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中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究_第1页
乡村旅游中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究_第2页
乡村旅游中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究_第3页
乡村旅游中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究_第4页
乡村旅游中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旅游中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探究一、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农事体验等特色,为游客提供了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感受乡村生活的机会。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不断增长,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的挑战。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如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湿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失衡。同时,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游客数量的增加使得垃圾产生量剧增,一些景区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垃圾随意堆放,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河流、湖泊水质恶化,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此外,一些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随意拆除古老建筑,破坏了乡村原有的风貌和文化底蕴。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环境责任行为对乡村旅游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而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游客与乡村环境契合度的影响。游客-环境契合度是指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自身的需求、价值观、行为等与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程度。当游客与乡村环境高度契合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对乡村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其保护乡村环境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从理论意义来看,本研究聚焦于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旅游环境学、旅游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目前,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关注到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及环境契合度等方面,但对于两者之间具体的影响路径和内在机制,尤其是在乡村旅游这一特定情境下的研究还相对匮乏。通过深入探究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为后续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在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成果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可以依据研究结论,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心理,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提高游客-环境契合度,从而引导游客形成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例如,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需求,增强游客对乡村环境的认同感;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促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践行环保行为。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还能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2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作用路径。具体而言,通过对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与环境的契合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如何直接或间接影响游客在乡村旅游时的环境责任行为,包括游客对垃圾处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参与等实际行动的表现。同时,分析可能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或调节作用的因素,如游客的个人价值观、旅游动机、对乡村环境的认知程度以及乡村旅游地的管理模式等,以期全面揭示这一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全面梳理国内外关于游客-环境契合度、环境责任行为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了解已有研究的现状、不足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总结出游客-环境契合度和环境责任行为的概念、维度、测量方法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为后续的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提供依据。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乡村游客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将涵盖游客-环境契合度、环境责任行为以及其他相关变量,如游客的个人信息、旅游动机、对乡村环境的认知和态度等。通过在多个乡村旅游地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广泛收集数据,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线上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旅游网站等渠道进行传播,线下则在乡村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地现场发放,以提高问卷的回收率。运用李克特量表等成熟的测量工具,对各变量进行量化测量,以便后续进行统计分析。还将使用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AMO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如游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等分布情况,以及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接着进行信效度检验,确保问卷测量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计算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问卷的效度。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研究假设,分析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变量在其中的中介或调节作用,构建影响机制模型。最后使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当地旅游管理者、居民和游客等方式,获取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这些乡村旅游地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游客-环境契合度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实际影响。将案例分析结果与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探讨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为研究结论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并为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1.3研究创新点本研究在多个方面具有创新性,为乡村旅游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在研究视角上,创新性地聚焦于游客-环境契合度这一相对新颖的视角来研究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过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多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影响等方面,虽有部分涉及旅游者行为研究,但将游客-环境契合度作为核心切入点,深入剖析其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较少。通过此独特视角,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游客与乡村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作用于游客的环境责任意识和行为,弥补了现有研究在这一视角下的不足,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考方向。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方法融合的创新路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问卷调查法广泛收集一手数据,确保数据的丰富性和代表性;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量化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乡村旅游地进行实地调研,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增强研究结果的实践指导意义。这种多方法协同的研究方式,在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研究中并不常见,能够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研究问题,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在理论应用方面,创新性地整合多种理论来构建研究模型。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深入探讨游客与乡村环境在各方面的匹配程度对游客行为的影响;引入自我调节态度理论,解释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如何根据自身与环境的契合情况,调节自身态度和行为,进而产生环境责任行为;同时,结合社会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分析游客在乡村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示范和社会规范影响,形成环境责任行为的过程。通过整合这些理论,构建出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论模型,系统地解释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丰富和拓展了相关理论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二、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2.1游客-环境契合度理论游客-环境契合度理论的根源可追溯至个人-环境匹配理论,该理论着重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致性和匹配程度,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在旅游研究领域,这一理论为理解游客与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Tsaur等学者将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引入休闲游憩领域,提出游憩者-环境契合度(R-EFIT)的概念,用来描述游憩者与游憩环境的互动与兼容性,并将其划分为6个维度:自然资源、社交机会、环境功能、环境设施、活动知识/技能和运营/管理。前4个维度聚焦于需要-供给契合度层面,主要衡量游憩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是否与游憩者的需求相契合;活动知识/技能维度属于要求-能力契合度层面,关注游憩者自身具备的能力,如知识储备、技能水平等,是否与游憩环境的要求相匹配;运营/管理维度则侧重于补充性契合度层面,考察游憩者对游憩环境管理者运营管理方式的认同程度。在此基础上,游客-环境契合度进一步聚焦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环境的互动和适应程度,它涵盖了游客对旅游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知、情感联系以及行为上的匹配。游客-环境契合度高,意味着游客的需求、价值观和行为与旅游地的环境特征相互协调,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以乡村旅游为例,游客期望在乡村中体验宁静的田园生活、参与农事活动、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若乡村旅游地能够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活动,满足游客的这些需求,游客与乡村环境的契合度就会较高,进而可能引发游客对乡村环境的喜爱和保护意识。在维度划分方面,游客-环境契合度可细分为多个维度。除了借鉴游憩者-环境契合度的部分维度,还包括文化契合度,即游客自身文化背景与乡村地域文化的融合程度。当游客能够理解并欣赏乡村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时,文化契合度较高,会增强游客对乡村的认同感;体验契合度则关注游客在乡村旅游活动中的实际体验与期望体验的相符程度,如乡村旅游项目的趣味性、参与性是否达到游客预期,这将直接影响游客与环境的互动效果和契合感受;感知契合度涉及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感知评价,包括对乡村空气质量、景观美感、居民友好度等方面的感知,积极的感知会提升游客-环境契合度。在研究发展脉络上,早期关于游客-环境契合度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其对游客旅游体验、满意度及行为意向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游客-环境契合度与游客的沉浸体验、情境涉入、地方依恋和游憩满意度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游客与环境的契合度越高,越能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深度的体验,对旅游地产生更强的情感依赖和忠诚度。近年来,研究逐渐向多维度、多变量的方向发展,探讨游客-环境契合度在不同旅游情境下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因素如旅游动机、个人价值观等的交互影响,为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2.2环境责任行为理论环境责任行为,作为一个在环境科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旅游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备受关注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基础。从定义来看,环境责任行为是指个体或组织在日常生活、生产经营以及各类活动中,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主动采取的一系列旨在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这些行为涵盖范围广泛,既包括个体层面的微观行为,如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参与景区组织的环保志愿活动等;也涉及组织层面的宏观行为,例如旅游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建设旅游设施、推广绿色运营管理模式、开展生态旅游项目等。从理论根源来讲,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基于多个重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他人而形成的。在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过程中,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环保行为及其所带来的积极结果,如受到他人赞扬、获得奖励或者看到环境得到改善等,会促使自己也产生类似的行为意向。例如,在乡村旅游地,如果游客看到其他游客自觉爱护环境,将垃圾放入指定垃圾桶,并且这种行为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那么该游客就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从而在自己的旅游过程中也践行环境责任行为。同时,社会规范理论强调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社会规范分为描述性规范和指令性规范,描述性规范指的是人们普遍认为在特定情境下大多数人会采取的行为方式,指令性规范则是社会明确规定个体应该或不应该采取的行为。在旅游环境中,当游客意识到在乡村景区保持环境整洁是大家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描述性规范),并且景区明确规定禁止乱扔垃圾(指令性规范)时,这些社会规范会对游客的行为产生强大的约束力,促使游客遵守并践行环境责任行为。在旅游研究领域,环境责任行为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密切相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对于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良好的环境责任行为不仅能够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还能提升旅游地的生态品质和旅游体验,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推动旅游地的长期稳定发展。例如,在乡村旅游中,游客积极参与当地的生态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等,不仅有助于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还能让游客更深入地体验乡村生活,增强对乡村的情感认同,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过往研究中,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对环境责任行为展开深入探讨。在测量方面,多通过设计量表来量化环境责任行为,如采用李克特量表让游客对自身在旅游过程中各类环保行为的频率或意愿进行打分,从而了解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程度。在影响因素研究上,发现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价值观等)、旅游情境因素(如旅游地的环境氛围、旅游活动类型、景区管理措施等)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都对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年龄较大、教育程度较高且具有较强环保价值观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而旅游地优美的自然环境、完善的环保设施以及积极的环保宣传氛围,也会激发游客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践行环境责任行为。2.3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规模持续扩张,影响力不断提升。从游客接待量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热门选择。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比上一年度有显著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前往乡村体验田园生活、参与农事活动、感受乡土文化。在旅游收入方面,乡村旅游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3年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从传统的农家乐到特色民宿、乡村度假综合体等,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业态。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产品类型上,除了传统的观光采摘,乡村度假、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新兴产品不断涌现。例如,一些乡村地区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养生资源,开发了以健康养生为主题的乡村康养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中医理疗、瑜伽冥想、有机饮食等服务,满足了游客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乡村体育旅游也日益兴起,举办乡村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活动,吸引了众多运动爱好者参与,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活力和吸引力。在客源市场方面,乡村旅游的游客群体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城市周边的自驾游群体和亲子游客。退休老人将乡村作为长期康养度假地,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和清新的空气;年轻上班族在周末或假期到乡村寻求身心放松,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压力;学生群体也将乡村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参观民俗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农业生产和传统文化知识。国际客源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独特的乡村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前来体验。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一系列环境挑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较为突出,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乡村旅游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压力日益增大。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随意践踏草坪、攀折花木等,对乡村植被造成了破坏;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如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乡村旅游产生的垃圾和污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由于乡村地区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相对不完善,大量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乡村旅游还存在着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超出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还导致了旅游资源的退化和枯竭,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些乡村地区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建设旅游设施,破坏了乡村原有的古朴风貌和文化氛围,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2.4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们较早关注到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部分研究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出发,探究游客在旅游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有研究发现,当游客感知到旅游地环境与自身需求、价值观相契合时,更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会进一步促使游客对旅游地产生保护意识,从而表现出环境责任行为。在对自然保护区游客的研究中,发现游客对保护区自然环境的契合度越高,越愿意遵守保护区的规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如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等。还有学者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分析游客在与旅游环境互动过程中,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形成与环境契合的行为模式,并进一步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在旅游景区中,如果游客看到其他游客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参与海滩清洁、植树造林等,他们也更有可能受到影响,主动参与到这些环保活动中,践行环境责任行为。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入。一些研究聚焦于特定旅游目的地,如乡村旅游地、生态旅游区等,探讨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在乡村旅游研究中,发现游客对乡村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契合度,会影响其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环境责任行为。当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文化,参与农事活动,与乡村居民建立良好互动,感受到乡村环境的独特魅力,对乡村环境的契合度较高时,会更愿意为保护乡村环境贡献力量,如积极参与乡村环保宣传活动、倡导其他游客文明旅游等。然而,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在研究对象上,虽然对各类旅游目的地均有涉及,但针对乡村旅游这一独特领域,全面深入探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乡村旅游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游客的旅游动机和体验也与其他旅游形式有所不同,现有的研究未能充分挖掘这些特性对游客-环境契合度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虽然能够量化变量之间的关系,但对于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缺乏深入的案例分析和质性研究。案例分析和质性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游客的内心想法和行为动机,为理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实证依据,而这方面的研究在现有文献中较为匮乏。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虽然已关注到个人特征、旅游情境等因素对游客-环境契合度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但对于一些新兴因素,如社交媒体在旅游中的作用、游客的数字化体验对其与环境契合度及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分享旅游体验的重要平台,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和分享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旅游环境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现有研究对于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不足。旅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与环境的契合度以及环境责任行为可能会发生变化,然而现有研究多为静态分析,未能充分揭示这种动态变化规律。三、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3.1研究假设提出3.1.1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依据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当个体与所处环境的契合度较高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在乡村旅游情境中,游客-环境契合度反映了游客自身需求、价值观与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匹配程度。当游客感知到乡村环境与自身需求高度契合时,会对乡村环境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例如,若游客喜爱宁静的田园风光,当他置身于青山绿水环绕、宁静祥和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环境满足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便更可能对乡村环境产生喜爱之情,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如不乱扔垃圾、爱护乡村植被等。基于此,提出假设:H1: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1.2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地方依恋是个体对特定地方形成的情感联结和认同感,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当游客与乡村环境的契合度较高时,游客更容易对乡村产生情感依赖和归属感,即形成较强的地方依恋。如游客在乡村参与独特的民俗活动,与热情好客的乡村居民建立深厚情谊,深入体验乡村生活,这些经历会使游客对乡村的情感不断加深,对乡村的认同感和依赖感增强。而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出于对所依恋乡村的保护动机,更倾向于表现出环境责任行为,以维护乡村的美好环境,确保乡村能一直保持其独特魅力。已有研究也表明,地方依恋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对个体的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具有积极影响。由此,提出假设:H2:地方依恋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1.3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自然共情指个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情感共鸣和理解,能够促使个体关心和保护自然环境。在乡村旅游中,游客-环境契合度的提高,会使游客更深入地感受乡村的自然生态,理解乡村自然环境的价值,从而引发自然共情。当游客漫步在乡村的田野间,欣赏着四季变换的田园风光,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会对乡村自然环境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更能体会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这种自然共情会激发游客的保护欲望,促使他们在乡村旅游过程中采取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等,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相关研究也支持自然共情对个体环境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提出假设:H3: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1.4地方依恋与自然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并非孤立存在,在游客-环境契合度影响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过程中,二者可能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游客-环境契合度的提升,首先促使游客对乡村产生强烈的地方依恋,随着对乡村情感的加深,游客会更加关注乡村的自然环境,对乡村自然环境产生更深刻的共情。如游客因对乡村的民俗文化、乡村生活产生浓厚兴趣,形成对乡村的依恋,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留意乡村的山水、植被等自然元素,对自然环境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这种由地方依恋引发的自然共情,进一步强化了游客保护乡村环境的意愿和行为,从而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H4: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1.5旅游动机的调节作用旅游动机是推动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不同的旅游动机可能会影响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休闲放松为动机的游客,更注重乡村旅游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当他们感受到乡村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契合自身需求时,可能会对乡村环境产生积极情感,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环境责任行为的程度相对较弱。而以生态体验为动机的游客,本身对自然生态环境就有较高的关注和兴趣,当他们与乡村环境高度契合时,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环境保护中,其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提出假设:H5:旅游动机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不同旅游动机下,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3.2概念模型构建基于上述研究假设,构建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游客-环境契合度作为自变量,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作为因变量。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作为中介变量,分别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二者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旅游动机作为调节变量,调节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概念模型,能够直观地展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框架和路径。[此处插入概念模型图,图中清晰标注游客-环境契合度、地方依恋、自然共情、旅游动机、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等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箭头指向关系,表明直接或间接影响路径]图1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概念模型四、研究设计与方法4.1案例地选择本研究选取安徽省石台县作为案例地,石台县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和独特优势。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生态环境极为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84.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常年超过20000个/c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拥有牯牛降、仙寓山等多个自然景区,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森林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能够满足游客对亲近自然、享受生态环境的需求。石台县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丰富多样且成效显著。近年来,石台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旅游”模式,实现农业、林业、文化、康养、体育等要素资源与全域旅游首位产业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在“农业+旅游”方面,石台县以优势农业为依托,整合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打造了东西南北中五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各示范带特色鲜明,如茶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富硒文化展览馆等创意农业项目,以及茶叶节、山中年味国风民俗年货节等农旅特色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文化+旅游”方面,黄梅戏、目连戏、石台民歌等非遗文化走进景区和乡村,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魅力,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体育+旅游”模式也为石台县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赛、“皖美山水”骑行赛等赛事的承办,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和游客,构建起全域、全季、全业态旅游发展新格局。石台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具备广泛的游客样本基础。据统计,石台县在旅游旺季时,每日接待游客数量可达数千人次,游客来源广泛,涵盖了周边城市以及国内其他地区。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游客汇聚于此,使得研究能够获取多样化的游客数据,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探究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石台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旅游垃圾增多、生态资源压力增大等,这些现实问题为研究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环境责任行为提供了真实的研究背景,使研究更具实践意义和针对性。4.2变量测量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成熟量表,结合乡村旅游的实际特点,对各变量进行测量。对于游客-环境契合度,借鉴Tsaur等学者对游憩者-环境契合度的维度划分,并结合乡村旅游情境下游客与环境互动的独特性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自然环境契合、人文环境契合、体验活动契合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共设置15个题项。自然环境契合维度包含“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我对宁静自然的向往相符”“乡村的空气质量让我感到舒适”等题项,旨在测量游客对乡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契合感受;人文环境契合维度设置“我能理解并欣赏乡村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乡村居民的热情好客让我有归属感”等题项,用以衡量游客与乡村人文氛围、文化传统以及居民关系的契合程度;体验活动契合维度涵盖“乡村旅游活动的趣味性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参与的农事体验活动让我收获颇丰”等题项,聚焦游客对乡村旅游活动的实际体验与自身期望的契合情况。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5分。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参考已有研究中关于游客在旅游地环境责任行为的量表,并根据乡村旅游环境特点进行细化。从环境维护行为、资源节约行为、环保倡导行为三个维度展开,共12个题项。环境维护行为维度包括“我会将垃圾放入指定垃圾桶,保持乡村环境整洁”“我不会随意践踏乡村的草坪和植被”等题项,考察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对乡村环境直接的维护行动;资源节约行为维度设置“我会节约用水用电,避免资源浪费”“我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题项,测量游客在乡村旅游时对资源的节约意识和行为;环保倡导行为维度包含“我会向其他游客宣传乡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会鼓励身边的人在乡村旅游时爱护环境”等题项,关注游客在乡村旅游中对环境保护理念的传播和对他人行为的引导。同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1代表“从不这样做”,2代表“很少这样做”,3代表“有时这样做”,4代表“经常这样做”,5代表“总是这样做”。地方依恋的测量借鉴已有成熟量表,从情感依恋、认知依恋和行为依恋三个维度进行,共9个题项。情感依恋维度有“我对这个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个乡村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等题项,反映游客对乡村的情感依赖和眷恋;认知依恋维度设置“我认为这个乡村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了解这个乡村的历史和文化”等题项,衡量游客对乡村的认知和评价;行为依恋维度涵盖“我愿意向他人推荐这个乡村旅游”“我希望以后能经常来这个乡村”等题项,体现游客基于对乡村的依恋而产生的行为意向。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赋值。自然共情的测量参考相关研究中关于个体对自然共情的量表,结合乡村自然环境特点进行设计,共7个题项。如“当我看到乡村的自然美景时,我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我能体会到乡村自然环境的脆弱性,需要我们共同保护”等题项,从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情感共鸣、理解和关注等方面进行测量。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一般符合”,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旅游动机的测量参考旅游动机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乡村旅游的特色,将旅游动机分为休闲放松、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社交互动四个维度,共12个题项。休闲放松维度包含“我来乡村旅游是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我希望在乡村享受宁静的时光”等题项;文化体验维度设置“我对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很感兴趣,想深入了解”“我想体验乡村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题项;生态体验维度涵盖“我喜欢乡村的自然风光,想亲近大自然”“我希望参与乡村的生态保护活动”等题项;社交互动维度包含“我来乡村旅游是为了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美好时光”“我想结识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等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进行打分。4.3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设计是本研究数据收集的关键环节,为确保问卷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参考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成熟量表,并结合乡村旅游的实际特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问卷整体结构清晰,涵盖多个部分,全面收集与研究变量相关的信息。问卷的第一部分为游客基本信息,旨在了解游客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常住地等内容。这些基本信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对样本进行分类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究不同个体特征的游客在游客-环境契合度、环境责任行为以及其他相关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表现,可了解年龄因素对游客环保行为的影响,为后续的针对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第二部分是旅游动机调查,根据前文对旅游动机的维度划分,设置了休闲放松、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社交互动四个维度共12个题项。通过这些题项,深入了解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如“我来乡村旅游是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我对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很感兴趣,想深入了解”等,从而为研究旅游动机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提供数据支持。第三部分聚焦于游客-环境契合度测量,从自然环境契合、人文环境契合、体验活动契合三个维度展开,共设置15个题项。每个维度的题项紧密围绕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境,如自然环境契合维度中的“乡村的空气质量让我感到舒适”,人文环境契合维度中的“乡村居民的热情好客让我有归属感”,体验活动契合维度中的“乡村旅游活动的趣味性满足了我的需求”等,全面测量游客与乡村环境在各个方面的契合程度。第四部分针对地方依恋进行测量,从情感依恋、认知依恋和行为依恋三个维度设计了9个题项。例如,情感依恋维度的“我对这个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认知依恋维度的“我认为这个乡村具有独特的价值”,行为依恋维度的“我愿意向他人推荐这个乡村旅游”,通过这些题项深入了解游客对乡村的情感联结、认知评价以及基于依恋而产生的行为意向。第五部分为自然共情测量,共设置7个题项,如“当我看到乡村的自然美景时,我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我能体会到乡村自然环境的脆弱性,需要我们共同保护”,从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情感共鸣、理解和关注等方面,准确测量游客的自然共情程度。最后一部分是环境责任行为测量,从环境维护行为、资源节约行为、环保倡导行为三个维度设置12个题项。环境维护行为维度的“我会将垃圾放入指定垃圾桶,保持乡村环境整洁”,资源节约行为维度的“我会节约用水用电,避免资源浪费”,环保倡导行为维度的“我会向其他游客宣传乡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题项,全面考察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环境责任行为表现。问卷发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扩大样本覆盖范围,提高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线上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发放,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旅游相关论坛和网站等渠道,向广大潜在的乡村游客推送问卷链接。这种方式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快速收集大量数据,且便于受访者填写和提交问卷。线下则选择在石台县的多个乡村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等地进行实地发放。在发放过程中,研究人员向游客详细介绍研究目的和问卷填写要求,确保游客理解问卷内容,提高问卷填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为了鼓励游客积极参与,向配合填写问卷的游客赠送小礼品,如具有乡村特色的纪念品或环保宣传小礼品。问卷发放时间从[具体开始时间]持续至[具体结束时间],共回收问卷[X]份。经过严格的数据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如填写不完整、答案明显随意等)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X]份,有效回收率为[X]%。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整理和初步分析,发现样本在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方面分布较为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乡村游客的总体特征,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假设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4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深入探究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计算均值、标准差、频数等统计量,全面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对于游客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常住地等,统计各分类的频数和频率,以清晰呈现样本在这些方面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中的各变量,如游客-环境契合度、环境责任行为、地方依恋、自然共情、旅游动机等,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以了解这些变量在样本中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例如,通过计算游客-环境契合度各维度得分的均值,可直观了解游客整体与乡村环境在自然、人文和体验活动等方面的契合程度;标准差则能反映不同游客在这些维度上契合度的差异大小。接着进行信效度检验,以确保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信度检验方面,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评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对于游客-环境契合度、环境责任行为、地方依恋、自然共情、旅游动机等多维度量表,分别计算各量表及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一般认为,当Cronbach'sα系数大于0.7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若系数在0.6-0.7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接受;若小于0.6,则说明量表信度较低,需要对量表进行修订或重新设计。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内容效度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研进行评估,邀请旅游领域的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核,确保问卷题项能够准确反映所测量的变量。结构效度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进行检验。首先使用EFA对各变量的测量题项进行因子提取,观察因子载荷情况,删除因子载荷过低(一般小于0.5)的题项,以优化量表结构。然后通过CFA进一步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使用AMOS软件构建测量模型,检验模型的拟合度指标,如χ²/df(一般要求小于3)、RMSEA(小于0.08)、CFI(大于0.9)、TLI(大于0.9)等,以确保量表的结构与理论假设相符。在相关性分析中,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以及其他变量(地方依恋、自然共情、旅游动机等)之间的相关系数,初步探讨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若相关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水平(一般p<0.05),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变量的增加会伴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若相关系数为负且显著,则表示两个变量呈负相关关系。例如,若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且显著,可初步说明游客-环境契合度越高,乡村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表现越好。本研究还将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环境责任行为为因变量,游客-环境契合度为自变量,控制游客基本信息等相关变量,构建回归模型,检验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影响。通过分析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判断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影响的方向和程度。若回归系数为正且显著,则支持假设H1,即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检验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Hayes开发的SPSSProcess插件中的Model4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依次将游客-环境契合度作为自变量,地方依恋(或自然共情)作为中介变量,环境责任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三步回归分析。第一步,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第二步,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第三步,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检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影响系数的变化。若第三步中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系数减小(部分中介)或不显著(完全中介),则表明中介效应存在,从而验证假设H2和H3。对于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Hayes的SPSSProcess插件中的Model6进行分析,按照链式中介效应的检验步骤,依次检验各路径的显著性,若各路径系数均显著,则支持假设H4。为探究旅游动机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首先将游客基本信息等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然后加入游客-环境契合度变量,最后加入旅游动机与游客-环境契合度的交互项。通过比较加入交互项前后方程的R²变化以及交互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判断调节作用是否存在。若加入交互项后R²显著增加,且交互项回归系数显著,则表明旅游动机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即不同旅游动机下,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而验证假设H5。五、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5.1样本描述性统计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全面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在性别方面,参与调查的男性游客有[X]人,占比为[X]%;女性游客有[X]人,占比为[X]%,男女比例相对较为均衡,说明在乡村旅游中,性别因素对游客参与的影响不显著,男性和女性对乡村旅游均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从年龄分布来看,18-25岁的游客占比为[X]%,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多为大学生或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充满活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乡村旅游所提供的亲近自然、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机会对他们具有较大吸引力;26-35岁的游客占比为[X]%,这部分人群通常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工作,在工作之余渴望通过乡村旅游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36-45岁的游客占比为[X]%,他们大多处于事业上升期,有家庭和孩子,乡村旅游既可以满足他们陪伴家人的需求,又能让孩子接触自然、增长见识;46-55岁的游客占比为[X]%,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在生活阅历和经济积累上较为丰富,对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宁静氛围有较高的追求;55岁以上的游客占比为[X]%,他们退休后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乡村旅游的休闲养生功能吸引着他们前来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在职业分布上,企业员工占比最高,为[X]%,这与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性质有关,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更倾向于选择乡村旅游来放松自己;其次是学生,占比为[X]%,学生群体具有较多的假期,乡村旅游丰富的体验活动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占比为[X]%,他们工作相对稳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乡村旅游成为他们休闲度假的选择之一;自由职业者占比为[X]%,他们工作时间自由,对旅游的灵活性要求较高,乡村旅游多样化的产品和自由的游玩方式符合他们的需求;其他职业人员占比为[X]%,包括个体经营者、农民等,他们由于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特点,也会选择乡村旅游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学历方面,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游客占比高达[X]%,这表明具有较高学历的人群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化和自然的追求更为强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乡村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自然之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游客占比为[X]%,他们也通过乡村旅游来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享受乡村的宁静与悠闲;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游客占比为[X]%,他们在学术研究和工作之余,选择乡村旅游作为放松和拓展视野的方式。常住地分布上,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占比为[X]%,周边城市与乡村旅游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适合周末或短期度假,因此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占比为[X]%,他们对乡村旅游地的特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前往体验;省外游客占比为[X]%,这部分游客通常对乡村旅游地的独特之处有较高的期待,通过乡村旅游来感受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国际游客占比相对较少,为[X]%,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开始关注并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通过对样本基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游客群体具有多样性,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常住地的游客都对乡村旅游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参与度。这为后续深入分析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有助于了解不同特征游客在游客-环境契合度和环境责任行为方面的差异,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5.2信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是确保问卷可靠性的关键步骤,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评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利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游客-环境契合度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2,其中自然环境契合维度的α系数为0.895,人文环境契合维度的α系数为0.903,体验活动契合维度的α系数为0.887。这表明游客-环境契合度量表的各个维度内部一致性较高,测量结果较为稳定可靠,不同题项能够有效地测量游客与乡村环境在各方面的契合程度。环境责任行为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达到了0.934,环境维护行为维度的α系数为0.911,资源节约行为维度的α系数为0.925,环保倡导行为维度的α系数为0.908。这说明该量表在测量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能够准确反映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在环境维护、资源节约和环保倡导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地方依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7,情感依恋维度的α系数为0.892,认知依恋维度的α系数为0.889,行为依恋维度的α系数为0.898。表明该量表在测量游客对乡村的地方依恋程度时,各维度内部一致性良好,能够有效测量游客对乡村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依恋情况。自然共情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5,说明该量表在测量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共情程度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准确反映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情感共鸣和理解。旅游动机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1,休闲放松维度的α系数为0.905,文化体验维度的α系数为0.913,生态体验维度的α系数为0.909,社交互动维度的α系数为0.902。表明该量表能够可靠地测量游客的旅游动机,各维度能够有效反映游客不同方面的旅游动机。总体来看,各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5,远高于0.7的可接受标准,说明本研究使用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测量结果稳定可靠。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两方面。内容效度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研进行评估。邀请了5位旅游领域的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核,专家们一致认为问卷题项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所测量的变量,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预调研中,收集了80份有效问卷,对问卷题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优化,确保问卷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构效度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进行检验。首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各变量的测量题项进行因子提取。以游客-环境契合度为例,KMO检验值为0.89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0.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共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63%,各题项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5,说明游客-环境契合度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对于其他变量,如环境责任行为、地方依恋、自然共情和旅游动机,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均显示各量表的KMO检验值均大于0.8,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提取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均达到70%以上,各题项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合理,表明这些量表的结构效度也较好。接着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软件构建各变量的测量模型。以游客-环境契合度测量模型为例,模型拟合度指标显示,χ²/df=2.345<3,RMSEA=0.068<0.08,CFI=0.935>0.9,TLI=0.927>0.9,表明模型拟合良好,进一步验证了游客-环境契合度量表的结构效度。其他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也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各量表的结构与理论假设相符。综上所述,本研究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能够准确测量各变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假设检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5.3相关性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游客-环境契合度、环境责任行为、地方依恋、自然共情以及旅游动机等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变量123451.游客-环境契合度12.环境责任行为0.653**13.地方依恋0.721**0.586**14.自然共情0.685**0.552**0.634**15.旅游动机0.457**0.382**0.421**0.395**1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从表1可以看出,游客-环境契合度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3,p<0.01),这表明游客与乡村环境的契合度越高,其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表现出的环境责任行为越积极。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体验活动的高度契合感受,会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乡村环境的保护,积极践行如垃圾分类、爱护植被等环境责任行为。游客-环境契合度与地方依恋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r=0.721,p<0.01),说明游客与乡村环境的契合程度越高,越容易对乡村产生深厚的情感依恋和认同感。当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如独特的民俗文化、热情好客的居民等,与乡村环境的契合度提升,进而对乡村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愿意再次前往乡村旅游,并向他人推荐该乡村。游客-环境契合度与自然共情同样存在显著正相关(r=0.685,p<0.01),即游客与乡村环境的契合度越高,越能对乡村的自然环境产生共情,深刻理解和感受乡村自然的美好与脆弱。游客在乡村中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参与农事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会引发对自然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加关心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显著正相关(r=0.586,p<0.01),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出于对乡村的热爱和保护欲望,更倾向于在乡村旅游中表现出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以维护乡村的美好环境。自然共情与环境责任行为也显著正相关(r=0.552,p<0.01),对乡村自然环境有较强共情的游客,会更积极地采取行动保护乡村自然,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等。旅游动机与游客-环境契合度(r=0.457,p<0.01)、环境责任行为(r=0.382,p<0.01)、地方依恋(r=0.421,p<0.01)、自然共情(r=0.395,p<0.01)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不同的旅游动机对游客与乡村环境的互动以及环境责任行为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以生态体验为动机的游客,更关注乡村的自然生态,在旅游过程中更容易与乡村环境产生契合感,对乡村自然环境产生共情,进而表现出更多的环境责任行为。相关性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各变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为后续进一步探究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地方依恋、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和旅游动机的调节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假设检验提供了初步的支持。5.4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环境责任行为为因变量,游客-环境契合度为自变量,控制游客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常住地)等相关变量,构建回归模型,检验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直接影响。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变量非标准化系数B标准误差标准化系数βtSig.常量1.0250.2134.8120.000游客-环境契合度0.6350.0720.6148.8190.000性别-0.0520.085-0.036-0.6120.541年龄0.0350.0420.0410.8330.406职业0.0410.0650.0330.6310.529学历0.0620.0780.0470.7950.427月收入0.0570.0810.0430.7040.482常住地-0.0490.088-0.034-0.5570.578从表2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游客-环境契合度的标准化系数β=0.614,t值为8.819,Sig.值小于0.001,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正,即游客-环境契合度越高,乡村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表现越好,假设H1得到支持。游客与乡村环境在自然、人文和体验活动等方面的高度契合,会激发游客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积极践行环境责任行为,如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等。为检验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Hayes开发的SPSSProcess插件中的Model4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首先将游客-环境契合度作为自变量,环境责任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标准化系数β=0.614(p<0.001),这是总效应。然后将游客-环境契合度作为自变量,地方依恋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游客-环境契合度对地方依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标准化系数β=0.705(p<0.001)。接着将游客-环境契合度和地方依恋同时作为自变量,环境责任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此时地方依恋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标准化系数β=0.352(p<0.001),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标准化系数β=0.423(p<0.001),与总效应相比,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系数减小,说明地方依恋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得到验证。这意味着游客与乡村环境的高度契合,会使游客对乡村产生强烈的地方依恋,这种依恋进一步促使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表现出更多的环境责任行为。同样采用Model4检验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先将游客-环境契合度作为自变量,自然共情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游客-环境契合度对自然共情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标准化系数β=0.653(p<0.001)。再将游客-环境契合度和自然共情同时作为自变量,环境责任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标准化系数β=0.327(p<0.001),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标准化系数β=0.456(p<0.001),与总效应相比,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系数减小,表明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得到支持。即游客-环境契合度的提高会引发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共情,进而促使游客采取更多的环境责任行为来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对于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Hayes的SPSSProcess插件中的Model6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游客-环境契合度对地方依恋的标准化系数β=0.705(p<0.001),地方依恋对自然共情的标准化系数β=0.486(p<0.001),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标准化系数β=0.327(p<0.001),且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假设H4得到验证。这说明游客-环境契合度通过影响游客对乡村的地方依恋,进而影响游客的自然共情,最终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游客与乡村环境的高度契合,首先使游客对乡村产生深厚的情感依恋,随着这种依恋的加深,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共情也不断增强,从而激发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积极践行环境责任行为。为探究旅游动机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首先将游客基本信息等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然后加入游客-环境契合度变量,最后加入旅游动机与游客-环境契合度的交互项。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步骤变量βtΔR²F变化1常量1.0825.123性别-0.048-0.5670.0351.852年龄0.0310.754职业0.0380.586学历0.0590.763月收入0.0540.672常住地-0.045-0.5112常量0.8764.231性别-0.042-0.495年龄0.0280.683职业0.0350.532学历0.0560.719月收入0.0510.638常住地-0.041-0.467游客-环境契合度0.6148.8190.40277.743***3常量0.7653.812性别-0.039-0.456年龄0.0250.612职业0.0320.491学历0.0530.685月收入0.0480.602常住地-0.038-0.435游客-环境契合度0.5627.943旅游动机0.1252.874游客-环境契合度×旅游动机0.0862.1370.0284.563**注:***表示p<0.001,**表示p<0.01。从表3可以看出,在加入游客-环境契合度变量后,方程的R²显著增加(ΔR²=0.402,F变化=77.743***),说明游客-环境契合度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影响。当加入旅游动机与游客-环境契合度的交互项后,方程的R²进一步显著增加(ΔR²=0.028,F变化=4.563**),且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086,t值为2.137,p<0.01,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旅游动机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假设H5得到支持。这意味着不同旅游动机下,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以生态体验为动机的游客,在与乡村环境高度契合时,其环境责任行为表现更为积极,而以休闲放松为动机的游客,这种影响相对较弱。5.5结果讨论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石台县乡村旅游游客的调查分析,深入探讨了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明确显示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有力支持。这一发现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高度契合,进一步验证了该理论在乡村旅游领域的适用性。当游客与乡村环境在自然、人文和体验活动等多个维度达到高度契合时,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乡村环境的独特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发游客内心的环保意识,使其将保护环境视为自己的责任,进而在实际行动中积极践行环境责任行为。例如,游客在乡村中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田园风光,参与有趣的农事活动,与热情好客的乡村居民交流,这些体验使他们与乡村环境高度契合,促使他们在旅游过程中主动将垃圾放入垃圾桶,爱护乡村的一草一木,积极参与乡村环保活动等。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均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假设H2和H3得到验证。这表明游客-环境契合度不仅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还通过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这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当游客与乡村环境契合度较高时,更容易对乡村产生深厚的情感依恋,这种依恋使得游客将乡村视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之所,对乡村的一切都倍加珍惜,从而出于对乡村的热爱和保护欲望,表现出更多的环境责任行为。同时,游客-环境契合度的提高也会引发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共情,使游客能够深刻体会到乡村自然环境的美好与脆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乡村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在旅游过程中采取如节约用水、减少能源消耗等环保行为。研究还发现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假设H4得到支持。这意味着游客-环境契合度首先影响游客对乡村的地方依恋,随着地方依恋的加深,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共情也随之增强,最终共同促使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表现出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游客对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形成对乡村的强烈依恋,这种依恋使他们更加关注乡村的自然环境,对乡村的山水、田园等自然元素产生更深的情感共鸣,从而在行为上更加注重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积极践行环境责任行为。旅游动机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假设H5得到验证。不同旅游动机的游客在与乡村环境契合度的交互作用下,其环境责任行为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以生态体验为动机的游客,由于本身对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当他们与乡村环境高度契合时,更容易激发其内心的环保热情,表现出更为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他们可能会主动参与乡村的生态保护项目,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其他游客共同保护乡村环境。而以休闲放松为动机的游客,虽然也能在乡村环境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但在环境责任行为的表现上相对较弱,更侧重于享受乡村的宁静和舒适,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六、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6.1研究结论总结本研究通过对安徽省石台县乡村旅游游客的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了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游客-环境契合度对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研究数据表明,当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其自身需求、价值观与乡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旅游体验活动高度契合时,游客更有可能主动践行环境责任行为。这种契合使得游客对乡村环境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激发其内心的环保责任感,促使他们在乡村旅游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如主动参与垃圾清理、保护乡村生态资源等。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一方面,游客-环境契合度的提升会促使游客对乡村形成更强的地方依恋,这种情感联结使得游客将乡村视为自己情感的重要寄托,出于对乡村的热爱和保护欲望,他们更愿意在乡村旅游中表现出积极的环境责任行为,以维护乡村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游客-环境契合度的提高也会引发游客对乡村自然环境的自然共情,使游客深刻理解乡村自然环境的价值和脆弱性,从而激发他们主动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地方依恋和自然共情在游客-环境契合度与乡村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游客-环境契合度首先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