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坚守到蜕变:论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与升华_第1页
从坚守到蜕变:论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与升华_第2页
从坚守到蜕变:论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与升华_第3页
从坚守到蜕变:论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与升华_第4页
从坚守到蜕变:论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与升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坚守到蜕变:论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与升华一、引言1.1研究缘起与意义张炜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标志性作家之一,在文学创作领域成绩斐然,其作品在世界当代文学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73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木头车》以来,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你在高原》等20余部,散文集《融入野地》《斑斓志》等多部,诗集《皈依之路》《不践约书》等多部,创作总量近2000万字,荣获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大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作中,张炜以对苦难的深刻书写、对道德的大力弘扬以及对社会世俗的尖锐批判,在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古船》以洼狸镇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从历史到现实的诸多问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挣扎;《九月寓言》则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小村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对大地的诗性赞美和对传统道德的坚守,这些作品为他赢得了众多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语境的深刻变迁,张炜的小说创作出现了显著的转向。这种转向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作品精神主体的变化到书写地点的转移,从对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到对两性关系认识的改变,都显示出他在创作上的新探索。如在《刺猬歌》中,小说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海边世界,通过对主人公廖麦和朱亚梅等人的情感与生活经历的叙述,展现出与以往作品不同的风格与主题;《你在高原》这部长达450万字的鸿篇巨制,由10部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说组成,跨越了广阔的时空,展现了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和人性图景,体现出作家在创作视野和深度上的拓展。研究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对于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张炜创作转向是当代社会文化变迁在文学领域的生动体现。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思维和价值取向。张炜以敏锐的文学感知力,通过小说创作回应时代变革,其作品成为观察当代社会文化的一扇窗口。对其创作转向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学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发挥记录、反思和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张炜在创作转向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式、表现手法和主题内涵,为当代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对小说艺术的不懈追求,激励着更多作家在创作中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推动当代文学不断向前发展。此外,这一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张炜的创作历程和文学成就也至关重要。创作转向是张炜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阶段,深入剖析这一阶段的创作变化,能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他的创作轨迹,理解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动机和文学追求,从而更准确地评价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其新世纪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在继承以往创作风格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创作的升华与超越,为读者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深刻动人的文学世界。1.2研究现状综述学界对张炜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这些研究贯穿了他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为深入理解其文学世界提供了丰富视角。在新世纪之前,张炜早期创作的芦青河系列小说,凭借清新的风格与细腻的情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基础,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有学者指出,这一系列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将自然与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声音》《一潭清水》等作品中,对乡村少年纯真情感的描绘,充满了温情与诗意,奠定了他创作风格中诗情、才情、温情、哲思和道德的基本底色。随着创作的推进,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成为研究的焦点。《古船》以洼狸镇的历史变迁为线索,深入挖掘人性与社会矛盾,被视为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经典之作,不少学者从社会批判、人性剖析等角度进行解读,探讨其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复杂问题的揭示与思考;《九月寓言》则凭借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对乡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与生命力,有学者研究其中的民间元素与哲学思考,分析作品如何在对乡村生活的书写中蕴含对生命、自然和传统的深刻理解。进入新世纪,张炜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相关研究也随之展开。一些学者关注到他在作品精神主体和书写地点上的转变。如在《刺猬歌》中,主人公廖麦从传统的道德坚守者转变为更具现实行动力的人物,书写地点从相对封闭的乡村转向更为广阔多元的海边世界,这一转变被视为张炜对时代变化的积极回应。在道德观念和人格追求方面,研究发现张炜在作品中开始对传统道德进行反思,如《你在高原》中,不同人物对道德的不同理解与践行,展现出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同时表达了对自由生命人格的向往,体现出作家思想的深化与拓展。两性关系在张炜新世纪小说中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以《独药师》为例,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的依附者,而是在情感与生活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独立的人格,这种变化反映出张炜对两性关系的重新审视,以及其审美观念的转变。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空白。在研究视角上,虽然已有从社会、文化、人性等多方面的分析,但从跨学科角度,如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未能充分挖掘作品在复杂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深层内涵。在研究内容上,对张炜新世纪小说中一些新兴主题和意象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例如对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海洋意象,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尚未得到充分阐释;对一些相对小众但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如《艾约堡秘史》,研究关注度较低,缺乏系统性的解读。在研究方法上,多集中于传统的文本分析,而运用比较研究法,将张炜新世纪小说与同时代作家作品进行对比,以凸显其创作特色与价值的研究较少,难以在更广阔的文学视野中准确把握其创作转向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弥补这些不足,从多维度深入剖析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的转向,运用跨学科理论和比较研究法,全面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和独特价值,为张炜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进一步丰富对其文学创作的理解。1.3研究思路与方法本研究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路。在梳理张炜创作历程与文学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新世纪小说在主题、人物塑造、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具体转向表现。进而探究这些转向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作家自身思想变化等深层次原因,最后综合分析其转向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张炜的文学作品,包括新世纪以来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以及他的散文、文论等,全面了解其创作全貌;同时整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张炜研究的学术论文、专著、评论文章等,掌握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视角,如参考《张炜研究资料全编》中对其创作历程和评论观点的梳理,了解不同时期对他的研究重点与方向,避免重复研究,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其次是文本分析法,对张炜新世纪小说文本进行细致解读,从语言运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意象营造等多个层面入手,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与艺术特色。以《刺猬歌》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运用,展现出海边世界的独特韵味;研究情节的发展逻辑,探究主人公廖麦的经历如何推动故事的发展以及主题的表达;剖析廖麦、朱亚梅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揭示人物性格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人性问题;解读小说中频繁出现的刺猬、大海等意象,探寻其象征意义以及在构建作品意义世界中的作用。最后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张炜新世纪小说与他之前的作品进行对比,如将《你在高原》与《古船》对比,分析在主题表达上,从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深刻揭示到对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性多面性的展现的变化;在人物塑造上,从相对单一的人物性格刻画到人物性格复杂性和多面性的呈现;在叙事结构上,从较为传统的线性叙事到更为复杂多元的叙事方式的转变。同时,将张炜新世纪小说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凸显其创作的独特性与共性,如与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在新世纪的作品对比,分析在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张炜在主题选择、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与其他作家的差异,以及他如何在当代文学创作潮流中保持自身特色,为当代文学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二、新世纪前张炜小说创作的风格与特点2.1乡土与历史的交织书写2.1.1浓郁的乡土情怀张炜在新世纪之前的小说创作中,展现出了极为浓郁的乡土情怀,《九月寓言》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部小说以山东胶东小平原一个边地村庄的生活为背景,用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出独特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张炜对乡土的热爱与眷恋。在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上,张炜关注到了乡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真实。在描写村民们的劳作场景时,他写道:“男人在泥里,女人也在泥里;男人浑身冒着热气,女人浑身冒着热气。他们一块儿在泥里滚,一块儿在泥里爬,又一块儿从泥里抬起头来,大口喘气。”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劳作的艰辛与村民们的坚韧,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真实状态,感受到村民们与土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对于乡村的自然景观,张炜同样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他笔下的乡村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春天,“原野上的草绿了,柳树吐出了嫩芽,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溪水欢快地流淌着。”夏天,“茂密的庄稼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田野里一片葱茏。蝉在枝头鸣叫,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故事。”秋天,“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果园里的果子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冬天,“大地被白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村庄里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丝温暖。”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张炜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世界,让人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在风土人情方面,张炜描绘了乡村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例如,在描写乡村的婚礼时,他写道:“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吹吹打打。新郎骑着高头大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娘坐在花轿里,盖着红盖头,羞涩而又期待。村民们围在四周,欢声笑语,祝福新人。”这段描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乡村婚礼的热闹与喜庆,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如,在描写春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和福字。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放着鞭炮。大人们则聚在一起,包饺子、聊天,共度团圆的时光。”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节日的欢乐氛围,也体现了乡村人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炜还通过对乡村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善良、淳朴和坚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如憨直善良的小碾子,勤劳能干的肥,他们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人物的存在,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对乡村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1.2厚重的历史反思除了浓郁的乡土情怀,张炜在新世纪前的小说创作中还体现了厚重的历史反思,《古船》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洼狸镇的兴衰为背景,通过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反映了中国从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深刻剖析了历史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古船》中,张炜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土地改革时期,隋家作为地主阶级,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隋家的老掌柜隋恒德,虽然是一个开明的地主,但在时代的浪潮下,也不得不顺应历史的发展,交出了自己的产业。然而,他的家人却在这场变革中遭受了苦难。他的儿子隋迎之被打成反革命,被迫害致死;他的儿媳茴子,也在痛苦和绝望中自杀。这些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土地改革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残酷。大跃进时期,洼狸镇的人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中。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这场运动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小说中,张炜描写了人们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地进行生产,导致粮食减产,人民生活困苦。同时,他也刻画了一些干部的浮夸和腐败现象,揭示了大跃进时期的一些问题,引发了读者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时期,洼狸镇陷入了一片混乱。人们的思想被极端化,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在这个时期,隋家的后代隋抱朴,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他的父亲被打倒,他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在狱中,他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历史,逐渐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荒谬。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文化大革命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也让读者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时期,洼狸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们开始摆脱过去的束缚,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中。隋抱朴也在这个时期重新振作起来,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洼狸镇的人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通过这一时期的描写,张炜展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在剖析历史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时,张炜着重刻画了隋抱朴这一人物形象。隋抱朴是一个深受历史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与历史的阴影作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考验,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他在痛苦和迷茫中不断反思,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的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命运,也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个人的深刻影响。二、新世纪前张炜小说创作的风格与特点2.2道德理想主义的彰显2.2.1对道德的弘扬与坚守在新世纪之前,张炜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着对道德的弘扬与坚守,这种态度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柏慧》便是其中的典型之作,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我”的经历,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对道德准则的坚持,以及张炜对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在《柏慧》中,主人公“我”面临着诸多道德困境,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例如,在面对金钱与利益的诱惑时,“我”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参与不正当的商业活动。当“我”发现自己所在的公司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时,“我”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揭露了公司的丑恶行径,尽管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失业的风险。“我”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不能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心。这种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体现了“我”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反映了张炜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此外,小说中还通过“我”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进一步展现了对道德的弘扬。“我”与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我”与恋人之间的感情真挚,彼此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这些关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弘扬了善良、友爱、忠诚等道德品质。张炜通过这些情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引导读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张炜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还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在小说中,他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道德现象,如权力腐败、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等。他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担忧。他认为,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道德的提升。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坚守道德底线,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2.2.2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张炜在新世纪前的小说创作中,毫不留情地对社会黑暗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人性的丑恶,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古船》中,张炜通过对洼狸镇历史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在土地改革时期,洼狸镇的隋家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隋家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家族,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却被无端地打压和迫害。隋迎之被打成反革命,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茴子也在痛苦和绝望中自杀。这些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性的扭曲,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文化大革命时期,洼狸镇更是陷入了一片混乱。人们的思想被极端化,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在这个时期,赵炳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地迫害他人。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诬陷、打压异己,使得整个洼狸镇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中。张炜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深刻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社会的破坏,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黑暗和痛苦。除了对历史事件的批判,张炜还关注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对权力腐败、金钱至上等现象的批判。他揭示了一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同时,他也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人们为了追求金钱,不惜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变得自私、冷漠。这些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表达了张炜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对人性丑恶的批判。张炜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不仅仅是为了揭示问题,更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促使社会的进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共同努力,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他的这种批判精神,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责任感,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二、新世纪前张炜小说创作的风格与特点2.3独特的语言与叙事风格2.3.1诗性的语言表达张炜在新世纪前的小说创作中,语言表达极具诗性,充满了艺术魅力。以《九月寓言》为例,这部小说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语言的诗意化特点,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乡村世界。在描写乡村的自然景观时,张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词汇,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月亮升起来,小村像洒了一层银粉。远处的山峦在月色中朦胧,像一幅淡墨的山水画。田野里的庄稼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什么。”这段描写中,“月亮”“银粉”“山峦”“庄稼”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乡村夜晚的神秘与美丽。同时,“洒”“朦胧”“沙沙作响”等词汇的使用,也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他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生命力。“太阳像一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着,仿佛在抱怨着炎热的天气。”这里将“太阳”比作“大火球”,形象地表现出太阳的炽热;“知了在不停地叫着,仿佛在抱怨着炎热的天气”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知了的叫声赋予了人的情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和烦躁。除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张炜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也充满了诗意。“他的心像一只孤独的小船,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找不到方向。”通过这样的比喻,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迷茫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又如,“她的笑容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灿烂而温暖。”用“春天里盛开的花朵”来形容人物的笑容,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美丽,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张炜小说中的语言节奏也富有诗意,他善于运用长短句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白天,他们在田野里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夜晚,他们回到家中,疲惫地躺在床上,却又难以入眠,心中想着明天的生活。”这段文字中,长短句交替出现,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2.3.2复杂的叙事结构张炜在新世纪前的小说创作中,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展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以《古船》为例,这部小说采用了多线叙事和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使故事充满层次感和可读性。在《古船》中,多线叙事是其叙事结构的一大特色。小说以洼狸镇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恩怨情仇为主线,同时穿插了多条副线,如隋抱朴的个人成长经历、赵炳的权力斗争、赵多多的恶行等。这些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通过多线叙事,张炜不仅展现了洼狸镇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沧桑。例如,隋抱朴在面对家族的苦难和社会的变革时,内心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和深刻的反思,他的成长历程与家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赵炳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地打压异己,他的行为反映了人性的贪婪和丑恶;赵多多则是一个地痞流氓,他的恶行加剧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这些不同的线索相互映衬,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时空交错也是《古船》叙事结构的重要特点。小说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跳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张炜通过回忆、插叙等手法,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人物命运的无常。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隋抱朴对过去的回忆,这些回忆不仅揭示了家族的历史和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与现实中的情节相互呼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同时,小说在空间上也不断转换,从洼狸镇的街头巷尾到隋家的老宅,从粉丝厂到田野,不同的空间场景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也展现了洼狸镇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使《古船》的故事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梳理线索,拼凑情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同时,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也增加了小说的悬念和神秘感,吸引读者不断深入阅读。张炜通过这种叙事结构,成功地展现了中国社会从历史到现实的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挣扎和道德的坚守,使《古船》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三、新世纪张炜小说创作的转向表现3.1主题的转变3.1.1从乡土批判到多元探索在新世纪之前,张炜的小说创作在主题上侧重于乡土批判,《九月寓言》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展现了乡土社会的种种问题,表达了对乡土文明衰落的忧虑。小说通过对小村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随着城市文明的冲击,乡村的传统价值观逐渐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村的年轻人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纷纷离开家乡,导致乡村人口流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反映了乡土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脆弱性,也表达了张炜对乡土文明衰落的深切忧虑。张炜在小说中对乡村人际关系的虚伪和冷漠进行了批判。在小村中,人们表面上和睦相处,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矛盾和争斗。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村民之间常常发生争吵和冲突,亲情、友情在利益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例如,小说中描写了两个家庭为了争夺一块土地而反目成仇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乡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进入新世纪后,张炜的小说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探索趋势,《刺猬歌》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不再局限于对乡土的单纯批判,而是融入了对人性、社会、文化等多元主题的深入思考。在人性方面,《刺猬歌》通过对主人公廖麦和朱亚梅等人的情感与生活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廖麦在面对爱情、权力和欲望时,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矛盾。他深爱着朱亚梅,但在权力和欲望的诱惑下,又逐渐迷失了自我。这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社会角度来看,小说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转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棘窝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如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小说通过对这些社会现实的描写,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在文化层面,《刺猬歌》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小说中,既有对古老的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如刺猬精的传说等,又有对现代文化的引入和反思。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体现了张炜对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与《九月寓言》相比,《刺猬歌》的主题更加丰富多元。《九月寓言》主要围绕乡土批判展开,而《刺猬歌》则在乡土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种主题的转变,反映了张炜在新世纪对文学创作的新探索和新思考,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时代性和思想性。3.1.2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张炜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外省书》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作品。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和精神困境等问题,展现了张炜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在《外省书》中,张炜通过对主人公史珂等人的刻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史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他曾经怀揣着理想和追求,但在现实的冲击下,却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为了适应社会,他学会了虚伪和迎合,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这种人性的异化,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身上也有体现。例如,史珂的妻子肖紫薇,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家庭,陷入了物欲的深渊。这些人物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小说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精神困境。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满足,人们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和焦虑之中。史珂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他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发现自己曾经追求的东西如今都变得毫无意义。这种精神困境,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身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史珂的朋友师驿,虽然拥有财富和地位,但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他在精神上的迷茫,使他不断地寻求刺激和满足,但却始终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张炜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担忧。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也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失落。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陷入了一种虚无和迷茫的状态。他呼吁人们要关注精神世界的建设,寻找真正的自我和人生价值。在小说中,张炜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交织叙述,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他揭示了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根源。史珂的家族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辉煌和衰落,这种历史的变迁对他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他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张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三、新世纪张炜小说创作的转向表现3.2人物塑造的变化3.2.1从扁平人物到立体人物在新世纪之前,张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扁平人物,性格特征较为单一,人物形象相对简单。以《古船》中的赵多多为例,他被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反面人物,性格残暴、贪婪、自私,在小说中主要承担着推动情节发展和展现社会黑暗面的功能。他在洼狸镇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对隋家等人进行残酷迫害。他强行霸占隋家的财产,在粉丝厂的经营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压榨工人,导致工人生活困苦。他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几乎没有变化,始终以一种单一的负面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扁平人物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然而,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物形象缺乏立体感和丰富性,难以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由于人物性格的单一性,读者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相对较为表面,无法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张炜在小说人物塑造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注重刻画立体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复杂。以《你在高原》中的宁伽为例,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楷模或英雄人物,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宁伽一方面对文学有着执着的追求,内心深处保持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努力创作,希望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他在现实生活中又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无奈。他在感情生活中遭遇挫折,与多个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使他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他在面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时,也感到无力和困惑,尽管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常常感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这种立体人物的塑造,使宁伽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从宁伽的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感受到他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和无奈,从而更容易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宁伽在追求文学理想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创作灵感的枯竭、作品不被认可等,都是许多文学爱好者可能会面临的问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从他的经历中获得启示和鼓舞。通过对比《古船》中的赵多多和《你在高原》中的宁伽这两个人物形象,可以清晰地看出张炜在人物塑造上从扁平人物到立体人物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张炜在创作技巧上的成熟和进步,也反映了他对人性理解的深化。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复杂多样的,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在不断地经历着成长和变化。张炜通过塑造立体人物,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他的小说更具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3.2.2女性形象的崛起在张炜新世纪的小说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崛起的态势,展现出全新的风貌和意义。以《你在高原》为例,其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人格、丰富情感和强大力量的个体。在《你在高原》中,女性形象的独立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欧阳慧,她在事业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抱负,不依赖男性,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使她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都毫不退缩。在研究过程中,她遇到了诸多阻碍,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断探索,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她的这种独立精神,打破了传统女性在事业上依赖男性的固有模式,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女性形象的情感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像芦青,她与宁伽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考验。她不仅有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面对宁伽的感情时,她既深爱着对方,又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她会因为宁伽的行为而感到痛苦和迷茫,但同时也会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她的情感世界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这种丰富的情感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这些女性形象还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例如,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时,她们不再是被动的承受者,而是积极地抗争。宁伽的母亲,她在丈夫遭遇困境时,坚强地支撑起整个家庭,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和照顾家庭的责任。她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外界的歧视时,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家人。她的这种坚韧和勇敢,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女性形象的崛起。女性形象崛起背后有着深刻的含义。这反映了张炜对两性关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张炜通过塑造这些独立、强大的女性形象,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倡导一种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这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她们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炜的小说正是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三、新世纪张炜小说创作的转向表现3.3叙事风格的创新3.3.1叙事视角的转换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张炜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展现出了独特的叙事魅力。以《刺猬歌》为例,这部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讲述更加丰富多元,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刺猬歌》中,张炜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主人公廖麦的视角来讲述故事。通过廖麦的眼睛,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波动。廖麦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在面对权力和欲望时的挣扎,都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生动地展现出来。“我望着她的眼睛,那里面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廖麦的内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小说中还运用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从全知全能的角度来展现故事的全貌。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读者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的生活轨迹和命运走向,了解到故事中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在描写棘窝镇的历史变迁时,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能够全面地展现出社会的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的选择和挣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棘窝镇的人们都在为了生存而努力,有的人选择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有的人则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和信念。”这种全知视角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故事的背景和发展脉络,感受到故事的广度和深度。张炜还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儿童视角。小说中的小拐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他的视角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纯真和童趣。小拐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他对周围事物的独特看法,都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小拐望着那片神秘的森林,心中充满了好奇,他想知道森林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通过小拐的视角,读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叙事魅力。这些叙事视角的转换,使得《刺猬歌》的故事讲述更加丰富多样。不同的叙事视角各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展现了故事的广度和深度,儿童视角则为故事增添了纯真和童趣。张炜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叙事视角,使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故事,感受到故事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也体现了张炜在叙事技巧上的创新和突破,为他的小说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3.3.2叙事节奏的调整张炜在新世纪小说中,对叙事节奏进行了精心的调整,使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以《你在高原》为例,这部长达450万字的鸿篇巨制,在叙事节奏上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你在高原》中,张炜采用了快慢结合的叙事节奏。在一些关键情节和情感冲突激烈的场景中,他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推进,使叙事节奏加快,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当宁伽与他人发生激烈的思想碰撞或面临重大抉择时,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细致刻画,以及情节的迅速发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强烈的紧张感和紧迫感。“宁伽的心跳急剧加速,他紧紧地握着拳头,脑海中快速地闪过各种念头,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他感到无比的纠结和痛苦。”这种快节奏的叙事,能够迅速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深入到故事的核心,与人物一同经历情感的起伏。而在描写自然风光、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进行历史文化的追溯时,张炜则放慢叙事节奏,以舒缓的笔调展开叙述,让读者有时间去品味和思考。在描绘宁伽在高原上的所见所感时,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高原的壮丽景色,以及宁伽内心的宁静与感悟。“高原的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像棉花糖般飘浮在空中,宁伽静静地站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感受着大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种慢节奏的叙事,不仅能够展现出作品的诗意和文化内涵,还能让读者在紧张的情节之余,得到心灵的放松和滋养,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张炜还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来调整叙事节奏。在小说中,他巧妙地埋下了许多悬念和伏笔,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悬念和伏笔逐渐被揭示,吸引读者不断深入阅读。在故事的开头,作者提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身份和出现的目的一直是个谜,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人物的秘密逐渐被揭开,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始终保持着对故事的高度关注。这种设置悬念和伏笔的手法,使叙事节奏富有变化,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读性。通过对叙事节奏的调整,《你在高原》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的艺术美感。快节奏的情节推进和慢节奏的情感抒发相结合,以及悬念和伏笔的巧妙运用,使故事既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深刻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张炜在叙事节奏把握上的高超技巧,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阅读体验。四、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转向的原因4.1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4.1.1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社会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对张炜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多元。与此同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炜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他的创作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全球化使得张炜开始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而是融入了更多对全球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在《刺猬歌》中,张炜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海边世界,这个世界中既有本土的民间传说和文化元素,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小说中出现的西方建筑风格、现代科技元素等,都体现了全球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张炜的创作视野更加开阔,他开始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也让张炜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乡村社会逐渐解体,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外省书》中,张炜通过对主人公史珂等人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困境。史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时,感到迷茫和困惑,他试图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却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这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反映了张炜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异化和精神失落的担忧。现代化也带来了科技的飞速发展,这对张炜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文学创作的环境和方式。张炜在创作中开始思考科技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文学在科技时代的作用。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保持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科技所左右。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使张炜的小说创作从关注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转向了对全球文化、人类命运以及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种转变体现了他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和积极回应,也使他的作品更具时代性和思想性。4.1.2文学思潮的演变新世纪以来,文学思潮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这对张炜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文学思潮不断涌现,如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文化研究等,这些思潮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对传统权威和宏大叙事的解构,追求文本的碎片化、不确定性和多元性。这种思潮对张炜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在作品中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方式,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样性的展现。在《刺猬歌》中,张炜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使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和不确定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人性的丰富内涵。新写实主义思潮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这一思潮促使张炜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和普通人的命运,他在作品中开始注重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你在高原》中,张炜通过对宁伽等人物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和奋斗。他描绘了他们的爱情、友情、亲情,以及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残酷,也让作品更具现实感和亲和力。文化研究思潮关注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这一思潮使张炜更加关注文学的社会价值,他在作品中开始探讨社会问题、文化冲突等,试图通过文学来揭示社会的本质和文化的内涵。在《外省书》中,张炜通过对史珂等知识分子的描写,探讨了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问题。史珂在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时,陷入了对自己身份和文化根源的思考,这种思考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的文化困境,也体现了张炜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文学思潮的演变促使张炜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他吸收了各种文学思潮的有益元素,丰富了自己的创作手法和主题内涵。这种演变也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时代,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为读者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4.2作家个人的心路历程4.2.1生活经历的影响张炜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观念和主题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出生于山东龙口,成长于乡村,乡村生活成为他早期创作的重要源泉。在乡村的成长经历,使他对乡土有着深厚的情感,熟悉乡村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如《芦青河系列》,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乡村人民的淳朴善良。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也反映了他早期创作中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坚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张炜的生活经历逐渐丰富多样。他曾在农村劳动,后进入大学学习,这些经历使他接触到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拓宽了他的视野。大学期间,他广泛阅读了国内外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多种文学思潮的影响,这对他的创作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冲击。他开始思考文学的使命和价值,以及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使他的创作逐渐从单纯的乡土描写转向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入探索。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张炜还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的乡村社会逐渐解体。这些变化对张炜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古船》中,他通过对洼狸镇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从历史到现实的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挣扎和道德的坚守。这部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创作观念的转变。张炜的生活经历还包括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他长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有着独特的感受。大海的浩瀚、神秘和力量,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大海的意象,如《刺猬歌》中对海边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大海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大海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他还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如在一些作品中,他描写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带来的后果,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4.2.2创作理念的更新张炜的创作理念在其创作生涯中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推动了他小说创作的转向。早期,他的创作理念主要受到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挖掘,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在《九月寓言》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展现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坚守,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思潮的演变,张炜开始接触到各种新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他的创作理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追求作品的独特风格和个性表达。在《刺猬歌》中,他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下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海边世界。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也展现了他对文学创新的追求。张炜还开始关注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强调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达。在《你在高原》中,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人性、道德、信仰等深层次的问题,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守护。这种创作理念的更新,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张炜的创作理念还受到他个人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他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中。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理念。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批判,这些都是他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五、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转向的意义与价值5.1文学创新与突破5.1.1对传统创作模式的超越张炜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功地超越了传统的创作模式,为当代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在主题表达方面,他突破了传统小说较为单一的主题模式,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性世界。传统小说往往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叙述,而张炜的新世纪小说则融合了多种主题元素,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多元。在《你在高原》中,这部长达450万字的巨著,涵盖了爱情、友情、家族恩怨、社会变革、历史反思、人性探索等多个主题。小说通过主人公宁伽的经历,展现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历史到现实的广阔社会画卷,探讨了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复杂表现。这种多主题的融合,打破了传统小说主题的局限性,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感。人物塑造上,张炜摆脱了传统小说中扁平人物塑造的局限,塑造出了众多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单一的性格特征,如英雄人物的完美无瑕和反面人物的十恶不赦。而在张炜的新世纪小说中,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多样,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在《刺猬歌》中,主人公廖麦既有勇敢、执着的一面,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理想,不惜与世俗抗争;又有软弱、迷茫的一面,在面对权力和欲望的诱惑时,内心产生了动摇。这种立体的人物塑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叙事结构上,张炜大胆创新,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结构,运用多线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在《古船》中,小说以洼狸镇的历史变迁为主线,同时穿插了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故事,以及主人公隋抱朴的内心独白和回忆。这些线索相互交织,时空不断转换,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这种叙事结构的创新,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张炜还在语言表达上进行了创新。他的语言风格独特,融合了诗意与哲理,既有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九月寓言》中,他用诗性的语言描绘乡村生活,“月光像水一样洒在田野上,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种诗意的语言使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他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你在高原》中,主人公宁伽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贯穿始终,这些思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引发了读者的深入思考。5.1.2对新叙事手法的探索张炜在新世纪小说中积极探索新的叙事手法,为当代文学叙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叙事视角上进行了创新,运用了多种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在《刺猬歌》中,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主人公廖麦的第一人称叙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小说中还运用了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展现了故事的全貌,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不同人物的生活轨迹和命运走向。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元,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故事。张炜还在叙事节奏上进行了精心的把握。他善于运用快慢结合的叙事节奏,使故事既有紧张刺激的情节,又有舒缓细腻的情感表达。在《你在高原》中,在一些关键情节和情感冲突激烈的场景中,如主人公宁伽面临重大抉择或与他人发生激烈冲突时,作者运用紧凑的情节推进和细腻的描写,使叙事节奏加快,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在描写自然风光、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进行历史文化的追溯时,作者则放慢叙事节奏,以舒缓的笔调展开叙述,让读者有时间去品味和思考。这种快慢结合的叙事节奏,使故事张弛有度,更具艺术感染力。设置悬念和伏笔也是张炜常用的叙事手法之一。在《独药师》中,小说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主人公季昨非为何对养生如此痴迷?随着故事的发展,悬念逐渐被揭开,读者也被深深吸引。小说中还埋下了许多伏笔,如季昨非与陶文贝之间的情感纠葛,在故事的开头就有暗示,这些伏笔在后面的情节中逐渐得到呼应,使故事更加连贯和完整。这种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叙事手法,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喜。张炜在新世纪小说中对新叙事手法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为当代文学叙事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激励着更多的作家在叙事手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推动了当代文学叙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五、张炜新世纪小说创作转向的意义与价值5.2思想深度与广度的拓展5.2.1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张炜对人性的挖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以《你在高原》为例,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宁伽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物。他一方面对文学有着执着的追求,视文学为自己的生命,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性的思考。他在文学创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够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另一方面,他在现实生活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他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复杂微妙,在爱情和友情中都经历了挫折和痛苦。他在面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时,也感到迷茫和困惑,尽管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常常感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宁伽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同样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例如,宁伽的父亲宁周义,他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和高尚道德的人,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他在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时,内心也产生过动摇和挣扎。这种对人物内心矛盾的刻画,使宁伽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看到了人性在历史和现实面前的脆弱性。张炜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在《你在高原》中,有些人物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宁伽在追求文学理想的道路上,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