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理论赋能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成效探究_第1页
以评价理论赋能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成效探究_第2页
以评价理论赋能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成效探究_第3页
以评价理论赋能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成效探究_第4页
以评价理论赋能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成效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评价理论赋能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成效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动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高级英语阅读能力是其语言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在未来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升语法运用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阅读各类英文原著、学术文献等,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多样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然而,当前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的讲解以及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策略和深层次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的深层含义。这不仅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进一步发展。评价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评价理论主要研究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判断,通过对词汇、语法等语言资源的分析,揭示作者或说话者对事物的立场和观点。将评价理论应用于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际意义,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倾向。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如态度词汇、介入手段和级差系统等,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文章,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效果。1.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目的如下:一是揭示评价理论如何助力学生理解语篇中的人际意义,通过分析评价资源,如态度、介入和级差等,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从而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准确性;二是探讨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高级英语阅读能力,包括对文章细节的理解、主旨的把握、推理判断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三是了解评价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产生的影响,以评估其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具体问题:评价理论指导下的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在提升学生对文章中人际意义的理解能力上有何差异?基于评价理论设计的阅读教学活动,对学生高级英语阅读成绩的提高是否具有显著作用?在评价理论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的探讨将为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实证依据,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1.3研究意义与价值本研究将评价理论引入高级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层面,丰富了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多聚焦于语言知识传授和阅读技巧训练,对语篇中人际意义的挖掘和利用相对不足。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阅读教学理论增添了新的视角和维度。评价理论强调对语篇中态度、介入和级差等资源的分析,有助于揭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这使得阅读教学理论从单纯关注语言形式和信息获取,拓展到对语言背后人际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为进一步完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实践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新方法。传统的高级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讲解和文章内容的字面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较难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态度。基于评价理论的教学方法,引导教师从评价资源的角度分析文章,帮助学生识别作者表达态度和观点的语言手段。在讲解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评价性词汇,如“alarming”“urgent”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紧迫感;通过分析介入资源,如作者引用专家观点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使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增强观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本研究对学生学习也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文章。通过分析态度资源,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从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介入资源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评价,而不是盲目接受;级差资源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程度差异,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义层次和逻辑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提升阅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可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基于评价理论的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当学生学会运用评价理论分析文章时,他们能够发现文章中隐藏的丰富信息和作者的巧妙表达,从而增强对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分析一篇文学作品时,学生通过挖掘其中的评价资源,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这将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二、评价理论与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2.1评价理论概述评价理论(AppraisalTheory)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拓展,由澳大利亚语言学家詹姆斯・马丁(JamesR.Martin)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它是在韩礼德(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研究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态度、情感以及价值判断,揭示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如何与读者或听者进行互动和协商。评价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与语言学领域对语言功能和意义的深入研究密切相关。在传统语言学中,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而随着对语言社会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意义。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的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评价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人际功能的研究,提出了评价理论,使得对语言人际意义的分析更加细致和深入。评价理论主要包括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态度子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它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对人、事物或现象的情感反应、道德判断和审美评价,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取向。态度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次范畴。情感是指语言使用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悲伤、恐惧、喜爱等;判断是基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性格等方面做出的评价,包括社会评判(如对行为的合理性、能力的高低等的判断)和社会约束(如对行为的合法性、可靠性等的判断);鉴赏则是对事物的美学价值、质量、重要性等方面的评价,涉及到对文本、过程、物体等的审美和价值判断。介入子系统主要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引入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及如何与这些声音和观点进行互动和协商。它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在表达自己观点时对其他可能观点的承认和回应,体现了语篇的对话性。介入系统包括自言(Monogloss)和借言(Heterogloss)两种类型。自言是指作者在语篇中只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引入其他声音;借言则是通过引用、转述、假设等方式引入他人的观点或声音,使语篇呈现出多种声音并存的状态。借言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收缩(Contract)和扩展(Expand)两种情况。收缩是指作者通过否定、反驳等方式限制其他声音的存在,强调自己观点的权威性;扩展则是通过包容、接纳等方式拓宽对话空间,承认其他观点的合理性。级差子系统关注的是评价资源的强度和程度变化,它通过对态度和介入资源的增强或减弱,来调节语言使用者表达的力度和程度。级差系统包括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方面。语势主要涉及评价资源强度的变化,如“非常”“极其”等词可以增强评价的力度,而“有点”“稍微”等词则可以减弱评价的强度;聚焦则是从经验的角度对评价对象进行“锐化”或“柔化”,使评价更加精确或模糊。“绝对”“完全”等词可以锐化评价,而“大概”“似乎”等词则可以柔化评价。例如,在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中,作者写道:“Theenvironmentaldegradationisextremelyalarming.Wemusttakeimmediateandeffectivemeasurestoaddressthisurgentissue.”在这个句子中,“extremelyalarming”体现了态度子系统中的情感和鉴赏,表达了作者对环境退化的强烈担忧和对其严重性的高度评价;“must”这个情态动词属于介入子系统,表明作者以一种坚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属于自言的一种方式,强调采取措施的必要性;“immediate”和“effective”则通过增强对措施的要求,体现了级差子系统中的语势,强调措施的紧迫性和有效性。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语篇中的人际意义。态度子系统表达了语言使用者的基本立场和情感倾向,介入子系统为态度的表达提供了对话性的语境,级差子系统则调节了态度和介入的强度和程度,使语言使用者能够更加灵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与读者或听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2.2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特点与目标高级英语阅读教学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具有显著的特点并肩负着明确的目标。从教学特点来看,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的材料难度显著高于基础阶段。这些阅读材料往往涵盖了各种体裁,包括学术论文、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政论文章等,其语言更加复杂、词汇量更大,句式结构也更为多样化,常常包含长难句、复杂的语法结构以及丰富的修辞手法。在学术论文中,会频繁出现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论证逻辑;文学作品则可能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分析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的词汇含义、语法结构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深度理解是关键。教学不再局限于对文章字面意思的解读,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在阅读一篇关于社会现象的文章时,学生需要不仅要理解文章所描述的现象,还要分析作者对该现象的看法、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了解作者是如何组织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此外,高级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到不同语境下词汇和语法的灵活运用。在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在新闻报道中,能够了解到简洁明了、准确客观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对这些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模仿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教学还强调对学生阅读策略的培养,如预测、推理、略读、精读等,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高级英语阅读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一方面,提升语言能力是基础目标。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学生能够扩大词汇量,深入理解词汇的用法和搭配,熟练掌握复杂的语法结构,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断积累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通过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将其融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同时,对长难句的分析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复杂的语法结构,从而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能够运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句式。另一方面,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不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识别作者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逻辑分析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学生能够准确找出论点、论据,并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论证来支持论点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则鼓励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此外,增强跨文化意识也是重要目标之一。高级英语阅读材料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冒险精神等价值观;在阅读关于其他国家的新闻报道或学术论文时,也能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和社会现状。这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冲突。2.3评价理论与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的契合点评价理论与高级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紧密契合点,这些契合点为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从理解作者态度的角度来看,高级英语阅读材料中作者的态度往往并非直白呈现,而是通过各种语言手段隐晦地表达。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子系统为学生理解作者态度提供了有效工具。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通过细腻的情感词汇来表达对人物或事件的情感倾向;在学术论文中,则会运用基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判断词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学习态度子系统中的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次范畴,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态度。在阅读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时,作者使用了“promising”“revolutionary”等鉴赏词汇,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积极的评价和期待;若使用“threatening”“worrying”等词汇,则体现出对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担忧。通过对这些态度词汇的分析,学生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态度,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是高级英语阅读的关键目标之一,评价理论在这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的主旨往往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紧密相连。通过分析评价理论中的介入子系统,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如何引入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一篇讨论环境保护政策的文章中,作者可能会引用不同专家的观点,有的支持某种政策,有的提出质疑。学生通过分析介入资源,如作者对这些观点的引用方式、是否对某些观点进行反驳或强调等,能够理清文章的论证逻辑,明确作者的立场,进而准确把握文章关于环境保护政策的主旨。同时,级差子系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有帮助。级差系统中的语势和聚焦可以调节评价资源的强度和程度,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加清晰。在描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作者使用“extremely”“seriously”等增强语势的词汇,强调问题的紧迫性,学生通过对这些级差资源的分析,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所强调的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评价理论还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高度契合。高级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评价理论中的各个子系统都为学生提供了批判性思维的切入点。学生在分析态度资源时,可以思考作者的态度是否合理,是否受到个人偏见或特定立场的影响;在分析介入资源时,能够判断作者引入的观点是否全面、客观,是否存在片面性;通过对级差资源的分析,还能思考作者对评价强度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夸大或弱化某些观点的情况。在阅读一篇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时,学生可以运用评价理论,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文章中各种声音的呈现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三、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3.1基于态度系统的教学策略3.1.1情感分析策略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分析策略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情感内涵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识别文本中的情感词汇,这些词汇是作者情感表达的直接载体。在文学作品《简・爱》中,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描述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已有妻子时,用了“shocked”“heartbroken”“desperate”等情感词汇,鲜明地展现出简・爱内心的震惊、心碎与绝望。通过对这些词汇的分析,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简・爱当时痛苦的情感状态,进而理解她在爱情与道德之间挣扎的复杂心境。除了单个情感词汇,一些短语和句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描述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thedevastatingearthquakeleftthousandsofpeoplehomelessandingreatdespair”这样的句子,“devastating”“homeless”“greatdespair”等词汇和短语共同营造出一种悲痛、凄惨的情感氛围,学生通过对这些表达的分析,能深刻体会到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情感词汇的强度和方向。情感词汇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强度也有所不同。“like”和“adore”都表达喜爱之情,但“adore”的情感强度更强;“dislike”和“loathe”都表示厌恶,“loathe”的厌恶程度更甚。在分析文本时,让学生关注这些情感强度的差异,有助于他们更精准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深度。同时,注意情感的变化也是关键。在故事类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往往会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对黛西的情感从最初的热烈追求,到中间的执着等待,再到最后得知真相后的绝望,通过分析这些情感变化,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此外,结合文本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情感分析,能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到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简・爱》中简・爱追求平等爱情的情感根源,以及作者通过简・爱的情感经历所表达的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思考。3.1.2判断分析策略判断分析策略主要是帮助学生依据社会规则和道德标准,对文本中人物的行为、性格等进行合理判断。在新闻报道类文本中,这种策略尤为重要。在一则关于某企业违规排放污水的新闻报道中,文中描述该企业“ignoredenvironmentalregulationsanddischargedlargeamountsofuntreatedsewageintotheriver”,从社会规则和道德层面来看,企业遵守环保法规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该企业的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法规和道德准则,是错误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清晰地判断出该企业行为的不当之处,进而理解新闻报道所传达的批判态度。在文学作品中,判断分析策略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父亲的离奇死亡和母亲的迅速改嫁,他的一系列行为,如装疯卖傻、犹豫不决是否复仇等,都可以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从社会道德角度,他有责任为父报仇,维护正义;从人性角度,他的犹豫体现出他对生命、道德、复仇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学生通过这样的判断分析,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哈姆雷特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判断分析。从法律角度,判断人物行为是否违法;从道德伦理角度,评判人物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从社会价值观角度,分析人物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在分析一篇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文章时,学生可以从法律角度判断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条款;从道德伦理角度,思考这种行为违背了哪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如诚实、善良、尊重他人等;从社会价值观角度,探讨这种行为对社会风气、青少年成长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通过这样多维度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判断文本中人物的行为和性格,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1.3鉴赏分析策略鉴赏分析策略主要从美学和社会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和欣赏,以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这一策略能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以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从美学角度来看,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大量的隐喻、拟人、双关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Whatlightthroughyonderwindowbreaks?Itistheeast,andJulietisthesun.”这句将朱丽叶比作太阳的隐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朱丽叶在罗密欧眼中的美丽和重要性,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热烈。作品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从家族世仇到两人的秘密相恋,再到最终的悲剧结局,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展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从社会意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如家族矛盾、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等。通过对这些社会意义的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体会到爱情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无奈,以及人性对自由、平等和爱情的追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能让他们对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分析其他类型的文本时,鉴赏分析策略同样适用。在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学术论文中,从美学角度,学生可以欣赏论文严谨的逻辑结构、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以及巧妙的论证方法。从社会意义角度,探讨该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对经济增长、生活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学生能够全面认识文本的价值,提高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2基于介入系统的教学策略3.2.1单声与多声分析策略单声与多声分析策略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呈现方式。在议论文中,这种策略的运用尤为关键。在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议论文中,作者开篇提出“Artificialintelligenceisaninevitabletrendoftechnologicaldevelopment,anditwillbringaboutrevolutionarychangesinvariousfields.”这是典型的单声表达,作者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表明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肯定态度。学生在分析时,要理解作者这种明确的立场,思考作者为何如此坚定地表达这一观点,背后可能基于哪些事实或理论依据。随着文章的推进,作者可能引入多声表达,如“Someexpertsbelievethatthedevelopmentofartificialintelligencemayposepotentialthreatstohumanemployment,suchasthelarge-scalereplacementofjobsbyintelligentmachines.”这里作者引用专家的观点,使文章呈现出多声状态。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引入这一观点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展示人工智能发展的利弊,还是为后续反驳这一观点做铺垫。如果作者接下来进行反驳,如“However,theseconcernsaresomewhatexaggerated.Althoughartificialintelligencemaycausesomejobchanges,itwillalsocreatenewtypesofjobsandopportunitiesinemergingfields.”学生则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论证来支撑自己的反驳观点的,比较作者与专家观点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背后所反映的不同思考角度和价值取向。通过这样的单声与多声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议论文中观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解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如何综合运用不同的声音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关注作者对不同声音的态度,是赞同、部分赞同还是完全反对,以及作者运用了哪些语言手段来表达这种态度。作者可能使用“undoubtedly”“clearly”等词汇来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用“seemingly”“apparently”等词汇来暗示对他人观点的质疑。通过对这些语言细节的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逻辑结构。3.2.2对话性与非对话性策略对话性与非对话性策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在访谈文本中,这种策略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作者(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在一篇对知名作家的访谈中,访谈者提问:“Yourlatestnovelhasreceivedwidespreadacclaim.Whatinspiredyoutowriteaboutsuchacomplexandcontroversialtheme?”这一问题体现了对话性,访谈者主动开启话题,引导被访谈者分享创作灵感。被访谈者回答:“Well,IwasdeeplyinfluencedbythesocialphenomenaIobservedindailylife.Thesereal-lifestoriesprovidedmewithrichmaterialandinspiration.”这样的对话过程展示了双方的互动,读者仿佛置身于访谈现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访谈中的对话性语言,关注访谈者提问的方式、角度以及被访谈者回答的内容和态度。访谈者的问题可能具有引导性,旨在挖掘被访谈者的深层想法;也可能具有开放性,让被访谈者自由发挥。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了解访谈者的访谈目的和意图。被访谈者的回答则反映了其个人的观点、经历和情感,学生要思考被访谈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其回答中是否存在隐含的信息或态度。在一些文本中,也存在非对话性语言。在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作者可能会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如“Previousstudieshavemainlyfocusedonthepositiveeffectsofthistreatmentmethod,whilethepotentialnegativeimpactshavereceivedrelativelylessattention.”这种非对话性语言虽然没有直接的互动对象,但它也是作者与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一种间接对话。学生在分析时,要理解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为自己的研究奠定基础,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前人的研究,以及作者的观点与前人研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对话性和非对话性语言的识别与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本中与读者、其他声音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3基于级差系统的教学策略3.3.1语势强化与弱化策略语势强化与弱化策略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精准把握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强弱程度,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词汇手段来分析语势变化。在广告文案中,这种策略的应用十分常见。以苹果公司的广告文案为例:“ThenewiPhoneisnotjustaphone;itisanabsoluterevolutioninmobiletechnology.Itssuper-powerfulA16chipandextremelyhigh-resolutiondisplayofferanincrediblyimmersiveuserexperience.”在这则广告中,“absolute”“super-powerful”“extremely”“incredibly”等词汇的运用,极大地强化了语势。“absoluterevolution”强调了新iPhone在移动技术领域的彻底变革,给人一种全新的、具有颠覆性的印象;“super-powerful”突出了A16芯片的强大性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这款手机在处理能力上的卓越;“extremelyhigh-resolution”则强化了显示屏高分辨率的程度,使消费者能更直观地想象到清晰、逼真的视觉效果;“incrediblyimmersive”进一步强调了用户体验的沉浸感,让消费者对使用这款手机时的感受充满期待。通过对这些强化语势词汇的分析,学生可以体会到广告商对产品的高度自信和极力推崇,从而理解广告文案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兴趣。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会运用语势弱化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态度。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的描述:“Sheseemedratherdisappointedwiththeball,thoughshedidn'tsaymuch.”“rather”这个词弱化了“disappointed”的程度,表明女主人公对舞会的失望并非强烈到极致,而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情绪。这种语势的弱化,使人物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含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克制和委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类语势弱化的词汇,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作者通过语言运用所营造的独特氛围。除了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也能体现语势的强化与弱化。在新闻报道中,常使用强调句来强化语势,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Itwasthegovernment'sdecisivemeasuresthatfinallybroughttheeconomiccrisisundercontrol.”这个强调句突出了政府果断措施在控制经济危机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强调“thegovernment'sdecisivemeasures”,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而在一些委婉表达的语境中,虚拟语气可以起到弱化语势的作用。在商务信函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Ifyoucouldconsiderourproposal,wewouldbeverygrateful.”使用虚拟语气“could”和“would”,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弱化了要求对方接受提议的强硬态度,使语气更加礼貌、得体,有利于商务沟通的顺利进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法手段在语势强化与弱化方面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3.3.2聚焦锐化与柔化策略聚焦锐化与柔化策略从经验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聚焦对文本解读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细节和主旨。在科技文献中,这种策略的体现尤为明显。在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的科技文献中,有这样的描述:“Thenewlydevelopedalgorithmisabsolutelyaccurateinidentifyingpatterns,withanerrorrateofalmostzero.”“absolutely”这个词起到了聚焦锐化的作用,它使读者对算法的准确性有了非常明确、清晰的认知,强调了该算法在模式识别方面几乎不存在误差,突出了其卓越的性能。这种锐化的聚焦能够让读者迅速抓住关键信息,了解到该算法的核心优势。而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为了使表述更加客观、全面,会运用聚焦柔化的语言。在介绍宇宙探索的科普文章中,可能会提到:“Scientistsbelievethattheremaybeotherintelligentlifeformsinthevastuniverse,butsofar,thereisnoconclusiveevidence.”“may”和“sofar”“noconclusiveevidence”这些表达起到了聚焦柔化的作用。“may”表示一种可能性,说明科学家对于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形式只是一种推测,并非确定性的结论;“sofar”限定了时间范围,表明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但不排除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发现;“noconclusiveevidence”进一步强调了证据的不确定性。通过这样的柔化聚焦,读者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避免对科学知识产生片面或绝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聚焦锐化与柔化策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使用锐化或柔化的聚焦方式,这样的表达对文章的整体意义和读者的理解有何影响。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聚焦策略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在描述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时,作者可能会使用柔化聚焦的语言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而在强调人物的某个关键品质或行为时,则会运用锐化聚焦的方式,突出人物的特点。通过对这些聚焦策略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提高阅读的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四、评价理论应用于高级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4.1研究设计4.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两个平行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80名学生,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学生。选择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主要基于以下考虑: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基础,能够较好地理解高级英语阅读材料;同时,他们正处于向更高层次英语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提升阅读能力有着迫切需求,此时引入评价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更能有效检验其教学效果。选择平行班级是为了确保两组学生在初始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具可靠性和说服力。在实验前,通过对学生的英语四级成绩、上学期高级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以及阅读能力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班级学生在各项成绩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满足实验要求。4.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究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验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在为期一学期的实验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级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讲解词汇、语法知识,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教师在讲解一篇关于科技发展的文章时,会着重解释生词、分析句子结构,并概括文章讲述的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而实验组则采用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对文章进行分析。在讲解同一篇科技发展的文章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科技发展的态度,如使用“exciting”“promising”等词汇表达对科技发展的积极态度;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引用专家观点、数据等介入资源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让学生体会作者使用“rapidly”“significantly”等级差资源来强调科技发展的速度和程度。通过对比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前后阅读能力的变化,来验证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问卷调查法用于收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反馈以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向两组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理解能力、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等方面。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设置五个选项,以便学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阐述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和意见。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阅读观念和阅读能力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和看法。访谈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的访谈主要围绕他们在阅读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感受以及对评价理论在阅读中的应用理解等方面展开。在对学生的访谈中,有学生表示通过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学习,自己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态度,阅读不再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而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对教师的访谈则侧重于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教师在访谈中提到,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有帮助,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资源,对教学进度有一定影响。通过访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和教师的真实想法和体验,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信息。4.1.3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了测试卷、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测试卷包括前测和后测试卷,用于测量学生在实验前后的阅读能力变化。测试卷的内容选自历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真题以及其他权威英语阅读测试材料,涵盖了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涉及文化、科技、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测试卷的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和阅读理解题,全面考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主旨的把握、推理判断以及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阅读能力。在实验前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初始阅读水平;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分析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调查问卷分为实验前问卷和实验后问卷。实验前问卷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以及对阅读策略的认知和运用情况,为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实验后问卷则重点关注学生在接受不同教学方法后的阅读观念变化、对评价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对阅读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的自我感受等。问卷中的题目经过精心设计,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对问卷数据的量化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情况,为研究结果的分析提供有力支持。访谈提纲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制定,针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设计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访谈问题包括:在阅读过程中,你觉得评价理论对你理解文章有哪些帮助?你在运用评价理论分析文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更喜欢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还是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为什么?对教师的访谈问题有:在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对进一步改进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有什么建议?通过访谈,能够获取学生和教师的主观感受和深入见解,弥补问卷调查和测试卷的局限性,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深入。4.2实验过程4.2.1前测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80名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前测。前测试卷严格按照研究工具中的设计要求,选取了历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阅读真题以及其他权威英语阅读测试材料,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体裁,涉及文化、科技、社会、经济等广泛题材。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和阅读理解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各项阅读能力。在选择题部分,设置了关于文章细节理解、主旨概括、推理判断等方面的题目;简答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要点、分析作者观点等;判断题则用于检测学生对文章关键信息的判断准确性;阅读理解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测试过程严格按照考试规范进行,确保测试环境的一致性和公正性。测试时间为90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学生独立完成测试内容。测试结束后,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阅卷和评分。评分标准明确细致,对于选择题,答对得分,答错不得分;简答题根据回答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进行打分;判断题判断正确得分,错误不得分;阅读理解题则从内容理解、逻辑分析、语言运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通过对前测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初始阅读能力水平。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前测中的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两组学生在实验前的阅读能力处于相近水平,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4.2.2教学干预在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干预阶段,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级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通过详细解释生词、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分析复杂句子的语法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讲解一篇关于文化差异的文章时,教师会着重讲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如“ethnocentrism”(民族中心主义)、“culturalrelativism”(文化相对主义)等,分析句子“Shewassoimmersedinherownculturalnormsthatshecouldn'tunderstandthebehaviorofthelocals,whichwasatypicalmanifestationofethnocentrism.”的语法结构,包括“so...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以及“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教师还会概括文章讲述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而实验组则采用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运用态度系统分析文章。在阅读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判断和鉴赏的词汇和语句。学生发现文中使用了“exciting”“revolutionary”等词汇,表达了作者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情感和高度评价;通过分析判断资源,学生认识到作者对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应用,如医疗诊断、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判断;在鉴赏方面,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发展前景的赞赏。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介入系统。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专家的观点,如“Someexpertsbelievethatartificialintelligencewillbringaboutfundamentalchangesintheglobaleconomicstructure.”,教师让学生理解这是作者通过借言的方式,引入不同的声音,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作者还使用了“undoubtedly”“clearly”等词汇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属于自言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作者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坚定态度。学生通过对这些介入资源的分析,深入理解了作者在文章中如何与不同观点进行互动和协商。在分析级差系统时,教师让学生关注语势和聚焦的变化。在描述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时,文章中使用了“rapidly”“dramatically”等强化语势的词汇,突出了发展速度之快;而在提及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时,使用了“potentially”“possibly”等柔化聚焦的词汇,表明风险的不确定性。学生通过对这些级差资源的分析,更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态度和观点的强弱程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中评价资源的分析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4.2.3后测学期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后测。后测试卷与前测试卷在题型、难度、题材和体裁等方面保持一致,同样涵盖了多种阅读能力的考查。测试过程与前测相同,严格控制时间和测试环境,确保测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测试结束后,由相同的两位教师按照与前测一致的评分标准进行阅卷和评分。对后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后,将两组学生的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后测平均成绩显著高于前测平均成绩(p<0.05),且实验组后测平均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后测平均成绩(p<0.05)。这表明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高级英语阅读能力具有显著效果。从具体题型来看,实验组学生在理解作者态度、把握文章主旨和批判性思维相关的题目上得分提升尤为明显。在一道关于分析作者对某一社会现象态度的题目中,实验组学生能够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知识,准确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而对照组学生则较多地停留在对文章表面内容的理解,难以深入把握作者的态度。在回答关于文章主旨的题目时,实验组学生通过对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的分析,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概括文章主旨,而对照组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将评价理论应用于高级英语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4.3数据收集与分析4.3.1数据收集在本研究中,数据收集工作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旨在全面、准确地获取与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效果相关的信息。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前测,收集了他们的前测成绩数据。前测试卷严格按照既定的研究工具要求进行设计,涵盖了多种体裁和题材的阅读文章,以及全面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各类题型。通过对前测成绩的收集和分析,能够了解两组学生在实验前的初始阅读水平,为后续对比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在实验前发放的问卷,主要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以及对阅读策略的认知和运用情况等数据。这些数据有助于了解学生在参与实验前的阅读状态和特点,为后续分析教学干预对学生的影响提供背景信息。在实验结束后发放的问卷,则重点关注学生在接受不同教学方法后的阅读观念变化、对评价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对阅读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在阅读能力提升方面的自我感受等。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设置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五个选项,以量化学生的态度和看法。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获取更丰富、深入的定性信息。除了测试成绩和问卷数据,还通过访谈收集了学生和教师的主观反馈。在实验结束后,选取了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对学生的访谈围绕他们在阅读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感受以及对评价理论在阅读中的应用理解等方面展开。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够深入了解他们在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思考。对教师的访谈则侧重于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他们的反馈对于评估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测试卷的评分,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按照统一、明确的评分标准进行,以减少评分误差。对于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确保回收率达到较高水平,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仔细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式,确保访谈内容围绕研究主题展开,同时给予被访谈者一定的自由表达空间。对访谈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并在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和分析,以保证访谈数据的有效性。4.3.2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运用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于测试成绩数据,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前测和后测成绩的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均值能够反映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标准差则体现了成绩的离散程度。通过对比两组学生前测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判断两组学生在实验前的阅读能力是否具有相似性。在实验后,对比两组学生后测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初步了解两组学生阅读能力的变化情况。为了进一步检验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是否具有显著效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进行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比较两个独立样本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通过该检验可以判断实验组在接受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后,其阅读成绩是否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适用于比较同一组样本在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条件下的均值差异。通过该检验,能够明确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阅读成绩的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更直接地验证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用。对于问卷调查数据,同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量表形式的问题,将学生的选择转化为相应的数值,然后计算每个问题的均值和标准差,以了解学生对各个问题的总体态度和看法的离散程度。在关于学生对阅读兴趣的问题中,计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选择不同选项的均值变化,对比两组均值的差异,分析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回答,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主要的观点和意见,从而深入了解学生对评价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感受和建议。在访谈数据分析方面,首先对访谈记录进行逐字转录,确保内容的准确性。然后,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转录后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仔细阅读访谈记录,识别出学生和教师提到的关键主题和观点,如学生在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题下,可能包括对评价理论概念理解困难、分析评价资源耗时较长等具体观点。对这些主题和观点进行分类和总结,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研究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提供丰富的定性支持。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揭示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结论的得出提供有力的依据。4.4研究结果与讨论4.4.1结果呈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清晰地展现了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显著成效。在阅读能力测试成绩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平均成绩分别为72.5分和72.8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实验前两组学生的阅读能力处于相近水平。在接受不同教学方法一学期后的后测中,实验组平均成绩提升至83.6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8.2分。再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实验组前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成绩(p<0.05),这充分证明了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对阅读兴趣的调查中,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表示对英语阅读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5%和23%。实验后,实验组这一比例提升至45%,而对照组仅增长到30%。在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理解能力的调查中,实验前认为自己能够较好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学生,实验组占30%,对照组占28%。实验后,实验组这一比例上升到55%,对照组为40%。在阅读策略掌握和运用方面,实验前表示能够熟练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的学生,实验组占22%,对照组占20%。实验后,实验组这一比例达到40%,对照组为28%。这些数据表明,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以及阅读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均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果。在访谈中,学生们也表达了对基于评价理论阅读教学的积极反馈。一位学生表示:“以前阅读文章就是看个大概意思,现在通过学习评价理论,我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的态度和立场是什么,阅读变得更有意思了。”另一位学生提到:“小组讨论分析评价资源的活动,让我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同学们交流想法也拓宽了我的思路。”教师在访谈中也指出,虽然基于评价理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进度上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在阅读能力和思维活跃度上有了明显的提升。4.4.2结果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教学方法之所以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原因主要在于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态度系统分析中,学生通过对情感、判断和鉴赏词汇的分析,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在阅读一篇关于文化传承的文章时,学生通过分析文中“cherish”“precious”等情感和鉴赏词汇,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态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题。介入系统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章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讨论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中,作者引用不同专家对人工智能风险和机遇的观点,学生通过分析这些介入资源,能够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对作者的论证逻辑有更清晰的认识。级差系统的分析则帮助学生把握评价的强度和程度,更准确地理解作者观点的强弱。在描述环境问题时,作者使用“extremelyserious”等强化语势的词汇,学生通过对这些级差资源的分析,能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评价理论的应用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传统阅读教学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容易感到枯燥。而基于评价理论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分析评价资源,使阅读过程变得更加互动和有趣。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评价理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时存在困难,尤其是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中的一些复杂概念,如多声表达中的收缩和扩展、聚焦的锐化和柔化等。这可能是由于评价理论相对抽象,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评价资源分析,教学进度相对较慢,这可能会影响教学内容的覆盖范围。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生动、直观的方式讲解评价理论知识,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五、评价理论在高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5.1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本研究选取了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一堂高级英语阅读课作为案例,该课程选用的教材为《高级英语》(第三版),本次阅读课的教学内容是其中一篇名为《TheCompanyMan》的文章。这篇文章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位公司职员为工作全身心投入,最终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英年早逝的故事。文章通过对主人公生活和工作细节的描述,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职场文化对个人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迷失。选择这篇文章作为案例,一方面是因为其语言难度适中,词汇丰富,句式结构多样,包含了大量的评价性语言,非常适合运用评价理论进行分析。文章中使用了“devoted”“obsessed”等词汇来描述主人公对工作的态度,这些词汇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同时,文中还运用了复杂的长难句,如“Eventhoughhewasexhaustedfromworkinglonghoursdayafterday,hestillcouldn'tresistthepressuretokeepupwiththecompany'sfast-pacedworkrhythm.”,这对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能够检验基于评价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文本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文章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也将面临职场压力和生活平衡的问题,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前思考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这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基于评价理论的阅读分析活动中,从而更好地检验评价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在进行本次阅读课教学之前,该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阅读复杂文本、理解作者意图和分析文章深层含义方面还存在不足。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因此,本案例旨在通过运用评价理论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中的人际意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5.2教学过程分析5.2.1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分析在本次高级英语阅读课中,《TheCompanyMan》这篇文章在词汇运用上极为精妙,作者通过“devoted”“obsessed”等词汇,深刻且精准地描绘出主人公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甚至达到痴迷的状态,这些词汇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工作态度,更反映出作者对其行为的评价与判断,为运用态度系统分析文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章中复杂的句式结构,如“Eventhoughhewasexhaustedfromworkinglonghoursdayafterday,hestillcouldn'tresistthepressuretokeepupwiththecompany'sfast-pacedworkrhythm.”这一长难句,通过“even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强调了主人公尽管疲惫不堪却仍无法摆脱工作压力的无奈,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所处工作环境的批判态度。这样的句式结构也对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提出挑战,有助于检验基于评价理论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文本方面的效果。从态度系统分析,文章中作者通过情感词汇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与惋惜。在描述主人公忙碌的工作生活时,使用了“exhausted”“weary”等词汇,展现出主人公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作者对主人公辛苦工作状态的同情。在判断方面,作者对主人公过度投入工作而忽视家庭和健康的行为,虽未直白批判,但从字里行间可体会到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明智的。文中描述主人公很少陪伴家人,“Hemissedhischildren'sbirthdaysandimportantfamilygatheringstimeandtimeagain.”从社会道德和家庭责任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偏离了正常的家庭价值观,体现了作者潜在的判断。在鉴赏层面,作者对文章所描绘的职场文化进行了隐性评价,通过展现主人公在这种文化下的悲惨结局,暗示了这种过度追求工作成就的职场文化是不健康的、不可取的。介入系统在文章中也有明显体现。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主要以自己的视角进行讲述,属于单声表达。在描述主人公的工作日常时,直接陈述事实,“Hewouldarriveattheofficebeforedawnandleavelongafterdusk,spendingmostofhiswakinghoursonwork-relatedtasks.”这种单声表达使读者能直接了解作者所观察到的情况。但作者也通过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多声表达。文中提到主人公的同事评价他:“He'sarealworkaholic.Helivesandbreathesthecompany.”这一引用从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在同事眼中的形象,也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主人公,使文章观点更加立体。级差系统同样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在描述主人公的工作强度时,使用了“extremely”“constantly”等强化语势的词汇,“Hewasextremelybusy,constantlyburiedinpilesofdocumentsandendlessmeetings.”强调了主人公工作的繁忙程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其工作压力之大。在描述主人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时,使用了“completely”“utterly”等词,“Hewascompletelydevotedtohisjob,utterlyignoringhisownwell-being.”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突出了这种投入的极端性。在描述主人公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时,使用了“gradually”“slowly”等柔化聚焦的词汇,“Hishealthgraduallydeteriorated,slowlysuccumbingtotheheavyworkload.”体现出主人公身体状况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突然发生,使描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5.2.2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采用了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对文章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情感、判断和鉴赏的词汇和语句,并讨论这些词汇和语句所表达的作者态度。在分析主人公对工作的态度时,学生们发现“devoted”“obsessed”等词汇体现出主人公对工作的极度热爱和痴迷,而“Hesacrificedhispersonallifeforthecompany.”这句话则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这种牺牲个人生活行为的一种复杂态度,既有对其敬业精神的肯定,也有对其忽视家庭和健康的惋惜。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通过语言所传达的态度和情感。接着,在介入系统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单声和多声表达,并探讨作者引入不同声音的目的。学生们发现,在文章中作者直接陈述主人公工作情况时属于单声表达,而引用同事对主人公的评价则是多声表达。学生们讨论认为,作者引用同事的评价,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展现主人公的形象,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级差系统分析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语势和聚焦的变化。学生们分析出“Hewasextremelybusy,constantlyburiedinpilesofdocumentsandendlessmeetings.”中“extremely”“constantly”等强化语势的词汇,突出了主人公工作的繁忙程度;而在描述主人公身体状况恶化时,“Hishealthgraduallydeteriorated,slowlysuccumbingtotheheavyworkload.”中的“gradually”“slowly”等柔化聚焦的词汇,体现出身体恶化的渐进过程。通过对这些级差资源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对事件描述的强度和程度。在角色扮演环节,教师布置了两个场景。场景一是模拟主人公在公司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同事和上司。在这个场景中,扮演主人公的学生通过模仿主人公对工作的狂热态度和忙碌状态,如不停地接打电话、处理文件,与同事讨论工作等,展现出主人公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扮演同事的学生则通过与主人公的互动,如对主人公工作态度的评价、交流工作任务等,从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在公司的形象和地位。扮演上司的学生则通过布置工作任务、对主人公工作的肯定等,展现出公司的工作氛围和对员工的期望。场景二是模拟主人公家庭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妻子和孩子。在这个场景中,扮演主人公的学生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家庭,如经常加班不能按时回家吃饭、错过孩子的重要活动等,与妻子和孩子产生矛盾。扮演妻子的学生通过抱怨、表达不满等方式,展现出家庭因为主人公过度工作而受到的影响。扮演孩子的学生则通过渴望父亲陪伴、对父亲的不理解等表现,进一步突出主人公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失衡。在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分析角色扮演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所体现的态度、介入和级差。在第一个场景中,上司对主人公说:“You'redoinganexcellentjob.Yourdedicationistrulyremarkable.”这句话中,“excellent”“trulyremarkable”等词汇体现了上司对主人公工作的高度赞扬,属于态度系统中的积极评价;同时,这也是一种单声表达,直接表明上司的观点。在第二个场景中,妻子对主人公说:“You'realwayssobusywithwork.Youneverhavetimeforus.”“alwa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