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分析》3500字】_第1页
【《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分析》3500字】_第2页
【《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分析》3500字】_第3页
【《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分析》3500字】_第4页
【《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分析》35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研究目录TOC\o"1-3"\h\u25035一、引言 113704二、六法论的由来及解读 214804(一)六法论由来 226647(二)六法论解读 216070三、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 37553(一)山水画中的“六法” 4873(二)花鸟华中的“六法” 53097(三)明清时代的“六法”运用 516580四、结语 631934参考文献 6摘要:六法论见于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确立了美学原则和独特表现法则,又代表了传统国画的至高点。六法论,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对于绘画艺术,提出初步而完整的系统框架,即从描绘物体的形、色、构,对表现对象内部、画家主观情感,均逐一涉及,自此中国绘画步入了理论自觉的时代。本文通过阐释六法论起源与内容,说明它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并且就六法论在山水画、花鸟画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关键词:六法论;中国画;应用一、引言中国绘画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法与理论,由隋唐画坛记事刻画,演变为宋代院体画坛,它在技法与功能上已经趋于成熟,并且有了整体提高,与此同时,学习绘画的学说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这些发展均无法回避谢赫的“六法”理论[1],它在中国绘画艺术上有独到见解和极高成就,提炼前辈及同代人绘画经验与理论、客观地总结形成一整套绘画理论,推动着我国绘画艺术的持续发展,它对于以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具有深远的意义。“六法”在中国绘画界渐成品评其内在精神之标准与重要规范,深为我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所接受与普及。谢赫的“六法”一直在被应用,被充实、发展和提高了,它的地位得到了持续的巩固,深刻地影响了当今美学理论与思维理念。二、六法论的由来及解读(一)六法论由来“六法”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南齐谢赫所提。谢赫,画家、评论家,其画迹不存,他对绘画的评价,则集中表现在其著作的《画品》上。“六法”,是《画品》以绘画创作为要求,以评论鉴赏为准则。六法论为绘画理论体系提供了初步完整的框架,中国古代绘画从此步入了一个理论自觉时期,用六法来判断绘画的成败高下[2]。后世画家一直以六法为绘画兴衰高下之准绳。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曾说过:“六法精论,万古不移”[3]。自南朝至近代,六法得到了应用,丰富和发展,由此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的原则之一。(二)六法论解读“六法”具体内容为: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4]。第一,所谓“气韵生动”,最初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形象来计量,然后引申至绘画中题材作品,形式因素等等。例如,中国画讲究画面上精神与伦理的表达,全图之意与气,亦随时为人提起,如若创作者过多地强调了技术,却忽视了对物象精、气、神的生动表现,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个败笔。故“气韵生动”意指一幅画作不能只表现色彩与形象,更显示某种精神境界,对生命应有敬畏之心、激情与生机、意与气需贯穿画面。第二,“骨法用笔”,也就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骨法与笔法的全面考量,在这两个方面,“骨”字,影射了一个人的内在秉性、品性气质之顽强,果决,勇猛,坚毅,亦指观赏者透过所绘物象骨相可以领略的身份气质与精神风貌。所谓“骨法”,是指笔中蕴含的骨力所表现出来的气力之美,它关系到创作者的民族特色,关系到所选绘画材料的优劣[5]。第三,所谓“应物象形”,指画家作品中的意象应类似绘画对象自身。把“应物象形等”放在“气韵”、“骨法”的后面,阐述了既要把握事物内在与外在表现的联系,又要注意作品真实性。第四,所谓“随类赋彩”,其中“随类”,可理解为集中表现被描绘物象自身颜色为准,紧贴所绘物体的颜色是“随物”的;而且“赋彩”可以理解为“设色”[6],就是在刻画物体时,按照它的质感,结合画面需要,着染而成,在写意画蓬勃发展的今天,引申到对画面色彩与笔墨之间关系的主观处理。第五,“经营位置”,在创作中,要注意地点的设置与选择,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十分关键的环节,在创作前要考虑好怎样构图,怎样布局,就像写文章要构思,要谋篇布局一样,如构图不当,无论多么精湛的绘画技巧与表现手法,都是无济于事。第六,“传移模写”,一方面,它可以被理解为对古人的师法,另一方面,师法自然。既有古人技法套路,又有笔墨精髓,还要走向大自然去观察揣摩一切事物的生态与变幻、实践真知。三、六法论在中国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就是为那个时代人物画创作而产生,对于唐代人物画来说,也是如此,甚至宋元人物画,明清宗教壁画,都是这样。但是,时代在变迁、绘画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崛起。谢赫的时代一直到宋代,“六法”均以人物画为对象,至宋代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同样遵循“六法”,但是具体要求标准不同,核心还是形象的塑造。具体内容仍然是这些文字,但是,具体的要求已经发生变化,字义亦有所变化。(一)山水画中的“六法”“应物象形”于晋唐时期人物画的产生,无需画家在物象上发挥创造性,基本为“传移模写”,或者有前辈样本参考。而山水画是不可能的,由于目前尚无可参考的样品,完全要独创,正如唐代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画之“应物象形”,应该来源于生活[7]。谢赫自己也不顾及,因为在他那个年代,还没遇到这种问题呢,但是五代两宋山水画家也的确面对了这一难题。从“经营位置”上看,人物画以注重主次为主,而山水画就不一样了,前后关系首当其冲,主次关系只可能是跟着前后面走。郭熙“三远”(高远、平远、深远)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来的。“随类赋彩”亦异,人物服饰衣物多讲述勾线平涂法,而山水画是不可能的,若追求平涂,则显装饰感,这明显与形象塑造真实客观不符,故其时随类赋彩,多指渲染而言,至多稍加淡彩。就“骨法用笔”而言,最初多指线,但就山水而言,线描仅能显示山石轮廓,以及山石之肌理、体面取决于皴法,此时的“骨法用笔”不只是指线,而是皴法。然后是“传移模写”,这里“传移模写”基本上成为一种对前人的借鉴,以研究形象塑造为主。五条做得很好,以细腻笔墨熔铸来自生活,凌驾于人生之上的山水形象,则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二)花鸟华中的“六法”五代两宋花鸟画中,形象塑造仍处于中心地位,“气韵生动”的首条,或指神与神,物我交融进行形象塑造。“应物象形等”,形象塑造同山水一样,同样注重写生,且“随类赋彩”中花鸟颜色变化繁复,以渲染法为主。从“经营位置”上看,关注的问题有主次和前后并重,以及怎样做到对比统一、互相呼应[8]。以“骨法用笔”为例,花鸟画的线条需要细而不淡,只需起定义轮廓之功能,骨法用笔,不是重点突出,主要是依靠色彩反映形象塑造真实性,以至演变为后世“没骨法”。从而通过将“骨法用笔”转化为“没骨法”,将“随类赋彩”转化为渲染法,包括传移模写借鉴前人典范全面写生应物象形,经营位置等,造就形神兼备的形象、物我交融花鸟意象,以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三)明清时代的“六法”运用至明清绘画,虽还遵循六法,但从根本上说,它和晋唐人物画,甚至五代两宋山水画花鸟画都有着本质区别。形象塑造并不是明清绘画最核心的部分,六法之中,骨法用笔成为中心,其实,正是笔墨,成为明清绘画之中心。笔墨形式与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这时就成为“削足适履”的问题,明清时期的“六法”与谢赫时代甚至两宋时代相比都有一个质变。而在这之前,不论晋唐人物至五代、两宋花鸟、山水,均仅是对“六法”应用认识中的量变,在这一量变中,经元代转型,终于到明清之际实现质变,就是立足点转移。若以晋唐两宋绘画与明清绘画相比,晋唐两宋绘画,是一种注重形象塑造,具有绘画性。但明清绘画是一种书法性绘画,重笔墨抒写。四、结语谢赫“六法”对现当代画者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并把六法融入创作实践,而非孤立地加以认识,要对中国画艺术有一个完整的,综合的把握,不仅是在工作面前,也要知道画者是什么体验,把自己的灵魂和绘画连在一起,在创作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虚心向前人学习,取长补短,以人为长,以补己短,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了解国画艺术中的细腻。来自淡墨缥缈的陶怡灵魂,在浓墨重彩之中感受激荡,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弘扬。参考文献[1]梁小明."六法论"对中国画临摹的指导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3.[2]庞运锋."六法论"视域下的中国画的学习方法[J].名家名作,2018,000(002):110.[3]程相普."六法"在现代写意人物画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9,000(013):17.[4]张瑞."六法论"内涵对当代山水画教学的启发与拓展[J].大观:论坛,2022(1):3.[5]徐明童.论谢赫"六法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