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025年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基本信息(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民政服务与管理(含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代码:590201(二)隶属专业群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隶属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群。二、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三、修业年限实施弹性学分制管理,一般修业年限为3年,弹性修业年限为2—6年;高职专科。四、职业面向(一)职业面向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表1专业职业面向表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代码)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59)公共管理类(5902)Q85社会工作;S95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S96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3—01—01—01行政办事员;3—01—01—02政务服务办事员;3—01—01—04社团会员管理员;3—01—01—05劝募员;3—01—04—01村和社区工作者目标岗位:民政服务机构管理员、基层民政民生专干和社会组织筹资专员、项目管理专员、志愿者管理员;发展岗位:基层民政部门管理岗、社会组织部门管理岗;迁移岗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岗社区治理社会工作者社团会员管理员劝募员(二)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2所示。表2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序号职业岗位名称典型工作任务职业主要能力要求1目标岗位:民政服务机构管理员1.婚姻、收养登记;2.儿童福利服务;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未成年人保护。1.婚姻收养登记机构业务操作能力;2.儿童福利机构业务操作能力;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未保机构业务操作能力。2目标岗位:基层民政民生专干1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工作;2.基层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慈善事业促进;3.基层婚俗改革、殡葬改革、地名管理等工作。1.乡镇(街道)、村(社区)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业务操作能力;2.乡镇(街道)、村(社区)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慈善事业等业务操作能力;3.婚俗改革宣传、殡葬服务管理、地名服务等业务操作能力。3目标岗位:社会组织筹资专员1.社会组织筹资规划;2.开发社会组织筹资渠道;1.制定筹资计划能力;2.社会组织筹资渠道的开发;3.与捐赠方关系建设的能力。4目标岗位:社会组织项目管理专员1.社会组织项目设计;2.社会组织项目运营;3.社会组织项目评估。1.社会组织项目开发设计能力;2.社会组织项目执行能力;3.社会组织项目整合能力。5目标岗位:志愿者管理员1.志愿者规划;2.志愿者招募;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志愿者规划能力;2.志愿者招募与培训能力;3.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力。6发展岗位:基层民政民生部门管理岗1.民政服务机构部门管理;2.乡镇(街道)社会事务部门管理。1.民政服务机构业务综合管理能力;2.乡镇(街道)社会事务业务综合管理能力。7发展岗位:社会组织部门管理岗1.社会组织规划;2.社会组织综合管理。1.社会组织发展规划能力;2.社会组织综合协调能力。8迁移岗位: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岗1.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门管理;2.机关企事业单位综合协调决策。3.社会组织运营管理。1.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能力;2.机关企事业单位综合协调能力;3.机关企事业单位决策能力。4.社会组织运营发展能力。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民政民生领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培养理念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民政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民政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行业领域的民政服务机构管理员、乡镇(街道)民政民生专干、村(居)民委员会民生员、社会组织筹资专员、社会组织项目管理专员、社会组织新媒体运营专员、志愿者管理员的岗位群,培养掌握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方面知识,具备专项社会事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筹资、项目管理、志愿者管理能力,能够在民政民生领域从事基层社会服务类工作,具有为民爱民、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工匠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培养规格如表3所示:表3专业培养规格详表培养要求具体内容素质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2.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谦虛谨慎、爱岗敬业、清廉守纪,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博学笃行”专业品质和“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勇于奋斗、积极进取,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习惯、服务意识,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洞察国内外特别是省内民政行业和社会组织领域的布局、规模和发展动态的行业视野意识;具有为民爱民、温情服务、甘于奉献、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乐观、自信、心态平和、宽容礼让、不怕挫折、能够自我认知和提升;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民政领域特殊环境下工作的身体适应能力。4.人文素质:审美品味高尚、懂得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知识要求1.通用知识: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掌握信息化知识、英语知识、公文写作知识;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企业文化知识;熟悉国家安全、绿色环保、身心健康等知识;熟悉民政行业、社会组织领域内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2.专业知识:了解并掌握民政职业伦理、社会治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等专业岗位群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知识;熟悉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筹资、项目设计与运营、志愿者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掌握民政社会工作方法、中国手语翻译、民政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1.通用能力:具备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常用办公软件、工具软件和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团队合作、运辑推理、信息加工的能力;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专业能力:具备社会调查与统计、项目设计与策划的能力;会开展婚姻登记、殡葬改革、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养老服务、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社区治理、区划地名管理的实务操作;具备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筹资、项目运营、项目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能运用民政与社会工作方法开展为民服务;具备手语翻译、新媒体传播能力;能运用新技术、新产品为民政行业和社会组织领域提供数字化化和智慧化服务。六、课程设置及要求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一)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含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限选课和公共基础任选课,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素质、知识和能力;专业课程分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含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本专业课程体系一览表如表4所示。表4课程体系一览表序号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对应课程名称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必修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军事技能、军事理论、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①②、大学语文、大学体育①②③④、劳动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①②、创业基础公共基础限选课限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习得与养成、健康教育、大学英语①②③、信息技术、高等数学C、“四史”课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必选1门)、公共艺术课程(主要包括艺术鉴赏和评论类、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必选2学分)2公共基础任选课任选主要开设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科学、管理等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新创业类全校性选修课程(部分课程设置见表5)。学生需获得4个学分。3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含专业群基础课):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统计、秘书工作实务、民政文化与新媒体传播、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专业核心课:民政工作原理与实务、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实务、社会组织项目运营、民政社会工作方法①、社会组织服务方案设计、志愿服务其他专业必修课:人力资源管理、中国手语、民政社会工作方法②、专业见习、专业基础实训、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含答辩)4专业限选课(专业拓展课)限选基层民政服务方向: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中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服务与管理实务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方向: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社会组织筹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5专业任选课(专业拓展课)任选活动策划、心理咨询、慈善事业管理、现代家政、物业管理、婚姻家庭咨询与辅导、申论、公共关系学概论、彩票市场管理员实务、民政发展史、民政政策法规与标准、现代礼仪与人际沟通、大数据与基层民政事务管理。学生需获得8个学分。表5部分公共基础(任选)课程一览表类别课程名称开课学期自然科学类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据分析应用技术2—6大数据技术应用社会统计学专升本数学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园艺康养网页设计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营养与食疗学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华国学中华诗词之美湖湘文化2—6专升本大学语文语言能力测试中国女性文学普通话魅力口才人际沟通现代礼仪情绪管理与自我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湘绣艺术心理沙龙哲学与生活创新创业类创业竞赛进阶与实践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创业实务教程2—6职业与社会新媒体营销创业大赛案例分析创业心理学卓越领导力数字化运营公共艺术类包装创意设计鉴赏服饰色彩与搭配古琴鉴赏2—6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赏析非遗烙画艺术陶笛欣赏与演奏艺术欣赏经典影视作品赏析书法与视觉设计通过专业调研数据,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了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如图1所示。图1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图(二)课程描述与要求各门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介绍详见附件1课程描述与要求。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教学进程表每学期教学活动周为20周,第1周为预备教学周(补考、系主任/导师/辅导员讲座、校园劳动等教学活动),第20周为总结教学周。新生第1学期1—4周为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教学活动,从第5周开始安排其它课程。教学进程安排如表6所示。表6教学进程表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序号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计划学时考核方式课程类型按学期分配学时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二三四五六20W20W20W20W20W20W必修公共基础必修课113300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48426●B4/1221280001大学体育①232824○B2—4/1531140063心理健康教育①11688○B2/841410174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①11688○B2/851140062国家安全教育11688○B2/861140050军事技能21120112○C2W71140051军事理论236360○A线上81140064心理健康教育②11688○B2/891330016思想道德与法治348408●B4/1210133002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32284●B4/8111280002大学体育②236432○B2学语文2321616○B2/16133380005创业基础2321616○B2/16141410001劳动教育120128○B4/5151280034大学体育③120020○C俱乐部161410175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②11688○B2/8171280035大学体育④120020○C俱乐部181140007形势与政策1402020●B8学时/学期必修课小计29588262326////限选公共基础限选191360006信息技术3482424○B4/12201270441大学英语①3562828●B4华优秀传统文化118108○B2/9221240005高等数学C232266○B4/8231270442大学英语②3562828●B4学英语③2321616●B4/8课251330020职业素养习得与养成116142○B4/4261410140健康教育116160○A线上271330017“四史”课程116142○B4/428公共艺术类课程2321616主要包括艺术鉴赏和评论类、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必修2学分限选课小计19322192130////////任选公共基础任选课主要开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新创业、公共艺术类课程,由通识教育中心每学期根据教师申报情况开出,学生在规定学制内修满4学分、64课时,实践课时比例为10%—30%。公共基础课小计52974500474////////必修专业必修课14210206▲社会学概论2321616●B4/823400152Q▲管理学基础2321616○B4/832210318Q▲社会心理学概论2321616○B4/843200301▲社会工作导论4643826○B4/1654200377★民政工作原理与实务4643826●B4/1663400279★社会组织管理3562828○B4/1473400280▲社会调查与统计3562828●B4/1483400193★民政社会工作方法①2361818○B4/9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序号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计划学时考核方式课程类型按学期分配学时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二三四五六20W20W20W20W20W20W93400194民政社会工作方法②2361818○B4/9104200087中国手语3562828○B4社会组织服务方案设计3562828○B4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实务3482424●B4/12134200119人力资源管理3562828○B4秘书工作实务2321616○B2/16154400164★志愿服务3482424○B4/12163400163★社会组织项目运营2361818○B4/9173400283▲民政文化与新媒体传播2321616○B4/8183100016专业见习120020○C1W194210289专业基础实训120020○C1W203100002专业社会实践120020○C1W213200398专业综合实训A480080○C4W223100038岗位实习244800480○C6个月234100018毕业设计(含答辩)480080○C4W小计801472398107414400068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3482424○B4/12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序号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计划学时考核方式课程类型按学期分配学时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二三四五六20W20W20W20W20W20W专业限选基层民政服务方向25200378中国社会保险3482424○B4/1234400284社会救助服务与管理实务2321616○B4/8小计81286464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方向14200399社会组织财务管理3482424○B4/1224400195社会组织筹资3482424○B4/1234400196社会组织孵化培育2321616○B4/8小计81286464任选专业任选课15400285Q现代礼仪与人际沟通2321616○B4/825210327Q心理咨询2321616○B4/835200114Q现代家政B2321616○B4/845210326Q活动策划2321616○B4/855400197慈善事业管理2321616○B4/864200061申论B2321616○B4/875400289民政发展史2321616○B4/885400287彩票市场管理员实务2321616○B4/895400288民政政策法规与标准2321616○B4/8105400227公共关系学概论2321616○B4/8113200123物业管理2321616○B4/8125200401婚姻家庭咨询与辅导2321616○B4/8135400286大数据与基层民政事务管理2321616○B4/8小计专业任选课学生三年内获取其中的8个学分即可。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序号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计划学时考核方式课程类型按学期分配学时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二三四五六20W20W20W20W20W20W合计148270210261676////////注:1.课程类型:A代表纯理论课、B代表(理论+实践)、C代表纯实践课;2.Q标注为专业群共享课程;▲标注为专业基础课程(含专业群基础课),★标注为专业核心课程;3.考核方式中●为考试,○为考查;4.按学期分配学时中“/”前面数字为周课时,后面数字为周数,通过错开优化排课,确保课程安排均衡合理,一般时序课周课时每周16—28学时;5.“W”表示周,第5学期校内课程结束后外出实习,实习包含假期;6.公共基础限选课程为依据《XX职业技术学院关于2024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通知》文件精神,本专业学生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限选课为本专业不同方向学生限定选修的专业方向课程。(二)课程教学周数分配表表7课程教学周数分配表学年学期入学教育军训预备教学(劳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总结岗位实习毕业设计(含答辩)总周数备注一1121141/1//201.预备教学周含补考系主任/导师/辅导员讲座、校园劳动等教学活动;2.毕业设计结合顶岗实习安排,6(2指6周岗位实习里,有2周是含毕业设计。2//1171/1//20二3//118//1//204//118//1//20三5//194//6(2)206///////18220合计125766/4242120(三)课程学分学时安排表8课程学分学时安排表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学分结构学时结构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开课学期学分比例学时比例必修公共基础必修课2919.6%58821.8%55.4%1—5限选公共基础限选课1912.8%32211.9%40.4%1—5任选公共基础任选课42.7%642.4%28.1%2—6必修专业必修课8054.1%147254.5%73%1—6限选专业限选课85.4%1284.7%50%3—5任选专业任选课85.4%1284.7%50%2—5合计148100%2702100%62%/注:1.学分、学时比例的分母均指学业总学分、总学时;2.实践教学总学时含纯实践类课程和理实一体课程中实践学时;3.选修课程含限选课和任选课;4.选修课实践教学比例按均值统计。八、实施保障(一)师资队伍1.师资队伍结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见表9表9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生师比≤20:1专兼职比2:1双师比≥80%年龄35岁以下35—50岁50岁以上)参考范围20—30%40—60%10—30%学历学位本科硕士博士20%70%10%职称助教及同等职称讲师及同等职称副教授及同等职称教授及同等职称10%50%30%10%2.专业带头人配置要求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带头人应热爱民政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为民爱民的职业情怀,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专业发展,能密切联系行业和用人机构,了解行业和用人机构对民政服务与管理以及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在本区域或本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3.专任教师配置要求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应当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应具备“四有好老师”的素质,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扎实的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调查统计、项目运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4.兼任教师配置要求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兼职教师主要从民政行业或社会组织聘任,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二)教学设施教学设施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内教学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三个部分。依据教育部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通知》湘教通〔2022〕148号文件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本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配置要求,实训基地有效支撑课程实施,确保基地工位数量充足。所有校外实训基地均需按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签订合作协议,未签订合作协议,不得开展校企合作。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内教学场地要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具体要求见表10;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至少需要民政与社区工作实训室、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实训室、社会调研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具体要求见表11;校外实训基地至少需要30个,即长沙市实训基地、珠三角区域实训基地、长三角区域实训基地、成渝地区实训基地等,具体要求见表12。表10教学场地、设施配置及功能序号教学场地设施配置功能1标准化教室互联网、多媒体投影设备、音响、黑板、学生桌椅网络信息化教学2教学实训一体化教室互联网、多媒体投影设备、音响、黑板、学生桌椅,相应的实训设备理论教学区和实训区连为一体,学练结合表11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室)配置与要求序号实验实训基地(室)名称主要实习实训项目占地面积、设备配备(名称及台套数)工位数主要支撑课程1民政与社区工作综合实训室用于基层民政服务、城乡社区的实训教学,能够开设的实训项目有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实务、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特困人员认定、社会福利服务、社区志愿者管理、社区纠纷调处情景模拟、社区活动方案策划、婚姻登记模拟表演、收养登记实务、民政行政复议实务案例评估、民政行政诉讼模拟教学、基层民主管理实务教学等。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要求有计算机、拼接屏、高灵敏拾音器、实况直播系统、教师主控台、无线话筒、专业功放、教学音箱、音频抑制器、无线投票器、投票器专用基站、最低生活保障实训软件、社区管理与服务智能实训软件、无线路由器等设备。50个民政工作原理与实务、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志愿服务2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实训室用于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的实训教学,能够开设的实训项目有社会组织服务方案设计、社会组织项目运营与管理、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社会组织筹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等。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具体要求有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平台、计算机、投影仪、室内场景采集终端、无线话筒、专业功放、教学音箱、音频抑制器、无线路由器等设备。50个社会组织概论、社会组织服务方式设计、社会组织项目运营、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社会组织筹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3社会调研实训室用于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实训教学,能够开设的实训项目有社会调查课题的提出与确定、研究课题的操作化、设计调查研究方案、问卷设计实训、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小组访问、文献法、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要求有计算机、投影仪、室内场景采集终端、无线话筒、专业功放、教学音箱、音频抑制器、无线路由器、社会调查数据采集软件、定量研究分析软件等设备。50个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社会工作导论、民政社会工作方法表12校外实训基地配置及要求序号实训基地名称主要实习实训项目工位数主要支撑课程1长沙市12个实训基地开展基层民政实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践教学项目等250民政工作原理与实务、社会救助服务与管理实务、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社会组织项目运营、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专业见习、专业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2珠三角区域8个实训基地开展基层民政实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课程实训项目,专业实训、毕业实践教学项目等40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3长三角区域5个实训基地开展基层民政实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课程实训项目,专业实训、毕业实践教学项目等30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4成渝地区5个实训基地开展基层民政实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等课程实训项目,专业实训、毕业实践教学项目等20专业综合实训、岗位实习、毕业设计(三)教学资源本专业应当选择最新的较为成熟的专业教材,经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发挥我校社科类图书资源馆藏丰富特别是民政行业图书资源齐备的优势,充分利用智慧职教、爱课程网、慕课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加强专业教育与行业领域需求之间的关联性,打造全新的教学和学校资源,构建起新的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有《民政工作原理》《社会救助》《社会调查方法》《现代家政》等四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而且可以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共享许多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工作任务解构,建设碎片化资源和系统化集成,在教学网络平台推广应用,构建信息容量大、质量高、思路清晰、覆盖面广的信息化、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鼓励和发动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实现知识和经验共享体系。(四)教学方法本专业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重视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专业价值的内化、职业技能实训、关键能力培养,以能力本位为基本理念,从教学方法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结构,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和行动两个层面上获得不断的发展。所有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方法改革中去,在普遍使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仿真模拟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广使用ISAS项目教学方法、PBL教学法、MOOC等,引导学生课前深入行业调查,广泛展开讨论分析,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锻炼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五)学习评价认真遵守《XX职业技术学院有关课程重修、自修和免修的管理规定》《XX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XX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XX职业技术学院学分警示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严格坚持学分制,教师、院系以及学校各个层面协同努力,以确保教学质量。考试方式上改革传统考试制度,基于本方案及课程标准建立健全的多维考核评价方式。这样,更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方案、试题库、监考、评分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制度,以考核教学的真实质量。(六)质量管理1.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民服务的行为准则,在教学中要坚持课程思政的理念,立德树人,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优秀接班人有机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2.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通过教学实施、过程监控、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达成人才培养规格。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改,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4.建立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5.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诊断与改进措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应当建设一个理想信念强、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专兼结合、协作进取的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完善团队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深化民政工作“孺子牛”服务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协作进取,积极服务社会,乐于为全国民政系统和社会组织领域改革发展贡献力量。九、毕业要求(一)学业学分要求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业学分148分,包含公共基础课52分,专业课96分。(二)其他要求1.毕业应达到的素质、知识、能力等要求详见培养目标与规格。2.鼓励获得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社区治理”“社会工作者”“社团会员管理员”“劝募员”等职业资格证,该职业资格证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评估后分别替代“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3学分”“社会工作导论4学分”“社会组织管理3学分”“社会组织筹资3学分”相关内容的课程学分。3.完成素质拓展类学分8分(含劳动素养学分1分),具体实施参照《XX职业技术学院德育实践学分、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实施办法(试行)》。
附件1:课程描述与要求一、公共基础课(一)公共基础必修课1.思想道德与法治(3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识目标: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能力目标:能理性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性爱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能力,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2)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实践部分则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志愿服务、职业道德等专题研修。(3)教学要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内容设计强调专业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案例的时效性。通过案例教学、分组研讨、研究性学习竞赛、中国大学慕课线上学习平台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考核采取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知识目标: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能力目标: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具有政治判断力、是非明辨力。(2)主要内容课程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大内容,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实践部分依托校内江苏革命人物专题馆和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文化、廉洁文化、革命文化等专题研修。(3)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省级精品课程及职教云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组织学生线上自学,课中利用职教云平台开展理论教学,课后引导学生拓展实践,巩固学习成果。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考核采取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3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提升学生理论素养,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知识目标: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基本立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历史地位,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能力目标:能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主要内容课程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主要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主要内容等,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部分采用研究性学习、新闻播报、三下乡等专题研修的形式进行。(3)教学要求利用省级思政“金课”资源及职教云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式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考核采取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4.形势与政策(1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学生“四个自信”,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知识目标: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力目标:养成关注国内外时事的习惯;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2)主要内容根据中宣部“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要求,课程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部分重点围绕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港台事务、国际形势政策四个篇章开展教学。实践部分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新闻播报、时事大家谈、知识竞赛、思政大讲堂等活动。(3)教学要求课程依托《形势与政策》课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学银在线等网络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立足国内和国际时政热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准确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考核采取日常考核评价(过程性考核60%+期末考核40%)+增值性评价的形式。5.大学语文(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提升语文修养和人文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知识目标:学生知晓实用口才、阅读欣赏、应用文写作相关理论及技巧。能力目标:在职场交际交往不同场合,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实现自在表达、从容应对,有效达成日常交际交往目的,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包括实用口才、阅读欣赏、应用文写作等内容,实用口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难点音训练、朗诵概述及技巧、演讲概述、演讲稿写作、即兴演讲、辩论演讲等。阅读欣赏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今中外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和戏剧鉴赏等。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写作基础、党政公文、事务文书、新媒体文书等。(3)教学要求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融合,侧重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情境化教学、体验性学习、交互式探究和信息化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师资要求: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考核要求: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6.大学体育(大学体育①、②、③、④,共6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成为体魄强健、身心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锻炼的方法。能力目标:学生能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2)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分别为通用基础体育模块、职业类型体育模块、体育俱乐部模块。通用基础体育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主要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定向越野等;职业类型体育模块是针对学生自己的专业特点与未来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教学,主要项目有素质拓展、健身原理与方法、营养与健康等;体育俱乐部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需求参与,主要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瑜伽等近30个。(3)教学要求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和学生个体的体育需要结合起来,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1—2项专项运动技能。把身体素质锻炼贯穿始终,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中有所提高,培养其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7.心理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①、②,共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助人自助求助的意识;促进自我探索,优化心理品质;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养成热情、耐心、细致的职业心理品质。知识目标: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学会寻求帮助;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能力目标: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主要内容本课程由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组成,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关注心理健康、完善自我意识和优化个性品质、学会情绪管理、调节学习心理、应对挫折与压力、解读恋爱心理、和谐人际关系、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实践部分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团体心理辅导、VR体验、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普查、主题心理班会、心理咨询体验等活动。(3)教学要求充分利用职教云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平台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在其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分享法、心理体验与训练、情景教学等。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8.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含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①、②,共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知识目标:学生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能力目标:学生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2)主要内容本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通过教师知识讲授、论坛讲座、案例分析等教学课件、案例和视频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规划意识、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实践部分旨在加强职业规划指导与就业服务,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3)教学要求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案例分析等手段,加强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过程记录。考核过程采取理论学习成绩40%+实践训练成绩6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9.国家安全教育(1学分)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宏观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理性爱国的行为素养。以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目标,从总论到13个重点安全领域知识学习,知识目标:了解国家安全的基本内涵,认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熟悉国家安全战略及应变机制。能力目标: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养成主动关注国内外时事的习惯,具备正确分析国家安全形势的能力;树立国家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强化责任担当。(2)主要内容为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2020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中对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明确要求,以及《纲要》明确规定的详尽的国家安全教育知识要点,课程重点围绕理解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从总论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等13个重点领域,完整涵盖最新教学要点,并配备丰富的专题教育、教学辅助资源。(3)教学要求通过完成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学生基本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重点领域和重大意义,国家安全各重点领域的基本内涵、重要性;熟悉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安全重点领域面临的威胁与挑战;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习惯。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10.军事技能(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学生养成良好的军人作风;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令行禁止、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过硬作风。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条令的主要内容,掌握单个军人队列动作的基本要领。能力目标:掌握内务制度与生活制度,列队动作基本要领。(2)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由《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3个项目组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坚定信念、爱国爱校的情怀。(3)教学要求融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贯穿课程始终;本课程教学理论与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军事技能训练要重视学生队列、军体拳等项目基本动作的训练,教官教学中要充分展示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加强内务管理、加强出勤考核。采用项目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式考核。11.军事理论(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深刻内涵。能力目标:具备对军事理论基本知识进行正确认知、理解、领悟和宣传的能力。(2)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由国际战略环境与国家安全、中国国防、战争史与军事思想、我军作战实践与理论发展、信息化时代武器装备与基本战术应用组成。(3)教学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贯穿课程始终;教师具备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采用项目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形式考核。12.创业基础(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学生具备主动创新意识,创业潜质分析能力,并能够进行创业机会甄别和分析,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知识目标:学生应熟悉创新思维提升的基本方法,知道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掌握商业模式的设计。能力目标:学生应具有创新创业者的科学思维能力;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通过加强社交能力,从而提升信息获取与利用,提高合作的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教授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实践部分使学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能更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就业需求。(3)教学要求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考核过程采取线上学习50%+平时考核20%+结业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13.劳动教育(1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学生具备一定劳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养成劳动安全意识;树立正确择业观。知识目标: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掌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专业相关岗位安全注意事项、劳动安全与法规等内容。能力目标:能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能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能运用劳动就业相关知识和求职技巧。(2)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由劳动理论、劳动精神、劳动素养三个模块构成。劳动理论模块,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的基础,包含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劳动教育理论等相关知识。劳动精神模块,是劳动理论模块的升华,包含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劳动素养模块,是劳动理论与劳动精神的综合提升模块,其内容包含职业劳动素养、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安全等内容。(3)教学要求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课内采用专题教育、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课外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社会服务、劳动锻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成绩评定综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情况、期末考核等情况,采取过程考核70%和期末考核30%权重比例进行。(二)公共基础限选课1.信息技术(3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知识目标:了解信息伦理道德规范、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信息检索以及信息化办公技术。能力目标:能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含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信息检索及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等内容,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基础。拓展模块包含信息安全、项目管理、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大数据、程序设计基础、人工智能、数字媒体、区块链等内容,是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拓展职业能力的基础。(3)教学要求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情境式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利用智慧职教等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突出技能,提升信息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采取过程性评价70%与总结性评价30%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2.大学英语(大学英语①、②、③,3/3/2共8学分)(1)课程目标职场涉外沟通目标:掌握必要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具备必要的英语听、说、读、看、写、译技能,能有效完成日常生活和职场情境中的沟通任务。多元文化交流目标:能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多元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有效完成跨文化沟通任务;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语言思维提升目标:能够辨别中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异同,具有一定的逻辑、思辨和创新思维水平。自主学习完善目标: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能运用英语进行终身学习。(2)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其中听说、写作(或翻译)为实践部分,阅读和语法为理论部分。课程教学分基础模块、进阶模块和行业模块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包含16个职场日常交际主题及8个求职求学主题。基础模块培养学生听说、阅读、语法、写作、翻译等基础语言应用能力;进阶模块培养学生在求职和求学过程中的听说、阅读、语法、写作、翻译等语言应用能力;行业模块培养学生在行业领域的真实工作情境中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两大部分、三大模块课程内容构建了“校园人—准职业人—新职业人”的“三段式”人才培养路径。(3)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要求: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本课程建设了国家精品在线课程《高职公共英语(一)、(二)、(三)》,要求充分利用该资源和智慧职教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要求: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案例教学法、ISAS教学法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考核要求:考核采用过程考核70%(线上慕课40%+平时表现3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第三学期的期末考核允许以证代考。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通过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和事业心,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执行力。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系统认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以及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能力目标: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把学习的归宿点落实到开掘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上,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实际社会生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把内在的文化素养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具有思维发散的能力,能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六大主题,无用之用、大学之道、和而不同、家国情怀、仁者爱人、慎终追远,主要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3)教学要求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多看中国传统文化著作,配合线上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视频观摩、启发引导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师资要求: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考核要求: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4.高等数学C(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通过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和应用数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目标:掌握消费者数学、概率分析初步、数据处理与统计初步、用图表示关系、最优化问题等内容。能力目标: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大数据时代中对各种信息与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2)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消费者数学、概率分析、统计决策、图论与优化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数据意识、决策优化意识。能解决生活和专业学习中常用简单的数学问题,能通过数学建模方法和数学软件的使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教学要求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讨论、Excel辅助教学、精品在线课程和职教云学习平台等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内容设计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案例的时效性。师资要求:具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考核要求: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5.职业素养习得与养成(1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通过职业素养习得与养成,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守规矩、讲诚信、爱劳动、善团结、具匠心、思进取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目标:系统掌握职业目标、职业行为、职业品格、职业情怀、职业潜能、职业精神、职业梦想等7个方面28个有代表性的素养点的核心内容,深刻理解职业素养习得与养成对于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成就职业生涯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能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培育和践行职业素养。(2)主要内容本课程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新时代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总体要求内容,秉承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理念,结合“箴言警句、素养感知、知识学习、现实考量、引申讨论、认知强化、实践活动”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理想信念、规矩意识、诚信品质、劳动品德、团队精神、工匠精神、进取意识等内容,帮助学生坚定职业理想、规范职业行为和养成良好品德。(3)教学要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内容设计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学案例的时效性。通过案例教学、分组研讨、中国大学慕课线上学习平台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习得与养成。采取过程考核50%+期末考核5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6.健康教育(1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高健康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增强维护全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健康的概念、现代健康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懂得先天性疾病与遗传性疾病的预防原则与方法,了解性与生殖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掌握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原则与方法等。掌握如何防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能力目标: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增强防病意识,提高防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提高自身健康管理的能力。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适,促进自我身心健康地发展。(2)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为健康教育概论、预防新冠肺炎特辑、心理卫生与咨询、先天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先天性疾病的预防、性传播疾病、生殖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常见病症、常见传染病症。(3)教学要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内容设计强调实践性、学生体验的真实性和案例的时效性,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自身健康管理的能力。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7.“四史”课程(1学分)“四史”课程含“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四个模块,学生在校期间需修读一个模块课程并获得1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强化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知识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重大贡献,深刻领悟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能力目标: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能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及其他错误社会思潮,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主要内容课程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由四个模块组成,按照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别讲述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实践部分依托校内江苏革命人物专题馆和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故事微宣讲、党史教育等活动。(3)教学要求利用智慧职教、学习强国等平台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理论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50%+期末考核5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8.公共艺术课程(含所开设的12门)通识中心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开设艺术鉴赏和评论类、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三大类别,涉及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影视等多个领域的课程满足学生艺术素养多元化需求,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得2个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学分方可毕业。代表课程如下:8.1音乐鉴赏(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弘扬民族音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知识目标:了解如何欣赏音乐、基础乐理知识。能力目标:具备简单识谱能力,节奏音准准确、具备谱例抄写能力、具备欣赏各类型音乐的基本能力、具备分析简单音乐形态的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学会聆听、中国音乐鉴赏—多彩的民歌、中国音乐鉴赏—丰富的民间乐器、中国音乐鉴赏—戏曲、西方音乐鉴赏—西洋乐器、西方音乐鉴赏—美妙的歌剧及现代流行音乐的七个主题。(3)教学要求本课程重点是通过学习音乐艺术理论、鉴赏音乐艺术作品、参加音乐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音乐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8.2书法鉴赏(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通过经典书法作品鉴赏实践,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水平。提升艺术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力。知识目标:通过项目任务教学与认知实践,使学生了解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书法艺术的含义及常用书体审美特征、代表书家书作等知识。能力目标:掌握书法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在书法鉴赏实践中感受美的熏陶,提升学生书法艺术鉴赏与感受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项目任务为线索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由6个项目任务组成,内容分别为信息时代书法鉴赏认知、篆书鉴赏、隶书鉴赏、草书鉴赏、行书鉴赏、楷书鉴赏等。(3)教学要求: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同学们完成书法鉴赏艺术实践过程。课前通过线上平台要求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与项目任务。课中以围绕项目任务,从五种常见书体代表书家、书作鉴赏入手,提升学生艺术审美与创造能力。课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书法展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文化自信力。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视频法、实践法等。考核采取过程70%+期末30%的权重进行。8.3舞蹈鉴赏(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体会艺术、热爱生命的精神。知识目标:通过项目任务教学与认知实践使学生能掌握舞蹈的历史发展脉络、种类、风格、艺术形式、审美思想。能力目标:理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相关学术用语;具有分辨不同舞蹈种类及鉴赏舞蹈与分析舞蹈艺术的能力。(2)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由六个项目任务组成,内容分别为舞蹈概述、解析舞蹈审美、中国民族民间舞鉴赏、中国古典舞鉴赏、芭蕾舞鉴赏、现代舞鉴赏等。(3)教学要求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同学们完成舞蹈鉴赏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舞蹈,认识舞蹈,初步知道什么是舞蹈、舞蹈的种类及特点;理解舞蹈的萌芽、形成、起源与发展;理解简单的舞蹈知识及相关术语;掌握如何去欣赏舞蹈、分析舞蹈作品,掌握赏析舞蹈的基本技巧,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能认识舞蹈在艺术门类中的地位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从而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总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8.4影视鉴赏(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让学生在了解影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影视作品探触社会历史的不同角落,从更高的层面来解读“影视”这一被大众广为接受的文化现象,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知识目标: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们的审美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能力目标:了解影视发展的历史,结合美学理论知识,能够用艺术的眼光鉴赏影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对早期影视发展历史的介绍,了解早期影视作品是如何从对生活世界的简单复制演化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影视作品怎样借助剪辑和蒙太奇等技术获得了叙事的能力;二是结合具体影视案例,从影像、声音、蒙太奇、长镜头、色彩与光影等角度,解析影视艺术的构成要素,使学生掌握影视赏析的基本方法;三是学会运用讲授的影视艺术理论和方法,对经典影视作品做完整鉴赏。(3)教学要求该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学习与电影赏析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结合具体的影视案例理解电影艺术的构成要素,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电影的发展历史及审美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影视文化素养。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8.5戏曲鉴赏(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知识目标:了解戏曲文化历史与艺术特色,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能力目标:了解戏曲的表演、唱腔、伴奏等基本内涵;把握当前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种风格;培养学生对戏曲的鉴赏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剧种,包括代表性的剧种,如昆剧、京剧、秦腔、川剧、粤剧、豫剧、湘剧、藏戏、歌仔戏、越剧、黄梅戏、评剧等,讲解其历史与艺术特色,并挑选各剧种的一些经典剧目,以名剧表演加讲解的方式进行赏析。(3)教学要求本课程重点是通过学习各剧种经典剧目,以名剧表演加讲解的方式进行赏析。提高人文素养,感悟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魅力,熟悉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者、传播者、传承者。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8.6艺术导论(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艺术基本素养。知识目标:初步懂得艺术的基本理论,大致了解艺术各门类不同的概念、特征、类型、要素以及鉴赏方法。能力目标:基本会用艺术理论赏析艺术品,并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逐步会用理论知识去解读美、分析美,从更高层次欣赏美。(2)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由六个项目任务组成,内容分别为艺术绪论、民间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雕塑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等。(3)教学要求该课程是大学生学习、欣赏艺术的入门课程。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要素,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欣赏艺术,并在理论的接受与作品鉴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精神境界,促进学生更自觉、更有效地按照美的规律生活与进行劳动创造。总考核采取过程考核70%+期末考核30%权重比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与评价。8.7中国音乐史(2学分)(1)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欣赏大量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同时,掌握音乐和历史有关基础知识。学会通过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来分析和理解音乐、理解音乐文化背后的社会背景。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深刻的文化自信以及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学生心田,培根铸魂,树立信仰。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欣赏技巧。具备准确、丰富的音乐历史知识储备。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独立分析音乐作品;具有将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主要内容通过课程传授,掌握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和脉络;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不同的音乐形态和相关的音乐表演形式;了解每个朝代涌现出来的新的民族乐器、各个朝代的音乐家以及作品介绍赏析,以及每个朝代不同的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呈现出来的音乐思想等等。(3)教学要求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通过课堂知识传授,让学生能运用并且辨别基本的中国音乐史常识和知识,丰富基础音乐知识,增强对于乐器使用以及音乐欣赏的能力。通过歌曲以及听力练习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亲身演唱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以及中华民族优秀强大的文化底蕴。考核采取过程70%+期末30%的权重进行。8.8声乐(2学分)(1)课程目标素质目标:本课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器官和发声原理、正确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吐字咬字;歌唱情感艺术表现处理的方法等。能力目标:通过实训,掌握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的特征和区别,具有较好的歌唱能力。(2)主要内容声乐为艺术实践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识谱训练、音准训练、发声技巧训练、音乐表现训练四大模块。(3)教学要求本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在教学内容选取中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采取“做中学”的培养模式,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任务的安排者、检查者和引导者,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智力、性格特点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做到因材施教。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学练结合法、欣赏法、演示法等。考核采取过程70%+期末30%的权重比进行。8.9合唱艺术(2学分)(1)课程目标素养目标:通过介绍合唱艺术、优秀合唱团、赏析经典合唱作品、演唱合唱作品,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体会感悟合唱中合作、协调、融合、统一。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民族精神、审美情操、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知识目标:本课程包含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声乐演唱训练、合唱作品实践以及中国合唱发展史、世界优秀合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运动的描述》综合练习试题(含答案解析)
- 燃气储存与运输系统设计方案
- 建筑预应力结构验收方案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难点解析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厂房结构防震设计方案
- 2025国考白山市国际合作岗位申论必刷题及答案
- 大模型生成文本检测技术研究
- 贵金属废料综合利用项目技术方案
- 2025国考兴安盟文化管理岗位行测预测卷及答案
- 巴黎奥运会男排八强队伍后排进攻体系的特征对比分析
- 项目经理年中会议汇报
- 小学生美容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7-函数的连续性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2024年北控水务集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盘锦市总工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5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技术部经理竞聘演讲稿
- 2025年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承诺书范本
- 2025年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附答案】
- 2025年行政执法考试题库及答案(单选题)
- 考点解析自考专业(小学教育)(黄金题型)附答案
- 具身智能+军事模拟训练系统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