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课中华文化·世界影响——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鲜明特征,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地发展、升华,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隋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明清之际,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呈现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新景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化,我国思想界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先后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历程、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吸收融合佛教文化(1)过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佛陀创建佛教时的主要论点,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苦难的世界。但是由于受到阶级出身的限制,他不肯承认人剥削人的制度是产生这种苦难的根源,而把苦难世界的形成原因,归结为有了生命,从而有了痛苦的缘故。所谓成佛,是指人的生命结束的时候,要身心俱“灰灭”,解脱忧喜苦乐,使精神升华到一种绝对安乐宁静的寂灭境界。——《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有意识地大力提倡,使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刘海涛《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史料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的原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VS入世主义出世主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吸收融合佛教文化(1)过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VS入世主义出世主义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范缜《神灭论》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清人唐英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三武灭佛虎溪三笑◎《虎溪三笑图》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③隋唐: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南宗六祖慧能佛教人生命运儒学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贯通宇宙自然宋明理学
材料:在思维逻辑结构上和资料上,无论是程朱,或是陆王,虽各取舍不同,又都是采纳了佛学和道学这两种唯心主义哲学“高明”的地方。……
宋明理学不仅在本体方面走上了一条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互相汲取和融合的道路,而且在认识论、人性论、性理修养和范畴使用等方面,也都汲取了佛学和道学不少东西。如朱熹的“一旦豁贯通”(《四书集注·大学章句·补格物传》),和陆九渊“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象山全集》卷三十五)的认识法,是借用了禅宗“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坛经》)这种“顿悟”成佛和道家的“玄览”思想。——贾顺先《儒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融合佛教文化的影响:(1)积极: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消极: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材料: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俗语佛源》敦煌莫高窟壁画洛阳龙门石窟剧组开机仪式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2.西学东渐思考: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主题是什么?为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①主题: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②背景:19世纪中叶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③过程: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思想这一过程的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学东渐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书籍(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运动(康、梁、谭、严)《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资产阶级革命派: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推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以俄为师:先进的民主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人的认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学东渐思考3:观察下表,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晚清民初的有何差异?明末清初19世纪中叶新文化运动途径范围传教士:(明)利玛窦(清)汤若望、南怀仁开明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馆新知识分子宣传内容天文、地理、数学、医学语言翻译、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社会改革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范围:内容:影响:局限于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局限于器物(科技)内容广泛(器物、制度、文化)东西方双向交流,未引起实质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转型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主题:救亡图存)2.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特征第二篇章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东亚和东南亚(1)文字:朝、日、越等国使用汉字,并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2)儒学:将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韩国谚文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越南喃字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3)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鉴真与唐招提寺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4)制度:朝鲜、越南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5)社会:各国律令、历法、建筑、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唐朝日本政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郡县制制定律令,神化天皇中央:二官八省地方:国、郡、县经济均田制、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文化注:日本未学习唐代科举制注意:大化改新是日本的封建化改革越南
河内文庙——国子监◎印尼三宝垄◎琉球守礼门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对欧洲(1)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社会转型
冲击封建社会,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2)思想: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16-18C,儒学等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科举制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建立。(3)生活文化:茶、丝绸、瓷器、园林和建筑在欧洲成为时尚。2.对欧洲的影响饮茶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美国·流芳园(仿苏州园林式建筑)18世纪欧洲曾出现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成为当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潮流和时尚。伏尔泰无疑是当时“亲华派”的代表,他提倡宽仁,推崇孔子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流行思想B.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文化中寻求资源D.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的借鉴C中国文化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建筑制度诗文历法医学儒学汉字儒学茶文化西传东传茶文化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课堂探究】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民惟邦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忧患意识等);去其糟粕(迷信、愚昧、专制思想等)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吸收融合佛教文化(1)过程:①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③隋唐: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①丰富中华文化:②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一定消极影响。2.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2)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3)洋务运动:中体西用。(4)维新变法:维新思想,君主立宪制。(5)民主革命: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制。(6)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民主与科学。(7)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东亚和东南亚(1)文字:朝、日、越等国使用汉字,并在汉字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2)儒学:将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4)制度:朝鲜、越南基本模仿中国;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重点达标名校2026届中考物理模拟预测题含解析
- 浙江省杭州萧山瓜沥片校2026届中考数学最后一模试卷含解析
- 智慧导游技术应用-洞察及研究
- 山东省日照专用重点达标名校2026届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石家庄市28中学教育集团达标名校2026届中考数学模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天津市“安全生产月”知识培训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道地中药材种苗种植基地土壤改良与农业产业化合同
- 2025年全民健身运动会赞助商权益交换合同范本
- 2025年全国安全知识竞赛经典题库及答案
- 创意众包协同效应-洞察及研究
- 《大学物理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
- LY/T 3371-2024草原生态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 汽车美容店租赁协议范本
- 急诊科院感培训
-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一汽-大众供应商管理流程介绍.sbx
- 滴灌行业分析
- 夜景照明课件
- 成人癌性疼痛护理指南解读
- 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图
- 空调公司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