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章补益剂一、含义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主剂的立法依据为“补”法。二、适应证适用于人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体虚所致的五脏虚损,机能衰退的各种病证。亦适用于正虚有邪而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三、分类
1.补气2.补血3.气血双补4.补阴5.补阳6.阴阳并补四、注意1.要辨清虚证的类别(阴阳气血)和涉及的脏腑,再结合脏腑相互资生关系,予以补益。
2.注意虚实真假。3.要注意脾胃功能,补益药易于壅中滞气,如脾胃功能较差,可适当加入理气醒脾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第节补气1.适应证: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喑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2.组方特点:常用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为主组成方剂。
四君子汤
《太平惠明和济局方》【组成】人参去芦
白术
茯苓去皮(各9g)
甘草炙(6g)各等分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方,脾胃气虚治相宜。【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方解】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女,69岁,2002年4月13日就诊,胃胀痛1年,饭后加重,伴嗳气,纳差,大便干,日1次。平时易生气。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辨证:胃痛(肝胃不和)。立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党参20g,生白术30g,生甘草5g,陈皮10g,半夏曲10g,厚朴10g,赤芍、白芍各10g,延胡索10g,炒三仙各30g,炒莱菔子30g,酒大黄3g,虎杖15g。
14剂后胃痛消失,但觉胃胀,饭后明显。上方加降香10g,旋复花10g,代储石10g,去鸡内金、酒大黄,服药7剂后症状消失。[刘汶.
李乾构应用四君子汤的经验撷菁.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2):108]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缩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000g)人参二斤(1000g)甘草炒,二斤(1000g)
白术二斤(1000g)
山药二斤(1000g)【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
【配伍特点】甘淡和平,补而不滞,利而不峻,虚实并治。【辨证要点】本方药性和平和,温而不燥,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陈某,男,64岁,2000年2月10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喘5年,每遇天气变化发作,10天前不慎受凉后出现咳嗽,气促,咯白稀痰,活动后加重,经西药治疗,收效不显。刻见:咳嗽、咯痰、气促、腹胀纳差、四肢倦怠、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自腻,脉缓。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证属肺脾两虚,痰湿阻肺。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止咳。处方:党参25g、白术、茯苓、法半夏各12g,山药、炒扁豆各15g,甘草5g,薏苡仁20g,砂仁(后下)9g,桔梗10g,橘红6g,每日剂,水煎服。服药6剂,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宗上方再服药20剂,诸症自除。[邹文清.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举隅.湖北中医杂志,2005;27(8):46]
补中益气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各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术三分(9g)【方歌】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降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
【配伍特点】补气药与升提药相配,以补气为主,补中寓升;补益药中配伍少量行气药物,既可调理气机,又使补而不滞。【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类方鉴别】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组成同人参、白术、甘草
异山药茯苓薏苡仁扁豆莲子肉砂仁桔梗
黄芪当归陈皮升麻
功用同补益脾胃之气
异健脾渗湿止泻并兼行气之功
补气作用较强,并有升阳举陷及甘温退热之功
主治同脾胃气虚
异脾虚夹湿,面色萎黄,泄泻,苔白腻,脉虚缓
气虚下陷,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脱肛,舌淡脉虚软
【典型病案】吕某,女,24岁,已婚,2001年8月7日就诊。患者于一年前顺产一男婴,产后3d即感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头晕,纳差,查体温38.7℃。曾给抗感染治疗,发热退而复作,疲乏纳差加重,舌淡胖、苔薄色白,脉浮数。证属气虚外感:治宜健脾益气,扶正散邪。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2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黄茂12g,升麻6g.柴胡9g,甘草9g,炒山药15g,神曲15g,荆芥9g,防风9g水煎2剂,1日1剂,服药后热退纳香,继以保和丸调理而愈。[刘培智,刘清.补中益气汤妇科应用举隅.河南中医,2005;25(4):38]
生脉散
《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五分(9g)
麦门冬五分(9g)
五味子七粒(6g)【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方解】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邱某,男,47岁。初诊1999年8月20日,自诉阵发性心悸气促2年半,曾经就诊于当地数所医院拟诊为慢性胃炎,心悸待查,心电图提示为窦性心率、心电图正常;胃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报告为慢性胃炎,分别以庆大霉素、吗丁林、胃炎合剂、心痛定、心得安以及中药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等药物治疗,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近半年来心悸气促加剧,尤以夜间为甚,发作时不得平卧,每至半夜时分心悸、胸闷、气喘发作,只能起坐于椅子,趴在办公桌上等待天明,其苦不可言状,舌质淡暗,口唇带紫,苔白而干,脉细涩。
拟诊为心肺气虚,血行失畅。拟生脉散加味,药用西洋参20g,麦冬20g,五味子15g,三七10g(碾成粉冲服),连服3剂,服药后诸症大减,后原方改田七3g,前后服药8剂,诸症悉除。[许鉴魁.生脉散临证应用举隅.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11]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组成】防风一两(30g)
黄芪蜜炙
白术各二两(各60g)【方歌】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白光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方解】
【配伍特点】补气固表为主,补中寓散,相畏相使,相反相成。【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某男,5岁半,2000年4月5日诊。反复感胃发热,每月必作,病延两载。诊见:患儿消瘦,面色萎黄,倦怠神疲,动则汗出,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属肺脾虚弱,治以益肺运脾。方拟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5g,白术9g,防风6g,陈皮9g,当归5g,锻龙骨10g,锻牡蛎10g。水煎服,日1剂。服5剂后食欲旺盛,面有华色,汗止神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有力。服药半月,诸症消失,停药观察,随访7个月感冒未作。[郭连顺.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儿科病举隅.福建中医,2006,18(2):126]
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一两(30g),土炒
山药一两(30g),炒
人参二钱(6g)
白芍五钱(15g),酒炒
车前子三钱(9g),酒炒
苍术二钱(9g),制
甘草一钱(3g)
陈皮五分(2g)
黑芥穗五分(2g)
柴胡六分(2g)
【方歌】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钱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面色白光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方解】
【配伍特点】寓补于散,寄消于升,培土抑木,肝脾同治。【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为辨证要点。【典型病例】陈某,30岁,1998年5月20日初诊。因家中变故悲伤而起,近月来自觉自带量多,绵绵不断,日换内裤2次,白带色白质清稀,有轻微腥味,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胃纳不佳,便软,腰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妇科检查:外阴(-),阴道粘膜无充血,阴道内白色分泌物量多,宫顶光,内诊(-)。白带常规检查:清洁度I°,镜检(-)。
诊断为带下病脾虚型,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带佐补肾,用完带汤加减:炒党参15g,炙黄茂15g,炒白术20g,怀山药30g,苍术10g,陈皮10g,炒柴胡4.5g,荆芥4.5g,车前子(包)12g,芡实15g,白鸡冠花l0g,炒杜仲12g。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白带量较前减少,精神好转,惟腰酸仍明显,治宗原法出入,方药:炒党参15g,炙黄茂15g,炒自术20g,怀山药30g,陈皮10g,焦谷10g,车前子(包)12g,芡实12g,炒杜仲12g,炒川续断12g,金樱子12g,覆盆子12g,服用14剂痊愈。[贾晓航.完带汤治带下病70例.河南中医.2002,22(10):52]
第节补血1.适应证: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色淡,爪甲枯瘪;妇女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红,脉细数或细涩等。2.组方特点:常用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药为主组成。四物汤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9g)
川芎(6g)
白芍(9g)
熟干地黄酒蒸(熟地黄已有成品,干地黄即生地黄晒干,12g)各等分【方歌】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营血虚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
【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
【配伍特点】动静相宜,刚柔互济,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辨证要点】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典型病案】张某,女,27岁,2000年3月5日初诊。该患月经不调己有6年之久,月经2-3月一行,有时4-5月一行,经前面浮脚肿,经色紫暗量少,胸腹胀闷,口腻食少,倦怠嗜卧,平时白带增多,舌质淡,舌苔微腻,脉细软弱。证属脾不健运,水湿积聚,血行不畅,冲任失调。治当健脾化湿,和调冲任。
方用四物汤去熟地加味:当归12g,白芍15g,川芍12g,泽泻12g,白术15g,茯苓24g,丹参15g,红花9g,车前子18g,泽兰18g,香附9g,陈皮9g,桂枝6g。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服30剂,脾运得健,饮食大增,月经恢复正常,己无经前浮肿之症,续进原方数剂巩固疗效。[罗卫东.四物汤治疗妇科病验案举隅.吉林中医药,2003;23(7):42]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一两(30g)
当归酒洗,二钱(6g)【方歌】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功用】补气生血【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解】
【配伍特点】重在益气固表以治阳浮之标,并可冀补气生血之力复血虚之本。
【辨证要点】本方为补气生血之基础方,也是体现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时除肌热、口渴喜热饮、面赤外,以脉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刘某,女,18岁,未婚,学生。2000年8月12日就诊。自诉月经来潮己4年余,经行量多,色淡质稀。4年来,每2个月来潮3次,每次淋漓7~8d。曾就诊于某院西医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用药妇血宁、断血流等,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时面色淡白稍虚浮,唇紫,苔薄,自述月经量多,10余天不净,血色淡,质清稀,伴头晕心悸,夜睡易惊,大便干1年余,脉细无力。
中医诊断为崩漏,脾肾两虚,气血不足型。治宜补气养血,滋肾填精。方用当归补血汤加减:黄芪30g,炒当归9g,女贞子,茯苓、旱莲草、仙鹤草、血余炭各15g,棕炭、杞果、山萸肉各l0g,阿胶珠12g,5剂,水煎服。二诊:经行量减少,点滴即净,头晕心悸症状缓解,嘱继服上方20剂,服归脾丸合六味丸以善后。3个月后随访,月经周期,量、色质均正常诸病愈。[王飞霞.当归补血汤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4,25(7):657]归脾汤
《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炒,各一钱(3g)
人参一钱(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解】
【配伍特点】心脾同治,重点在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补气养血药中少佐理气醒脾之品,补而不滞。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组成同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甘草
异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木香
陈皮、升麻、柴胡
功用同益气补脾
异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
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只能
主治同脾气虚
异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典型病案】刘某,女,45岁,工人,已婚,2002年10月以月经来潮10余日,淋漓不断,偶如小便,量多色淡数月而来诊。其人面色苍白,身体虚弱而瘦,舌淡胖苔白,脉细弱无力。期间曾用西药点滴止血治疗,暂时缓解,后仍如前。求余诊治。分析上述症状,证属脾虚失摄之证,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治以健脾益气补血,佐以止血。
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黄芪30g,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5g,人参lOg,生地炭15g,棕桐炭15g,阿胶(烊化)10g,炙甘草5g,水煎服。服用4剂后,经量明显减少,面色转为红润,脉细较前有力,其余诸症未见减轻。继以归脾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处方:黄芪30g,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5g,酸枣仁15g,人参10g,木香1Og,女贞子25g,早莲草25g,炙甘草5g,水煎服。服药6剂,诸症消失。嘱服人参归脾丸2周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李艳玲,杨德玲.归脾汤加减治疗出血证验案举隅.吉林中医药,2004;24(8):48
]第节气血双补1.适应证: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脉虚细无力等。
2.组方特点:常用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与补血药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并用组成方剂。
八珍汤(八珍散)《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炙,各一两(30g)
【方歌】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方解】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李某,49岁,2000年5月11日初诊,主诉经常便秘,己有五、六年,平时大便常4~5天一次,且干硬,常致肛裂出血,诊见而白无华,少气懒言,心情抑郁,唇舌质淡,脉细涩。
证属气血不足,兼肝气郁滞,治予调和气血,舒肝解郁。方以八诊汤加减:当归l0g,川芍l0g,白芍12g,熟地15g,白术l0g,香椽12g,佛手12g,郁金l0g,炙草5g,大枣3枚,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时患者自述药后第3天腹部疼痛,矢气后减轻,随之有便意,7剂药服完后又大便一次,但两次大便仍较干,考虑香椽、佛手偏于温燥易伤津液,故去之,加积壳行气宽中,加麦冬、沙参、黄精养阴升津,更方为当归l0g,川芍l0g,麦冬l0g,沙参l0g,黄精15g,白芍12g,熟地l0g,党参12g,郁金l0g,炒积壳l0g,炙草5g,5剂,服法同前。
三诊时自述大便调和,2~3天一行,嘱继续服用八珍汤,每周一剂,连服3个月,并嘱注意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停药两个月后偶有便秘仍用八珍汤治疗获效。[王文静.加减八珍汤治疗中老年气血亏虚型便秘50例.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1):13-14]
炙甘草汤(复脉汤)
《伤寒论》【组成】甘草四两(12g),炙生姜三两(9g),切桂枝三两,去皮(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去心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10枚),擘
【方歌】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
【配伍特点】气血阴阳并补,益气养血之力较著;补血之中寓有通脉之力。
【辨证要点】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炙甘草汤
生脉散
组成同人参、麦冬
异甘草、生姜、桂枝、生地、阿胶、麻仁、大枣
五味子
功用同补肺气、养肺阴
异通阳复脉
生津止汗
主治同肺气阴两虚,久咳不已
异益气养阴作用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
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前方,但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较强,且偏于清补
【典型病案】
张某,男,53岁,因心悸心短,心跳有间歇3年,加重1周就诊。3年前因“冠心病并心律失常”住院治疗,经口服心律平等药,病情时好时坏,近1周来上述症状加重,同时伴有头昏,失眠、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血压130/85mmHg,心率80次/min,律不齐,有间歇,12~26次/min,第一心音低钝。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频发室早呈二联律。
中医诊断:心悸(阴阳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并心律失常。治以益气复脉,养心安神。方用复脉汤加减:炙甘草30g,何首乌20g,桂枝10g,酸枣仁30g,阿胶l0g,生地30g,丹参30g,枸杞20g,麦冬l0g,干姜6g,五味子10g,人参6g,大枣20枚。服药8剂后复诊,心悸、胸闷、气短均减轻,周身感觉轻松,心律偶有不齐,脉转油滑偶有结代。按上方再服药5剂后再诊,自觉症状消失,听诊、脉诊、心电图、未见早搏。继续用药4剂,舌质转淡红润泽,先后多次检查心电图,脉诊及听诊未见早搏。[代胜利.复脉汤治疗室性早搏
64例.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1,8(1):29-30]
第节补阴
1.适应证: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2.组方特点:常用补阴药如地黄、麦冬、天冬、阿胶、沙参、百合、石斛、玉竹等为主组方。六味地黄丸(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决》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g)
泽泻
牡丹皮
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方歌】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滋补肾阴为主。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某女,54岁,退体职工。2002年10月20日初诊。自诉患耳鸣3年,曾到省内多家大医院就诊,做电测听等相关检查,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卡他性中耳炎,但久治而未痊愈,耳鸣长期困扰其生活。上半年在我院住院做子宫肌瘤切除术,术后耳鸣加重,蝉鸣音持续不断,影响听力及睡眠,伴两目干涩,白发骤增,加上家务忧心劳力,倍感精神疲倦,腰腿酸软。就诊时语声低怯,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
拟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20g,山茱萸15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5g,枸杞子15g,菊花10g,葛根15g,丹参20g,磁石30g,石菖蒲15g,川芎10g,黄芪30g,每日1剂,水煎服。初服2剂效不显,服第3剂后症状开始逐渐减轻,服11剂后耳鸣消失,改为六味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h,口服,巩固治疗半个月2004年与患者偶然相遇,述此后一直未再发耳鸣。[付萍.六味地黄丸方治疗耳鸣验案2则.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25]
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大怀熟地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枸杞四两(120g)山茱萸四两(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90g)
鹿角胶敲碎,炒珠,四两(120g)
龟板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
菟丝子制,四两(120g)【方歌】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方解】
【配伍特点】纯补无泻,阳中求阴。【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真阴不足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头目眩晕,腰酸腿软,舌光少苔,脉细为辨证要点。
【类方鉴别】
左归丸
六味地黄丸
组成同熟地、山药、山茱萸
异枸杞、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
泽泻、牡丹皮、茯苓
功用同滋阴补肾
异填精益髓
补肝阴
主治同肾阴亏虚
异真阴不足,精髓亏损
肾虚不足而兼内热
【典型病案】赵某,女,56岁,机关干部2003年6月8日初诊。有糖尿病史。脑鸣如蝉昼夜不停6个月,夜晚尤甚,伴头晕目眩,腰酸胫软,自汗涤汗,口燥咽干,刻诊:形体消瘦,心烦不安,曾做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用脑复康、脉通等药无效。
证属肾阴不足,治宜滋阴补肾。予左归丸改用汤剂加减,药用:热地黄24g,山药12g,构祀子10g,炙甘草6g,茯令l0g,山茱萸12g,知母10g,龟版胶(烊冲)10g,鹿角胶(烊冲)8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后脑鸣及伴随症状均有减轻,守方继服10剂后症大减。后继用左归丸月余痊愈。[杨士珍,贾世复.左归丸临床应用举隅.河北中医,2006,28(3):202]
大补阴丸(大补丸)
《丹溪心法》【组成】熟地黄酒蒸
龟板酥炙,各六两(各180g)黄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四两(各120g)【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方解】
【配伍特点】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标本兼顾,以治本为主。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阴虚火旺证的基础方,又是体现朱丹溪补阴学派学术思想及其滋阴降火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骨蒸潮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吴某,女,48岁。2002年4月12日初诊。自述近5个月来,心烦易怒,头面部阵发性烘热,盗汗,五心烦热,腰酸乏力,睡眠不实,双目干涩,月经后错,量较少,经色淡红。经多方西医治疗未效。查:舌红、苔少,脉细数BP110/7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触及。
诊为更年期综合征,证属肾阴亏虚。治拟滋阴补肾、养血调经。药用人补阴丸方加淫羊藿12g,当归15g,炒枣仁20g。10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心烦易怒、头面部阵发性烘热减轻,五心烦热、睡眠不实改善,但仍腰酸乏力,盗汗,舌质稍红,苔少,脉细略数。已获效,上方加锻龙骨、锻牡蛎各30g,7剂。三诊:诸证明显好转,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加山茱萸肉15g,7齐。四诊: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继服前方5剂。随访半年米见复发,临床治愈。[薄丽亚.大补阴丸加减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药学刊,2006,24(2):349]
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各三钱(各9g)
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g)
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g)
川楝子一钱半(4.5g)【方歌】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方解】
【配伍特点】在大队滋阴养血药中,少佐一味川楝子疏肝理气,以补肝体为主,兼顺肝性。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所致脘胁疼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张某,男,34岁,2002年1月21日初诊。反复失眠、潮热2月余。检查未见器质性疾病,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诉常彻夜不眠,或恶梦,易惊醒,伴潮热不适,胃痛隐隐,不思饮食,头昏头痛,偶心悸。舌质干红、苔少,脉细数。
根据主症诊断为不寐,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兼以安神,以一贯煎加味。北沙参、生地、白芍各20g,麦冬、川辣子、五味子、郁金各12g,枸杞子15g,黄连10g,生龙骨、生牡蛎、炒枣仁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每夜能入睡3h左右。继服5剂后,诸症好转,夜间入睡约5h,后以此方随症加减1月余诸症尽消。[杜林,秦应娟.一贯煎应用举隅.山西中医,2004,20(2):46]
第节补阳1.适应症:适用于阳虚证。症见腰膝酸痛,形寒肢冷,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少腹拘急冷痛,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部尤甚等。2.组方特点:常用补阳药如附子、肉桂、杜仲、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仙茅等为主组成方剂。肾气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
薯蓣(即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各120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各90g)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各30g)【方歌】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
【配伍特点】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患者,男,12岁,2001年11月9日初诊。夜间尿床已多年,起初时一夜2~3次,现虽减为1次,但几乎每天必发。近1个月来,常感腿软而畏寒,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小便清长,食纳可,舌淡而胖嫩,苔薄白,脉沉迟弱。查无器质性病变。
诊断为遗尿。辨证为肾阳虚,膀胱失约。治以温补肾阳、固尿止遗。方用金匮肾气九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5g,山药15g,肉桂5g,附子8g,乌药8g,益智仁10g,桑螵蛸12g,枸杞子12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5剂后,尿床次数减少,腿软减轻,且已不畏寒,精神转佳。上方再服10剂而愈。[芮建宏.金匮肾气丸加减临床运用举隅.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1):84]
右归丸
《景岳全书》【组成】熟地黄八两(240g)
山药炒,四两(120g)
山茱萸微炒,三两(90g)
枸杞子微炒,三两(90g)
菟丝子制,四两(120g)
鹿角胶炒珠,四两(120g)
杜仲姜汁炒,四两(120g)
肉桂二两(60g)当归三两(90g)
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60~180g)【方歌】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方解】
【配伍特点】补阳药中配伍补阴之品,体现了“阴中求阳”之法;本方纯补无泻,集温补药与滋药于一方,则益肾壮阳之功尤著。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典型病案】彭某,男,57岁。耳鸣4年,心悸气短,遗精频发,伴腰背冷痛,小便频、混浊,夜尿多,小腹胀,大腿两侧酸软疼痛,前额及太阳穴隐痛,视力下降,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左尺脉尤甚。
证属元阳不足,阴阳两虚。治以阴阳双补,兼顾肝阴,以右归丸加减。处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茯苓、附子、桑寄生各15g,楮实子、续断、冤丝子各20g,鹿角胶(烨)、覆盆子、车前子各30g,独活12g。每天1剂,水煎服。服4剂,遗精次数、夜尿次数均减少,头身疼痛减轻。守方加减,共服20余剂后,诸症基本消失。[杨明高.杨仁旭主任医师应用右归丸经验介绍.新中医,2004,36(12):11-12]
第节阴阳并补1.适应证:适用于阴阳两虚证。症见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嘉兴养犬管理办法
- 回收包装管理办法
- 团委活动管理办法
- 国企报建管理办法
- 国优档案管理办法
- 国标编码管理办法
- 2025年国防军事动员教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360题)
- 2025至2030中国不间断电源(UPS)系统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火警扬声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关节堆垛机器人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人教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专题16.1二次根式【八大题型】(原卷版+解析)
- 儿童糖尿病饮食
- 《中国边疆概论》课件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2(思政智慧版) 课件 Unit3 The young gener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 Section A
- 无人机组装调试与检修 第四章 固定翼无人机系统组装
- 中小学生牛奶配送项目投标方案
- 硝酸钾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责任书模板
- 邦普SF305000A冷水机控制器
- GB/T 21449-2008水-乙二醇型难燃液压液
- GB/T 1819.2-2004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测定碘酸钾滴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