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语言现象剖析与翻译应用探究_第1页
中式英语:语言现象剖析与翻译应用探究_第2页
中式英语:语言现象剖析与翻译应用探究_第3页
中式英语:语言现象剖析与翻译应用探究_第4页
中式英语:语言现象剖析与翻译应用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式英语:语言现象剖析与翻译应用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并被大量使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群体所在国家,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校园课堂到商务谈判桌,从旅游景区标识到网络社交平台,英语无处不在。在这一过程中,中式英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应运而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中式英语,即Chinglish,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汉语语言规则、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所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和文化规范的畸形英语表达。它广泛存在于各类翻译文本和日常英语使用场景中。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中式英语的例子。比如,常见的将“贵宾室”直译为“VIPRoom”,从语法上看似乎正确,但在英语母语者的习惯表达中,更常用“Lounge”来表示贵宾休息的场所;还有将“小心碰头”翻译为“Carefullymeetyourhead”,正确的表达应该是“MindYourHead”。在旅游景区,“游客止步”被翻译成“Visitorstop”,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StaffOnly”或“AuthorizedPersonnelOnly”。这些中式英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和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思维和文化的影响,在词汇运用、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偏离了英语的标准规范。中式英语现象的存在对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翻译质量方面,中式英语常常导致译文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逻辑,使得译文晦涩难懂,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式英语可能引发误解,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例如,将“白象”直译为“WhiteElephant”,在英语文化中,“WhiteElephant”常用来形容昂贵却无用的东西,与汉语中“白象”所代表的珍贵、吉祥的含义大相径庭。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这样的翻译,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困惑,甚至产生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交流效果,损害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形象和语言能力展示。深入研究中式英语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语言习得理论、翻译理论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通过剖析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迁移的作用机制,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翻译研究开拓新的视角,探索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有效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实现语言和文化的精准转换。从实践角度来看,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了解中式英语现象能帮助他们敏锐察觉自身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纠正,显著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掌握中式英语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规避类似错误,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和专业性;而对于从事国际交流的人员,避免使用中式英语能够确保交流的顺畅无阻,增强沟通效果,有力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开展。此外,研究中式英语还有助于规范语言使用,提升社会整体的语言水平,推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1.2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中式英语这一独特语言现象,通过多维度分析其特点、形成原因,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以提升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为达成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涵盖学术期刊论文、专业著作、研究报告等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全面了解中式英语的研究现状,包括前人对其定义、特点、成因、影响及在翻译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不足,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参考美国学者JoanPinkham在《中式英语之鉴》中对中式英语在词汇、语法、句法等层面典型特征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从语言习得、文化差异等角度对中式英语成因的探讨,汲取其中的精华,同时明确本研究可拓展和深化的方向。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从丰富多样的汉英翻译文本中精心收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式英语案例。这些案例来源广泛,涉及文学作品翻译,如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成语、俗语直译为英语,导致译文难以传达原文精髓;商务文件翻译,因术语使用不当、句式结构不符合商务英语表达习惯,影响商务合作交流;旅游宣传资料翻译,常见的公示语翻译错误,像“小心地滑”被译为“Carefullyslide”,而正确表达应为“Caution:WetFloor”;政府公告翻译等不同领域,从词汇、语法、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这些案例,揭示中式英语的具体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解读,使研究更具针对性与说服力,切实反映中式英语在实际翻译中的问题与应用情况。此外,还将运用对比分析法,将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进行细致对比,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明确中式英语的独特之处,为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及提出改进策略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词汇层面,对比中式英语中受汉语思维影响而产生的词汇搭配与标准英语的习惯搭配;在句法层面,比较中式英语常出现的句子结构与标准英语的典型句式,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中式英语对翻译的影响及改进方向。二、中式英语概述2.1定义与内涵中式英语,英文表述为“Chinglish”,是“Chinese”与“English”的合成词,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因受汉语语言规则、思维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言规范和文化习惯的英语表达形式。它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语言现象,也是语言学习者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中介语的一种表现。从语言结构角度来看,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等层面均有体现。在语音方面,中国学习者由于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常出现发音不准确、语调不自然等问题。例如,将英语中“th”的发音发成“s”或“f”,把“think”读成“sink”,将“this”读成“fis”;在语调上,难以把握英语丰富的语调变化,使得表达缺乏抑扬顿挫。在词汇层面,常见生搬硬套、用词不当、搭配不当等问题。比如,把“吃药”直译为“eatmedicine”,正确表达应为“takemedicine”;将“提高水平”表述为“raiselevel”,而地道的表达是“improvethelevel”。语法层面,中式英语常出现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语态错误等情况。如“他昨天去了学校”被错误写成“Hegotoschoolyesterday”,正确形式应为“Hewenttoschoolyesterday”。句法上,常套用汉语句式结构,导致句子不符合英语的表达逻辑。例如,“我有一本书”写成“Ihaveabook”符合英语表达,但受汉语影响,可能会出现“ThereisabookIhave”这样的错误表达。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ChinaEnglish)虽都与中国相关,但存在本质区别。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于表达中国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特有事物的英语变体,它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并且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例如,“功夫”音译为“kungfu”,“风水”译为“fengshui”,“一国两制”表达为“onecountry,twosystems”,这些词汇和表达已被英语国家广泛接受,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丰富了英语的表达。而中式英语则是不规范、错误的英语表达,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中介语,它阻碍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纠正和避免。2.2中式英语的特点2.2.1语音层面中式英语在语音层面的特点显著,主要源于汉语发音习惯对英语发音的干扰。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语音系统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常倾向于用母语中发音部位类似或听起来相似的音来代替英语发音,从而产生发音偏差。在音素发音方面,汉语中不存在“th”这个咬舌音,中国学习者常将“th”音发成与之发音部位相近的“s”或“f”音。比如,将“think”读成“sink”,“this”读成“fis”,“three”读成“sree”。这种发音错误在日常交流和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较为常见,严重影响了发音的准确性,可能导致英语母语者难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又如,英语中的“v”音,是上齿轻触下唇,气流从唇齿间吹出,而汉语中与之相近的是“w”音,发音时双唇突出呈圆形。受此影响,中国学生容易将“very”读成“wery”,“victory”读成“wictory”。在元音发音上,英语中的元音发音较为丰富且口型变化多样,而汉语元音发音相对简单。例如,英语单词“bed”中的元音“e”,发音时嘴巴微微张开,舌尖抵下齿,嘴角向两边拉伸;而汉语中与之相近的“ei”音,发音时口型变化较大。中国学生在发“e”音时,容易受汉语“ei”音的影响,口型不够标准,导致发音不准确。再如,“ship”和“sheep”这两个单词,发音区别仅在于元音“ɪ”和“iː”,前者发音短促,后者发音较长且口型更扁。中国学生常常难以区分这两个元音,将“ship”读成“sheep”,或者反之。语调方面,英语语调具有丰富的表意功能,通过语调的升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情感。一般疑问句通常用升调,降调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特殊疑问句。汉语语调相对较为平稳,缺乏英语语调那样明显的升降变化。中国学生在说英语时,难以把握英语语调的变化规律,往往语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例如,在表达“Areyouastudent?”这个一般疑问句时,中国学生可能会用平淡的语调,而不是标准的升调,使句子听起来更像陈述句,影响了表达的准确性和交流效果。在陈述句中,也可能因为语调没有适当下降,而让听者感觉语气不够肯定或坚定。此外,英语中的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也是中国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连读方面,当相邻的两个单词,前一个单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单词以元音开头时,这两个音通常会连读。比如,“anapple”应连读为“ənæpl”,但中国学生可能会将其读成“ænˈæpl”,没有进行连读。在弱读方面,英语中的虚词(如介词、冠词、连词等)通常要弱读。例如,“at”在句子中常弱读为“ət”,“and”弱读为“ənd”。中国学生往往不注意虚词的弱读,仍按照单词的强读形式发音,使得句子听起来不够流畅自然。失去爆破是指当一个爆破音后面紧跟着另一个爆破音、摩擦音、破擦音或鼻辅音时,前面的爆破音只形成阻碍,但不发生爆破,稍作停顿后立即发出后面的音。例如,“bigcake”中的“g”和“k”相邻,“g”要失去爆破,读成“bi(k)keɪk”。中国学生常常忽略失去爆破的规则,将每个音都清晰地发出来,导致发音不够地道。2.2.2词法层面中式英语在词法层面存在多种问题,主要体现在词汇运用不符合英语的习惯和规则,具体表现为生搬硬套、用词不当、搭配错误等。生搬硬套是中式英语在词法层面较为常见的问题。中国英语学习者常受汉语思维影响,直接将汉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例如,汉语中“吃药”的表达,直接被翻译成“eatmedicine”,而在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是“takemedicine”。这是因为在英语里,“take”有“服用(药物)”的固定用法,而“eat”主要用于表示食用食物。又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被错误地直译为“goodgoodstudy,daydayup”,这完全是按照汉语的词汇顺序和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不符合英语的语法和表达规范。正确的翻译应该是“Studyhardandmakeprogresseveryday”。再如,将“给你”简单地说成“giveyou”,而地道的英语表达通常是“Hereyouare”。这种生搬硬套的翻译方式,使得表达既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也难以被英语母语者理解。用词不当也是中式英语在词法层面的典型问题。学习者由于对英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理解不够准确,常常选择不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在描述某人“聪明”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过度使用“clever”一词,而实际上,“intelligent”“smart”“bright”等词在不同语境中也都可以表示“聪明”,且各自有其侧重点。“intelligent”更强调智力高、有才智;“smart”侧重于机灵、反应快;“bright”则常用来形容年轻人或小孩头脑聪明。如果不了解这些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别,就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又如,在表达“提高水平”时,一些学生可能会写成“raiselevel”,但正确的搭配应该是“improvethelevel”或“raisethestandard”。“raise”通常用于表示提高具体的事物,如“raisetheprice”(提高价格)、“raisetheflag”(升旗)等;而“improve”更侧重于改善、提高抽象的事物,如“improveone'sEnglish”(提高英语水平)。再如,“问题”一词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对应的英语词汇也不同。“question”通常指需要回答的问题,如“askaquestion”(问一个问题);“problem”则更强调需要解决的难题,如“solveaproblem”(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混淆了这两个词的用法,就会出现用词不当的错误。搭配错误是中式英语在词法层面的又一突出问题。英语词汇的搭配有其固定的规则和习惯,而汉语的词汇搭配方式与英语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容易出现搭配错误。例如,“开电视”不能直接翻译成“opentheTV”,而应该是“turnontheTV”。“open”主要用于表示打开具体的容器、门、窗户等,如“openthedoor”(开门)、“openthebox”(打开盒子);“turnon”则用于表示打开电器、设备等,如“turnonthelight”(开灯)、“turnonthecomputer”(打开电脑)。同样,“关电视”不是“closetheTV”,而是“turnofftheTV”。再如,“做运动”应该是“dosports”或“playsports”,而不是“makesports”。“do”和“play”与“sports”搭配是英语中的固定用法,“make”与“sports”搭配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此外,在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上也容易出现错误。比如,“价格贵”不能说成“thepriceisexpensive”,而应该是“thepriceishigh”。因为“expensive”是用来形容物品本身昂贵,如“anexpensivecar”(一辆昂贵的汽车);“high”和“low”才是用来形容价格的高低。2.2.3句法层面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与标准英语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语法使用不符合英语的规范和习惯,常见的问题包括句子成分顺序混乱、句子结构杂糅、时态和语态运用错误等。句子成分顺序混乱是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汉语和英语的句子成分排列顺序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学习者受汉语思维影响,在构建英语句子时容易出现成分顺序错误。例如,在汉语中,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通常放在句子前面,如“我昨天在学校遇见了他”。而在英语中,地点状语一般放在时间状语之前,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methimatschoolyesterday”。如果按照汉语的顺序翻译成“Iyesterdayatschoolmethim”,就会造成句子成分顺序混乱,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又如,在表达“我有很多有趣的书”时,受汉语思维影响,可能会出现“TherearemanyinterestingbooksIhave”这样的错误表达。在英语中,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havemanyinterestingbooks”。“therebe”句型表示“存在有”,强调某地有某物,而“have”表示“拥有”,强调某人拥有某物。将两者混淆使用,就会导致句子结构混乱。句子结构杂糅也是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常见的问题。学习者往往将汉语的句子结构直接套用到英语中,或者将不同的英语句子结构错误地组合在一起,造成句子结构不清晰、语义表达不准确。例如,“我喜欢打篮球,它能让我放松”,可能会被错误地翻译成“Ilikeplayingbasketball,itcanmakemerelax”。在英语中,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不能直接用逗号连接,而应该使用连词“and”或者将其中一个句子改为从句,如“Ilikeplayingbasketball,anditcanmakemerelax”或“Ilikeplayingbasketball,whichcanmakemerelax”。再如,“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大家都喜欢他”,可能会出现“Heisakindperson,everyonelikeshim”这样的错误表达。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以是“Heisakindpersonandeveryonelikeshim”,或者“Heissuchakindpersonthateveryonelikeshim”。将两个句子简单地用逗号连接,违反了英语的句法规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时态和语态运用错误在中式英语中也较为普遍。英语的时态和语态变化丰富,不同的时态和语态表达不同的时间概念和动作状态。中国学习者由于对英语时态和语态的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使用时出现错误。例如,“我昨天去了公园”,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wenttotheparkyesterday”,使用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但中式英语中可能会出现“Igototheparkyesterday”这样的错误,没有正确使用过去式“went”。又如,在描述一个正在进行的动作时,应该使用现在进行时,如“我正在看电视”,正确表达为“IamwatchingTV”。然而,中式英语中可能会遗漏“be”动词,写成“IwatchingTV”。在语态方面,英语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当动作的执行者是句子的主语时,用主动语态;当动作的承受者是句子的主语时,用被动语态。例如,“窗户被打破了”,应该用被动语态表达为“Thewindowwasbroken”。但中式英语中可能会出现“Thewindowbroke”这样的错误,没有正确使用被动语态,导致语义表达不准确。2.2.4语用层面中式英语在语用层面的特点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在实际交流中出现表达不得体、不符合英语国家文化习惯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文化负载词的错误使用以及礼貌原则的差异等。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中式英语在语用层面较为常见的问题。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交际规则,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容易出现表达不符合语境或引起误解的情况。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见面时常用“你吃了吗?”来打招呼,这是一种亲切的问候方式。但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Haveyoueaten?”并用于与英语母语者打招呼,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困惑,甚至认为你在邀请他吃饭。在英语国家,人们常用“Howareyou?”“Nicetomeetyou.”等表达来打招呼。又如,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时,中国人可能会比较委婉,常用“我考虑一下”来表达。但如果直接翻译成“I'llthinkaboutit.”,英语母语者可能会认为你并没有明确拒绝,而是真的需要时间考虑,从而造成误解。在英语中,更直接和明确的拒绝方式可以是“Thankyou,butI'mafraidIcan't.”。文化负载词的错误使用也是中式英语在语用层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或联想。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如果不了解其在英语文化中的内涵,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权威和力量的象征,如“望子成龙”“龙的传人”等。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凶猛的象征。如果将“亚洲四小龙”直接翻译成“FourAsianDragons”,可能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更合适的翻译是“FourAsianTigers”。又如,“风水”一词在汉语中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的环境学和建筑学概念。如果直接翻译成“fengshui”,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母语者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翻译后适当加以解释,如“fengshui,thetraditionalChinesepracticeofarrangingbuildingsandobjectstoachieveharmonywiththeenvironment”。礼貌原则的差异也是中式英语在语用层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中西方文化在礼貌原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谦虚、含蓄,而西方文化更注重直接、坦率。在语言表达上,这种差异也有所体现。例如,当受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通常会谦虚地回应,如“哪里哪里”“过奖了”等。但如果直接将这些表达翻译成英语“Wherewhere”“Youflatterme.”,英语母语者可能会觉得这种回应很奇怪。在英语中,更常见的回应方式是“Thankyou.”,直接接受对方的赞扬。又如,在请求别人帮忙时,中国人可能会用比较委婉、客气的语气,如“能不能请你帮我一个忙?”。而在英语中,更直接的表达方式是“Couldyoudomeafavor?”或“Canyouhelpme?”。如果在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时,过度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真诚或有其他意图。三、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3.1母语语言现象的干扰中式英语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语言现象的干扰,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在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汉语的语言规则和习惯套用到英语中,从而产生中式英语。从语法结构来看,汉语是孤立语,主要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句子结构相对灵活。例如,在汉语中,“我喜欢苹果”和“苹果我喜欢”表达的意思相近,只是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而英语是屈折语,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句子结构相对固定,通常遵循“主语-谓语-宾语”(SVO)的基本语序。例如,“Ilikeapples”是标准的英语表达,不能随意改变语序为“ApplesIlike”,否则就会出现语法错误。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使得中国学习者在构建英语句子时容易出现错误。比如,在表达“我昨天去了学校”时,受汉语语法习惯影响,可能会出现“Iyesterdaygotoschool”这样的错误,没有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went”,且时间状语“yesterday”的位置也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在词汇用法方面,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搭配和词义范围存在差异。汉语的词汇搭配相对灵活,一些词语的搭配可能具有较强的习惯性和约定俗成性。例如,“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改善条件”等,这些搭配在汉语中是固定的。但在英语中,相应的表达需要使用特定的动词搭配,如“improvethelevel”“enhancetheability”“improvetheconditions”。如果学习者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比如,将“开电视”说成“opentheTV”,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turnontheTV”。此外,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虽然看似对应,但词义范围和使用语境有所不同。例如,“problem”和“question”都可以表示“问题”,但“problem”通常指需要解决的难题或麻烦,而“question”则更侧重于需要回答的疑问。如果学习者混淆了这两个词的用法,就会出现用词错误。在表达方式上,汉语和英语也有各自的特点。汉语注重意合,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常常通过语义的连贯来体现,较少使用连接词。例如,“她很漂亮,心地也很善良”,两个句子之间没有使用明显的连接词,但语义上的逻辑关系清晰。而英语注重形合,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需要通过连接词来明确表达。例如,“Sheisverybeautifulandsheisverykind-hearted”,使用了“and”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在写英语句子时可能会遗漏连接词,导致句子结构松散、逻辑不清晰。比如,“Ilikereading,Ioftengotothelibrary”,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likereading,soIoftengotothelibrary”,使用“so”来表明两个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母语语言现象的干扰是中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需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用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对英语语言规则和习惯的学习与掌握,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逐渐克服母语的干扰,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3.2文化思维差异文化思维差异是中式英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英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这些差异深刻影响着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表达,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强调集体主义、和谐、谦虚等价值观。中国人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在表达中常体现出对集体利益的考量。而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重视个人的自由、权利和成就,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语言表达上有明显体现。例如,在接受赞扬时,中国人往往秉持谦虚的态度,会回应“哪里哪里”“过奖了”等。若直接将这些表达翻译成英语“Wherewhere”“Youflatterme.”,会让英语母语者感到困惑。因为在西方文化中,面对赞扬,人们通常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常用“Thankyou.”来回应。又如,在描述个人成就时,中国学生可能会较为含蓄,强调团队的作用,而西方学生则更倾向于突出自己的贡献。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英语表达中,容易出现不符合西方文化习惯的表述。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对英语表达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为含蓄、委婉,注重意境和整体的和谐,常采用螺旋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表达上,习惯从宽泛的背景信息逐步引入主题,通过铺垫和暗示来传达意思。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较为直接、明确,注重逻辑和分析,采用直线式的思维模式。在表达时,通常开门见山地提出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展开论述。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容易出现逻辑不清晰、结构松散的问题。例如,在英语写作中,中国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篇幅进行背景介绍,而迟迟不切入主题,使得文章重点不突出。在英语交流中,也可能因为表达过于委婉,让对方难以理解其真实意图。此外,中英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同样会反映在语言表达中。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常用于庆祝节日和重要场合。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时与危险、警示相关联。如果中国学生在英语表达中,直接将汉语中关于红色的文化内涵套用到英语中,就可能产生误解。再如,英语中有许多源于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基督教的典故和习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的根源)、“theheelofAchilles”(阿喀琉斯之踵,指致命的弱点)等。中国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在使用英语时就可能出现理解和表达错误。文化思维差异是中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中国英语学习者需要深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渐适应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3.3学习环境与学习方法国内英语学习环境中缺乏真实语境,以及不当学习方法,也是中式英语产生的重要因素。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大多是在非英语母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与英语母语者直接交流和接触的机会,难以沉浸在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在学校里,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学生每周接触英语的时间有限,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例如,在一些英语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能会侧重于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词汇的背诵,而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和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实践,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产生中式英语。此外,英语学习资源的局限性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影响。虽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的英语学习资源日益丰富,但在一些地区,英语学习资源仍然相对匮乏。例如,一些学校的图书馆中,英语原版书籍和杂志数量有限,学生难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在网络资源方面,虽然有许多英语学习网站和应用程序,但其中部分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包含错误的英语表达,这可能会误导学生。而且,由于文化差异,一些英语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资源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难以从中有效地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在学习方法上,许多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英语,过于注重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记忆,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境的理解。例如,学生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单词的拼写和词义,但对于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搭配却缺乏深入了解。在学习语法时,只是机械地记忆语法规则,而不理解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逻辑和功能。这种学习方法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在实际运用时,却无法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容易按照汉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组织英语句子,从而产生中式英语。比如,学生在写作时,可能会先在脑海中构思汉语句子,然后逐字翻译成英语,而没有考虑英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导致写出的句子充满中式英语的痕迹。国内英语学习环境的局限性和不当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地道英语的学习和掌握,增加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可能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和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语境的理解,从而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四、中式英语在翻译中的表现形式4.1词汇层面的中式英语翻译4.1.1词义误译词义误译是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翻译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译者对英语词汇的词义理解不够准确,未能把握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从而导致翻译错误。这种错误不仅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还可能造成误解,阻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以“restroom”一词为例,很多人将其直接理解为“休息室”,但在英语语境中,“restroom”通常指的是“洗手间”“厕所”。在一些公共场所的标识翻译中,就曾出现过这样的错误。比如,某商场将“洗手间”翻译为“RestroomforRest”,这显然是对“restroom”词义的错误理解,导致译文既不准确又容易引起误解。正确的翻译应该直接使用“Restroom”或“Toilet”“Washroom”等。再如,“handwriting”和“manuscript”这两个词,都与书写有关,但含义有所不同。“handwriting”指的是手写的字迹、笔迹;而“manuscript”则侧重于指手稿、原稿,通常是作者手写或打字的未出版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区分这两个词的词义,就可能出现错误。例如,将“他的手稿很有价值”翻译为“Hishandwritingisveryvaluable”,这就是典型的词义误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Hismanuscriptisveryvaluable”。此外,英语中很多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bank”常见的意思是“银行”,但在“Hesatonthebankoftheriver”这句话中,“bank”的意思是“河岸”。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没有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义,就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又如,“spring”有“春天”“泉水”“弹簧”“跳跃”等多种含义。在“Hesprangoverthefence”中,“spring”是“跳跃”的意思;而在“Thereisaspringatthefootofthehill”中,“spring”则表示“泉水”。如果不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词义,就会导致翻译不准确。词义误译在中式英语的词汇层面翻译中较为突出,译者需要加强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深入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结合具体语境准确选择词义,以避免词义误译,提高翻译质量。4.1.2词语搭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是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翻译中另一个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译者受汉语搭配习惯的影响,将汉语的词语搭配直接套用到英语中,而忽略了英语自身的搭配规则和习惯,从而造成翻译错误。这种错误会使译文显得生硬、不自然,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汉语中,我们常说“提高水平”“增强能力”,受此影响,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可能会直接写成“raiselevel”“strengthenability”,但在英语中,正确的搭配应该是“improvethelevel”“enhancetheability”。“raise”通常用于表示提高具体的事物,如“raisetheprice”(提高价格)、“raisetheflag”(升旗)等;“improve”更侧重于改善、提高抽象的事物,如“improveone'sEnglish”(提高英语水平)。“strengthen”一般用于表示加强力量、关系等,如“strengthennationaldefense”(加强国防)、“strengthentherelationship”(加强关系);“enhance”则常与抽象名词搭配,如“enhanceefficiency”(提高效率)、“enhancecompetitiveness”(增强竞争力)。又如,“开电视”不能直接翻译成“opentheTV”,而应该是“turnontheTV”。“open”主要用于表示打开具体的容器、门、窗户等,如“openthedoor”(开门)、“openthebox”(打开盒子);“turnon”则用于表示打开电器、设备等,如“turnonthelight”(开灯)、“turnonthecomputer”(打开电脑)。同样,“关电视”不是“closetheTV”,而是“turnofftheTV”。再如,“做运动”应该是“dosports”或“playsports”,而不是“makesports”。“do”和“play”与“sports”搭配是英语中的固定用法,“make”与“sports”搭配则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在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上也容易出现错误。比如,“价格贵”不能说成“thepriceisexpensive”,而应该是“thepriceishigh”。因为“expensive”是用来形容物品本身昂贵,如“anexpensivecar”(一辆昂贵的汽车);“high”和“low”才是用来形容价格的高低。再如,“人口多”不能说“thepopulationismany”,而应该是“thepopulationislarge”。“many”用于修饰可数名词复数,“large”则常用来修饰“population”“number”等抽象名词,表示数量大。词语搭配不当在中式英语的词汇层面翻译中较为普遍,译者需要加强对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和积累,了解英语的习惯搭配,避免受汉语搭配习惯的干扰,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4.2句法层面的中式英语翻译4.2.1句子结构混乱句子结构混乱是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翻译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套用汉语的句子结构,没有按照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进行调整,导致译文句子结构不清晰、逻辑混乱,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达。汉语句子结构较为灵活,注重意合,常常通过语义的连贯来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形式上的完整要求相对较低。而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注重形合,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语法手段(如连词、介词、关系代词等)来明确表达。这种差异使得译者在汉英翻译时容易出现句子结构混乱的问题。例如,在汉语中,我们可以说“她很漂亮,心地也很善良”,两个短句之间没有使用明显的连接词,依靠语义的连贯来表达并列关系。但在英语中,需要使用连接词“and”来明确表达这种关系,正确的翻译应该是“Sheisverybeautifulandsheisverykind-hearted”。如果直接翻译成“Sheisverybeautiful,sheisverykind-hearted”,就会出现句子结构混乱的问题,因为在英语中,两个独立的句子不能仅用逗号连接,否则会被视为语法错误。再如,“他昨天去了学校,在那里遇见了他的老师”,汉语中两个短句之间通过语义的连贯来表达时间和地点的关系。在翻译时,如果直接按照汉语的结构翻译成“Hewenttoschoolyesterday,hemethisteacherthere”,同样会出现句子结构混乱的问题。正确的翻译应该是“Hewenttoschoolyesterdayandmethisteacherthere”,使用“and”连接两个动作,或者“Hewenttoschoolyesterday,wherehemethisteacher”,使用关系副词“where”引导定语从句,明确表达地点关系。另外,汉语中存在一些无主句,即没有明确主语的句子。例如,“下雨了”“有人来了”等。在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添加合适的主语,就会导致句子结构不完整。比如,“下雨了”不能直接翻译成“Rains”,而应该是“Itrains”,使用“it”作为形式主语。“有人来了”应翻译为“Someoneiscoming”,明确主语。句子结构混乱在中式英语的句法层面翻译中较为突出,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汉语和英语句子结构的差异,在翻译时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对句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添加必要的连接词和成分,使译文句子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4.2.2语态和时态错误语态和时态错误是中式英语在句法层面翻译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译者对英语语态和时态的规则掌握不够熟练,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未能准确运用英语的语态和时态来表达原文的含义,从而导致译文出现错误。英语中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之分,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汉语中虽然也有主动和被动的概念,但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且表达方式与英语有所不同。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如果不注意区分,就容易出现语态错误。例如,“这些书是由著名作家写的”,这句话强调书是动作“写”的承受者,应该使用被动语态。正确的翻译是“Thesebookswerewrittenbyfamouswriters”。但中式英语中可能会出现“Thesebooksarefamouswriterswrote”这样的错误表达,没有正确使用被动语态,句子结构也混乱。再如,“窗户被打破了”,应翻译为“Thewindowwasbroken”,而不是“Thewindowbroke”。“broke”是“break”的过去式,用于主动语态,这里需要用被动语态“wasbroken”来表示窗户是被打破的。英语的时态丰富,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时间概念和动作状态。汉语中虽然也有时态的概念,但不像英语那样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来体现,而是通过一些时间副词(如“已经”“正在”“将要”等)来表达。在汉英翻译中,译者如果对英语时态的理解和运用不准确,就容易出现时态错误。例如,“我昨天去了公园”,这是一个发生在过去的动作,应该使用一般过去时。正确的翻译是“Iwenttotheparkyesterday”。但中式英语中可能会出现“Igototheparkyesterday”这样的错误,没有将“go”变为过去式“went”。又如,“我正在看电视”,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要用现在进行时,即“IamwatchingTV”。而中式英语中可能会遗漏“be”动词,写成“IwatchingTV”。再如,“我已经完成了作业”,强调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应该使用现在完成时,翻译为“Ihavefinishedmyhomework”。如果翻译为“Ifinishedmyhomework”,就只表达了过去发生的动作,没有体现出对现在的影响。语态和时态错误在中式英语的句法层面翻译中较为普遍,译者需要加强对英语语态和时态规则的学习和练习,深入理解不同语态和时态的含义及用法,在翻译时根据原文的语境和时间概念,准确选择和运用英语的语态和时态,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4.3语篇层面的中式英语翻译4.3.1逻辑连贯问题在翻译过程中,中式英语常常因未充分考虑英语语篇的逻辑连贯,导致译文缺乏逻辑性,影响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准确理解。英语语篇注重逻辑关系的清晰表达,通过各种连接词、过渡语以及语义的前后呼应,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而汉语语篇虽然也有逻辑,但在表达上相对较为含蓄,有时依赖于上下文的语境来体现逻辑关系,这就使得译者在汉英翻译时容易出现逻辑连贯问题。例如,在翻译“他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句话时,若直译为“Hestudiedhard,gotgoodgrades,waspraisedbytheteacher”,译文就存在逻辑连贯问题。在英语中,这三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明确,读者难以清晰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正确的翻译应该是“Hestudiedhard,sohegotgoodgradesandwaspraisedbytheteacher”,使用“so”这个连接词明确表达出前两个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使译文逻辑更加连贯。再如,“我喜欢旅游,旅游能让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我去过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广州等。我还想出国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翻译为“Iliketraveling.Travelingcanbroadenmyhorizonsandincreasemyknowledge.Ihavebeentomanyplaces,suchasBeijing,Shanghai,Guangzhou.Ialsowanttotravelabroadtoseetheoutsideworld”,虽然每个句子单独看语法正确,但从语篇角度看,逻辑连贯性不足。各个句子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和过渡,给人一种零散、不连贯的感觉。可以修改为“Iliketravelingbecauseitcanbroadenmyhorizonsandincreasemyknowledge.Ihavebeentomanyplaces,suchasBeijing,Shanghai,andGuangzhou.Moreover,Ialsowanttotravelabroadtoexploretheoutsideworld”,使用“because”表明原因,“moreover”进行递进,使语篇逻辑更加连贯。此外,在一些较长的文本翻译中,中式英语的逻辑连贯问题更为突出。例如,在翻译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时,可能会出现段落之间逻辑不紧密、主题转换突兀等问题。如前文在阐述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后文突然转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且没有任何过渡性的语句,就会使读者感到困惑,难以把握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添加适当的过渡语,如“Besidestherichtraditionsoffestivals,ChinesetraditionalartalsoplaysasignificantroleinChineseculture”,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逻辑连贯问题在中式英语的语篇层面翻译中较为常见,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英语语篇的逻辑特点,在翻译时合理运用连接词、过渡语,调整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4.3.2篇章结构差异中英篇章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导致中式英语在语篇层面翻译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篇章结构多呈螺旋式,通常从宽泛的背景信息入手,通过层层铺垫、迂回婉转地表达主题,强调意境和情感的烘托,不太注重形式上的逻辑严谨性。而英语篇章结构一般为直线式,开门见山地提出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具体的事例、数据等进行论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这种篇章结构的差异使得译者在汉英翻译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容易产生中式英语,影响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以议论文为例,汉语议论文在开头部分可能会先讲述一些相关的现象或背景知识,然后逐渐引入论点,在论述过程中也可能会穿插一些情感表达或文化典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而英语议论文则通常在开头就明确提出论点,接着运用逻辑推理和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在翻译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汉语议论文时,原文开头可能会描述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些表象,如“近年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河流污染严重,许多生物的生存面临威胁”。如果直接按照原文的结构翻译,可能会让英语读者觉得开头过于冗长、主题不明确。在英语中,更常见的方式是直接提出论点,如“Environmentalprotectionhasbecomeanurgentissuethatrequiresimmediateattention”,然后再展开论述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措施。在记叙文方面,汉语记叙文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同时也会强调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描写。而英语记叙文除了时间顺序外,还可能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更注重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翻译一篇讲述童年回忆的汉语记叙文时,原文可能会这样描述:“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山上玩耍,我们在树林里捉迷藏,在小溪边捉鱼,那些日子充满了快乐和欢笑”。如果直接翻译,可能会显得比较平淡。在英语中,可以采用一些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如“Lookingbackonmychildhood,Irememberlivinginasmallmountainvillage,whichwassurroundedbybeautifulmountainsandclearwaters.Everydayafterschool,myfriendsandIwouldrushtothemountains,wherewehadgreatfunplayinghide-and-seekinthewoodsandcatchingfishinthestream”,使用“lookingbackon”这样的表达方式,增加了回忆的氛围,同时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记叙文的风格。此外,在说明文的翻译中,中英篇章结构的差异也有所体现。汉语说明文在介绍事物时,可能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结构相对灵活。而英语说明文通常会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等,结构较为严谨。例如,在翻译一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汉语说明文时,原文可能会先介绍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再描述其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方面。在翻译时,需要根据英语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使译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中英篇章结构的差异给中式英语在语篇层面的翻译带来了诸多挑战,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篇章结构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英语的篇章结构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组,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风格。五、中式英语在翻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1文学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间文学作品的转换,其目的在于用目标语言再现原文的文学意境、情感内涵与文化特色,让读者跨越语言障碍,领略原作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中式英语的出现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存在传达原文文化特色和作者风格的积极作用,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以《红楼梦》的英译本为例,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中式英语的运用对其文化特色的传达具有重要意义。如书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霍克斯(DavidHawkes)的译本为“Shehadonherheadacoiffureofgoldfiligreebeadsarrangedintheformofeightpreciousobjects,whilefromherhairtheredependedaphoenix-shapedpinhungwithpearls,itsfivespreadingtail-featherstippedwithpearls”。此翻译虽略显繁琐,但通过较为直白的表述,将原文中复杂的服饰意象细致呈现,保留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即使英语读者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也能借助译文大致想象出人物服饰的模样。这体现了中式英语在传达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和意象时,通过贴近汉语思维和表达习惯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特色的传递。然而,中式英语在文学翻译中也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在一些成语和俗语的翻译上,中式英语往往难以准确传达其深刻寓意。“守株待兔”直译为“waitforgainswithoutpainsbyrestingunderthetreestump”,这种翻译虽保留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失去了该成语背后所蕴含的讽刺那些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之人的文化内涵。相比之下,更地道的翻译“trusttochanceandwindfalls”则更能准确传达成语的寓意,让英语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中式英语的这种不足在传达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作者风格时,容易导致信息丢失或误解,使译文难以完整呈现原作的艺术魅力。再如,在诗歌翻译中,中式英语可能会破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中国古典诗歌注重韵律和节奏之美,翻译时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尽可能还原。但中式英语的表达有时会忽视英语诗歌的韵律规则,使译文读起来生硬拗口。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若直译为“Beforemybedthereisbrightmoonlight,Isuspectittobefrostontheground”,这种翻译虽然传达了原文的基本意思,但完全没有体现出原诗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韵律特点。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Abed,Iseeasilverlight,Iwonderifit'sfrostaground”,则巧妙地运用了英语诗歌的押韵技巧(light和ground押韵),使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韵律美。这表明中式英语在处理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感和风格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文学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在传达原文文化特色和作者风格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够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保留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然而,其不足也不容忽视,在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语言美感和风格的再现等方面,中式英语常常难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翻译工作者在文学翻译中应谨慎对待中式英语,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不足,以实现文学作品的高质量翻译,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与传播。5.2商务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在商务领域,准确、专业的翻译对于商业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中式英语在商务翻译中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误解甚至商务合作的失败。以下将通过商务合同、商务信函等翻译案例,深入探讨中式英语对商务交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在商务合同翻译中,中式英语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例如,在一份关于货物销售的合同中,有条款写道:“如果买方未能按时支付货款,卖方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的权益。”若翻译为“Ifthebuyerfailstopaythepaymentontime,thesellerhastherighttotakenecessarymeasurestoprotecttheirrightsandinterests”,其中“paythepayment”存在中式英语问题,“payment”本身就表示“支付的款项”,“pay”后直接接款项内容即可,正确表达应为“paythegoods”。这种错误的翻译可能会使合同条款的含义模糊不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双方可能会因对该条款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纠纷,影响商业合作的顺利进行。再如,合同中关于交货时间的条款“交货应在收到订单后的30天内完成”,若翻译为“Deliveryshouldbecompletedwithin30daysafterreceivingtheorder”,看似正确,但在商务英语中,更专业、准确的表达是“Deliveryshallbemadewithin30daysafterreceiptoftheorder”。“should”在商务合同中语气相对较弱,“shall”则更具强制性和规范性,用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用“should”可能会让对方认为交货时间并非严格约束,从而影响合同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商务信函的翻译同样需要严谨准确,避免中式英语的干扰。例如,在一封商务询盘信函中,“我们对贵公司的产品很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的详细信息”,若翻译为“Weareveryinterestedinyourcompany'sproductsandwanttoknowmoreaboutthedetailedinformationoftheproducts”,其中“thedetailedinformationoftheproducts”存在中式英语问题,“information”本身就可表示“详细信息”,无需再用“detailed”修饰,可改为“moreproductinformation”。这样的中式英语表达会使信函显得繁琐、不专业,给对方留下不良印象,可能影响商务合作的开端。又如,在回复客户投诉的信函中,“我们对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会尽快解决问题”,若翻译为“Wedeeplyapologizefortheinconveniencewebroughttoyouandwillsolvetheproblemassoonaspossible”,“broughttoyou”这种表达较为口语化,在商务信函中不够正式,更合适的表达是“causedyou”。使用不恰当的表达可能会让客户觉得公司不够重视其投诉,降低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进而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为应对商务翻译中的中式英语问题,译者应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要加强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商务领域的专业术语、常用表达方式和行业规范。通过阅读大量的商务英语文献、合同样本、商务信函等,积累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例如,了解国际贸易术语“FOB”(FreeonBoard,船上交货)、“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成本、保险费加运费)等的准确含义和用法,避免在翻译中出现错误。其次,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地道性,避免受汉语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仔细斟酌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参考英语母语者的表达方式,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例如,在表达“价格上涨”时,使用“thepricehasgoneup”“thepricehasincreased”等地道表达,而不是受汉语影响写成“thepricehasraised”。此外,还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商务交流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商务礼仪、沟通方式等有不同的习惯,译者应了解这些差异,在翻译中避免因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比如,在与西方客户交流时,要注意其直截了当的沟通风格,在翻译信函时,语言表达应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委婉含蓄。5.3旅游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旅游翻译在促进国际旅游交流、传播旅游地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特色景观,提升旅游体验。然而,中式英语在旅游翻译中时有出现,对旅游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旅游景点介绍中,中式英语可能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使外国游客难以理解景点的独特魅力。例如,某景点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本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古老建筑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若翻译为“Thisscenicareahasalonghistory,profoundculturalheritage,andownsmanyancientbuildingsanduniquefolkcustoms”,其中“ownsmanyancientbuildings”存在中式英语问题,“own”一词通常用于表示某人拥有某物,而景区拥有建筑更适合用“has”来表达,可改为“Thisscenicareahasalonghistory,profoundculturalheritage,andmanyancientbuildingsanduniquefolkcustoms”。这样的中式英语错误会使译文显得不地道,影响外国游客对景区的印象。再如,一些景区在介绍特色美食时,可能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情况。比如将“饺子”翻译为“dumpling”,虽然“dumpling”在英语中可以表示饺子,但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还可以指其他类似饺子的食物。更准确的翻译可以是“jiaozi”,同时可以在后面加以解释“akindofChinesedumplingmadeofdoughwrapperfilledwithmincedmeatandvegetables”,这样既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又能让外国游客准确理解。导游词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也可能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导游在介绍景点时说:“现在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故宫,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若翻译为“NowwecometothefamousForbiddenCity,itisan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ofancientChinesepalacearchitecture”,这句话存在语法错误,两个句子之间没有正确连接,可改为“NowwehavecometothefamousForbiddenCity,whichisan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ofancientChinesepalacearchitecture”。使用“which”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又如,在讲解历史文化知识时,导游可能会出现文化背景知识传达不足的问题。比如介绍端午节时,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翻译为“DragonBoatFestivalisa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Peoplewilleatzongziandhavedragonboatraces”。这样的翻译虽然传达了基本信息,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可能不明白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可以进一步补充说明“DragonBoatFestival,alsoknownastheDuanwuFestival,commemoratesthepatrioticpoetQuYuan.Onthisday,peopleeatzongzi,whicharepyramid-shapeddumplingsmadeofglutinousricewrappedinbambooleaves,andholddragonboatracestoshowtheirrespectandmemoryforQuYuan”,使外国游客能更好地理解端午节的文化意义。为了改进旅游翻译中的中式英语问题,译者应采取多种策略。首先,要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确保在翻译时能够准确传达文化内涵。例如,在翻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点时,要对相关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有深入的研究,以便在翻译中能够恰当地进行解释和说明。其次,要参考大量的平行文本,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通过阅读其他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旅游指南等资料,积累常用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此外,还可以邀请英语母语者对译文进行校对和修改,从母语者的角度发现并纠正中式英语问题,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例如,某景区在翻译旅游宣传资料后,邀请了一位英语外教进行校对,外教指出了一些中式英语表达,并提出了更地道的翻译建议,如将“景区内禁止吸烟”翻译为“Smokingisprohibitedinthescenicarea”,而不是“Insidethescenicarea,don'tsmoke”,使译文更加规范、准确。六、应对中式英语在翻译中问题的策略6.1提升语言能力提升语言能力是减少中式英语在翻译中出现的关键,而加强英语语言学习则是提升语言能力的核心途径,其涵盖了对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深入学习与掌握。词汇是语言的基石,丰富且准确的词汇量是实现高质量翻译的基础。翻译者应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献,包括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商务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