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614.1-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_第1页
DB44∕T 2614.1-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_第2页
DB44∕T 2614.1-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_第3页
DB44∕T 2614.1-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_第4页
DB44∕T 2614.1-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

CCSB04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614.1—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andestimationofagriculturalnon-point

sourcepollution—Part1:Monitoringofnon-pointsourcepollutionforplanting

industry

2025-02-13发布2025-05-13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614.1—202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设施...........................................................................2

5监测周期...........................................................................4

6样品采集...........................................................................4

7测试分析...........................................................................5

8排放通量计算.......................................................................5

9质量控制...........................................................................6

10监测报告..........................................................................6

附录A(资料性)监测小区排列.........................................................7

附录B(资料性)径流收集管...........................................................8

附录C(资料性)有效容积计算........................................................10

附录D(资料性)径流池及排水系统....................................................11

附录E(资料性)径流桶及排水系统....................................................14

附录F(规范性)地表径流监测报告....................................................16

I

DB44/T2614.1—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分为如下部分:

——第1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

——第2部分: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监测;

——第3部分:水产养殖面源污染监测;

——第4部分:农田大气氮沉降输入量监测;

——第5部分:农田氮淋溶监测。

本部分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的第1部分。

本文件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种植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4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华南农

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饶国良、李永涛、孙岩、杨行健、张振、刘帆、林学明、庞妍、胡峥、周凯军、

刘胜然、刘础荣、李少敏、王青伟、黄婉薇、何杰娣、舒先江。

II

DB44/T2614.1—2025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测算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设施、监测周期、样品采集、测试分析、排

放通量计算、质量控制和监测报告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以地表径流途径发生的平原田块尺度种植业氮磷面源污染监测,可作为环境

影响评价、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T346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535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636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665水质氨氮的测定连续流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666水质氨氮的测定流动注射–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667水质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668水质总氮的测定流动注射–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670水质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连续流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671水质总磷的测定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NY/T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396农田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农田farmland

又称为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农业面源污染agriculturalnon-pointsourcepollution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区域,氮、磷等营养盐及其他污染物受水力驱动以随机、分散、无组织方式

进入受纳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

1

DB44/T2614.1—2025

种植业面源污染non-pointsourcepollutionforplantingindustry

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经由降雨、灌水、施肥使农田土壤表面或土体中的氮、磷等物质以有机、

无机物质的形式向地表水或地下水迁移引起受纳水体恶化。

农田地表径流farmlandsurfacerunoff

降水或灌溉水进入农田土壤后,除了植物截留、蒸发、下渗以及田埂蓄留外,其余流经田块排水口

或者漫过田埂排出农田外的水流。

监测小区monitoringcommunity

为监测农田面源污染而设置,具有固定边界和面积并按特定施肥、灌溉、耕作等措施进行管理的种

植小区。

预制件prefabricatedcomponent

按照设计规格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成的钢、木或混凝土构件。

田间径流收集装置fieldrunoffcollectiondevice

田间用以收集排水口、排水沟渠或导流管径流且具有防雨、防渗功能的装置,包括径流池和径流桶。

径流池:适用于平地长期固定径流监测,四周为砖混墙体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建成的池体。

径流桶:适用于平地短期径流监测或者在无法建设标准径流池的情况,与检查井配合使用。径流桶

材质可为玻璃钢、聚氯乙烯、三丙聚丙烯等不透水、不渗水、耐用材质。

排放通量emissionflux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农田通过地表径流途径排出的氮、磷等污染物总量,通常以(kg/hm2‧a)表示。

单位可按照监测周期进行换算。

4监测设施

监测小区

4.1.1选点依据

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点的选择应满足典型性、代表性、长期性和抗干扰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

典型性:监测地块应位于农田作物生产的主要区域。

代表性:监测地块的地形、土壤类型、肥力水平、耕作方式、灌排条件、种植方式等具有较强的代

表性。

长期性:监测地块应位于试验站、农场或园区,避免土地产权纠纷,确保监测工作能持续稳定开展。

抗干扰性:监测地块应选择在地形开阔的地方,宜远离村庄、建筑、道路、河流、主干沟渠、点源

污染。

4.1.2监测小区规格

监测小区规格一般为长方形,面积为24m2~48m2,长6m~8m,宽4m~6m,小区内作物以水

稻、蔬菜、玉米、花生等广东省主栽作物为主。监测小区的大小可根据实际种植作物做出相应调整,主

要原则是能代表当地区域典型的地形地貌、作物类型和气象条件。

2

DB44/T2614.1—2025

4.1.3监测设置

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一般可以设置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如施肥、灌溉、耕作等),每种农业生产

方式至少设置3个重复。

4.1.4监测小区排列

监测小区的排列与田间设计,可根据监测地块的条件双行排列或单行排列(附录A)。小区内各个

农业生产方式采用随机区组方式排布。

4.1.5田埂

监测区域与保护行之间、各监测小区之间均以田埂分隔。监测区域四周田埂宽度为24cm、各监测

小区之间的田埂宽度为12cm。田埂深入地下50cm,地面以上部分高度为20cm。长期固定监测点的田

埂宜采用砖块或钢筋混凝土,短期监测点的田埂宜采用预制件。监测区域四周田埂应向外倾斜,各监测

小区之间田埂两侧向中间倾斜,形成顶面V型田埂,避免田埂上的径流进入小区内部,影响观测精度。

4.1.6排水口

各监测小区的排水口高度应保持一致。水田的排水口要根据淹水期和非淹水期设置两个不同高度。

淹水期排水口位置高度应略高于正常灌溉水位的高位,晒田期排水口位置与田面基本持平。旱地排水口

低于田面,确保排水通畅。

4.1.7保护行

监测地块四周设保护行,保护行宽度不小于3m,所种作物及栽培措施与周边农地保持一致。

径流收集系统

4.2.1径流收集装置的数量

采用田间径流收集装置及配套设施收集农田地表径流。一个监测小区建设一个单独的径流收集装

置。径流收集装置排列可参考附录A,径流收集装置设在径流监测小区内地势较低便于排水的地方。

4.2.2径流收集管

径流收集管采用硬聚氯乙烯管,埋设在径流小区田埂下,另一端与径流收集装置连接。径流收集管

与安装方式见附录B。

4.2.3径流收集装置的容积

径流收集装置的有效容积按照附录C的相关规定执行。

4.2.4径流收集装置的选择

4.2.4.1径流池

径流池壁厚度为20cm~25cm,内外壁两侧、池底均应进行防渗处理。径流池有效深度以1m为宜,

地上部分与监测小区田埂持平。每个径流池均应设置硬质盖板,盖板向径流池排水方向略微倾斜。径流

池内宜配置一个径流收集桶,用于小径流量时的收集。宜采用在径流池一侧开挖比径流池深至少10cm

的排水沟渠,或在径流池底开挖排水凹槽、末端建设抽排池的方法排空径流水(附录D)。

4.2.4.2径流桶

3

DB44/T2614.1—2025

径流桶有效深度以1m为宜,桶面最高点与监测小区田埂持平。径流桶上表面设置取水口,取水口

应露出地表。径流桶底部设置出水口,通过弯头、管道与检查井相连。检查井中应安装控制水阀与水表,

记录单次径流量。检查井口设置盖板,防止雨水进入。宜将检查井管道延长后直排沟渠,或者在检查井

一侧开挖抽排井排空径流水。径流桶规格及排水系统按照附录E中的要求执行。

5监测周期

农田地表径流监测以1年为一个监测周期,不仅包括作物生长阶段,也包括农田休闲期。一般情况

下,一个监测周期从第1季作物播种前翻耕开始,到下一年度同一时间段为止。以作物收获的时间顺序

来确定第1季作物。

6样品采集

径流计量

每次降雨或灌溉且产生地表径流后采集样品,采样应在降雨或灌溉结束24h内进行,每次产流均单

独计量。

6.1.1径流池

产生径流量大时,记录径流池内水面高度(精确至mm)。产生径流量小时,记录简易径流收集桶内

水面高度。记录完高度后方可采样。

6.1.2径流桶

先采样,准确记录采集样品的体积,然后通过检查井中的控制阀进行排水,排水的同时水表自动计

数。水表记录的水量为本次水表的读数与上次水表的读数之差,本次产生的径流量为本次水表水量与采

集的样品体积之和。

径流采样

采样前,用洁净工具充分搅匀径流收集装置中的径流水,然后用清洁采样瓶在径流收集装置不同部

位、不同深度多点采样(至少8点)。将多点采集的水样置于清洁的聚乙烯塑料桶或塑料盆中充分混匀,

取水样分装到500mL聚乙烯材质样品瓶中。每个田间径流收集装置每次采集4份混合水样,3份供分析测

试用,另1份作为备份。采样标签样式按照NY/T396规定执行。取完水样后,排空池(桶)内水。抽排

过程中,应边排边洗,将径流收集装置清洗干净。若单次产流量较小,样品量无法满足测试需求,仍应

采样并单独保存样品,可以将作物生长期内的所有样品量不能满足测试需求的样品制成混合样,进行混

合测定。

样品保存

地表径流水样原则上应于采样当天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如果不能当天测试,应放置在1°C~5°

C冷藏避光保存,样品保存与运输方法应符合NY/T396及HJ493的要求。备份样品待监测结果审核后,

才可做相应的补测或废弃处理。

4

DB44/T2614.1—2025

7测试分析

测试项目

地表径流水样测试项目主要包括:总氮、硝酸盐氮、氨氮和总磷含量。

测试方法

总氮、硝酸盐氮、氨氮和总磷的测试方法参考HJ636、HJ667、HJ668、HJ/T346、HJ535、HJ

665、HJ666、GB11893、HJ670、HJ671。

8排放通量计算

地表径流量计算

8.1.1径流池

当产生径流量大时,径流池法的地表径流量按公式(1)计算:

2

V=(H×S+×π×r3)×1000·························································(1)

ii13

式中:

Vi——第i次地表径流量(L);

Hi——第i次产流后的径流池水面高度(m);

2

S1——径流池底面积(m);

r——径流池排水凹槽半径(m)。

当产生径流量小时,径流池法的地表径流量按公式(2)计算:

Vi=Hi×S1×1000····································································(2)

式中:

Vi——第i次地表径流量(L);

Hi——第i次产流后的径流收集桶水面高度(m);

2

S1——径流收集桶底面积(m)。

8.1.2径流桶

径流桶法的地表径流量按公式(3)计算:

Vi=(Vi表-Vi-1表)×1000+Vi样·························································(3)

式中:

Vi——第i次地表径流量(L);

3

Vi表——第i次水表读数(m);

3

Vi-1表——第i-1次水表读数(m);

Vi样——第i次采样体积(L)。

5

DB44/T2614.1—2025

污染物排放通量

田间径流收集装置中径流池法和径流桶法的污染物排放通量计算公式相同,监测周期内农田氮磷

径流污染物排放通量按公式(4)计算。

v×c

F=∑nii×f······································································(4)

i=1s×t

式中:

F——农田污染物排放通量(kg/hm2‧a);

n——监测周期内农田地表径流的产流次数;

vi——第i次产流的水量(L);

ci——第i次产流的氮、磷等污染物的浓度(mg/L);

s——监测小区的面积(m2);

t——时间(a),t应根据监测周期进行时间换算;

f——转换系数,监测单元污染物排放量(mg/m2)转换为每公顷污染物排放量(kg/hm2)时的换算

系数。

9质量控制

田间监测和测试分析全过程均应进行质量控制。田间监测过程中,加强对监测小区及径流池(桶)

的管护,每个监测小区及相应的径流池(桶)均需注明标记,明确编号,避免样品混淆。定期检查监测

设施,确保所有监测小区田埂、径流池(桶)和盖板没有破损,不漏水、不渗水。每次观测记录时,检

查各小区的地表径流量是否一致(特定的处理使径流产生差异除外)。测试分析过程中,实验室内分析

测试项目的质量控制按照NY/T395和NY/T396的相关规定执行。

10监测报告

监测期间应及时记录信息形成监测报告,按附录F规定填写。

6

DB44/T2614.1—2025

A

A

附录A

(资料性)

监测小区排列

图A.1农田地表径流监测小区排列示意图

7

DB44/T2614.1—2025

B

B

附录B

(资料性)

径流收集管

B.1水田径流收集管图示

水田采用上字形结构径流收集管,见图B.1。该径流收集管为直径10cm的硬聚氯乙烯三通管,包含

2个进水口和1个出水口。出水口位于径流池(桶)内,由直管穿过径流池(桶)壁。A进水口用于水稻

生长、田面存水期间的径流水收集。使用该排水口时,B入水口盖上管盖。B进水口用于水稻生长晒田期

和落干期的地表径流收集,管口下沿高度和田面持平。一个监测小区内可设置多个径流收集管,收集管

之间间隔一致。

图B.1水田径流收集管示意图

B.2旱地径流收集管图示

旱地采用一字形结构径流收集管,见图B.2。该径流收集管为直径10cm的硬聚氯乙烯三通管,包含

1个进水口和1个出水口。出水口位于径流池(桶)内,由直管穿过径流池(桶)壁。A进水口用于旱季

作物生长期地表径流的收集,管口下沿高度与旱季排水沟沟底持平。一个监测小区内可设置多个径流收

集管,收集管之间间隔一致。

图B.2旱地径流收集管示意图

B.3水旱轮作径流收集管图示

8

DB44/T2614.1—2025

水旱轮作径流收集管见图B.3。该径流收集管为直径10cm的硬聚氯乙烯三通管,包含3个进水口和

1个出水口。出水口位于径流池(桶)内,由直管穿过径流池(桶)壁。A进水口用于水稻生长、田面存

水期间的径流水收集。使用该排水口时,B和C入水口盖上管盖。B进水口用于水稻生长晒田期和落干期

的地表径流收集,管口下沿高度和水田田面持平,使用该进水口收集地表径流时C进水口盖上管盖。C进

水口主要用于旱季作物生长期地表径流的收集,管口下沿高度与旱季排水沟沟底持平。一个监测小区内

可设置多个径流收集管,收集管之间间隔一致。

图B.3水旱轮作径流收集管示意图

9

DB44/T2614.1—2025

C

C

附录C

(资料性)

有效容积计算

C.1有效容积计算

V=S×Vg÷1000··································································(C.1)

푉푔=P×α·········································································(C.2)

式中:

V——径流池或径流桶容积(m3);

S——监测小区面积(m2);

푉푔——产流量(mm);

P——50年以来历史单次最大暴雨量(mm);

α——径流系数,一般可参照文献推荐值。

10

DB44/T2614.1—2025

D

D

附录D

(资料性)

径流池及排水系统

径流池排水优先推荐沟渠直排(见图D.1)。在径流池一侧开挖比径流池深10cm的排水沟渠,宽度

至少为50cm,径流池排水阀安装在近沟渠测,打开阀门即可排空径流池中的水(见图D.2)。

也可采用在径流池底开挖排水凹槽、末端建设抽排池的方法排空径流池中的地表径流(见图D.3)。

在每个径流池底部中间同一位置开挖直径10cm的半圆形排水凹槽,相邻径流池之间埋设直径10cm的

硬聚氯乙烯管联通排水凹槽(见图D.4)。在排水方向径流池的末端建设一个比径流池深至少10cm的抽

排池(见图D.5)。排水时打开阀门,用抽水泵快速抽干。

图D.1径流池排水系统(沟渠直排)

图D.2径流池与直排沟渠系统

11

DB44/T2614.1—2025

图D.3径流池排水系统(抽排池)

图D.4含凹槽径流池剖面示意图

12

DB44/T2614.1—2025

图D.5抽排池剖面示意图

13

DB44/T2614.1—2025

E

E

附录E

(资料性)

径流桶及排水系统

径流桶排水优先推荐沟渠直排(见图E.1)。在径流桶底部钻10cm的圆形孔,并通过弯头和硬聚氯

乙烯管连接。硬聚氯乙烯管通入并穿出检查井,通入沟渠,打开阀门即可排空径流桶中的水(见图E.2

与E.3)。

也可采用在径流池、检查井末端建设抽排井的方法排空径流桶中的地表径流(见图E.4)。抽排井

深度和检查井一致。排水时打开阀门,用抽水泵快速抽干。

图E.1径流桶排水系统(沟渠直排)

图E.2径流桶剖面示意图

14

DB44/T2614.1—2025

图E.3径流桶与检查井示意图

图E.4径流桶排水系统(抽排池)

15

DB44/T2614.1—2025

F

F

附录F

(规范性)

地表径流监测报告

F.1监测小区基本情况

监测小区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土壤、主要作物、监测小区面积等内容,具体见表F.1。

表F.1监测小区基本情况记录表

监测人监测时间

监测小区编号监测小区面积

监测地点种植制度

经度纬度

地形作物

常年氮肥施用量(折纯,常年磷肥施用量(折纯,

kg/666.7m2)kg/666.7m2)

土壤肥力水平产量水平

气候条件肥料品种

记录人:记录日期:校核人:校核日期:

F.2监测小区管理情况

监测小区田间管理情况包括施肥时间、施肥方式、有机肥施用量、施肥量(折纯)、耕作方式、灌

溉方式、轮作方式等内容,具体见表F.2。

表F.2监测小区管理情况记录表

有机肥施用施肥量(折纯,kg/666.7m2)

小区编号施肥时间施肥方式耕作方式灌溉方式轮作方式

量NP2O5

记录人:记录日期:校核人:校核日期:

F.3地表径流监测采样情况

地表径流监测采样情况包括采样人、采样时间、样品编号、降雨量、灌溉量和径流体积及监测指标

和径流通量等内容,具体见表F.3。

16

DB44/T2614.1—2025

表F.3地表径流监测采样记录表

监测指标

降雨/灌径流

采样样品降雨/灌(mg/L)径流通量

采样人溉量体积

时间编号溉日期(kg/hm2‧a)

(mm)(L)总氮硝酸盐氮氨氮总磷

记录人:记录日期:校核人:校核日期:

17

DB44/T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