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影响与引导策略探究_第1页
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影响与引导策略探究_第2页
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影响与引导策略探究_第3页
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影响与引导策略探究_第4页
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影响与引导策略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影响与引导策略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承载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民俗、价值观等丰富文化信息。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方言至少有80种以上,如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每种方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方言的使用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城市,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程度逐渐降低,甚至一些方言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方言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写作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的初中写作教学中,方言的使用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方言词汇、语法等元素。这种现象既体现了方言在学生语言表达中的根深蒂固,也反映出写作教学中对方言引导的缺失。从教学层面来看,研究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思维习惯。通过分析学生写作中的方言运用情况,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方言使用较为频繁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普通话规范表达的训练,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对于能够恰当运用方言来丰富文章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指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对于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方言,是对方言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通过研究方言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使用现象,可以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价值,将方言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了解和传承家乡的方言文化,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1.2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方言使用现象,全面了解初中生在写作中使用方言的实际状况,包括方言在不同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主题作文中的具体运用情况,例如在描写家乡风貌的作文里,方言词汇的使用频率与特色,以及在论述社会现象的议论文中,方言元素对观点表达的影响等。同时,通过科学的研究手段,分析方言使用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多方面影响,探究方言使用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表现的提升,比如是否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丰富语言表达、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等。此外,还将深入探究方言教学的实施策略,为初中写作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方言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助力教师提升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方言、写作教学以及语言教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深入了解方言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方言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梳理总结方言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通过研读相关学术著作,明确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以及方言在语言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精心设计针对初中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问卷内容涵盖学生的方言使用习惯、对写作中使用方言的认知与态度、在不同类型作文中方言的使用频率与场景等;针对教师的问卷则聚焦于教师对方言在写作教学中作用的看法、教学中对方言的处理方式、对学生使用方言写作的评价标准等。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获取方言在写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以及其在促进写作表现上的作用等一手资料,确保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学生作文作为研究案例,这些作文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写作水平学生的作品,且包含使用方言和未使用方言的各类作文。深入分析这些案例中方言的使用情况,包括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方式,以及方言对文章整体风格、表达效果、主题呈现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分析教师对这些作文的批改与评价情况,总结其中的规律与问题,为提出有效的方言教学策略提供实践依据。二、方言概述2.1方言的定义与特点方言,作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主要用在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地域、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根据语言学家的划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包括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每种方言又包含众多的次方言和土语。方言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它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俗风情等紧密相连。例如四川方言,在语音上,部分地区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四”和“十”发音相近;词汇方面,有许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如“幺妹”指最小的妹妹,“摆龙门阵”表示聊天。这些词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四川地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特色,与当地热情好客、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相契合。再如广东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像“食”表示吃,“行”表示走。粤语歌曲和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其中的方言元素成为展现广东地域文化魅力的重要符号,体现了广东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口语化也是方言的一大特点,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方言往往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自然使用的语言,其表达方式更加随意、生动、灵活。在很多方言区,人们在家庭聚会、邻里聊天时,使用方言交流更加亲切自然,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情感的交流。例如在东北方言中,“唠嗑”这个词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聊天的意思,比“聊天”一词更具生活感,生动地描绘出东北人热情豪爽、喜欢交流的性格特点。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在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方言童谣等民间文化形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陕西的华阴老腔,全部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其独特的发音和词汇使得表演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方言在词汇、语法等方面也具有独特性。在词汇上,不同方言有各自独特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例如,在称呼父亲时,北方方言中有“爸爸”“爹”等说法,而在吴方言中则常用“阿爸”“爹爹”;在表示“玩耍”的意思时,四川方言说“耍”,客家方言说“嬉”。语法方面,方言也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规则。如在一些南方方言中,存在宾语前置的现象,像粤语中“我先走”会说成“我走先”。这些词汇和语法上的独特性,使得方言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2.2方言的分类与分布汉语方言种类繁多,不同的分类方式下,汉语方言有着不同的类别划分。目前,学术界较为广泛接受的分类方式是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类,分别为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其内部一致性较高,分布地域最为广泛,使用人口众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官话方言内部又可细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八个次方言。东北官话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绝大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河北省东北部,使用人口约1.2亿,其语音特点鲜明,如调值与普通话有所不同,词汇中也有许多具有东北特色的词语,像“唠嗑”“忽悠”等。北京官话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建昌县等地,它与普通话较为接近,但也保留了一些独特的词汇和发音习惯。吴方言以上海话、苏州话等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吴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系统,如保留了浊音声母,声调数量较多,一般有七到八个声调。在词汇方面,吴方言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如“阿拉”表示“我们”,“侬”表示“你”。其语法也有一些独特之处,例如一些句式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不同。吴方言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对周边地区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湘方言在语音上,古全浊声母字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无论平仄,一般读不送气清音。词汇方面,湘方言中有不少富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如“堂客”指妻子,“伢子”指小孩。湘方言还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词汇和用法,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湖南的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中,湘方言的运用十分广泛,如湖南花鼓戏,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方言唱腔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赣方言的语音特点之一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一般为送气清音。在词汇上,赣方言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如“吃天光”表示吃早饭,“禾线子”指稻穗。赣方言与周边方言相互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在江西的民间文化中,如赣南采茶戏等,赣方言是重要的表现元素,承载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江西东南和广西南部等地,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如入声韵尾的保留。在词汇方面,客家方言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的遗留,如“食”表示吃,“行”表示走。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密切相关,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带到了各地,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一些语言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方言。粤方言又称广东话,以广州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粤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语音特点,如完整的入声韵尾。词汇丰富多样,有许多独特的粤语词汇,如“靓仔”“靓女”表示漂亮的年轻男女,“唔该”表示谢谢。粤方言在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是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粤语歌曲、电影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如Beyond乐队的粤语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深受歌迷喜爱。闽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地区,还跨越到广东东北部、浙江南部部分地区以及台湾省大部分汉人居住区。闽方言内部差异较大,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等五个次方言。以闽南话为例,它在语音上有丰富的声母和韵母,声调也较为复杂。词汇方面,闽南话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如“阿公”指爷爷,“阿嬷”指奶奶。闽方言在台湾地区广泛使用,是台湾地区重要的语言之一,对台湾的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方言主要分布在山西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内蒙古、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晋方言在语音上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且有独特的声调系统。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其自身特点,如一些词汇的发音和用法与其他方言不同。晋方言与山西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在山西的民间艺术,如山西梆子等中,晋方言的运用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具地方特色。徽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和江西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徽方言的语音特点较为复杂,在声母、韵母和声调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词汇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徽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虽然其使用范围相对较小,但它在当地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话土话主要分布在广西地区,分为桂北平话和桂南平话。平话土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相互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平话土话在广西的一些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使用,是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2.3方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信息,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它记录了特定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例如,吴方言中“侬”“阿拉”等词汇,不仅是简单的人称代词,更反映出吴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人际交往方式。这些方言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吴地人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在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些元素为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比如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中保留了较多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像入声韵尾的保留,“食”表示吃,“行”表示走等,对于追溯汉语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方言童谣、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形式,是方言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方言童谣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用方言传唱,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传递着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例如,一首陕西的方言童谣:“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带腰刀……”,简单的语句,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陕西地区的传统生活画面,让孩子们在传唱中了解家乡的文化。民间故事也是如此,通过方言讲述,更能体现其原汁原味的魅力。如在四川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讲述者运用四川方言,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故事中的幽默、诙谐和智慧也通过方言的独特表达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深切感受到四川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方言在地方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许多地方戏曲,如豫剧、越剧、粤剧等,都以当地方言为主要语言进行演唱,方言的运用使得这些戏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豫剧为例,其唱腔中融入了河南方言的音韵特点,“中”“俺”等方言词汇的频繁使用,使豫剧充满了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曲艺形式如苏州评弹,用吴方言说唱,吴方言软糯的发音和独特的词汇,与评弹的优美曲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细腻地表达出江南水乡的文化韵味和情感内涵,成为江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这些地方戏曲和曲艺,通过方言的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使地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三、初中写作教学中方言使用的现状3.1调查设计与实施为深入了解初中写作教学中方言使用的实际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针对初中生和语文教师展开调查。针对初中生的问卷设计,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在学生基本信息板块,了解学生的性别、年级、所在学校性质(城市学校或农村学校)以及家庭语言环境(父母平时主要使用普通话还是方言交流)等,以便后续分析不同背景下学生方言使用的差异。例如,家庭语言环境是方言为主的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方言的可能性或许更大。关于方言使用习惯,设置了诸如“你平时与家人、朋友交流主要使用哪种语言”“在学校非课堂交流中,你使用方言的频率如何”等问题,以此掌握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方言使用情况。对写作中方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则包含“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方言词汇或语法”“你在哪些类型的作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中更倾向于使用方言”“你使用方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使文章更生动、表达独特情感、展现地域特色等)”等,全面探究学生在写作时运用方言的具体情形。针对语文教师的问卷,主要围绕教师对方言在写作教学中的认知与态度展开。涉及“您在教学中是否关注到学生写作中使用方言的现象”“您认为方言在写作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您对学生写作中使用方言的态度是怎样的(鼓励、允许但需规范、不提倡等)”“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遇到方言使用的情况,您通常会如何处理”等问题,从教师的视角获取对方言在写作教学中作用的看法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处理方式。访谈提纲的设计也具有针对性。对于学生,除进一步了解其写作中使用方言的具体案例和感受外,还询问“你觉得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对方言的指导是否足够”“你希望老师在方言与写作教学方面提供哪些帮助”等,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期望。针对教师,访谈内容包括“您在写作教学中是否开展过关于方言与写作的相关教学活动,效果如何”“您认为目前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推广方言教学存在哪些困难”等,深入挖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调查实施过程中,选取了不同地区的初中学校,包括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以确保调查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共发放学生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在访谈环节,随机选取了30名学生和15名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对访谈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整理归纳,为全面了解初中写作教学中方言使用的现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真实的案例参考。3.2初中生写作中方言使用的类型与频率通过对回收的478份有效学生问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及对学生作文案例的细致研究,发现初中生在写作中使用方言主要呈现出词汇和语法两大类型。在方言词汇使用方面,涉及多个类别。称谓词是学生写作中较为常见的方言词汇类型。例如在一些北方方言区,学生常使用“俺爹”“俺娘”来称呼自己的父母,而在南方部分方言区,会用“阿爸”“阿妈”。以某北方地区初中学生作文为例,有学生写道:“俺爹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一辈子都在土地里刨食。”这种方言称谓词的使用,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乡土气息。形容词方面,方言形容词能生动地描绘事物特征。如四川方言中,用“巴适”形容舒适、满意,在学生作文描写家乡美食时,会出现“这家火锅店的味道太巴适了,每次去吃都让我回味无穷”这样的表述,“巴适”一词比“好吃”“满意”等词汇更能体现出那种独特的满足感。动词的方言使用也不少见,像东北方言中的“唠嗑”表示聊天,在描写人物交流场景时,学生可能会写“几个老人坐在村口的大树下唠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唠嗑”一词让场景更具生活画面感。此外,数词、量词、语气词、一些生活中的常用语、口头禅、谚语、民间俗语等以及表现地方特有风俗的方言词语在学生写作中也时有出现。如陕西方言中“一老碗面”,“老碗”这个独特的量词,形象地展现出当地大碗吃面的豪爽饮食文化;广东方言中“唔使”(不用)这一常用语,在学生表达拒绝或否定时会用到,如“唔使担心,我自己可以搞定”。从语法角度来看,词法上,部分方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形态变化与普通话不同。例如在一些吴方言中,名词的儿化现象与普通话有差异,“小孩儿”在吴方言中可能说成“小囡”,且词尾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句法方面,方言的句子结构和语序也有独特之处。在粤语中,存在状语后置的情况,如“你先走”会说成“你走先”;在一些湘方言中,疑问句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不同,“你吃饭了吗”可能会说成“你饭吃了啵”。在学生作文中,这些方言语法现象虽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出现,便会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在描写具有地方特色的对话场景时,恰当运用方言句法,能增强对话的真实感和生动性。关于不同年级学生方言使用频率,统计数据显示出一定的差异。初一年级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语言习惯还保留着较多的生活口语化特点,方言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约占35%。在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将生活中常用的方言词汇带入写作,尤其是在描写家庭生活、与小伙伴玩耍等场景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到初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对普通话的规范表达有了更多的认识,方言使用频率有所下降,约为25%。但在一些个性化表达或特定主题的作文中,仍会使用方言来增强文章的独特性。到初三年级,面临中考的压力,学生在写作时更加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方言使用频率进一步降低,约为15%,不过在一些描写家乡、抒发情感的作文中,仍有部分学生巧妙地运用方言来增添文章的感染力。3.3不同类型作文中方言使用情况初中生在不同类型作文中,方言使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在记叙文写作中,方言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记叙文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要内容,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境的营造,强调以形象感染读者,陶冶情操,具有很浓的主观感情色彩,材料也较为具体化、个性化。这使得方言在其中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许多学生在描写家庭生活、童年趣事、家乡风貌等主题的记叙文时,常常会运用方言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例如,在一篇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的记叙文里,一位来自四川的学生这样写道:“每到过年,屋头就热闹得很,一家人围到起吃团年饭,摆龙门阵,安逸惨咯!”其中,“屋头”“围到起”“摆龙门阵”“安逸惨咯”等方言词汇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四川地区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当地独特的节日氛围和浓厚的亲情。再如,在描写人物时,使用方言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如“奶奶总是念叨:‘幺儿,多吃点,莫饿着咯。’”“幺儿”这一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称谓,体现出奶奶对晚辈的疼爱,让奶奶的形象跃然纸上。议论文主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理服人,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见解,材料概括性强。在议论文写作中,方言的使用频率较低。因为议论文要求语言具有逻辑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注重通过严谨的论证和理性的分析来阐述观点。方言的口语化和随意性特点与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存在一定冲突,使用不当可能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和严肃性。不过,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学生也会在议论文中巧妙运用方言来增强论证效果。比如在论述地域文化保护的议论文中,有学生写道:“我们不能让家乡的方言‘断根儿’,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情感,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断根儿”这一方言词汇的使用,使表达更加形象,突出了保护方言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方言文化的关注。但总体而言,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还是会遵循普通话的规范表达。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以介绍知识为主要任务,语言必须客观地反映事物,具有准确,平实,简洁的特点。在说明文中,方言的使用极为罕见。说明文的目的是向读者清晰、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性质、功能等信息,需要使用规范、通用的语言,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方言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可能会导致信息传达的偏差,影响说明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在介绍某种科技产品的说明文中,如果使用方言词汇来描述产品的功能或操作方法,可能会让不熟悉该方言的读者产生误解。即使是在介绍具有地域特色的事物时,学生也更多地会使用普通话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而较少使用方言。如在介绍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时,学生可能会这样写:“家乡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其特点是线条流畅,图案精美。”而不会使用方言词汇来表述。四、初中写作教学中方言使用的原因分析4.1语言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方言使用的主要场所。在许多家庭中,父母、长辈与孩子交流时习惯使用方言,这种长期的方言交流环境使得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深深受到方言的熏陶。例如在广东的一些家庭,祖孙三代日常交流都使用粤语,孩子从小就接触到粤语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像“饮胜”(干杯)、“掟煲”(分手)等粤语词汇,在家庭的频繁使用中,成为孩子语言表达的一部分。这种家庭方言环境,不仅塑造了学生的语言习惯,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们的方言思维模式。当学生进行写作时,这种方言思维会不自觉地渗透出来,导致方言词汇和语法在作文中出现。社区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空间,其方言环境也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方言区的社区里,邻里之间的交流、社区活动的开展等,大多以方言为主要语言。学生在这样的社区环境中生活、玩耍,方言自然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在四川的一些社区,茶馆里人们用四川方言聊天、摆龙门阵,社区组织的川剧表演等活动也使用四川方言。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社区方言环境中,对方言的熟悉程度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在写作描写社区生活场景时,他们会很自然地运用方言来还原真实的生活画面,使文章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语言环境对学生方言思维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长期沉浸在方言环境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与方言相关的思维方式。这种方言思维在词汇联想、语法运用和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体现。在词汇联想上,当学生想到某个事物或概念时,首先在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方言词汇。例如在东北方言区的学生,想到“玉米”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方言词汇“苞米”。在语法运用上,方言的语法规则也会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印记,导致他们在写作时不自觉地遵循方言语法。如在一些方言中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学生在写作时可能会出现“饭吃了没”这样的表达。这种方言思维的形成,使得学生在写作时难以完全摆脱方言的影响,从而在作文中出现方言使用的现象。4.2母语思维的惯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的“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影响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会导致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理解世界。母语方言作为学生最早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他们的思维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词汇层面,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使得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与方言相关的概念和认知模式。例如,在一些客家方言区,“食朝”表示吃早饭,“食昼”表示吃午饭,“食夜”表示吃晚饭。这些独特的词汇概念在学生的思维中构建了与当地饮食文化相关的认知体系。当学生进行写作时,这种基于方言词汇的思维模式会不自觉地影响他们的表达。在描写日常生活场景时,他们可能会自然地使用“食朝”等方言词汇,而不是“吃早饭”这样的普通话表达,以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语法方面,方言的语法规则也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同方言的语法结构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塑造了学生独特的语法思维方式。比如在粤语中,“我先走”会表达为“我走先”,这种状语后置的语法结构在粤语区学生的思维中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在写作时,他们可能会受到这种语法思维的影响,出现类似的表达,尽管在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中这是不常见的。这种母语方言语法思维的惯性,使得学生在写作中难以完全遵循普通话的语法规则,从而导致方言语法现象在作文中出现。在表达习惯上,方言的表达方式往往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例如,在东北方言中,人们常用夸张、幽默的表达方式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像“贼拉好”表示非常好,“忽悠”表示欺骗、糊弄。长期生活在这种方言环境中的学生,在思维和表达上也会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在写作时,他们可能会运用这些富有特色的方言表达方式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文章更具个性。然而,这种方言表达习惯与普通话的规范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文章在更广泛读者群体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4.3情感表达的需求方言承载着学生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情感,在写作中使用方言,往往是学生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方式。对于长期生活在方言区的学生来说,方言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语言,与家乡的一草一木、亲人的音容笑貌紧密相连。当他们在写作中回忆家乡的人和事,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时,方言能够更真切、更生动地传达出这种情感,让文章充满浓郁的情感色彩。在一篇以“我的奶奶”为主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写道:“我奶奶总是讲,‘伢嘞,多穿点衣裳,莫冻到咯’,每次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就暖乎乎的。”“伢嘞”这一充满方言特色的称呼,以及奶奶话语中亲切的方言表达,生动地展现了奶奶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这种方言的运用,使奶奶的形象更加鲜活,情感更加真挚,比用普通话表述更能打动人心。在描写家乡的作文里,方言的情感表达作用更为突出。例如,一位学生在描写家乡的春节时写道:“每到过年,屋里头就热闹得很,亲戚们都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扯家常,那股子热闹劲儿,只有用家乡话才能说得出来。”“屋里头”“摆龙门阵”等方言词汇,充满了家乡的味道,将家乡春节时热闹、温馨的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方言还能帮助学生表达对家乡独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家乡的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当地的历史、民俗、价值观等丰富内涵。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方言,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宣扬,体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在描写家乡的传统习俗时,学生可能会使用方言词汇来准确描述这些习俗,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4.4语文教学的因素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写作教学占据着关键地位,然而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却存在着无序、盲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方言在写作中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写作教学缺乏系统规划,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不固定,教学内容和方法随意性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对写作训练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能没有系统地讲解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等手法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得学生在写作时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从而容易不自觉地运用方言来表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度侧重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如文章的思想情感、文化价值等,而对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的基础性作用有所忽视,其中语法知识教学的缺失尤为明显。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和框架,掌握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组织语言,使表达更加准确、清晰。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一带而过,甚至将其作为自学内容,导致学生对语法规则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练。例如,在讲解句子成分时,教师没有详细阐述主谓宾定状补的概念和用法,学生在写作时就容易出现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问题。此时,学生可能会按照方言的习惯进行表达,因为方言的语法规则相对灵活,对句子结构的要求不像普通话那样严格。这就使得方言语法在学生写作中频繁出现,影响了文章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对方言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对方言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方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展现地域文化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可能会鼓励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下运用方言。在讲解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中方言的运用,并分析方言对作品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这可能会激发学生在自己写作中尝试使用方言。相反,如果教师对方言持否定态度,认为方言会干扰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影响写作的规范性,那么在教学中就会严格要求学生避免使用方言。这种态度可能会使学生对方言产生抵触心理,即使在某些情境下运用方言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或展现地域特色,学生也会因担心受到批评而不敢使用。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如果对学生使用的方言一概进行纠正,而不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建议,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正确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五、初中写作教学中方言使用的影响5.1积极影响5.1.1增强文章的地方特色与情感共鸣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学生适当运用方言能够使文章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增强文章的地方特色。正如贾平凹的作品,其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大量运用陕西方言土语。在《商州又录》里,“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其中“耀”这个陕西方言动词的使用,生动地描绘出小妞儿对着太阳查看鸡蛋的情景,使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充满了陕南地区的生活气息。又如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的对白“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将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方言,就如同贾平凹作品中的方言运用一样,能够为文章增添独特的地域韵味,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方言的使用还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方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语言,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记忆。当读者在文章中看到熟悉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一篇描写家乡春节的作文中,学生写道:“每到过年,屋头就热闹得很,一家人围到起吃团年饭,摆龙门阵,安逸惨咯!”“屋头”“围到起”“摆龙门阵”“安逸惨咯”等四川方言词汇的运用,生动地描绘出四川地区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热闹欢乐的场景,让四川地区的读者看到这些方言表述时,能够迅速回忆起家乡春节的美好画面,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即使对于不熟悉四川方言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汇,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使文章更具感染力。5.1.2丰富语言表达与写作素材方言具有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为初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在词汇方面,方言中有许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它们能够更精准地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在四川方言中,“巴适”形容舒适、满意,“雄起”表示加油、鼓劲。在描写美食时,使用“巴适”来形容食物的美味,比“好吃”“美味”等普通词汇更能体现出那种满足和享受的感觉;在描写体育比赛场景时,用“雄起”来表达对运动员的支持,比“加油”更具激情和力量感。在描写人物性格时,方言词汇也能发挥独特作用。东北方言中“贼拉”表示非常、特别,说一个人“贼拉豪爽”,就生动地突出了这个人豪爽的性格特点。方言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也能为写作增添独特的韵味。一些方言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不同,这种差异能够使文章的句式更加多样化。在粤语中,存在状语后置的情况,“我先走”会说成“我走先”。在写作中适当运用这种方言句式,能够打破常规的语言表达模式,使文章更具新鲜感。方言中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如俗语、歇后语等,也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等歇后语,不仅语言幽默风趣,还能以简洁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含义,使文章更具趣味性和文化内涵。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方言,能够拓宽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方言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写作视角。学生可以从方言中挖掘出许多与家乡生活、民俗风情相关的素材,如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特色美食等。在描写家乡的传统节日时,学生可以运用方言来描述节日的习俗和人们的活动,像广东地区在春节时会说“行花街”,这一独特的方言词汇背后蕴含着广东春节逛花市的传统习俗,将其写入作文中,能够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在描写家乡的民间艺术时,如陕西的秦腔、江苏的苏州评弹等,运用当地方言来描述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表演场景,能够更好地展现民间艺术的魅力,为文章增添独特的文化价值。5.1.3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当今社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方言的使用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许多方言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初中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方言,是对方言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将方言中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文化记录下来,使其得以保存和传播。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方言词汇,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方言的独特魅力。当他们用“阿爸”“阿妈”来称呼父母,用“靓仔”“靓女”来形容年轻男女时,这些方言词汇就会被更多人知晓,从而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播。在描写家乡的风俗习惯时,学生使用方言来描述,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传统。如在描写福建地区的妈祖信仰时,学生用闽南话中的相关词汇来介绍妈祖祭祀活动的流程和仪式,能够使妈祖信仰这一地域文化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方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民俗、价值观等文化信息,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初中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方言,能够增强他们对家乡方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在写作中深入挖掘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时,他们会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家乡的文化传统。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2消极影响5.2.1影响文章的规范性与可读性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方言的使用如果不当,会对文章的规范性与可读性产生负面影响。从语法角度来看,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规则上存在诸多差异,学生若在写作中随意运用方言语法,很容易出现语法错误,导致句子表达不规范。在一些方言中,存在宾语前置的现象,如粤语中“我先走”会说成“我走先”。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饭吃了”,这种按照方言语法的表达,在普通话的语法体系中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错误,破坏了句子的正常结构,使句子不符合语法规范。方言词汇的使用也可能造成语义不明的问题。方言词汇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些方言词汇在特定的方言区有特定的含义,但对于其他地区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比如在四川方言中,“扯皮”有争吵、纠缠不清的意思,如果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们俩在那里扯皮”,对于不了解四川方言的读者,可能会误解为两人在撕扯一块皮,从而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方言的口语化特点与写作的书面语要求存在冲突。写作需要使用规范、严谨的书面语,以准确传达信息,而方言往往较为随意、口语化,缺乏书面语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写作中过多使用方言的口语表达,会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降低文章的可读性。像一些方言中的口头禅、语气词等,如“咋个”“噻”等,在口语交流中使用较为自然,但在写作中频繁出现,会让文章显得不够正式、严谨。5.2.2限制学生语言能力的拓展过度依赖方言会对学生掌握标准普通话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产生限制,从而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拓展。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具有规范、统一的特点,是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具有更严谨的语法结构、更丰富的词汇和更规范的表达方式,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能力。当学生过度依赖方言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他们对标准普通话和书面语的学习。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存在差异,长期使用方言会使学生形成与普通话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在语音方面,方言的发音特点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普通话发音时出现困难,如一些方言区的学生难以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在说普通话时容易发音错误。在词汇方面,方言词汇的独特性会使学生对普通话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准确,影响他们在写作和交流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语法方面,方言语法的干扰会使学生在运用普通话语法时出现混乱,无法写出规范、通顺的句子。例如,在写作议论文时,需要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规范的书面语表达来阐述观点、论证论点。过度依赖方言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清晰地组织语言,使文章逻辑混乱,论证不充分。在阅读理解中,也可能因为对普通话和书面语的理解能力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5.2.3可能造成交流障碍与误解在跨区域交流中,方言的使用可能会产生交流障碍和误解,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中国地域辽阔,方言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当学生使用方言进行交流时,非方言区的人可能听不懂他们的表达,从而导致交流无法顺利进行。在一次全国性的中学生作文交流活动中,一位来自广东的学生在作文中使用了大量粤语词汇,如“靓仔”“唔该”“食嘢”等。对于不了解粤语的其他地区学生和老师来说,这些词汇的含义难以理解,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内容的准确把握,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价。即使在同一方言区,不同的次方言或土语之间也可能存在差异,使用不当同样会造成误解。例如,在一些北方方言区,不同地区对于“玉米”的称呼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叫“苞米”,有的地方叫“棒子”。如果在交流中不注意这些差异,就可能导致误解。在描述一种农作物时,一位学生说“我家种了很多棒子”,而另一位学生理解为“我家种了很多棍子”,这就造成了交流上的障碍。六、初中写作教学中对方言使用的态度与引导策略6.1教师与教育者的态度6.1.1正视方言在写作教学中的存在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方言的重要性,正视其在教学中的存在。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内涵,是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理解他们在写作中运用方言的自然倾向,避免对方言使用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以贾平凹的作品为例,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大量运用陕西方言,如《秦腔》中,通过对陕西方言的巧妙运用,生动地展现了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表明方言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够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魅力。同样,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学生使用方言也可能为文章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教师应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看待学生写作中的方言使用现象,认识到这是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方言使用的闪光点。当学生运用方言词汇、语法或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描写家乡的作文中,使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教师可以在批改时指出这些词汇的独特之处,如“巴适”“摆龙门阵”等四川方言词汇,让学生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他们运用方言进行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方言写作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激发更多学生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方言的积极性。6.1.2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语言教育观念,明确普通话教学与方言文化传承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学生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方言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普通话的规范表达,又能了解和运用方言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表达需求,灵活运用普通话和方言。在描写具有地域特色的场景、人物对话或表达家乡情感时,鼓励学生适当运用方言,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而在正式的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中,则要求学生遵循普通话的规范,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和联系。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转换规律,避免在写作中出现方言使用不当的问题。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都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丰富了汉语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语言对比活动,如让学生将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应,分析方言句子和普通话句子的结构差异等,加深学生对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理解。6.2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方言的策略6.2.1加强语言规范教育在初中写作教学中,加强语言规范教育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方言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系统地传授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强化学生的普通话规范意识。在语音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播放标准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对于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如“狡黠(xiá)”“莘莘(shēnshēn)学子”等,教师要重点讲解和纠正,让学生养成准确发音的习惯。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普通话词汇,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词汇辨析、造句练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讲解近义词时,教师可以对比“必须”和“必需”的用法,让学生明白“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用词汇,避免因词汇使用不当而影响文章的表达。语法教学也是语言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详细讲解普通话的语法规则,让学生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词性搭配等知识。可以通过分析病句、修改病句等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语法错误类型,如主谓不一致、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在讲解“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这个病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句子成分,指出“通过”和“使”同时使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提高语法运用能力,写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词语听写、语法填空、造句、作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语言规范知识。定期组织语言规范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加强语言规范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规范表达,为在写作中合理运用方言奠定坚实的基础。6.2.2开展方言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方言文化活动,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方言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方言讲座,邀请方言专家、学者或当地的语言文化研究者为学生讲解方言的历史、特点、分类以及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讲座中,专家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方言的独特魅力。通过讲述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让学生感受到粤语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还可以介绍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如四川方言与川菜文化、东北方言与二人转文化等,激发学生对方言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组织方言征文比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校可以设定与方言文化相关的主题,如“家乡方言中的故事”“我眼中的方言文化”等,鼓励学生用方言进行写作。在征文比赛中,学生可以深入挖掘家乡方言中的独特词汇、表达方式和背后的故事,将自己对家乡方言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文章中。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方言写作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方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可以将优秀的征文作品结集出版,在校园内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方言写作的魅力。方言文化节也是一种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在方言文化节上,可以设置方言歌曲演唱、方言小品表演、方言故事讲述等环节。学生可以组成小组,演唱家乡的方言歌曲,如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用独特的方言唱腔展现歌曲的韵味。表演方言小品,通过幽默诙谐的剧情和生动的方言对白,展示家乡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特色。讲述方言故事,将家乡的传说、民间故事用方言生动地讲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方言的魅力和故事的趣味性。方言文化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方言才华的平台,还能营造浓厚的方言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方言文化。6.2.3写作指导中融入方言教学在写作指导中融入方言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写作中运用方言,提升写作水平。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写作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方言在不同文体写作中的作用和适用场景。在记叙文写作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方言来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氛围。在描写长辈时,让学生运用方言中的称谓词和口头禅,如“俺爹”“俺娘”“乖乖嘞”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情感表达。在描写家乡的场景时,运用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屋头”“摆龙门阵”等,能够展现家乡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色,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在议论文写作中,虽然要求语言具有逻辑性和规范性,但在适当的情况下,方言也可以作为一种有力的论证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论述地域文化相关的主题时,运用方言中的俗语、谚语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内涵。在论述方言文化的重要性时,引用“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句方言俗语,强调方言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在说明文写作中,虽然方言使用较少,但在介绍具有地域特色的事物时,适当运用方言词汇可以使说明更加准确、生动。在介绍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时,使用方言中对该手工艺品的独特称呼,能够体现其地域特色。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优秀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让学生学习借鉴。鲁迅的作品中常常运用绍兴方言,如《故乡》中“猹”这个方言词汇的使用,不仅准确地描绘了一种独特的动物,还增添了作品的地域特色。贾平凹的作品中大量运用陕西方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陕西地域文化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中方言的运用技巧,如方言词汇的选择、方言与普通话的搭配、方言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等,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中提高自己运用方言写作的能力。6.2.4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合理使用方言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专门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书面语之间的转换技巧。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转换练习,让学生将方言词汇翻译成普通话词汇,或将普通话词汇翻译成方言词汇。将“玉米”翻译成不同方言中的词汇,如“苞谷”“棒子”“玉蜀黍”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方言词汇的特点和用法。也可以进行句子的转换练习,将方言句子改写成普通话句子,或将普通话句子改写成方言句子,如将“我先走”改写成粤语中的“我走先”,让学生体会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的差异。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和读者对象,灵活运用方言和普通话。在写日记、随笔等个人化的文章时,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运用方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在写正式的作文、书信等时,学生要遵循普通话的规范表达,但在适当的地方可以巧妙地融入方言,增添文章的特色。在写一篇关于家乡美食的作文时,学生可以在描述美食的味道和制作过程时,运用普通话进行准确的表达,而在描述家乡人对美食的喜爱和独特的饮食文化时,可以适当运用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地域特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口语交流中进行语言转换。在课堂讨论、小组交流等活动中,鼓励学生根据交流对象和情境的不同,灵活运用方言和普通话。在与外地同学交流时,使用普通话进行沟通;在与家乡同学交流时,可以适当运用方言,增强交流的亲切感。通过这样的训练,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