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俗编》窥探清代民俗语汇的多元世界_第1页
从《通俗编》窥探清代民俗语汇的多元世界_第2页
从《通俗编》窥探清代民俗语汇的多元世界_第3页
从《通俗编》窥探清代民俗语汇的多元世界_第4页
从《通俗编》窥探清代民俗语汇的多元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通俗编》窥探清代民俗语汇的多元世界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清代的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方言俗语辞书的编纂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而《通俗编》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部由翟灏所著的辞书,成书于乾嘉时期,按内容分为三十八卷,共收录了5461条词条,广泛涵盖了天文、地理、时序、伦常、仕进等诸多领域的俗语、方言,堪称一部集大成的语言资料宝库。从历史地位来看,《通俗编》打破了传统经学的束缚,将目光投向民间语言,为汉语俗语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一些涉及俗语的著作,但大多零散不成体系,如东汉相传为服虔所撰的《通俗文》,以及唐颜师古的《匡谬正俗》、宋王观国的《学林》等,它们所载俗语数量少且零碎。明清时期,俗语类辞书虽有所丰富,但明代的几部如《俚言解》《雅俗稽言》等,存在体例不完善、内容偏少、舛误频频等问题。而《通俗编》以其宏富的资料收集、严谨的考证和较为完善的编纂体例,成为清代方言俗语辞书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汉语俗语类工具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补逸》中评价其“搜罗宏富,考证精详,而自成其为一家之书,非他家所能及也”,充分肯定了它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民俗语汇作为语言的特殊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通俗编》中所辑录的民俗语汇,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百姓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到信仰观念、社会交往等。通过研究这些民俗语汇,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如书中关于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的语汇,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关于节日、礼仪等方面的语汇,则反映了社会的传统习俗和价值取向。例如,“压岁钱”这一民俗语汇,反映了清代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蕴含着祝福晚辈健康成长、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心理。语言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民俗语汇也不例外。《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为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素材。通过对这些语汇的溯源和流变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变化、用法扩展以及与其他语言元素的融合。一些古老的民俗语汇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含义可能发生了转变,或者与新的文化元素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揭示汉语词汇演变的规律和机制,丰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内容。例如,“跳槽”一词在《通俗编》中的含义与现代有所不同,通过对其在不同时期文献中的用法梳理,可以了解到它是如何从最初的描述青楼女子的行为,逐渐演变为现代表示更换工作的常用词汇,这一过程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语言的影响。研究《通俗编》民俗语汇,不仅可以深入挖掘清代社会文化的内涵,揭示汉语词汇演变的规律,还能为当代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2研究现状综述自《通俗编》成书以来,学界对其关注不断,研究成果也逐步积累,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清代学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中,率先对《通俗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搜罗宏富,考证精详,而自成其为一家之书,非他家所能及也”,这一评价从宏观角度奠定了《通俗编》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后世学者意识到其在俗语资料收集与考证方面的卓越成就。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将《通俗编》与赵翼《陔余丛考》、钱大昕《恒言录》等并列为“儒家类考订之属”,为其进行了具体归类,使《通俗编》在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更加明确。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言学史书写的兴起,《通俗编》再次进入学界视野。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将清代辞书分类,把《通俗编》归为研究成语、谚语的辞书一类,这一分类体现了《通俗编》在汉语俗语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此后,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通俗编》展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词语考释方面,部分学者针对《通俗编》中的具体词条,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梳理和对比分析,对其含义、用法进行了深入考释,纠正了一些前人的误解,补充了新的例证,使词条的释义更加准确、完善。在版本校勘领域,学者们对《通俗编》的不同版本进行比对,分析各版本之间的差异,探究版本演变的脉络,为《通俗编》的准确研读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然而,当前对《通俗编》民俗语汇的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从研究深度来看,多数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挖掘民俗语汇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民俗语汇作为民俗文化的语言载体,与社会生活、民众信仰、传统习俗等紧密相连,而现有的研究较少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对于一些与节日民俗相关的语汇,仅仅解释其字面意思,而没有探讨其在节日起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意义,以及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众心理。在研究广度上,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的问题。《通俗编》中民俗语汇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但目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常见的民俗语汇类别上,如饮食、服饰等方面,而对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具有研究价值的语汇,如民间信仰、特殊技艺等方面的语汇关注较少。以民间信仰中的神鬼类民俗语汇为例,它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宗教观念,但相关研究却较为匮乏,导致对这部分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缺失。在研究方法上,创新性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的研究多采用传统的文献梳理和分析方法,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大数据、跨学科融合等新兴研究方法不断发展的今天,显得较为单一。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民俗语汇进行量化分析,以及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尝试,限制了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例如,可以利用语料库技术对《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进行频率统计、语义关联分析等,从数据层面揭示民俗语汇的使用规律和文化特征;也可以借鉴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相关民俗活动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俗语汇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和演变,而这些方法在当前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应用。因此,本文将聚焦于《通俗编》民俗语汇,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展研究广度,尝试创新研究方法,以期填补当前研究的空白,为《通俗编》研究和民俗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成果。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文献分析法是基础,通过广泛查阅古代典籍、方志、笔记等各类文献,深入挖掘《通俗编》民俗语汇的来源、演变及文化内涵。在考证“压岁钱”这一民俗语汇时,查阅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岁时民俗文献,如《帝京岁时纪胜》《清嘉录》等,梳理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变化、赏赐形式及文化寓意,从最初的厌胜钱发展为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的祝福钱币,反映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例证法贯穿研究始终,为观点提供坚实支撑。在分析民俗语汇特点时,列举大量《通俗编》中的具体词条,像在阐述民俗语汇的口语性特点时,以“打秋风”“嚼舌根”等词条为例,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民众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对比分析法用于揭示《通俗编》民俗语汇的独特性与共性。将《通俗编》与同时期的《恒言录》《吴下谚联》等俗语辞书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民俗语汇收录、释义、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在收录范围上,《通俗编》更为广泛,涵盖了更多地域和领域的民俗语汇;而《恒言录》则更侧重于常见俗语的收录和考证。通过这种对比,能更清晰地把握《通俗编》在民俗语汇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拓展上。从多学科融合视角出发,将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结合,深入剖析民俗语汇。从民俗学角度探究民俗语汇所反映的民俗事象、传统习俗;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及演变规律;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其与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关系;从文化学角度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等。在研究“月老”这一民俗语汇时,运用民俗学知识,了解其在婚姻民俗中的角色和作用;运用语言学方法,分析其语义演变和构词特点;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其反映的古代婚姻观念和社会对婚姻的重视;从文化学角度,挖掘其背后蕴含的美好爱情向往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这种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视角,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能更深刻地揭示民俗语汇的本质和文化内涵。在研究方法上,尝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语料库工具对《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建立小型语料库,统计民俗语汇的出现频率、词长分布、语义类别等数据,从数据层面揭示其使用规律和特点。分析发现,某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语汇出现频率较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关注点;不同语义类别的民俗语汇在词长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这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通俗编》民俗语汇研究乃至整个民俗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二、《通俗编》概述2.1作者翟灏与成书背景翟灏,字大川,后改字晴江,自号巢翟子,清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生于乾隆元年(1736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翟灏考中进士,此后,他不愿担任知县,主动请求改任教职,先后担任衢州府学教授、金华府学教授。翟灏一生对书籍有着浓厚的热爱,这种热爱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他的藏书癖好远近闻名,在其居所,专门建有三楹书楼,命名为“书巢”。楼中所藏书籍种类繁多,从传统的经史典籍,到诸子百家的著作,从山川地理的志书,到民间流传的稗史说部,甚至连佛教的经典、道教的诰文等,他都广泛搜罗。这种丰富的藏书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翟灏不仅热衷于藏书,更是一位勤奋的著述者。他在学术研究上涉猎广泛,成果丰硕。在目录学领域,他著有《汉书艺文补志》,对汉代的艺文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补充;在经学方面,《四书考异》七十二卷展现了他对儒家经典《四书》深入细致的考证和独特见解;《尔雅补郭》则是他在训诂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对郭璞注释的《尔雅》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此外,他还著有《湖山便览》,详细记载了当地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地理人文风貌提供了珍贵资料;《艮山杂志》则聚焦于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内容,具有极高的地方史研究价值;《无不宜斋诗集》收录了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说文算经证》《周书考证》等著作,也分别在文字学和史学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在翟灏众多的著作中,《通俗编》无疑是他用力最勤、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这部著作的成书,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氛围紧密相关。清朝前期,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更多的学者能够投身于学术著述之中。同时,文化教育的普及,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俗语辞书的编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学术思潮方面,清初学者一改明人空疏的学风,大力倡导考据之学。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对经典文献的实证研究,这种学风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乾嘉考据学派。乾嘉考据学派在学术研究上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广泛搜集、细致考证和深入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他们对中国古典学术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种学术氛围的影响下,翟灏也深受考据学的熏陶,他在编纂《通俗编》时,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广泛征引各种文献资料,对俗语、方言进行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力求准确地揭示其语源和演变规律。从个人经历来看,翟灏“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丰富的游历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方言俗语。他在旅途中,不仅没有停止对知识的追求,反而利用车尘马足之间的闲暇时间,勤奋读书,不断积累各种知识。他留意各地的俗语、方言,将其记录下来,并与自己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考证。这种亲身的经历和实践,为他编纂《通俗编》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得《通俗编》能够广泛地收录各地的俗语、方言,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综上所述,翟灏的个人学术素养、丰富的游历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氛围,共同促成了《通俗编》的诞生。这部著作不仅是翟灏个人学术成就的结晶,也是清代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对后世汉语俗语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编纂体例与版本流传《通俗编》在编纂体例上独具特色,采用以类分卷的方式,将所收录的5461条词条分为三十八卷,每卷对应一个类别,涵盖了从天文到识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分类方式,使得纷繁复杂的俗语、方言得以系统地呈现,方便读者查阅和研究。在“天文”卷中,收录了“嫦娥”“天狗食月”等与天文现象、神话传说相关的俗语;“时序”卷则包含了“除夕”“寒食”等反映传统节日和时间概念的词汇,这些词汇与当时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从侧面反映了清代的岁时风俗。对于每条词条,《通俗编》的处理方式也较为严谨。有的列出出处并进行详细说明,有的则只列出处不作过多阐释。在解释“压岁钱”时,不仅指出其在《燕京岁时记》等文献中的记载,还对其从厌胜钱演变而来的历史、赏赐方式以及蕴含的文化寓意进行了深入剖析。而对于一些较为常见、含义明确的俗语,如“打盹”,则仅列出其在相关文献中的出现记录,让读者能够通过查阅原文了解其用法和语境。这种处理方式既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解释,使辞书的内容更加简洁明了。《通俗编》成书后,在不同时期出现了多个版本,这些版本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已知的版本主要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无不宜斋刊本,此版本为足本,内容完整,保留了翟灏原著的风貌,其三十八卷的分类体系和详细的词条解释,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1937年商务印书馆据函海本排印发行的版本,为《丛书集成》之一,但该版本并不完整,仅二十五卷,相比无不宜斋刊本,缺失了部分内容,在研究时需要结合其他版本进行补充和核对。1957年,商务印书馆将《通俗编》与梁同书的《直语补证》合并排印,并编有四角号码索引,这一版本成为目前最为通行的本子。梁同书的《直语补证》侧重于收录《通俗编》所遗漏的条目,或者补充例证、订正错误,与《通俗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四角号码索引的编制,极大地提高了读者查阅的效率,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快速地找到所需词条,进一步推动了《通俗编》的传播和利用。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颜春峰点校本,以清乾隆十六年无不宜斋本为底本,参校《函海》本,参考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对之前版本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修正。该版本改正了商务排印本断句和排印错误数十处,使文本的阅读更加顺畅;通过核对《通俗编》所引文献,校订讹误数百处,大大提高了辞书内容的准确性;还将黄焯所录黄侃评语以当页脚注形式过录在相应各条之下,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学术参考;此外,该版本附录音序索引,进一步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其质量后来居上,为《通俗编》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文本依据。不同版本的《通俗编》在内容、编排和校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反映了其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多角度的研究素材,通过对这些版本的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通俗编》的编纂历程和学术价值。2.3《通俗编》的价值与不足《通俗编》作为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方言俗语辞书,在保存方言俗语和反映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方言俗语保存上,它堪称一座珍贵的宝库。翟灏凭借其丰富的游历经历,“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广泛收集了各地的俗语、方言,这些语言素材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日常用语,为后世研究汉语方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书中收录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如一些吴方言、闽方言中的独特俗语,这些词汇在当时的文献中可能并不常见,但通过《通俗编》得以保存下来。即使在现代,我们仍能在一些方言地区听到这些古老俗语的使用,它们见证了方言的传承与发展。从民俗文化反映角度来看,《通俗编》宛如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展现了清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岁时民俗方面,书中对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相关语汇记载详实,像“腊八粥”“赛龙舟”“赏月”等语汇,不仅反映了节日的饮食、娱乐等习俗,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腊八粥”这一民俗语汇,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的融合,在腊八节这一天,人们煮腊八粥,既表达对佛祖的纪念,也有祈求来年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在民间信仰领域,“财神”“灶王爷”等语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富、生活平安的追求和信仰,这些信仰习俗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然而,《通俗编》也并非尽善尽美,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词条收录方面,虽其收录范围广泛,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当时在特定地区或人群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俗语、方言未能被收录。在某些偏远地区,存在一些独特的生产生活用语,由于翟灏的游历范围有限,或者资料收集不够全面,这些词汇未能进入《通俗编》。一些新兴的俗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在当时已经开始出现,但可能因为成书时间的限制,没有被及时记录下来。在考证方面,也存在不够准确的情况。部分词条的语源考证存在偏差,如在对某些成语的出处和演变进行考证时,由于参考资料的局限性或对文献理解的偏差,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在解释“空穴来风”这一成语时,对其语源的考证未能准确把握其最初的含义和用法演变,导致解释不够准确。在引用文献时,存在删节不当或出处不详的问题,这给读者进一步查阅原文、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在一些词条的解释中,对引用文献进行了过度删节,使得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发生变化,影响了对词条的准确理解;有些文献只提及了书名,未注明具体的卷次、页码等信息,增加了读者查找原文的难度。尽管《通俗编》存在这些不足,但它在汉语俗语研究和民俗文化研究领域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其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三、《通俗编》民俗语汇的构成与分类3.1民俗语汇的界定与范围民俗语汇作为民俗学与语言学交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定义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焦点。曲彦斌在《中国民俗语言学》中指出,“民俗语汇,是各种反映民俗事象或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汇”,这一定义从宏观角度揭示了民俗语汇与民俗事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民俗语汇对民俗事象的反映和承载功能。董丽娟则从民俗与语汇的关系角度,将“民俗语汇”进一步细化为两类:一类是“语汇直接出自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民俗事象”,这类民俗语汇与民俗事象的联系最为直接,是民俗事象在语言层面的直观体现;另一类是“语汇间接地涉及某种民俗形态或具体的某种民俗事象,是由这种民俗派生而来的”,它们虽然不是直接源于民俗事象,但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派生关系,从侧面反映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在《通俗编》中,民俗语汇广泛分布于各个卷目,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日常习俗到信仰观念,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民俗语汇。在“服饰”卷中,“凤冠霞帔”这一民俗语汇,直接与古代女性的婚嫁服饰民俗相关。凤冠是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霞帔则是一种类似披肩的服饰,在明清时期,凤冠霞帔是新娘在婚礼上的重要着装,象征着身份和地位,承载着婚姻喜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这一词汇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婚嫁服饰民俗,属于直接出自民俗事象的民俗语汇。而“跳槽”一词,在《通俗编》中虽未明确其与特定民俗事象的直接关联,但从其语义演变来看,它最初可能与青楼女子更换相好的行为有关,这一行为背后反映了古代青楼文化的某些特征,属于间接地涉及民俗形态的民俗语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跳槽”的语义逐渐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更换工作,但其背后依然蕴含着社会职业流动、人们就业观念变化等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密切相关。与普通语汇相比,民俗语汇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文化内涵上看,民俗语汇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是民俗文化的语言载体。“压岁钱”这一民俗语汇,蕴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驱邪避灾的传统观念以及家族伦理关系等文化内涵,反映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价值。而普通语汇,如“桌子”“椅子”等,主要用于指代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具备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使用范围和语境上,民俗语汇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特定的使用场景。一些与地方民俗活动相关的语汇,如某些地区特有的庙会、祭祀活动中的专用语汇,只在特定地域和相关民俗活动中使用。而普通语汇的使用范围更为广泛,不受地域和特定场景的限制,在日常生活的各种交流场景中都能使用。从词汇形式上看,民俗语汇的形式更为多样,包括词语、短语、谚语、俗语等。“入洞房”“闹洞房”是民俗短语,生动地描绘了婚礼中的特定仪式;“瑞雪兆丰年”是民俗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知和期望。普通语汇则以单纯词和合成词为主,形式相对较为单一。通过对民俗语汇与普通语汇的对比,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民俗语汇的本质特征,为深入研究《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奠定基础。3.2民俗语汇的来源与构成要素《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来源广泛,深深扎根于民间社会的各个角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习俗是民俗语汇的重要源头之一,各种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习俗活动,孕育出了大量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民俗语汇。春节期间,“拜年”“压岁钱”“守岁”等语汇,生动地描绘了春节的庆祝方式和人们的美好祈愿。“拜年”这一行为在古代就已存在,人们在新年伊始,走亲访友,相互祝福,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这个词也逐渐成为春节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压岁钱”则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蕴含着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寓意。民间传说和故事也是民俗语汇的丰富源泉。这些传说和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其中的人物、情节和意象演变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语汇。“牛郎织女”的传说,衍生出了“七夕”“鹊桥”等语汇,“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鹊桥”则象征着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成为了爱情坚贞的象征,这些语汇不仅在语言中传承,更在民俗活动中不断强化其文化意义。日常生活场景同样催生了众多民俗语汇,民众在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社交往来等活动中,创造出了大量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表达。在农业生产中,“薅草”“插秧”“打谷”等语汇,准确地描述了农事活动的具体操作;饮食方面,“饺子”“汤圆”“腊八粥”等词汇,不仅是食物的名称,还与特定的节日和文化习俗紧密相连,“饺子”在春节时寓意着团圆,“汤圆”在元宵节象征着家庭圆满。从构成要素来看,民俗语汇在语音、语义和语法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语音上,部分民俗语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方言的语音特点。一些吴方言区的民俗语汇,发音软糯,声调丰富,与普通话的语音存在明显差异。“囡囡”一词,是吴方言中对小孩的亲昵称呼,发音柔和,充满了地方韵味,这种独特的语音表达,使民俗语汇更具地域文化的辨识度。语义上,民俗语汇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其含义不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内容,还蕴含着深层次的民俗文化信息。“龙凤呈祥”这个民俗语汇,“龙”和“凤”在中国文化中分别象征着权威和吉祥,两者组合在一起,寓意着美好、幸福和繁荣,常用于婚礼等喜庆场合,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在语法上,民俗语汇的构成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词语形式,还包括短语、俗语、谚语等。“闹洞房”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生动地描绘了婚礼中众人在新房中嬉戏玩耍的热闹场景;“瑞雪兆丰年”是谚语,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知和期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教育意义。这些不同的语法形式,丰富了民俗语汇的表达,使其能够更灵活地反映民俗文化的多样性。3.3从民俗学视角分类从民俗学视角对《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进行分类,可分为物质民俗语汇、社会民俗语汇和精神民俗语汇三大类,每一类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清代社会的民俗风貌。物质民俗语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层面紧密相连,涵盖了饮食、服饰、居住等多个方面,直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水平。在饮食方面,“饺子”“汤圆”“腊八粥”等词汇不仅是食物的名称,更与特定的节日民俗紧密相关。“饺子”在春节时寓意着团圆,人们在除夕之夜包制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共享天伦之乐,饺子成为春节团圆氛围的象征;“汤圆”在元宵节食用,象征着家庭圆满,人们在这一天煮汤圆、吃汤圆,寄托着对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期望。服饰类民俗语汇同样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凤冠霞帔”作为古代女性婚嫁时的重要服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凤冠上装饰着凤凰等华丽的饰品,霞帔则是一种色彩鲜艳、绣有精美图案的披肩,在明清时期,只有贵族或有一定身份的女性在婚礼等重要场合才能穿着凤冠霞帔,它承载着婚姻喜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居住方面,“四合院”这一民俗语汇,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形式。四合院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中间庭院而成,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家庭成员按照长幼尊卑住在不同的房间,庭院则是家庭活动和社交的中心,四合院不仅是居住场所,更蕴含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社会关系内涵。社会民俗语汇涉及家族、社交、节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和传统习俗。在家族方面,“家谱”“祠堂”等语汇,反映了家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传承、家族成员的信息和家族的历史,是家族血脉延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则是家族祭祀祖先、商议家族事务的场所,它象征着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通过祭祀等活动,强化家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交领域的民俗语汇,如“拜年”“做客”等,展现了人们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方式。“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相互祝福的重要社交活动,体现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做客”则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交礼仪,如携带礼物、注意言行举止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社交规范和文化传统。节日民俗语汇更是丰富多彩,“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相关语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春节期间的“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驱邪避灾、辞旧迎新的愿望;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与纪念屈原的传说相关,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爱国精神的敬仰;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则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民俗语汇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禁忌、民间艺术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在信仰方面,“财神”“灶王爷”等语汇,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生活平安的追求和信仰。财神被视为掌管财富的神灵,人们在春节等重要节日会祭祀财神,祈求财运亨通;灶王爷则被认为是掌管家庭饮食和生活的神灵,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三等特定时间祭祀灶王爷,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佑家庭平安、生活顺遂。禁忌类民俗语汇,如“忌言”“忌行”等,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观念。在一些场合,人们会避免说某些不吉利的话,如在春节期间,忌说“死”“病”等字眼;在行为上,也有一些禁忌,如在某些地区,孕妇忌参加婚礼等,这些禁忌体现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遵守禁忌来避免灾祸,获得好运。民间艺术相关的民俗语汇,如“京剧”“剪纸”“皮影戏”等,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通过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人们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吉祥、祝福等美好寓意;皮影戏则是通过灯光将皮影人的影子投射在幕布上,配以音乐和唱腔,讲述故事,它是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深受百姓喜爱。通过对《通俗编》中民俗语汇从民俗学视角的分类研究,可以更系统、全面地了解清代社会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语汇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清代社会民俗世界的大门,为我们深入研究民俗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4从语言学视角分类从语言学视角对《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进行剖析,可将其分为词汇类民俗语汇、语法类民俗语汇和语用类民俗语汇,每一类都展现出独特的语言特征,与民俗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语言民俗景观。词汇类民俗语汇在《通俗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是反映民俗事象的特殊词汇,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其中,一些民俗语汇是特定民俗事物的名称,“花轿”作为传统婚嫁中新娘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婚嫁民俗的重要标志。在古代,花轿的制作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不同地区的花轿样式也有所差异,但都承载着婚姻喜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花轿”一词不仅指代这一具体的物品,更蕴含着丰富的婚嫁民俗文化内涵,它与迎亲、拜堂等婚嫁仪式紧密相连,成为传统婚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词汇类民俗语汇是对民俗活动或行为的描述,“拜年”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相互祝福的社交活动。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拜年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人们穿上新衣,带着礼物,向长辈、亲友表达新年的祝福和问候。“拜年”这一词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亲情、友情的重视,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维护,它是春节民俗文化的核心语汇之一,反映了人们在节日期间的社交行为和情感交流。语法类民俗语汇在《通俗编》中展现出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组合方式,这些结构和方式与民俗文化相互关联,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一些民俗语汇采用了特殊的构词方式,“压岁钱”是由“压岁”和“钱”两个语素构成的偏正结构词汇。“压岁”表示压邪祟、保平安的含义,“钱”则是具体的物品,两者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民俗意义的词汇。这种构词方式体现了民俗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通过词汇的组合,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和驱邪避灾的观念融入其中。在短语和句式方面,也存在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语法结构。“闹洞房”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闹”表示热闹、嬉戏的行为,“洞房”则是新婚夫妇的房间,这个短语生动地描绘了婚礼中众人在新房中嬉戏玩耍的热闹场景。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婚礼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人们对新人的祝福和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期待,通过这种特殊的语法结构,将婚礼民俗的热闹氛围和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现出来。语用类民俗语汇则侧重于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民俗意义,它们的使用与民俗活动、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离开特定的语境,其民俗意义就难以体现。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祝福语,这些词汇在日常交流中也可能使用,但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民俗语境中,它们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恭喜发财”表达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财运亨通;“万事如意”则涵盖了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美好祝愿,希望一切顺利、平安幸福。这些祝福语在春节期间频繁使用,成为春节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在节日里相互祝福、传递美好愿望的社交礼仪和文化传统。一些民俗语汇在特定的仪式或场合中具有特定的用法,“祭祀”这一词汇在祭祀祖先、神灵等仪式中具有庄重、严肃的语用意义。在祭祀仪式上,人们会遵循特定的程序和礼仪,使用“祭祀”这个词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敬重和祈求庇佑的心愿。这种特定的语用环境赋予了“祭祀”一词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使其成为连接人们与祖先、神灵之间的精神纽带,体现了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在语言使用中的具体体现。通过从语言学视角对《通俗编》民俗语汇的分类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俗语汇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揭示语言与民俗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参考。四、《通俗编》民俗语汇的特点4.1地域文化特色鲜明《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尤其是杭州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这些语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杭州,作为江南水乡的重要城市,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独特的水乡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及繁荣的经济,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而民俗语汇正是这一文化的生动体现。从生产生活的角度来看,杭州及周边地区水网密布,渔业和蚕桑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在民俗语汇中有着直观的反映。“渔簖”一词,指的是一种插在水中以拦截鱼蟹的竹栅栏,是水乡渔业生产中常用的工具。在江南水乡,渔民们利用河道纵横的自然条件,设置渔簖来捕获鱼虾,这种独特的渔业生产方式催生了“渔簖”这一民俗语汇,它不仅是一种工具的名称,更承载着水乡渔业文化的记忆。在《通俗编》中对“渔簖”的记载,让后人能够了解到当时水乡渔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蚕花”这一民俗语汇,则与当地发达的蚕桑业紧密相关。在江南地区,蚕桑养殖历史悠久,蚕农们对蚕的生长和收获寄予厚望,“蚕花”象征着蚕茧的丰收,也寓意着蚕农们的美好生活期望。每到养蚕季节,蚕农们会举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祈求蚕花茂盛,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民俗文化,“蚕花”一词也成为了这一文化的代表语汇。在饮食文化方面,杭州及周边地区的特色美食也在民俗语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西湖醋鱼”作为杭州的传统名菜,是江南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道菜选用西湖中新鲜的草鱼为原料,经过独特的烹饪工艺,烹制出的鱼肉鲜嫩,酸甜可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西湖醋鱼”这一民俗语汇,不仅代表了一道美食,更体现了杭州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地域特色,它与西湖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相互交融,成为了杭州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龙井虾仁”同样是杭州的特色菜肴,以西湖龙井的嫩芽和新鲜的虾仁为主要食材,将茶香与虾鲜完美融合,口感鲜美,清香扑鼻。这道菜体现了杭州对食材品质的追求和独特的烹饪技艺,“龙井虾仁”这一民俗语汇,承载着杭州饮食文化中对自然食材的巧妙运用和对美食的精致追求,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和对地域特色的传承。从居住和建筑风格来看,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在民俗语汇中也有所体现。“马头墙”是江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具有防火、防风、防盗等实用功能,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其高低错落的造型为江南水乡的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马头墙”这一民俗语汇,是江南建筑文化的象征,它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天井”在江南民居中也较为常见,它是民居中庭院的一种形式,通过天井,室内空间与外部自然环境相互渗透,既满足了采光、通风的需求,又为家庭活动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天井”这一民俗语汇,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以及对家庭和谐、社交互动的重视。杭州及周边地区的民俗语汇还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在端午节,江南水乡有赛龙舟的习俗,这一活动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展示。“赛龙舟”这一民俗语汇,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时水乡热闹的场景,体现了当地人民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中秋节时,杭州及周边地区有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习俗,“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民俗语汇,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习俗和语汇在江南水乡代代相传,成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编》中与杭州及周边地区相关的民俗语汇,从生产生活、饮食文化、居住建筑到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它们是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4.2反映时代社会风貌《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清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特征,为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资料。在社会经济领域,商业活动的繁荣在民俗语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钱庄”“票号”等词汇,是清代金融行业发展的见证。钱庄作为一种传统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货币兑换、存放款等业务,在清代的商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资金融通作用。票号则是一种更为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以汇兑业务为主,它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远距离的商业贸易,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这些民俗语汇不仅反映了清代商业活动中资金流转的需求,也体现了当时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牙行”这一民俗语汇,与清代的商品交易中介行业密切相关。牙行是在商品买卖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介绍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商行或中间商人。在清代,牙行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连接了生产者、商人和消费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不同地区的牙行有着不同的经营特点和业务范围,如在农产品交易集中的地区,会有专门的粮食牙行、牲畜牙行等。“牙行”这一词汇反映了清代商业活动中分工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交易中中介环节的重要性。从政治方面来看,科举制度作为清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民俗语汇中也有诸多体现。“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汇,是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前三名的称谓,代表着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在清代,科举考试被视为士子们改变命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中得状元、榜眼、探花者,不仅个人荣耀加身,家族也会因此而备受尊崇。这些词汇背后,蕴含着清代社会对科举功名的高度重视,以及科举制度在社会阶层流动、人才选拔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乡试”“会试”“殿试”等词汇,明确了科举考试的不同阶段和层级。乡试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对贡士进行重新排名,确定最终的进士名次。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科举考试严格的层级体系和选拔程序,也反映了清代政治制度中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和规范。在文化方面,民俗语汇更是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相关语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春节期间的“贴春联”“放鞭炮”“守岁”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驱邪避灾、辞旧迎新的愿望。春联上的吉祥话语、鞭炮的声声巨响,都寓意着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和憧憬;守岁则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与纪念屈原的传说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爱国精神的敬仰。赛龙舟时,人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展现出团结协作的精神;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月圆之夜,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品尝月饼,共享天伦之乐,月饼的圆形也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京剧”“剪纸”“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相关的民俗语汇,展现了清代民间艺术的繁荣和独特魅力。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通过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人们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吉祥、祝福等美好寓意。皮影戏则是通过灯光将皮影人的影子投射在幕布上,配以音乐和唱腔,讲述故事,它是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深受百姓喜爱。《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清代的时代社会风貌,为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语言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4.3语言形式丰富多样《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在语言形式上丰富多样,涵盖了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各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谚语作为民俗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和经验总结。在《通俗编》中,“瑞雪兆丰年”这一谚语,简洁地表达了冬雪与来年丰收之间的关联。在农业社会,冬季的大雪被视为祥瑞之兆,它不仅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还能冻死害虫,为来年的丰收创造有利条件。这句谚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成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则是关于珍惜时间的谚语,它以形象的比喻,将光阴比作黄金,强调了时间的宝贵和不可再生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忙碌或懈怠而忽视时间的流逝,这句谚语则时刻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时间去学习、工作和生活,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时间、勤奋努力的传统价值观。歇后语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成为民俗语汇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前半句“小葱拌豆腐”是形象的比喻,后半句“一清二白”则是对前半句的解释和引申,通过这种巧妙的组合,生动地描绘出一种纯净、清白的状态。这句歇后语常被用于形容人的品质纯洁,或事情的真相清晰明了,没有任何隐瞒或杂质,在民间口语交流中广泛使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则是利用了谐音的手法,“舅”与“旧”同音,通过这种谐音双关,表达了“和原来一样,没有变化”的意思。在生活中,当人们想要表达某件事情按照原来的方式继续进行,没有发生改变时,就会使用这句歇后语,它以一种幽默、俏皮的方式传达信息,使语言更加富有韵味。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固定结构和特定含义的短语,在《通俗编》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敲竹杠”这一惯用语,形象地描绘了通过不正当手段索取钱财的行为。据说,它的来源与清朝时期的走私活动有关,当时的走私者常将烟土等违禁物品藏在竹杠中,过关卡时,检查人员若发现异常,便会敲敲竹杠,暗示走私者行贿,后来“敲竹杠”就逐渐用来表示敲诈勒索的意思。这个惯用语简洁有力地表达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表达此类行为的常用语汇。“打秋风”也是一个常见的惯用语,指的是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或依靠与权势有某种关系,招摇撞骗,获取利益。它生动地刻画了那些不劳而获、利用人际关系谋取私利的人的行为,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概括性。俗语是民间广泛流传的通俗语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语,表达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努力奋斗,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它鼓励人们尊重各种职业,不要轻视任何一个行业,体现了一种平等的职业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社会中起到了激励人们努力进取的作用。“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则以一种形象的说法,强调了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敢于冒险、勇于付出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民间语言的生动性和直接性,通过简单易懂的表述,传达出深刻的生活道理。《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以其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民俗文化的内涵,为研究民俗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打开了一扇窗口。4.4语义内涵的丰富性与演变《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在语义内涵上展现出极为丰富的多义性和隐喻性,成为研究民俗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宝贵素材。以“包袱”一词为例,在日常生活层面,它是指包裹衣物等物品的布包,是人们出行或储存物品的实用工具。然而,在民俗文化语境中,“包袱”却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一些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包袱”指的是一种祭祀用品,人们会将纸钱、冥币等装入特制的纸包中,写上逝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等信息,在特定的祭祀日子焚烧,寓意着将这些“财物”送给逝者,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衣食无忧。这种语义的延伸,体现了民俗语汇在不同文化场景下的多义性,反映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死观念的认知。“敲门砖”这一民俗语汇,在《通俗编》中,其基本义是指旧时科举考试中,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死记硬背的一些文章或知识,就像用砖敲门,门开后砖便被丢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敲门砖”逐渐演变为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或手段,一旦达到目的,就可以抛弃不用。这一语义的演变,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人们对功名利禄追求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民俗语汇语义的灵活性和时代性。许多民俗语汇还具有隐喻性,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穿小鞋”这一民俗语汇,表面上是描述一种穿着不合脚鞋子的行为,但实际上它隐喻着在人际交往中,一方故意给另一方设置障碍、刁难,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这种隐喻性的表达,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反映了民间对不公平对待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墙头草”则隐喻那些没有坚定立场、随波逐流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观点和选择,而“墙头草”式的人缺乏自己的主见,总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一民俗语汇以草随风摆动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类人的特点,体现了民间语言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通俗编》中民俗语汇的语义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变革是推动语义演变的重要力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反映在民俗语汇的语义中。在封建社会,“科举”是士子们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与之相关的民俗语汇,如“状元”“榜眼”“探花”等,具有极高的荣誉象征意义。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废除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这些民俗语汇的语义发生了转变,“状元”等词在现代语境中更多地用于比喻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其原有的科举制度背景下的特定含义逐渐淡化。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对民俗语汇语义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各种文化元素相互渗透,民俗语汇也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新的语义内涵。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许多与佛教相关的词汇融入了汉语民俗语汇中,如“菩萨”“罗汉”等。这些词汇原本具有特定的佛教教义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在民间文化中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世俗意义,成为人们表达善良、慈悲、神通广大等概念的常用语汇。在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中,菩萨被描绘成救苦救难的形象,人们用“菩萨心肠”来形容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这便是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融合后,民俗语汇语义演变的具体体现。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民俗语汇语义演变的内在动力。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词汇的语义会不断调整和变化。一些民俗语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需求的改变,其语义逐渐发生了转移或扩展。“吃醋”一词,原本是指食用醋这种调味品,但在民间文化中,它逐渐演变为比喻产生嫉妒情绪。这种语义的转移,是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俗编》中民俗语汇语义内涵的丰富性与演变,是社会、文化、语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研究这些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五、《通俗编》民俗语汇的文化内涵5.1物质文化层面《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宛如一幅细腻的物质文化长卷,生动地展现了清代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从饮食、服饰到建筑,每一个语汇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物质文化的印记。在饮食方面,民俗语汇不仅记录了丰富多样的食物种类,更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文化特色和地域差异。“馄饨”作为一种古老的面食,在《通俗编》中有详细记载。馄饨的历史悠久,其形状犹如元宝,在清代,它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见美食,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寓意。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食用馄饨,寓意着团圆和吉祥。馄饨的制作方法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南方的馄饨皮薄馅少,汤鲜味美;北方的馄饨则相对皮厚馅大,口感更为扎实。这种地域差异在民俗语汇中得以体现,反映了清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月饼”这一民俗语汇,与中秋节紧密相连。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清代,月饼的种类繁多,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有广式月饼,以其皮薄馅大、造型美观、口味多样而闻名,馅料有豆沙、莲蓉、蛋黄等,甜而不腻;苏式月饼则以其酥脆的外皮和丰富的馅料著称,如鲜肉月饼,咸香可口,别具风味。月饼的形状通常为圆形,象征着团圆,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团聚,一起品尝月饼,共享天伦之乐,月饼成为了亲情和团圆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服饰角度来看,“马褂”是清代男子常见的服饰之一,在《通俗编》中也有提及。马褂起源于满族服饰,最初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其特点是衣长至脐,袖仅遮肘。马褂的款式多样,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不同样式。对襟马褂较为规整,左右衣襟相对,常被称为“得胜褂”,相传与乾隆年间军机大臣傅恒因穿此服领兵打仗得胜而归有关;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多用于民间,男女皆可穿着;琵琶襟马褂右襟短缺,另补一块以纽扣相连,形似琵琶,行动更为自如。马褂的材质和颜色也因穿着者的身份和场合而异,贵族和官员多穿着材质上乘、颜色鲜艳的马褂,而普通百姓则以朴素的材质和颜色为主。马褂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服饰,更成为了清代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阶层差异。“旗袍”作为清代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在民俗语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旗袍的特点是立领、盘扣、高开衩,线条流畅,能够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在清代,旗袍的款式和装饰较为简洁,随着时间的推移,旗袍不断吸收汉族服饰的元素,变得更加华丽和多样化。其领口、袖口、衣襟等部位常常绣有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旗袍的颜色也十分讲究,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场合,如红色常用于婚礼等喜庆场合,象征着吉祥和幸福;蓝色则较为素雅,适合日常穿着。旗袍的演变反映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的代表,体现了当时女性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在建筑领域,“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在《通俗编》中也有所体现。四合院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中间庭院而成,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正房通常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东西厢房则供晚辈居住,庭院是家庭活动和社交的中心。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注重对称和平衡,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稳定的追求。其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砖石等,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适应了北方的气候条件。四合院不仅是居住场所,更蕴含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社会关系内涵,反映了清代百姓的居住观念和生活方式。“吊脚楼”是南方一些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在《通俗编》的民俗语汇中也能找到相关线索。吊脚楼通常依山而建,利用山坡的地形,将房屋的一部分悬空,以柱子支撑。这种建筑形式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能避免潮湿和野兽的侵扰。吊脚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木质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展现了南方地区的建筑艺术。在吊脚楼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和排水等因素,体现了当地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吊脚楼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成为了南方地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当地百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通俗编》中的这些民俗语汇,从饮食、服饰到建筑,全方位地展现了清代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语言资料,成为研究清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窗口。5.2社会文化层面《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家族观念、社交礼仪以及节日习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社会文化画卷。在家族观念方面,“六亲”这一民俗语汇有着丰富的内涵。“六亲”通常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它涵盖了家庭中最主要的亲属关系,体现了家族的核心构成。在清代社会,家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依托,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六亲不认”这个俗语,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不顾及亲情,违背家族伦理的行为,从反面强调了家族观念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在传统的家族文化中,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长辈对晚辈有教导和抚养的责任,晚辈对长辈则有尊敬和赡养的义务。这种家族观念在民俗语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纽带。社交礼仪在清代社会中也有着严格的规范,民俗语汇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点。“拱手”是一种常见的见面礼仪,人们在见面时,双手合抱,向对方行礼,表达问候和敬意。这种礼仪简单而庄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在社交场合中,人们还注重言辞的得体和谦逊,“久仰”“幸会”等词语常常被用于初次见面时,表达对对方的敬仰和结识的荣幸。这些礼貌用语不仅是一种社交技巧,更是社交礼仪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清代社会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和文化传统。节日习俗语汇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拜年”作为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在《通俗编》中也有体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相互祝福的重要社交活动。在清代,拜年有着严格的顺序和礼仪,一般先从长辈开始,依次向亲朋好友拜年。人们会带上礼物,表达对对方的祝福和问候,这种习俗不仅增进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也强化了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拜年时,人们还会说一些吉祥话,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这些话语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端午节”相关的民俗语汇同样丰富多彩。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体育竞技和民俗文化的展示。赛龙舟时,人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粽子的形状和口味各异,但都与纪念屈原的传说有关。人们通过吃粽子,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敬意,同时也寓意着吉祥安康。“挂艾草”则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人们在端午节将艾草挂在门口,希望能够保佑家庭平安。这些节日习俗语汇,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的节日文化,更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它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意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从家族观念、社交礼仪到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清代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研究清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语言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5.3精神文化层面《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在精神文化层面展现出丰富的内涵,深刻地反映了清代人们的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在信仰方面,“财神”这一民俗语汇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和信仰。财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掌管财富的神灵。在清代,人们对财神的信仰十分普遍,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都会举行祭祀财神的活动。商家会在店铺中供奉财神像,祈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普通百姓家庭也会张贴财神画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财运亨通。这种对财神的信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们对财富的渴望,以及通过信仰来获得心理慰藉和精神寄托的文化心理。“灶王爷”也是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灵,在《通俗编》的民俗语汇中有所体现。灶王爷被认为是掌管家庭饮食和生活的神灵,负责监察家庭成员的言行。在清代,人们对灶王爷十分敬重,会在腊月二十三等特定时间举行祭祀灶王爷的仪式,俗称“祭灶”。在祭灶时,人们会摆上各种供品,如糖果、糕点等,希望灶王爷在“上天言好事”,向天庭汇报家庭情况时多说好话,“回宫降吉祥”,保佑家庭平安、生活顺遂。这一信仰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祭祀灶王爷,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幸福、和睦的祈愿。禁忌类民俗语汇同样反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避讳”是一种常见的禁忌现象,在清代社会中,人们对一些特定的字词、事物等会进行避讳,以避免触犯忌讳,带来不祥。在言语表达上,人们会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如在春节期间,忌说“死”“病”等字眼,以免破坏节日的喜庆氛围。在行为上,也有诸多禁忌,如在一些地区,孕妇忌参加婚礼,认为会给新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忌在晚上梳头,据说会招来鬼魂等。这些禁忌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它们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民间艺术相关的民俗语汇则展现了清代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在清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通过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在清代,京剧深受皇室和百姓的喜爱,宫廷中经常举行京剧演出,民间也有众多的京剧戏班和爱好者。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通俗编》中也能找到与之相关的民俗语汇。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吉祥、祝福等美好寓意。在春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会将剪纸贴在门窗上,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在婚礼等场合,剪纸也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寓意着幸福美满。剪纸艺术体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从信仰、禁忌到民间艺术等精神文化层面,为我们呈现了清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文化心理,成为研究清代精神文化的珍贵资料。六、《通俗编》民俗语汇与同时代著作比较6.1与《恒言录》民俗语汇对比《通俗编》与《恒言录》均为清代俗语研究的重要著作,二者在民俗语汇的收录上存在诸多差异。在收录数量方面,《通俗编》共收录5461条词条,其中民俗语汇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各个卷目,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恒言录》全书收录并解释语词751个,熟语153条,相比之下,《恒言录》的收录数量明显少于《通俗编》。这种数量上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两部著作编纂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通俗编》致力于广泛搜罗各种俗语、方言,力求全面展现当时社会语言的多样性;而《恒言录》则更注重对常见俗语、恒言的考释,追求精而不在多。从收录种类来看,《通俗编》的民俗语汇种类丰富多样,从物质民俗语汇,如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词汇,到社会民俗语汇,涵盖家族、社交、节日等领域的用语,再到精神民俗语汇,包括信仰、禁忌、民间艺术等相关语汇,几乎无所不包。在饮食方面,收录了“馄饨”“月饼”等多种食物名称及其相关的饮食习俗语汇;在民间艺术领域,有“京剧”“剪纸”等民俗语汇。而《恒言录》的民俗语汇种类相对集中在一些常见的生活用语和社会习俗方面,如亲属称谓、人际交往中的常用语等。在亲属称谓上,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常见称谓进行了考释,展现了当时社会家族观念在语言中的体现。两部著作在民俗语汇收录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俗编》更侧重于地域特色民俗语汇的收录,尤其是杭州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像“渔簖”“蚕花”等与江南水乡渔业、蚕桑业相关的民俗语汇,以及“西湖醋鱼”“龙井虾仁”等体现杭州饮食文化的语汇,都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而《恒言录》则更注重对通行俗语的考证,力求追溯其语源和演变,对一些常见俗语的出处和用法进行了深入探究。在解释“吃醋”这一俗语时,详细考证了其从表示食用醋到比喻产生嫉妒情绪的语义演变过程,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揭示了这一语义演变背后的文化因素。这些差异的产生与两部著作的成书背景和作者的学术理念密切相关。《通俗编》的作者翟灏“往来南北十许年,五方风土,靡所不涉”,丰富的游历经历使他能够广泛接触各地的方言俗语,对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编纂时更注重地域特色语汇的收集。而《恒言录》的作者钱大昕是著名的考据学家,治学严谨,注重对文献的考证,其编纂目的在于对常见俗语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考证,所以更侧重于通行俗语的研究。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通俗编》中丰富的地域特色民俗语汇,反映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江南水乡的水网密布,孕育了渔业和蚕桑业,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关的民俗语汇。而《恒言录》对通行俗语的重视,体现了当时社会语言交流的普遍性和一致性,这些通行俗语在不同地域都有广泛的使用,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在语言层面的相互交融。“拜年”这一通行俗语,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习俗和说法,虽然在具体的拜年方式和细节上可能存在地域差异,但“拜年”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地域文化中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通过对《通俗编》与《恒言录》民俗语汇的对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清代不同地域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语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6.2与《吴下谚联》民俗语汇对比《通俗编》与《吴下谚联》作为清代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俗语类著作,在民俗语汇方面存在诸多异同,这些异同不仅反映了两部著作的特色,也为研究吴地民俗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丰富了我们对吴地民俗文化的认识。在民俗语汇的表述上,《通俗编》以其广泛的收录范围和较为平实的语言风格展现出独特之处。它按内容分为三十八卷,凡5461条,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民俗语汇的收录较为全面。在描述“拜年”这一民俗语汇时,只是简单提及“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相互祝福的活动,语言简洁明了,注重对民俗事象的客观记录。而《吴下谚联》主要收集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的民间谚语,并以联语形式编排,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在讲述“拜年”相关内容时,可能会以对仗工整的联语,如“新岁登门,祝福声声传厚意;良辰访旧,寒暄句句表真情”,将拜年时的情景和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从文化内涵挖掘来看,《通俗编》通过对大量民俗语汇的收录和考证,展现了较为宽泛的文化内涵,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在解释“钱庄”“票号”等民俗语汇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清代金融行业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繁荣和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而《吴下谚联》则更侧重于挖掘吴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吴中地区民间谚语的解读,深入展现了吴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在解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谚语时,详细阐述了苏州和杭州在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体现了吴地人民对家乡的自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对吴地民俗研究的互补性方面,《通俗编》凭借其丰富的词条和广泛的地域覆盖,为吴地民俗研究提供了宏观的背景资料。它不仅收录了吴地的民俗语汇,还涉及其他地区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比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吴地民俗在全国范围内的独特性和共性。而《吴下谚联》则以其对吴地民间谚语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解读,为吴地民俗研究提供了微观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细致地了解吴地人民的生活细节、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在研究吴地的农事民俗时,《通俗编》可能会从全国农业生产的角度,介绍一些通用的农事语汇和相关知识;而《吴下谚联》则会聚焦于吴地的农事谚语,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详细阐述其在吴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文化意义,包括吴地的气候特点、农作物种植习惯等,二者相互补充,使我们对吴地农事民俗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在研究吴地节日民俗时,《通俗编》会列举全国各地的节日民俗语汇,从宏观上阐述节日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为吴地节日民俗研究提供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而《吴下谚联》则会着重介绍吴地在节日期间的独特习俗和相关谚语,如“端午佳节,菖蒲艾叶驱邪祟;中秋良宵,月饼桂花寄团圆”,生动地描绘了吴地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特色活动,展现了吴地人民在节日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传统。通过将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研究,可以从不同层面深入探讨吴地节日民俗的内涵和特色,揭示其与其他地区节日民俗的联系与区别。《通俗编》与《吴下谚联》在民俗语汇的表述、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研究吴地民俗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共同为我们呈现出吴地民俗文化的丰富图景。七、《通俗编》民俗语汇对现代语言的影响7.1在现代方言中的传承《通俗编》中的民俗语汇在现代方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杭州方言这一与《通俗编》地域文化紧密相连的方言体系中,许多民俗语汇得以传承和延续,成为当地民众日常生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灶司菩萨”这一民俗语汇,在《通俗编》中就有相关记载,它指的是灶王爷,是民间信仰中掌管家庭饮食和生活的神灵。在现代杭州方言中,“灶司菩萨”依然被广泛使用,人们在祭祀灶王爷时,会恭敬地称呼其为“灶司菩萨”,表达对灶王爷的敬重和祈求家庭平安、生活顺遂的美好愿望。这一民俗语汇的传承,不仅体现了杭州方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反映了民间信仰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落苏”也是《通俗编》中记录的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语汇,指的是茄子。在现代杭州方言中,“落苏”一词仍然被频繁使用,成为当地人对茄子的独特称谓。这种独特的称谓体现了杭州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传统方言词汇的喜爱和传承。与普通话中“茄子”的称呼相比,“落苏”更具有浓厚的地方韵味,它承载着杭州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众的生活记忆。除了杭州方言,《通俗编》中的一些民俗语汇在其他方言中也有保留和使用。“扯皮”这一民俗语汇,在《通俗编》中就已出现,意为无原则地争论、争吵。在现代四川方言中,“扯皮”依然是一个常用词汇,用来形容人们之间发生的争执、纠纷。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说“莫扯皮,有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