提意见,批评时政,主动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同时,以道立法,实行法制,使治国者不能任人唯亲,以言代法;在经济上,强调富民而治,轻徭役,薄税赋,节民力,尚俭朴,尊重知识,重用人才,努力发展各种科学技术研究,为发展社会经济生产和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如注重天文、医药等研究,大力解决人民吃、穿、住、行等问题,都是很好的实例;在文化教育方面,不仅注重文化建设,制定音律、统一规范文字、加强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积极传播哲学思想理论,以此指导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凡此种种,都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是,五帝时代的社会政治,总归在具体的历史条局限之下,还表现为一种人治,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有效防止出现象夏禹那样的野心家在掌权之后改变此种社会制度的机制。这就导致了夏禹上台后彻底改变五帝时代社会政治制度,而建立以一家私利为主体、以君主为本位的独裁制度出现。由此可见,由国家最高领导者选拔接班人,而不是由人民直接选举、罢免国家领导人,是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因为,没有一套由广大人民行施最高权力机关人事任免的权力制约机制,而是由执政者来挑选国家领导的继任者,虽比世袭制进步,但却无法保证社会制度的不被改变。一旦选贤选错,任能出现失误,当国家权力落在一个像禹那样的野心家之手,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就会很轻易地葬送在这个野心家的手里。
我们研究五帝时期的社会思想政治,还有一个重要启示,这就是:一个国家,坚持长久不懈地对唯物辨证哲学思想的宣传,用以武装全民族的思想,对于这个民族的历史进步,同样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对于解放思想、注重科学、减少迷信,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国家制度不能被轻而易举地改变。正因为五帝时期经过了长期的哲学思想传播,夏禹掌权改变五帝时期以人民为本位的社会制度,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抵制。原五帝时期的官员辞官归耕,对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黎民百姓对禹进行不断的反抗,就是历史实例。也正因为是这样,他才不得不搞“神道设教”之法,用以欺骗、麻醉人民,以维护他的君本主义独裁统治。
这,也就是我们不能不以一定篇幅来谈夏以来的“神道设教”,致使中国古典哲学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出现极其严重嬗变的重大历史问题。
(一)夏禹是一个伪君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将夏禹视作一个“公而忘私”的治水英雄,大加歌颂。而完全忽视了他伪装谦恭,骗取虞舜信任,在取得国家权力之后,处心积虑,耍尽花招,排除异己,大兴杀伐,骄奢极欲,疯狂破坏五帝时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其帝位父以传子的“家天下”奴隶制独裁专制政体,鼓吹君权神授、神道设教以害民,从而给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造成极大破坏的历史事实。这种对夏禹的认识,显然与夏初人们的认识不一致,与历史实际不符合,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
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实才是最好的依据。只要我们对历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对夏禹的真实面目,是不难认清的。下面,我们就依历史记载,对夏禹作一个分析。
首先,我们将夏禹与虞舜来做一个对比:
虞舜代尧理政之初,正是尧听从四岳意见用鲧治水失败之时,是虞舜向尧提出建议,依法处死治水不当而酿成更大水患的鲧,而以鲧之子禹代父之职继续治水。当舜委派皋陶、伯益、契、后稷等一批官员全力配合禹治水成功后,不将帝位传于己子商均,而是禅位于禹。虞舜此为,完全是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并未考虑禹一旦大权在握,会不会报杀父之仇而加害于自己的问题;然而,禹掌权之后,不仅公然破坏五帝时代实行了数百年的社会制度,不言己权得自舜之禅让,而说是“上天锡禹”以治民。更违例不祭尧、舜,偏是破坏祭典,祭其罪父鲧,巧言编排鬼话欺骗天下。
其次,是巧言如簧,捞权攻人。禹的治水成功,并非其一人之功,其时上有尧、舜决策与人力、物力的全国调度。中有皋陶、伯益、契、后稷等官大力协作配合。如:皋陶,字庭坚,时为佐舜治国的掌刑法之官,他配合治水,执法无私,赏罚严明,宽以待民,深得民心,是当时举国上下都十分钦佩的贤者;伯益,是同禹一起治水者,其治水不辞劳苦,功劳卓著,贤而有名;契与后稷两人掌管农耕生产,千方百计解决治水民工的粮食供给,深得黎民百姓的拥戴。此四人同为黄帝的后代,其中契、后稷两人是唐尧的亲兄弟。下有全国黎民百姓的努力,只要治水中分出的工程,黎民百姓舍生忘死投入劳动,未有如期不完工者。后人所言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者,是经夏禹自吹之后已有失真的虚美之说。事实是:非其不想入,而是不敢入。事后,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牢骚满腹,竟成了他用以捞取权力、攻讦他人、要挟舜帝的政治资本。不信,我们还是看看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吧。《史记•夏本纪》述禹治水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当舜在众官面前露出意欲禅帝位于禹后,禹恐舜意不坚,己权难握,先是巧言令色,引舜当众表己之功,加强争禅地位。《尚书•大禹谟》是这样记载的:“(舜)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
禹之所言,并非谦辞。而是欲借帝威以树己望的一种潜词,其所言皋陶德播天下,“黎民怀之”者,没有丝毫应由皋陶代帝摄政的义涵,而是强调了与皋陶相比,自己“德罔克,民不依”的忧虑,且四次点明了“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
对此,舜帝和在一旁的皋陶自然也都听得明白。但舜欲禅禹之语既已出口,禹又并未有让贤与皋陶之词,而唯一强调再三的是禹自己在天下的威望问题之忧。对此,舜又何言?皋陶何对?所以,舜在表扬了一番皋陶的功劳之后,接着对禹说:“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舜帝此语,涵有深长的意味:其“克勤”、“克俭”、“不矜”、“不伐”、“不自满假”等语,是于表扬之中充满着告诫性的希冀!然而,权欲熏心的禹,何以会听舜帝的这些告诫呢?只是,名份未能实定,权也尚未到手,树己权威于天下的目的也未得到,也只能是假腥腥地谦虚几句作罢。而当舜帝率百官告于祖庙,正式确定了禹的嗣帝之位后,禹可就没有甚么谦恭之语了,而是在舜帝与百官面前,滔滔不绝地大夸自己的治水劳苦,大发为治水而不能回家看儿子的牢骚,既攻讦尧子丹朱,又言苗民有罪,意在要挟舜帝赋己征苗民之权树威仪于天下。甚至,连对舜帝的不满也都毫不掩饰地流露了出来!对此,我们不妨看看《尚书•益稷》篇记载的一段君臣议政之语: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用殄厥世!予创若时,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启呱呱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
你瞧,此时之禹,不仅毫无谦虚之色,而乃张狂无状!他不仅借自夸己功,为过家门未能看视哭泣儿子而泄忿,更攻丹朱意存贬尧,构讦于苗民以质舜!兹禹“无私”乎?“公”复何言?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禹即帝位之后的作为:
⑴耍阴谋,使手段,破坏五帝时期的政治制度。
禹这个野心家、阴谋家,如果说其在未夺得国家最高权力之前,其野心、其私欲还算是有所包藏的话,那么,在其掌权之后,就完全暴露了出来,他破坏五帝时期业已实行数百年的民主政治制度之目的,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公开进行了。
其一,与五帝时期决裂划界。以其封伯之号宣布国号曰“夏”,并“颁夏时于邦国”①,改舜划全国行政区域十二州为九州,彻底划清了与五帝时期的政治联系,明确宣示其朝代以禹重新开始。此举的目的就是达到事实上否定与五帝时代的代续关系,而另起炉灶,另立庙堂、另建门户,实现改朝换代性的历史决裂。
其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家天下独裁统治制度。夏禹要做到这一点,最大的障碍是五帝时期的帝位选贤任能传承制度。所以,禹即帝位之后,耍了一个两面派的手法:一方面,禹支持其子启利用他作为帝王的权势,积极培植党羽,扩大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做出一种“有意”选择皋陶为帝位继任人的姿态,但却始终不进行正式祭告祖先、确定嗣君地位的行动。当然,也就更不会让皋陶摄政,摸到一丁点最高国家权力的边。禹的这种作法,是以皋陶挡伯益,达到其在帝位继承问题上实际不选贤,不禅让,以确保其子启日后顺利登帝的目的。因为,在当时,有一定治国经验与才能的贤者,是为皋陶、伯益二人。然
——————————
①
《竹书纪年》。
皋陶年龄比夏禹还大,用皋陶挡一阵伯益,伯益事实上也就没戏了。如此,既可实现“父传子,家天下”的实际目的,又不明着破坏五帝时期在帝位上“选贤任能”的政治制度。果然,在禹即帝位的第三年,皋陶就死了。皋陶既死,这回该选择伯益为帝位继承人了吧?但是,夏禹还是长期不作此选,一直到了禹临死之前的一年,即“禹立四十五年,荐益于天”①,让益担上了一个空头嗣君的名义,还是根本不让伯益摄政,摸到半点权力。这事实上就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②,不动声色地进行家天下独裁政治制度的建立。
其三,编造神话,美化其罪父,并列入祭典以行祭祀。夏禹仇尧、恨舜、敌视并疯狂地破坏五帝时代的政治制度,一切都是出于私心、私利、私情。在他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他还是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一贯使用其伪善的两面派手法:
中国的国家祭典与家族祭祀,自五帝时期,就有明确的区分:家祭按其家族代系,不论其有功与否,只论是否为直系先祖;而列入国家祭典的祭祀,就有其严格的规定,凡是有功于国家、民族之先人,方可祭祀。这就是:“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禦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③这也就是说,在国家祭典之中只祭祀有功于国的先君,不论是自己血缘意义上的先祖与否。至于将先祖中的哪一位列入?列为“禘”、“祭”、“祀”中的哪一个等级?都得由负责礼制部门的官员议定。比如在历———————————
①
《竹书纪年》。
②
《战国策•燕策》。
③
《国语•鲁语上》。
山,尧庙之下为舜庙,这是供国家“禘”、“祭”之处;而舜的生父瞽叟祠,就是离尧、舜之庙很远的另一处建筑。有虞氏就是“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不祭瞽叟。因为瞽叟虽为有虞氏直系血缘先祖,但既非先君,又非于国有功庸者,只有在家祭之中才能祭瞽叟。同样,对于禹之生父鲧,既非先君,又有罪于国,是被依法处死的罪人,当然是不能列入国家祭典进行祭祀的。
然而,决心建立家天下之制的禹,就是以家为国,决心美化其父,将其列入国家祭祀典礼之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习惯于说谎骗人的夏禹父子,就编出了一则极其荒诞不经的故事广为传播:说是,鲧死之后,后悔没能很好地治水,极想再生以补其过。于是,就在其被处死羽渊化为黄熊,向西北而行,到涿鹿穷山黄帝陵乞求轩辕黄帝的在天之灵,黄帝的灵魂指示他去涿鹿之南的灵山向十巫求治以得再生。于是,鲧化作的这只黄熊从穷山向南行到灵山后,十巫以奇药将鲧治活,鲧就回到涿鹿之野,教民播种秬(一种生长成熟期只有60天的小红黍),教民大搞蒲编,补了生前过错,更立了大功,成为了一位“以死勤事”的先贤……禹死之后,夏启就将鲧、禹都列到国家祭典之中,进行祭祀。但是,对于唐尧,以及禅帝位于禹、由此而有其夏家天下的虞舜两位历史上有名的先王,夏后氏记杀鲧之仇,就排除出了国家祭典之外。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①
对于夏禹父子的这些欺世行为,历史上自然是有信之者,
———————————
①
《礼记•祭法》。
有疑之者,亦有批驳诘难者。如屈原就在《天问》篇对此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性质问:“徂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⑵纵骄奢,搞独裁,为私利而随意杀伐
以民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不论其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都要尽其一切可能发扬民主,健全民主法治制度,使执政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施自己的职权。这是因为,私欲人人都有,私利人人希图。要想建设一个公平、合理、文明、有序的社会,一是要大力普及哲学理论,并以此制定礼仪、道德规范,使人们通过学道、修身、克己、约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造成一种人人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最大限度地使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团结友爱的社会规范之中;二是要以道立法,以法治国,上至掌权治国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行事,任何人都不允许成为不受法律制约的“特殊公民”。针对执政者掌权、执法很容易自己滥用权力、不遵守法律这一点,就要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实际措施,来限制掌权者的权力运用。这种措施就是民主制度的特点。如五帝时期,虽然在四千多年前的那样一种历史条件下,国家领导人无法实现民主选举,但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以限制掌权者的以权谋私:其一,是由执政者和民意代表机构,采取“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之制进行权力交接,而不搞父以传子的世袭制;其二是建立“四岳”民意代表机构,不具体执政治国,而是在关系国家命运上的大政方针制定,以及重要官吏任用上制约帝王。如尧任治水之官,挑帝位继承者,都是先咨于四岳,然后行事。在四岳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帝王也得让步;其三,是树“诽谤木”、置“敢谏鼓”,鼓励黎民百姓随时向执政、执法者提出各种批评建议;其四,是帝王凡五年巡视各地一次,既监督、检查地方官施政的情况,更了解民间实际情况,倾听黎民百姓的意见。
凡是独裁专制政权,都是不要民主、不要法制的,而是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权力,以己言、己利、己欲、己好为法。夏禹处心积虑地破坏五帝时代的民主政治体制后,其与其子启就纵心所欲,为大树特树自己的绝对权威,而大兴杀伐:
其一,大兴杀伐,以树己威。禹治水毕,舜露以禹代行摄政之意时,禹就提出自己威望不及皋陶德播天下,恐民不依。又言治水中苗民顽而不按时完工,请舜授权以征苗的问题,舜未许,曰:“以德可也”①。此后,舜对苗民行安抚,苗民安,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②。舜恐后有祸起,遂迁苗民一部于三危,其余南迁至彭蠡之间。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③。舜死之后,禹即帝位,首先就是举兵伐苗。禹为了通过兴兵伐苗之战,威慑天下诸侯,将战争气氛闹了个轰轰烈烈:先是率百官祭祀上天,后又祭祖庙,尔后誓师,宣布苗民的罪状。说是:三苗为乱,上天要惩罚他们!因为他们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直闹得在他们那里是妖魔四起,天生变异,黑白颠倒,夜里出太阳,夏天闹冰冻,大地开裂,五谷不长,天降血雨,狗哭于闹市,我受上天、祖宗之命以征有罪,冀望大家协力同心④……民之慑服,禹以为并不等于诸侯也服。所以,其在大会诸侯于茅山之时,就以迟到为理由又杀了诸侯防风氏,暴尸三日以示众。
———————————
①
《吕氏春秋》。
②
《绎史》引《韩诗外传》。
③
《战国策•魏一》。
④
《古本竹书纪年》、《随巢子》、《墨子》、《论衡》等对此均有记述。
而禹之子启,傲虐更甚,其自取国权,天下人不服,尤以有扈氏反对最烈,启就举兵而伐。战前,召六卿而申之曰:“尔等六卿各理军事之人,我设誓告诉尔等:有扈氏威虐侮慢《洪范》五行之盛德,怠弃三正之大法,上天就要剿灭他们!今天我就要恭奉天命讨伐他们!尔等军前若是左不攻于左,那就是不听我的命令;右不攻于右,那就是不听我的命令;御车者驾不好车马,那就是不听我的命令。凡听我命令者,行赏于祖主之前;不听我的命令、作战不力者,则杀尔于社主之前!所该杀者,非只杀尔一人,而是要将你父母、妻儿先在你面前杀死,然后再杀你!莫谓言之不预!”①
夏后启的作威作福,在坑害天下百姓的同时,亦给他的亲弟弟带来了杀身大祸。禹的小儿子武观见其兄当上了帝王,作威作福,他认为自己作为禹子也该当如此,所以,在其兄面前就不拘礼节。夏后启认为这是其弟有篡逆之心,于是就将武观流放于西河。其后,这个夏后启还是不放心,就又让方伯彭寿率兵征伐武观,彭寿将武观擒回交给启,启就将他弟弟武观杀了。大约武观作了鬼,也还不明白自己是为什么死的!
自禹、启父子破坏了五帝时代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建立起以“惟皇作极”、“惟辟作福、惟辟作威”②的奴隶制独裁政体之后,不惟动辄兴兵诛戮不服其统治者,对于服民、奴隶,也同样想杀便杀,乃至杀人奠基,杀人为祭。现在发现夏文化遗址中,多有“乱葬坑”。如在属于龙山文化遗址中的河南洛阳王湾(三期)、孟津小潘沟、登封王城岗、陕西西安客省庄(二期)河北邯郸涧沟等,都发现少则二三具、多至七八具散乱埋在一起的人骨架。其中邯郸涧沟遗址所发现的一口废井中埋有五层人骨架,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身
———————————
①
《尚书•甘誓》、《史记•夏本纪》。
②
《尚书•洪范》。
首分离,有的作挣扎状①,证明这些人是被杀死或活埋掉的。这就是夏禹破坏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制度之后,建立起奴隶制独裁统治所出现的社会实况。
其二,骄奢极欲,作福作威。夏禹疯狂破坏五帝时代以人为本、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要建立起一个“惟皇作极”、“惟辟作福、惟辟作威”的君主独裁专制政体。这一点,在其所炮制的纲领《洪范》之中,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所以,其骄奢极欲、作福作威,也就是一种很自然的事了。
禹改舜之十二州行政区划为九州,名曰《禹贡》,近代学者只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上进行研究,很少见到有从政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其实,这在当时之改,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舜分全国州为十二,禹治水毕成为嗣君之际,其在舜帝面前表功之时,亦说得是“州十有二师”②,改十二州为“九州”是远在治水成功的多年之后。改十二州为九州,在行政区划上未有任何实际必需和意义。目的之一,是与舜及五帝时代划清界限。这同改国号曰“夏”的性质一样;目的之二,是禹为彰治水之功于己一身,并传之后世。故将九州区划与治水相联系;目的之三,均衡各州地域,按其物产摊派、依其索要贡品于各路诸侯,因名《禹贡》。
禹第一次的塗山大会,就是落实九州贡物于各地诸侯,在这次大会上,先举行隆重的祭天地仪式,以表示禹是受命于上天为天子来统治九州之土;再奏《大夏》之乐,歌颂禹的治水功德,以树权威于天下;更让军队表演“干羽舞”显示武力,以起震慑各方诸后的作用。最后,
——————————
①
孟世凯著:《夏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②
《尚书•益稷》。
就是让诸侯们表忠心,献贡物,并按《禹贡》规定,落实以后每五年一次的贡物类别与数量。当然,为显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的骄情,以山珍海味招待各路诸侯的排场,也是盛况空前了!会后,禹将各路诸侯所献之金(铜)铸成九鼎,以作为皇帝权威象征置于皇宫。
按照古制,帝王是五年一巡狩,为甚至么塗山大会之后才过了两年,禹就又到茅山大会天下诸侯呢?其一,禹之征苗,长江下游诸侯有未参加者,禹欲借会天下诸侯之际,寻借口杀诸侯,敲山震虎;其二,催索贡物,以满足其挥霍之需。太史公言其为治水计功,是一误说。因为这茅山之会,上距治水完工已有五六十年,岂有一项工程完工五六十年后,才又想起“计功”的呢?至于改茅山为“会稽”,实则取“会”诸侯“稽”贡物而为其称。没想到,大会诸侯杀防风,没过了几个月,禹也带着贵重的铜棺见防风氏去了!
禹之子启,骄奢更甚。其征有扈之后,也学着他父亲的样子,大会天下诸侯于钧台,特设“享礼”以收贡物,奏《九韶》、唱《九歌》、以显示天子尊贵,铸造了鼎、彝、尊等大量贵重的青铜器盛放酒肉、山珍海味饮宴,以示帝王的豪华。会诸侯毕,再大宴群臣于璿台①。《山海经•海外西经》对夏后启的奢华作了很形象的描绘:“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而在这种骄奢无度的背后,则是广大黎民百姓及奴隶们被剥削、被奴役、连牛马都不如的悲惨生活!这一历史时期的考古发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前1900至前1500年之间)、山西夏县东下冯(前1800年至前1500年之间)等许多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墓葬中,大
—————————
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
部分都没有甚么随葬品,民贫至极。
其三,大肆鼓吹“君权神授”与“压迫有理”。夏禹为建家天下的奴隶制君主独裁制度,炮制出了一个奴役天下人的政治纲领,这就是《洪范》。洪范者,就是宏大的行为规范,亦即“治国大法”。禹将他自己炮制的这个奴役天下的政治纲领说成是上天赐给禹的(天锡禹《洪范九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鼓吹“君权神授”之始。
《洪范》一共有九个方面的内容,故又称《洪范九畴》,其一是宣布水、火、木、金、土为“五行”,作为其解释天地万物生变的理论,以此取代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其二是宣布貌、言、视、听、思“五事”,也就是对皇帝,要有貌恭、言从等明晰的态度;其三是规定“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为八政;其四是宣布岁、月、日、星辰、厤数为“五纪”;其五是讲“惟皇作极,庶民保极”,不许结党,不许反抗的内容;其六,是宣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的皇帝特权,称曰“三德”。所谓“作威”就是使用特权杀人以树皇威;所谓“作福”,就是唯皇帝才有取天下百姓之财以供享受的特权;所谓“玉食”之指,就是唯皇帝才可以“锦衣玉食”、豪华铺张,除此之外,不论是大臣,还是庶民,谁要是效仿皇帝的生活,谁就是谋逆,就是死罪!其七,就是建立卜筮制度,以为“稽疑”;其八,宣布“雨、暘、燠、寒、风、时”为“庶征”;其九,说“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为“五福”。
所以,纵观所谓《洪范九畴》,都是些七拼八凑、狗屁不通的东西!集其全部思想内容,不过是这么八个字,“惟皇作极,压迫有理”!此极其肮脏的狗屁玩艺一出笼,就受到了天下人民的反对,夏后启兴兵征有扈氏,其所宣布的“罪状”,就是所谓“侮慢五行,怠弃三正”!
夏禹是在五帝时代以民为本、帝王选贤任能的民主制度之下,以其伪善骗取虞舜信任,掌权后开历史的倒车,建立奴隶制君主独裁制度的。因此,夏禹不仅是一个伪君子,也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秦始皇还坏的罪魁!
(二)家天下的统治违背哲学基本原理
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现代研究人员之多、条件之好、是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绝难与之相比的。但是,在对于历史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对于五帝时代与夏代历史的研究认识上面,我们却不敢自言做得有多么好。因为,在许多很重要的大问题上,尚且存在着自相矛盾的说法。举例而言:
⒈历史问题
①对时代性质的认识。
在中国何时进入文明时代的问题上,最流行的说法就自相矛盾:我们一方面称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轩辕黄帝为我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这事实上是沿袭历史上的一贯认识,依黄帝肇造国家制度视作中国进入文明时代之始。即使是这样算,中国的实际文明历史至今尚不足五千年,而只有四千七百年左右;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认识,则认为五帝时期是属于“野蛮时代”,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野蛮时代”与“文明时代”的具体界定为理论依据,将中国五帝时代帝位传承按“选贤任能”的原则实行选贤禅让制,说成是“野蛮时代”的“军事民主制”,将黄帝、炎帝、蚩尤都说成是甚么“部落军事领袖”。认为只有到了夏禹之后,实行了奴隶制的家天下独裁统治制度,才算是进入了文明时代。若如此,则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历史只有四千多年。这样,许多问题就跑了出来:中华文明历史到底是四千年,还是五千年?野蛮时代的部落首领如何又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这不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么?
②对历史时代的评价。
在对于五帝时期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评价上,也同样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认识:孔子对五帝时代的评价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他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对于夏、商、周三代的评价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他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①。当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早期对于五帝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评价,同孔子相类。他说:“井田制始于黄帝,实为我国实行共产主义之最初的历史”。“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可知素以人民为本位,而以博爱博利为标准,有不待乎唐虞之禅让,已确乎其为一种民主主义Democracy矣。至唐尧更决定传贤之制度,我国哲人政治之成立,乃永为历史上之光荣;不幸乃有野心家之夏禹出现而破坏之也!”②
——————————
①
《礼记•礼运》引孔子语。
②
郭沫若:《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
对于郭先生的这个早期评论,我已经说过,它存有某种不妥之处:即我们还不能肯定五帝时代的土地公有制,一定就是“井田制”,也不能说其社会制度就是甚么“共产主义”,还有帝位选贤禅让制度,也不是始自唐尧,而是整个五帝时期都实行的政治制度之一。要言其为“以人民为本位”的民主制度,则是没有错误的。虞夏之间,也确为我国历史上社会制度一个重大转换,是由先进而倒退的一个关键,夏禹的确是一个伪君子、野心家!所以,郭先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郭沫若先生后来又同翦伯赞等学者一样,在中国历史分期上,将五帝时期划到“原始社会”之中,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客服系统定制研发与多渠道接入与智能营销服务合同
- 小红书网红直播带货合作人收益分成与销售协议
- 果园果树种植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承包协议
- 石油化工储罐防腐保温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婚后数码产品共享与维护责任协议
- 医院洁净区BIM管线设计与施工及验收合同
- 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有限合伙投资协议
- 海外医疗设施租赁与医疗技术支持合同
- 防止婚外情夫妻忠诚执行及财产保全协议
- 电商平台商品上架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协议
- 英语漫谈今日中国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铁路安检员理论题库
- 电机检修(第二版)高级工题库
- ROUTEROS网吧专项技术培训
-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上的水循环》说课课件
- 2024年高中英语 Unit 1 Reading (1)教案 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2024年铁路线路工(技师)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无人机艺术摄影》课件-项目7 全景影像航拍
- 变电站新建工程三通一平场地平整施工方案
- 牛羊肉采购合同范本
- DLT 5434-2021 电力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