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9∕T 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09∕T 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09∕T 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09∕T 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09∕T 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40

CCSB16

DB3209

盐城市地方标准

DB3209/T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

2023-11-03发布2024-02-03实施

盐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09/T124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东台市林业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台市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防治站、南京林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华、郝德君、代鲁鲁、吴亚萍、赖盛昌、周杨、赵晨、姜鸿爱、潘玉雯、杨

金花、丁学农、徐亚明、庄鑫、季定根、夏楚芝、陈宇。

I

DB3209/T1245-2023

坡面方胸小蠹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坡面方胸小蠹Euwallaceainterjectus(Blandford,1894)防治技术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

虫情监测、检疫措施、防治对策、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评价。

本文件适用于对杨树等造林树种坡面方胸小蠹的监测、调查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1830红脂大小蠹检疫技术规程

LY/T2648林用药剂安全使用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坡面方胸小蠹Euwallaceainterjectus(Blandford,1894)

也称坡面材小蠹,一种主要危害杨树的蛀干害虫。属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亚科(Scolytinae)

材小蠹族(Xyleborini)方胸小蠹属(Euwallacea)。其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等详见附录A。

3.2

虫情insectcondition

农作物、林木等害虫潜伏、发生和为害的情况。

3.3

标准地sampleplot

调查坡面方胸小蠹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时,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寄主分布与立地条件确定的期

望代表预定总体的典型地块。

3.4

成虫扬飞期AdultEmergence

根据小蠹虫的行为习性,仅新一代成虫离开原寄主,寻找新寄主危害定殖,因此,每代成虫离开原

寄主寻找新寄主的时期称为成虫扬飞期,是针对成虫期进行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

1

DB3209/T1245-2023

4虫情监测

4.1重点监测区域

虫害发生区及其毗邻地区:有杨树集中分布的林区、曾调入受害原木、近熟林以上杨树的城镇、工

矿企业、通干线附近、贮木场(点)和木材集贸市场等。

4.2监测方法

4.2.1引诱剂监测

成虫扬飞期(5月~10月),在重点监测区及其毗邻地区的杨树林边缘悬挂无水乙醇引诱剂诱捕器。

成片杨树林平均每公顷挂设1个诱捕器,每隔5天调查统计1次,分别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坡面方胸

小蠹的数量,并填写表B.1;其他毗邻地区(如城镇、交通干线、贮木场等),根据杨树的实际分布情

况,挂设诱捕器若干,每个诱捕器间隔100m以上,每隔10天统计1次,分别检查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坡

面方胸小蠹的数量,并填写表B.1。

4.2.2踏查

4.2.2.1踏查路线

每年5月~10月,在重点监测区及其毗邻地区,按杨树分布情况,沿设计路线对拟调查区域进行踏

查,线路应尽量避免重复。

4.2.2.2踏查方法

踏查以杨树林为主,重点调查衰弱树、濒死树、林地内当年枯死树的主干。对疑似受害木,仔细查

看主干、枝条上有无侵入孔和排出的木屑和粪便。发现疑似小蠹危害特征后用解剖工具撬开树皮和树干,

查看木质部是否有小蠹坑道,并将小蠹带回进行鉴定。确认有疫情后,应设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结果

填写表B.2。

4.2.3标准地调查

4.2.3.1标准地设置

根据引诱剂监测和踏查结果,设置标准地进行详查。每5hm2林地设1块标准地。标准地面积通常为

0.33hm2。标准地要在有代表性、独立的林班内设置,不允许跨越两个以上的林班,远离林缘,不能设

置在林班的边缘线上,避免人为因素或外界因素的干扰。标准地内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0株。

4.2.3.2调查方法

4.2.3.2.1直接观察法

标准地内采用“Z”字形、对角线或五点取样法,连续抽取标准地内50株~100株树,进行每木调查,

以杨树干部的坡面方胸小蠹侵入孔为主要危害特征,结合杨树的生长状态,分别统计健康木、新侵木、

枯萎木和枯立木的株数。杨树被害状态判断标准见表A.1。计算有虫株率(有虫株率)和虫害致死木率

(树木死亡率)。根据小蠹对林分的危害程度,填写表B.3。

4.2.3.2.2标准株法

样地内抽取20株标准树,测量树高和胸径,从树基50cm以上始,分别选取3段长度不少于20cm的树

段,记载树皮上的入侵孔数;解剖部分标准株坑道(约5株),记载坑道内坡面方胸小蠹幼虫、蛹和成

虫数量,结果填写表B.4。

4.2.3.2.3诱捕器调查法

林间每隔50m左右挂设诱捕器,成片杨树林平均每公顷挂设4个诱捕器,每隔5d~7d统计坡面方胸小

蠹成虫的数量,并填写表B.5。

4.2.3.3分级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见表A.2,成灾标准执行LY/T1681中的有关规定。

5检疫措施

2

DB3209/T1245-2023

应符合《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江苏省植物检疫管理办法》和《森林植物检疫

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

6防治对策

6.1防治原则和方针

针对坡面方胸小蠹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为原则,采取“营林

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化学防治为辅助”的方针,综合运用监测、检疫、防治等技术措施,清

除虫源,降低虫口密度,逐步实现可持续控灾。

6.2防治分区

根据盐城地区特殊的生态系统结构、坡面方胸小蠹发生规律、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等,将坡面方胸

小蠹的危害程度分为:未受害区、轻度危害区、中度危害区和重度危害区4种类型,划分标准见表A.3。

6.3分类施策

6.3.1针对潜在受害区,应充分调查林分结构、树种组成;利用小蠹虫诱捕器监测坡面方胸小蠹的入

侵和发生状态;并及时清理杨树风倒木、衰弱木,减少小蠹虫发生危害的可能性。

6.3.2针对轻度危害区,应监测坡面方胸小蠹的数量变化,对新侵木进行化学防治,林间喷施白僵菌

等生物制剂,并在受害区域设置饵木,诱集坡面方胸小蠹。

6.3.3针对中度受害区,应将枯萎木、枯立木等严重危害木进行无害化清理,对新侵木进行化学防治,

林间喷施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并在受害区域设置饵木,诱集坡面方胸小蠹。

6.3.4针对重度受害区,应将枯萎木、枯立木等严重危害木进行无害化清理,对砍伐后的区域重新造

林,选择抗虫树种,营建混交林。

7防治措施

7.1营林措施

7.1.1抚育管理

应符合GB/T15781的规定,对发生区及毗邻的杨树林进行抚育管理,提高林木健康状态。

7.1.2营造混交林

应符合GB/T15776和GB/T18337.3的规定,营造以杨树为主的多树种、多林型搭配的混交林,优化

林分结构,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避免小蠹虫集中危害。

7.2虫害木清理

7.2.1虫害木伐除

对于林分中遭遇坡面方胸小蠹侵染的衰弱木、濒死木、枯死木,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对清理

木进行标记。按规定程序办理采伐许可后,进行砍伐,伐根高度不超过20cm,若伐根发现入侵孔,则要

进行除虫处理。依照由零星到集中、由林缘到林内的次序进行。

7.2.2虫害木处理

采伐后的虫害木,应按LY/T1830中的相关规定进行除害处理,经检疫检查合格并获取《植物检疫

证书》后方可调运。

7.2物理防治

7.2.1诱捕器诱捕法

在成虫的扬飞期(5月~10月),使用无水乙醇作为坡面方胸小蠹的引诱物质,在林中空地、林缘

或林外不同距离,同一组内各诱捕器距离间隔为20m,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适当调整诱捕器间距。悬挂时

诱捕器底部离开地面30cm以上。每7d~10d统计坡面方胸小蠹成虫数量,结果填写表B.5。不定期移动诱

3

DB3209/T1245-2023

捕器的挂设点,已获得更好的诱捕效果。据虫口数调查进度及引诱剂剩余情况,定期巡查诱捕器,清理

集虫罐,补充引诱剂或替换诱芯。风雨天气过后及时检查诱捕器是否松动、脱落或破损。

7.2.2饵木诱集法

在成虫的扬飞期(5月~10月),在被害林区选择衰弱、风倒、风折的杨树,仅保留3m以下树干立

于林间用于诱集坡面方胸小蠹,或将砍伐下的主干锯成2m长木段堆放于林下。每100株杨树可设置饵木3

处~5处,饵木应尽量靠近已有小蠹虫危害的区域,同时在饵木上喷洒无水乙醇增加对坡面方胸小蠹的

引诱效果,在小蠹入侵后,2个月之内将饵木截断带出林地进行灭虫处理,饵木的灭虫处理应参照虫害

木处理方法。

7.3化学防治

7.3.1林间化学喷雾

针对坡面方胸小蠹成虫扬飞期,选择以甲维盐、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等为主要成分的

高效低毒杀虫剂,根据相关农药产品上的指导用量,配置成药液通过高压喷雾机进行林间喷雾,喷雾时

主要针对林冠层以下位置,在成虫活动期完成1次~2次喷雾。施药时应符合NY/T1276、LY/T2648的

相关规范采取响应的防护措施。

7.3.2树干喷药

7.3.2.1施药时期

针对面方胸小蠹成虫入侵后及子代幼虫活动期,选择以甲维盐、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

等为主要成分的高效低毒杀虫剂,同时搭载树皮穿透剂,根据相关农药产品上的指导用量,与树皮穿透

剂配置成浓度略高于指导用量的药液通过高压喷雾机进行树干喷药。喷雾时主要针对新侵木2m以下主

干,保证将2m以下树干整体树皮喷湿,在成虫钻蛀期和幼虫活动期分别进行1次~2次树干喷药。施药时

应符合NY/T1276、LY/T2648的相关规范采取响应的防护措施。

7.3.3树干打孔注药

针对重点区域新发生虫害的树木,于坡面方胸小蠹成虫入侵后及子代幼虫活动期,选择以高效氯氰

菊酯、甲维盐、吡虫啉、毒死蜱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注干剂,在树干距地面40cm~100cm范围内注药。在

树干基部距地面40cm~100cm处斜向下45°,钻3cm~4cm的小孔,将注药瓶尖端插入孔内,待药液完

全进入树体后收回空瓶,并封堵钻孔。

注药孔数,根据胸径大小,一般<10cm注一个孔,10cm~25cm注2个孔,25cm~40cm注3个孔,>40

cm注4个孔以上。注孔的水平位置可略有交错,勿在一个水平面上。施药时应符合NY/T1276、LY/T2648

的相关规范采取响应的防护措施。

7.4生物防治

7.4.1生物多样性保护

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合理使用杀虫剂,减少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捕

食性天敌昆虫和鸟类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生存和繁殖,通过保护越冬场所、增加食料、人工释放天敌等

措施来增加天敌数量。

7.4.2天敌防治

7.4.2.1粘质沙雷氏菌

选择坡面方胸小蠹成虫扬飞期(5月~10月),使用粘质沙雷氏菌,选择气温30℃~37℃,相对湿

度80%~90%的晴天进行施菌。将粘质沙雷氏菌摇菌培养至OD值大于0.6,然后加水稀释100倍直接喷施于

杨树0m~2m左右主干,防治过程中应视树干侵染情况调整喷雾高度。

7.4.2.2白僵菌

选择坡面方胸小蠹成虫扬飞期(5月~10月),使用球孢白僵菌,选择气温25℃~32℃,相对湿度

80%~90%的晴天进行施菌。将致病菌原粉制成悬浊液直接喷施于杨树0m~2m左右主干,悬浊液配制浓度

10g/L。防治过程中应视树干侵染情况调整喷雾高度。

4

DB3209/T1245-2023

8防治效果评价

8.1检查内容

成虫当年在树干上的新侵入孔数。

8.2检查时间

化学防治效果调查在防治后7d~10d进行,引诱剂、饵木饵桩诱杀防治效果调查在成虫扬飞结束后

进行,其他防治方法在每年越冬前进行。

8.3检查方法

在防治区按4.2.3.1设置标准地,在未进行防治的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相似的林分设立对照区。在

标准地内随机选取30株,检查坡面方胸小蠹新侵入孔数量。

8.4计算公式

用受害株减退率、校正虫口减退率来表示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计算公式见附录C。

5

DB3209/T1245-2023

附录A

(资料性)

坡面方胸小蠹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资料性表格

A.1坡面方胸小蠹分布

A.1.1国内分布:安徽、重庆、福建、甘肃、广东、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

四川、台湾、云南、香港,西藏、浙江等。

A.1.2国外分布:阿根廷、菲律宾、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美国、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

斯里兰卡、所罗门群岛、泰国、夏威夷群岛、新几内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

A.2坡面方胸小蠹寄主

坡面方胸小蠹寄主广泛,主要寄主包括:杨、白杨、橡胶树、马尾松、杉木、樟、李、印度栲、榕

属等,其他寄主还包括:山乌桕、桤、辽东桤木、团花、多变节叶枫、马来波罗蜜、波罗蜜、波罗蜜、

木棉、长果木棉、鹅耳枥、构棘、黄桐、霸王鞭、羽叶白头树、云南石梓、土连翘、马六甲凤眼木、翅

果麻、中平树、润楠、杧果、厚皮树、黄山松、云南松、洋金凤、襄状紫檀、接骨木、东方乌檀、云南

娑罗双、皴皮娑罗双、娑罗双、槟榔青、翅苹婆、苹婆、绒毛苹婆、柚木、毗黎勒、千果榄仁、四数木、

可可、棕桐、黄叶树、木荚豆等。

A.3坡面方胸小蠹识别特征

A.3.1雌成虫体长3.5mm~3.9mm,宽1.3mm~1.6mm,长宽比2.4~2.6;体黑色,触角和足棕黄色;眼

肾型;触角棒节扁平状、膨大;前胸背板前部瘤区鳞片状,占前三分之二,刻点区网纹状,占后三分之

一;小盾片三角形与鞘翅齐平;前足足窝相邻较近,前足胫节外侧圆弧形;鞘翅翅盘光亮,刻点沟具圆

形粗浅大刻点、不内陷,沟间部具单排、被竖直长刚毛瘤突;鞘翅斜面倾斜坡度较缓,表面平坦光亮,

刻点沟具明显的圆形粗浅大刻点,沟间部具单排、被竖直长毛的稀疏瘤突,第2沟间部从基部至端部具

连续的瘤突,斜面后侧缘具明显的缘突。

A.3.2雄成虫体长约2.4mm,约为体宽的2.18倍;前胸背板侧面观较雌虫扁平,顶点不突出,瘤区瘤突

较雌虫短小、稀疏,刻点区刻点稀疏、浅弱;鞘翅从基部1/4处开始向下倾斜,坡度较缓。

A.4坡面方胸小蠹生物学特性

A.4.1坡面方胸小蠹是一种食菌小蠹,该虫不直接取食寄主树木,而在寄主木质部钻蛀坑道后,在坑

道中培植真菌为食。其共生真菌菌丝在寄主木质部中蔓延,富集寄主营养为坡面方胸小蠹子代发育提供

食物来源。

A.4.2坡面方胸小蠹在盐城地区1年约发生4代,主要以子代成虫在原坑道或新筑坑道内越冬。4月中旬

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经过一定时间的补充营养后开始产卵;第一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于7

月下旬出现,第三代成虫于9月下旬出现,第四代成虫(越冬代)于11月中旬进入越冬期。由于坡面方

胸小蠹在坑道内产卵期较长,子代发育历期也存在差异,因此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且子代成虫并非全部

离开原坑道寻找新寄主,部分子代成虫可在原坑道基础上进一步钻蛀新坑道繁殖后代。

A.4.3坡面方胸小蠹在盐城地区主要为害杨树,为初期性害虫。坡面方胸小蠹雌成虫选择新寄主,通

过钻蛀坑道进入杨树木质部。危害初期,入侵孔有新鲜木屑排出,木屑较紧致,呈木栓状堵在入侵孔外,

6

DB3209/T1245-2023

部分入侵孔伴有大量液体流出,是杨树的一种防御反应;母代成虫完成坑道钻蛀后,停止排出木屑。随

着坡面方胸小蠹的聚集危害,入侵孔不再有液体流出,排出的木屑逐渐变干,受害树叶片逐渐变黄枯萎,

最终导致树木枯死。受害树枯死后树皮逐渐剥落,皮下可见清晰的小蠹虫入侵孔。剖开坡面方胸小蠹入

侵孔处树皮,可见入侵孔周围木质部变成红褐色,是杨树次生代谢物在虫孔周围积累导致的。沿入侵孔

横向截断树干,可见坡面方胸小蠹坑道基本处在同一平面,坑道在木质部中分叉,向两侧延伸;坑道内

壁颜色加深,呈蓝黑色,是坡面方胸小蠹共生菌侵染所致。

A.5坡面方胸小蠹形态特征及危害特征图

图A.1坡面方胸小蠹成虫(左雌右雄)

图A.2坡面方胸小蠹发育过程

图A.3坡面方胸小蠹危害特征

7

DB3209/T1245-2023

表A.1杨树被害状态划分表

树木类型判别标准

健康木叶片绿色,长势良好,树干无入侵孔

叶片绿色,树干有明显的新入侵孔,入侵孔有新鲜木屑排出,且伴有较多水分,树皮较难剥开,

新侵木

树皮剥开后仅入侵孔周围略有变红。

枯萎木树叶发黄、脱落,树干遍布入侵孔,入侵孔中排出的木屑变干。

树叶完全脱落,树皮自行掉落严重,手动即可剥离树皮,树皮下可见大量入侵孔,坑道内已无

枯立木

小蠹虫活动。

表A.2坡面方胸小蠹发生危害程度标准

发生危害程度统计单位(有虫株率%)调查阶段

轻度≤20%

中度21%~50%幼虫、成虫

重度≥51%

注:有虫株率=(有虫株数/实际调查株数)×100%。

表A.3坡面方胸小蠹危害程度划分及治理策略表

受害程度划分依据具体量化治理方针

未受害区健康木为主新侵木少于2%,无枯萎木和枯立木监测种群,预防扩散

轻度受害区新侵木为主新侵木2%~10%,枯萎木少于2%,无枯立木监测与治理并举

新侵木、枯萎木和枯立新侵木10%-30%,枯萎木2%-15%,枯立木少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监

中度受害区

木共存于5%测为辅

林分改造为主,化学防治和生

重度受害区枯萎木和枯立木为主枯萎木超过15%,枯立木超过5%

物防治为辅

注:新侵木、枯萎木、枯立木的判别见表A.1。

8

DB3209/T1245-2023

附录B

(规范性)

坡面方胸小蠹监测调查相关表格

表B.1坡面方胸小蠹引诱剂诱集情况调查记录表

地点:林班名称:

林分类型:树种组成:

林龄: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

其他昆虫

诱捕器编号坡面方胸小蠹备注

1

2

3

……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

表B.2坡面方胸小蠹虫情踏查纪录表

林场:行政村:

林班号:小班号:

林分情况:农田防护林纯林混交林其他

受害情况描述:

杨树(株):受害率(%):

注1:林分情况可以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在相应的栏目上打勾即可。

注2:受害率指坡面方胸小蠹危害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

9

DB3209/T1245-2023

表B.3坡面方胸小蠹标准地危害程度调查表(直接观察法)

标准地号:

树号健康木新侵木枯萎木枯立木备注

1

2

3

4

……

有虫株率(%):

树木枯死率(%):

危害程度:轻中重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

表B.4坡面方胸小蠹标准地数量调查表(标准株法)

标准地号:平均虫口密度(头/株):

入侵孔数坑道中小蠹虫数量

标准株号树高胸径总虫数

123幼虫蛹成虫

1

2

3

……

平均值

注:虫口密度为一个标准地内所调查树木平均每株坡面方胸小蠹数量。

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

10

DB3209/T1245-2023

表B.5坡面方胸小蠹标准地数量调查表(诱捕器调查法)

标准地号:天气:

地点:林班名称:

林分类型:树种组成:

林龄: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

其他昆虫

诱捕器编号坡面方胸小蠹备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