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课件_第1页
2025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课件_第2页
2025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课件_第3页
2025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课件_第4页
2025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解读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提 纲疾病概述流行风险地区分类病例报告与管理疫情处置实验室检测和病原学监测预防措施科普核心信息2一、疾病概况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3个基因型: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印度洋分支)、亚洲型以发热、小关节痛/关节炎、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相似,易误诊,难准确确定感染人数严重症状和死亡少,通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和老年人中在蚊媒密度较高地区易形成大规模暴发和流行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在欧洲暴发规模较小的疫情疾病概况病原学特征病毒形态与结构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球形包膜病毒,直径约60~70nm。血清型分布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即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基因组构成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含5种结构蛋白和4种非结构蛋白。培养繁殖与病变病毒可在Vero、C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病毒灭活条件56℃30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化学试剂敏感。基孔肯雅病毒(图片来源:GeneTex)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宿主传播途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等叮咬传播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外潜伏期:2至10天蚊体内的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甚至终生带毒潜伏期:通常3至7天,范围2至12天传染期:一般发病当天至7天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地区分布、季节分布:与伊蚊的地理分布、季节消长相关流行病学特征1952年,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次发现并确认基孔肯雅病毒,疾病流行地区不同村庄的感染率平均为40%~50%;该病毒在非洲东部发现后,在乌干达又出现人感染病例;1964年,在津巴布韦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抗体;泰国曼谷是非洲以外首次确认基孔肯雅病毒的地区,于1958年分离,疾病暴发与埃及伊蚊传播有关;1961—1963年,柬埔寨和印度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同样与埃及伊蚊传播有关。全球疫情概况截至2024年12月,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本地传播,覆盖所有6个WHO区域;高风险区域:美洲(48国)、非洲(33国)、东南亚(10国)、西太平洋(20国);全球疫情概况2025年全球疫情概况美洲:巴西78032例,玻利维亚3677例,阿根廷31例,巴拉圭44例。非洲:法属留尼汪岛54242例(其中27例死亡)科摩罗4例,肯尼亚570例,毛里求斯1341例,塞内加尔5例亚洲:印度1741例,斯里兰卡151例,巴基斯坦7例。大洋洲:澳大利亚81例9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广泛,活跃期长地区分布埃及伊蚊:我国海南沿海市(县)及火山岩地区,广东雷州半岛,云南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和临沧市、台湾嘉义县以南和澎湖县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北至沈阳,经河北秦皇岛,山西太原,甘肃天水、陇南,四川雅安,至西藏墨脱一线及其东南侧大部分地区活跃期全年均有活动:海南和广东部分地区以及云南边境县3-11月: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5-10月: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6-9月: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辽宁2008-2019年国内疫情2008年,我国首次从斯里兰卡归国人员中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2019

年,我国报告基孔肯雅热疫情事件61起,519例输入性病例

94

例(占18.1%),本地感染425例分布于12个省,云南(1起)、广东(2起)及浙江

(2起)报告了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季节高发7-11月为报告病例高峰期,占83%94例输入病例来源国

东南亚为主:缅甸(50例,53.2%)、泰国(11例,11.7%)、孟加拉国(9例,9.6%)、印度(7例,7.4%)、菲律宾(5例,5.3%)少量非洲和南美洲国家11本地疫情2010年广东东莞万江街道:报告282例,涉及9个社区,其中91%的病例集中于1个社区;该起疫情持续48天2017年浙江衢州市农村地区:报告病例4例,其中本地传播引发病例3例,集中在1个村,疫情持续19天。2019年云南瑞丽市:报告170例,涉及5个乡镇,92%的病例集中于1个乡镇,该乡镇51%的病例集中于2个社区;该起疫情持续76天2019年发生于广东省顺德市北滘镇农村地区:涉及病例4例,分布在2个村,疫情持续29天尚无证据显示在我国已形成基孔肯雅热病毒的稳定自然传播链122020-2024年国内疫情132020、2022年无病例报告2021年:4例(广东)2023年:3例(四川1例,广东2例)2024年:6例,其中广东2例、浙江2例,上海、山东各1例,均为境外输入二、流行风险地区分类流行风险地区分类参照登革热分类依据Ⅰ类地区(6个):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Ⅱ类地区(11个):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Ⅲ类地区(8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Ⅳ类地区(7个):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兵团16省份分类依据17地区分类分类依据Ⅰ类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Ⅱ类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Ⅲ类地区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Ⅳ类地区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三、病例报告与管理1.病例诊断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病前12天内,曾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周围曾有本病发生;且符合临床表现者(急性起病,发热常伴皮疹,和或关节剧烈疼痛,多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①CHIKV核酸阳性;

②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到CHIKV;③CHIKV

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19(一)病例定义与分类2.感染来源分类: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本地病例境外输入病例发病前12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境内感染可能的病例。省外输入病例发病前12天内有居住地所在省份外的境内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且排除居住地所在省份感染可能的病例。本地病

例发病前12天内没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的病例,或有居住地所在省份以外地区旅居史且排除旅居地感染可能的病例。20(一)病例定义与分类(二)多渠道监测进境人员监测专项调查:血清流调01020304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媒介监测-

22多渠道监测-进境人员监测海关收到基孔肯雅热相关健康申报或检疫有疑似症状的进境人员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检查和标本采样检测发放《就诊方便卡》,并及时通报当地疾控部门。国际卫生保健中心对来自境外基孔肯雅热流行国家或地区且进境后12天内就诊的劳务、留学生等重点人员按要求开展进境后基孔肯雅热监测010302多渠道监测-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23开展登革病毒、CHKV等多病原核酸检测Ⅰ类、Ⅱ类地区;蚊媒活跃季节;登革热样病例(即体温超过38℃,伴皮疹或关节疼痛,无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者)。如检出CHKV核酸阳性,立即启动病例应急监测。多渠道监测-专项调查24中国疾控中心指导发生本地传播疫情的重点地区,在当年疫情结束后,媒介伊蚊非活跃期(通常为11月至次年1月)对发生较大规模本地疫情的县(市、区)开展血清流行病学专项调查,了解人群感染率。常规监测包括生态学监测、抗药性监测和媒介带毒监测。了解媒介伊蚊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分布、抗药性水平以及基孔肯雅热病毒携带情况。应急监测包括成蚊监测和幼蚊监测。用于评估疫情风险和评价蚊媒控制效果。基孔肯雅热媒介监测分为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与登革热一致,具体监测要求可参见《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多渠道监测-媒介伊蚊调查(三)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医疗机构24小时内完成中国 在“其他传染病-基孔肯雅热“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直报。2.病例订正病例报告.

根据实验室结果和流调结果及时修正病例信息;.

明确可能感染来源后,

应及时订正病例感染来源分类,境外输入病例需标注境外国家或地区名称,

省外输入病例需标注输入来源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名称。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定义新发疫情以县(市、区)为单位,近5年首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0102聚集性疫情在同一家庭、学校、建筑工地、社区、村庄等集体单位或场所,14

天内报告3

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03-

27局部暴发疫情同一街道/乡镇,14天内报告10例及以上本地确诊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报告要求疫情所在地的县级疾控中心: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后续根据疫情进展及时调整-

2829(四)病例管理-原则上要求住院防蚊隔离治疗01病例防蚊隔离单独病区,病房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趋避剂02院内外环境治理室内灭蚊;室外清理蚊媒孳生地03隔离解除标准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4小时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患者原则上要求住院防蚊隔离治疗(四)病例管理-非住院病例01医疗机构告知告知病例自我防蚊隔离相关要求:安装蚊帐纱门纱窗,使用蚊香和灭蚊剂02病例自我防蚊隔离自我健康监测03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指导04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

天且体温恢复正常24小时隔离解除标准31(五)流行病学调查重点病例输入病例、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首发病例、指示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而确定的病例等调查时限要求重点病例需在确诊后72小时内完成初步调查调查内容病例基本情况发病就诊实验室检测情况发病前后活动情况责任机构:县级疾控机构会同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结果及时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平台-

32分三部分:基本情况,发病、就诊及实验室检测情况,发病前后活动情况(发病前外出史、发病前后外出活动情况)可根据流调结果修改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调表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调表-133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调表-234基孔肯雅热重点病例流调表-335五、疫情处置疫情处置启动条件I

类、Ⅱ类、Ⅲ类地区:基孔肯雅热流行季出现确诊病例:输入或本地基孔肯雅热非流行季出现本地病例37(一)科学划定风险区域核心区警戒区监控区以病例住所、工作地点、传染期长时间活动的场所为中心不小于100米为半径的空间范围1例病例可划定多个核心区核心区向外扩展200米半径的空间范围城市地区可将核心区周围200米区域和涉及的小区、单位整体划定为警戒区农村地区可将核心区所在的自然村划定为警戒区在警戒区外围划定监控区一般将警戒区涉及的社区划定为监控区传播风险较大时可将核心区所在的街道或乡镇划定为监控区(二)分级分类处置疫情39早、小、严、实输入疫情本地疫情分级分类疫情处置-

1.

输入疫情防控目标防控策略场景重点措施避免出现本地病例加强媒介伊蚊监测,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管理基孔肯雅热非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病例原则上均应住院防蚊隔离、病例救治云南、广东等重点地区要加强媒介伊蚊监测。根据媒介监测结果,调整防控措施Ⅰ类、Ⅱ类和Ⅲ类地区基孔肯雅热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发病起7天内)的活动地点,划分风险区域,开展成蚊杀灭工作。共同暴露者做好12天自我健康监测分级分类疫情处置-

2.

本地疫情防控目标防控策略Ⅰ类、Ⅱ类和Ⅲ类地区重点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严防疫情升级严防外溢扩散“1335”1天内完成风险区域划定并启动灭蚊工作核心区3天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完成全覆盖成蚊杀灭、5天内控制蚊媒密度快速划定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核心区、警戒区全面落实“逢热必检”,强化病例搜索和防蚊隔离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媒介控制措施若疫情升级为局部暴发,要避免医疗挤兑,优先保证重症患者,孕妇、老年人及新生儿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住院,Ⅰ类地区发生疫情的街道或乡镇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单位和群众,做好蚊媒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杀灭(三)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媒介伊蚊活跃期出现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时,Ⅰ类、Ⅱ类、Ⅲ类地区开展媒介伊蚊应急控制与监测。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如双层叠帐法低于0.9只/(顶·小时))后每周开展2次监测警戒区每周开展1次监测监控区每两周开展1次监测媒介伊蚊应急控制核心区应在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5天内将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警戒区应在7天内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四)疫情通报43各级疾控部门应依法及时发布基孔肯雅热疫情信息,科学发布健康风险提示。出现省内跨区域疫情传播时,涉及地区的疾控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出现跨省份疫情传播时,病例输入省份的疾控部门应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病例输出省份的疾控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处置。(五)疫情终止条件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2天内无基孔肯雅热本地续发病例;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只/(顶·小时)。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可终止核心区、警戒区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六、实验室检测与病原学监测1 核酸检测462 病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后7天内血液样本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常采用实时荧光RT-PCR基于核酸扩增的方法进行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一般发病后5天内血液样本病毒培养分离率较高,通常将样本接种至哺乳动物细胞(Vero、BHK21)中进行分离与培养,待其出现病变特征后,采用抗原或核酸检测手段鉴定病毒种类。(一)实验室检测-病原学检测3447抗原检测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常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或免疫层析法进行抗原检测,一般适用于发病后5天以内血液样本,检出阳性可用于早期诊断。采用一代Sanger法或扩增子技术进行E基因或全基因组测序,测序技术经质控合格后,方可用于后续生物信息分析。二代测序平台覆盖深度应不低于10×,三代测序平台覆盖深度应不低于50×,全基因组测序覆盖度应不低于98%。(一)实验室检测-病原学检测(一)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是辅助诊断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实验、微量中和实验等方法检测,可用于分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二)病原学监测病例监测1媒介伊蚊监测2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负责采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急性期血清样本县级疾控出现本地传播疫情时负责采集媒介伊蚊样本49病原学监测-病毒核酸分型监测1 境外输入病例502 省外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全部采集不同病例数,采集样本量要求:<20例时:全部采集20—100例时:不低于20例;超过100例时:不低于病例数的20%。病原学监测-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3 E1和E2蛋白编码基因数量要求:选择不少于20%的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开展基因序列或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阳性样本优先选取:本地传播疫情样本选择,应兼顾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样本,优先选取首例本地病例样本51七、预防措施清理蚊虫孳生地开展社区、家庭积水清理专项行动,清除积水、翻盘倒罐。重点场所治理强化城市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卫生死角治理。农村环境改善清理房前屋后垃圾,疏通沟渠水塘,最大限度消除卫生死角。(一)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措施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行动。1.指导群众防蚊灭蚊防蚊知识普及多种形式普及传播途径、主要危害和伊蚊媒介孳生特点以及防止蚊虫叮咬的知识和技能引导群众做好防蚊灭蚊推广使用蚊帐、驱避剂、蚊香等有效防蚊手段(二)健康科普宣教2.提示旅行者预防境外感染各地卫生机构协助旅游部门做好前往流行区的旅行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区),提高防范意识。自我防护措施归来后2周内,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三)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基层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四)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防性灭蚊工作。(五)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疾控部门与海关、旅游、住建、教育、商务、商会等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及时通报信息,联合开展风险评估和协调疫情处置工作。八、科普核心信息(一)基孔肯雅病毒如何传播?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输血、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日常接触、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病毒。57(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地区在哪里?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病毒本地传播。我国2010年以来报告多例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广东、云南、浙江等省份曾引起本地传播。58(三)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59带毒蚊虫叮咬后

3—7

天(范围为1—12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哪些关节?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还有哪些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偶有引发眼部、心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报道。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类似,可能被误诊。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年龄≥65周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重症高风险人群(四)如何诊断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1实验室检测2近期从已知病毒传播地区返回的旅行者61从患者血清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

RNA或分离到病毒可确诊。(五)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62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为降低出血风险,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六)个人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化学防蚊:使用驱蚊剂、

使用0.5%氯菊酯处理外衣物物理防蚊:

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63(七)如何控制基孔肯雅病毒传播?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每周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在疫情期间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对蚊子停留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进行药物处理,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64(八)是否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65有两种基孔肯雅热疫苗获美国食药监局批准使用。一种是减毒活疫苗(名为IXCHIQ),用于18岁及以上成年⼈,存在较大不良反应,已暂停对

60

岁及以上人群使用。另一种是病毒样颗粒疫苗(名为VIMKUNYA),适用于12岁及以上⼈群。(九)旅行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旅行前)?66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化学防蚊: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