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米采油厂温二块产能建设工程环评报告_第1页
温米采油厂温二块产能建设工程环评报告_第2页
温米采油厂温二块产能建设工程环评报告_第3页
温米采油厂温二块产能建设工程环评报告_第4页
温米采油厂温二块产能建设工程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吐哈油田公司三塘湖采油厂马56区块产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吐哈油田公司温米采油厂温二块产能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II时段排放标准。=2\*GB3②非甲烷总烃无组织排放:监测值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次浓度限值4.0mg/m3标准的要求。(2)废水=1\*GB3①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排至污水处理系统。所监测项目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的二级标准,不会对周围的水环境造成影响。=2\*GB3②生产废水:主要是来自站内原油储罐原油沉降脱水产生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水均排放至污水处理装置进行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全部回注地层。(3)噪声温米联合站厂界昼间、夜间噪声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的3类标准。(4)固废固废主要来自于原油储罐每次清罐产生罐底淤积物。另外采出水处理装置在清理原油储罐和池底时还将产生一定量的污泥。污水处理设施每3~5年清理一次,每次产生油泥200m3,含油污泥和砂均运3.2.3环境影响因素分析项目建设可分为开发期、生产运营期和服役期满三个阶段。开发建设期环境影响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对地表的破坏性强,在地面建设结束后,可在一定时期消失;但如果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不当,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并且不可逆转,例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产运营期环境影响持续时间长,并随着产能规模的增加而加大,贯穿于整个运营期。服役期满后,如果封井和井场处置等措施得当,环境影响将很小;反之若出现封井不严,可能导致地下残余油水外溢等事故发生,产生局部环境污染。本工程包括钻井、地面工程建设、采油(气)、油气集输等施工作业内容,基本属于开发建设期和生产运营期的建设活动。其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油井及与其相关的钻井、采油(气)、井下作业、油气集输等各工艺过程,影响结果包括非污染生态影响,以及排放的污染物质导致的环境污染,详见表3.2-4。油田开发过程污染物排放流程见图3.2-1。表3.2-4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表建设活动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受体备注钻井排放钻井泥浆、岩屑土壤、地下水开发期排放污水土壤、地下水设备、车辆产生噪声声环境排放车辆、设备尾气环境空气井喷爆炸、火灾等土壤、水、环境空气及生态环境事故管线敷设油田建设施工、车辆碾压等土壤、植被开发期排放设备、车辆尾气环境空气设备、车辆产生噪声声环境施工固体废物土壤道路建设占用土地土壤、植被开发期油气集输排放含油废水地下水非正常排放废气环境空气生产期产生设备噪声声环境油气泄漏、含油污水泄漏土壤、地下水事故井下作业产生作业废水土壤、地表水开发期生产期产生作业废气环境空气产生设备噪声声环境图3.2-1油田开发过程污染物排放流程开发期污染源分析及污染物排放(1)钻井部分钻井阶段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钻井岩屑、钻井泥浆及钻井废水、钻井噪声、井队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设备渗油等。①固体废物排放量分析——钻井岩屑钻井过程中,岩石经钻头和泥浆的研磨而破碎成岩屑,并经泥浆携带至地面,进入泥浆池中。泥浆池长约20m,宽约30m,深约2m(部分井由于地貌受限,泥浆坑不是规则长方体)。本工程共钻井36W=1/4×л×D2×h式中:W-钻井岩屑排放量,m;D—井的直径,m;h-井深,m。表3.2-5单井钻井岩屑估算表类型结构D井眼直径(m)h深度(m)W岩屑量(m³)水平井一开0.31140030.37二开0.216257094.13合计//124.5计算可知,36口直井最大钻井岩屑4482m3,工程设计井口全部完钻后,进入泥浆池中的岩屑为——钻井泥浆钻井泥浆的排放量随井的深度而增加,其排放量计算采用《油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文集》中的经验公式:式中:V-排到地面上的泥浆量(m3)D-井眼的平均直径(m),取值0.h-井深(m)计算得知:单井最大排放泥浆量约为219.58m3,本工程泥浆总产生量为7904.88m3,考虑泥浆循环利用率为——施工土方管线施工土方主要来自于埋地敷设管线开挖造成的土方。本工程新建集油和注水管线14.7km,经类比计算,本工程共产生施工土方量为27048——钻井队生活垃圾井场开发建设阶段,将有一部分人驻留在钻井、生产及建筑营地,常住井场人员按30人计算,平均每口井的钻井周期为19天,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0kg,平均单井产生生活垃圾0.57t,则整个油田开发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0.52t。②水污染物排放量分析——钻井废水钻井废水由冲洗钻台、钻具、地面、设备用水及下钻时泥浆流失物、泥浆循环系统渗透物组成。根据类比调查,钻井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见表3.2-6。表3.2-6钻井废水水质表污染物SS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浓度(mg/L)2000~25003000~400060~700.1~0.20.2~0.3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环境统计结果,每百米进尺排放生产废水11.28m3。温二块共新钻36口井,总进尺9.25×104m,则钻井废水产生量约——生活污水单井钻井场一般人员为30人,每人每天用水量约100L,则整个钻井期间产生生活污水0.21×③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开发期钻井过程中钻机使用大功率柴油机带动,由于燃料燃烧将向大气中排放废气,其中主要的污染物为烃类、CO、NOX、SO2、烃类等。每个井队配备钻井柴油机2台,发电柴油机2台,柴油消耗量平均2t/d,36口井整个钻井期间共耗柴油1368t。根据《油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文集》,柴油机每马力小时耗柴油175g,产生CO18.27g、NOX83.65g、烃类31.05g。据此,柴油机运转过程中排入大气中的CO、式中:m—柴油机消耗柴油量t。我国从2003年1月1日起采用新的柴油标准,规定柴油中硫的含量≤0.035%。在此按柴油中硫含量为0.035%估算,燃烧1t柴油产生的SO2为0.70kg。因此,本工程钻井期间共消耗柴油1368t,钻井期间共向大气中排放烃类31.89t,NOX85.91t,CO18.76t,④噪声钻井过程中的噪声源主要是发电机、钻机和各类泵的噪声。噪声排放情况见表3.2-7。表3.2-7钻井期噪声排放情况位置噪声源声源强dB(A)井场柴油发电机100~105钻机100~105泥浆泵95~100(2)地面工程每个井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在开发区域进行必要的道路施工、管道施工等建设,这样势必会造成建设地地面扰动,施工破坏植被生长,客观上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从而可能导致开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3)开发期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综上所述,本工程开发期各种污染物汇总见表3.2-8。表3.2-8开发期污染物产生情况汇总项目工程污染源污染物产生量(完钻后)主要处理措施及排放去向废气井场开发期钻井废气CO18.76t环境空气NOX85.91t烃类31.89tSO20.96t废水井场钻井废水SS、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5211.36全部进入井场泥浆池,在泥浆池中自然蒸发。生活污水SS、COD、BOD51000生活污水进入移动旱厕固体废物井场钻井泥浆/7904.88考虑泥浆循环利用率为90%,因此排入井场泥浆池中的泥浆总量是790.49m3,进入泥浆池中的泥浆完井后自然干化钻井岩屑/4482进入泥浆池中,完井后泥浆池自然干化后清运至南山废渣场。施工土方/27048施工结束后回填管堤之上,实施压实平整水土保持措施生活垃圾/20.52t集中收集,统一拉运至填埋场填埋。噪声井场柴油发电机/100~105声环境钻机/100~105泥浆泵/95~100站场管道构筑物施工机械/80-105声环境运营期污染源分析及污染物排放(1)运营期废气污染物生产运营期间,单井加热采用电加热,无废气污染物排放,仅在油气集输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烃类挥发。油气集输及处理采用全密闭流程,可有效减少烃类气体的挥发量,由国内外有关计算和油田实测数据看,采用密闭集输工艺,其原油损耗可控制在0.04%以下,按照原油最大产量5.1×104t计算,烃类挥发量为20.4t/a。根据项目油气成分,甲烷含量约为85.08%,由此可知,非甲烷总烃排放量约为3.04t/a。(2)运营期废水排放情况本工程运营期废水主要包括井下作业废水和采出水。①井下作业废水井下作业废水的产生是临时性的。主要是通过酸化、压裂、洗井等工序,产生大量的酸化、压裂和洗井作业废水。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环境统计结果,温二块属于低渗透油井,每井次产生压裂液50.1m3、酸化液18.62m3、洗井废水27.13m3。2015年温二块共部署油井26口,每2年进行1次,则温二块每年的井下作业废水量最大为0.12×104m3/a(26口井)。表3.2-9井下作业污染物指标统计(单位:t/a)序号污染物指标产生量排放量主要处理措施及排放去向1废压裂液651.30作业单位自带回收罐回收作业废水,运至温米联合站污水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返回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回注地层。底泥送温米渣场进行处理。2废酸化液242.103洗井废水352.70表3.2-10井下作业废水水质污染物SS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浓度(mg/L)1000~2000160~2600<2000.1~0.20.2~0.3本工程井下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自带回收罐回收作业废水,运至温米联合站污水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返回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回注地层。底泥送温米渣场进行处理。②采出水温二块采出水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根据开发方案,2024年温二块新增产水量1.13×104m3/a,约31m3/d,(3)运营期固体废物排放情况①油泥(砂)油泥(砂)属危险废物。根据类比调查,油田开采的油泥(砂)产生量为1.5-2.2t/万t,以温二块新增产能5.1万t计算,油泥(砂)最大产生量为11.22t/a。本工程产生的油泥(砂)送温米废渣场贮存。②落地原油落地原油主要产生于油井采油树的阀门、法兰等处正常及事故状态下得泄漏、管线破损以及井下作业产生的落地原油。按照单井落地原油产生量约0.1t/a计算,本工程运行后共26口油井,落地油总产生量约2.6t/a。根据吐哈油田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规定,不允许产生落地油。因此,本工程井下作业时带罐作业,落地油100%回收,回收后的落地原油运至温米联合站进行处理。(4)运营期噪声排放情况运营期噪声污染源主要包括:单井和计量站中各类机泵等。噪声排放情况见表3.2-11。表3.2-11运营期噪声排放情况序号位置噪声源源强dB(A)1井场机泵90~100井下作业(压裂、修井等)80~1202计量站各类机泵90~100(5)运营期污染物排放“三本帐”综上所述,本工程运营期污染物产排情况汇总见表3.2-12。表3.2-12运营期产排污情况汇总项目工程污染源污染物本工程产生量本工程排放量排放增减量主要处理措施及排放去向采油采油及集输无组织挥发烃类(t/a)20.420.420.4大气环境废水井场井下废水SS、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m3/a)120000作业单位自带回收罐回收作业废水,运至温米污水沉淀池沉淀后,上清液返回温米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回注地层。底泥送温米渣场进行处理。采油污水1130000固体废物集中处理站油泥(砂)(t/a)11.2200由温米渣场填埋井场落地油(t/a)2.6003.2.3生态影响生态影响主要体现在井场、站场、道路、管线建设阶段,如占用土地、施工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土壤扰动等。针对本工程建设内容的占地情况,分别从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两方面进行核算,见表3.2-13。经核算,本工程新增永久占地面积9.99hm2,临时占地面积29.16hm2。表3.2-13本工程占地面积表序号工程内容占地面积(hm2)说明永久临时总占地1采油、注水井(12口井)4.3212.9617.28永久占地30m×40m,施工总占地80m×60m2集油、供水管线/11.7611.76集油9.2km、供水5.5km,作业带宽度83砂石路、巡检路5.674.4410.116m宽简易砂石路4.5km;4.5m宽巡检路6.6km,临时扰动两侧各2m合计9.9929.1639.15/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4.1.1温米采油厂温二块产能建设工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委托吐鲁番市环境监测站进行,监测点布设位置见图4.1-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三级评价项目设置2~4个监测点,根据温二块位置、周围环境特点以及温二块排污特点,在评价范围内共布设3个大气监测点,选取的监测点位分别为温二块上风向、温二块中心点、温二块下风向。确定本次大气监测本工程为SO2、NO2、PM10、非甲烷总烃四项,监测时间为2015年11月22日至11月27日。各项目的采样及分析方法均按国家环保部颁布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以及环境空气监测方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见表4.1-1。表4.1-1大气监测采样及分析方法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SO2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NO2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479-2009PM10重量法HJ618-2011非甲烷总烃气相色谱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各污染物的监测频率及数据统计有效性见表4.1-2。表4.1-2采样时间及监测频率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监测频次数据有效性规定SO2、NO2、PM10日平均每日1次连续20小时监测非甲烷总烃1小时平均每日4次每日08、12、16、20时采样4.1.2评价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SO2、NO2、PM10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进行,非甲烷总烃参考《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非甲烷总烃”环境浓度选用值,确定环境空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限值2.0mg/m3。4.1.3现状监测结果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4.1-3,非甲烷总烃监测结果见表4.1-4。表4.1-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日均值)单位:mg/m3监测点日期监测项目(mg/m3)SO2NO2PM10温403区块中心点50.0120.0260.12150.0150.0280.09350.0160.0210.08550.0090.0200.08850.0110.0180.09750.0100.0150.10250.0050.0190.115温403区块上风向50.0100.0220.12250.0110.0200.10450.0050.0230.07650.0090.0250.07950.0090.0160.08450.0080.0190.11250.0060.0170.096温403区块下风向50.0080.0170.11150.0090.0190.10850.0120.0170.09750.0060.0260.08850.0070.0240.07950.0060.0210.12150.0080.0220.107表4.1-4非甲烷总烃监测结果单位:mg/m3监测时间(小时均值)温403区块中心点温403区块上风向温403区块下风向58:000.570.430.5912:000.670.620.4916:000.410.390.3420:000.520.690.3058:000.290.750.3312:000.710.600.3316:000.490.310.2920:000.750.730.7158:001.170.530.4912:001.120.530.3416:001.010.490.7920:000.470.220.864.1.4评价结果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统计见表4.1-5。表4.1-5监测因子评价结果统计表监测项目监测点位浓度范围(mg/Nm3)最大值占标率(%)(GB3095-2012)标准值(mg/Nm3)(GB3095-2012)SO2温403区块中心点0.005~0.01610.660.15温403区块上风向0.005~0.0117.33温403区块下风向0.006~0.0128.00NO2温403区块中心点0.015~0.02835.000.08温403区块上风向0.016~0.02531.25温403区块下风向0.017~0.02632.50PM10温403区块中心点0.085~0.12180.670.15温403区块上风向0.076~0.12281.33温403区块下风向0.079~0.12180.67NMHC温403区块中心点0.29~1.1758.502.0GB16297-1996温403区块上风向0.22~0.7537.50温403区块下风向0.29~0.8643.00(1)现状监测结果分析根据表4.1-3和4.1-4监测数据可知,SO2日均浓度值在0.005~0.016mg/m3之间,均未超标;NO2日均浓度值在0.015~0.028mg/m3之间,均未超标;PM10日均浓度值在0.076~0.122mg/m3之间,非甲烷总烃小时浓度值在0.20~1.17mg/m3之间,均未出现超标现象。(2)评价结论各监测点的SO2、NO2、PM10日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浓度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非甲烷总烃”环境浓度选用值2.0mg/m3,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4.2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鉴于评价区域内无地表水体,本章仅对地下水环境现状进行评价。(1)监测点位布设和监测时间本工程地下水监测委托吐鲁番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在温二块选取区块坎儿井上游以及区块坎儿井下游两个监测点位,采样时间为2015年11月25日。(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pH、总硬度、六价铬、高锰酸盐指数、氰化物、挥发性酚类、亚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阴离子洗涤剂、氯化物、硝酸盐氮、氟化物、硫酸盐、砷、汞、硒、氨氮、铅、镉、铜、锌、铁、锰、总大肠菌群等共24项。(3)评价标准及方法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Ⅲ类标准。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地下水现状进行评价,公式如下:式中:Si——i污染物单因子污染指数;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均值,mg/L;Csi——i污染物评价标准值,mg/L;pH值单值质量指数模式为:式中:Si,j——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pHj——j点实测pH值;pHsd——标准中pH的下限值(6.5);pHsu——标准中pH的上限值(8.5)。(4)评价结果与结论评价结果见表4.2-1。表4.2-1地下水水质监测和评价结果单位:mg/L,pH值除外监测地点监测项目《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区块坎儿井上游区块坎儿井下游监测结果评价结果监测结果评价结果PH值6.5~08.00.67总硬度≤4502300.512200.48六价铬≤0.05<0.0040.08<0.0040.08高锰酸盐指数≤3.00.17氰化物≤0.05<0.0040.08<0.0040.08挥发酚≤0.002<0.00030.15<0.00030.15亚硝酸盐氮≤0.020.0030.15<0.0030.15溶解性总固体≤10005780.585690.57阴离子洗涤剂≤0.3<0.050.17<0.050.17氯化物≤25093.40.3791.60.37硝酸盐氮≤201.370.0690.970.049氟化物≤1.00.260.260.140.14硫酸盐≤2502170.862170.86砷≤0.050.00120.0240.00120.024汞≤0.001<0.000010.001<0.000010.001硒≤0.01<0.00050.05<0.00050.05氨氮≤0.2<0.0250.125<0.0250.125铅≤0.05<0.0010.02<0.0010.02镉≤0.01<0.00010.01<0.00010.01铜≤1.0<0.0010.001<0.0010.01锌≤1.0<0.020.02<0.020.02铁≤0.3<0.030.1<0.030.1锰≤0.1<0.010.1<0.010.1总大肠菌群≤3.0<3个/L-<3个/L-从表4.2-1可以看出,本工程地下水监测区块坎儿井上游、区块坎儿井下游各项评价因子均未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的限值,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较好。4.3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1)监测方法依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噪声监测,监测仪器使用AWA6228型声级计,分别在井区四周共布设4个监测点进行实测,分昼、夜两时段监测。(2)评价标准本工程所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区标准,见表4.3-1。表4.3-1《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单位:dB(A)分类昼间夜间3类6555(3)监测数据及评价结果项目区噪声监测结果见表4.3-2。表4.3-2噪声监测结果单位:dB(A)监测点位北侧南侧西侧东侧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监测值42.135.448.940.744.839.642.537.4标准值6555655565556555对比监测数据与标准限值,可知项目区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4.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4.1生态功能区划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本工程评价区属于吐鲁番盆地绿洲外围防风固沙、油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态功能区。本工程主要为油气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行政隶属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项目所在区域为荒漠戈壁地区,且植被稀少以荒漠植被为主,属典型的荒漠生态景观。本区域在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中,主要敏感因子为:生物多样性和生境不敏感,土壤侵蚀极度敏感,土地沙漠化轻度敏感,土壤盐渍化不敏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是:油气资源,荒漠化控制;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油气污染、风沙危害、土壤风蚀;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保护地下水、保护荒漠植被和砾幕。4.4.2土壤环境现状及评价项目地处吐鲁番市鄯善县戈壁荒漠区,土壤性质具有吐鲁番盆地土壤地带性质。这类土壤是在暖温带半灌木和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土壤母质多砾质,植被盖度很低,土壤刨面厚度一般不超过50cm,但层次分明,表层为弱度发育的孔状结皮,在结皮之下为红棕色或玫瑰色的铁质染色层,下层为各种形态,含量不等的石膏聚集层。该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一般为0.1%~0.3%,C/N值为3~6,石膏含量高,在聚集层中最高含量可达25%~30%,剖面下部具有残余盐化特质,含盐量最低也在0.5%左右。再有盐盘存在的情况下,含盐量最高达30%~40%,偶尔可达50%以上。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和成土年龄比较古老有关,此外吐鲁番盆地还分布有少量隐域性土壤,如风沙土和绿洲土等。评价区内分布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棕漠土。棕漠土:石膏棕漠土是棕漠土土类中具有明显石膏富集土层的类型,面积共17522.4万亩,占土类总面积的48.10%,是棕漠土土类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以新疆的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及昆仑山北麓和甘肃的安西、敦煌等地区分布较多。土壤形成与古老的洪积或洪积、残积母质相一致,因而常分布在山前戈壁洪积扇形地的中上部和低山、残丘上。往上过渡到山地型的棕钙土,向下多与棕漠土或石膏盐盘棕漠土相连接。土壤盐分组成上常以硫酸盐为主,而以下土层则以氯化物为主,显示出土壤残余积盐的特点。剖面粗骨性强,孔状结皮片状层发育很弱,甚至缺失。在风蚀强烈影响下,石膏层常接近或出露地表,植被覆盖率几乎等于零。(见图4.4-1:土壤类型分布图)。4.4.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根据新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地图数据6大类25小类的统计,项目区的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中的戈壁地块,详见图4.4-2。4.4.4植被现状评价区域植被区系类型:气候的极端干旱性加上土壤的高含盐性,成为盆地内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传播的限制因素,造成区域内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结构简单。吐鲁番盆地植物区系中的地理成分比较复杂,原因在于该盆地地处中亚、西伯利亚、蒙古等区域的交汇之处。盆地植物区系的基础是亚洲中部成分,但古地中海、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成分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吐鲁番地北部天山山地具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带谱,由低到高依次为山地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森林草原带、亚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垫状植被带。吐鲁番盆地平原及山前地带的植被由超旱生、强旱生灌木、半灌木或盐生、旱生的肉质半灌木类植物组成。这类植被的主要特点是:植物组成贫乏、结构简单覆盖度低。主要植物种类包括,分布于石质低山和剥蚀丘陵台地上的琵琶柴、戈壁藜、合头草锦鸡儿、小蓬等。一般植株高20~50cm,群落盖度低于10%;分布于山麓洪积扇、砂砾质干河床的膜果麻黄、泡泡刺、琵琶柴等,植株高度一般20~50cm,覆盖度3%~5%;分布于盆地内沙漠地带的沙蒿等;分布于土质荒漠的琵琶柴、蒿类、猪毛菜、假木贼及多种短命植物等。群落植被覆盖度一般为10%~30%。项目区域主要自然植被名录见表4.4-1。项目区生态环境条件较差,荒漠景观决定了该区植被组成简单,类型单一,种类贫乏等特点。根据现场勘查,项目区评价范围内均为戈壁裸地,盖度极低,相当面积区域寸草不生,人工植被依靠灌溉生存。项目区域植被覆盖率小于5%,仅有零星的假木贼、猪毛菜和琵琶柴分布,及其人工种植的柳树、杨树等。区域植被类型见图4.4-3。表4.4-1区域主要自然植被名录序号中名学名优势种1假木贼Chenopodiaceae√2疏叶骆驼刺Alhmgesparsifolia3盐节木Hmlocnemumstrobilaceum4狗牙根Cynodondactylon5琵琶柴Tamaricaceae

√6猪毛菜SalsolacollinaPall√7黑刺Lyciumruthenicum8芦苇PnragmitesCommuis9甘草Clcyrrnla10柳树Salix11杨树Populus12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13羽状三芒草Aristidapennata14盐生木Iljiniaregelii15伊林藜Liniareqelli16白榆Ulmuspumila17合头草Sympegmaregelii18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19泡泡刺Nitrariasphmerocarpa20刺山柑Capparisspinosa注:√为优势种或建群种4.4.5野生动物现状及评价按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分级标准,项目区属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吐鄯托小区。该区域多为广阔干旱的沙漠,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按气候区划为酷热干旱区,野生动物无论是种类组成还是数量都较为贫乏,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单元类型及为单一,为荒漠型。动植物名录见4.4-2。(1)野生动物种类荒漠区是油田生产的主要区域,植被主要以假木贼为主,盖度极低。严酷的自然环境及地势平坦的地形地貌,导致区域内的主要动物为啮齿类动物(荒漠麻蜥、快步麻蜥、沙鼠等)及鸟类(角白百灵、风头百灵、红尾伯劳等)。(2)野生动物现状评价由于油田区域严酷的气候条件,野生动物分布种类较少。在所分布的野生动物中,以鸟类为主。该区域分布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主要为过路飞翔的猛禽类(鸢、草原雕等)。评价区域内没有区域特有种。由于油田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大量人员、机械的进入,荒漠环境中人类活动频率大幅度增加,使得大型脊椎动物早已远离其栖息地,隐匿在荒漠深处,有时仅是偶尔进入项目区。因此,评价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减少是多年来油田开发所导致的必然趋势。目前,油田开发力度和范围将逐步加大,进入该区域的人员将逐年增多,人为干扰会进一步使一些大型兽类和鸟类逐渐远离其栖息地,使当地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再度减少。从另一方面分析,部分野生动物也会随着人类进入这一区域。因此,由于人类活动,该区域可能会增加一些特殊的伴人型动物物种,使局部地区的动物组成发生一定变化。再者,由于工作人员和旅游人员带入的食物,会改变一些动物的食性,相应增加局部地区的密度,使局部地区动物组成的优势种发生变化,部分啮齿类动物将成为该区域的优势种动物。表4.4-2项目区评价范围及周围区域脊椎动物名录序号种类学名常见两栖纲Amphibla1绿蟾蜍Bufoviridis爬行纲Reptilia2变色沙蜥P.versicolor√3叶城沙蜥P.axillaris4裸趾虎C.elongatus5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nllata6快步麻蜥Eremiasvelox7荒漠麻蜥E.przewalskii√8花脊游蛇Coluberravergieri9花条蛇P.lineolatus哺乳纲Mammalla10大耳蝟H.auritusGmelin11大耳蝠Plecotusauritus12伏翼P.pipistrellus13晚棕蝠Eptesicusserotinus14草兔Lepuscapensis15长耳跳鼠Euchoueutesnaso16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17小家鼠Musmusculus18子午沙鼠M.meridianus19灰仓鼠Cricatulusmiaratorius√鸟纲Aves20灰雁Anseranser-21赤麻鸭Tadornaferruginea22欧斑鸠Streptopeliaturtur23大杜鹃Cuculuscanorus24小沙百灵C.rufescens25角百灵Eremophilaalpestris26凤头百灵Galeruiacristata27家燕Hirundorustica√28鸢Elanuscaeruleus29草原雕Aquilanipalensis4.4.6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评价区内的生态系统以荒漠生态系统为主,生态系统较为简单。评价区域为裸露戈壁,土壤质量极差,其上无法生长植被,植被覆盖率小5%,仅在山前地段有零星的假木贼、猪毛菜和琵琶柴分布。从现场调查来看,目前该区域人为干扰较小,基本保持自然荒漠戈壁生态环境,生态完整性较好。

5.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5.1.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规定及模式需要,气象参数的收集包括地面气象参数及高空气象参数两类。本工程核定的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要求只分析常规地面气象资料统计特征量。本工程位于鄯善县境内,根据现场调查,本工程地面气象参数采用鄯善县2013年全年逐时24次地面观测数据。地面气象数据项目包括:风向、风速、总云量、低云量、干球温度,均为模式必需参数。以下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由鄯善县气象站2013气象资料可知:本区全年风向以ENE风为主,风向频率为12.75%,其次为E、NE风,风向频率为12.27%,9.6%;冬季以NE风为主,风向频率分别为11.11%;夏季以E、ENE风为主,风向频率分别为12.535%,12.26%。本区静风出现频率较高,全年平均静风频率为18.44%,秋季出现频率最高,为25.55%;春季出现频率较低,为10.05%。本区全年平均风速为1.12m/s,春季、夏季平均风速最大,为1.4m/s和1.27m/s,冬季平均风速最小,为0.87m/s。5.本工程所在地区年季各风向平均风速统计结果见表5.1-1,年季各风向平均风速曲线见图5.1-1,风速玫瑰图见图5.1-2。表5.1-1年季各风向平均风速(m/s)统计表月份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平均一月0.530.80.921.262.191.071.080.850.60.520.83二月91.261.711.061.231.030.971.351.20.881.10.780.50.451.02三月0.830.751.11.612.052.131.271.651.3821.150.451.181.281.1301.28四月1.391.672.081.371.5五月51.331.251.040.982.504.351.43六月1.631.091.471.562.471.12.071.43七月3.361.421.41.341.782.831.481.41八月3.50.930.860.931.251.450.91.450.932.041.59九月91.151.840.881.71.621.70.51.05十月0.570.781.21.281.371.431.4410.51.052.550.51.1700.60.550.97十一月41.0321.40.780.90.841.240.851.430.630.551.10.750.72十二月21.161.9610.830.6700.970.59全年1.621.061.131.281.591.471.161.261.261.461.540.831.421.12春季2.241.631.821.161.541.921.561.761.631.291.320.983.581.4夏季2.811.351.441.261.041.131.812.011.951.351.980.91.631.27秋季0.790.821.381.151.330.821.311.511.560.871.030.670.620.91冬季0.520.631.041.231.921.041.090.80.911.241.060.930.70.730.750.50.87图5.1-1年季各风向平均风速曲线图5.该区全年盛行(ENE)风,出现频率为12.75%。静风频率较高,全年达18.44%,其中秋季是静风频率最高的季节,频率为25.55%。详见表5.4-2。据此所绘项目区风向频率玫瑰图见图5.1-3。表5.1-2年季各风向频率(%)统计表月份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静风一月2.420.8110.4810.488.068.872.420.812.4212.16.453.232.421.611.614.0321.77二月0.890.8913.3911.6113.396.252.683.576.258.937.143.570.893.571.791.7913.39三月2.424.848.8716.138.8711.294.843.234.030.818.871.614.844.842.42012.1四月1.671.6713.33152011.672.53.373.331.6750.832.59.17五月4.033.239.6816.9412.18.064.036.455.654.034.035.654.031.6101.618.87六月2.520.844.211.7610.929.242.520.845.047.568.45.886.725.880.845.0411.76七月4.033.238.8715.3214.526.452.421.614.037.2611.294.842.420.810.813.238.87八月0.814.847.269.6812.16.452.432.424.848.064.032.420.8123.39九月4.171.6715.8311.6710.835.833.334.173.330.834.170.830.8320十月4.844.848.0616.9416.9410.484.034.030.811.611.610.812.4200.811.6120.16十一月3108.3353.331.670.831.6736.67十二月0.810.819.687.2611.295.652.422.4206.457.261.612.423.231.612.4234.68全年2.62.549.612.7512.277.953.082.953.435.555.553.633.293.021.232.1218.44春季2.723.2610.616.0313.5910.333.84.354.082.994.893.533.533.81.091.3610.05夏季2.4536.8112.2612.537.362.451.914.096.277.365.185.723.541.36314.71秋季3.853.029.8912.9112.097.143.573.32.753.853.023.021.921.920.821.3725.55冬季1.390.8311.119.7210.836.989.176.942.781.942.781.672.7823.61

图5.1-2项目区风速玫瑰图

图5.1-3项目区风向频率玫瑰图

5.该区域年污染系数以ENE下风向最大,其值为9.96,NE次之,为8.5;各季污染系数分别为,春季ENE下风向最大为11.13,夏、秋季均以西南风ENE下风向最大,分别为10.39、10.58,冬季NE下风向最大为10.68。年、季污染系数详见表5.1-3,区域不同风向污染系数分布玫瑰图见图5.1-4。表5.1-3年各风污染系数统计表月份NNNENEENEEESESESSESSSWSWWSWWWNWNWNNW平均一月4.571.0111.398.323.688.452.022.73.1411.27.964.618.071.692.687.755.58二月1.272.9712.289.217.876.446.615.954.060.814.583.583.985.07三月2.926.458.0610.024.335.33.811.962.920.47.713.584.13.782.1404.22四月0.430.89.5210.7911.985.611.890.522.710.814.271.660.813.77五月1.612.869.2212.749.687.754.293.582.573.60.8500.374.09六月1.5410.026.291.623.780.762.433.68七月812.568.964.611.824.023.15.046.341.711.64.14八月410.419.684.452.692.233.471.961.052.856.52.652.690.514.06九月3.591.3913.778.987.744.522.92.273.781.472.573.291.193.422.771.664.08十月8.496.216.7213.2312.367.332.84.031.621.530.631.622.0701.352.934.56十一月19.714.163.574.271.864.966.053.921.753.973.040.752.233.98十二月2.71.018.646.265.765.652.923.6104.616.261.072.495.571.44.843.92全年9.967.725.412.662.342.723.83.492.272.812.251.481.493.81春季1.192.966.7611.138.345.683.282.822.121.922.782.172.742.881.110.383.77夏季0.872.196.0810.399.285.111.941.843.623.463.662.664.241.791.511.843.78秋季4.873.738.5310.587.983.352.9421.942.211.81冬季2.671.3210.687.95.646.672.292.783.057.46.552.992.773.812.235.564.645.当地年平均气温月变化情况见表5.1-4,年平均气温月变化曲线见图5.1-5。从年平均气温月变化资料中可以看出鄯善县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30.1ºC),1月份气温平均最低(-8.1ºC)。表5.1-4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温度(℃)-18.223.428.930.127.821.910.82.1-6.5

图5.1-4项目区污染系数玫瑰图图5.1-5年平均气温月变化曲线5.1.2环境空气影响分析根据工程分析内容,本工程废气为钻井作业柴油机产生的废气、采油、集输过程中非甲烷总烃挥发。结合本工程位置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大气环境具有两个特点:地处砾质戈壁地带,油田开发区域内无固定居民居住;各监测项目均达到相关环境标准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具体废气环境影响分析如下:(1)钻井作业柴油机烟气排放环境影响分析钻井作业柴油机烟气排放集中在钻井施工期的短暂时段,且平均日排放量不大,加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无集中固定人群,砾质戈壁地带,扩散条件较好。类比其它相似钻井井场,场界外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浓度限值。钻井作业柴油机烟气排放及总烃挥发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2)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内,在管线和道路等地面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如细小建筑物料(如水泥、沙土等)的飞扬,及其土壤被扰动后导致的尘土,施工运输车辆排放的少量尾气和运输中产生的扬尘等,对环境空气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施工的扬尘一般比重较大,易于沉降,其影响将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且要加强管理,可将影响降至较低水平。开发期污染属于阶段性局部污染,随着工程结束,其影响也相应消失。(3)集输烃类排放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采用全密闭管道集输流程,原油不在新建油区内进行处理,原油处理依托温米联合站。通过现场监测结果得出,非甲烷总烃浓度均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由于本工程所处区域为戈壁荒漠地带,地势简单,利于气体扩散,因此,油田开发后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同时,井区内非甲烷总烃可以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对井区内无组织排放非甲烷总烃进行Screen3估算模式,计算预测结果详见表5.1-5可知,非甲烷总烃在下风向各个距离的浓度均能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确定的小时浓度限值2.0mg/m3的要求,且占标率均<10%,因此,油田开发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小。表5.1-5无组织排放非甲烷总烃大气预测估算模式计算结果表序号距离(m)NMHC浓度占标率11000.0044200.2222000.0046430.2333000.0049420.2544000.0051750.2655000.0053990.2766000.0056120.2877000.0058150.2988000.0060080.3099000.0061940.311010000.0061840.311111000.0062400.311212000.0057250.291313000.0052120.261414000.0048060.241515000.0044840.221616000.0042260.211717000.0040080.201818000.0038250.191919000.0036660.182020000.0035250.182121000.0034000.172222000.0032870.162323000.0031840.162424000.0030920.152525000.0030070.15最大浓度0.0063060.32最大浓度落地距离1056浓度占标10%距源最远距离0评价等级三级(4)车辆尾气车辆行驶过程,对该区域产生间断性、不连续排放,并且汽车油料为国家合格产品,其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均符合国家标准,对周围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5.1.3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本工程运行期间集输过程无组织挥发的非甲烷总烃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本工程在生产工艺中采用全密闭流程,可有效减少无组织烃类的排放。车辆消耗的油品属国家合格产品,且车辆排放尾气具有不连续性,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影响较小。综上所述,本工程排放的废气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5.2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项目区域内没有地表水系,因此,本次评价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仅进行简要分析。5.2.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钻井过程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开发建设期间,主要废水来源于钻井过程中产生的钻井废水。钻井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COD、石油类和挥发酚等。钻井废水全部进入井场泥浆池中,在泥浆池中自然蒸发处理,加之油田开发区域内无地表水体,故钻井过程中的各种污染物质不存在污染地表水体的可能性。事故状态下地表水环境影响各种泄漏事故对地表水的影响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泄漏的油品直接进入水体。由于本工程的集输管道受自动控制系统监控,一旦发生泄漏能够及时发现,通过关闭阀门,可减少泄漏油量,并且根据油田公司的环保要求,井下作业带罐作业,落地油100%回收,回收后的落地原油运至温米联合制站进行处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可最大限度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使事故后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由于本油田开发所在区域无地表水系,因此事故状态下污染物泄漏不存在对地表水系环境直接产生影响的可能。另一种是油品或含油污水泄漏于地表,由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将落地油或受污染的土壤带入水体。本区域降水极少,通过对泄漏油品及受污染土壤的及时、彻底回收,可截断这一污染途径。5.2.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本工程地下水污染途径主要为采出水回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井喷及管道原油泄漏对地下水的影响、井漏事故下泥浆对地下水影响、表层套管设置深度对地下水影响以及对坎儿井的影响。采出水对区域地下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采出水经温米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注地层,不向外环境排放。油田采出水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另外,该地区地貌主要为戈壁荒漠,植被根系较深,均具有耐干旱的特性,且项目区主要为承压水,项目开发不会对植被赖以生存的潜水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落地油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钻井过程中产生的落地原油及时回收,不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根据油田环境保护的要求,对落地油必须进行100%的回收。本工程地处干旱少雨的戈壁地带,地表干燥,落地原油主要污染表层土壤。由于土壤对石油分子的吸附作用,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大多集中在0~20cm的表层,最大下渗一般不会超过1m,本工程所在区域地下水水位埋深大于200m同时,油田区域的气候干旱少雨,不存在大量降水的淋滤作用,因此,落地原油没有进入地下水层的途径,不存在污染地下水的可能。综上所述,正常生产状况下,油田建设期和生产运行过程中废水及落地原油对地下水环境没有影响。井喷事故原油泄漏及输油管道原油泄漏对地下水的影响(1)井喷事故原油泄漏事故对地下水的影响井喷事故一旦发生,大量的油气喷出井口,散落于井场周围,除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外,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测算,井喷发生后,一般需要1-2天才能得以控制。据类比资料显示,井喷污染范围在半径300m左右时,井喷持续时间2天,井喷范围内土壤表层可见有蜡状的喷散物,井喷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较大。但从事故井区土壤剖面分析,井喷事故后石油类污染物主要聚集在土壤剖面1m以内,石油类污染物很难下渗到2m以下,井喷事故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其周围地表水体的影响,对地下水体的影响概率不大,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井喷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2)输油管道原油泄漏事故对地下水的影响一般泄漏于土体中的原油可以同时向表面溢出和向地下渗透,并向疏松位置运移。如果有足够多的原油泄漏到疏松的土体中,就有可能下渗至潜水带并在潜水带顶面扩展而形成“油饼”。通常集输管线泄漏产生的污染物以点源形式通过土壤表层下渗进入地下含水层。本工程油田区域气候干旱少雨,不存在大量降水的淋滤作用。因此,管道原油泄漏事故中泄漏原油不会进入地下水环境。井漏事故的泥浆对地下水影响分析井漏事故对地下水的污染是钻井泥浆漏失于地下水含水层中,由于其含Ca、Na等离子,且pH、盐分较高,易造成地下含水层水质污染。就钻井液漏失而言,其径流型污染的范围不大,发生在局部且持续时间较短。钻井过程中表层套管(隔离含水体套管)固井后,继续钻井数千米到达含油气目的层。在表层套管内提下钻具和钻井的钻杆自重离心力不稳定,在压力下的钻杆转动对套管产生摩擦、碰撞,有可能对套管和固井环状水泥柱产生破坏作用,使具有多种添加剂的钻井液(特别是混油钻井液)在高压循环的过程中,从破坏处产生井漏而进入潜水含水层污染地下水,其风险性是存在的。此外,钻井时一般使用水基膨润土为主,并加有碱类添加剂,在高压循环中除形成一定厚度的粘土泥皮护住井壁以外,也使大量的含碱类钻井液进入含水层,虽然没有毒性,但对水质的硬度和矿化度的劣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推广使用清洁无害的泥浆,严格控制使用有毒有害泥浆及化学处理剂,同时严格要求套管下入深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钻井液在含水层中的漏失,减轻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表层套管设置深度对地下水影响分析钻井开孔后钻到表土层以下的基岩,或钻达一定深度,下入表层套管。表层套管的作用有:①隔离上部含水层,不使地面水和表层地下水渗入井筒;②保护井口,加固表土层井段的井壁;③对于继续钻下去会遇到高压油气层的,在表层套管上安装防喷器预防井喷。表层套管与井壁之间的间隙全部要用水泥封堵,即固井注水泥时,水泥浆需返出井口,才能起到隔离地层和保护井壁的作用。表层套管下入的深度要足以防止这些地层的坍塌,防止钻井液对地表疏松地层的冲刷,根据目前国内同类油井表层套管设置深度数据可知,井深大于2000m油井,表层套管深度约为井深20%。评价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第三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层间承压水,具有双层或多层结构。其中浅层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埋深<50m,含水层为第三系粉砂岩、细砂岩;深部承压水含水层的顶板埋深一般>100m,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砾质砂岩夹薄层砂质泥岩。本次钻井完钻深度为2570m,表层套管深度为400m,可完全穿越含水层,同时套管内灌水泥浆,完全隔绝了油管和含水层的连通,杜绝了油气窜层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油水窜层对地下水的污染影响石油钻井技术要求是,井孔深度大,钻井工艺复杂,施工事故在所难免,一般事故均可以得到技术处理纠正。但事故性质复杂、处理失效引发油水窜层和有毒性钻井液进入潜水含水层则会污染地下水。一般出现的是由于表层套管和油层套管的固井失误导致油水窜层使地下水受污染。井孔坍塌、埋钻、卡钻处理失效导致油气窜层,对第四系含水层厚度判定不定,误为第三系套管隔离失效;对事故废弃井和终采后的弃井封井失当和未进行封井等等,以及其他不可予见的事故产生,都可能造成上部潜水水质劣变乃至严重污染。钻井完井后油水窜层污染(包括生产井的窜层)的主要原因是:(1)下入的表层套管未封住含水层;(2)固井质量差;(3)工艺措施不合理或未实施。因此,为预防污染的发生和污染源的形成,表层套管必须严格封闭含水层,固井质量应符合环保要求。由废弃的油井、套管被腐蚀破坏而污染到地下水的现象,在前期不会发生,待油田开发到中后期时,废弃的油井、套管被腐蚀破坏,才可能会对地下水有影响:废弃油井在长期闲置过程中,在地下各种复合作用下,固井水泥被腐蚀,套管被腐蚀穿孔,加上只封死井口,油气物质失去了释放通道,会通过越流管道进入潜水含水层,参与地下水循环。虽然此时油层几乎没有多少压力,凝析油不大可能进入到含水层污染地下水,但这一现象仍应引起重视。目前,评价区内的废弃井全部打水泥塞,并经严格的试压以防窜漏污染地下水。对坎儿井的影响分析该区块内共有4条坎儿井穿越本区块,基本走向为南北走向,坎儿井埋深在18-26m之间。施工期对坎儿井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车辆在坎儿井周围碾压,导致井身承压能力降低而坍塌。(2)在井口附近取土将导致大量的泥土落入坎儿井中,如不采取保护措施,严重的将有可能造成坎儿井的坍塌。(2)建筑材料随意堆放在井口,在施工过程中落入坎儿井中。(3)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向坎儿井竖井中乱扔杂物。(4)施工废水以及工人的生活废水流入坎儿井中。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坎儿井计算报告书》,进行了外荷载对坎儿井影响深度和其保护方式的结构验算。验算时,主要计算公路建成通车后所产生的外荷载对已有坎儿井的影响,外荷载主要为路基填土以及汽车荷载。同时,又分别选择标准荷载和超载两种情况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标准荷载和超载两种情况下计算的数值较为接近。计算结果表明:最不利情况,外荷载的附加应力影响深度为20m,汽车荷载及路基填土对20m以下对土层几乎没有影响。区块内仍在利用的坎儿井埋深均大于20m,所以,路基施工和汽车荷载对其几乎没有影响。运营期主要影响为井身(暗渠)和竖井的影响。(1)对井身(暗渠)的影响分析项目在运营期对坎儿井井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对路基的不断碾压,所产生的压力日积月累间接影响到坎儿井井身,若采取的措施不当可能会引起坎儿井井身坍塌,产生严重影响。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坎儿井计算报告书》,参照已运营穿越坎儿井高速路经验值计算,外荷载的附加应力影响深度为20m,汽车荷载及路基填土对20m以下对土层几乎没有影响。本工程评价范围内的坎儿井埋深大部分大于20m,埋深在20-26m,公路运营期车辆的碾压对坎儿井井身的影响较小。油田公司应对其暗渠采取加固措施,增加其承压能力,或合理规划汽车行驶路线,避让潜在受影响区,本环评建议采用卵形涵的保护方式,加固暗渠。(2)对竖井井口的影响温2区块所在区域北高南低,地表为戈壁,油田区域内坎尔井分布呈南北走向,每条坎儿井相隔500-1000米不等,各竖井之间的间距50-80米不等,最大的竖井口封土堆高约2米,直径25-35米,呈圆状分布在各竖井口周边,地表下有黄土和沙石岩层,井口基本为长方形,最大的长为1.1米,宽为70公分,也有极少竖井口为圆形的,井口大都用树枝或纸板遮盖,上面用土封住。竖井主要是用来对坎儿井进行清於、疏通等维护工作,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为事故状态下,尤其是原油泄漏、井喷等事故条件下,污染物可通过竖井进入干枯的坎儿井,进而污染暗井中的土壤。环评要求油井及输油管线与坎儿井井口相距30m以上,管道沿线经过的仍在利用的坎儿井分布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均在26m以下,而管道最大埋深在1.5m以上,管沟深度远小于地下水水位埋深,未阻断坎儿井流水,本工程施工过程对坎儿井基本不会产生影响。5.2.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工程钻井废水在完井后贮存于井场旁的防渗泥浆池中自然蒸发,完井30天后随泥浆、岩屑一起清运至温米南山渣场;运行期产生的采出水经温米联合站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水质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2012)中标准后用于回注,不会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本工程落地油100%进行回收,并且油田区域气候干旱少雨,不存在大量降水的淋滤作用,因此不存在污染地下水的可能。井喷及输油管道原油泄漏事故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其周围地表水体的影响,对地下水体的影响概率不大,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井喷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本工程推广使用清洁无害的泥浆,同时严格要求套管下入深度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钻井液在含水层中的漏失,减轻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正常生产状况下,油田建设期和生产运行过程中废水及落地原油对地下水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5.3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本工程总体开发过程中的噪声源主要分为建设期噪声和生产运营期噪声两部分。建设期主要为钻井、站场、管线、道路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影响时间短;生产运营期噪声主要以井场、站场的各类机泵等噪声为主,对环境的影响周期较长,贯穿于整个生产期。现对开发施工期和生产运营期中不同设备产生的噪声进行分析。5.3.1噪声预测模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有关要求,选用以下模式进行噪声预测:(1)噪声户外传播声级衰减计算方法LA(r)=LwA(r0)-20lg(r/r0)-△L式中:LA(r)—点声源在预测点r处产生的声压级;LwA(r0)—已知r0处声源的声压级;20lg(r/r0)—点声源的几何散发衰减量;△L—各种因素引起的衰减量,取8。(2)室内声源向室外传播的计算若声源所在室内声场近似扩散声场,L、L分别为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内、室外的声级,由L可表示为:其中:TL为隔墙(或窗户)的传输损失,dB;L可以是测量值或计算值,若为计算值时,有如下的计算公式:式中:Q——为方向性因素;R——为房间常数。(3)设有N个室外声源,M个等效室外声源,则预测点处的总声压级:5.3.2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主要噪声源油田开发建设项目总体开发过程中的噪声源主要分为开发期噪声和生产运营期噪声两部分。开发期为钻井施工过程,主要是钻井用钻机、柴油发电机和泥浆泵噪声、机动车辆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影响时间短;生产运营期即油田的生产过程的噪声主要以站场的各类机泵及压缩机等噪声为主,对环境的影响周期较长,贯穿于整个生产期。本工程钻井及生产期的主要噪声源见表5.3-1。表5.3-1噪声源情况统计表序号设备名称噪声强度(dB(A))序号设备名称噪声强度(dB(A))1钻机100-1206推土机90-1052柴油机95-1007挖掘机80-953柴油发电机100-1058电焊机90-1004泥浆泵95-1009各类机泵90-1005运输车辆80-9510井下作业(压裂、修井)80-1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选用室外传播声级衰减模式预测钻井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水平。钻井期间,钻井井场场界噪声预测结果见表5.3-2。表5.3-2距钻井井场场界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离场界距离10(m)30(m)50(m)100(m)150(m)200(m)方位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东61.759.559.75657.952.752.849.749.844.344.539.3南60.458.358.154.956.051.452.349.448.643.143.839.8西61.057.658.852.254.549.251.643.946.140.54135.5北59.758.457.95555.452.150.447.64542.139.838.6由表5.3-2可知,昼间距离井场10m处,夜间50m处噪声值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根据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没有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文物古迹等特殊敏感目标,没有集中固定居民居住,不产生噪声扰民现象,对局部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钻井期间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开发期噪声的影响主要是对钻井队的施工人员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做好劳动防护措施。站场建设噪声环境影响分析本次站场施工主要为新建阀组间。(1)噪声声源分析站场施工期的噪声源主要是各类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噪声。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噪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和物料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其声源值见表5.3-3。表5.3-3施工期噪声声源强度表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声源强度dB(A)土石方施工阶段推土机95挖掘机90运输车辆90基础施工阶段混凝土振捣机95混凝土泵车95结构施工阶段电焊机95运输车辆90模板撞击声95装修施工阶段手工钻105电锯110电刨110(2)噪声影响分析利用模式可计算得到各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影响值,具体结果详见表5.3-4。表5.3-4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单位:dB(A)施工阶段施工机械距机械不同距离处的声压级(dB)噪声限值备注1m10m20m30m50m100m昼间夜间室外声源7055除混凝土振捣机外,其余机械设备禁止夜间施工土石方施工阶段推土机956761575348挖掘机906256524842运输车辆906256524842基础施工阶段混凝土振捣机956761575348混泥土泵车956761575348结构施工阶段电焊机956761575348运输车辆906256524842模板撞击声956761575348等效室外声源装修施工阶段电锯等1027468646054根据表5.3-4可知,在施工期间昼间施工离场地20m即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夜间施工场地离场地大于100m时可满足标准要求。本工程四周无敏感点,工程所在地周围无居民区,施工期噪声只对局部施工人员造成影响,且随施工结束而结束,站场建设对声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管线、道路施工设备与站场建设施工机械设备基本一致,主要施工噪声主要为挖掘机、搅拌机、载重卡车等设备产生的噪声。根据表6.4-4预测结果可知,昼间距离施工点20m外,夜间100m范围外即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要求5.3.3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生产运营期井场和管线正常生产时噪声很小,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计量注水站内各机泵产生的噪声,但处理站周围没有常住人群居住,仅对站内工作人员产生影响,因此不会造成噪声扰民现象,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由于本工程井区、计量站等设施评价范围内无常住人群居住,管线两侧500m范围内无固定人群居住,所以受影响的主要为部分现场施工人员,噪声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项目生产运营中的噪声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属于可接受范围。5.3.4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本工程钻井期噪声随施工结束而消失。生产运行期,井场和管线正常生产时噪声很小,对背景噪声的贡献较小。井区周围噪声监测点昼间、夜间噪声强度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限值要求,且本工程位于荒漠地区,周边500m范围内无固定居民居住,故在运行期间本工程不会产生扰民现象。同时,本工程各类发声设备均采用低噪声设备,同时确保设备在各种工况下达到最佳运行状态,降低噪声影响。5.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5.4.1对植被的影响分析本工程井场平整、泥浆池开挖、管沟挖填和场站建设是造成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5.4.1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井场、站场和管道等占地,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占用以及施工阶段清场过程中对地表植被的清理。在油田开发过程土地被扰动,地表植被基本被毁。在投入运营后,部分地表土地被永久占用,地表被各种构筑物或砾石覆盖。其余土地重新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但地表植被及地表结构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表保护层被破坏后,其稳定性下降,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也随之下降,并且地表植被已不复存在。本工程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临时占地面积为29.16hm2,永久占地面积为9.99hm2。在油田开发初期的3~5年中,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因而使得29.16hm2的戈壁基本没有植物初级生产能力,生物损失量约为4t/a。当临时性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