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汇聚与辐射望城一中王叶英2024.10.2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秦朝汉朝壹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氐乌桓夫余(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1.少数民族的分布:2.政策:(2)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3)军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汉初和亲政策汉初的“和亲”政策除保证了和平的边疆关系外,也大大推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血缘的融会。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之战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裂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破北匈奴之战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西迁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汉朝: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2.地方:(1)北方:匈奴《燕然山铭》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汉朝:(2)西北:2.地方:政策:设管理机构与屯田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分别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②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构;③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设屯田官,分民屯和军屯。(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3)东北:汉武帝设“护乌桓校尉”东北:设护乌桓校尉河西走廊:“河西四郡”西域:“西域都护府”西北:屯戍政策;设置田官,戍卒屯田【思考1】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材料: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汉朝:

①军事上: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②经济上: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③政治上:稳固边疆秩序;④民族关系上: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思考2:根据图片和P63的【历史纵横】,指出魏晋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民族迁徙民族交流汉化政策共同开发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主要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宾图》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礼部鸿胪寺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负责宾客接待礼仪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四)隋朝4.加强联系: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2.行册封: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3.设机构: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1.战争: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唐太宗文成公主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五)唐朝西北: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西南:与吐蕃和亲、会盟;接纳南诏子弟入唐学习。南方: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布达拉宫尺带珠丹和金城公主材料: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陈陶《陇西行》1.开明的民族政策(五)唐朝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设置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南方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都护府与都督府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概念解析】羁縻府州制度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以夷制夷,因俗而治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五)唐朝“羁”:本义是马笼头,寓意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本意是牛缰线,寓意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特点:作用:(六)宋朝: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1.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2.吸收: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南北面官仿宋建制庆历和议澶渊之盟榷场贸易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七)元朝: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四等人制)。2.边疆管理: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材料: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傅乐成《中国通史》八思巴与忽必烈西藏:设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明代北京城平面图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提督四夷馆隶属于太常寺,与礼部、鸿胪寺均靠近正阳门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八)明朝:1.中央:材料: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明史·职官志》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八)明朝:2.边疆管理:东北:设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防御: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贸易西藏:敕封僧俗领袖:“王”“法王”建立羁糜性质的都司(乌思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八)明朝:【思考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材料: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读书》(1)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2)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九)清朝:2.地方管理:蒙古: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西南:“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管进行管理。1.中央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西北:平等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材料: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而清朝以前的中国传统王朝对于那些鞭长莫及的疆土,一直满足于模糊不清的分界线,始终处于想象之中。——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九)清朝: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中国的疆域版图最终定型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知识拓展】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诠释中国古代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朝代中央机构边疆管理机构册封会盟和亲联姻战争秦汉隋唐明清【小结1】总结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史实,思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典客、典属国大鸿胪礼部鸿胪寺南抚夷越、设三郡等四夷馆理藩院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屯戍政策边疆推行郡县制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修长城,布置“九边”;东北部设都司、卫、所等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册封谯国夫人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册封达赖班禅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吐蕃满蒙联姻北击匈奴攻打匈奴击败突厥平定准噶尔叛乱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总结提升1】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哪些?(1)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5)和亲: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7)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8)设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9)互市贸易: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一、包容交流,多元一体——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回到教材P61课标: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①先秦:华夏族形成,出现华夏认同观念;①秦汉:建立(大一统);②魏晋南北朝:大迁徙、大交融,为隋唐重建大一统奠基;③隋唐:大一统、大交融、大发展;④宋辽夏金元:并立到统一、多元到一体,中华民族大融合,小中国到大中国;⑤明清:巩固和发展,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奠定超燃:中国历代版图变化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的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自秦以来伴随中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具有同一心理认同感的“民族群体”。

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先秦至汉代隋唐时期宋元时期贰明清时期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史料实证1】指出材料能够印证的历史史实。材料1:《左传》中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材料2:《史记·赵世家》记载了周穆王西巡见西王母的传说:“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先秦时期【史料实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秦汉时期的中外交往。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二)秦汉时期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甘英出使大秦张骞通使西域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三)隋唐时期【历史解释1】阅读教材,列举隋唐时期的中外交往的史实,并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1.史实(1)隋朝: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2)唐朝:①大食: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2.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商路畅通;对外政策开明等。同步导练99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四)宋朝时期【历史解释2】结合地图并结合教材,分析宋代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其原因。1.特点(1)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2)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原因:(1)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2)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3)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4)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5)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材料:泉州港甚至比辛迦兰(广州)还大,他所在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地方……——[意]雅各《光明之城》(五)元朝时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六)明清时期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走向封闭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1.特点:

在政治上,朝贡体制表现为宗藩关系,即中国为宗主国,其余国家为藩属国,呈现一种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在经济上,双方政府间的经贸往来被称为朝贡贸易。(厚往博来)

朝:即朝拜,指的是臣下觐见君主;

贡:即进贡,指的是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材料: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思考1】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1)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②崇尚睦邻友好厚往博来;③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④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联系;⑤结构稳定维系千年;⑥宗藩体制,不干涉内政。(2)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冲击;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③清朝国力的衰落;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1)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2.表现:(六)明清时期二、万国来“朝”,陆海并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中俄双方平等谈判基础上订立的,条约肯定了外兴安岭、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的领土属于中国,该条约还首次出现了“中国”字样。(2)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要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朝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