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 14. 渡荆门送别》课件_第1页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 14. 渡荆门送别》课件_第2页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 14. 渡荆门送别》课件_第3页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 14. 渡荆门送别》课件_第4页
人教版 八年级 语文 上册 第3单元《 14. 渡荆门送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导入导入14.渡进门送别学习目标12把握作者情感法(中考占3—4分;《野望》)阅读方法赏析古诗词名句法(中考占2—3分;《使至塞上》)学习目标34古诗词炼字法(中考占2—3分;《渡荆门送别》)考点链接·古诗词炼字见“教材习题研习”。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称“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风飘逸豪放。他与杜甫并称“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之作。诗人从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坐船赏景,诗兴大发而作此诗。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1.江入大荒流()2.仍怜故乡水()文言知识速查古今异义·古义:长江;今义:大河古义:喜爱;今义:怜悯·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领会这首诗的意境美,举一例赏析。内容意境意象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感预习问题引导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情感?2导思1导思3导思4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关键词:孤独、思乡、悲壮、热爱大自然课文整体点拨读法指导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音、拖音,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调,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和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诗词主旨提炼方法:内容+感情/态度/价值观/观点/抱负。课文结构渡荆门渡荆门送别颔联、颈联写景→激动喜悦首联叙事送别尾联思乡、惜别赞美山河思念故乡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别”?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诗人离别蜀中;二说赠给送别的友人;三说“送别”二字可删,如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第二种说法无依据,诗作中也没有相应字眼,可不考虑;第三种说法可备一说。但从全诗来看,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到荆门外,尾联写故乡水万里送行,前后呼应,“送别”之意蕴含诗中。故教材编者倾向于认为,“送别”指故乡水送别诗人,实际上指的是诗人作别故乡。课文细读品味1.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阔大高远,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特色总结2.构思巧妙,脉络清晰。首联总叙渡荆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