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概要(第二版)(微课版)课件 4.2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1页
自然科学概要(第二版)(微课版)课件 4.2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2页
自然科学概要(第二版)(微课版)课件 4.2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3页
自然科学概要(第二版)(微课版)课件 4.2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4页
自然科学概要(第二版)(微课版)课件 4.2地球的圈层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的演变之争CONTENTS第4章近代地学及其发展2地球的圈层结构4.2课程标准

1.知识目标

了解范艾伦、莫霍、古登堡的生平简介;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概念;了解磁层对人类的保护作用。

理解空气对流、平流、电离的原因。

掌握地壳、地幔、地核划分的依据。2.能力目标具备因果分析的初步能力。3.素质目标弘扬科学家精神,博学德清,鼎新致用。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超外圈——磁层

地球磁层是指地球磁场的影响范围,在空间最大可延伸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地球半径以外。但由于太阳风的作用,磁层是有边界的,被称为磁层顶;

磁层是不对称的,在朝向太阳的一面只有7~10个地球半径的距离,因此磁层类似彗星状的形态。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范艾伦发现了环绕地球的高能离子辐射带。

磁层起着保护地球大气和地球表面的作用,使其免受外来电离辐射的影响,不致损害地球表层的生命物质。

地球的磁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海陆表面到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一直可以延续到1000km的高度,越向外大气的密度越小。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但以氮和氧为主要成分。在大气总体积中,氮占78.09%,氧占20.95%,余下的为氩(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及微量气体,还包括水汽和尘埃微粒。大气圈对生物的形成、发育和保护有着很大的作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的底层,其厚度在两极是9km,赤道附近为17km,平均12km。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这一层。大气总质量的70%~75%集中在对流层(每升高1000m气温降6℃;对流现象明显;天气现象复杂)。2.平流层:12—50km,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波长大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上部热下部冷,大气平流;3.中间层:50—85km,下部暖上部冷,高空对流;4.暖层:85—500km,主要是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线而增温。5.散逸层:500km以上,地心引力微弱,大气很稀薄,人造卫星在这里运行。大气圈分层结构示意图

(二)水圈

水圈是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6.5%和全球面积的71%。

陆地水大部分覆盖两极的冰原和高山冰川,存在于河流湖泊的地表水是有限的。在土壤中有土壤水,陆地深处有地下水。

气态水赋存于大气层中,其含量在水圈中微不足道,主要集中于大气圈的对流层中。

水圈的运动和循环影响着地球上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圈的运动和水循环

(三)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分布在地球表面、大气圈的底层、水圈之中。

其上限一般为7000~8000m,甚至可达23km的高空;

其下限在大洋中的深度为10000m,在陆地深钻孔中仍发现有生命存在,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和大气圈、水圈甚至地壳交织在一起的圈层。

目前已知的植物约30余万种,动物约100余万种,微生物则不计其数。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示意图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

根据地球物理的研究(主要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地球内部是一个非均质体,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和温度互不相同。

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即莫霍面(1909)和古登堡面(1914),由此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

(一)地壳

地壳是从地表到莫霍界面的圈层,是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区平均厚度约35km,最厚处可达70km(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洋地区平均厚度约7km,最薄处仅4km。

地壳的体积为全地球体积的1%,质量为全球的0.4%,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2,为2.7~2.9g/cm3。地壳是从地表到莫霍界面的圈层

地壳以不连续面(称为康拉德面)为界分为两层:上层称硅铝层,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铝,岩性以沉积岩和花岗岩为主。硅铝层为大陆地壳所特有,厚度为10~40km不等。大洋地壳缺失该层。

下层称硅镁层,富含氧化硅和氧化镁,岩性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类构成,厚度仅5~8km。因此,地壳又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大陆型地壳是双层结构,大洋型地壳是单层结构。硅铝层硅镁层

(二)地幔

地幔是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圈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或过渡层。古登堡界面位于地球内部约2900km的深处。

地幔的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3%,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68%,密度向内逐渐增大,由近地壳处的3.3g/cm3增至近地核处的5.6g/cm3。岩石圈指软流层之上由地壳和上地幔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

地幔以约1000km深处为界分为上、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类岩石构成,物质状态属固态结晶质,具较大塑性;60~250km深度范围内物质具有柔性,称为软流圈。平均密度为3.8g/cm3,温度为400℃~3000℃,压力为21万个大气压。

下地幔的构成物质除硅酸盐外,铁、镍成分显著增加,物质处于非晶质固态,或具潜藏的可塑性固态。平均密度为5.6g/cm3,温度为1850℃~4400℃,压力则增至150万个大气压。橄榄岩类岩石

(三)地核

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直至地心的地球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km,质量和体积分别为地球的31.5%和16%,密度相当高,边缘区为9.7g/cm3,地核中心则高达13g/cm3,温度也随深度而上升,地核边缘的温度是3700℃,地心达到5500℃~6000℃。

根据地震波传播特征测定,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其界面约在5155km深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