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R1基因与喉咽鳞状细胞癌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_第1页
DSCR1基因与喉咽鳞状细胞癌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SCR1基因与喉咽鳞状细胞癌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一、引言喉咽鳞状细胞癌(Hypopharyn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HPSCC)作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具有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以及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新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探究HPSCC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唐氏综合征候选区域1基因(DownSyndromeCandidateRegion1,DSCR1),又称调节钙调神经磷酸酶1基因(RegulatorofCalcineurin1,RCAN1),位于人类染色体21q22.3区域。既往研究表明,DSCR1基因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多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并且在多种肿瘤中呈现出异常表达的状态。然而,DSCR1基因在HPSCC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DSCR1基因与HPSCC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为HPSCC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和理论依据。二、材料与方法2.1临床标本收集收集[X]例HPSCC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以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距离肿瘤边缘≥5cm)。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且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标本采集后,立即用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用于后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DSCR1基因蛋白在HP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兔抗人DSCR1多克隆抗体购自[抗体供应商名称],工作浓度为1:100。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石蜡切片脱蜡至水,3%过氧化氢室温孵育10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微波修复抗原10min;正常山羊血清封闭30min;滴加一抗,4℃孵育过夜;次日,PBS冲洗3次,每次5min,滴加EnVision二抗,室温孵育30min;PBS冲洗后,DAB显色,苏木精复染,脱水,透明,封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判断:DSCR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部分位于细胞质。根据阳性细胞占全部细胞数的百分比进行判断: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10%-50%为弱阳性(+),51%-75%为中度阳性(++),>75%为强阳性(+++)。将弱阳性及以上判定为阳性表达。同时,采用CD34抗体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用于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MVD计数方法:在低倍镜(×100)下寻找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最高的区域(即“热点”区域),然后在高倍镜(×400)下计数5个视野内的微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标本的MVD值。微血管的判断标准为:任何被CD34染成棕黄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只要与邻近的微血管、肿瘤细胞或其他结缔组织分开,均计为一条微血管;管腔直径大于8个红细胞或带有较厚肌层的血管不计算在内。2.3细胞培养及转染人HPSCC细胞系[细胞系名称]购自[细胞库名称],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FetalBovineSerum,FBS)、100U/mL青霉素和100μg/m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置于37℃、5%CO₂培养箱中培养。当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时,进行转染实验。构建DSCR1基因过表达质粒(pcDNA3.1-DSCR1)和阴性对照质粒(pcDNA3.1),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分别转染至HPSCC细胞中。具体操作按照脂质体转染试剂说明书进行。转染48h后,收集细胞,用于后续实验。2.4细胞增殖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转染后HPSCC细胞的增殖能力。将转染后的细胞以每孔5×10³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组设6个复孔。分别在培养24h、48h、72h后,每孔加入10μLCCK-8试剂,继续孵育2h。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处检测各孔的吸光度(OD)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2.5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无基质胶)进行。将转染后的细胞以每孔5×10⁴个细胞的密度接种于Transwell小室的上室,下室加入含20%FBS的RPMI1640培养基作为趋化因子。培养24h后,取出Transwell小室,用棉签轻轻擦去上室未迁移的细胞,甲醇固定下室迁移的细胞15min,结晶紫染色10min,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数迁移至下室的细胞数目。细胞侵袭实验采用Matrigel基质胶包被的Transwell小室进行,操作步骤与迁移实验类似,只是在上室接种细胞前,先将Matrigel基质胶铺于Transwell小室底部,4℃放置过夜使其凝固。培养48h后,进行细胞计数。2.6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转染后HPSCC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含量。具体操作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2.7动物实验选取4-6周龄的BALB/c裸鼠,购自[动物供应商名称],在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环境下饲养。将转染后的HPSCC细胞(1×10⁶个细胞/只)分别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每组接种6只裸鼠。接种后定期观察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V=0.5×长×宽²)。待肿瘤体积长至约100-150mm³时,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的MVD值。2.8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DSCR1基因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研究结果3.1DSCR1基因在HP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SCR1蛋白在HP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4.9%([X]例),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35.9%([X]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3.69,P<0.001)。在HPSCC组织中,DSCR1蛋白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呈棕黄色颗粒状,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DSCR1蛋白的表达强度有增强的趋势(图1)。[此处插入图1:DSCR1基因在HP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片(×400),A为癌旁正常组织,B为HPSCC组织]3.2HP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MVD值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HPSCC组织的平均MVD值为(17.57±10.61)条/400倍视野,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2.61±7.67)条/4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P<0.05)。3.3DSCR1基因表达与HP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SCR1基因的表达与HPSCC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吸烟史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在低分化HPSCC组织中,DSCR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98.3%([X]例),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织的89.5%([X]例);在TNM分期Ⅲ-Ⅳ期的患者中,DSCR1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97.1%([X]例),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的87.5%([X]例)(表1)。[此处插入表1:DSCR1基因表达与HP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4DSCR1基因表达与MVD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HPSCC组织中,DSCR1基因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698,P<0.001),即随着DSCR1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MVD值也逐渐增加(图2)。[此处插入图2:HPSCC组织中DSCR1基因表达与MVD的相关性散点图]3.5过表达DSCR1基因对HP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5.1细胞增殖能力CCK-8实验结果显示,转染pcDNA3.1-DSCR1质粒的HPSCC细胞在培养24h、48h、72h后的OD值均显著高于转染pcDNA3.1阴性对照质粒的细胞,表明过表达DSCR1基因能够促进HPSCC细胞的增殖(P<0.05)(图3)。[此处插入图3:过表达DSCR1基因对HPS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P<0.05vs阴性对照组]3.5.2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DSCR1基因的HPSCC细胞迁移和侵袭至Transwell小室下室的细胞数目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过表达DSCR1基因能够增强HP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图4)。[此处插入图4:过表达DSCR1基因对HPS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A为迁移实验结果,B为侵袭实验结果,*P<0.05vs阴性对照组]3.5.3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ELISA检测结果显示,转染pcDNA3.1-DSCR1质粒的HPSCC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和bFGF的含量显著高于转染pcDNA3.1阴性对照质粒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过表达DSCR1基因能够促进HPSCC细胞分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图5)。[此处插入图5:过表达DSCR1基因对HPSCC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和bFGF含量的影响,*P<0.05vs阴性对照组]3.6动物实验结果在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接种过表达DSCR1基因HPSCC细胞的裸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接种阴性对照细胞的裸鼠,肿瘤体积在接种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图6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DSCR1基因的肿瘤组织MVD值为(20.12±11.25)条/400倍视野,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4.36±8.52)条/4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P<0.05)(图6B)。[此处插入图6:动物实验结果,A为裸鼠肿瘤生长曲线,B为肿瘤组织MVD值比较,*P<0.05vs阴性对照组]四、分析讨论本研究通过对HPS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DSCR1基因表达及MVD的检测,发现DSCR1基因在HPSCC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提示DSCR1基因可能参与了HPSCC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DSCR1基因表达与MVD呈正相关,过表达DSCR1基因能够促进HP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增加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和bFGF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分泌,在动物实验中也证实过表达DSCR1基因能够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血管生成。这些结果表明,DSCR1基因在HPSCC血管新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DSCR1基因促进HPSCC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方面,DSCR1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内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从而间接促进血管新生。已有研究报道,DSCR1基因可以通过调节钙调神经磷酸酶-NFAT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在肿瘤细胞中,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进而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另一方面,DSCR1基因可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研究发现,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可以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DSCR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或活性,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血管新生。此外,DSCR1基因还可能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间接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肿瘤血管新生。DSCR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这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分泌或活性,改变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血管新生。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仅从临床标本、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方面探讨了DSCR1基因与HPSCC血管新生的关系,对于DSCR1基因在HPSCC血管新生中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本研究未对DSCR1基因的下游靶点进行进一步验证,需要在后续研究中通过基因敲除、RNA干扰等技术手段,深入探究DSCR1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