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大单元教学课件_第1页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大单元教学课件_第2页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大单元教学课件_第3页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大单元教学课件_第4页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大单元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课题2

1.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2.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根据一定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3.了解关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等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学习目标新课引入中考考点解读解读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偶有考查,常与生物、物理等知识相结合来考查综合能力。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解读2:实验探究是一种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在今后的化学学习和检测中,都是最常见的命题形式。而对科学探究步骤的考查,也经常在中考中出现,常见题型为实验探究题等。新课引入

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

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走进科学实验新课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和假设3.设计实验(制定方案)5.收集证据(记录现象)6.得出结论4.进行实验7.反思评价新课引入1.观察实验的三个阶段变化前记录物质名称,观察记录其形变化、外观等变化中观察记录物质的形态变化、外观变化,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等变化后观察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2.描述实验的三项内容(1)实验操作过程;(2)实验现象;(3)实验结论。新课讲解探究——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新课讲解

蜡烛主要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感官,在一支蜡烛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能够观察到哪些现象?【问题】新课讲解熄灭后观察与探究蜡烛熄灭后的有关情况。①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及火焰分层情况;②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③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点燃前燃着时①观察蜡烛的色、态、味;②探究蜡烛的硬度、密度、溶解性。新课讲解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和灭后的有关情况(高清视频)新课讲解[实验】(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并进行描述。用小刀切

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根据实验现象对石蜡的硬度和密度进行初步判断。(2)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部分,描述火焰附近石蜡的状态变化、烛

芯的变化、火焰的分层情况等。

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

焰上方(如图1-27),观察并描述烧杯中的现象。新课讲解(3)熄灭蜡烛,观察并描述蜡烛熄灭时的现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

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28),蜡烛能否重新燃烧?蜡烛熄灭后,其颜色、

长度等与点燃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新课讲解操作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结论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操作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现象结论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1.请同学们利用除了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观察蜡烛,并完成下表。新课讲解

点燃时蜡烛安静燃烧,固态石蜡变成液态;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内层最暗。注:有时会看到冒黑烟(不充分燃烧)新课讲解

小木条靠近焰心部分基本不变,内焰部分烧黄,外焰部分烧焦。实验结论:蜡烛外焰温度最高实验现象:2.探究蜡烛火焰温度分布情况;设计实验:将小木条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新课讲解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烧杯壁上石灰水变浑浊。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3.探究蜡烛燃烧的生成物。设计实验:用干燥的烧杯和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新课讲解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2)用火柴点燃蜡烛刚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点燃?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白烟具有可燃性)

熄灭后观察与探究蜡烛熄灭后的有关情况。(1)熄灭蜡烛时有什么现象发生?新课讲解

思考: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白烟”,如果蜡烛没有被点燃,可能有哪些原因?(1)白烟的浓度小;(2)风将白烟吹散了。

白烟是什么?石蜡固体小颗粒归纳小结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观察外观白色、固体、圆柱状切蜡烛容易切下质地柔软向水中加入蜡烛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点燃木条靠外焰部分碳化严重,焰心部分却完好外焰温度高向收集的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了二氧化碳点燃白烟蜡烛复燃白烟是未燃尽的蜡烛小颗粒新课讲解讨论: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中应关注那些方面?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新课讲解(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2)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放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等化学变化。典例精讲例1.(2024·江苏宿迁·二模)“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答案】B典例精讲例2.(2024·安徽·一模)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兴趣小组同学进行的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是(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③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②③⑤【答案】B典例精讲例3.(2024·山西太原·二模)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同学们所记录的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B.火焰上个罩涂有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蜡烛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答案】C典例精讲例4.(2024·福建漳州·一模)下列关于蜡烛的实验操作和目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小刀切割蜡烛,以研究石蜡的成分B.在燃烧的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以研究蜡烛燃烧产物C.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以研究白烟能否燃烧D.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秒后取出,以研究火焰的温度【答案】A典例精讲例5.(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将蜡烛切开,说明蜡烛的硬度较小C.蜡烛吹灭后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D.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答案】D典例精讲例6.(2024·广东深圳·二模)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一边燃烧,一边熔化,产生“烛泪”B.可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火焰分三层,外层最亮C.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层水雾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不可能被点燃【答案】D典例精讲例7.(2024·陕西西安·期末)小亮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填写下列空格:取一支蜡烛,观察到它是白色固体,有轻微气味。(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石蜡固体不减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2)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由此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不具有可燃性典例精讲(3)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提出假设]①白烟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②白烟是燃烧生成的水蒸气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实验探究]典例精讲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II.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III.吹灭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