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文言文翻译“直译+补缺”技巧(解析版)_第1页
04 文言文翻译“直译+补缺”技巧(解析版)_第2页
04 文言文翻译“直译+补缺”技巧(解析版)_第3页
04 文言文翻译“直译+补缺”技巧(解析版)_第4页
04 文言文翻译“直译+补缺”技巧(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4文言文翻译“直译+补缺”技巧(虚词、句式、文化常识)目录题型综述 1解题攻略 1(一)文言文翻译“直译+补缺”技巧 2(二)判断文言句式 3(三)文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 3(四)翻译文言句子有七个基本步骤 7中考练场 9文言文阅读是浙江省中考语文必考考题,这种题型主要考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浙江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024年以前主要以诗歌、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呈现,2024年中考为课外阅读,题型主要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断句、内容理解等。具体的题目类型包括:1.词语解释:要求考生解释实词虚词词语的含义,延伸到其它课文。2.句子翻译:要求考生将文中的某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断句:要求考生对某一句子(课外选文)进行断句。4.内容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写作手法等。‌【提分秘籍】(一)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补缺”技巧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3.“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句首:“夫”、“盖”等发语词。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3.“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所谓补缺,就是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1.“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2.“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3.“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二)辨析文言句式答题步骤:第一步:整体感知文意,理解句意;第二步:联系课内所学,结合该虚词的一般用法进行推断;第三步:运用语境推断、语法推断、语气推断、句式推断等技法判断;

第四步:逐一判断各选项,然后比对,辨析异同,作出判断。答题技巧:①强化积累。常考文言虚词“之”“则”“而”“于”“其”“以”“虽”“为”“乃”“因”等的基本用法。②语境推断。分析虚词,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如,“之”的前面是名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则此时“之”的用法一般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③语法推断。即依据虚词在句子中所起的语法功能去判断。如“何陋之有?”中“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④语气推断。即依据虚词所在句子的语气判断。⑤句式推断。一些文言虚词,常和某些词语固定搭配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构成特殊句式。分析虚词的用法,若抓住这些句式,能快速判断其用法。

(三)文言文翻译的特殊句型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卷的必考知识点,句子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型,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于后置等特殊句型是句子翻译的常考点,也是易错点。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2)“……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例: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5)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1)“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2)“……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4)“……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例: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例:帝感其诚。《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宾语前置(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易、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沛公安在?《史记》(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一般常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莫、非、勿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例:何陋之有?《陋室铭》(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例: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状语,而在文言中介宾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我们称之为状语(介宾短语)后置。(3)“于(乎)+宾语”结构这类介宾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表示比较)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表示处所)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表示对象)(4)“以+宾语”结构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4.省略句古人写文章,常常为了语言的简练,在不影响表情达意的情况下,行文时便省去一些重复的词语,这种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主语省略(1)对话省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谓语省略(1)对话省例:曰:“学诗乎?”曰:“未(学诗)也。”《论语》(2)承前省例: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国语》(3)蒙后省例: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动词宾语省略(4)对话省例: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此乐)。”▲介词宾语省略指介词“以”“与”“为”等介词的宾语的省略。例: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介词“以”“于”的省略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词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汉语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例: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四)翻译文言句子有七个基本步骤1.读。反复阅读语句,把握句子基本大意。2.审。仔细洞察句子中是否含有特殊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意复词),词类活用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文言固定句型等。3.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切分。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对译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其意思。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写在草稿纸上。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7.誊。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在答题卡上。【注】以上七个步骤,其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4.5两步是关键,关系着翻译的成败。【典例剖析】【例1】(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裴侠,河东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人私,并收庸直②,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③,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④俱谒太祖⑤。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如有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节选自令狐德棻《周书》,有删改)【注】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今山西境内。②庸直:指劳务收入。③贞惠:指廉洁。④牧守:州与郡的长官。⑤太祖:指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之父宇文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答案】(1)裴侠自身生活俭朴,爱民如子,他吃的只有豆麦咸菜而已。(2)裴侠说:“因为满足自己的饮食而役使别人,我不干这种事。”于是把这些人全都撤去。【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躬,亲自;履,践行;俭素,节俭朴素;唯……而已,只有……罢了。(2)口腹,饮食;役,役使;为,做;乃,于是;悉,全部;罢,遣散。【例2】(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班级开展“古代文人家书”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材料一:朝饥示子聿①[宋]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③,欲将衣钵付吾儿。【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被罢官乡居时写给小儿子子芈的。②茅茨:茅屋。③强项:刚直不屈。材料二: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①[清]郑板桥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幕,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选自《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作此文时,郑板桥在滩县任职,因其妻儿在兴化老家,教育儿子的责任暂托付给其弟郑墨。材料三: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啫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中华书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2)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答案】(1)如果遇到雨天不能马上回家,就挽留他们吃饭。(2)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有专门的爱好没有?【解析】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至,到了。归,回去。即,立即。辄,就。饭,吃饭。(2)其,你们。专嗜,专门的爱好。【例3】(2024·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酤②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③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摘自苏轼《东坡志林·儋耳夜书》)[注]①民夷:汉族百姓与当地少数民族。②屠酤:屠户和卖酒者。③韩退之钓鱼:韩愈曾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答案】(1)宴会喝酒尽兴的乐趣,不在于音乐。(2)这么美好的月夜,先生能够一起出去游玩一趟吗?【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宴酣,宴会喝酒尽兴;之,结构助词,的;非,不是;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这里代指音乐。(2)良、佳,都是“美好”的意思;月,指月夜;夜,夜晚;能,能够;一,一起;出,出去(游玩);乎,语气词,吗。1.(2025·陕西西安·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选自《韩诗外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又相天子②守之以俭者③犹恐失天下之士④博闻强记(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一沐三握发

其人舍然大喜B.成王之叔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D.守之以恭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4)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本文中周公诫子的核心思想:;《诫子书》中诸葛亮对儿子也有类似的嘱咐,这句话是:,(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1)辅佐节俭还广博(2)C(3)不谦虚而失去天下,最后自身灭亡的人,就是桀和纣。(4)谦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周公诫子的典故,展现了古代圣贤的治国智慧和处世哲学。周公以自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勤政态度为例,强调谦逊品德的重要性。文中提出的“六谦德”(恭、俭、卑、畏、愚、浅)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处世准则,体现了儒家“满招损,谦受益”的思想精髓。通过对比桀纣的反例,更凸显了谦德对于治国安邦的关键作用。全文言简意赅,说理透彻,既是对伯禽的谆谆教诲,也蕴含着深刻的为政之道。【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①句意:再次辅佐天子。相:辅佐。②句意:用节俭来保持或守护。俭:节俭。③句意:还担心失去天下的士人。犹:还。④句意: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博:广博。(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示转折,却/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学问、事业等;C.相同,都是介词,在;D.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谦,谦虚;而,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亡,使……灭亡。(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一空,根据文中“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知,周公从自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行为,谈到六种“谦德”,并以桀、纣不谦失天下为例,强调为人要秉持“谦德”,所以周公诫子的核心思想是“谦德”。第二、三空,在《诫子书》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开篇便指出君子的行为操守,通过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这与周公诫子中强调的“德行宽裕,守之以恭”“土地广大,守之以俭”等蕴含的品德修养要求相呼应,所以对应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点睛】参考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贱了。然而,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口中含嚼的食物,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谦卑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能得到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哪怕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也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的,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慎重吗?”(2025·天津北辰·一模)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欧阳晔①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②而饮食。食讫③,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晔曰:

“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涕泣服罪。(节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注释】①欧阳晔:江西庐陵人,宋大中祥符年间,为随州推官。②桎梏(zhìgù):刑具,脚铐和手镣。③讫(qì):完毕。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狱久不决

(2)因涕泣服罪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答案】2.案件,诉讼事件;眼泪。3.我观察(看)吃饭的时候别人都用右手拿筷子,但是只有你使用左手(拿筷子)。【导语】这段文言文讲述欧阳晔治理鄂州时,处理一桩因争舟斗殴致死的案件。案件久未决断,欧阳晔亲自审讯,让囚犯吃饭,观察到众人用右手持筷,唯留一人用左手,而死者伤在右肋,据此推断此人是凶手,囚犯最终服罪。体现了欧阳晔通过细致观察、合理推理断案的智慧,展现古人断案的巧妙思路。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案子很久没有判决。狱:案件。(2)句意:这个人哭着认罪。涕:眼泪。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注意关键词:吾,我;观,观察;以,用。【点睛】参考译文:宋朝人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食物。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不是你是谁?”这个人流泪认罪。(2025·广东汕头·一模)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典文学的阅读活动,你所在的小组准备通过以下的古文名篇,排演一个表现“文人风骨”的创意舞台小短剧,请你完成相关任务。【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丙】余少好读司马子长①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已而观陶子②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③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④其词,融融然尘查⑤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⑥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憯⑦于肤,而情性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昔虞伯生⑧慕陶,而并诸邵子⑨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⑩其室曰“陶庵”云。(选自归有光《陶庵记》,有删改)【注】①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后文的“书”指他的《史记》。②陶子:陶渊明。③势分(fèn):权势、地位。④讽咏:诵读歌唱。⑤查(zhā):渣滓。⑥元熙:东晋最末一个皇帝晋恭帝的年号。⑦憯(cǎn):痛,惨痛。⑧虞伯生:元代著名学者虞集,字伯生,号道园。⑨邵子:邵雍,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居洛阳三十年,名所居曰“安乐窝”。⑩扁:扁额,这里用作动词,指题扁于室。【任务一:读懂文意】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以为君子之处世B.自李唐来/勃勃不能自抑C.中通外直/而直以穷为娱D.融融然尘查俗垢与之俱化/风烟俱净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蔓不枝,香远益清。(2)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6.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任务二:排演短剧】7.以下是舞台小短剧中的某一幕,请你将下面片段中的人物对话补充完整。(1)刘禹锡:有光先生说:“,(填写丙文原句)。”我亦可以做孔子的门生,孔夫子当年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身居陋室,与颜回一样(填品质)。(2)周敦颐:后世王冕的《墨梅》一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和我的《爱莲说》一样,都是以的手法来展现文人的风骨。(3)归有光:听闻后世将敦颐先生写《爱莲说》时所观赏的池子命名为“爱莲池”,而我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是因为(用自己的话补充完整),正如禹锡先生提到的“,(填写甲文原句)”,以先贤自况,故陋室不陋,尽显君子气度,文人风骨。【答案】4.D5.(1)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2)绝不应当因为一时的遭遇,而让自身跟着这种遭遇的变化而变化。6.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7.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安贫乐道托物言志清高自持陶庵我欣赏陶渊明的品性,想像他一样有处穷有道、淡泊平和的文人风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篇古文名篇,展现了文人风骨的不同侧面。刘禹锡的《陋室铭》以“陋室”为载体,表达了安贫乐道、志存高远的精神;周敦颐的《爱莲说》则以莲为喻,强调了君子高洁、不染世俗的品质;归有光的《陶庵记》则通过陶渊明的形象,探讨了文人在困境中保持心志平和、安命乐天的态度。三篇文章虽主题各异,但都体现了文人在不同境遇下坚守自我、追求精神自由的风骨。文章通过任务设计,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古文内涵,并尝试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将古典文化与现代表达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义;B.介词,自从\代词,自己;C.形容词,笔直\副词,简直;D.两处的“俱”都表示“副词,全、都”之意;故选D。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益:更,更加。(2)以:因为;一时之所遭:一时所遭遇到的境遇;而:于是,就;迁徙:变化,改易。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谓语和宾语间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句与句间要停顿。根据句意“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方法”可知,“设不幸而处其穷”与“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构成假设关系,可停顿;“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与“亦必有其道”构成因果关系,可停顿;“则所以平其心志”与“怡其性情者”构成并列关系,也可停顿。则可停顿为: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前两空,从刘禹锡“我亦可以做孔子的门生,孔夫子当年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身居陋室,与颜回一样”可知,填写的句子和作孔子的学生的有关,故应该填写“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意思是: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第三空,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孔子赞扬颜回在贫困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这种精神被称为“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颜回能够在贫困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赞赏,也反映了孔子对于“安贫乐道”思想的重视;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刘禹锡被贬至和州,遭受知县刁难,居住环境简陋,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看待,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故而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故此处填写“安贫乐道”。(2)王冕的《墨梅》诗中“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诗人借赞美墨梅,表现自己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抒发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君子之志。也是托物言志的手法。(3)前两空,从“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扁其室曰“陶庵”云”可知,归有光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如今他又身处困境,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故其居室所起的名子是“陶庵”,其原因是归有光仰慕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之精神。归有光欣赏陶渊明的品性,想像他一样有处穷有道、淡泊平和的文人风骨。后两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刘禹锡以古代名贤诸葛亮的草庐和扬雄的亭子作比,他们虽居陋室,却因自身的品德和才华而流芳千古。作者以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像他们一样的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强调陋室不陋,重在主人之德。故能体现刘禹锡以先贤自况,故陋室不陋,尽显君子气度,文人风骨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丙:我年少时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难以抑制。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对于事物加以权衡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方法。不久前我看了陶潜的文集,文章中表现出淡泊平和,洒脱自然,悠然自得地处在权势地位之外,不只是不被贫穷所困扰,简直是将贫穷也当作了一种快乐。百世以后的人,诵读他的文章,自己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了。确实啊,陶渊明是古代善于处穷不变的人。推想学习陶渊明处穷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了。可是时下评论陶渊明的人,只看到他在东晋末年的行为,赞赏他的大节,而不谈他乐天知命的事实。陶渊明他外有穷困的逼迫,内有饥寒的痛苦,但是性情没有受到干扰,对于晋、宋朝代的改变,在陶渊明看来就像蚍蜉聚散一样,完全与自己无关。从前虞伯生仰慕陶渊明,将他与邵雍相提并论。我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如今我身处困境,所以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陶庵。(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丙戌上巳;余与张仲钦、朱元顺来游水月洞。仲钦酷爱山水之胜,至晚不能去。僧了元识公意,即其上为亭。面山俯江,据登揽之会。五月晦,余复偕两贤①与郭道深来。水潦②方张,朝日在牖③,下凌倒景,凉风四集。仲钦忻然举酒,属余曰:“兹亭由我而发,盍以名之?“非独以承晨曦之光,惟仲钦之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也。今亭适东乡,敢献亭之名,亦以“朝阳”。(节选自《游朝阳岩记》,有删改)【注】①两贤:指张仲钦和朱元顺。②水潦:大雨,大雨水。③牖(yǒu):窗。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复偕两贤与郭道深来

(4)今亭适东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与”,和“余与张仲钦、朱元顺来游水月洞”中“与”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C.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兹亭由我而发,盍以名之?11.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了四种“闲人”的乐趣,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甲】【乙】两文段中体现的乐趣。【链接材料】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张潮《幽梦影》【答案】8.考虑,想到只是又,再(再一次,又一次)恰好,正巧9.D10.(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这座亭子因我而建,何不给它取个名字呢?11.【甲】文中作者夜里到承天寺寻好友相伴赏月,体现了“闲则能交益友”的乐趣。【乙】文中作者与好友同游水月洞,“忻然举酒”,体现了“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的乐趣。【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选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闲适雅趣与山水情怀。【甲】文苏轼夜游承天寺,以空明月色喻竹柏影,体现“闲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乙】文则通过建亭命名之事,彰显文人雅集之乐与寄情山水的志趣。两文皆呼应张潮“闲非无事”的理念:或月下漫步,或临江建亭,都将日常生活诗化,在寻常景物中寄托高雅情致,展现了传统文人“游于艺”的生活美学。文字简练而意境深远,是典型的宋代小品文风格。8.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意:(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3)句意:我又和两位贤人以及郭道深一同前来。复:又,再(再一次,又一次)。(4)句意:如今亭子恰好朝向东方。适:恰好,正巧。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题干句子“余与张仲钦、朱元顺来游水月洞”中的“与”是连词,表示“和、同”,连接主语“余”(我)与“张仲钦、朱元顺”,构成并列关系。A.句意: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B.句意: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与:通“欤”,语气词,表反问或疑问。C.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与:介词,和、跟D.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与:连接“吾”“谁”(宾语前置),构成并列关系,意为“和,同”。故选D。1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句重点词:空明,清澈透明;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2)句重点词:兹,这;盍,何不;名,动词,取名;之;指代亭子。11.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张潮在《幽梦影》中提出“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将“闲”视为文人实现精神自由的四种路径。【甲】文中,苏轼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时,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主动寻访好友张怀民共赏月色。这一行为既展现了苏轼在闲暇中追求自然之美的雅趣,更通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细节,凸显了与友人相伴的乐趣。正如【链接材料】所言“闲则能交益友”,苏轼在清闲中主动维系友情,与志趣相投者共享月下清辉,体现了文人雅士以闲适之心交游的情趣。【乙】文中,作者与张仲钦、朱元顺等好友同游水月洞,仲钦因“酷爱山水之胜,至晚不能去”,众人遂于洞上建亭以观景。五月的最后一日,作者复与友人及郭道深再游此地,面对“水潦方张,朝日在牖,下凌倒景,凉风四集”的胜景,仲钦“忻然举酒”,尽显游赏之乐。此段文字既印证了“闲则能游名胜”的闲适,又通过“偕两贤”“举酒”等细节,展现了文人以酒会友、以景寄情的雅趣,同时暗合“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的多重乐趣。综上可知,两文均以闲适为底色,【甲】文侧重于友人相伴的温情,【乙】文则融合了游赏、饮酒与交游的多重乐趣,共同印证了张潮“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的文人雅趣。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丙戌年上巳节,我和张仲钦、朱元顺一起来游水月洞。仲钦酷爱山水美景,到了晚上还不想离开。僧人了元了解他的心意,就在水月洞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亭子)面对青山,俯瞰江水,占据着登高远望的绝佳位置。五月的最后一天,我又和两位贤人以及郭道深一同前来。此时洪水正在上涨,早晨的太阳照在亭子的窗户上,向下俯瞰,水中的倒影仿佛被凌驾,凉风从四面八方吹来。仲钦高兴地举起酒杯,嘱咐我说:“这座亭子因我而建,何不给它取个名字呢?”我认为这座亭子不只是承接早晨的阳光,仲钦的学识才华,足以在朝廷中一鸣惊人。如今亭子恰好朝向东方,我斗胆献上亭子的名字,也叫做“朝阳”。(2025·青海海西·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文本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文本三】贞观①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②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③,百姓不堪,逴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③黩(dú)武:滥用武力。④夙(sù)夜孜孜:夙,早晨: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⑤稔(rěn):庄稼成熟。12.【文本一】的作者是(人名)。【文本二】选自《孟子》,我们学过出自该著作的课文还有。13.字词解释与句子翻译(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而后喻②炀帝意犹不足(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本三】中的画线句。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14.对上述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本一】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是指三国时期。B.【文本二】中列举的人物都出身贫贱,终有所为。C.【文本一】由“折戟”以小见大,体现诗人报效朝廷的决心。D.【文本二】是一篇议论文,从“人”和“国”两方面论证观点。15.【文本一】中,作者除慨叹“东风”成就了周瑜英雄之名,也暗含了对自己的意味;【文本二】认为,人想要成就大业,必须,请结合选文【文本三】的内容说说你对文【文本二】观点的理解。【答案】12.杜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富贵不能淫)13.①了解、明白

②满足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14.C15.怀才不遇经受磨难隋炀帝的贪得无厌和贪图享受,证明了乙文中“死于安乐”的观点;唐太宗认识到治国要有忧患意识,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导语】这篇阅读材料精选了三则不同体裁的文本,构成“历史兴叹-人生哲理-治国之道”的递进式思考框架。杜牧《赤壁》以沉沙折戟起兴,在历史偶然性中暗含怀才不遇之叹;《孟子》选段通过排比论证,构建“逆境成才”的经典命题;《贞观政要》则以隋亡教训为镜,提出“治国如栽树”的治理智慧。三文本在历史纵深中形成互文:个人命运(周瑜/贤士)与家国兴衰(隋唐)互为映照,共同指向“忧患意识”这一核心命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历史、人生与政治的立体思考。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第一空:《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杜牧,字牧之,号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