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水肥管理办法_第1页
水稻高水肥管理办法_第2页
水稻高水肥管理办法_第3页
水稻高水肥管理办法_第4页
水稻高水肥管理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高水肥管理办法一、总则1.目的本办法旨在规范公司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高水肥管理操作,确保水稻生长环境适宜,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实现公司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有水稻种植区域,包括自有农田及合作种植基地。3.依据本办法依据国家相关农业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多年来公司在水稻种植领域的实践经验制定。二、高水肥管理原则1.科学性原则遵循水稻生长发育规律,依据土壤肥力状况、水稻品种特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水肥管理方案,确保水肥供应与水稻生长需求相匹配。2.精准性原则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精准掌握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肥需求变化,实现水肥的精准投入,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施肥对环境造成污染。3.平衡性原则注重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与钙、镁、硫等中微量元素的平衡供应,同时协调好水分与养分之间的关系,促进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和养分吸收利用。4.环保性原则在高水肥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采用环保型肥料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三、土壤肥力评估与改良1.土壤肥力检测定期对水稻种植土壤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土壤酸碱度(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等指标。检测频率为每年种植季前一次,对于新开垦或土壤肥力变化较大的地块,应增加检测次数。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2.土壤肥力评估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结合水稻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对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等级划分、养分供应能力分析以及限制水稻生长的主要养分因素等。依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土壤改良和施肥方案。3.土壤改良措施对于酸性土壤,可通过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进行改良,调节土壤酸碱度至适宜水稻生长的范围(pH值6.07.5)。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情况,增施有机肥料,如腐熟农家肥、绿肥、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肥保水能力。对于缺乏中微量元素的土壤,根据检测结果,合理补充相应的中微量元素肥料,如硼肥、锌肥、钼肥等,以满足水稻生长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四、肥料管理1.肥料选择优先选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肥料产品,严禁使用未经登记或含有有害物质的肥料。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如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等,以满足水稻前期生长对养分的需求。追肥应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进行选择,分蘖期可追施氮肥,促进分蘖;穗期应注重氮、磷、钾配合施用,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粒期可适当补施粒肥,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2.施肥量确定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水稻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运用科学的施肥公式计算施肥量。施肥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盲目施肥。参考公式:施肥量(kg/亩)=(目标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其中,目标产量需肥量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参考当地经验数据确定;土壤供肥量根据土壤肥力检测结果计算;肥料利用率根据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确定,一般氮肥利用率为30%50%,磷肥利用率为10%25%,钾肥利用率为40%60%。3.施肥方法基肥:在水稻移栽前,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撒施于田面,然后进行翻耕,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深度一般为1520厘米。追肥:分蘖期追肥可采用撒施或条施的方式,施后保持浅水层35天,以利于肥料溶解和吸收;穗期追肥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均匀喷洒在水稻叶片上,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叶面喷施应选择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进行,避免在高温时段喷施,以免造成肥害。施肥应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和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施肥时间和施肥量,确保水稻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养分供应。五、水分管理1.灌溉方式选择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和水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优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渗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水源充足且地势平坦的地区,可采用淹灌方式,但应注意控制水层深度,避免浪费水资源和造成土壤板结。2.灌溉时期与水层管理移栽期:保持田面湿润,以利于秧苗扎根返青。移栽后23天内,保持浅水层35厘米,促进分蘖。分蘖期:浅水勤灌,水层深度保持在35厘米,以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当田间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穗期:保持浅水层57厘米,以满足水稻孕穗期对水分的需求。在减数分裂期,对水分敏感,应保持田间有浅水层,避免干旱或水层过深影响花粉发育。粒期:干湿交替灌溉,即灌一次浅水后,待田面水分自然落干,再进行下一次灌溉。这样既能保证水稻灌浆期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根系活力,防止早衰,增加粒重。3.水分监测与调控建立田间水分监测制度,定期观察水稻生长状况和土壤水分含量。可通过观察水稻叶片卷曲程度、土壤表面干湿情况等方法判断土壤水分状况。根据水稻生长需求和水分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增加灌溉次数和灌水量;如遇暴雨天气,应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造成水稻涝灾。六、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1.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和水分。可采用人工除草、机械除草或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除草。化学除草应选择对水稻安全、高效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缺苗、倒伏、病虫害等。对于缺苗地块,应及时补苗;对于倒伏水稻,应根据倒伏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轻度倒伏可通过人工扶正并培土的方式进行处理,重度倒伏则应及时收割,减少损失。2.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浇水、及时清除病叶病株等,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物理防治措施可采用安装防虫网、诱虫灯、性诱剂等方法,诱捕害虫,减少害虫基数。生物防治措施可利用害虫天敌、生物农药等控制病虫害发生。如保护和利用稻田中的青蛙、蜘蛛、赤眼蜂等天敌,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根据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合理选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进行施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七、监测与记录1.监测内容建立水稻高水肥管理监测体系,对土壤肥力、肥料施用情况、水分状况、水稻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全面监测。土壤肥力监测指标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等;肥料施用情况监测内容包括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等;水分状况监测指标包括土壤水分含量、灌溉水量、灌溉时间等;水稻生长发育状况监测指标包括株高、茎蘖数、叶龄、穗数、粒数等;病虫害发生情况监测内容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2.监测方法土壤肥力检测采用专业的土壤检测仪器和方法进行分析;肥料施用情况通过田间记录和肥料出入库台账进行统计;水分状况监测可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水表等设备进行测量;水稻生长发育状况通过定期田间调查和测量进行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田间巡查和病虫害调查统计报表进行汇总。3.记录要求建立详细的水稻高水肥管理记录档案,对各项监测数据和管理措施进行如实记录。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字迹清晰,不得随意涂改。记录内容应包括日期、地块编号、监测项目、监测数据、管理措施、操作人员等信息。记录档案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以备查阅和追溯。八、培训与指导1.培训计划制定根据公司水稻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需求,制定年度水稻高水肥管理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和培训师资等。培训内容应涵盖土壤肥力管理、肥料施用技术、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培训方式定期组织内部培训,邀请公司内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或外部专家进行授课。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授课、现场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确保培训效果。鼓励种植人员参加外部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视频、手机APP等,开展线上培训,方便种植人员随时随地学习。3.技术指导建立技术指导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