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部分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部分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部分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部分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高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高一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一至四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雷雨》的诞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标志着话剧这一舶来艺术在中国有了民族品牌。历经岁月淘洗,《雷雨》依旧有着蓬勃生命力。

《雷雨》透过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人性与社会有着深刻思考。其现实主义精神及内蕴丰富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剧本文本不朽的艺术生命。

《雷雨》出现前,国内话剧主要依靠翻译外国剧本,没有形成民族的、反映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家世显赫,他深刻感受到:“我亲自经历的那么多令人愤懑的坏人坏事,都使我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我写《雷雨》时,已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社会是不会长久的。"基于对生活、对周围人,以及所处时代的真切所感,曹禺创作出了《雷雨》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雷雨》反映了时代,又超越时代。对于剧中所塑造的八个人物,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他认为蘩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他没有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去审视,没有以鄙夷眼光全盘否定她、批判她,而是以在当时颇有胆识的现代眼光观照可怜的蘩漪。但是,早期人们对《雷雨》剧中人的认知受多方面影响,有局限性,简单地将他们划分成“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对此,曹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时说:“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雷雨》中的人物体现了复杂的人性,到今天他们的命运依然引人怜悯,留给了世人无限的解读空间。

如果说早期观众是对《雷雨》的故事感到新奇,被剧中人的命运打动,或是着迷于演员的精湛表演,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雷雨》这个熟悉的故事该怎么讲,成了一个新挑战。

20世纪90年代,导演王晓鹰大胆地排演了一版《雷雨》,为了突出诗意色彩,原作中鲁大海这个角色被删去,矿上罢工的事件也被完全剔除。王晓鹰认为一部久演不衰的名著,其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表现在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发掘出新内涵,能与新一代观众产生新共鸣,并在舞台艺术上不断融入现代艺术的新手法。这次改编引发了不小争论,但为《雷雨》的创新助推了一把,且获得了曹禺的肯定:“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但很有启发性,这能让《雷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它已经很旧很旧了。”进入新时代,超越《雷雨》原剧的改编作品层出不穷。现代舞剧《雷和雨》淡化了传统叙事手法,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双人舞甚至独白来体现角色心境。其导演王玫对蘩漪有着独特的感触,她极具人文关怀地从女性视角出发,解析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新颖的肢体语言表现女性灵魂的痛苦与挣扎,贴合了曹禺对蘩漪的“怜悯"之情,完成了演绎经典之作的艺术探索,《雷雨》在新时代所折射出的人文价值也被观众重新审视。濮存昕导演的新版《雷雨》邀请了舞蹈家沈培艺来给演员们编排舞蹈动作,通过一段肢体舞蹈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了

对观众感官和心灵的冲击力。此外,年轻侍萍形象首次出现在舞台上,周萍当着观众开枪自杀,触电的情节发生在台前,尾声时四凤、周萍、周冲三个死去的年轻人站起来,转身,撑起油纸伞拥着三位老人走向远方……这些二次创作的细节在舞台上激发了悲伤、诗意的审美想象。

经典的传承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80年代始,主创人员在排演《雷雨》时力求在剧本的时代气息、人物性格、主题上下功夫,但总体还是将《雷雨》表现为“社会问题剧”。曹禺曾说:“《雷雨》不是社会问题剧,是反映人性的一首戏剧诗。"当人们重新认识到曹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写人时,《雷雨》的创作开始投向“对人性不懈探寻”这一更广阔的主题。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反复重排与解读,《雷雨》的创作不断向剧本文本的主题贴近。

前几年,曾有观众在观看《雷雨》演出时笑场,这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其实,《雷雨》的笑场过去就一直存在,其中一些是设计出来的效果,也有一些是因为表演、节奏没有及时根据时代审美作出调整。笑场还与现代人对《雷雨》的深刻性,对时代背景、人物命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有关,这也说明经典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按照时代特点将全新的理解和表达传递出来,再进行创造性转化。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天,观演双方都可以正确地面对、理解笑场的现象。主创人员不再感到困惑、生气,观众也不会因此而“弃剧"。正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在观和演的不断磨合下,经典作品才得以磨砺,进而迸发出了恒久的光芒。

需要注意的是,主创人员在不断探索新形式的同时需要把握分寸。当今,一些演出走捷径、求“出圈”,邀请明星短暂出演,只为博取一时流量,不能保证剧目质量和演出可持续性,反而影响了作品的生命;一些作品在舞台上过度运用科技手段炫技,空有形式却失了人物和内容,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还有一些创作“爆改"经典,想要制造情怀,引起“回忆杀”,却全然不顾文化内涵,最终“改爆"了经典。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铸就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舞台艺术经典《雷雨》90年来的传承发展历程仍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戴晨《雷雨:何以传承九十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禺未囿于传统伦理评判框架,以超越时代的现代意识去塑造蘩漪这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B.把周朴园认定为坏人,把鲁侍萍认定为好人……如此简单划分《雷雨》中的人物是不正确的,体现出认知的局限性。

C.融入舞蹈因素,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剧中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改编《雷雨》的主要手法。

D.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创人员基本上把《雷雨》理解为“社会问题剧”,但这并不符合曹禺创作《雷雨》的本来意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禺的出身使他对当时社会有着深刻、真切的感受,这对《雷雨》的创作产生了重要作用。B.从《雷雨》的传承历程看,新时代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经典作品的审美表达,而不是经典本身。C.改编经典引发争议是正常现象,但不能走捷径博流量、不能过度运用科技手段是毋庸置疑的。

D.有人评价:“亏了《雷雨》,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从材料看,这个评价是中肯的。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了《雷雨》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这也是文章的论述重点。

B.文章多处引用曹禺本人的原话,都有助于读者理解《雷雨》主题,增强了说服力。C.文章以观众观看《雷雨》演出时笑场为例,论证经典的改编需要把握分寸的观点。D.文章列举当今探索新形式存在的弊端,凸显了《雷雨》传承发展历程的借鉴意义。

4.请根据下面《雷雨》中鲁侍萍的台词,从鲁侍萍的形象特点这个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中“《雷雨》反映了时代,又超越时代”这句话的理解。(4分)

鲁侍萍(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5.《雷雨》至今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和作者曹禺、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都有密切的关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他们各自所起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岛看海王剑冰

早上五点,我来到了海边。天空还是一片铅灰,没有什么人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能感觉到海深沉的呼吸。海太浩大了!海的浩大,让我心生些微的畏葸。好在,天快亮了。

我看着海,看着海在熹微的晨光中一层层打开,又一层层合上。海在试着自己的新装,从墨蓝的,换成湛蓝的,再后来,换成了淡蓝混有玫瑰色的。又觉得海在演示多米诺骨牌,从远处倒来,然后从我的眼前倒回去。如此往复,无有休止。

海终于变戏法似的,将一枚红黄变了出来,那红黄并不晃眼,在海的一遍遍淘洗中干净而清爽。眨眼工夫,朝阳已如圆圆的巨轮翻滚而起,涛声隆隆。腾空的瞬间,光芒四射。霞光中的海层层涌起,一片艳红。那是多么大的一片红啊,整个海都在燃烧。

我所在的地方叫中原,祖先以为这里就是天下的中心,海则是中国的边缘,是天的尽头。那时没有多少人能像我这样坐到海的身边。

我就这么久久地读着海———实际上,海是读不完的。比起大地,海的历史更长,海的秘密,不亚于大地的秘密。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海,就像我无理由地喜欢一个叫“海明威"的作家和一个叫“海子”的诗人。我不知道汉语里“海"的发音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它是如此贴切。喊出“海”这个字时,令人振奋。“海!"我唤了一声。“海!”我放声长啸。

浪花像在为大海织着好看的花边。没有比这更大的花边了,一丛丛一叠叠,看得人眼花。它们不停地消逝,又不停地被织起来。

海把一些鸥鸟扔上天去,让它们尽情撒欢。我总觉得,这些勤劳得不能再勤劳的鸟儿没有时间睡觉。

海浪的壮观有时是借助鸥鸟来实现的。有一处海浪翻涌得特别,甚至翻到了天上。离近了才发现,那是一群鸥鸟密密的翅膀。

有人在撒网,有人在钓鱼。这个时候,梭鱼喜欢随着潮水,冲向岸边。风在舞,阳春三月越来越近,风也在一天天变暖。

早晨登船,从南往北行驶。海里已经隐隐约约有了各种渔船——在太阳刚刚出来时就有渔民解缆出海。

渐渐进入了辽阔与深蓝。白色的浪像甩尾的大鱼,跟在船的四周。鸥鸟也来凑热闹,随着船上下翻飞,有的还落在船上,让人看清它明亮的眼睛与干净的羽毛。

船在绕着崂山航行,远远望去,崂山就像另一种浪,在视野里起伏跳荡。船在向崂山靠近,越近波浪越大。船晃得厉害,一波大浪过去,船还在劈波斩浪,沉稳的船老大轻松自如。向海而生的人,有着征服一切的坚毅与胆魄。

过了八仙墩,风力增大。山崖下出现了奇岩怪石:有的像经历了一场天火,露出赤壁之色,一只鸥鸟掠过,给赤壁划出一道白痕;有的像一片远古的丛林,或是一群威武的士兵。山崖下的黑色礁石,说是试金滩;还有一片白色花岗岩,说是晒钱滩。

一个有山有水又堆金积玉的地方,自然是人们的向往之地。船老大说,过去有句话叫“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在青岛这个地方,哪怕再困难,也总能渡过难关,所以老百姓都喜欢到这里讨生活。渐渐地,留下的人越来越多。

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文化人也爱青岛。闻一多、曹禺、老舍、梁实秋、王统照、沈从文、臧克家、萧军、萧红……在这片海边,温润的海风与热烈的浪花,让他们心生无数感慨。

在这个明亮的早晨,一只只帆船划向深海,远远望去,银白一片。是的,这里是“帆船之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奥帆赛为这座与蔚蓝相拥的岛城插上了圆梦的翅膀。

20世纪,帆船运动由欧洲传入,滨海之城青岛就成了航海运动的摇篮,一代代人在舢板、帆船上搏击,尤其是那些渔家的后代。一次奥运会,带来的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永久气场。

燕岛是一处礁岩林立的地方,到了秋天,这里会发出震天动地的潮声,浪花飞出十几米高,因此有了“燕岛秋潮”的名声。这名声引来无数观光客,他们想看海浪搏击岩石的勇猛瞬间,听那爆裂的声响。

早春时节,大海将最纯粹的深蓝堆积在岛的周围,而后聚集力量,向着燕岛发起冲击。浪花就像一群燕子,喧嚷着,翻扑在岛的上空。“燕岛"之名,难道缘于此没有在岛上看到燕子,倒是看到了喜鹊,一只只花喜鹊的鸣叫声在松林间此起彼伏,成了浪潮的尾音。

情人坝离燕岛不远,这里也是狂潮翻涌之处——这里就该是狂潮翻涌之处。巨大的浪花在朝晖中翻涌出无数朵红玫瑰。不知谁说的:“牵手走过情人坝,再大风浪也不怕!

在海滨竟然看到了鸽子——是的,不是鸥鸟,是鸽子。它们同样铺开翅膀,在天地间飞翔,只是不飞往海上。它们把海交给海鸥去打理,自己在岸上营造另一种氛围。

海边有那么多的树,已经不只是单调的木麻黄了。先看到的是白蜡树,据说这种树耐湿耐旱耐盐碱。初春的杉树有点儿像眉刷,一个个,在这个早晨,把天空刷蓝。法桐在这里也是主要角色,只是叶子还没有长出来,一树的铃铛,可劲地晃。耐冬,捧出的是点点微红。刺槐显得朴实,在这北方的岸上,有着村姑的情愫,悄悄地滋长属于自己的娇嫩。不知哪里来的樱花,在海边站成排,只待四月的风带来一树声响,同大海来一场交响乐。

日落后,那兀自伫立海中、遥望太平山的信号塔,当是一棵奇特的树,一棵释放着温馨与怀想的夜来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通过对大海“深沉的呼吸”的描写,赋予大海以生命,强调了它的浩大与力量,表现了“我"内心的豁达。

B.文章第三部分写了白蜡树、法桐、刺槐、夜来香等多种多样的植物,描写细腻,写出了它们的不同特点。

C.文章立足现实,写了眼前所见;回顾历史,写了心中所想。现实和历史交织,突出了今昔的巨大变化。

D.文章从“早上五点”写起,至“日落后"结束,写“我”在青岛的看海旅程,标题“青岛看海"也对文章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写“我”喊“海"时,又是“唤了一声”,又是“放声长啸",语言生动逼真,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海的深情。

B.崂山本是静态的,但“崂山就像另一种浪,在视野里起伏跳荡"却化静为动,写出了“我”在船上观察崂山的独特感受。

C.文中“同大海来一场交响乐"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运用了通感。

D.这篇文章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属于写景散文,但景物特点却不相同:这篇文章雄伟壮观,《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把大海的变化写得富有层次,请简要分析其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4分)

9.作者在“看海"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对人的审视。在作者看来,人应该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张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楚方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走入成皋,楚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信引兵东,未渡河,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军,遂至临菑。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

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下魏破代而汉王收其兵,与张耳破赵而汉王又夺其兵,何以使信帖然听命而抑不解体以飏去哉此汉王之所以不可及也。制之者气也,非徒气也,其措置予夺之审有以大服之也。结之者情也,非徒情也,无所偏任,无所听荧①,可使信坦然见其心也。彼之所为,无不可使信知之矣。信固知己之终为汉王倚任而不在军之去留也,故其视军之属汉也无以异于己。无疑无怨,何所靳②而生其忌恨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材料三:

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渡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听荧:心存疑虑。②靳:吝惜,舍不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将军受诏A击齐西汉独发C间使下D齐回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使之楚请救"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的“之"用法不相同。

B.下,攻下、攻克,与《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的“下"意思不相同。

C.去,离开,与《鸿门宴》“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的“去"意思不相同。

D.是,这、这样,与《齐桓晋文之事》“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的“是"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豹反汉,韩信受命攻击魏王豹。韩信兵分两路进发,一路从临晋渡河,一路从夏阳渡河。魏王豹措手不及,仓促之间领兵迎击,结果被俘。

B.刘邦假称汉王使者,驰马进入韩信军营,夺走其印符,发号施令。韩信起身后才知是汉王刘邦到来,虽然大吃一惊,但听从了刘邦的安排。

C.韩信听闻郦食其已成功说服了齐王,便想停军不前,而后听从蒯通的劝说,袭击齐军,一直攻到临菑,此举使郦食其死于齐王田广之手。

D.王夫之认为,韩信知道自己始终被刘邦倚重,军队掌握在刘邦手中和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不同,因而对刘邦没有忌恨之心,而是恭敬从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方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走入成皋,楚复急围之。(4分)

(2)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4分)

14.对刘邦多次收取韩信兵权这件事,王夫之和洪迈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①辛弃疾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②。

旗亭③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前后,当时辛弃疾闲居带湖(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②不争多:差不多。③旗亭:指酒楼。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横斜松竹、云遮人家、雪后疏梅等,描绘出博山道中幽美的景色。

B.词人认为博山道景色之美不亚于“桃源溪上路”,借典故表达了对博山道中景色的赞美。C.饮酒御寒,时光就在一次又一次醉酒中匆匆而逝,该词以此塑造了词人晚景凄凉的形象。

D.辛弃疾的许多词作语言通俗,生动活泼,融入了散文句式,这首词也具有这方面的特点。16.请联系辛弃疾的生平,谈谈你对“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自己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内外交困的千乘之国。其中,“内外交困”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贵在专心致志,如果心态浮躁,就难以立身,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那样,虽然“___”,但其心态浮躁,以致“____________"。

(3)“登山则情满于山”,古人登临高山,留下了许多描写山路曲折而景色优美的诗句,如“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创新。语音识别技术解放了双手,让文字输出瞬间完成;输入法的智能联想功能,实现了由字到词再到句的打字效率的提升……技术的力量正以

①的速度重塑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执着于手写汉字吗答案是②

的。大而言之,从神秘抽象的结绳刻甲到古朴雄浑的钟鼎篆文,从纸张之上的墨香晕染到活字印刷的批量复制……中华文明能够③

,离不开这横竖撇捺的支撑。小而言之,汉字书写能够陶冶情操。见字如见人。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每一字的间架结构,皆彰显着为人处世的态度与风范。

然而,技术的发展对汉字书写造成了极大冲击,它提高了汉字书写效率,(

),如成年人提笔忘字、中小学生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着眼于未来的书写教育,我们需要把握两组关系。一是历史与现代的关系。书写的演变始终与现代社会的革新紧密相连,纸和笔的发明让书写变得普及,印刷术的出现让文字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引发了信息革命。与传统书写方式相比,现代技术手段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智能书写工具能精准分析笔画形态,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即时反馈。因此,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不仅要立足于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乙

),探索有助于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新模式。二是(

)。教育机构应鼓励各学科结合本学科实际,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在语文学科中,书写与识字、写作等息息相关;在美术学科中,书写可与绘画、设计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规范书写是逻辑思维清晰的外在表现。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将印发通知,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作出部署。指尖轻点难替笔尖深耕,汉字纪录了诸子百家争鸣时的思想碰撞,见证了兼收并蓄的大国气象,也必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语音识别技术解放了双手,让文字输出瞬间完成。B.书写的演变始终与现代社会的革新紧密相连。

C.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即时反馈。

D.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将印发通知……

21.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22.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求:以“手写汉字”开头,50字以内。(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然后竭尽所能。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改编《雷雨》的主要手法"错误,原文第五段写了导演王玫、濮存昕改编《雷雨》时融入了舞蹈因素,但这只是举例,由此并不能得出其是“主要手法”的结论。

2.【答案】B

【解析】“更关注的是经典作品的审美表达,而不是经典本身"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在新时代改编《雷雨》时要融入符合新时代年轻人审美需求的新手法,但由此并不能得出“新时代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经典作品的审美表达”这个结论。

3.【答案】D

【解析】A项,“这也是文章的论述重点"错误,文章的论述重点不是“《雷雨》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而是“历经岁月淘洗",《雷雨》“依旧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原因;B项,“都有助于读者理解《雷雨》主题"过于绝对,如文中第五段的引用“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但很有启发性,这能让《雷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它已经很旧很旧了”是对导演改编《雷雨》时融入了新手法的肯定;C项,“论证经典的改编需要把握分寸的观点"错误,作者引用该例子论证的应是“经典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按照时代特点将全新的理解和表达传递出来,再进行创造性转化”。

4.【答案】①鲁侍萍痛骂儿子周萍“这真是一群强盗",想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又改口,这体现了鲁侍萍的清醒刚烈,她和儿子周萍的尖锐冲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说明《雷雨》反映了时代。②作为母亲,鲁侍萍痛骂儿子周萍,但又对三十多年未见的周萍有着深深的母爱,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体现了复杂的人性,这种复杂的人性是超越时代的。(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5.【答案】①曹禺:创作出具有深刻人性洞察和时代意义的剧本,奠定作品的思想艺术基础;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塑造复杂人物形象,赋予剧本永恒的艺术价值。②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如王晓鹰删减情节突出诗意,王玫用现代舞表现女性心理,濮存昕加入舞蹈增强表现力,使作品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③其他主创人员:在演出实践中反复重排和解读,对《雷雨》主题的理解越来越贴近曹禺的创作本意,能够紧跟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6.【答案】D

【解析】A项,“表现了‘我’内心的豁达”错误,应是表现了“我"的敬畏与期待;B项,“写了……夜来香等多种多样的植物”错误,文章中用“夜来香"比喻“信号塔”,并没有对其进行细腻描写;C项,“突出了今昔的巨大变化"错误,文章虽然写了“帆船之都”青岛的过去,但这并不是为了突出今昔的巨大变化。

7.【答案】C

【解析】“同大海来一场交响乐"运用的不是通感,而是比喻。联系整个句子“只待四月的风带来一树声响,同大海来一场交响乐”来看,该句的意思是,四月的风吹动樱花树发出声音,和大海的涛声相混合,这如同一场交响乐。

8.【答案】①通过时间的推移。文中运用“再后来"“终于”“眨眼工夫"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一步步地展现大海在“我”面前的变化过程,富有层次。②通过描写大海颜色的变化。“从墨蓝的,换成湛蓝的"到“淡蓝混有玫瑰色的”,再到“红黄",最后到“一片艳红”,大海颜色的变化体现了大海变化的层次。(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9.【答案】①有所敬畏。“海的浩大,让我心生些微的畏葸",这告诉人们要有所敬畏。②和大自然和谐相处。鸥鸟不怕人,

“随着船上下翻飞,有的还落在船上”等描写刻画了人和鸟和谐相处的画面,这告诉人们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③坚毅勇敢,不惧困难。尽管船晃得厉害,但船老大轻松自如,有着征服一切的坚毅与胆魄;在青岛这个地方,哪怕再困难,也总能渡过难关。④敢于争先,奋进拼搏。自从20世纪帆船运动由欧洲传入当地,青岛就成了航海运动的摇篮,一代代青岛人在舢板、帆船上搏击,体现了敢于争先的品质。(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10.【答案】BE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

11.【答案】B

【解析】B项,“意思不相同"错误,两者意思相同。A项,第一个“之”是动词,意为“前往"“到”;第二个“之"是助

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第二个“去”是“距离"的意思。

12.【答案】A

【解析】“韩信兵分两路进发,一路从临晋渡河”错误,根据材料一“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可知,韩信施行的是声东击西之计,是为了迷惑魏王豹,布置疑兵“装出”想从临晋关渡过黄河的样子,其真实意图是“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13.【答案】(1)楚军正在荥阳包围汉王,汉王从南面逃出,逃进了成皋,楚军又很快包围了他。(“方”1分,译为“正在"“正”等;“南"1分,译为“从南面”“往南面"等;“走”1分,译为“逃跑"等;句意1分)

(2)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了他的计策,于是渡过黄河向齐国进军。这时齐王已经听从郦生的劝说,就留下他纵情喝酒,撤除了防范汉军的守备。(“然”1分,译为“认为……对"等;“纵酒”1分,译为“纵情喝酒"等;“罢”1分,译为“撤除"“撤去”等;句意1分)

14.【答案】①王夫之认为这是刘邦高出他人之处,刘邦对韩信坦诚相交,使韩信被收取兵权而无忌恨之心。②洪迈认为这是刘邦

对韩信使用的诈术,导致韩信有了谋反之心。(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六月,魏王魏豹请假回家探望生病的亲人,(他)一回到自己的封国,马上就封锁了黄河关卡,反叛汉王,与楚订约讲和。汉王派郦生去劝说魏王魏豹,魏王魏豹没有被说服。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国。魏王魏豹在蒲坂部署重兵,封锁了临晋关。韩信于是布置了许多疑兵,摆开船只,装出想从临晋关渡过黄河的样子,而伏兵却从夏阳用木罂缻渡过黄河,偷袭安邑。魏王魏豹大吃一惊,领兵迎击韩信,结果韩信俘虏了魏王魏豹,平定了魏地,(将魏地)设为河东郡。汉王派遣张耳与韩信一起,领兵东进,往北攻打赵国、代国。后九月,(他们)打败了代国的军队。韩信攻下魏国、击败代国后,汉王就派人收取了他的精锐部队,开赴荥阳以抵御楚军。楚军多次派遣奇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张耳、韩信多次往返救援赵国,趁机把所经过的城邑都平定了下来,又派兵前往救援汉王。楚军正在荥阳包围汉王,汉王从南面逃出,逃进了成皋,楚军又很快包围了他。六月,汉王逃出成皋,东渡黄河,来到驻扎在修武的张耳军中。到了之后,住在客栈。第二天早晨,他自称汉王的使者,骑着马进入韩信的军营。张耳、韩信还没有起床,就从他们的卧室中夺走他们的印符,用大将的旗帜召集诸将,更换了他们的职位。韩信、张

耳起来以后,才知道汉王到来,(二人)大为震惊。汉王夺取了两人的军队,立刻命令张耳留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调集没有派往荥阳的军队一起进攻齐国。韩信率领军队东进,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听说汉王已经派郦食其说服了齐王投降,于是想停止前进。范阳辩士蒯通劝说韩信:“将军受诏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只派了个密使游说齐王使他投降,难道有诏令让将军停止吗怎么可以停止前进呢况且郦食其只是一个辩士,坐着车子摆弄三寸之舌,使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投降,将军率领数万士兵,一年多才攻下赵国五十多个城邑,做将军几年,反而比不上一个小小儒生的功劳吗"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了他的计策,于是渡过黄河向齐国进军。这时齐王已经听从郦食其的劝说,就留下他纵情喝酒,撤除了防范汉军的守备。(于是)韩信趁机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