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卷讲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配套讲评课件

目录01现代文阅读(35分)02古代诗文阅读(37分)03语言文字运用(18分)04写作(60分)现代文阅读(35分)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许多文学会议上都谈到文学的消亡——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会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会不会终结。我听到很多的提问——在不同的文学场合,都有人问这个问题。谈到这个,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雨果在《论莎士比亚》中所说的一段话:

“今天,有许多人甘愿充当交易所的经纪人,或者往往甘愿充当公证人,而一再反复地说:诗歌消亡了。这几乎等于说:再没有玫瑰花了,春天已经逝去了,太阳也不像平日那样从东方升起,即使你跑遍大地上所有的草原,你也找不到一只蝴蝶,再没有月光了,夜莺不再歌唱,狮子不再吼叫,苍鹰不再飞翔,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也消失了,再也没有美丽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没有人再想到坟墓,母亲不再爱孩子,天空暗淡,人心死亡。”

这是雨果的回答。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我还想到另一位大作家左拉,他有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其中说道:“我憎恨那些高傲和无能的蠢人;他们叫嚷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文学已濒临死亡。这些人头脑十分空虚,心灵极其枯竭,他们是埋头于过去的人,而对我们当代的生动而激动人心的作品,只是轻蔑地翻两页就宣布它们浅薄而没有价值。我呢,我的看法迥然不同。”这是左拉的回答。有新的论点可能认为,我们今天的情况跟十九世纪完全不同——可是十九世纪的读者会说,我们十九世纪的读者面临的全部问题和十八、十七、十六世纪的完全不同!不言而喻,每个时期的文学都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完结是必然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今天有了网络,有了电视,有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什么时装展啊,各种各样的戏剧啊,什么立体投影啊,可是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仿佛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仍然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的一个花花世界。有很多人被那些场所给吸引了,被那些艺术的形式给征服了,一度离开了文字和阅读。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和他们当年在比例和强度上其实也差不了多少。2A我们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永远不可取代。

在真正的读书人那儿,如果找到一本非常好的书,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开始,打开这本书,生活中的其他仿佛都给驱逐了。好像再也没有其他乐趣,所有的陶醉和幸福尽在这本书里了。当看到书的一半时,兴奋和幸福也达到了顶点,他不断地被这些文字所营造的场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吸引,这些文字引起了他的无数想象——那种幸福和快感,远远不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能取代的。那是一种巨大的快感。当这本书快要结束的时候,阅读者甚至还会产生出一种忧虑、害怕的感觉——担心这本书眼看就要读完了,他也很快就要从这个世界中走出来了——再到哪去呢?

好的阅读者如果有能力去捕捉文字当中的隐秘,就要从文字中还原一些东西,从词汇和标点符号开始,进入一个作家在那个特殊时刻的激动、喜悦、幽默、微笑,还有愤怒等。一个真正的文学阅读者能够通过文字,去接近一个作家在创作那一刻的精神和心理活动,多多少少回到写作者的位置上去。现在有的人之所以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是读不进去,2B就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还原力,完全把文学作品当成了普通的文字制品去读,所以才会觉得文学作品还没有其他那些故事和信息来得更刺激更直接。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关于文学消亡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和十九世纪提出文学要完结的那批人一样,他们是没有悟想能力、没有进入文学阅读的一批人。

(摘编自张炜《今天的遗憾和慨叹——在上海大学的演讲》)材料二:

科技带来的最大匮乏是人的匮乏。政治和商业文化联合起来,异化了人的精神,于是,真实的人性和情感经常处于被扭曲状态,人的生存本质——就是人的精神价值,被扭曲和遮蔽,人被沦落为只是物质享受的物体。对此,文学有其独特价值。因为文学是“人学”,能促使人更深入也认识人生和自己,揭示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从而对物质文化进行反抗和批判。而且,它敏锐地触及心灵和世界的幽深处,感知和关注容易为人所忽略和遗忘的心灵世界,揭示人性的复杂性。文学还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面,发掘生活中的美和善,表达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阐释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对被物质严重异化的社会进行持续性的关注和理性的批判。事实上,只有具有精神追求,人才可能避免陷入虚空。如果完全被物欲统治,成为物质文化的奴仆,很快陷入生存的虚无化,在不断的物质消费中丧失生存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在这方面,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具有其价值独特性。因为它是个人创作也面对个体的艺术形式,2C阅读中还需要读者想象和思想的介入,同时还拥有非常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更具有优势。这里涉及文学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文学价值的实现当然需要读者参与,但这种参与不应该是文学对大众的屈从和迎合,而应该是引导和提升。2D在当前情况下,也许真正优秀的文学会为人们所忽视、低估和冷落,但是这种方向却不应该改变。只有真正具有思想力、批判力的文学才能具有独特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吸引大众、引导大众,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依靠迎合大众是不可能真正实现文学价值的。低俗的趣味、通俗的故事,确实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吸引大众,但这种快餐式的“文学”与任何其他即食式消费品没有两样,它能很快满足大众浅层次的需求,也很快会为大众所厌倦,最终沦为一种普通的文化消费品。(摘编自贸仲明《论高科技时代的文学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文学是否消亡的问题,同为大作家,雨果作出了悲观的回答,而左拉的回答则与之迥然不同。B.张炜认为,无论什么时期,文学都会面临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因此也总有人会认为文学必然会完结。C.贺仲明认为,人的精神价值一旦被异化,人就会沦落为物质享受的物体,而只有文学能够对物质文化进行反抗和批判。D.因为文学是“人学”,所以它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面,发掘生活中的美和善,表达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1.【答案】B【解析】A中“悲观的回答”错误,雨果的描述是模拟那些物质之徒的心态,并非他自己的结论。两位作家表达的都是文学不会消亡的命题;C中“只有文学能够……”一句,“只有”强加,于文中无据;D项说法属于因果颠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张炜看来,无论今天还是过去,即便将来,文学都不会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B.由于缺乏想象力和还原力,现在有的人对于好的文学作品读不进去,反而觉得故事和信息更刺激更直接。C.读者想象和思想的介入、文学本身拥有的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这两者使文学在思想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上更具优势。D.在当代中国,真正优秀的文学由于不屈从不迎合大众而被人们忽视、低估和冷落,但这否定不了其独特的价值。2.【答案】D。【解析】真正优秀的文学被人们忽视、低估和冷落并不是一种既定事实,而是有可能,注意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也许”二字。3.材料一中说“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学阅读魅力的一项是()(3分)A.文学阅读会引起真正的读书人无数的想象,获得巨大的幸福和快感。B.文学阅读能促使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人生和自己,避免被异化。C.文学阅读能让读者感知和关注容易为人所忽略和遗忘的心灵世界。D.文学阅读能真正吸引大众、引导大众,使文学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3.【答案】D。“吸引大众、引导大众,使文学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讲的是文学的价值,而非文学阅读的魅力。4.两则材料都以“文学”为论述对象,试分别概括它们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侧重点。(4分)4.【答案】(1)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文学永远不会消亡。

论述侧重点:侧重论述文学对读者的永恒魅力。(2)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高科技时代,文学具有重大的意义。论述侧重点:侧重论述文学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意义。【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在当代中国,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文学阅读者,这两则材料对你有哪些启发。(6分)5.①不为物欲左右,不被花花世界迷失了心灵;②学会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沉浸式阅读,感悟真正的幸福和快感;③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还原力,揭示文字中的隐秘,努力让心灵与作家同频共振;④在阅读中,深入地认识人生和自己,感受人性的真善美,感悟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等差数列里的姊妹沈德磅我有一个姐姐,大我三岁;我有一个弟弟,小我三岁;姐姐叫英,我叫镑(后来,身份证名字改为“磅”),弟弟叫法。身处社会最底层的父母,他们以农民最朴实的本能,经过一番煞费苦心的设计,终于把我们弄成一个等差数列带进了人间。其实,我还有一个妹妹老四,她比弟弟还小三岁。她的降生,似乎是上天要赋予这个等差数列一个更加完美的定义域,姐姐是首项,是不变的;妹妹是末项,是上苍的魔法变进来的;弟弟在妹妹的拥挤下,跟我一起挤成了中间项,我们就这样拥挤于山间一处悬挂着34号门牌的小屋,那是一间二层的木瓦房,我们姊妹于34号会聚,①像流水相聚的浮萍,像觅巢归来的春燕,又像风中云朵的交融。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们母女四人围在篮筐前,挑拣茶叶。我们分工明确,妈妈拣最精致的小芽尖儿;姐姐拣两片叶儿的小芽苞儿;我拣三到四片叶儿的;弟弟一把一把抓最粗的老茶。如果我是质检员,弟弟的作品肯定过不了关。可妈妈还尽夸他挑得快,挑得好,三弟对于妈妈的夸奖,一向很会享用,他像充了气的气球,轻飘飘地又蹦又跳,我一向分不清这是三弟的天真,还是无知,但苦于妈妈在旁,只能偷偷用鄙夷的眼神扫射他。他竟更得意了,还扮鬼脸还击于我。此时,只有姐姐是永远中立、安静的样子,像是海洋中的一座孤岛,又像是围裹孤岛的一片大海,她既深沉又孤寂,智慧又善良。我问过姐姐,是不是虚长几岁的年华,是不是一声声“姐姐”的叫唤,让她变成了独特的样子,可惜我没得到答案。在我们挑拣完茶叶的时候,妈妈宣布:“明年,你们就要多一个姊妹了。”“多一个弟弟吧。”她又补充道。当时我和弟弟都把妈妈的话当耳旁风,三弟痴迷于扮鬼脸与我隔空较量,并为自成一派的“变脸”技艺而沾沾自喜。或许是“哥哥”二字束缚了我的手脚,我不敢同三弟一样肆无忌惮,我偷偷地以比枪手势回击他,再借余光偷瞥母亲和姐姐的脸庞。妈妈的面容平静祥和,只有姐姐愣神于须臾之间。恍惚间愣神的涟漪始于她仰起的侧脸,转瞬,又隐没于深邃的眼眸。她用很自然的低头动作掩饰,再抬头时,她的脸庞清澈动人,静如止水。或许,真就是姐姐听进了妈妈的话,或许真就是因她虚长了几岁被屡屡叫唤为“姐姐”,她就在本不该懂的年纪里懂得了他人不懂的弦外之音。斜阳照在姐姐绯红的脸庞上,这抹动人绯红是阳光赐予她的色彩,是青春赋于她的气息,是父母期盼她长大的急切呼唤。年后,又是春末夏初的午后,母亲正在经历一番难产……父亲在院子里踱步,来来回回,一刻都不消停。祖父坐在院子里的泥地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水烟。阳光在我们的头顶走了一圈儿又一圈儿,就在所有人认定将发生一尸两命的惨痛事实的时候,这个小家伙竟以一声带着哭腔的嘶吼撕破一片死寂。“生了,生了,是个女孩儿。”这喊声和哭声几乎同时从二楼发出,②父亲从站着变成了坐着,爷爷从坐着变成了站着,他们姿势的变化几乎是同频进行的。我们也一起向二楼看去。姐姐扭过头,靠近我耳朵说:“一样,是个妹妹。”我也扭过头,靠近弟弟的耳朵说:“生了,是个妹妹。”弟弟也扭过头,发现没有耳朵可诉说,就跑去拽着祖父裤腿上的一个破洞跟破洞说:“生了,是个妹妹。”我和姐姐的欢乐在小四带来的哭声与笑声中变得松软而蔓延,我和姐姐学大人的样子,捏捏她的小脸,勾勾她的小鼻,管她叫“细细妞”,轻轻地叫她“小四”。小四哭与笑像轻柔白云包裹整个34号。我和姐姐的欢快随着时光的脚印一路前行,而三弟的快乐是潮涨潮落的。他玩疯时依然忘乎所以地笑,等静下来时,就又闷闷不乐。他似乎觉察到小四将给他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时不时在空气里挥舞着小拳头,以比小四更猛烈的哭声与笑声来表达他的悲伤与欢乐,他甚至一度妄想以这种疯癫手段来重新夺回继续被母乳喂养的权利,他的危机感是敏锐的,也极为准确。又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三弟被迫从带着两扇玻璃窗和配有一段木楼廊的前屋搬出,离开那个踮脚倚栏杆就能瞧见潺潺燕子沟和白云飘荡的“上等房间”,他从此就要跟形影不离的父母和那一张温暖柔软的床分离,住进一个狭小而昏暗的房间,跟我们分摊难过与黑暗。后屋,只有一个小木窗,即使打开木窗也只能看到后山那株风烛残年的老枫树和稀稀拉拉的枯黄竹林子,关上窗就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仅仅一墙之隔的距离,三弟近乎使完了全部气力才把自己从“前”挪到“后”,他没带什么行李,仅是带着两眼汪汪的泪水,迎接他的是姐姐的安静与柔软的微笑,还有一个哥哥的幸灾乐祸的鄙夷之情。至此,他正式与“前屋”的过去告别,即使他千般不舍、万般哀求。其实,最早走完这一段艰辛路程的是姐姐,那时迎接她的只有一张小床与无边的黑暗。我猜想她曾无数次战栗于我与父母安睡的房门前的那条狭窄的过道,可她终是选择了向“退”妥协,无助地退向黑色无声的世界。③我猜想她度过了无数个无声的暗夜,我猜想她无数次等待我的到来,她为此等待了将近三年。在小四快满一周岁的时候,我已经七岁,在她快乐成长的日子里,在长辈们都习惯喊她老四的时候,在我和姐姐沉溺于喊她小四的时候,弟弟也跟着期期艾艾地叫她小四的时候,在我们都认为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降落人间的小精灵的时候,一个困扰我们姊妹整个青春乃至一生的谜团毫无征兆地笼罩上我们。那又是一年春末初夏,我们仨都还沉浸于睡梦,我的父母竟鬼鬼祟祟地摸出了村庄,他们瞒过了所有人,将小四从暗夜的34号裹挟进小镇的另一个黑暗里。襁褓里,小四的心口间,仅是戴了一只写着生辰八字的平安符。父母狠心把她与襁褓一起托付给了一间猪肉铺,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此日的小四早已清醒,早已号啕大哭。一年前她有多么不想降生那个人世间,此时就有多么不想离开这个人世间,这个34号。④清晨的天色暗得像一团迷雾,就像缠绕在小四身上的谜团一样,唯生辰八字,成了一条可有可无的线索和一个不清不楚的答案。就在这个春末夏初的午后,祖父走了,永远离开了34号的家,跟祖母一起住进了燕子沟旁的向阳坡上。后来,我的父亲又从庄稼汉转行当了矿工,母亲也跟着他到处流浪。时光无声逝去。父母带着一身无可逆转的伤害从矿井爬出,爬上地面再次成为农民,此时的我们皆已成了家。再后来,几经行政区划归并与村规模化调整,老家的地理范畴从大变小,又从小变大。34号门牌更写成更为吉利的66号和8号,可终是远没有原来的34号好。于是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又特意把那张已坠入历史长河的34号门牌打捞出来,并明目张胆地悬挂于老屋门前。34号,才是数列里我们姊妹四人关于家的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坐标。我不想换。我怕有人寻不到家。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中“似乎”这一不确定的词,委婉地表达了我们四兄弟姐妹这个相差三岁的等差数列其实并不完美,也为老四最终被送人暗伏一笔。B.姐弟仨人中,只有弟弟受父母宠爱,他住“上等房间”,跟父母形影不离,睡温暖柔软的床;即便拣茶叶的活儿不过关,母亲还是夸奖他。C.看见我以比枪手势回击弟弟,姐姐有片刻的愣神,随即用低头动作掩饰,不露声色,细腻地描写出与她这个年龄不相符的稳重、懂事。D.当时物质条件的贫乏,作者除了用明晰的笔墨渲染外,还用侧面描写,通过父母狠心将只有一岁多的小四偷偷送人一事,让读者隐隐地感受到。6.A。B.“只有弟弟受父母宠爱”理解错误,在姐弟仨的等差数列中,姐姐和我都受到过父母的宠爱。C.姐姐愣神不是因为我以比枪手势回击弟弟,而是因为听到妈妈突然宣布明年要多一个姊妹。D.作者没有用明晰的笔墨渲染当时物质条件的贫乏。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运用排比式比喻,淋漓生动地写出了等差数列里的姊妹四人之间的情缘,以及跟34号小屋命定的缘分。B.句子②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和爷爷几乎同频变换了坐姿和站姿,巧妙地写出了两人得知母女平安后不同的心理。C.句子③以“我”的心理活动,写三岁的姐姐搬到后屋后害怕与希望交织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处于等差数列里的“我”也产生过。D.句子④以天色描写烘托“我”内心对小四被送人的迷惑和悲伤,同时也暗示着小四再也回不到34号小屋,回不到我们姊妹中间了。7.B“不同的心理”理解错误,应为“相同的如释重负的心理”8.作者在文中为何反复写到“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4分)8.①“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是“我”记忆最深的时间,用这些时间点可以构成全文清晰的叙事线;②“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多次见证了发生在我家人身上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最令“我”难忘,反复写则强化了我对老家和家人的依恋和怀念之情;③“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反复出现,增强了叙事的咏叹意味和抒情效果。【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每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文末“我怕有人寻不到家”一句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9.①家不仅是我们的地理坐标,更是家人血脉相传、情感相依的精神坐标;②期望等差数列中失散的末项——小四最终能够找到她的出生之家,与我们团聚;③希望等差数列中离散了的其他姊妹都能回到曾经相依为命的家;④希望逝去的爷爷奶奶能够找到我们的家,给予我们永远的庇护。【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每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原文:再后来,几经行政区划归并与村规模化调整,老家的地理范畴从大变小,又从小变大。34号门牌更写成更为吉利的66号和8号,可终是远没有原来的34号好。于是在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又特意把那张已坠入历史长河的34号门牌打捞出来,并明目张胆地悬挂于老屋门前。34号,才是数列里我们姊妹四人关于家的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坐标。我不想换。我怕有人寻不到家。古代诗文阅读(37分)02(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材料一:

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与①?恒思有悍少年,请与丛博,曰:‘吾胜丛,丛籍②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③,右手自为投,胜丛,丛籍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无危乎?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矣。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参考译文:应侯对秦昭王说:“您也听说过恒思有一个丛林之神吗?恒思有一个凶悍的年轻人,请求与丛林之神赌博(掷骰子),他说:‘我如果胜了丛林之神,丛林之神就要把神位借给我三天;如果不能战胜丛林之神,丛林之神可以置我于困境。’于是,他用左手替丛林之神掷骰子,用右手为自己投骰子,最后战胜了丛林之神,丛林之神借给他神位。三天之后,丛林之神前去取回神位,最终没取回。五天之后,这片丛林就开始枯萎,七日之后,这片丛林全枯死。如今秦国就是大王的丛林,权势就是大王的神位。如果把这些东西借给别人,恐怕会有危险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手指比胳膊粗的,胳膊比大腿粗的,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一定是病得太严重了。一百个人抬着一个瓢向前急走,还不如一个人拿着它跑得轻快。百人诚舆瓢,瓢必裂。今秦国,华阳用之,穰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不称瓢为器,则已;已称瓢为器,国必裂矣。臣闻之也:‘木实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伤其心。都大者危其国,臣强者危其主。’且令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及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国无事,则已;国有事,臣必闻见王独立于庭也。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国者,非王子孙也。”参考译文:假使真的有一百个人抬着瓢跑,那么瓢一定会摔碎。现在的秦国,华阳君掌政,穰侯掌政,太后掌政,大王也掌政。如果不把瓢称作国之重器,那就算了;如果已把瓢称作国之重器,那么国家也必然会四分五裂。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树木的果实过多,枝条必定会断裂;枝条断裂,就会损伤树心。太大的城市就会危及它所在的国家,权势过强的臣子就会危及他的君主。’况且您的国都中从俸禄斗食的小官吏,一直到军尉、内史以及大王左右的近臣,有不是相国的人的吗?国家没有什么战乱,那就算了;国家一旦有什么战乱,我一定能够听到、看到大王在朝廷上受到孤立。我私下里替大王担心,担心万世之后执掌国家大权的,不是大王的子孙了。”“……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境内之利,分移华阳。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道,必从此起。三贵竭国以自安然则令何得从王出权何得毋分是我王果处三分之一也。”(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参考译文:“如今太后的使臣正在分裂诸侯,并且持有符节的亲信布满天下,掌控大国的权势,强行征兵,讨伐诸侯。每至战胜攻取,财物全部归于穰侯的封地陶地;国家的钱财,全部送往太后的私室;境内的资产,从各处运往华阳。古人所说的使君主陷入危险,让国家走向灭亡之路必将从这里开始。太后、穰侯、华阳君这三个权贵刮尽国家财富来让自己安乐,既然这样,那么国家的政令怎么能从大王这里发出,权力怎么能不分散,如此大王确实处于三贵包围一王的境地了。”材料二:

秦起兵欲攻周,国人皆不与。应侯谓秦昭王曰:“臣之里公孙弗忌,弱其邻之老而谋食饮之,裒其徒谓之曰:‘彼予邻之叟也,富而啬,吾将与若往食饮之。’其徒曰:‘彼虽富而甚啬,其奚以食饮之?’曰:‘我且盗之。’其徒皆愀然。明日又欲往,其徒曰:‘子之谋鄙,盍更诸?’曰:‘我将胁而取之。’其不从者半,弗果往。他日,又曰:‘请以货先为之市,具礼召主人而酬酢之,多取物而日稽其直,且速其子弟以为常,不数岁,吾将竭其藏,何如?’其徒皆欣然从之。夫三言者其以不道取诸人均也,而有从不从焉者,避其名也。今周天下之共主也,无桀、纣之恶,无辞而攻之,谁甘受其名?臣固知国人之不与也。”(选自刘基《郁离子·卷五》)注:①神丛:神灵依托的丛林。以茂密林木多立神祠而名。②籍:通“藉”,即“借”。③投:掷骰子。参考译文:秦想要起兵攻打周,国人都不赞成。应侯对秦昭王说:“我的乡里有个叫公孙弗忌的人,认为他的邻居老人软弱可欺就想方设法吃他的,喝他的,召集他的同伙对他们说:‘那是我邻居家的老头,富有但吝啬,我将和你们一起去吃他的喝他的。’他的同伙们说:‘他虽然富有,但是很吝啬,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吃他的喝他的?’公孙弗忌说:‘我且去偷他的。’他的同伙都显出不愉快的神色。第二天又想去,他的同伙说:‘你的办法鄙陋,为什么不换一个办法呢?’公孙弗忌说:‘我去威胁他而向他索取。’他的同伙中不同意的人有一半,结果没有去成。又有一天,公孙弗忌又说:‘请他先把货物交出来,(我)替他去卖,准备礼品邀请主人并以酒招待他,每天多拿一点货物,同时跟他计算每天的花销,并且经常邀请他的儿子们吃饭。不用几年,我们将使他储藏的财务耗尽,这办法怎么样?’他的同伙都愉快地听从了他。那三次说的办法都是用不道义手段向人家索取财物,本质是相同的,而有听从他的,也有不听从他的,那是为了避开不好的名声。现在周是天下的盟主,没有桀、纣的恶行,没有借口却去攻打它,谁甘愿承受不仁不义的坏名声呢?我本来就知道国人是不会赞成这场战争的。”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三贵竭A国B以自安C然则令何得D从王出E国权何得毋分F是我王果G处三分之一也

10.【答案】CEF。“竭国”是“三贵”的谓语,“自安”是“竭国”的目的,故在C处断开。“令从王出”是主谓结构,“何”表反问,故在E处断开。“权何得毋分”与前句是对称结构,故在F处断开。11.C(【解析】C项“用法相同”错。“驼业种树”的“业”是意动用法,以……为业。B项“大王来何操”的“操”意为“携带,拿”。D项“焉”是代词,代他,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的“焉”是兼词,于之,在那里。)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诚,果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的“诚”意思相同。B.操,掌控,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的“操”意思不相同。C.竭,使……耗尽,使动用法,与《种树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用法相同。D.焉,与《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焉”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应侯用“神丛枯亡”一事,警示秦昭王若权力被权臣分割,国家将如“瓢裂”般分崩离析。B.材料一中应侯指出,如今秦国的实权和实际利益尽归太后、穰侯、华阳君,长此以往,秦必自取灭亡。c.材料二中公孙弗忌三次提出谋取邻叟家财的方法,前两次均遭部分同伙反对,第三次才得全员赞同。D.材料二中秦攻周未获国人支持,是因周天子仍为天下共主且无桀纣恶行,若无借口而伐之,秦将背负不义之名。12.C(材料二明确指出“曰:‘我且盗之。’其徒皆愀然。……曰:‘我将胁而取之。’其不从者半,弗果往。……又曰:‘请以货先为之市,具礼召主人而酬酢之,多取物而日稽其直,且速其子弟以为常,不数岁,吾将竭其藏,何如?’其徒皆欣然从之。”以此可知,第一次没有同伙赞成,第二次有一半同伙赞成,一半同伙不赞成,第三次都赞成。选项“前两次均遭部分同伙反对”与原文不符。)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木实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伤其心。(4分)

(2)彼虽富而甚啬,其奚以食饮之?(4分)译:树木的果实过多,枝条必定会断裂;枝条断裂,就会损伤树心/就会使树心受损。(“实”,果实,1分;“披”,断裂,1分;“伤”,使动用法,使……受损,或者直接翻译成动词损伤,1分;句子通顺,句意正确,1分。)译:他虽然富有,但是很吝啬,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吃他的喝他的?(“彼”,他,那个人,1分;“奚以”,宾语前置,“以奚”,用什么(方法),1分;“食饮之”,吃他的喝他的或让他给我们吃喝,1分;句子通顺,句意正确,1分。)14.两则材料皆是应侯对秦昭王的劝谏之言,但劝谏目的及主要说理方式却不相同,试根据材料内容分别加以概括。(5分)(1)材料一劝谏目的:劝谏秦昭王抑制秦国三大贵族的权势,集王权于一身。(1分,意到即可)主要说理方式:运用寓言说理、比喻说理。(2分,答出1点给1分)(2)材料二劝谏目的:劝谏秦昭王欲伐周,须师出有名或劝谏秦昭王勿师出无名而攻周。(1分,意到即可)主要说理方式:运用类比说理。(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过汶上吊王彦章①姚鼐杨刘兵度大梁危,饮泣犹当奋一麾。乱世鸟飞难择木,男儿豹死自留皮。天连白草横残垒,日落阴风拥大旗。莫问夹河争战地,浑流徙去黍离离。[注]①王彦章:五代时期后梁名将。923年,唐大举攻梁,王彦章受命御敌,但因寡不敌众被俘。后唐欲用其才,多次派人劝降,因不屈终遭杀害,时年61岁。【诗人介绍】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姚鼐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以清新自然、含蓄深远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惜抱轩尺牍》、《古文辞类纂》等。此外,他在文学理论上也有重要贡献,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姚鼐的文学成就和理论贡献使他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白话译文:杨刘一战,大梁危急。虽然泪流满面,但仍应当振奋精神,挥舞旗帜继续战斗。在乱世中,鸟儿难以选择栖息的树木,男儿在困境中也要留下自己的骨气。天空连接着白草横陈的残破营垒,夕阳西下,阴风中大旗依然挺立。不要问那些在河边争夺土地的战争,一切都随着流水远去,只剩下离乱的景象。创作背景: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姚鼐已经辞官南归,致力于教育和文学创作。在游历过程中,他经过汶上时,被王彦章的历史事迹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敬意和感慨的怀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姚鼐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儒者的道义担当。内容主旨:

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英雄气息的怀古诗。全诗通过描绘王彦章的英勇事迹和忠诚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英雄的无限崇敬。首联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王彦章的历史背景,颔联则通过生动的战斗场景进一步突显其英勇精神。颈联和尾联中,诗人由历史回到现实,抒发了对世道人心的关切,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儒家道义和人生理想。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姚鼐作为一位文学家的艺术才华,更彰显了他作为一位儒者的学术品格和情怀。通过凭吊王彦章这一历史人物,姚鼐传达了自己对英勇忠诚、道德高尚的赞美,也展示了自己坚守儒家道义、维护世道人心的决心。过汶上吊王彦章①姚鼐杨刘兵度大梁危,饮泣犹当奋一麾。乱世鸟飞难择木,男儿豹死自留皮。天连白草横残垒,日落阴风拥大旗。莫问夹河争战地,浑流徙去黍离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借历史事实营造了危亡氛围,“饮泣”一句则写出了将士们因战事失利而沉溺悲泣的消极情态。B.颔联上句化用了“良禽择木”的典故,暗指乱世中忠臣难择明主,流露出对王彦章效忠昏聩梁廷的叹惋。C.“男儿豹死自留皮”运用比喻,以“豹死留皮”喻指“人死留名”,彰显了王彦章宁死不降的崇高气节。D.尾联以“黍离离”收束全诗,以哀景抒“黍离之悲”,抒发了诗人对朝代兴替和世事无常的深沉喟叹。

15.【答案】A(【解析】A项错误。“饮泣”一句并非表现沉溺悲泣的消极情态,而是强调在极度悲痛中仍奋起抗敌的坚韧精神。)16.颈联中“横”“拥”二字的使用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16.(1)“横”,意为横亘、横卧,(1分)描绘了残垒“横”于白草连天之间的景象,尽显战争遗迹的破败荒凉。(1分)“横”字使连天白草的广袤与军事堡垒的残破互为映衬,强化了悲壮苍凉的意境。(1分)(2)“拥”,意为簇拥,赋予阴风拟人化动作。(1分)“拥”字将呼呼风声与翻卷大旗合二为一,极富画面感,(1分)“拥”字暗示对忠魂的拥抱,暗赞英雄气节长存。(1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共两大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张深夜独居,在社交平台借用《陈情表》中“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只能与影子为伴的孤独之感。(2)“鸟”在陶诗中具有独特的象征义,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和《归去来兮辞》中分别以“______”和“______”来表达对回归田园生活的渴望。(3)“空”字常作副词“徒然、白白地”解,在唐宋诗词中的运用极尽妙处,如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答案:17.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羁鸟恋旧林鸟倦飞而知还(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第(3)题错误答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吴丝蜀竹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语言文字运用(18分)0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历史是一次性的。如果毁掉,(甲)。当城市的历史遗存差不多拆光,偏偏又要开展旅游了,还拿什么给人看呢?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可是,明白过来之后,为时已晚。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仿古造假,于是仿古街便

A

。造仿古街,大多是先从城市幸免拆除的一条老街开始。当这种奄奄一息的老街一旦被发现还有点油水,就开始大兴土木,大举开发。所谓开发,就是把老街改做一条纯粹的商业街。沿街两边全是新建的商铺,模样

B

_,很少再顾及当地的历史特色。然后,将街面的老石板换成新石板,栽木植花,摆上长椅条凳,供游人歇脚。为了证实这是老街,便象征性地留下几幢老屋,却也粉刷一新。有的则把本地几个老字号硬塞进来,以壮“老街”声色。再是动迁,将原住民统统请出去,另地安置。原住民是老街的主人,也是灵魂,他们身上保留着老街代代相传的记忆与情感。把他们请出去,老街还剩下什么?只剩下街名,街名能成为旅游的卖点。因此,如今各地的仿古街,除去街名,其他基本是一个模样。就像当年造新城那样,彼此抄袭,结果千城一面;现在造“仿古街”还是彼此模仿,(乙)。说白了,过去拆真的,是为了赚钱,现在造假的,还是为了赚钱。①这种仿古街即使给一些城市带来了旅游消费收益,②但它呈现给外来游人的不是自己的个性与精华,③而是一种打着老街为幌子的粗鄙化、低品质的“旅游产品”。④其实从旅游角度看,⑤愈是原真的,⑥愈有旅游价值。历史街区具有记忆、文化、审美和旅游等多种价值。失去这些价值就没有旅游价值,减少这些价值就降低了旅游价值。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第一段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B.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母亲,总是鼓励我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C.夜空沉寂,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D.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18.【答案】C。C项与文中破折号均表补充说明。选项“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是对“信念”的补充说明。A表语意转折;B表语意递进;D表话语中断或停顿。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A:应运而生B:大同小异【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A应运而生、层出不穷B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千篇一律、相差无几原文:历史是一次性的。如果毁掉,(甲)。当城市的历史遗存差不多拆光,偏偏又要开展旅游了,还拿什么给人看呢?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可是,明白过来之后,为时已晚。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仿古造假,于是仿古街便

A

。造仿古街,大多是先从城市幸免拆除的一条老街开始。当这种奄奄一息的老街一旦被发现还有点油水,就开始大兴土木,大举开发。所谓开发,就是把老街改做一条纯粹的商业街。沿街两边全是新建的商铺,模样

B

_,很少再顾及当地的历史特色。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说白了,过去拆真的,是为了赚钱,现在造假的,还是为了赚钱。①这种仿古街即使给一些城市带来了旅游消费收益,②但它呈现给外来游人的不是自己的个性与精华,③而是一种打着老街为幌子的粗鄙化、低品质的“旅游产品”。④其实从旅游角度看,⑤愈是原真的,⑥愈有旅游价值。历史街区具有记忆、文化、审美和旅游等多种价值。失去这些价值就没有旅游价值,减少这些价值就降低了旅游价值。。20.

①改为:这种仿古街虽然给一些城市带来了旅游消费收益。③改为:而是一种打着老街幌子的粗鄙化、低品质的“旅游产品”(或者而是一种以老街为幌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