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究”字语义演变看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的发展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目的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使用的语言之一,其语义演变不仅反映了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更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汉字“究”,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其语义演变历程恰似一条贯穿古今的线索,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学术思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究”字频繁出现,如“格物致知,穷究天理”,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深度思考。通过对“究”字语义演变的研究,我们能够透过这一小小的文字窗口,窥见中国传统学术思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特点及内在逻辑,进而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究”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轨迹,深入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的特点与演变规律,揭示“究”字语义与中国传统学术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汉语语义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1.2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为深入剖析“究”字语义演变与中国传统学术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系统地揭示其内在规律与文化内涵。文献分析法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石。通过广泛查阅古代经典文献,如《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以及历代训诂学著作,如《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等,全面收集其中包含“究”字的语句,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与整理。同时,借助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从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角度对“究”字的语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梳理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脉络。例如,在《诗经》中,“究”字多与“谋”“度”等词连用,如“爰究爰度”,体现了其“谋划、研究”的语义;而在《说文解字》中,“究,穷也”,则强调了其“穷尽、终极”的本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究”字语义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历史分析法是本研究的另一重要方法。将“究”字语义演变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语义演变的影响。在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学术思想活跃,“究”字多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相关联,体现了古人对真理的追求;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文化上强调统一与规范,“究”字的语义也逐渐向“彻底、深入”的方向发展;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究”字在文献中的使用频率增加,语义也更加丰富多样。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究”字语义演变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单字语义演变的微观视角切入,探讨中国传统学术思维这一宏观主题。以往关于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的研究,多从哲学、思想史等角度出发,而本研究通过对“究”字这一具体汉字的语义演变分析,为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汉字作为汉语的基本单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对单个汉字语义演变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的特点与演变规律。同时,本研究将语义学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相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二、“究”字的初始语义及文化内涵2.1“究”字的字形与本义“究”字在汉字体系中属于形声字,由“穴”和“九”组成,“穴”为形旁,“九”为声旁。从字形结构来看,“穴”象征着洞穴、居所,在古代,洞穴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它代表着一种相对封闭、神秘的空间,蕴含着丰富的未知信息;“九”在古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常被视为极数,代表着极限、终极,意味着对事物的深入探究和彻底了解。两者结合,“究”字的本义为“穷”“尽”,即对事物进行深入、彻底的探究,直至达到极限,揭示其本质和真相。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究”字的解释为:“究,穷也。从穴九声。居又切。”明确指出“究”的本义是穷尽、终极。这一解释在古代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诗经・大雅・荡》中有“侯作侯祝,靡届靡究”的记载,其中“靡届靡究”意为无穷无尽,“究”在这里体现了其“穷尽”的本义,描绘了一种没有尽头、无法停止的状态,暗示了事物的复杂性和无限性,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吕氏春秋・任地》中提到“此告民究也”,这里的“究”同样表示穷尽、彻底,强调对农事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体现了古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精神。2.2早期文献中“究”的语义运用在早期文献中,“究”字的语义运用丰富多样,且多与“穷尽”这一本义紧密相关。《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其中“究”字的运用为我们了解其早期语义提供了重要线索。除前文提到的“靡届靡究”体现“穷尽”义外,《诗经・小雅・小弁》中“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一句,“究”在这里表示深入探究、详细谋划之意,君子不施恩惠,也不仔细谋划考虑,反映了作者对君子行为的不满与质疑,体现了古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对深思熟虑、周全谋划的重视。《诗经・大雅・皇矣》里的“维彼四国,爰究爰度”,“究”与“度”同义,均为谋划、思考之义,意为对于那四方的国家,要仔细谋划、反复思量,展现了古人在面对国家事务、政治决策时的审慎态度,反映出他们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追求通过全面、深入的探究来制定合理的策略。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对“究”字的解释为我们理解其在古代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和内涵提供了权威依据。《尔雅・释诂》中明确记载“究,谋也”,进一步印证了“究”在早期文献中具有谋划、研究的语义,这种语义的形成与“究”的“穷尽”本义密切相关,只有对事物进行深入、彻底的探究,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谋划和决策。《尔雅・释言》中“究,穷也”的解释,则再次强调了“究”的“穷尽”义,表明在古代语义体系中,“究”的这一核心意义是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这些早期文献中“究”字的语义运用,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更折射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古人注重对事物的深入探究,追求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全面把握,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他们的生活、生产、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他们通过对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试图揭示自然规律,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处理社会事务时,他们注重对人际关系、社会制度、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谋划,力求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究”字的语义运用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它见证了古人在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智慧光芒。三、“究”在学术研究领域语义的拓展3.1从“穷尽”到“研究、探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究”字在语义上逐渐从最初的“穷尽”本义衍生出谋划、研究、探求等含义,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学术研究活动的日益丰富。在《诗・小雅・小弁》“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中,“究”表示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谋划。君子不施恩惠,且不仔细研究谋划,这里的“究”体现了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不再仅仅局限于“穷尽”的字面意义,而是强调了一种主动的、深入的认知行为,反映出古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对深思熟虑的重视,追求通过对情况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来做出合理的决策。《诗・大雅・皇矣》里的“维彼四国,爰究爰度”,“究”与“度”同义,都有谋划、思考的意思。对于四方的国家,要进行仔细的谋划和考量,这里的“究”体现了古人在面对国家事务、政治决策等重大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们深知国家的兴衰关乎民生福祉,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全面了解各方情况,权衡利弊,才能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和政策。这种对国家事务的深入探究和谋划,反映了古人对政治治理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责任感,也体现了“究”字在语义上从单纯的“穷尽”向更具主动性和思考性的“研究、探求”方向的拓展。这种语义的拓展并非偶然,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学术思想的进步密切相关。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主要关注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对世界的认识相对简单和直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等深层次问题,学术研究活动也逐渐兴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的观察和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究”字语义的拓展正是这种认知需求变化的体现。它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简单的直观认知逐渐向深入的理性思考发展,标志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2学术研究中“究”的深度与广度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究”字语义的演变深刻地反映了学者们对知识追求的不断深化,以及研究范畴的日益拓展,其深度与广度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深度上看,“究”意味着对事物本质的不懈探寻,追求一种透彻、全面的理解。严复所译《天演论》中“莫可究详”一词,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内涵。在《天演论》中,赫胥黎描述自然界生物的生存竞争与演化时,提及生物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其兴衰存亡、进化演变的过程充满了无数的细节和微妙之处,“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这里的“莫可究详”并非表示无法探究,而是强调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使得人们难以对其进行全面、详尽的探究,要想深入了解其中的奥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反映出在学术研究中,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需要深入到微观层面,从生物个体的生存竞争,到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演变,都需要学者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追求对自然规律本质的把握。在古代学术著作中,这种对深度的追求屡见不鲜。《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术研究中,思考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孟子・告子下》里孟子与他人的论辩,对人性、道德、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层层递进,力求达到对问题的透彻理解。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展现了对学术问题深入探究的精神,追求在道德伦理、政治治理等领域达到深刻的认知。从广度上看,“究”涵盖了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广泛涉猎和综合研究。古代学者们倡导“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历史等多个领域进行全面研究的追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就充分践行了这一理念。他广泛收集资料,不仅研究历史事件、人物传记,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通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综合研究,司马迁试图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社会的全貌。在《史记》中,既有对帝王将相政治活动的记载,也有对经济政策、商业活动的描述,还有对文化艺术、学术思想的阐述,以及对不同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介绍。这种对多领域知识的综合研究,体现了“究”在学术研究广度上的拓展,反映了古代学者对世界全面认知的渴望。在传统学术体系中,儒家经典的研究也体现了“究”的广度。学者们不仅对儒家经典的文字进行训诂、注释,还将其与社会现实、政治治理、道德修养等方面相结合。他们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探讨如何将其中的思想应用于社会生活,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在解读《大学》时,学者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出发,探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将经典研究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究”在学术研究广度上的体现。四、“究”与传统学术思维模式的关联4.1对事物本质的穷究思维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长河中,“究”所蕴含的穷究事物本质的思维,犹如一条主线,贯穿于儒家、道家等诸多思想流派的学术探究之中,成为推动传统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儒家思想以道德伦理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其对“究”的运用体现在对道德本质、人性善恶以及社会伦理规范的深入探究上。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思想,将其视为道德的核心与根本。“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一简洁而深刻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本质的初步探究,即“仁”的本质在于关爱他人。然而,孔子对“仁”的探究并未停留在表面,他进一步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强调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才能真正实现“仁”。这一论述深入到了道德实践的层面,探究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达到“仁”的境界,体现了对道德本质探究的深化。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下》),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仁、义、礼、智的根源。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孟子通过举例说明,如“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下》),以此证明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孟子还进一步探究了如何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提出“存心养性”“养浩然之气”等修养方法,体现了对人性本质探究的深入思考。道家思想则以对宇宙本源的探究为核心,追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其对“究”的运用体现在对“道”的探索与体悟上。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道”的概念,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道”是一种先于天地存在的、超越人类感知的存在,它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源。为了探究“道”的本质和规律,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道”的运行遵循自然的法则,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干扰。这一观点体现了老子对宇宙本源探究的独特视角,即从自然的角度去理解“道”,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道”的探究。他提出“齐物论”的思想,认为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大小、贵贱、是非之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通过对万物相对性的分析,揭示了“道”的普遍性和统一性。他还通过寓言、故事等形式,如“庖丁解牛”“逍遥游”等,生动地阐述了如何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体悟,达到对“道”的认识和把握。这些寓言和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体现了庄子对“道”探究的独特方式,即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领悟“道”的真谛。4.2系统追查与逻辑推理思维在传统学术研究中,“究”所体现的系统追查与逻辑推理思维贯穿于诸多领域,对推动学术发展和知识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在古代案件侦破和学术考证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古代案件侦破过程中,“究”的思维体现为对案件线索的系统追查和逻辑推理。《折狱龟鉴》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北宋时期,一位商人在客栈中丢失了财物,官府在调查此案时,从商人入住客栈的时间、与他人的接触情况,到客栈内其他人员的行踪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追查。办案人员通过询问客栈老板、伙计以及其他住客,获取了大量线索。他们发现商人入住当晚,有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曾在客栈周围徘徊,且该男子在商人丢失财物后便消失不见。于是,官府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追踪该男子的行踪,通过逻辑推理判断他可能的逃跑路线和藏身之处。最终,在一个偏远的村落将嫌疑人抓获,成功破获此案。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古代办案人员在“究”的思维指导下,通过系统追查案件线索,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判断,从而查明案件真相的过程。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将看似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展现了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办案智慧。学术考证也是“究”所体现的系统追查与逻辑推理思维的重要应用领域。在古代,学者们对经典文献的考证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对《尚书》的考证为例,由于《尚书》流传久远,版本众多,其中存在着诸多文字讹误、篇章错乱等问题。学者们在考证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不同版本的《尚书》进行广泛收集和整理,这一过程就是对文献资料的系统追查。他们会查阅历代学者对《尚书》的注释、解读,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推理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比如,通过对不同版本中相同内容的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并根据历史背景、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推理,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著。在考证《尚书・尧典》中关于天文历法的记载时,学者们会结合当时的天文学知识和历史背景,对其中的天文现象、节气划分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判断其准确性和合理性。通过这样的系统追查和逻辑推理,学者们逐渐还原了《尚书》的本来面目,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种在学术考证中运用“究”的思维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严谨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在学术研究中运用系统追查与逻辑推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五、“究”字语义演变反映的学术发展脉络5.1从经学研究到多元学术发展在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究”字语义的演变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从唐代科举“学究一经”的经学研究主导模式,逐步迈向后世多元学术蓬勃发展的壮阔历程。唐代科举设立“学究一经”科目,旨在选拔精通某一部儒家经典的人才。在这一背景下,“究”主要聚焦于对儒家经典的深入钻研,体现为对经典文字的训诂、章句的阐释、义理的探究等方面。学者们皓首穷经,力求在有限的经典范围内挖掘出深刻的内涵,以应对科举考试,获取功名。例如,对于《论语》的研究,学者们会详细解读每一句话的含义,探究字词的本义、引申义,分析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背后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准则。在这种经学研究模式下,“究”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和政治稳定,其研究范畴相对狭窄,主要围绕儒家经典展开,研究方法也较为传统,注重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促使学术研究逐渐突破经学的藩篱,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究”字的语义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宋代,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学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学家们不仅继承了儒家经典的研究传统,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等思想,对宇宙、人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究”的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特点。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对事物的探究可以穷尽其理,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他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经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进行了重新注释和解读,融入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将经学研究与哲学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他不仅探究经典的文字意义,更注重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深层次内涵,追求对天理的全面把握。这种研究方式使得“究”的语义从单纯的经典研究拓展到对知识体系的综合探究,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明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究”的语义也更加丰富多样。徐光启在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将西方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引入中国,并与传统学术相结合。他在《农政全书》中,不仅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还吸收了西方的农业科技知识,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究,包括农田水利、作物栽培、畜牧养殖等方面。徐光启的研究体现了“究”在跨文化、跨学科领域的应用,他打破了传统学术的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时期,“究”不仅涵盖了学术理论的研究,还涉及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如黄宗羲对封建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顾炎武对经世致用之学的倡导等,都体现了“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5.2语义演变背后的学术理念变革“究”字语义从早期聚焦经学研究,到后来涵盖多元学术领域的演变,深刻地反映出学术理念从守旧到创新、从单一到多元的重大变革。在唐代科举“学究一经”的模式下,学术理念具有明显的守旧性和单一性。当时的学者们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力求在经典的框架内寻求知识和真理,这种研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的创新与发展。他们遵循传统的注疏方法,注重对经典文字的训诂和章句的阐释,强调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遵循,追求的是对经典的精确理解和阐释,以符合科举考试的要求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这种学术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权威的尊崇,认为经典中蕴含着永恒不变的真理,学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揭示这些真理,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在这种背景下,“究”的内涵更多地局限于对经典文本的深入挖掘和阐释,缺乏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学术研究向多元方向发展,学术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注重创新和多元融合。以宋代理学为例,理学家们在继承儒家经典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道家、佛家等思想,提出了“天理”“理气”“心性”等新的概念和理论。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不仅仅是对儒家经典中“格物”概念的简单继承,更是融合了道家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佛家对心性的体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这种创新的学术理念打破了传统经学研究的束缚,鼓励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对世界本质的全面理解。在这种理念下,“究”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经典文本的研究,还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领域的探索和思考。明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学术理念进一步多元化。学者们开始关注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领域,并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学术相结合。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的引入和应用,黄宗羲对封建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顾炎武对经世致用之学的倡导等,都体现了这一时期学术理念的多元化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学术研究模式,而是积极寻求新的知识和方法,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种学术理念的转变使得“究”的语义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六、结论6.1研究成果总结本研究通过对“究”字语义演变的深入剖析,清晰地勾勒出其从“穷尽”本义逐步衍生出谋划、研究、探求等丰富语义的发展脉络。“究”字语义的演变并非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是与中国传统学术思维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从早期文献中“究”字对“穷尽”义的运用,如《诗经》里“靡届靡究”所体现的对事物无尽状态的描述,到后来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究”字语义向“研究、探求”方向的拓展,如《诗・小雅・小弁》中“不舒究之”所展现的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谋划,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推进,“究”字语义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体现了学者们对知识追求的不断深入和研究范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都江堰市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昭通昭阳区永丰镇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广安市广安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招募文化人才服务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专项工作者3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肾脏疾病诊断治疗专业知识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麻醉学围手术期安全管理考察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校园安全防骗培训心得
- 2025年法医学科死因鉴定的法医病理解读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肿瘤内科治疗护理技术应用模拟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 苏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机械与动力工程岗
- 锯床操作规程
- 扶梯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一故事一音标课件
- 安全施工规范手册
- 农村合作建房协议书范本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件
- 2024年冀教新版三年级英语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幼儿园中班音乐《头发、肩膀、膝盖、脚》课件
- 高考英语专题复习-打破教材范围三本教材中的屠呦呦(配合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Unit-1话题)
-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课件 项目14 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常见故障及案例分析
- 2024年广西公需科目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