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国绘画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国绘画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国绘画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国绘画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绘画教学课件绘画课程导言为什么学习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学习国画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对古人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的深入理解。通过国画学习,我们能够:培养独特的艺术感知能力与美学素养锻炼耐心与专注力,提升自我修养获得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另一种语言建立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联系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宁静与自我平衡中国绘画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中国绘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它是:儒释道思想的视觉表现形式文人雅士抒情言志的重要媒介记录历史与社会生活的直观档案个人修身养性、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国绘画的起源1史前时期中国绘画的萌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8000年前。早期绘画形式主要表现为岩画和彩陶装饰,如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大地湾彩陶和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鱼纹、人面纹等,这些原始绘画已显示出中国人独特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2文献记载最早关于绘画的文字记载见于《史记》《山海经》等古籍。《史记·封禅书》中提到"画地为牢"的记载,《山海经》中则描述了许多神话形象与风物图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载了"画缋之事",表明当时已有专门的绘画活动与理论。3系统形成到了汉代,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东汉蔡邕的《画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著作。魏晋南北朝时期,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的初步成熟。唐宋时期,中国绘画进入全盛阶段,形成了完整的技法体系和美学理论。绘画发展历程1汉晋时期(公元前202年-420年)壁画艺术兴盛,如敦煌莫高窟、永乐宫壁画等。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理论,开创了人物画的新纪元。这一时期的绘画多为宗教题材和历史故事,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装饰性。2唐代(618年-907年)绘画技艺达到高峰,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张萱等大师。人物画精细入微,山水画开始独立成科。唐代画院的建立标志着官方对艺术的重视。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雄浑豪放,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有力。3宋代(960年-1279年)山水画迎来黄金时代,出现了范宽、郭熙、李唐等大师。徽宗赵佶倡导"宣和画院",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写实与精细,追求"应物象形"与"格物致知",山水画达到空前的高度。4元代(1271年-1368年)文人画全面兴起,强调个人表达与精神追求。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元四家)的出现使绘画更加重视笔墨与意境。这一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修养。5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出现了文人画与院体画并存的局面。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派和徐渭、陈洪绶等个性画家各具特色。石涛、八大山人等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绘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个性化表现日益突出。6近现代(1912年至今)国画的基本特征美学理念中国绘画的核心美学追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气韵生动:由南齐谢赫提出,强调作品应当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这是中国画评价的最高标准意境至上:重视创造超越具体形象的艺术境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形神兼备:既要刻画对象的外形,更要传达其内在神韵,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寓情于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主客体的融合技法特点中国绘画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线造型:线条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元素,通过不同的线条变化表现物象水墨为主: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强调墨色的层次变化和韵律虚实结合:留白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虚实相生,以有限表现无限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采用移动视点,多角度观察诗书画印:强调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效果,讲究意境的统一中国绘画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体悟,创造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表达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与西方绘画注重光影、透视和写实不同,中国画更强调精神性和表现性,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境界。这种独特的美学体系使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持续影响着当代艺术创作。常用材料与工具1纸张宣纸:产于安徽宣城,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半熟宣。生宣吸水性强,适合泼墨;熟宣较为平滑,适合工笔;半生半熟宣兼具两者特点。皮纸:由桑皮、竹皮等制成,较为坚韧,适合装裱和保存。棉纸:质地柔软,吸水性适中,常用于临摹和练习。2墨松烟墨:以松木燃烧产生的烟灰制成,色泽青黑,有光泽,墨色纯净,适合山水画。油烟墨:以植物油燃烧产生的烟灰制成,色泽浓黑,墨色沉稳,适合写意画。漆烟墨:以漆燃烧产生的烟灰制成,墨色莹润,适合工笔重彩。3毛笔狼毫:弹性好,蓄墨力强,适合写意画和泼墨。羊毫:柔软细腻,适合工笔画和书法。兼毫:狼毫和羊毫混合,兼具刚柔特性,用途广泛。按形状可分为:大中小号、尖头、斜头、扁头等不同类型,各有用途。4颜料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色彩稳定,不易褪色。植物颜料:如藤黄、青黛、花青等,色彩鲜艳但易褪色。现代颜料:中国画专用颜料,包括国画颜料和工笔画颜料,色彩丰富,使用方便。除了以上主要材料外,国画创作还需要砚台(用于研墨)、墨池(盛水调墨)、镇纸(固定画纸)、印章与印泥(作品署名与装饰)等辅助工具。这些工具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直接影响绘画效果,优质的材料能够更好地表现艺术构思,因此画家们往往十分重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质量与搭配。正确的工具使用和保养也是国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笔法基础基本笔势直逼:笔锋垂直于纸面直插下去,力量集中,适合表现刚劲有力的线条侧笔:笔杆倾斜,侧锋落纸,适合画出富有变化的线条和面积较大的墨块卧笔:笔杆几乎平行于纸面,用笔毫的侧面着纸,适合表现宽厚的线条和大面积渲染拖笔:笔锋沾墨后在纸上轻轻拖动,适合表现轻盈飘逸的效果擢笔:笔锋提起而笔杆仍保持下压,适合表现刚劲有力的转折逆笔:笔锋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反,适合表现奇崛有力的线条用笔要诀中锋用笔:笔锋在线条中央,是最基本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法运腕行笔:依靠手腕的灵活转动来控制笔锋,使线条圆润自然提按结合:提笔使线条轻盈,按笔使线条厚重,二者结合形成丰富变化藏锋露锋:藏锋使线条含蓄,露锋使线条奔放,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起承转合:一笔从起笔、行笔到收笔的完整过程,讲究节奏变化顿挫抑扬:通过笔力的强弱变化,表现线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中国画的笔法是画家表达情感和艺术个性的重要手段,熟练掌握各种笔法是绘画基本功的核心。笔法练习应从基础线条开始,如直线、曲线、折线等,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综合运用。初学者可通过临摹名家作品来体会不同的笔法特点,再结合写生实践,形成自己的用笔习惯。要注意用笔时的姿势和呼吸,保持身心放松而专注,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画",方能达到笔随意走、意随心生的境界。墨法基础五色墨焦墨:墨色干枯发黑,几乎不加水,用于表现物体的轮廓和强烈的明暗对比浓墨:墨色浓重但不干枯,适合表现物体的阴暗部分和近景重墨:介于浓墨和中墨之间,墨色厚重,常用于山石轮廓淡墨:水分较多的墨色,呈现灰色调,适合表现远景和雾气清墨:极淡的墨色,几乎透明,用于表现最远处的景物和空气感积墨法在同一区域反复用墨,层层叠加,使墨色逐渐加深,形成丰富的墨色层次。这种技法常用于表现山石的体积感和厚重感。积墨要注意前一层墨迹已干或半干后再施下一层,否则容易使墨色混浊。积墨过程要有耐心,逐渐积累,不可急于求成。破墨法在已有墨色上加水或淡墨,使原有墨色产生晕染和渗化效果。这种技法可以表现物象的柔和过渡和朦胧感。破墨要把握好时机,墨色未干时效果最佳。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破墨效果,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泼墨法大笔蘸墨后直接泼洒在宣纸上,利用水墨自然流动形成的效果。这种技法追求自然天成,不加雕琢,常见于写意山水和花鸟画。泼墨需要画家有丰富的经验和把握能力,讲究"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表现力。墨法是中国画的灵魂,"墨分五色"的理念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墨色变化的精妙把握。优秀的墨法运用能够在黑白之间创造出无限丰富的视觉效果,表现出物象的质感、空间感和氛围。学习墨法应当从基础的墨色调配开始,了解不同浓度墨色的特性和表现效果,再逐步尝试各种墨法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墨法与笔法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墨法的练习需要大量的实践和观察,方能领悟其中的微妙变化和艺术魅力。皴法与点染常见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质感和结构的特殊笔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披麻皴:由北宋董源创造,线条如麻布纹理,平行排列,适合表现平缓丘陵斧劈皴:由李唐发展,笔触如斧劈般有力,适合表现陡峭山石雨点皴:短促的点状笔触,如雨点般密集,适合表现多孔岩石牛毛皴:细如牛毛的短线,由米芾创造,适合表现柔和山体折带皴:如折断的绸带,由范宽发展,适合表现雄浑山体解索皴:如解开的绳索,由荆浩创造,适合表现松散岩石乱柴皴:如散乱堆积的柴草,由黄公望发展,适合表现复杂山石结构点染技法点染是以点状笔触丰富画面层次的技法,主要用于:点苔:表现石头上的苔藓,常用淡墨或淡绿色点树:表现远处的树林,根据远近使用不同浓淡的墨色点云:表现空中的云彩,常用淡墨点染,讲究虚实结合点水:表现水面的波纹和质感,注重墨色的流动性点染的层次表现:点染要注意浓淡干湿的变化,形成前后层次。近景可用浓墨点染,中景用中墨,远景用淡墨,从而营造出空间深度。点染时要考虑整体画面的平衡,避免过于密集或过于稀疏,保持画面的呼吸感。皴法与点染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技法,通过不同的皴法可以表现出各种山石的质感和特征,而点染则能丰富画面细节和层次感。在实际创作中,画家往往根据所描绘对象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皴法和点染技巧,并在传统基础上加入个人理解和创新。初学者应当通过临摹古代名家作品来体会不同皴法的特点和用法,再结合实地写生,逐渐掌握这些技法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皴法和点染不应当成为简单的公式和套路,而应当作为表达艺术感受的手段,随着创作需要灵活运用。国画构图法则气势气势是指画面的整体氛围和动态感,强调画面应当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表现手法:主体突出,使画面有明确的视觉中心线条流畅,形成有机的视觉引导虚实结合,增强画面的节奏感疏密安排,强调画面的张力主次主次是指画面元素的重要性层级,强调突出主体、弱化次要部分。表现手法:大小对比,主体形象通常较大位置安排,主体一般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浓淡变化,主体常用浓墨或重彩细节刻画,主体细节较为丰富疏密疏密是指画面元素分布的密集度变化,强调对比和呼应。表现手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效果留白作为"疏"的极致表现重点部分可适当密集,增强视觉重量通过疏密变化创造画面节奏实虚实虚是指画面实体与空间的关系,强调有形与无形的对比。表现手法:实:具体描绘的形象,如山石、树木、人物虚:留白、淡墨表现的空间,如云雾、水面"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处同样重要实虚结合,营造空间层次中国画构图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追求画面各元素的和谐统一与变化对比。传统理论中的"四绝一体"(骨、气、韵、神)也体现在构图中,即画面应当有坚实的结构(骨)、生动的气势(气)、优美的韵律(韵)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神)。在实际创作中,构图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表现内容和个人风格灵活运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其构图往往既遵循传统法则,又有创新突破,在看似随意中蕴含着精心安排,在自然流畅中体现出艺术智慧。题字与盖章题字艺术题字是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表明作者、创作时间,还补充说明创作意图,提升艺术价值。题诗:在画面上题写与画面内容相关的诗句,增强艺术感染力题穷款:在画作右下方或左上方题写作者姓名、创作时间等长题:详细说明创作背景、感悟或赠送对象,多写在画面左侧题跋:后人对画作的评论或收藏记录,常写在画卷后部题字要求书法与画面风格协调,字体大小、位置要与画面取得平衡。一般采用行书或楷书,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字体。印章运用与装裱印章类型:姓名印:刻有作者姓名,一般盖在落款处号印:刻有作者字号,可与姓名印配合使用闲章:刻有诗句或格言,用于调节画面位置收藏印:表明画作的收藏历史,多为后人所加印泥选择:朱砂印泥:红色,最为常用,寓意吉祥青色印泥:绿色或蓝色,用于特殊效果白色印泥:用于深色背景装裱知识:装裱是保护和美化画作的重要工艺,常见的装裱形式有卷轴、册页、镜心、横幅等。装裱用料应与画作风格协调,边框(裱边)的颜色和宽度要恰当,既不喧宾夺主,又能衬托画面。题字与盖章是中国画"诗书画印"一体化的体现,是画面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一幅没有题字和印章的国画往往被认为是未完成的作品。在现代国画创作中,题字与盖章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有的画家尝试新的排列方式,有的则融入现代设计元素。但无论如何变化,题字与盖章都应当服务于整体艺术效果,与画面内容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初学者应当重视这一环节,学习基本的书法技巧和印章知识,逐步形成个人的题款风格。中国画的主要流派宫廷画宫廷画是由朝廷设立的画院画家所创作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题材多为帝王生活、宫廷活动、历史事件等技法精细,注重写实,色彩华丽构图严谨,追求工整和宏大场面代表人物:唐代阎立本、宋代张择端、明代仇英等代表作品:《步辇图》《清明上河图》《汉宫春晓图》等文人画文人画是由知识分子或文人学士所创作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题材多为山水、梅兰竹菊等寄托情感的对象技法简练,重意轻形,强调写意注重个人修养和情感表达,追求"画中有诗"重视"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效果代表人物: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明代文徵明、清代石涛等代表作品:《富春山居图》《写兰图》《潇湘八景》等民间画民间画是由民间艺人创作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题材贴近民众生活,如年画、门神、风俗画等风格朴实生动,色彩鲜明,构图活泼注重吉祥寓意和装饰效果地域特色鲜明,如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代表形式:年画、门神画、戏曲人物画、吉祥图案等代表作品:《五子登科图》《门神赵公明》等这三大流派在中国绘画史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宫廷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宏大的场面展示了皇家的威严和国力;文人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民间画则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气息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现代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在融合这三大流派的特点,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了解这些流派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绘画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山水画简介山水画的发展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画科,其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山水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形成期(唐代):吴道子、李思训等开创青绿山水成熟期(北宋):范宽、郭熙、李唐等奠定山水画基础变革期(南宋):马远、夏圭创"一角山水"多元期(元明清):文人山水兴起,形成多种流派创新期(近现代):融合西方技法,开创新风格代表作品解析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是北宋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全长11.9米,描绘了从春到冬的壮丽河山。技法特点:采用传统"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青绿设色,金碧辉煌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散点透视,全景式构图山形多样,水势连绵艺术价值:此画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感。画面气势恢宏,细节丰富,是研究北宋山水画的重要作品。山水画是中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艺术再现,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客观描绘,中国山水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通过观察自然,融入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创造出既有形似又有神似的艺术境界。在技法上,山水画讲究"山以气为主,云以水为体",通过各种皴法、点染和泼墨技巧表现山石、云水的质感和变化。构图上则重视"三远法"和"散点透视",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学习山水画应当从临摹经典作品入手,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风格特点,再结合实地写生,逐步形成个人的艺术语言。花鸟画简介1早期发展(唐以前)花鸟画起源于装饰艺术,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青铜器上的花鸟纹饰。汉代墓室壁画中已有花鸟图案,但多作为装饰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中的花卉图案技法逐渐成熟,为独立花鸟画的形成奠定基础。2成熟期(唐宋)唐代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以边鸾、黄筌为代表。宋代是花鸟画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徐熙的"没骨法"和黄筌的"双钩填彩法"两大流派。北宋崇宁年间,宋徽宗赵佶创立了"院体花鸟",追求精细工整的风格。南宋林椿、赵昌等画家将花鸟画推向新高度。3变革期(元明清)元代花鸟画受文人画影响,强调写意性,如钱选、王冕等。明代形成了"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有陈洪绶、徐渭等。清代"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创新花鸟画风格,如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等,强调个性表达。4近现代创新20世纪初,吴昌硕融合书法用笔与篆刻章法于花鸟画,开创新风格。齐白石以"似与不似之间"的理念创作生动活泼的花鸟画。潘天寿以雄浑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重新诠释花鸟画。现代花鸟画家如李苦禅、黄胄等继承传统并加入时代精神,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力。花鸟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包括花卉、鸟禽、鱼虫等题材。根据表现手法,可分为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两大类。工笔花鸟注重细节刻画,强调形似,常用"双钩填彩"技法;写意花鸟则强调神似,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对象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鸟常寓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梅代表坚韧,兰象征高洁,竹表示虚心,菊代表隐逸,这些意象成为文人表达情感和人格的重要载体。现代花鸟画在保持传统精神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艺术元素和现代审美理念,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物画简介人物画的发展与分类人物画是中国最早成熟的画科,可分为:肖像画:描绘特定人物形象,如历代帝王像、先贤像等仕女画:表现女性形象,如唐代周昉、明代唐寅的作品道释画:描绘佛道人物,如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像风俗画:反映社会生活,如《清明上河图》历史故事画:描绘历史事件,如阎立本的《步辇图》按技法可分为工笔人物画和写意人物画两大类。经典作品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这幅作品描绘了曹植《洛神赋》中的情节,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经典之作。技法特点:"春蚕吐丝"式的线条,流畅优美"随类赋彩"的设色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情态各异构图疏密有致,叙事性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技法特点:细致入微的人物描绘,共有500多个人物准确的建筑和街景表现生动的市井生活场景长卷式构图,展现城市全貌中国人物画注重"传神写照",强调通过外在形态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性格特点。早期人物画受到传统礼教的影响,多表现忠臣、孝子、贤士等道德典范,具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唐宋时期的人物画题材更加丰富,技法更加成熟,出现了许多描绘世俗生活的作品。元明清时期,受文人画思潮影响,写意人物画发展迅速,出现了徐渭、陈洪绶等个性鲜明的画家。现代人物画在保持传统线描基础上,吸收西方素描和解剖学知识,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学习人物画应当注重对人物骨骼结构和比例的研究,掌握传统线描技法,同时加强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观察与表达。传统花鸟画专题花鸟画的萌芽与独立花鸟画最早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原始彩陶和青铜器上。汉代墓室壁画中已有花鸟图案,但仍作为背景存在。到了唐代,花鸟画才从装饰和背景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画科。唐代画家毕宏被称为"花鸟之祖",边鸾、黄筌则开创了工笔花鸟的先河。宋代是花鸟画的黄金时期,徐熙创立"没骨法",黄筌发展"勾勒法",形成"徐熙野逸"与"黄筌工细"两大流派。宋徽宗赵佶更是亲自创作并提倡"院体花鸟",其《五色鹦鹉图》《瑞鹤图》等作品技法精湛,开创了宫廷花鸟画的新风格。工笔到水墨的演变早期花鸟画以工笔重彩为主,强调形似和工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元代开始出现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元代画家钱选、王冕等人开创了文人花鸟画的先河,强调笔墨趣味和个人情感表达。明代徐渭开创泼墨写意花鸟新风格,被称为"青藤泼墨"。他以狂放不羁的笔法创作葡萄、瓜果等题材,打破了传统工整的表现方式。清代"扬州八怪"进一步发展了写意花鸟画,如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李方膺的兰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近现代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的画家将写意花鸟画推向新高度,融合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花鸟主题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鸟题材常寓含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文人表达情感和人格的重要载体:梅兰竹菊:"四君子"分别象征坚韧、高洁、虚心和隐逸松竹梅:"岁寒三友"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荷花:象征清廉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象征富贵吉祥,被称为"花中之王"喜鹊:象征喜事临门,常与梅花组合表示"喜上眉梢"鹤:象征长寿吉祥,常与松树组合表示"松鹤延年"鱼:谐音"余",象征富足有余,常与莲花组合表示"连年有余"这些象征意义使花鸟画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描绘,成为承载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的艺术形式。工笔花鸟基础练习用线方法工笔花鸟画的线条是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种用线方法:勾线:使用细毫笔蘸淡墨勾勒物象轮廓,要求线条均匀流畅双钩:先用淡墨勾线,再用浓墨加强,形成浓淡双线效果铁线描:线条如铁丝般均匀有力,适合表现坚硬物体游丝描:线条细如游丝,轻盈飘逸,适合表现柔软物体兰叶描:线条如兰叶般中间粗两端细,适合表现花瓣练习方法:以毛笔蘸淡墨反复练习直线、曲线等基本线型临摹古代工笔画的线条,体会不同线条的特点对照实物进行写生,练习准确的造型能力染色技法工笔画的设色是表现物象质感和层次的重要手段:平涂法:均匀涂抹颜色,适合表现平滑物体积色法:层层叠加颜色,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染晕法:使颜色由浓渐淡过渡,表现物体的明暗变化破色法:在已干的颜色上加入不同颜色,形成丰富变化点染法:用细小点状笔触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纹理染色步骤:从浅色开始,逐渐加深,遵循"三遍成色"原则大面积先上色,小面积后上色注意控制水分,避免颜色扩散或积聚耐心等待前一层颜色干透后再进行下一步工笔花鸟画临摹练习是掌握传统技法的有效途径。建议初学者选择结构简单的题材,如梅花、兰花等单一花卉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临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理解原作的构图和形态特点;其次分析原作的线条特点和用笔方法;再次观察原作的设色规律和层次变化;最后体会原作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临摹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形似"到达"神似"的过程,在掌握技法的同时理解古人的艺术思想。完成一次花卉工笔临摹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耐心和专注,细心观察,精心描绘,逐步培养工笔画所需的细致入微的态度和能力。梅花创作实训构图准备梅花画法遵循"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注重整体布局的平衡与韵律。构图时应考虑以下几点:梅枝走向宜曲折有致,避免呆板花朵分布要疏密有致,形成主次关系注意留白的运用,使画面呼吸通透考虑季节特点,冬梅多枝少花,早春梅花渐多构图前可先画小稿,确定主枝走向和花朵分布,再进行正式创作。笔墨表现梅花的笔墨表现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枝干画法:主干用浓墨,支干用淡墨,注意老干粗壮,新枝纤细花朵画法:可用"五瓣法"(中心一点,周围五瓣)或"团圆法"(整体点染)花蕊画法:用细笔点出花蕊,增加生动感墨色变化:干湿浓淡结合,表现枝干的质感和层次梅花可用纯墨表现,也可加入淡红色点染花瓣,增加色彩效果。观察实例通过观察名家梅花作品,学习其技法特点:王冕:宋元时期梅花画大家,擅长用浓墨干笔画枝干,花朵简洁有力吴昌硕:梅枝苍劲有力,融合篆刻笔意,形成独特风格齐白石:梅花清新自然,具有"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不同画家的梅花表现,理解梅花画法的多样性和艺术可能性。课堂练习课堂小练习安排:线条练习:练习梅枝的各种线条变化枝干练习:画出不同粗细和走向的梅枝花朵练习:尝试不同的梅花画法小品创作:完成一幅简单的梅花小品作品欣赏: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教师将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法问题,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创意。兰花创作实训"三节两叶"的兰花气韵兰花是中国画"四君子"之一,象征高洁与高雅,其画法讲究"三节两叶"的基本结构:三节:指兰草茎干上的三个节点,体现兰花的生长特点两叶:指从每个节点生出的两片叶子,形成对称美兰花的气韵表现重在:叶的韵律:兰叶应当弯曲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花的神态:兰花形态各异,或俯或仰,或聚或散,表现不同性格墨色变化:浓淡干湿结合,表现兰叶的质感和光泽构图平衡:整体布局要避免呆板,追求"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兰花写生强调观察实物,但更重要的是体会兰花的精神品格,将其高洁品质融入创作。学生现场创作步骤准备工作:准备宣纸、毛笔(兼毫或羊毫)、墨汁和调色盘观察兰花实物或图片,理解其生长特点和形态结构进行简单的构图草稿,确定兰花的位置和方向创作步骤:画叶:先用淡墨勾勒兰叶轮廓,注意叶子的弯曲和节奏感画茎:用较浓的墨画出兰花的茎干,注意表现"三节"画花:用细笔画出兰花的花瓣和花萼,注意花的姿态和神韵提炼加工:根据需要加强某些部位的墨色,增强对比点苔点染:在叶子和茎干适当位置点缀苔点,增加生动感题款:在适当位置题字并盖印章,完成作品教师将全程指导,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个性化建议。兰花创作的关键在于理解兰花的生长特性和精神象征。在技法上,兰叶的画法尤为重要,要做到"一笔下去,既是叶子轮廓,又是叶子的脉络",体现"一笔多用"的艺术效果。兰花的墨色处理应当注重"浓、淡、干、湿、焦"五种墨色的变化,通过墨色的微妙差异表现叶子的层次和质感。构图上,兰花可以单独表现,也可以与山石、竹子等元素结合,形成丰富的画面效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应当避免刻板模仿,而是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个人情感和理解,创造出既符合传统又有个性的作品。竹子创作实训竹叶绘制技法竹叶的绘制是竹子画法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法:双钩法:先用淡墨勾勒叶子轮廓,再填色,适合工笔竹一笔法:一笔画出竹叶形态,注重笔法的灵活性散点法:用散点的方式表现竹叶群,适合远景竹竹叶要注意"三尖一圆"的特点:叶尖、叶基和叶脉尖锐,叶脉连接处圆润。竹叶的排列要自然,避免呆板,注意叶片的朝向和重叠关系。竹干绘制技法竹干的绘制强调节与骨的表现:墨色处理:竹干多用中墨或浓墨,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节的画法:竹节要清晰有力,表现竹子的生长特点竹干造型:竹干要有弯曲感,避免直直的线条质感表现:通过墨色的干湿变化表现竹干的光泽和质感画竹干时要注意上细下粗的特点,以及竹节的疏密变化。墨色要有层次,避免单调。竹子构图设计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为题,构图应考虑:主次关系:确定主竹和辅助竹的位置和大小疏密对比:竹叶的分布要有疏有密,形成对比虚实结合:利用留白表现空间感和光线意境营造:通过构图表现竹子的气节和品格构图可以是局部特写,也可以是全景表现,根据个人偏好和表达需要选择。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象征虚心、坚韧和高洁,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正是对竹子品格的赞美。创作竹子时,技法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表现竹子的精神气质。写意竹要做到"胸有成竹",即在下笔前已在心中形成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一气呵成,表现竹子的生命力和精神感。学生在实训中应当通过观察真竹,理解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点,再结合传统技法进行创作。教师将进行现场示范,展示竹叶、竹干的基本画法,并指导学生完成一幅完整的竹子作品,题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对竹子精神品格的赞美。菊花创作实训菊花结构解析菊花是"四君子"之一,象征坚贞和高洁。了解其结构是创作的基础:花朵结构:花心:中央黄色部分,由小管状花组成花瓣:围绕花心排列,形状各异花萼:花朵底部绿色部分,支撑花朵叶子特点:形状:多为羽状复叶,边缘有锯齿排列:交错生长,形成层次茎干特点:主茎粗壮,支茎纤细节点明显,分支处有小叶菊花的种类繁多,花形有单瓣、重瓣、托桂、荷花等不同类型,色彩也各异,创作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色彩与层次调整方法工笔菊花的设色技法:勾线:用淡墨勾勒花朵、叶子轮廓染色:从浅到深逐层设色花瓣:先用淡色均匀涂抹,再用中浓色表现层次叶子:先整体染绿,再用花青、赭石表现叶脉和阴影茎干:用赭石和墨色混合表现质感点染:用细笔点染花瓣纹理和叶子质感调整:整体观察,加强明暗对比和色彩层次写意菊花的表现技法:花朵:用圆笔点染,注意笔触的轻重变化叶子:用侧锋表现叶片轮廓和脉络茎干:用中锋表现主干,侧锋表现分支整体:注重笔墨情趣,表现菊花的生命力色彩上,菊花可用金黄、淡紫、白色等,叶子多用青绿色调,注意色彩的对比和呼应。菊花创作既可采用工笔手法,也可用写意方式表现。工笔菊花注重细节刻画,要求准确的形态和丰富的层次;写意菊花则强调气韵生动,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在构图上,菊花可以单独表现,也可与石头、蝴蝶等元素结合,丰富画面内容。传统绘画中常见的菊花题材有"秋菊独立"、"风霜傲骨"等,表现菊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品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应当通过细致观察了解菊花的形态特点,同时注重表现菊花的精神气质,将技法训练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完成作品后,可适当题诗,如"秋风秋雨愁煞人,对此黄花独立"等,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名家作品赏析一1陈洪绶《丛菊图》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号老莲,擅长人物、花鸟画。作品特点:线条刚劲有力,如铁线般坚实构图独特,菊花从画面一角延伸墨色浓淡相间,形成强烈对比花朵形态各异,生机盎然艺术贡献:陈洪绶融合了文人画的精神性和院体画的技巧性,创造了独特的"陈样"风格。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格局,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徐悲鸿《奔马图》徐悲鸿(1895-1953),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擅长人物、动物画。作品特点:造型准确,注重解剖结构用笔简练有力,富有表现力黑白对比强烈,动感十足构图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局限艺术贡献:徐悲鸿将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开创了新的艺术道路。他的马不仅形似,更传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其"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3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1864-1957),现代杰出画家,擅长花鸟、虫鱼、山水等题材。作品特点:构图简洁,点线面结合巧妙色彩鲜明,红绿对比强烈笔墨简练,寥寥几笔传神意境深远,听觉与视觉结合艺术贡献:齐白石提出"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强调艺术表现的精神性和超越性。他的作品融入生活情趣,将平凡题材提升为高雅艺术,代表了中国现代写意画的最高成就。其朴素而深刻的艺术语言影响了几代画家。通过对这些名家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大师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但都遵循了中国绘画的基本原则:形神兼备、意境至上。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精湛的技法,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见解。陈洪绶的奇崛、徐悲鸿的写实、齐白石的写意,代表了中国绘画不同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参考。学习这些大师的作品,不应当停留在表面模仿,而是要理解其艺术精神和创作理念,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养分,但最终要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名家作品赏析二现代花鸟画的变革与突破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在传统基础上经历了重大变革:观念更新:从单纯写形到表达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感题材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更多表现现代生活技法融合:吸收西方艺术元素,丰富表现手法风格多元:个性化表达更加突出,流派更加多样代表人物及其创新:潘天寿:构图大胆,笔墨雄浑,形成"黑、白、红"的独特色彩体系李苦禅:善画鹰雕,笔力遒劲,融合书法用笔黄胄:创造"大写意"风格,作品气势磅礴方增先:工笔重彩,精微细致,继承传统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参考范画与作业点评参考范画赏析:以方增先《荷塘清韵》为例:构图:荷花、荷叶、荷梗分布合理,主次分明技法:工笔与写意结合,细节刻画与意境营造并重色彩:粉红、墨绿对比鲜明,层次丰富意境:通过局部特写表现荷塘的清新与宁静学生作业点评要点:构图是否合理,主次关系是否明确笔墨运用是否熟练,线条是否流畅色彩搭配是否和谐,层次是否丰富形象塑造是否准确,神韵是否传达个人风格是否初步形成通过对优秀作业的分析和不足之处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创作要点,提升艺术表现力。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特点。一方面,画家们继承了传统的笔墨语言和美学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吸收现代艺术元素,拓展表现空间。如潘天寿的作品,构图常常打破传统平衡,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李苦禅则通过对传统笔墨的重新诠释,创造出雄浑有力的艺术风格;方增先的工笔花鸟则在继承传统工整细腻特点的同时,注入现代审美和个人情感。这些创新实践为中国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的参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既尊重传统,又保持开放心态,通过对名家作品的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课堂临摹与自由创作临摹的类型与方法临摹是学习传统绘画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对临:将原作放在旁边,一边观察一边摹绘,适合初学者背临:先观察原作,记忆其特点后再进行临摹,训练记忆力意临: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主要学习其精神和风格,适合进阶学习变临:在理解原作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变,是过渡到创作的桥梁临摹步骤:细致观察原作,理解其构图、笔法、墨色等特点分析原作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按照原作的创作顺序进行临摹完成后与原作对比,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从临摹到创作的转变从临摹到创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多样临摹:临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拓宽视野提炼技法:从临摹中提炼适合自己的技法和表现方式结合写生:将临摹所得与实物写生相结合,增强表现力创造性应用:在新的题材和内容中应用所学技法形成个人风格: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从默写到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而是要理解技法背后的艺术原理,灵活运用。创作思路与审美表达自由创作需要明确的思路和审美追求:选题:选择与自己情感、经验相关的题材,增强表现力构思:确定主题和表现方式,可以草图构思构图:安排画面元素,注意主次、疏密、虚实关系技法选择: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笔墨技法表达情感:通过艺术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自我评价:完成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创作中应当注重"意在笔先",即在动笔前已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诉求,然后通过适当的技法表达出来。临摹与创作是绘画学习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临摹是学习传统、积累经验的过程,创作则是表达个人情感、展现艺术个性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从临摹入手,掌握基本技法和表现方式,再逐步过渡到创作实践。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到独创,而是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转化。优秀的艺术创作往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基础,同时又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课堂上,我们将提供多种类型的范画供学生临摹,并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体讨论,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走向自由创作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都需要耐心和专注,都是对艺术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教师点评方法与标准教师点评学生作品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评价:从构图、笔墨、色彩、意境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找准亮点:发现每件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可取之处指出不足:客观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具体建议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给予针对性指导鼓励创新:肯定创新尝试,引导学生发展个人风格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技法运用是否熟练准确构图是否合理有序形象塑造是否准确生动意境营造是否深入到位个人风格是否初步显现教师点评应采用"肯定—建议—鼓励"的模式,既指出问题,又给予信心。班级互评与自评环节班级互评活动安排:作品展示:将所有学生作品按类型分组展示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作品的特点和亮点代表发言:每组选代表点评2-3件作品集体讨论:就有争议的作品进行集体讨论总结提炼:教师总结各类作品的共性问题和特色自评要点指导: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评:创作意图是否得到充分表达技法运用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与以往作品相比有何进步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的改进方向通过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作品展示与点评是绘画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在展示环节,我们将按照题材和技法对作品进行分类,如工笔花鸟、写意山水等,便于比较和讨论。教师点评时将重点解析每件作品的亮点和特色,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既肯定成绩,又提出建议。在互评环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同学的作品,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自评环节则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结果,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通过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应当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多元发展,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作品。国画情感与审美体验艺术创作中的自我修养中国绘画强调"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修养直接影响作品质量:修身养性:通过读书、静思、观察自然等方式提升个人修养涵养胸襟:培养开阔的胸怀和深厚的情感,为创作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审美:通过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判断力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经历,感受自然和社会,积累创作素材中国古代画论中,常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观察自然,获取创作灵感,同时通过内心修养,赋予作品深刻内涵。绘画的疗愈功能绘画不仅是艺术表达,也具有心理疗愈功能:情绪释放:通过绘画宣泄内心情感,缓解压力和焦虑专注体验:绘画过程需要全神贯注,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耐心成就感:完成作品后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自我认知:通过创作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方式古代文人常以"咏物抒怀"的方式,通过绘画寄托情感,如画梅抒发坚韧精神,画兰表达高洁情怀,这种创作方式本身就具有心理调适功能。心灵成长与绘画实践绘画实践与心灵成长相互促进:自我探索:创作过程是自我认知和探索的过程耐心培养:绘画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培养恒心和毅力专注力提升:长时间专注创作,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美感培养:通过不断实践,提高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强调创作前的构思和情感准备,这种创作方式培养了画家的思考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绘画也是一种视觉冥想,通过专注于笔墨变化,达到心灵平静和思想升华。国画创作不仅是技术的训练,更是精神的修行。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画家既要观察自然,又要修养心性。正如苏轼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真正的艺术创作应当超越形似,追求神似,表达画家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技法,更要引导学生体会绘画的情感与审美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美的感知能力。绘画实践本身也是一种心灵疗愈和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专注于创作,学生可以暂时远离外界干扰,回归内心平静,同时通过作品表达情感,获得自我认同和精神满足。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投入真情实感,把绘画作为自我表达和精神成长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技能的展示。课程小结与答疑技法要点总结本课程涵盖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要点:笔法:掌握直逼、侧笔、卧笔等基本笔势,了解中锋、侧锋、藏锋等用笔技巧墨法:理解焦、浓、重、淡、清五色墨的运用,掌握积墨、破墨、泼墨等基本技法构图:把握气势、主次、疏密、虚实等构图原则,学会营造画面空间感和层次感设色:了解传统设色方法,如平涂、积色、染晕等,掌握色彩的协调与对比题款印章:学习题字的位置与风格,理解印章的选择与使用这些技法是中国画创作的基础,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来掌握和提高。流派与风格概括本课程介绍了中国画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特点:宫廷画:精细工整,色彩华丽,注重写实效果文人画:简练写意,重视笔墨情趣,强调个人表达民间画:生动活泼,色彩鲜明,贴近生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中,各流派形成了不同风格:山水画: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从北宋的雄浑到南宋的清秀花鸟画:从工笔重彩到水墨写意,从院体严谨到文人逸趣人物画:从工笔人物到写意人物,从肖像画到风俗画了解这些流派和风格,有助于我们拓宽艺术视野,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创作与赏析重点在创作与赏析方面,本课程强调以下几点:临摹学习:通过对临、背临、意临等方式学习传统技法和艺术语言写生实践:强调直接观察自然,培养造型能力和表现力创作表达:鼓励结合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表达作品赏析:学会从构图、笔墨、意境等多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自我反思: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创作和赏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赏析提高创作水平,通过创作深化赏析能力。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们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将一一解答。常见问题包括:如何克服用笔不稳定的问题、如何处理墨色的晕染效果、如何把握作品的意境营造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解答,并进行必要的示范。同时,也会解答一些关于中国画材料选择、保存和装裱等实用问题。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也欢迎学生提出关于艺术创作思路、个人风格培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帮助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更好地发展。通过这种互动式的答疑环节,一方面解决学生的具体困难,另一方面也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不仅传授技法,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理解,为他们的艺术探索奠定坚实基础。参考书目推荐基础入门类《中国画技法》,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国画基础》,邹传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芥子园画谱》,(清)王概等编,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入门》,潘絜兹著,上海书画出版社《写意花鸟画技法》,萧朗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线描技法》,张培成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理论研究类《中国画论》,俞剑华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中国绘画理论史》,潘运告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眼》,(宋)郭若虚著,人民美术出版社《林泉高致》,(宋)郭熙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的精神》,徐复观著,上海三联书店名家研究类《齐白石研究》,启功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徐悲鸿艺术文集》,徐悲鸿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绘画大师研究丛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黄宾虹画语录》,黄宾虹著,江苏美术出版社《石涛研究》,傅抱石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研究》,王伯敏著,上海书画出版社工具资料类《中国美术辞典》,中国美术家协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绘画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家协会编,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以上推荐的参考书目涵盖了中国画学习的各个方面,从基础入门到理论研究,从名家研究到工具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源。初学者可以先从基础入门类书籍开始,如《中国画技法》《芥子园画谱》等,这些书籍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式,配有大量图例和步骤说明,便于自学和实践。有一定基础后,可以深入阅读理论研究类书籍,如《中国画论》《林泉高致》等,这些书籍有助于理解中国画的美学理念和精神内涵,提升创作的思想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