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学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产业地理_第1页
宿州学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产业地理_第2页
宿州学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产业地理_第3页
宿州学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产业地理_第4页
宿州学院世界地理课件04世界产业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P4。世界产业地理三大产业论:第一产业农矿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一产业地理一。世界农业的特点A产值增大地位下降B结构变化大C技术水平生产水平悬殊D地带性明显地域差别大

二。种植业--粮食生产

全世界现有14.77亿公顷耕地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7亿公顷,约占近一半,粮食生产约占用了世界劳动力总数的1/3。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①各大洲粮食产量不平衡。以亚洲产量为最多,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2/5以上,次为欧洲占1/4强,北美洲占近1/5。②各国粮食产量的不平衡世界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以中国、美国、原苏联、印度、法国等5个国家产粮最多,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3/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的不平衡,占世界总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只生产了全世界1/2强的粮食。三大粮食作物---占世界谷物总产80%

小麦:1地位:是世界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约有1/2的居民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世的33%产量占30.4%贸易占谷物贸易量的50%

2。分布N25-55N

S25-40S的温带草原地区五大带:北半球有四个带(二个东西带、二个南北带);在南半球有一个不连续的地带。一是自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东欧平原南部-西伯利亚平原南部。二是西起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印-恒平原。三是北起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是北美洲中部的大草原,自加拿大中南部-美国中部。以上四个大地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亚欧大陆小麦产量占世界的3/4。五是南非-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新西兰的坎特伯里平原-南美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呈一个不连续的生产地带。前四带占世的90%其中欧亚占75%国家中美俄印占55%水稻1地位:稻谷的收获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粮食作物的1/5和1/4,稻谷生产增长速度大于小麦2分布:亚洲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90%以上,集中在温带、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区,由于亚洲居民大多数喜欢以大米为主食,所以,有人认为,稻米是“亚洲的粮食”。东亚东南亚南亚占世85-90%生产大国:中国印度贸易:世界稻米产量中,发展中国家占95%,发达国家稻米产量虽然只占5%,但商品率较高。玉米1地位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粮食作物的近1/5和1/4。战后,玉米是世界粮食作物中发展较快的一种。其发展较快的原因:①现代化生物学有了新的突破,杂交玉米的成功,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治病虫草害,单产提高很快,1990年玉米平均每公顷为3682公斤(小麦仅2570公斤、稻谷为3557公斤),不少国家单产超过6000公斤。②战后由于世界普遍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用玉米作精饲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③由于世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玉米种植业高度机械化。2分布: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一种喜温作物。现玉米分布较为普遍,大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美(占50%)、亚(占1/5)、欧(占1/7强)三区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4/5以上,世界玉米主要集中在三大地带:一美国中部玉米带,生产了世界2/5以上的玉米。二中国的平原和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等,占世界玉米产量的1/6以上。三欧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南斯拉夫至罗马尼亚。近年玉米产量最多的是美国(2亿吨),次为中国(8730万吨)。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可耕地的1/8以上

棉花棉花:世界棉田种植面积和皮棉产量均有较大的增长。棉田面积约为3300万公顷,皮棉产量1800万吨,平均每公顷产皮棉547公斤。世界皮棉产量提高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行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单产取得的分布好光喜热弱碱性地区,亚(占50%)北美(20%)拉丁美洲(10%)和非洲生产大国:中、美、印、巴、土等北美以美国南部较为集中,构成世界著名的棉花带四大带:美南中中西部中亚南亚

糖料作物分类分布蔗糖主要产于热带、亚热带,甜菜产于温带地位产量面积75%60%25%40%分布发展中占90%巴印古发达占80%俄法美贸易30%出口饮料作物巴西产量最多,有世界“咖啡王国”之称。哥伦比亚的优质软咖啡全球驰名。次为非洲,仅占1/5。可可豆不仅是饮料的主要原料,又是制造巧克力糖的重要原料。科特迪瓦可可豆产量占世界的1/4以上,居世界首位。加纳曾被誉为“可可之乡”分类茶叶可可咖啡分布As80%Af亚热带丘陵Af50%热带雨林气候区La60%Af20%As10%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国家中印斯印尼科特迪瓦加纳巴西哥伦比亚印尼贸易量50%70%80%畜牧业

世界畜牧业发展的特点:①草原面积广阔--33.亿公顷,占世土地总面积的25.27%,主要分布在非、亚、拉美,占世界的3/5以上。②牲畜头数增长较快全世界有牲畜40多亿头,亚、非、拉三洲牲畜头数占世界的3/5以上。③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发达国家向集约化、专业化方面发展,产品率、商品率均高;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仍然因循守旧,粗放畜牧业,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率很低。④机械化程度差别大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广泛采用机械作业,减少劳力,降低成本,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机械化程度相当低,生产力的提高受到相当大的制约。⑤畜牧业在各国的农牧业中所占的比重差别很大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畜牧业的比重接近50%或超过50%,有的国家则高达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畜牧业的比重却很低,如中国的畜牧业仅占27.5%。世界主要养畜业养牛业

战后发展很快,世界存栏达14.5亿头,以亚、拉、欧为主,约占W的3/4。印度、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等国占W的1/2以上。印度牛的头数为2.72亿头,占W的1/5,居W首位,其中属于老弱病残者约占半数。巴西、美、阿根廷以养肉牛、奶牛为主,中国绝大多数则属耕牛养猪业

世界的养猪业发展更快,世界存栏达8.7亿头。以亚、欧、北美为主,占W的4/5以上,其中以亚最发达,达4.5亿头,居W首位。中、俄、美、巴西四国猪占W的3/5,其中中国为3.61亿头,占W的2/5以上,为世界之冠养羊业多向兼用方面发展,世界存栏17.5亿只,以亚、非、欧、大洋洲为主,四洲合占世界的90%,其中亚洲占近2/5。四。世界农业的地域类型四。世界农业的地域类型1。划分指标发展水平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农业内部结构技术装备生产方式管理水平2。类型-----12种(1)温带高度商品化、集约化农业

地域广大,自然条件优越,农业高度发达,其特点:经营管理科学化、机械化水平很高,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培育新品种,农牧业结合好,发展水平高,农畜产品和商品率均高,其产品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人均粮、肉皆高。如美、加、法等。(2)季风型水田农业

种植业以稻谷为主,尤各大河流的三角洲平原稻谷栽培最为普遍。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大多数国家自给自足,区内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甘蔗、麻类、水果等。区内畜牧业比较发达,渔业也占一定的地位。(3)地中海型农业

受地中海式气候和地形的影响,种植业除麦类、玉米外,园艺业发达,主要栽培葡萄、柑桔、无花果、橄榄、椰枣、蔬菜、花卉等,世界驰名。乳肉畜牧业发达,林、渔业占一定地位。(4)热带种植园农业

南、北回归线之间常年高温多雨区,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以橡胶、棕榈、香蕉、咖啡、可可、剑麻等为主,经营方式多是种植园,纯粹的商品经济,多为外国垄断资本控制,如马来西亚等。(5)自给性旱作农业

非灌溉农业区,大部分地区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主要种植麦类和杂粮,畜牧业占一定比重,林业比重更小,鱼类资源十分缺乏,农业生产以自给为主。区际经济联系较差。(6)干燥粗放游牧业

主要包括蒙古高原、中亚、阿拉伯半岛、澳中西部等,逐水草而居,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很落后,与种植业联系不大,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每公顷载畜量很少。(7)高度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

西欧、北欧、北美等地,以种植牧草为主,少部分国家进口精饲料,主要特点是牲畜和牧场的经营管理科学化、机械化水平高,农牧业结合好,畜产品率和商品率都较高。以生产奶制品为主,种植业主要是麦类、马铃薯等,栽培甜菜,多用作饲料。(8)城郊高度商品化、集约化农业

世界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郊高度商品化、集约化的农业也很快发展,尤蔬菜、瓜果、乳肉、禽、蛋等,需求量急剧增加。各国大中城市中的蔬菜、园艺种植、家畜、家禽饲养业获得较快发展。(9)荒漠绿洲农业

中国西北、中亚、西亚等荒漠地带。农业生产靠季节性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种植业以发展粮食作物为主,如麦类、玉米、谷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栽培棉花、甜菜、油料、啤酒花;园艺作物以种植葡萄、瓜类较为突出。畜牧业比较发达。(10)沿海渔业

滨临海洋,渔业是第一产业的主导部门,捕鱼和鱼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如冰岛、马尔代夫等。(11)原始型农业

非、亚的一些国家,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工具极端落后,农业技术改革缓慢,农业人口比重大多超过80%以上,耕作粗放,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4/5以上,有的国家或地区粮食生产长期不能自给。(12)寒带养鹿、狩猎、捕鱼业

亚欧和北美大陆北纬60度以北,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经济极端落后,居民生活几乎完全依赖自然界,以养鹿、狩猎、捕鱼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如俄的养鹿业,格陵兰岛的狩猎,巴芬岛的因纽特人也擅长狩猎、捕鱼。第二产业地理一。第二产业变化的基本特征1。部门结构的变化-----重工发展迅速,轻重比值大致为1∶2:2。生产地域的变化-----发达国家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把资源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基本特点是:(1)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2)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3)向沿海转移临空发展(4)生产分布不均(5)形成亚太新的工业区二。能源工业1。生产消费特点A数量迅增B动力革命技术革命能源开发三者一致C矿物能源消费为主D储产地域不断变化

E消费不平悬殊F环境污染日益严重A。阶段前资本主义产业革命—20C50-60S20C50-60S以后今后柴薪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多极能源2。消费结构的变化B。影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能源资源条件;三是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广泛使用四是生产力的水平差异产储结构的差异C。能源危机能源问题实质是石油危机-----限产提价D.黑色的金子---煤炭特点

1量丰---占各种能源总量的90%,15万亿吨2分布集中---地球上含煤地层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北半球占90%,形成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中部煤田;二是北美洲的中部煤田。而南半球含煤率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有较大煤田3生产不均—达占70%、展占30%,煤炭生产分布的特点:(1)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2)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由美、英、德、俄(合占总产量的3/4)向中、印、澳发展,成为生产大国。(3)生产规模大型化、集中化和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4)以采煤业为中心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炭—火电,煤炭—化学—火电,煤炭—选煤—焦化—火电—钢铁—建材以及矿区经济综合发展等地域类型。4产消基本吻合5贸易以焦煤为主--2亿吨E。石油---地位1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占商品贸易吨位的53%,油轮占商船吨位的40%2石油是当代最重要的原料和能源3带动工、农、交的发展,促进工业部门结构的转换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以及地域经济的开发4引起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变化分布:最大特点是集中。具体表现(1)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东半球(占80%)多于西半球,(2)地区分布不均衡。亚非拉地区占70%以上,波斯湾沿岸几乎富集了60%,享有“世界石油宝库”称号。

也有

分散的特点:波占世60%拉11.7%西欧18.6%东欧6.4%非10.1%亚太10.2%生产:地域高度集中大国沙特伊伊美俄贸易:以原油为主运输:以海运为主F。电力1、电力工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50年代火∶水=6∶4,60年代7∶3,70年代火∶水∶核=74.6∶23.7∶1.6,199O年代为64.6∶18.9∶16.8。因各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大致形成几种类型。以火电为主,波兰(占97.3%)、澳(87.2%)、南非(96.2%)等;水电为主,如巴西(96.6%)、加(66.3%)等;进口石油为燃料的火电为主,如日(61.8%)、意(71%),或核能,如法(占70.4%)、瑞典(50.9%)等。2、分布北半球中纬占90%美加意日德占世50%水电是潜力大的能源,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2.6亿千瓦,现只开发4.92亿千瓦,发电约2万亿度。水电开发利用,多集中在加、美、俄、巴西等,约占世界水力发电的1/2。水力资源6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开发较迟核电多分布在海边、江滨、湖畔及缺能源消费区。

三。钢铁工业三。钢铁工业----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布局特点:

1、生产国家和产量增加,生产重心东移,分析其原因:1。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工业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扩大了钢铁需求量,钢铁工业成重点发展部门。2。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供给充足,价格低廉,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3。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目前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展的新趋势2、生产向大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3、从内陆资源指向型向临海消费地指向型布局是总趋势。战后新建的钢铁企业多向沿海、河、湖布局。全世界大型厂的3/5在沿海分布4、形成四大基地:世界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东欧和亚洲太平洋沿岸钢铁工业基地(美中部日本东欧西欧)钢铁工业地域类型:1。在煤田区建钢铁联合企业,如德国鲁尔区、乌克兰顿巴斯区,美国匹兹堡区等;2。在铁矿区形成钢铁工业基地,如法国洛林区,俄罗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中国的包钢、马钢、武钢等,

.3。介于煤铁资源运输结节点(钟摆式),以美国五大湖沿岸钢铁工业基地为代表。四。汽车工业四。汽车工业1。起步晚发展快:迅速发展的原因是:①自身优点是前提条件;②石油供给充足;钢铁、橡胶、玻璃等相关工业相当发达,相互促进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③世界公路,尤高速公路的兴起;④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汽车普及化等等。2。世界汽车以生产小轿车为主(占72%),有些国家比重更高,如德(占93%)法(87%)意(89%)。3。生产地域不断扩大:世界汽车工业集中分布在东亚、北美和西欧,合占总产量的90%以上,其生产地域进一步向东、南扩展,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很大4。大基地东亚西欧美合占世90%日本最大五。造船工业1。产量暴涨暴落:战前曾出现两次生产高峰,即1913~1920年,1942~1943年---战争的需要刺激三次低潮发生在经济危机或战争停战后初期。如1931~1934年,1946~1949年,1978~1980年代初。战后,船舶生产地域明显地自西向东转移2。生产十分集中–日韩中德波意典西巴同占世90%

六。电子工业----新技术革命的核心1。短快-1904年揭开电子工业的序幕,近20~30年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2。产业结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A。电子设备为主型:美为代表,起步早、基础好,以生产电子设备为主(占70%),多为军事和工商业服务,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B。家电为主型:日本起步晚于美、英,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落后于西方,从生产日用消费品入手,填补了电子工业的“空白区”,占领了家电的世界市场。

C。组装家电型发展中国家基础较弱,资金有限,多利用进口元部件进行组装,发挥劳动力的优势,生产日用消费电子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多发展成出口贸易型工业。3。生产分布集中:北美西欧东欧日本占90%布局:多采用工业群落模式,形成众多临空型与内陆型的尖端技术工业区、科学城和科学技术园地等新的工业地域类型。布局多在科技发达、人才聚集、交通(特别是空运和高速公路)便捷、水电充足稳定、气候温和适宜、地理环境优美的大城市周围或附近地区,以美国的硅谷、硅三角和日本的硅岛为代表。第三产业地理交通运输业---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名词:周转量运量换算周转量交通运输业---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世界铁路运输

具有运量大、速度较快、运价较低等优点,在世界有许多国家,如俄、印、中等大国,铁路依然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部门一。铁路运输的巨大变化1。线路长度基本稳定:主要原因:(1)社会生产发展缓慢,铁路设备利用不足;(2)过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盲目修筑的,或者运量小、经济效益低,而无利用价值;(3)由于汽车和航空等运输方式的竞争,处于被动地位(4)原吸引范围内经济资源枯竭或工业区转移

2。线路利用率提高3。质量提高

4。水平悬殊5。线路分布的地域类型A主干突出框架明显型B网络较好枢纽众多型C联系较差偏在国土部分地区枢纽较少型D港口---腹地型E树枝型二。公路运输后来居上1。客车货车数量急剧增加2。公路种类增加设施现代化3。客货并重地位突出4。公路网比较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