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基促异语新程: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探究_第1页
以本为基促异语新程: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探究_第2页
以本为基促异语新程: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探究_第3页
以本为基促异语新程: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探究_第4页
以本为基促异语新程: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本为基,促异语新程: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当下,外语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高中阶段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外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当前高中外语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高中外语教学往往过度依赖教材和语法讲解,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同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从学生学习效果角度分析,尽管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存在表达困难、理解障碍等问题,无法真正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制约了他们在未来国际交流中的发展。母语正向迁移在高中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母语作为学生最先掌握的语言,已经在他们的思维和认知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习惯。当学习外语时,母语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可以为外语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母语正向迁移,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词汇学习中,汉语和英语中存在一些相似的词汇或词汇构成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母语的联想和类比,快速记忆和理解英语单词。在语法学习中,英汉两种语言在某些语法结构上也存在相似之处,学生可以借助母语的语法知识来理解英语语法规则,从而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表达。母语正向迁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利用母语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比和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这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培养语言思维能力。同时,母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母语与外语的文化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1.2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策略,为高中外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高中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梳理母语迁移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国内外关于母语正向迁移在高中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案例分析法也十分重要,选取多所高中的外语教学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母语正向迁移进行外语学习,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分析成功案例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剖析,总结出母语正向迁移在高中外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还将采用实证研究法,选取一定数量的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相关的实验和测试。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母语正向迁移的策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两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外语学习成绩、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变化,验证母语正向迁移对高中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二、理论基础2.1语言迁移理论概述语言迁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盛行,语言迁移理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美国语言学家RobertLado在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中,首次将“迁移”这一概念引入到二语习得领域,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将母语的语言模式和习惯迁移到目标语的学习中。这一观点引发了学术界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为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迁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随着错误分析的兴起,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认为这些错误并非完全由母语迁移导致,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使得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进入低谷。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语言迁移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者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现象,认为母语影响是外语学习者构建过渡语的有利条件,迁移是一个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自此,人们开始从心理、语言及社会等多个视角全面探讨迁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母语迁移是语言迁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其母语的语言知识、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等对目标语学习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分别被称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母语与目标语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学习者能够借助母语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的相关内容,从而促进目标语的学习。例如,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中存在一些音译词,如“sofa-沙发”“coffee-咖啡”等,这些词汇的发音和拼写与母语中的词汇相似,学习者可以通过母语的发音和记忆方式来快速掌握英语单词。在语法方面,汉语和英语在简单陈述句的基本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如“我喜欢苹果。-Ilikeapples.”,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的这种语法结构来理解和构建英语句子。正如学者Ellis(1994)指出,正迁移又称促进作用,是指目的语因和源语具有相似性而受到已习得语言的影响,有利于使EFL学习者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负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将母语的语言规则或习惯错误地应用到目标语中,从而导致目标语学习出现困难或错误。例如,在语音方面,汉语中没有英语中的某些辅音,如“θ”和“ð”,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发音时就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发音错误。在语法方面,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而英语中动词时态变化丰富,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就容易忽略动词的时态,出现语法错误,如将“Ieatanappleyesterday.”误写成“Ieatanappleyesterday.”。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验证了母语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影响。Odlin(1989)在其《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一书中对语言迁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迁移是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这一定义为母语迁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也对母语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桂诗春(1985)通过对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分析,发现母语负迁移是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教学引导下,母语正迁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2.2母语正向迁移的心理学依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语正向迁移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理解、编码和存储。母语作为学习者最早接触和掌握的语言,已经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当学习者开始学习外语时,这些已有的母语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就会成为他们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的重要基础。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它是一种认知结构,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新的信息。在语言学习中,母语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图式,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知识。当学习者接触到外语时,他们会将外语知识与已有的母语图式进行匹配和整合。如果外语知识与母语图式具有相似性,学习者就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实现母语正向迁移。例如,在学习英语的句子结构时,由于汉语和英语在简单陈述句的基本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学习者可以借助母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图式来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从而更容易地构建英语句子。这种基于图式理论的母语正向迁移,能够帮助学习者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信息加工理论也为母语正向迁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在母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信息加工机制,这些机制在学习外语时同样可以发挥作用。例如,在记忆单词时,学习者可以利用母语中已有的记忆策略和方法,如联想、分类、构词法等,来记忆英语单词。通过将英语单词与母语中的相关词汇或概念进行联想,学习者能够更加轻松地记住单词的拼写和词义。同时,在理解外语句子和文章时,学习者也可以运用母语中的阅读理解策略,如预测、推理、总结等,来提高对外语的理解能力。正如学者Anderson(1983)提出的ACT-R理论,人类的认知系统由一系列的产生式规则组成,这些规则在不同的任务中可以被激活和应用。母语学习中形成的产生式规则在学习外语时可以被迁移和应用,从而促进外语学习。母语正向迁移还与认知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密切相关。迁移理论认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取决于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要素。当母语和外语之间存在共同的语言要素时,母语正向迁移就更容易发生。例如,在词汇学习中,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一些同源词或相似的词汇,这些共同的词汇要素使得学习者能够利用母语中的词汇知识来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在语法学习中,两种语言在某些语法结构上的相似性也为母语正向迁移提供了条件。学习者可以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语法。三、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的表现3.1语音层面3.1.1相似音素对比汉语和外语在语音系统上虽存在差异,但也有不少相似的音素,这为学生的外语语音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以英语为例,英语和汉语都有一些发音相似的辅音,如/p/、/m/、/f/、/t/、/n/、/l/、/k/、/s/、/w/等。在汉语中,“p”发音为送气清辅音,与英语单词“pen”中“p”的发音相似;“m”发音时双唇紧闭,舌头后缩,将气流逼入鼻腔,再从鼻腔中喷出,与英语单词“man”中“m”的发音方式相同。学生在学习这些相似音素时,可以通过与母语发音进行对比,利用母语发音的肌肉记忆和发音感觉来帮助掌握外语发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练习,如让学生先读汉语中的相关音节,感受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然后再读英语单词,体会两者的异同。例如,在教授英语单词“map”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汉语中的“妈”,感受双唇紧闭、气流从鼻腔喷出的发音方式,再读“map”,让学生注意发音的相似性,这样学生就能更容易地掌握“m”在英语中的发音。除了辅音,英语和汉语中也有一些相似的元音。英语中的前元音/iː/与汉语拼音中的“i”(衣)发音较为相似,发英语中的前元音/iː/时,舌尖抵下齿,舌前部上抬靠近硬腭,但舌面应离开上腭,使气流从口腔泄出时不在舌面上发生任何摩擦;而汉语拼音中的“i”舌前部要抬到贴近硬腭的地方,发音时有轻微摩擦。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舌面和硬腭之间是否有摩擦,因此可以利用汉语拼音中的“i”来学习/iː/,先发“i”,听出它的摩擦成分,再将舌位降低一些,除去了摩擦成分便是/iː/。通过这种对比学习,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英语元音的发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相似音素并不完全相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细微差别,避免因母语负迁移而产生发音错误。例如,英语中的“θ”和“ð”这两个音在汉语中不存在,中国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受到母语影响,将其发成/s/和/z/的音。教师应通过示范、讲解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准确掌握这些特殊音素的发音方法。3.1.2语调与节奏迁移汉语和外语在语调与节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母语的语调与节奏特点可以对外语语调学习产生积极的启发。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都有相对固定的声调,通过声调的变化来区分词义,如“妈、麻、马、骂”,声调不同,词义也不同。而英语是语调语言,通过语调的升降起伏来表达句子的意义、情感和态度。虽然两者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汉语的语调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调的概念。在英语中,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情感。一般来说,降调常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特殊疑问句,表示肯定、命令或强调等语气;升调常用于一般疑问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语气;升降调常用于表达惊讶、讽刺、强调等特殊情感。例如,“Heisastudent.”用降调表示陈述事实;“Isheastudent?”用升调表示疑问;“HeisaˌSTUdent.”用升降调强调“student”,表示惊讶或出乎意料。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调时,可以结合汉语中不同语气的表达方式,来理解英语语调所传达的意义。汉语的节奏特点也能为英语节奏的学习提供参考。汉语的节奏主要体现在音节的长短、轻重和停顿上,通常以语义为单位,语义完整的部分会有相对明显的停顿。英语的节奏则以重读音节为核心,非重读音节围绕重读音节展开,形成有规律的节奏模式。例如,在句子“Hewenttotheparkyesterday.”中,“went”“park”“yesterday”为重读音节,发音清晰、响亮,时间较长;“to”“the”为非重读音节,发音模糊、短促,时间较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汉语句子,感受汉语的节奏特点,然后将这种节奏意识迁移到英语朗读中,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英语的节奏。为了提升学生外语表达的自然度,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来加强语调与节奏的迁移。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注重示范,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语调与节奏。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英语短文、诗歌或对话,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语调变化和节奏规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的语义和情感,运用适当的语调进行朗读。例如,在朗读描写欢快场景的文章时,采用轻快、上扬的语调;在朗读表达悲伤情绪的文章时,采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外语的语调与节奏,使外语表达更加自然流畅。3.2词汇层面3.2.1词性对应迁移汉语和外语在词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为学生学习外语词汇提供了便利。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在汉语中都有相应的词性。学生可以借助母语中对词性的理解和认识,来学习外语中相同词性的词汇。以名词为例,汉语中的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概念,英语中的名词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学生在学习英语名词时,可以通过与母语中的名词进行对比,加深对英语名词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汉语中的“学校”与英语中的“school”,“苹果”与“apple”,“中国”与“China”等,它们在词性和语义上都有对应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快速掌握英语名词的词义和用法。动词也是如此,汉语中的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英语中的动词同样表达动作或行为。学生可以借助母语中动词的用法和特点,来学习英语动词。例如,汉语中的“跑”“跳”“吃”“喝”等动词,在英语中分别对应“run”“jump”“eat”“drink”。在学习这些英语动词时,学生可以结合母语中对这些动作的理解和表达,来记忆英语动词的拼写和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性对应迁移也十分明显。汉语中的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描述其特征、性质等,英语中的形容词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例如,汉语中的“美丽的”“聪明的”“高大的”,在英语中分别是“beautiful”“clever”“tall”。学生可以通过母语中形容词的用法,来理解英语形容词的修饰作用。英语中的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汉语中的副词也有类似的功能。例如,汉语中的“快速地”“慢慢地”“非常”,在英语中分别是“quickly”“slowly”“very”。学生可以借助母语中副词的用法,来掌握英语副词的使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强化词性对应迁移。例如,给出一组汉语词汇和英语词汇,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词性是否相同,并进行造句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母语中的词性知识来学习外语词汇。3.2.2词汇联想迁移母语词汇与外语词汇在语义和词形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为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法扩大词汇量提供了可能。语义联想是指根据词汇的意义进行联想,找到母语词汇与外语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从而帮助记忆。汉语中的“电视”与英语中的“television”,虽然3.3句法层面3.3.1基本句型对应中英文在基本句型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为学生理解外语句型结构提供了便利。以陈述句为例,汉语的基本句型“主语+谓语+宾语”与英语中的“Subject+Verb+Object”结构相似。在汉语中,“我喜欢苹果。”这句话的主语是“我”,谓语是“喜欢”,宾语是“苹果”;在英语中,“Ilikeapples.”同样是“我(I)”作主语,“喜欢(like)”作谓语,“苹果(apples)”作宾语。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借助母语的句型结构来理解英语陈述句的构成,从而更轻松地构建英语句子。疑问句也是如此,汉语中的一般疑问句通常通过在句首添加疑问词或使用升调表示疑问,英语中的一般疑问句则通过将助动词、情态动词或be动词置于主语之前来构成。例如,汉语中“你是学生吗?”,英语为“Areyouastudent?”,两者在表达疑问的方式上虽有不同,但本质都是对句子所述内容的询问。学生可以结合母语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理解英语中助动词、情态动词或be动词在一般疑问句中的作用,掌握英语一般疑问句的句型结构。特殊疑问句在中英文中的结构也有相似之处。汉语中特殊疑问句由疑问词(如“谁”“什么”“哪里”“为什么”等)加上一般疑问句构成,英语中特殊疑问句则是由疑问词(如“who”“what”“where”“why”等)加上一般疑问句语序构成。例如,汉语“你在哪里?”,英语是“Whereareyou?”,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理解中英文特殊疑问句中疑问词的位置和作用,以及一般疑问句语序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句对比,帮助学生强化对基本句型对应的理解。例如,给出一系列汉语句子,让学生将其翻译成英语,并分析句子的结构;或者给出英语句子,让学生找出对应的汉语翻译,并说明句型结构的相似之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母语的基本句型知识来理解和掌握英语句型。3.3.2句子成分迁移中英文句子成分存在诸多相似性,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外语句子成分的功能和位置。在汉语和英语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句子成分都有明确的定义和功能。主语是句子所描述的对象,通常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被描述的事物。在汉语中,“小明跑步。”的主语是“小明”;在英语中,“Xiaomingruns.”的主语同样是“Xiaoming”。学生可以借助母语中对主语的理解,快速识别英语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用来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例如,汉语中“她很漂亮。”的谓语是“很漂亮”,描述主语“她”的状态;英语“Sheisverybeautiful.”中,谓语“isverybeautiful”同样描述主语“she”的状态。通过对比,学生能够理解英语中谓语动词的变化和用法,以及与汉语谓语在表达上的异同。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在汉语和英语的及物动词后通常都需要接宾语。例如,汉语“我吃苹果。”中,“苹果”是宾语;英语“Ieatapples.”中,“apples”是宾语。学生可以通过母语中宾语的概念,理解英语中宾语的位置和作用。定语用于修饰名词,限定其范围或特征。汉语中“红色的苹果”,“红色的”是定语;英语“theredapple”中,“red”是定语。学生可以借助母语中定语的修饰作用和位置,理解英语中形容词、介词短语等作定语时的用法和位置。状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汉语中“他昨天在学校认真地学习。”,“昨天”表示时间状语,“在学校”表示地点状语,“认真地”表示方式状语;英语“Hestudiedcarefullyatschoolyesterday.”中,“yesterday”是时间状语,“atschool”是地点状语,“carefully”是方式状语。通过对比,学生能够理解英语中状语的种类和位置变化。补语是对句子中某个成分的补充说明,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宾语补足语和主语补足语。例如,汉语“我们选他当班长。”中,“当班长”是宾语“他”的补足语;英语“Weelectedhimmonitor.”中,“monitor”是宾语“him”的补足语。学生可以通过母语中补语的概念,理解英语中补语的功能和用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句子成分分析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句子成分迁移的理解。例如,给出一些中英文句子,让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并说明各个成分的功能和作用;或者给出句子的部分成分,让学生补充完整其他成分,从而强化学生对句子成分的掌握。3.4语篇层面3.4.1逻辑结构迁移汉语文章逻辑结构对理解外语文章有着重要的帮助,这一现象在高中外语教学中尤为明显。以议论文为例,汉语议论文通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开篇提出论点,接着通过列举论据对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逻辑结构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当他们阅读外语议论文时,可以借助母语的逻辑结构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在英语议论文中,虽然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与汉语有所不同,但基本的逻辑结构是相似的。例如,一篇关于“是否应该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英语议论文,作者首先在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应该被禁止使用”,这相当于汉语议论文中的论点。接着,作者通过列举一次性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大量堆积在自然环境中对动植物生存造成威胁等事实作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与汉语议论文中分析问题的部分相对应。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再次强调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采取行动,这类似于汉语议论文中解决问题的部分。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议论文在逻辑结构上的相似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英语议论文的内容。在进行外语写作时,学生也可以运用母语逻辑来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更加清晰,逻辑更加连贯。例如,在写英语议论文时,学生可以先确定自己的论点,然后围绕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论据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可以使用举例、对比、因果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比如,在论述“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话题时,学生可以先提出论点“网络对青少年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然后分别从积极影响(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交流沟通等)和消极影响(如沉迷网络游戏、受到不良信息干扰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提出青少年应该正确使用网络的建议。通过运用母语逻辑,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地组织英语写作,提高写作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外语文章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外语文章的逻辑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例如,选取一篇汉语议论文和一篇主题相似的英语议论文,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汉语构思文章的框架和内容,然后再将其转化为英语,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运用母语逻辑进行外语写作的技巧。3.4.2衔接手段迁移汉语中常见的衔接词、过渡语在高中外语教学中对写作和口语表达连贯性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衔接词是连接句子、段落,使文章或话语逻辑连贯、语义顺畅的重要手段。在汉语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经常使用诸如“首先”“其次”“然后”“此外”“然而”“因此”“总之”等衔接词。这些衔接词在英语中也有对应的表达,如“firstly”“secondly”“then”“besides”“however”“therefore”“inconclusion”等。在英语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些衔接词能够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例如,在描述一个过程时,使用“firstly...secondly...then...finally”这样的衔接词,可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论述观点时,“however”可以用来引出相反的观点,“therefore”则用于得出结论,增强文章的逻辑性。比如,在写一篇关于“旅游的好处”的英语作文时,学生可以这样运用衔接词:“Firstly,travelingcanbroadenourhorizonsandexposeustodifferentcultures.Secondly,ithelpsusrelievestressandrelax.However,travelingalsohassomedisadvantages,suchashighcostandpotentialsafetyrisks.Therefore,weshouldplanourtripscarefully.”通过这些衔接词的使用,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连贯。汉语中的过渡语同样可以迁移到英语口语表达中,使口语更加流畅自然。过渡语是在话题转换、内容承接时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如“顺便说一下”“话说回来”“从另一个角度看”等。在英语中,类似的过渡语有“bytheway”“anyway”“fromanotherperspective”等。在日常口语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过渡语可以使对话更加连贯,避免出现突兀的话题转换。例如,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当从一个话题转换到另一个话题时,可以说“Bytheway,haveyoueverbeentotheGreatWall?”这样的过渡语能够使交流更加自然,增强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为了提高学生对外语衔接手段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专门的练习来强化训练。例如,给出一些英语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添加合适的衔接词或过渡语,使其逻辑更加连贯。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注意作者是如何运用衔接手段的,学习并模仿这些表达方式。在口语练习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过渡语进行交流,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度。四、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的影响因素4.1学习者因素4.1.1母语水平母语水平对高中学生外语学习中母语正向迁移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某高中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为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对比观察。这两个班级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教学内容和进度一致。在词汇教学环节,教师讲解英语单词“hesitate”(犹豫)时,母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汉语中“踌躇”“迟疑”等近义词,通过对比这些近义词的语义和用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hesitate”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例如,有学生分析道,“踌躇”在汉语中常带有一种思考、徘徊的意味,“hesitate”在英语中也表达在做决定时的迟疑、犹豫,两者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这种基于母语知识的联想和对比,使得他们能够快速记忆单词,并在实际运用中正确使用。在写作练习中,要求学生描述一次难忘的经历,母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运用丰富的汉语词汇和多样的句式结构来构思内容,然后将其转化为英语表达。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汉语中积累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英语作文更加生动形象。如一位学生在描述旅行经历时,写道:“Themountainwaslikeagiantstandingsilently,guardingthebeautifulsceneryaroundit.”(那座山像一个巨人静静地矗立着,守护着周围的美景。)这种生动的表达得益于其在汉语学习中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而母语水平相对较低的班级学生在学习“hesitate”时,联想和理解能力明显较弱,部分学生只能简单地记住单词的中文释义,难以将其与已有的母语知识建立有效联系,在实际运用中也容易出现错误。在写作中,他们的汉语表达较为平淡,词汇量有限,句式结构单一,导致英语作文内容空洞、语言乏味。这充分表明,母语水平高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时,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母语与外语之间的相似点,通过有效的联想和类比,将母语知识顺利迁移到外语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母语正向迁移,促进外语学习。教师在高中外语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母语水平的培养和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母语知识,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正向迁移创造有利条件。4.1.2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动机与态度在高中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进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母语正迁移。以对某高中高二年级学生的调查研究为例,在学习英语时,那些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渴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会主动将汉语中的相关词汇与之进行对比和联想。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pest”(害虫)时,他们会联想到汉语中的“害虫”“害虫”,并进一步思考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异同。这种主动的联想和对比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单词的含义,同时也加深了对母语词汇的认识,实现了母语正向迁移。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增强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效果。态度积极的学生在面对外语学习中的困难时,会以更乐观的心态去应对,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语法学习中,当遇到英语中复杂的时态和语态时,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借助母语中的语法知识和思维方式来理解。比如,在学习英语的现在完成时,他们会联想到汉语中“已经”“了”等表达完成意义的词汇和语法结构,通过对比两者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更好地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他们会主动向教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不断尝试运用母语正迁移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不足、态度消极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意识。他们在学习外语时,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思考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联系。在词汇学习中,他们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释义,而不会去联想汉语中的相关词汇,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语法学习中,他们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尝试用母语知识去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阻碍了母语正迁移的发生。因此,教师在高中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母语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果。4.1.3认知风格不同认知风格的高中学生在母语正向迁移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这为高中外语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认知风格主要包括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场独立型的学生倾向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和抽象,能够快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高中外语学习中,这类学生在利用母语正向迁移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学习英语语法为例,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定语从句时,能够迅速将其与汉语中的定语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他们发现汉语中的定语通常位于被修饰词之前,而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则位于被修饰词之后,但两者在修饰和限定名词的功能上是相似的。基于这种对比,他们能够快速理解英语定语从句的结构和用法,并通过母语的思维方式来构建英语句子。例如,在将汉语句子“我喜欢昨天买的那本书。”翻译成英语时,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定语从句,写成“IlikethebookthatIboughtyesterday.”,实现了母语在语法层面的正向迁移。场依存型的学生则更依赖外部环境和他人的指导,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在高中外语学习中,他们在利用母语正向迁移时,更倾向于借助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来理解和应用知识。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场依存型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ambiguous”(模糊的)时,可能自己很难直接联想到汉语中的相关词汇,但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与同学讨论,他们会联想到汉语中的“含糊”“模棱两可”等词,从而理解“ambiguous”的含义。在口语练习中,他们会模仿教师或同学运用母语正迁移的表达方式,如在描述事物特征时,运用汉语中积累的形象生动的词汇来丰富英语表达。了解不同认知风格学生在母语正向迁移中的表现差异,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场独立型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自主探索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对于场依存型学生,教师应加强引导和指导,组织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更好地利用母语正迁移,提高外语学习效果。四、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的影响因素4.2教学因素4.2.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在高中外语教学中对促进母语正向迁移、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外语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更容易将母语知识与外语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例如,在学习英语购物场景的对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模拟商店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店员,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母语中关于购物的知识和经验,如询问价格、讨价还价、选择商品等,来理解和运用英语中的相关表达。他们会联想到汉语中“这个多少钱?”“能不能便宜一点?”等常用的购物用语,然后对应到英语中的“Howmuchisthis?”“Canyougivemeadiscount?”等句子。通过这种情景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外语知识,同时也实现了母语在词汇和句型方面的正向迁移。对比教学法是将母语与外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母语与外语的相似之处,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的发生。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对比,如在讲解英语的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时,教师可以对比汉语中表达现在和过去时间的方式。汉语中通常通过时间副词(如“现在”“昨天”等)或上下文来表示时间,而英语则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来体现。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表达时间概念上的功能是相似的。学生可以借助母语中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来掌握英语的时态变化,从而实现母语在语法层面的正向迁移。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将汉语和英语中语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汇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例如,将“big-大的”“small-小的”“happy-快乐的”“sad-悲伤的”等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母语词汇的联想来记忆英语单词。情景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还可以相互结合,共同促进母语正向迁移。在设置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母语与外语在情景中的异同点。在模拟餐厅点餐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英语对话的过程中,对比汉语和英语在点餐时的常用表达方式和礼仪习惯。如汉语中可能会说“我要一份……”,而英语中常用“I'dlikea...”,同时介绍英语国家餐厅中常见的礼仪,如先询问服务员推荐菜品等。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外语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的发生,提升高中外语教学的效果。4.2.2教师引导教师在高中外语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母语知识,从而实现母语正迁移。在讲解英语单词“pest”(害虫)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汉语中,我们用什么词来表示这种对农作物有害的小动物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害虫”这个词,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pest”和“害虫”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pest”这个单词。在讲解英语语法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运用母语思维。在讲解英语的定语从句时,教师可以提问:“在汉语中,我们是如何修饰名词的呢?比如‘我喜欢红色的苹果’,‘红色的’就是用来修饰‘苹果’的,那么在英语中,有没有类似的修饰方式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母语中定语的概念和用法,进而引导他们理解英语定语从句的作用和结构。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让他们自主发现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英语的现在完成时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汉语中表达动作已经完成的方式,如“我已经吃过饭了”“我看过这本书了”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英语中如何表达类似的意思。通过这种启发,学生能够主动将母语中的语言知识和思维方式迁移到英语学习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母语中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来理解英语文章。在阅读一篇英语记叙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汉语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如关注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然后引导学生在英语文章中寻找这些关键信息。通过这种启发,学生能够将母语中的阅读经验迁移到英语阅读中,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在讨论中分享自己利用母语正迁移的经验和方法。在学习英语的虚拟语气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汉语中是否有类似表达假设情况的语言现象,以及如何将这些现象与英语的虚拟语气进行联系和对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索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实现母语正迁移。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利用母语正迁移的能力。4.3语言因素4.3.1母语与外语的相似性汉语与不同外语之间存在着程度各异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在高中外语教学中对母语正向迁移有着显著影响。以英语为例,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汉语中的“巴士”源于英语“bus”的音译,“咖啡”源于“coffee”。这种音译词的存在,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能够借助母语的发音和语义来快速记忆英语单词。在语法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语系,语法结构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汉语中简单陈述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结构,如“Iloveapples.”(我喜欢苹果)。这种相似的语法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句子的构成,降低语法学习的难度,实现母语在语法层面的正向迁移。汉语与日语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独特的相似之处。在词汇方面,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这些汉字词的写法和部分词义与汉语相近。如日语中的“学校”(がっこう)、“先生”(せんせい),其写法与汉语相同,词义也基本一致。学生在学习日语词汇时,可以利用母语中对这些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快速掌握日语中的相关词汇。在语法方面,日语的句子结构虽然与汉语有较大差异,但在一些表达方式上存在相似之处。日语中也有类似于汉语的助词,如“は”“が”“に”“で”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辅助表达语义和语法关系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中的“的”“地”“得”“在”等助词。通过对比这些相似之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日语的语法规则,促进母语正向迁移。汉语与法语之间同样存在一些相似性。在语音方面,法语中的一些元音发音与汉语中的某些韵母发音有相似之处,如法语中的“e”在某些情况下的发音与汉语中的“鹅”发音相近。学生在学习法语语音时,可以借助母语的发音感觉来掌握法语的发音。在词汇方面,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一些法语词汇逐渐进入汉语,如“沙龙”“香槟”等,这些词汇的引入为学生学习法语词汇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语法方面,虽然法语语法较为复杂,但在一些基本的句子结构上与汉语有相似之处,如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基本构成。通过对比分析这些相似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母语知识来学习法语,实现母语正向迁移。母语与外语的相似性为高中外语教学中母语正向迁移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些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语知识,提高外语学习效果。4.3.2目标语的难度目标语的难度与母语正向迁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目标语难度较低时,母语正向迁移更容易发生。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相对简单,与母语的联系较为紧密。在学习简单的英语词汇如“apple”(苹果)、“book”(书)时,这些词汇与汉语中的对应词汇在语义上直接相关,学生可以轻松地借助母语的语义理解来记忆英语单词,实现母语在词汇层面的正向迁移。在学习简单的英语语法结构,如一般现在时的陈述句“Ilikemusic.”(我喜欢音乐)时,其结构与汉语中的陈述句相似,学生能够借助母语的语法知识来理解和运用英语语法,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的发生。随着目标语难度的增加,母语正向迁移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当学习英语中的复杂时态,如现在完成进行时“have/hasbeendoing”结构时,其表达的时间概念和语义较为复杂,与汉语的表达方式差异较大。在汉语中,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时态结构,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就容易出现困难,母语正向迁移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在学习英语的复杂从句,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等时,从句的结构和用法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由于汉语中没有类似的从句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直接借助母语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母语正向迁移的作用相对减弱。为了降低目标语难度,促进母语正向迁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对目标语知识进行分解和简化,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内容。在讲解英语的现在完成进行时时,可以先通过简单的例句,如“IhavebeenstudyingEnglishfortwohours.”(我已经学习英语两个小时了),让学生理解该时态表达的动作从过去一直持续到现在,并且还在进行的含义。然后,通过对比汉语中表达类似含义的方式,如“我一直在学习英语,已经学了两个小时了”,帮助学生建立起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联系,促进母语正向迁移。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目标语。在学习英语的复杂从句时,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如对话、故事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从句的用法和意义。在一个关于旅游的对话情境中,“IvisitedthecitywhereIwasborn.”(我参观了我出生的城市),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对话的内容,更好地掌握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的用法。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将目标语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母语正向迁移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语知识,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的发生。五、高中外语教学中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的策略5.1教学方法的优化5.1.1对比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母语与外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目标语的理解。在词汇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母语与外语词汇的意义、词形和用法。以汉语和英语为例,虽然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但在词汇上仍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汉语中的“巴士”和英语中的“bus”,发音相近,意义相同,这种音译词的存在为学生记忆英语单词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更多这样的音译词,如“咖啡(coffee)”“沙发(sofa)”“巧克力(chocolate)”等,通过对比它们的发音和拼写,强化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教师还可以对比汉语和英语中词汇的搭配习惯。在汉语中,我们常说“提高水平”,对应的英语表达是“improveone'slevel”;而在英语中,“raise”通常与“price”“voice”等搭配。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语言中词汇搭配的差异,避免在英语表达中出现中式英语的错误。在语法方面,对比教学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在简单陈述句的结构上,汉语和英语都遵循“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语序,如“我喜欢苹果。-Ilikeapples.”。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例句对比,让学生理解两种语言在基本句型上的相似性,从而借助母语的语法知识来理解英语句子的构成。对于英语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时态、语态、从句等,教师可以与汉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在讲解英语的现在完成时时,教师可以对比汉语中表达动作已经完成的方式,如“我已经吃过饭了”,强调汉语中通过“已经”这个副词来表达完成的概念,而英语中则通过“have/has+过去分词”的结构来体现。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英语现在完成时的用法和意义,避免受到母语语法习惯的干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对比教学。可以利用表格、图表等形式,将母语与外语的词汇、语法等进行直观的对比展示;也可以通过例句分析、翻译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两种语言的异同。在讲解英语的一般过去时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系列汉语句子,让学生将其翻译成英语,并分析句子中动词的时态变化,然后对比汉语和英语在表达过去发生的动作时的不同方式。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的时态用法,实现母语在语法层面的正向迁移。5.1.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将母语知识运用到外语学习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高中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在学习英语购物场景的对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模拟商店的情境,摆放一些商品模型,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店员,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运用母语中关于购物的知识和经验,如询问价格、讨价还价、选择商品等,来理解和运用英语中的相关表达。他们会联想到汉语中“这个多少钱?”“能不能便宜一点?”等常用的购物用语,然后对应到英语中的“Howmuchisthis?”“Canyougivemeadiscount?”等句子。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外语知识,同时也实现了母语在词汇和句型方面的正向迁移。在学习英语旅游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旅游景点的情境,展示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扮演游客和导游,用英语介绍景点、询问路线、讨论旅游计划等。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运用母语中对旅游的了解和表达,来丰富英语交流的内容。他们会联想到汉语中“这个景点真美!”“我们什么时候出发?”等表达方式,然后用英语表达为“Howbeautifulthisscenicspotis!”“Whenshallwestart?”等。通过这种情境教学,学生能够将母语知识与外语学习有机结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除了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参与一些与外语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加英语角、观看英语电影、阅读英语故事书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母语知识解决外语问题,进一步促进母语正向迁移。在英语角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其他英语学习者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运用母语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来组织英语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观看英语电影时,学生可以结合母语的听力理解能力,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英语对话,同时学习英语中的地道表达和文化背景知识。5.2教师角色的转变5.2.1引导者在高中外语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肩负着引导学生发现母语与外语联系、鼓励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职责。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母语与外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联系。在语音教学中,以英语和汉语为例,教师可以指出英语中的一些音素与汉语中的某些发音相似,如英语中的/p/、/m/、/f/等辅音,与汉语中的相应发音在发音部位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他们发现这些联系,从而利用母语发音的感觉来帮助掌握外语发音。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英汉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巴士”和英语中的“bus”,“咖啡”和“coffee”等音译词,以及一些语义相近的词汇,如“big-大的”“small-小的”等。通过这种对比,帮助学生借助母语词汇的记忆和理解方式,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积极探索外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汉语中类似的语法结构,如英语的一般现在时与汉语中表达现在状态或经常发生动作的句式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汉语中如何表达“我每天都打篮球”这样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理解英语中“Iplaybasketballeveryday.”的表达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借助母语的语法思维来理解和掌握英语语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母语阅读中的理解策略,如预测、推理、总结等,来理解英语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前,根据文章的标题和图片,运用母语思维进行预测,然后在阅读过程中验证自己的预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发现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联系,并尝试运用母语正迁移来解决外语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究汉语和英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龙”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不同寓意。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还能学会运用母语知识来理解外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鼓励他们在课后自主运用母语正迁移进行外语学习,如阅读英语课外书籍时,遇到不懂的词汇或句子,尝试运用母语知识进行猜测和理解。5.2.2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负迁移,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的发生。在学习资源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外语学习资料,包括书籍、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在学习英语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英语原著,如《小王子》《夏洛的网》等,这些书籍语言简单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结合母语知识来理解英语内容,同时还能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英语影视作品,如《疯狂动物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等,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语速,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网络资源也是学生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质的英语学习网站,如沪江英语、英语巴士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母语负迁移。在语法学习中,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容易受到母语语法习惯的干扰。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区分英汉语法的不同之处。在讲解英语的时态时,教师可以对比汉语中表达时间的方式,强调英语中动词时态变化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不同时态所表达的时间概念和语义。教师还可以通过例句分析、语法填空、改错等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英语语法,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词汇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英汉词汇的搭配差异,如汉语中常说“提高水平”,而英语中常用“improveone'slevel”;汉语中说“开电视”,英语中则用“turnontheTV”。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搭配实例,让学生进行记忆和练习,帮助他们克服母语词汇搭配习惯的干扰。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母语正向迁移的发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自己利用母语正迁移的经验和方法,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开展英语写作练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让学生互相检查作文中是否存在母语负迁移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外语知识与母语知识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促进母语正向迁移。在英语角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母语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巧,组织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戏剧表演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剧本的理解和演绎,将母语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融入到英语表演中,增强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5.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5.3.1学习策略指导教师应教授学生利用母语正迁移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外语。联想记忆法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母语正迁移的学习策略。在词汇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母语中的词汇来记忆外语单词。例如,在学习英语单词“pest”(害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汉语中的“害虫”,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想与“害虫”相关的事物,如“庄稼”“农药”等,然后将这些联想与英语单词“pest”“crop”“pesticide”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记忆链条。这样,学生在记忆“pest”这个单词时,不仅能够记住其词义,还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单词,扩大词汇量。对比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母语与外语在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目标语的理解。在语法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汉语和英语的时态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时间概念上的差异。汉语中常用时间副词(如“现在”“昨天”“明天”等)和助词(如“着”“了”“过”等)来表达时间,而英语中则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来体现时间。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两种语言时态的特点,避免在使用英语时受到母语时态表达习惯的干扰。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母语中的构词法知识来学习外语词汇。汉语中有许多汉字是由部首和偏旁组成的,通过分析部首和偏旁的含义,可以推测汉字的大致意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构词法,如前缀、后缀和合成词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英语中常见的前缀和后缀,如“un-”表示否定,“-er”表示人或物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构词法知识来记忆单词。在学习“unhappy”这个单词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前缀“un-”的含义,联想到汉语中表示否定的“不”,从而理解“unhappy”的意思是“不开心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利用母语中的构词法知识,更轻松地记忆英语单词,提高学习效率。5.3.2元认知能力培养元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认知、监控和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能够提高母语正迁移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在阅读英语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是否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如果发现自己理解困难,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是词汇量不足,还是语法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亦或是阅读技巧欠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