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战争并不浪漫,也不美好,相反,极其惨痛,异常残酷。它就像一台杀戮的机器,一旦启动,就会导致流血。真实的的战场没有主角,甚至都没有英雄,只有硝烟、血泪和尸体,还有源自本能的恐惧。对于国家来说,战争可能有胜负,但对个人来说,战争只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
战争,说到底就是无数人血与泪的汇合。
对于争权夺利的政客来说,它是谋取利益的必要途径,可对平民百姓来说,却是血与泪的代价。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阻止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那么,他就是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他值得被称颂,值得被铭记!《左传》左丘明,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作家作品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作品简介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特点: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写战争;保存大量史料。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的史书体裁。如《汉书》等。史书的类别:三、常识积累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最大的编年体史书)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断代体:古代爵位制度。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自称、尊称、敬称、谦称。三、常识积累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的自称。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寡人,诸侯王、国君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伙伴,况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师:军队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1)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题目有何作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楚国失败后,郑国感觉形势不妙又加入晋国同盟,后又未参加晋文公的践土之盟,因而结怨于晋。围郑理由实质上:郑国地理位置重要:1.周天子东部屏障;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围郑理由1.郑国面临两个大国的围剿,形势危在旦夕。2.“无礼于晋”“贰于楚也”表明,矛盾主要在郑国和晋国之间,而郑国和秦国没有本质利害关系。3.晋国和秦国的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君、离间秦晋关系埋下伏笔。从“秦晋围郑”看“精而腴”继承《春秋》:“微言大义”第2段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若使:
从:之:
壮:犹:
为也已:是:
也:
许: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后)若使:如果派遣。
从:听从。之:主谓之间,取独。壮:年轻的时候。犹:副词,尚且。
为也已: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是:指示代词,这。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许:答应。译文: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1.概括本段内容。本段写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及烛之武临危受命。这是故事的发展部分。问题探究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2.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问题探究——些许委屈、牢骚、怨愤问题探究3.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问题探究第3段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夜:
缒:而:敢:
执事:
以:鄙:
远:其:焉:
亡:
陪:
夜:名→状,在晚上。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连词,表修饰。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以:连词,表目的,“来”。鄙:边邑,边远的地方。意动,以……为边邑。远:形→名,边远的地方,指郑国。其:代词,这件事。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亡:使动,使……灭亡。陪:增加
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使:派遣。若:如果。师:军队。退:撤军。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犹:尚且为:做(什么)用:重用;子:对对方的尊称。而:表承接,才是:这过:过错(烛之武)许之辞:推辞。活动一:朗读疏通课文第二段:退秦师的人员——佚之狐推荐,郑伯自责,烛之武临危受命。
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
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断代史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通史将史书体例名称与相应的文字阐述进行连接课堂检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夜:在夜里。名→状夜缒(烛之武)而出既:已经。越:越过。以:连词,而。其:这件事。陪:增加。行李:使者共:通“供”供给。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件事)烦执事。鄙:把…当作边邑。焉:为什么以:来有益于君:倒装—于君有益。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乏困:缺少的(东西)厚:变雄厚。学习任务一:疏通文意,理清文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给予济:渡河(晋君)许君焦、瑕。版:防御工事。夫:发语词。何厌之有:有何满足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在东面。名→状封:使……成为疆界。肆:扩张。阙:侵损。焉:哪里。以:来。唯:表示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之:代土地。尝:曾经。乃:于是,就。活动一:朗读疏通课文第三段:夜晚出城,只身入敌营,一番言语成功说退秦师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敝:损害所与:所亲附的人。知:通“智”,明智。乱:(军队)散乱易:换取,代替。武:符合武德。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活动一:朗读疏通课文第四段:晋军撤离郑国发展情节发展佚之狐举荐夜缒而出烛之武辞临危受命夜缒出城
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
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问题探究5.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问题探究退如何“退”?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表修饰既:已经。常考含义:①已经、……之后②既而:不久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这里指秦穆公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1.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夜缒而出
英勇
爱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越:越过。以:来鄙: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常考含义:①边境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称自己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其:代词,这件事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