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 教学课件_第1页
水墨丹青 教学课件_第2页
水墨丹青 教学课件_第3页
水墨丹青 教学课件_第4页
水墨丹青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墨丹青教学课件欢迎各位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艺术。本课件将系统介绍水墨丹青的历史渊源、基本技法、文化内涵及实践方法,适合初学者入门,也为进阶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框架。通过本课程,您将领略到水墨丹青独特的艺术魅力,掌握基本创作技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水墨丹青的起源远古溯源水墨丹青的早期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经过漫长的发展,在汉代开始形成独立的绘画形式。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已见线描与晕染技法的运用,为后世水墨画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纸张和绢帛的广泛使用,加之制墨技术的提高,水墨画开始在文人阶层中流行。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理念,开启了中国画追求"神韵"的传统。蓬勃发展唐代是水墨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吴道子、王维等大师推动了水墨画的技法革新。宋元时期,水墨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文人画与院体画两大流派,"北宋重色彩,南宋尚水墨"成为明显特征。水墨丹青将书法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同源"的理念。绘画中线条的使用直接借鉴了书法用笔的技巧,使得画面具有书法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水墨丹青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其表达的"意境"与"气韵生动"。画家不追求对物象的精确描绘,而是力求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出物象的精神和画家的情感,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水墨丹青的历史发展1唐代奠基时期(618-907年)唐代是水墨画发展的关键时期,王维"水墨山水"的创新使山水画从以往的青绿山水中独立出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为后世水墨画发展指明方向。2宋代鼎盛时期(960-1279年)宋代水墨画达到巅峰,形成"北宋重笔墨,南宋重意境"的特点。北宋范宽、郭熙、李唐等名家创作了大量巨制山水,气势磅礴;南宋马远、夏圭发展了"一角山水",创作了许多充满诗意的小幅作品。3元代文人画兴起(1271-1368年)元代政治动荡,许多文人隐居山林,以画寄托情感,文人画大兴。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的出现,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书画同源"理念得到深化。4明清多样发展(1368-1912年)明代出现"吴门画派"和"浙派"等画派。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继承董其昌衣钵,"四僧"(石涛、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则以奇崛风格著称。5近现代创新融合(1912年至今)近现代水墨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吸收西方绘画技法,推动水墨画创新。当代水墨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现代艺术语言的探索。水墨丹青的文化意义哲学思想的载体水墨丹青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儒家的中庸之道体现在构图的平衡与和谐;道家的"无为"思想反映在留白与自然流动的笔墨中;佛教的禅宗思想则启发了画家对物象本质的追求。水墨画中常见的山水画题材,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画中的山川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画家精神世界的投射。文人画的兴起,使绘画成为文人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方式。"写意"与"神韵"的追求与西方绘画追求形似和光影效果不同,中国水墨画更注重"写意",即通过简练的笔墨捕捉物象的神态和精神。"形似者生,神似者妙"成为中国画家普遍追求的创作理念。"神韵"是水墨画的最高境界,指画面所传达的生命律动与精神气息。宋代苏轼评论画家"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强调了超越形似追求神韵的重要性。这种对神韵的追求,使中国水墨画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情感与精神的表达水墨丹青是中国文人情感与精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画家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刚柔缓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笔墨当随时代"反映了水墨画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水墨画中常见的题跋和印章,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这种综合艺术形式,为观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四宝工具介绍毛笔毛笔是水墨画的核心工具,根据材质可分为狼毫、羊毫、兼毫等。狼毫笔锋挺健有力,适合画山石、树干等刚劲物象;羊毫柔软含墨量大,适合花卉、云雾等柔和物象;兼毫兼具刚柔特点,用途广泛。根据笔头大小,又有大、中、小楷之分,满足不同表现需求。墨墨是由松烟或油烟与胶质混合制成的条状物,使用时需在砚台上加水研磨成墨汁。上好的墨呈青黑色,光泽如漆,研磨细腻,不沉淀。常见的有徽墨、歙墨等。墨色可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通过不同墨色的运用可表现物象的质感、体积、空间感。砚台砚台是研磨墨条的石质工具,好的砚台质地细腻坚硬,研墨不易磨损,出墨均匀。名贵砚台如端砚、歙砚、洮砚等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珍贵的艺术品。砚台通常由墨池、水池、砚堂等部分组成,设计精巧,既实用又美观,是文人书斋的重要陈设。宣纸宣纸是中国特有的高级艺术用纸,以安徽宣城出产的最为有名。宣纸吸墨性强,墨色晕染自然,保存时间长久。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等。生宣吸水性强,适合大写意作品;熟宣吸水性较弱,适合工笔画;半生半熟宣则兼具两者特点。其他辅助材料砚台种类与选择除了常见的端砚、歙砚外,还有洮砚、澄泥砚、红丝砚等多种名贵砚台。选择砚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看砚石质地是否细腻坚硬,二是看出墨是否均匀,三是看砚面是否平整光滑。初学者可选择中等价位的仿古砚台,既经济实用又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不同砚台的使用也有讲究。端砚质地坚硬,适合长期使用;歙砚出墨快,适合日常练习;洮砚色泽温润,更具收藏价值。砚台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干净,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延长使用寿命。颜料与矿物色彩传统水墨画虽以墨色为主,但也常用各种颜料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常用的传统颜料有朱砂、石青、石绿、赭石、藤黄等,这些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色彩纯正,不易褪色。现代水墨画也常使用国画颜料,这种颜料色彩鲜艳,使用方便,但要注意与传统墨色的协调。在使用颜料时,要遵循"墨分五色"的原则,注重色彩的和谐与统一。初学者可先掌握单色水墨技法,再逐步尝试加入色彩。画夹与镇纸的使用画夹是固定宣纸的工具,常见的有竹制画夹和木制画夹。好的画夹应平整光滑,夹紧力度适中,不会损伤宣纸。镇纸则是防止宣纸因吸水后起皱的辅助工具,通常使用玉石、水晶等材质制作,既实用又美观。此外,水墨画创作还需要准备调色盘、水盂、笔洗、笔架等辅助工具。调色盘用于调配颜料,水盂用于盛水,笔洗用于清洗毛笔,笔架用于放置毛笔。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对于创作过程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基础笔法讲解点法点法是水墨画最基本的笔法,用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体积。根据笔触的不同,可分为圆点、方点、长点、破点等。点的大小、形状、浓淡可以表现不同的物象,如山石的质感、树叶的聚散、花朵的繁简等。点法讲究"藏锋"与"露锋"的变化,通过点的组合可以表现丰富的画面效果。线法线法是水墨画的骨架,用于勾勒物象的轮廓和结构。常见的线法有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蚕头雁尾描等。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疏密都能表达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线法要求"笔断意连",即使线条间断,意境也要连贯,这需要通过长期练习来掌握。线条的运用直接影响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皴法皴法是表现物象表面质感的技法,主要用于山石的表现。常见的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折带皴等。不同的皴法可以表现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山石特征。皴法讲究"顺势而皴",要根据山体的走向和结构来运用适当的皴法,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质感。皴法的运用是区分不同画派风格的重要特征。染法染法是利用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和扩散来表现物象的明暗变化和空间感的技法。常见的有渲染、积墨、破墨等。渲染要掌握好水分与墨色的比例,水多墨少形成淡雅的效果,水少墨多则形成浓重的效果。染法能够表现物象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是水墨画独特的表现手法。"提按"、"顿挫"技巧水墨的运用技巧墨色浓淡层次表现水墨画中墨色的运用非常讲究,通常分为五种层次:焦、浓、重、淡、清。这五种墨色的巧妙运用,可以表现出物象的明暗变化、远近层次和空间感。例如,远山用淡墨表现,近山用浓墨表现,可以自然地体现出空间的深远。墨色的叠加也是一种重要技巧。先用淡墨铺底,等干后再用浓墨加深部分区域,可以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此外,墨色的干湿变化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湿墨容易扩散,适合表现柔和的物象;干墨则纹路清晰,适合表现刚硬的物象。水墨晕染与留白艺术晕染是水墨画特有的技法,利用水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扩散形成渐变效果。晕染时要掌握好水分,水分过多会导致墨色过分扩散,水分过少则晕染效果不明显。晕染适合表现云雾、山峦等自然景观的朦胧美感。留白是中国水墨画的独特艺术语言,"计白当黑"是其核心理念。留白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有意为之的艺术处理,能够增强画面的呼吸感和空间感。留白有实际留白和心理留白两种,前者是画面上的实际空白,后者是通过淡墨暗示的视觉空白。留白处理得当,能使画面更具艺术张力。墨韵与纸张的互动水墨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墨与纸的互动。不同的宣纸对墨的吸收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生宣吸水性强,墨色扩散快,适合写意作品;熟宣吸水性弱,墨色扩散慢,适合工笔画。画家需要根据创作需要选择合适的纸张。墨色在纸上的渗透和扩散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纹理和效果,这种偶然性是水墨画的魅力所在。有经验的画家能够预见并利用这种偶然性,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墨趣"是水墨画区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重要特征。构图原则1"留白"与"虚实"关系留白是中国水墨画的重要特色,也是构图的核心原则之一。"留白"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画面中有意识保留的未着墨区域,它同样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留白有以下几个作用:增强画面的呼吸感和节奏感提供想象空间,体现"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形成虚实对比,增强主体的表现力表现空间层次,如云雾、水面等虚实关系是构图的核心要素,"实"是画面的主体部分,"虚"则是留白或轻描淡写的部分。好的构图应该虚实结合,形成对比,使画面既有重点又有整体感。虚实处理得当,能使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空间。2"三分法"与"黄金分割"传统水墨画构图常用"三分法",即将画面横向和纵向各分为三等份,形成九个区域,主体通常放置在这些区域的交叉点上。这种构图方法简单实用,能够避免主体过于居中导致的呆板感。"黄金分割"是另一种常用的构图法则,即按照约1:0.618的比例将画面划分,在分割点放置画面主体。这种比例被认为最符合人类的审美心理。无论采用哪种分割方法,目的都是为了使画面更具平衡感和美感。此外,中国传统山水画还有"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理念,通过不同的视角表现山水的空间层次。这种多角度的空间处理方式,突破了西方透视法的限制,创造了独特的空间表现形式。3画面平衡与动势表现画面的平衡是构图的基本要求,但并非简单的对称。中国画讲究"不平衡中求平衡",通过疏密、轻重、大小、明暗等对比关系,在视觉上形成平衡。如一侧有重墨大物,另一侧可以用小而精致的物象或题款印章来平衡。画面的动势是指画面中的视觉流动方向。好的构图应该有明确的动势,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流动。常见的动势有:S形动势:如曲折的小路或溪流,柔和流畅对角线动势:如斜伸的树枝,富有张力环形动势:如山水环绕,形成循环六法与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概念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被视为最核心的两项。"骨法用笔"指的是通过线条的运用表现物象的结构和精神。中国画重视线条,认为线条不仅是描绘形象的工具,更是表达情感的媒介。一条好的线条应该具有节奏感和力度变化,能够准确表现物象的结构特征。"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指画面所表现的生命律动和精神气息。"气"是指物象的生命力和活力,"韵"是指物象的节奏和律动。二者结合,使画面中的物象不仅形似,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内涵。传统绘画六法简述谢赫提出的"六法"全称为"六要",包括:气韵生动:画面应具有生命力和精神气息骨法用笔:线条应表现物象的结构和精神应物象形:根据物象的特征进行描绘随类赋彩:根据物象的特性进行着色经营位置:安排画面的构图传移模写:学习和传承前人的技法这六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体系,指导着画家的创作实践。气韵贯穿作品整体气韵是贯穿整个作品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单个物象上,更体现在整个画面的协调统一中。一幅有气韵的作品,其笔墨、构图、色彩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和谐统一,共同表现画家的情感和思想。四君子介绍竹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坚韧不屈、虚心有节的品格。竹子虽身处严寒,却四季常青;虽遭风雨,却能屈能伸。画竹注重表现其挺拔的身姿和婆娑的叶影,技法上以线条的刚柔变化表现竹的质感,以墨色的浓淡层次表现竹的立体感。兰兰花象征高洁、幽雅的品质,被誉为"空谷幽兰"。兰花虽生长在人迹罕至之处,却散发着淡雅的芳香。画兰重在表现其叶的飘逸和花的清雅,技法上以流畅的线条表现兰叶的韵律感,以淡雅的墨色表现兰花的清新气质。菊菊花象征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品格。菊花傲霜怒放,在万花凋零的深秋仍然绽放。画菊重在表现其傲然挺立的姿态和繁复的花瓣,技法上以点、线结合表现菊花的形态,以浓淡墨色的对比表现菊花的质感。梅梅花象征坚强不屈、傲雪凌霜的精神。梅花在严寒冬日独自绽放,不畏严霜。画梅重在表现其傲然怒放的精神和独特的枝干形态,技法上以曲折有力的线条表现梅枝的苍劲,以点染法表现梅花的清雅。四君子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也是初学者的基础练习内容。这四种植物不仅形态各异,技法各有侧重,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和精神象征。通过绘画四君子,不仅可以学习不同的绘画技法,还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竹的绘画技巧竹节与叶片的笔法画竹首先要掌握竹干的画法。竹干主要由竹节和竹身组成,画竹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竹干宜用中锋运笔,保持线条的圆润有力竹节处稍作停顿,表现节与节之间的关系竹干的粗细要有变化,一般上细下粗竹干的弯曲要自然,避免过于规则或过于夸张竹叶的画法更为复杂,需要掌握"一叶两笔"的基本技法:第一笔:从叶子中间向上,画出叶子的前半部分第二笔:从与第一笔相接处向下,画出叶子的后半部分两笔之间要自然衔接,形成完整的叶子形态竹叶的排列要注意疏密有致,避免均匀排列。一般遵循"三三两两"的原则,即竹叶常以三片或两片为一组,形成自然的节奏感。表现坚韧与谦虚品质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画竹不仅是技法的练习,更是对竹子精神品质的表达。画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竹干要表现其挺拔刚劲的品质,线条要有力度竹叶要表现其柔韧飘逸的特点,线条要有韵律整体构图要疏朗有致,体现竹子的虚心和高雅典型作品示范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竹大师,如郑板桥、文征明、吴昌硕等。郑板桥的竹画最为著名,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诗句,生动表达了竹子的精神品质。郑板桥的竹画特点是:竹干苍劲有力,往往呈现曲折之态竹叶飘逸灵动,常用焦墨表现构图简洁大方,留白处理得当常配以诗句,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兰花的绘画技巧兰叶的线条流畅与韵律兰花的绘画始于兰叶,兰叶的表现是整幅画的基础。兰叶的画法有以下几个要点:运笔要一气呵成,体现"一波三折"的韵律用笔要轻重结合,体现叶子的弹性和质感叶尖要稍作停顿,显示叶子的锐利叶片的排列要有序,避免杂乱无章兰叶的笔法要求"中锋行笔",即笔锋在纸面上的行进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笔管的中心位置。这种笔法能够使线条圆润有力,富有弹性。兰叶的线条要有"起、行、止"三个阶段,起笔要轻,行笔要流畅,止笔要有力,形成完整的节奏感。象征高洁与幽雅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幽雅,被誉为"花中君子"。画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整体构图要简洁明快,避免繁复用墨要清新淡雅,避免浓重线条要流畅有韵,体现兰花的高雅气质叶与花的比例要协调,通常以叶为主,花为辅兰花的绘画不仅是技法的表现,更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古人云:"兰以幽香比君子之德",画兰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作品赏析与练习指导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兰大师,如郑板桥、邓石如、赵之谦等。郑板桥的兰花被称为"铁骨兰",线条刚健有力;邓石如的兰花则以清雅见长;赵之谦的兰花则融合了书法笔意,独具特色。初学者可以从临摹名家作品入手,掌握基本的笔法和构图。练习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先练习单片兰叶,掌握"一波三折"的基本笔法再练习叶丛,学会叶片的组合和排列然后练习兰花,掌握花朵的结构和表现方法最后是整体构图,学习叶与花的协调统一菊花的绘画技巧菊瓣的画法菊花的瓣片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画法有以下要点:菊瓣通常用点的方式表现,根据菊花品种不同,可分为圆点、长点、方点等点的排列要有规律,从花心向外呈放射状内层花瓣较密集,外层较疏朗,形成由内而外的层次感用笔要轻重结合,表现花瓣的厚薄变化绘画菊花时,应先确定花心位置,再由内向外画花瓣。花瓣的疏密、大小、方向都要有变化,避免过于规则和机械。菊叶的表现菊叶的画法与其他花叶有所不同,主要特点是:菊叶边缘呈锯齿状,需要用短小的斜笔表现叶片大小要有变化,近处的叶片可以画得较大,远处的较小叶片的方向要多样,有正面、侧面、背面等不同角度叶片的墨色要浓淡结合,表现叶片的立体感菊叶通常采用"双钩填色"的方法,即先用淡墨勾勒叶片轮廓,再用浓墨填充叶片内部,最后用淡墨表现叶脉。菊花的象征意义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菊花傲霜怒放,象征坚贞不屈的品质菊花开于深秋,象征隐士的高洁与淡泊菊花品种繁多,象征多样性与包容性菊花药用价值高,象征实用性与内在价值画菊时应注意表现其傲霜的精神和高洁的品质,这不仅体现在笔墨技法上,更体现在整体构图和意境营造上。经典作品解析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菊大师,如黄筌、徐渭、郑板桥等。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黄筌的菊花工整细腻,色彩明丽,代表工笔画风格徐渭的菊花豪放奔放,墨色浓重,代表写意画风格郑板桥的菊花简洁有力,线条刚健,代表文人画风格梅花的绘画技巧梅枝的曲折与梅花点染梅花的绘画始于梅枝,梅枝的表现是整幅画的骨架。梅枝的画法有以下几个要点:梅枝要曲折有力,体现其在严寒中成长的坚韧粗细要有变化,主干较粗,分枝渐细墨色要浓淡结合,表现树干的质感和立体感分枝要自然,避免过于对称或规则梅枝通常用侧锋运笔,表现其粗糙的树皮质感。画梅枝时要注意"三长两短一疤点"的原则,即主干要长,主要分枝也要长,次要分枝要短,树干上要有疤点表现梅树的苍老感。梅花的画法则多采用点染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圆点法:用笔尖点出圆形花瓣,适合表现盛开的梅花小勾法:用笔尖勾出花瓣轮廓,适合表现含苞待放的梅花破点法:用笔侧轻点纸面,适合表现梅花的轻盈感梅花的点染要有疏密变化,通常花朵聚集处较密,边缘处较疏,形成自然的过渡。象征坚强与纯洁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强不屈和高洁纯净的品格。梅花不畏严寒,在冰雪中独自绽放,被誉为"花中君子"。画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整体构图要简洁有力,体现梅花的坚毅精神枝干要苍劲有力,表现其不畏严寒的品质花朵要清新脱俗,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墨色要有冷暖对比,体现冬日梅花的特殊韵味名家梅花作品赏析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梅大师,如王冕、林逋、吴昌硕等。王冕被誉为"梅花王",其梅花画法独特,枝干苍劲有力,花朵清雅脱俗。林逋被称为"梅妻鹤子",其梅花画法清新淡雅,意境高远。吴昌硕的梅花则刚健有力,墨色浓重,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常见题材介绍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别,主要描绘花卉、鸟类、虫鱼等自然物象。花鸟画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工笔花鸟画细腻精致,注重形似;写意花鸟画则豪放洒脱,追求神似。花鸟画的题材广泛,包括"四君子"(梅兰竹菊)、"花中四贵"(牡丹、芍药、海棠、月季)等。花鸟画常带有象征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纯洁,喜鹊象征喜庆等。花鸟画技法多样,包括勾线填色、没骨画法、泼墨泼彩等。初学者可从简单的花卉入手,如梅兰竹菊,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花鸟组合。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描绘自然山川景色。山水画表现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画家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寄托,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按风格可分为北方山水和南方山水:北方山水以雄伟壮丽为特点,代表画家有范宽、郭熙等;南方山水以柔和秀丽为特点,代表画家有董源、巨然等。山水画技法独特,主要包括各种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等)、点苔法、树法、云水法等。山水画构图讲究"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通过不同视角表现空间层次。人物画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类别,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就已出现人物形象。人物画主要表现人物的形象、活动和情感,分为肖像画、仕女画、历史故事画等多种类型。人物画技法上有"白描"和"设色"两种主要表现方式。白描以线条为主,不施色彩,代表作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设色则在线描基础上加以色彩渲染,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人物画讲究"传神写照",即不仅要描绘人物的外形,更要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内在情感。这需要画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三大类题材各有特点,也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如"人物山水"将人物置于山水环境中;"花鸟山水"则将花鸟元素融入山水画中。不同题材的选择往往与画家的个人兴趣、文化背景和艺术追求有关。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进行系统学习。花鸟画基础鸟类动态与羽毛表现鸟类是花鸟画中的重要表现对象,其动态和羽毛的表现是关键。绘画鸟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鸟的体型比例要准确,头、身、尾的比例通常为1:2:1鸟的姿态要多样,如站立、飞翔、觅食等,避免千篇一律羽毛的表现要根据鸟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雄性孔雀的尾羽华丽,麻雀的羽毛则简单朴素鸟目要传神,"画龙点睛"的道理在鸟类绘画中同样适用鸟类的羽毛表现技法主要有:勾勒法:先用淡墨勾勒轮廓,再用浓墨表现羽毛纹理点染法:用点的形式表现羽毛的纹理和质感皴擦法:用笔侧轻轻皴擦,表现羽毛的丰满感花卉结构与色彩搭配花卉是花鸟画的另一重要元素,其结构和色彩表现尤为关键:花的结构要准确,包括花蕊、花瓣、花萼、花茎等部分花的姿态要自然,有正面、侧面、俯视、仰视等多种角度花的色彩要和谐,工笔花鸟多用艳丽色彩,写意花鸟则常以水墨为主,辅以淡彩花的布局要疏密有致,避免过于均匀或杂乱花卉的绘画技法主要有:工笔花卉:先用淡墨勾勒轮廓,再用色彩填充,最后用浓墨加强轮廓写意花卉:直接用笔墨表现花的形态和神韵,强调气韵生动没骨画法:不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色彩渲染出花的形态典型花鸟画示范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花鸟画大师,如宋代的徐熙、黄筌,明代的边文进、林良,清代的恽寿平、郑板桥,近代的齐白石、陈之佛等。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可以作为学习的典范。山水画基础远近法与空间层次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独特的空间处理方法,主要表现为"三远法":高远:自下而上仰视山峰,表现山的高耸深远:从前景透过峡谷看到远处,表现空间的纵深平远:平视远方山峦,表现宽广的空间山水画的空间层次通常通过以下方法表现:大小对比:近处物体大,远处物体小墨色浓淡:近处浓墨,远处淡墨详略对比:近处详细,远处简略虚实结合:近处实景,远处以云雾等虚景过渡山石纹理与水流表现山石是山水画的骨架,其纹理表现主要通过各种皴法实现:披麻皴:用长短不一的平行线表现山的质感,适合表现江南山水斧劈皴:用短促有力的斜线表现山的棱角,适合表现北方山水雨点皴:用密集的点表现山石表面的粗糙感,适合表现雨后山景折带皴:用连续折线表现山的层次,适合表现层层叠叠的山峦水流的表现也有多种技法:平静的水面:用横线或留白表现流动的水流:用曲线或点线结合表现瀑布:用垂直的线条表现,上细下粗浪花:用点和短线结合表现山水画名作赏析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山水代表作,雄伟壮丽,用斧劈皴表现北方山势郭熙《早春图》:构图高大,云雾缭绕,表现春日山色的清新与活力马远《寒江独钓图》:南宋"一角山水"代表作,以简约的构图表现深远的意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代文人山水代表作,用淡墨层层渲染,表现江南山水的柔和秀美这些名作不仅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风格,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可以更好地掌握山水画的技法和精神。人物画基础人物比例与神态刻画中国传统人物画有其独特的人物比例和表现方式。人物比例通常遵循"头身七分法"或"头身八分法",即以头部大小为单位,成人身高约为7-8个头部高度。但这并非绝对,艺术表现往往根据需要进行适当变形。人物画中,面部表情的刻画尤为重要。传统人物画讲究"传神写照",即不仅要描绘人物的外形,更要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面部五官的处理要点如下:眼睛:眼为心灵之窗,应精心刻画,传神为上鼻子:根据人物性格和地域特点有所变化嘴巴:表情变化的重要部位,能表达多种情绪耳朵:细节处理,注意与整体面部的协调眉毛:表达人物性格和情绪的重要元素人物动态的表现也很关键,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姿态、手势、体态等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动态表现要自然流畅,避免僵硬和做作。服饰与背景处理服饰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明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也反映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服饰的处理要点如下:服饰纹样要符合历史时期特点衣纹表现要有节奏感,体现布料质感色彩搭配要和谐,并与人物身份相符装饰物(如冠、带、履等)要细致刻画背景处理也是人物画的重要环节,它能够衬托人物形象,增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背景可以是自然景观、室内场景或象征性元素,应与人物形象协调统一,共同表达主题。传统与现代人物画对比传统人物画与现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有很大差异:传统人物画讲究线条的运用,以线造型;现代人物画则更多地借鉴西方技法,注重光影和体积感传统人物画多用白描或设色,色彩含蓄;现代人物画色彩运用更为丰富和大胆传统人物画多表现历史人物和典型场景;现代人物画题材更为广泛,包括现代生活和社会议题传统人物画构图程式化,强调意境;现代人物画构图更为自由,注重个人风格表达传统名家介绍王羲之(303-361)——书法与水墨艺术的奠基人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虽然他主要以书法闻名,但其书法艺术对后世水墨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王羲之的用笔讲究"骨力"和"气韵",强调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这些理念被后世画家广泛吸收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王羲之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确立了中锋用笔的基本原则,为后世书画艺术奠定了技法基础强调"书画同源"理念,促进了书法与绘画的融合提出"意在笔先"的创作观念,强调心手相应的重要性齐白石(1864-1957)——现代水墨艺术的代表人物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以花鸟画和山水画闻名。他的艺术风格独特鲜明,作品既有传统笔墨技法,又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和生活气息。齐白石的艺术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艺术创作要超越单纯的形似,追求神似。齐白石的艺术风格特点:用笔简练有力,短促有劲,被称为"齐家三宝"(短、肥、浓)色彩鲜明大胆,尤其喜用朱砂红,形成独特的"白石红"题材广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如虾、蟹、蝉、老鼠等构图新颖独特,常打破传统构图规则,创造新的视觉效果张大千(1899-1983)——集大成的艺术大师张大千被誉为"二十世纪毕加索",是中国近现代最全面的画家。他精通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题材,技法上既能工笔细描,又善写意泼墨,被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的艺术生涯经历了从临摹古人到自成一家的过程,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和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张大千的艺术贡献:复兴了敦煌艺术,通过临摹和研究敦煌壁画,保存和传承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创新了泼墨泼彩技法,发展出"泼墨山水"的独特风格融合中西方艺术,在保持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同时,吸收西方艺术的色彩和构图理念广泛的题材涉猎,从传统山水花鸟到人物佛像,无一不精除了上述三位大师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水墨画家,如唐代的吴道子、五代的荆浩、宋代的范宽和郭熙、元代的黄公望和倪瓒、明代的沈周和文徵明、清代的石涛和八大山人等。这些大师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和独特魅力。现代水墨艺术发展现代水墨融合创新趋势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国水墨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水墨艺术在保持传统笔墨精神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技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保留传统笔墨语言,同时吸收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力和构成意识东方与西方的交流:结合西方构图法则、色彩理论和空间概念,丰富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既表达传统文化精神,又关注当代社会现实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强调个人风格的同时,也注重艺术的社会价值和公共性现代水墨艺术的创新表现在多个方面,如题材的拓展、形式的突破、观念的更新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探索水墨艺术的当代表达,使传统水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材料与新技法介绍现代水墨艺术在材料和技法上也有许多创新,打破了传统水墨画的局限:材料创新:除传统宣纸外,现代水墨画还尝试使用丙烯颜料、油彩、综合材料等载体拓展:从平面扩展到立体装置、数字媒体、影像等多种形式技法突破:发展出泼墨、破墨、拓印、拼贴等多种新技法工具创新:除传统毛笔外,还使用自制工具、喷枪、数字绘图设备等代表艺术家与作品展示现代水墨艺术的代表人物众多,他们各自探索了不同的艺术道路:刘国松:开创了"现代水墨运动",发明了"抽水皴"等新技法,代表作《地球风景》系列吴冠中:融合中西绘画,创造了独特的"抽象表现主义水墨"风格,代表作《长江万里图》李津:将传统水墨与现代生活元素结合,形成独特的叙事风格,代表作《水浒》系列徐冰:探索水墨与装置艺术的结合,关注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代表作《天书》水墨画的创作流程主题构思与草图设计水墨画创作始于明确的主题构思,这是整个创作过程的灵魂。构思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几点:确定创作主题和表达意图,明确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收集相关资料和素材,包括实物观察、照片参考或历史文献等进行多张草图尝试,探索不同的构图和表现方式确定最终构图,注意画面的平衡、节奏和焦点设置草图阶段可以使用铅笔或淡墨在普通纸上进行,目的是确定画面的基本结构和布局。好的草图能为后续创作奠定坚实基础。线稿与墨色铺陈确定草图后,进入正式创作阶段。首先需要在宣纸上完成线稿,然后进行墨色铺陈:选择合适的宣纸,根据题材和技法选择生宣、熟宣或半生半熟宣根据草图在宣纸上勾勒主要轮廓,注意线条的质量和韵律确定墨色的层次和变化,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墨色铺陈注意"三分画,七分留白"的原则,合理处理实与虚的关系墨色铺陈是水墨画的关键环节,需要掌握好水分与墨色的比例,以及笔触的轻重缓急。墨色有"焦、浓、重、淡、清"五种层次,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细节刻画与润色墨色铺陈完成后,进入细节刻画和润色阶段:加强主体部分的细节表现,如花卉的纹理、山石的质感、人物的表情等调整画面的整体节奏和韵律,确保主次分明,层次丰富适当添加色彩(如需要),注意色彩与墨色的协调统一最后进行题款和钤印,使画面完整统一润色阶段要注意"画到七分停"的原则,避免过度刻画导致画面生硬。题款和钤印不仅是署名,也是画面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和大小都需要精心考虑。最后,给作品装裱,使其更加完美。整个水墨画创作流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过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随着经验的积累,画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重要的是,在技法熟练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践技巧指导练习笔法的步骤与方法水墨画的基础在于笔法的掌握,初学者应从基本笔法练习入手:握笔练习:学习正确的握笔方法,一般采用悬腕握笔,使笔杆与纸面成45度角左右基本笔画练习:从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入手,逐步掌握提按、顿挫等变化线条练习:练习不同粗细、长短、曲直的线条,感受线条的节奏和韵律综合应用:将基本笔法应用于简单物象的表现,如竹叶、兰花等练习笔法的方法:临摹法:选择名家作品进行临摹,理解并模仿其用笔特点反复练习法:同一笔法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对比练习法:尝试不同的用笔方法,对比效果,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写生法:直接面对实物进行写生,培养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墨色调配技巧墨色的调配是水墨画表现的重要环节,需要掌握以下技巧:研墨技巧:研墨要"三停三走",即研一段时间后停下来,让墨充分溶解,反复几次,可得细腻的墨汁墨色层次:水墨画常用"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通过调整水墨比例得到不同层次墨色混合:有时需要混合不同浓度的墨色,创造丰富的墨色变化墨色与色彩:墨色可与色彩结合使用,但要注意协调统一纸张与水分控制宣纸的特性和水分的控制是水墨画效果的关键:选纸技巧:根据创作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宣纸,如生宣适合写意,熟宣适合工笔铺纸方法:宣纸铺放要平整,可用喷壶轻喷水使纸张扩张后再创作水分控制:笔的含水量决定墨色的浓淡和扩散程度,干笔适合细节刻画,湿笔适合大面积渲染干湿结合: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干湿变化,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水分控制的几种常见技法:干笔焦墨:笔含墨少而浓,适合表现质感强烈的物象湿笔淡墨:笔含水多,墨色淡,适合表现柔和的物象积墨法:在湿处反复加墨,形成墨色浓郁的效果常见问题与解决1笔墨不畅的调整方法水墨画创作中常遇到笔墨不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线条干涩、断续或墨色不均匀。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下:毛笔问题:毛笔过硬:可用温水浸泡后再使用,或选择更柔软的毛笔毛笔不聚锋:可在使用前将笔尖蘸水后轻轻捋直,使笔尖聚拢毛笔变形:可用清水洗净后,轻轻整形,自然晾干墨汁问题:墨汁过稠:适当加水稀释,但要注意搅拌均匀墨汁过稀:可使用新研磨的墨汁,或等水分蒸发后再使用墨汁沉淀:使用前充分搅拌,确保墨色均匀用笔技巧:调整握笔姿势,保持腕部灵活控制笔触的速度和力度,避免过快或过慢练习提按转折技巧,使线条流畅有韵律2留白与构图失衡的修正留白和构图是水墨画的重要元素,但常见问题包括留白过多或过少、构图失衡等。解决方法如下:留白问题:留白过多:可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元素,如云雾、山石等填充空白区域留白过少:可用淡墨轻轻覆盖一些次要部分,弱化其存在感留白位置不当:可通过增加一些小元素或调整题款印章位置来平衡构图失衡:画面偏重:可在较轻的一侧添加一些元素,如小景或题款主次不分:可通过调整墨色浓淡或细节多寡突出主体节奏单调:可增加一些疏密变化,丰富画面节奏修正技巧:使用干净的吸水纸轻轻吸去不满意的部分巧用云雾、树木等元素遮盖不理想的区域在构图失衡处适当添加题款或印章来平衡画面3墨色过浓或过淡的处理墨色的控制是水墨画的难点之一,墨色过浓或过淡都会影响画面效果。解决方法如下:墨色过浓问题:可用清水轻轻洗去部分墨色,但要注意控制水量在墨色未干时,用湿笔轻轻晕染,使墨色扩散在过浓区域周围用淡墨渲染,减弱对比度墨色过淡问题:待墨色干后,再次用墨色加深,可多次叠加用较浓的墨色在周围区域加强,形成对比巧用留白原则,将过淡区域转化为有意义的留白墨色不均问题:使用破墨法,在墨色不均处用湿笔轻轻晕染采用积墨法,在墨色较淡处多次叠加墨色利用墨色不均的效果,转化为画面的自然变化创作案例分析构思与草图以一幅"山间清韵"梅花水墨画为例,展示创作过程。首先进行主题构思与草图设计:确定主题:表现梅花在山间傲雪绽放的坚韧精神设计构图:采用"之"字形构图,左下角为近景梅花,右上角为远山,中间为溪流确定主次关系:以梅花为主体,山水为陪衬,营造"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草图试画:在普通纸上用铅笔或淡墨勾勒出基本构图,调整比例和位置构思阶段注重整体布局和艺术表达,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可多做几稿,选择最满意的一稿进行正式创作。线稿与基础墨色确定草图后,进入正式创作的第一阶段:选择材料:选用中等大小的半生半熟宣纸,备好不同粗细的毛笔和各种浓度的墨汁勾勒线稿:先用淡墨勾勒出山石轮廓和梅枝的基本形态,注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树干处理:用侧锋运笔画出梅树干的扭曲形态,表现其苍劲有力的特点基础墨色:先从整体上铺设基础墨色,远山用淡墨,近景用浓墨,形成远近层次这一阶段要注意"骨法用笔",线条要有力度和节奏感,墨色要有层次变化,为后续细节刻画打下基础。细节刻画与润色基础完成后,进入细节刻画和最终润色阶段:梅花点染:用点染法表现梅花,疏密有致,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怒放山石皴擦:用披麻皴表现远山质感,近处山石可用斧劈皴,增强立体感溪流表现:用留白和少量淡墨线条暗示溪流,营造清冽感整体调和:检查画面整体效果,适当调整墨色浓淡和细节多寡,保持画面平衡题款钤印:在适当位置题写诗句或题款,钤盖印章,使画面完整统一细节刻画要有轻重缓急,避免面面俱到。题款要与画面风格一致,印章位置要考虑画面平衡。重点技法与表现手法解析在这幅作品中,使用了几种重要的技法:梅枝的表现采用侧锋运笔,线条遒劲有力,表现梅树的坚韧品格梅花的点染采用破墨法,使花朵既有形态又有质感远山采用淡墨渲染加披麻皴,营造空茫朦胧的效果虚实对比的处理使画面既有实景又有留白,增强了空间感创作心得分享通过这幅作品的创作,有以下心得体会:构图是画面成功的关键,要充分考虑主体位置和画面平衡笔墨的运用要有变化,干湿浓淡结合,才能表现丰富的视觉效果留白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有意为之的艺术处理,要与实景形成呼应水墨画欣赏与鉴赏如何鉴别水墨画真伪随着水墨画收藏热度上升,鉴别真伪成为重要课题。鉴别水墨画真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纸张与材质:传统水墨画多用宣纸、绢等材质,纸张有自然老化的特点现代仿制品可能使用化学处理的纸张,纤维结构和老化程度有差异通过观察纸张纤维、质地和老化程度可初步判断笔墨技法:名家作品笔墨老练,线条流畅有力,墨色层次丰富仿制品常有生硬、犹豫或过于刻意的痕迹观察用笔的提按转折、墨色的干湿浓淡变化等细节印章与题款:真品的印章清晰有力,边缘自然,色泽均匀题款与画面风格一致,书法特点与作者一致通过比对多件作品的印章和题款特点进行判断赏析技巧与艺术价值欣赏水墨画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感知:先整体观看,感受画面的气韵和意境注意画面的构图、节奏和氛围体会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细节品味:观察笔墨技法,如线条的质量、墨色的变化等品味虚实关系,理解留白的作用欣赏题款印章与画面的呼应关系文化解读: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画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典故将作品放在艺术史脉络中考量其价值经典作品赏析示范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进行赏析:整体风格:北宋山水画代表作,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构图特点:采用"三远法"中的"高远",山峰高耸,给人仰视感笔墨技法:使用斧劈皴表现山石质感,线条刚健有力意境营造:通过人物的渺小衬托山的雄伟,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水墨丹青与书法关系书法笔法对水墨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书画同源"的理念,书法笔法对水墨画有深远影响:用笔法则的共通性:书法的提按、顿挫、转折等笔法直接应用于绘画线条表现力的传承:书法中的线条节奏和韵律成为水墨画线条的基础气韵生动的共同追求:书法和绘画都强调"气韵生动",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运腕方法的一致性:书法和绘画都讲究腕力的运用,如悬腕、提腕等许多著名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大家,如王羲之、赵孟頫、文徵明等,他们的书法修养直接影响了其绘画风格。例如,赵孟頫的"书法入画"理念,将书法线条的节奏感引入绘画,开创了元代文人画的新风格。书画同源的文化内涵"书画同源"不仅是技法上的关联,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哲学基础:书画都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精神表达:书画都是文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注重"意在笔先"审美追求:书画都追求"形神兼备",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文化载体:书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印"被视为文人的四大基本修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书画同源的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书法在水墨画中的应用书法在水墨画中有多种具体应用:题款:画家在作品上的题字,包括作品名称、创作时间、心得感悟等题诗:在画面上题写诗句,与画面内容相呼应,增强艺术表现力印章:钤盖作者印章,既是署名,也是画面构图的组成部分画中文字:如山水画中的亭台楼阁名称,人物画中的对话等这些书法元素不仅丰富了画面内容,也平衡了画面构图,使作品更加完整统一。题款和印章的位置选择也是一门学问,要考虑画面的平衡和节奏,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与画面和谐统一。水墨丹青的现代应用室内装饰与设计中的水墨元素水墨丹青艺术已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和装饰领域:壁画与装饰画:传统或现代风格的水墨画作为主要视觉焦点家具设计:水墨元素融入家具表面,如屏风、桌面等纺织品:水墨图案应用于窗帘、床品、靠垫等软装灯具设计:水墨效果的灯罩,投射出具有东方韵味的光影现代空间设计中,水墨元素能创造独特的东方美学氛围,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能与现代风格和谐共存。许多高端酒店、会所和住宅都采用水墨元素作为设计亮点,展现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水墨画在数字艺术中的创新随着科技发展,水墨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数字水墨创作:使用数位板和绘图软件创作具有水墨效果的作品交互式水墨装置:结合传感器和投影技术,创造可互动的水墨体验水墨动画:将传统水墨画技法应用于动画创作,如《小蝌蚪找妈妈》虚拟现实中的水墨空间:在VR环境中创造水墨风格的沉浸式体验数字技术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可能性,使其突破了传统材料和形式的限制。许多当代艺术家正在探索这一领域,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科技感的新型水墨艺术。水墨艺术的国际传播水墨丹青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国际艺术展览:越来越多的国际美术馆举办中国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